语文选修项羽之死课后题答案

语文选修项羽之死课后题答案
语文选修项羽之死课后题答案

项羽之死

整体感知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现他的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在汉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好闭城坚守。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的设计,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项羽听到楚歌之声,“大惊”,他显然受到震动,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出了垓下,一路逃亡,过了淮河之后只剩下一百多人,在阴陵受农夫欺骗误入沼泽,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又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战争的成败并不单纯取决于主将作战是否勇武,还需要知人善任、深谋远虑、处事果断,项羽一味强调自己先前的战功,反映了他的寡谋。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同时,他这样做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这一段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行动在突围中斩了一员汉将,第二次行动吓跑了追上来的汉军骑兵将领赤泉侯,第三次行动再次突围,并斩了汉军都尉,杀了数十百人。这三次行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曾经想过东渡乌江,但是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

格。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语言品味

一、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广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然后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一个“能”字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这几句话描写项羽的慷慨悲歌的场面是成功的,刻画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也是成功的。

二、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主要通过语言刻画项羽的形象。项羽首先回顾了自己未曾失败的战斗经历,并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还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快战”表现出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层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项羽最后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出项羽的“快战”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这一段语言成功地刻画出项羽的性格。

三、“泣”“叱”“笑”。

文中对项羽神态的刻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羽唱《垓下歌》时“泣数行下”,面对汉将赤泉侯“嗔目而叱之”,拒渡乌江时“笑”答亭长。他对美人宝马流泪,对敌兵敌将怒目,对劝他渡江的亭长微笑,一泣、一怒、一笑,把这位末路英雄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宋陈郁《藏一话腴》)司马迁刻画项羽这个人物做到了通过写形以传神、写心。

关于练习

一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场面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的能,),体会写活人物的方法。

参考答案

1.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荚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J王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二熟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设题意图

帮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区分它们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会,约定)

(2)辟易数里(动词,退避) :

(3)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集)

(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

2.体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遂斩汉一将(连词,于是) ·

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连词,于是) ’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连词,于是)

一’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动词,是)

r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方法)

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没有用来……的方法)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

一’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三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

《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把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项羽这个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可以通过前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

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四司马迁非常善于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情境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请细读下面几处,并进行分析。·

L《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2.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3.“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细节处揣摩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3.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五厶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题意图

设计本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了解史实、背景的前提下,对历

史事件和历

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

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通过诗文进行评论的主要有以下三首诗:

1.[唐)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C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3.(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急于提出古人的观点,让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

一、参考谭又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耗尽。汉军以及各个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围困起来。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起了楚歌,大吃一惊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那么多呀!”项王于是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位美人名字叫虞,常常受到(项王)宠幸而跟随(他);有一匹骏马名字为骓,(项王)常常骑着它。在这种情形下,项王就慷慨地唱起了悲歌,自己做了一首诗为:“我的力量可以撼动山河啊我的气势举世无匹,天时不利啊我的名骓也失去了奔驰的雄姿。名骓不能奔驰啊我无可奈何,虞姬啊虞姬,我们即将永离,我又将如何!”(项王)连唱数遍,虞美人(也)应和他(一起唱)。项王的眼泪一行行落下,左右的军士都哭了,没有人能够(忍心)仰视(他)。

在这种情形下,项王于是上马独骑,部下的八百多名壮士骑马随从,当夜从南面突围杀出,疾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觉察到这种情况,派骑兵将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他们。项王渡过淮河以后,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县,迷失了道路,询问一个农夫,农夫欺骗(他们)说:“往左走。”/项王的军队)往左走了,就陷人大片沼泽之中。因此之故,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兵向东跑,到了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骑了。而汉军的骑兵追上来的有数千人。项

王自己忖度不能脱身。(就)对他的骑兵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参加了七十多场战争,所遇到的(对手)都被(我)击破了,所打击的(敌人)都臣服了,(从来)不曾失败过,于是(我)雄霸天下。然而今天我最终困在此地,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能力有过错。今天(我)本来必死(无疑),(但是)我愿意为各位痛快决战,一定要三次战胜他们,为各位突围,斩将,砍旗,令各位知道是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能力有过错。”

于是(项王)把他的骑兵分成四队,向四面(杀出)。汉军重重包围了他们。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拿下他们的一位将官。”(项王)命令四面的骑兵疾驰退下,约定在山的东面会合为三处。在此情况下,项王大声呼喊,骑马飞奔而下,(所到之处)汉军都纷纷溃散,于是斩了汉军一将。这时,赤泉侯为(汉军)的骑兵将领,追赶项王,项王怒目喝斥他,赤泉侯人马都受到了惊吓,后退了数里。(项王)与他的骑兵们聚集为三处。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于是把军队分为三部分,再次围困了他们。

项王于是骑马疾驰,又斩了汉军一个都尉,杀了数十上百人,(项王)再次聚集自己的骑兵,楚军仅仅折损两人而已。于是项王对他的骑兵们说:“怎么样?”众骑兵都服气地说:“正如大王所说的那样。” 在此情形下,项王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拢船靠岸等候,(他)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尚有)千里,民众(也有)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了。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了(之后),没有办法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让我灭亡,我渡江还有什么用呢!况且我和八千江东子弟(一起)渡江向西(征战),现在没有一个人东还,纵使江东的父兄辈们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于心有愧吗?”(项王)接着对亭长说:“我

知道您是一个年高有德之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的(马)没有能战胜它的,(它)曾经一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它,把(它)送给您。”(项王)于是命令骑兵们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接着战斗。只有(项王)籍所杀的汉军(超过)数百人。项王也身受十几处重伤。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面对项王,(把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项王就说:“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说完话,项王)就自刎而死了。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项羽之死》相关资料作者:飘雨

