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艺术大师

20世纪的艺术大师
20世纪的艺术大师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马蒂斯的生平。

2、通过作品欣赏,能够总结马蒂斯在造型、色彩上的艺术风格,对“野兽派”有初步了解。

3、通过对马蒂斯剪纸作品的欣赏,了解剪纸艺术是他的艺术巅峰,知道二至三幅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了解马蒂斯的艺术特征,学习他一生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2、学习欣赏马蒂斯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给观者带来的观感。

教学难点:

对马蒂斯较为抽象的物象造型的理解与理解。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导入

出示《戴帽的女人》引导学生这件作品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回答引入作者艺术大师马蒂斯。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看课本了解那些知识点,教师检测。

三、作品欣赏:

1、《蓝衣女人》创作于1937年。画中的人物手拿念珠在沉思,带

着黄色含羞草编成的头冠,犹如火圈萦绕头上。

小组讨论这件作品在色彩和造型上的艺术风格。给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色彩上主张色块的组合对比,色彩很大胆夸张,造型上采用夸张的手法,富有强烈的装饰性。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安详与平静的感觉。

2、《金鱼》这件作品作于1912年。面对这件作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赏析剪纸作品

这位画家娴熟的使用线条和色彩的技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晚年因为疾病成了“用剪刀画画的人”

《常春藤与花》是他晚年优秀作品。这件作品主要用了哪几种颜色?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以红、绿、蓝、黄四种颜色体现了常春藤勃勃的生机。绿色、蓝色的叶子,仿佛在阳光下跳动。红色的花撒在叶片之间,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学生研讨《王者之悲》《小鹦鹉与美人鱼》

三、检测环节

马蒂斯的作品在色彩上注重什么?马蒂斯的绘画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游戏反馈

出示马蒂斯的作品与其他画家的作品实行比较,加深知识点。

四、教学总结

1、通过本课的欣赏你对马蒂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马蒂斯以野兽派的风格解放绘画,在艺术史上留下了热闹喧嚣的一页。他追求最简单的色彩和线条,没有任何束缚,正像同学们的作品一样单纯、可爱、充满幻想。下节课我们继续沿着马蒂斯的足迹用剪纸的技法创造一件剪纸作品。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学生对于马蒂斯的的艺术作品不了解,初次接触时并不接受他的这种艺术风格,甚至有的觉得他的作品“乱七八糟”。我深感欣赏教学的难,一是难在让学生感受作品;二是难在把握欣赏的尺度,教得太深,学生不理解,太浅,居于表面又不行。所以,我先从他的作品入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接着贯穿他的生平,让学生逐渐了解“野兽派”的艺术风格,以及马蒂斯造型夸张,多用单纯的线描和色块的组合,形成装饰感的画风,并与其他画派的绘画风格做对比,体会马蒂斯绘画风格的创新性和他有恒心、勇于创新、持续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他剪纸艺术的巅峰。

在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分成两大块内容,一是欣赏和感悟马蒂斯的作品,了解其作品的风格。二是在此基础上了解“野兽派”,“野兽派”的相关内容很多,我把它集中在让学生了解其造型的夸张特点和色彩的鲜明对比上,而且这个知识点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马蒂斯的作品后自己去整理和归纳的。两个环节中只要处理好了第一个内容,那么第二部分的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马蒂斯的作品造型夸张,也很抽象,色彩表现很富装饰性,这些和学生以往欣赏的作品有很大出入。所以,课前我在网上查找了相关对马蒂斯的作品评述的资料,为了能更好的协助学生去欣赏和评述这些作品。这样以来,学生不但理解了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且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从而尊重和接受世界多元文化。过本课

学习,让学生知道了艺术大师马蒂斯,同时让学生了解了“野兽派”的由来及包括马蒂斯在内的“野兽派”画家的绘画风格。

同时,通过课件将不同画家的作品和马蒂斯的艺术作品实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不同,进而更加深理解。了解完马蒂斯的艺术语言之后,又埋下伏笔第二节课让同学们实行“走近马蒂斯”的彩色纸剪贴创作,让知识点更巩固,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会用。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托尔斯泰的着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对作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代表作是《向日葵》,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贝多芬,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音乐史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欣赏,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同时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引文,能够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以及作品的特点,欣赏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及其他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体会作家用生命和灵魂作画。 学生课前搜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录音、光盘或文字资料)了解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列表概括三位艺术大师的姓名、文学艺术、国家和代表作,以巩固知识,提高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托尔斯泰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不