《项羽之死》说课稿

《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

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 问题提示: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先说歌: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 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 “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 林艳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之死说课稿

《项羽之死》说课稿 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艺术形象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学生在高一时候就学过《鸿门宴》,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项羽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了项羽的性格,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项羽的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学生自主赏析西门豹和大铁椎的形象。 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对散文和诗歌要理解作品内涵,体味其意蕴,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为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散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去品读诗人和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汲取历史教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说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作品如何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说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散文和诗歌评价人物方法的区别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历史 人物的写法。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的办学理念是要求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的能力的培 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法,质疑法,拓展深究法。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主要采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法、质疑法;第二课时重在分析项羽形象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主要采用提问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在教学难点的把握上借用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认识在课堂形成多种不同认识和交流的局面,充分利用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积极发言形成自己个性化认识。 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的课文,但是它篇幅较长,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这篇课文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意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1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大致了解故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 5 课题:项羽之死 市级公开课教案 授课 2013 年 授课 时间 授课班级 高二(2)班 11月 19日 教师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刘熙载《艺概》云: “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 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 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 《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 文字难度不大, 故事性强, 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 疏通语句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 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 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 课文情节简单 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 “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 “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 ”和“如何运用事例 ”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说课稿 一、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艺术形象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在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获得审美感受。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并不陌生,应该容易进入角色。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诵读”的感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探究”的能力训练的教学思路下,我采用的教法有:导析法、问答法、诵读法和讨论法。学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方法,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放一曲《霸王别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激动、悲壮的气氛中,使其回顾对历史人物了解的知识。然后可以提问: 片中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是英雄还是莽夫?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视学情适时引导,点名课题: 一曲《霸王别姬》,让你想到了喑呜叱咤的哪位英雄?(项羽)项羽号称西楚霸王, 史载这位西楚霸王曾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坑杀秦兵二十万,所到之处“城无遗类”。然而,这样一个凶残暴戾的失败诸侯,何以能得到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倾注深情,将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项羽之死》,走近项羽,欣赏项羽形象。 (打出教学目标)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通过预习,用四字短语概况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议论文 《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是本文说理的特点。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此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秋水》(节选)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思想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丈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五代史伶官传序》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企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项羽之死(原创教案)

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屠洪刚《霸王别姬》 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指名写歌名 霸王是?姬是?(写出姓名) 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屏幕:项羽之死司马迁 二、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落实文言实词: 屏幕: 1、根据解释按顺序找出相应文言词,在原文上标注序号: ⑴愤激悲叹的样子(慷慨﹑忼慨)⑵唱了几遍(歌数阕)⑶眼泪(泣) ⑷跟随(从)⑸罢了(耳)⑹欺骗(绐)⑺向东走(东) ⑻估计﹑考虑(度,duó)⑼八年(八岁)⑽亲身经历(身)⑾抵挡﹑抵敌(当)⑿攻击(击)⒀约定(期)⒁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披靡) ⒂瞪大眼睛(瞋目)⒃怎么样(何如)⒄土地方圆(地方) ⒅称王(王wàng) ⒆我渡江做什么呢?(我何渡为)⒇即使(纵)

﹙21﹚回头(顾) ﹙22﹚老朋友(故人)﹙23﹚成就成全你的功德(吾为汝德) ﹙24﹚难道(岂)﹙25﹚率领(将) 以下四个词见于“太史公曰”(P75相关链接一) 自夸功业(自矜功伐)以古代帝王为师(师古) 用来作证据或理由(引)错误差错(谬) 2、完成并订正课后习题二 3、思考、讨论节选部分的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 板书: 悲歌别姬(歌、泣——悲怆)儿女情长 垓下突围(溃围、斩将、刈旗)英雄气壮 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慷慨悲壮 “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 《项羽之死》结构分析: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情节和细节: 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 三、评论项羽形象: “妇人之仁”失败 ⑴课后习题一: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3 人教版〔优秀篇〕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 设计这四个部分来汇报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 难点 (一)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实数、整式、方 程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从算术到方程是 一种进步,一元一次方程为今后学习方程的应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 题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在中学数 学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再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方程的解,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 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再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定义,难点则为:在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学情分析 我面临的是七年级的学生,理性思维还需加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简易方程,但是对于“元”和“次”的意义理解不深.学生在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时会有困难. 三、教法学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一元一次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激趣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我将围绕如何强化本节课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来展开。为此我设置了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作业布置,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同学们会想到用算术法计算,然后我将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 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 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 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 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 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 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 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 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 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 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 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 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 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 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 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 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 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 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 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 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 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 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 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 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 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 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 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 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 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 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 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 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 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 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 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 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 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 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指、、 、;“五经”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 C、默默无闻的人 D、敢于行动的人 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 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 B、使民如承大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 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 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 举直错 ....... ..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

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原君一、填空题 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 将、、 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 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 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 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A、地位 B、声誉 C、财 富 D、职分 三、多项选择题1、《原君》中采用最为广泛的论证手法是()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引证 D、对比论证 E、类比论证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A、思想家 B、文学 家 C、政治家 D、革命家 E、史学家 3、《原君》一文中,主动放弃了做君主的机会的人是()A、许 由 B、尧C、禹 D、务 光 E、舜 4、《原君》文中,作者举出的“耻食周粟”的人是()A、许由 B、伯夷 C、崇祯 D、务光 E、叔齐 四、简答题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如今的天下人如何看待为君者? 2、黄宗羲在《原君》中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3、《原君》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文章的论述方法。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编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则夜起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当)夜溃围南出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二、特殊句式: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这是宾语前置句 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 三、虚词:之乎等 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 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指项羽 然今卒困于此于在这里 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

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 四、重点字词 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为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随堂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 (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 () (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

大学语文课后题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供学生自由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