能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关注同情弱者。 欣赏《向日葵》,培养热爱生活、善待人生、生命的意识。 感受贝多芬身处逆境却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可以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当你沉浸在《战争与和平》和描述中留连忘返的时候,当你面对《向日葵》绚丽的'色彩而感叹敬佩时,当你被《命运交响曲》所震动时,你一定想知道是谁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如此巨大的财富?是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伟大的人吧!利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课的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教师课前搜集的关于本课三个人物的部分资料,有文学作品、人物图象、绘画作品、《命运》《英雄》等光碟。问学生“你们想最先了解哪一位艺术大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贝多芬”。根据学生的兴趣,我们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3、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作品。然后我又稍稍补充了一点儿他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对贝多芬的影响。接着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听完之后,问“当你听这首交响曲的时候,脑海里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了交流。最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贝多芬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孜孜不倦的追求、顽强地同命运抗争、身残而志坚都是我们日后学习的动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成功的经验,使自己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

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成就

第24课文学艺术的成就 主备人:刘玉良审稿人:八年级历史组使用人: 教学目标: 列举胡适、茅盾等中国近代文学家的文学作品,了解他们的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知道徐悲鸿、齐白石、聂耳、冼星海等艺术家的成就以及能够讲述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鲁迅、茅盾、徐悲鸿、齐白石、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作品。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近代文艺家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一)文学家鲁迅、茅盾 1、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的,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五四运动后,他在小说、杂文、散文和外国文学翻译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他通过、等小说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一批艺术形象,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抱以深切的同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20世纪30年代茅盾创作的等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二)画家徐悲鸿、齐白石 1、徐悲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他将西方绘画的与中国传统的 相结合,创造了新的中国画艺术。 2、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言志。代表作《》《》《》等,既表现了他杰出的绘画才能,也饱含着他赤诚的爱国之心。 3、齐白石把古代传统的与淳朴的相结合,将诗、书、画、印等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 (三)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音乐家聂耳谱写了《》《》《》等反映社会大众苦难生活的歌曲,他的代表作《》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二、导学 (一)文学家鲁迅、茅盾 1、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你能说说鲁迅有哪些作品吗?他的哪一部作品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2、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你能列举茅盾的文学成就吗? (二)画家徐悲鸿、齐白石 1、徐悲鸿是我国近代著名大画家,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他的画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你能列举徐悲鸿的作品

世界四大建筑大师

世界四大建筑大师 2009年06月29日星期一 18:59 1、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建筑其特点:1. 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 2. 屋顶花园; 3. 自由平面; 4. 横向长窗; 5. 自由的立面。 2、代表建筑:廊香教堂、萨伏一别墅、马赛公寓 廊香教堂的特点: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祁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看朗香教堂的立面处理,那么一点的小教堂,四个立面竟然那样各个不同,你初次看它如果单看一面,绝想不出其他三面是什么模样,看了两面,也还是想象不出第三面第四面的长相,四个立面,各有千秋,真是极尽变化之能事,与萨伏伊别墅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再看那些窗洞形式,也是不怕变化,只怕单一。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里拐弯的墙线,和由它们组成的室内空间,也都复杂多变到家了。当年勒氏很重视设计中的控制线和法线的妙用,现在都甩开了,平面构图上找不出什么规律,立面上也看不出什么章法。如果一定说有规律,那也是太复杂的规律。萨伏伊别墅让人想到古典力学,想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朗香教堂则使人想到近代力学,非欧几何。总之,就复杂性而言,昔非今比。 总之,陌生、惊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复杂、怪诞、奇崛、神秘、朦胧、恍惚、剪不乱、理还乱、变化多端、起伏跨度很大的艺术形象,其中也包括建筑形象,在今天更能引人驻目,令人思索,耐人寻味,予人刺激和触发人的复杂心理体验。因为当代有更多的、愈来愈多的人具有这样的审美心境和审美要求。朗香教堂满足这样的审美期望,于是在这一部分人中就被视为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有烈度,从而被看作最有深意,最有魅力的少数建筑艺术作品之一。 萨伏一别墅的特点:它的外部装饰采用白色粉刷,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那个长条形排窗,建筑表面平整,形体也比较简单;然而从不同的方向看过去,都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这使建筑外观显得甚为多变。这种不同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_0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1 参加焦作市优质课大赛决赛,我的参赛篇目是《走近文学大师》。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梳理探究”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因为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所以在本课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有一些困惑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点拨和指正。 1、课型设计的思考。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梳理探究”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有关知识做必要的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因此,本课在设计时就定位为语文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2、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根据课本上名著导读所推荐的名家名作以及老师推荐的书目,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文学大师有了一些接触,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有意识地把“走近文学大师”与“名著导读”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课前对学生接触过的名家名作进行调查筛选,确定了探究对象:苏轼(乐观旷达)、鲁迅(阿Q形象)、巴金(《随想录》)、曹禺(《雷雨》)、海明威(《老人与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高老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生分组交流其中某一个作家或作品,探究内容包括:作品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大师的人格魅力等,交流的重点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学生的阅读认知和体验虽然还很浅显和幼稚,但他们毕竟迈出了阅读与思考的第一步,通过这一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但在实际上课时,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的展示只进行了一部分,给不少同学留下了遗憾。 3、课堂活力不足。在上课时采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显得单调、沉闷,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课堂活力不足。 4、课堂上预设的痕迹明显,生成不足。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怎样走近文学大师,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堂交流和发言总结出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获取什么,课堂重心偏在后者,即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学生的发言谈阅读感受的多,提出有效问题的少,课堂上缺少生成性的问题,这与我的引导和组织有很大关系。总之,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中存在许多我已经意识到和尚未发现的问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世界建筑大师——迈耶

世界建筑大师——迈耶 ?个人简介: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 中白色派重要代表(主要成就),建筑界五巨 头之一。就读于纽约康奈尔大学。1963年, 迈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 力逐渐展现在家具、玻璃器皿、时钟、瓷器、 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生平简介:①大学毕业后,由于当时美国,才刚脱离欧洲独立不久,整个社会在经济或文化上还是依附欧洲大陆。因此迈耶在大学毕业后,便到欧洲大陆去探访欧洲传统建筑的根源,也曾拜访过勒·柯布西耶(1887-1965)与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向他们请教,并畅谈建筑理念。这也对理查德·迈耶的建筑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②事务所成立初期,父母要求他替他们设计一幢住宅,为此迈耶特地跑到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去体会那种水平的空间感,并试图将赖特那室内的空间延伸到外部环境的手法,运用到自己设计上。但由于两者基地环境的条件并不是全然相同,而使理查德·迈耶饱受挫折,他便转而研究其他大师的作品,而勒·柯布西耶的许多观念却恰巧与他的想法相吻合,于是便种下了理查德·迈耶早期的作品走勒·柯布西耶的路线。③而于1967年,迈耶设计出他的成名代表作史密斯住宅,在这个设计里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于室外与户外光线的相互关系,他也下了相当的功夫(例如,初升的日光准确的射入卧室中,轻柔的午后阳光则射入起居空间,让人不免赞叹建

筑师的用心。)④到了1970年,迈耶和迈克尔·格雷夫斯(1934-)、查尔斯·加斯米、彼得·艾森曼(1932-)及约翰·海杜克(1929-2000)等五人,由于理念相同,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见解也相近,而由于其风格特殊,故人称纽约五人组。而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多半是光滑且纯白,有著现代主义雕塑风格,因此他们亦被称为白色派。⑤由于兴趣,迈耶对于“剪贴画”也是相当有研究,而事实证明在他的设计中,也不时可看出他运用了许多如“把物象经解析再重组”的剪贴画手法。迈耶承认,在造型上他并没有作什么创新,他只不过将前人所曾使用的语汇加以重组,而产生某种新的意义罢了;(如史密斯住宅,只不过是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与西楚汉两种原型的重组罢了。) ?设计理念:迈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迈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迈耶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

24.文学艺术大师

24.文学艺术大师 赤水九中教学设计活页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题 24.文学艺术的大师 课型 新课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说出《向日葵》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和文艺大师作品能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托尔斯泰、凡· 高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成就及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教法 学法 分析归纳比较法。 教学内容、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时间安排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检测导入新课

抽生提问: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巨匠有哪些?他们各有何成就?那么在文学艺术方面又有哪些举世闻名的大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去揭晓谜底。 二、教学环节 (一)预习交流 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 (1) 列夫·托尔斯泰的国别、作品、称谓。 (2)凡·高的国别、代表作。 (3)贝多芬的国别、代表作。 (二)新课探究: A.“天才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 1、简介: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被誉为“心理描写的大师”; 2、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地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一个天才的艺术家”。 4、合作扎探究1: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请你列出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佳作分析它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答:例如《红楼梦》通过贾宝玉一家由兴盛到衰败的史实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现实。再如《春天的故事》这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 著名的流水别墅作者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 著名的流水别墅作者 2010-09-01 01:16 (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赖特于1869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他在大学中原来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达而从事建筑。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等众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过。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剌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即将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赖特的青年时代在十九世纪渡过,那是惠特曼(W.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的时代。赖特的祖父和父辈在威斯康星州的山谷中耕地土地,他在农庄上长大,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塔里埃森”就造在祖传的土地上,他在八十岁的时候谈到这一点还兴奋地说:“在塔里埃森,我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美好的事物”,对祖辈和土地的眷恋溢于言表。

世界建筑设计界的四位大师

世界建筑设计界的四位大师。 勒·柯布西埃 (l887~1965)被誉为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祖、20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他一生致力于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世之作:1946年~1957年相继建造的“马赛公寓”体现了柯布西埃对单元型住宅的理解,这是第一个真正单元型的住宅建筑,包含了复式住宅的概念,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而其在后期创作的“朗香教堂”,则完全是充满激情的创世之作,简直是一座让人充满想象的雕塑。为纪念这位建筑大师,在柯布西埃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联合国曾以他的名义将那一年定名为“国际住房年人们说:“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话,就很难理解现代建筑”,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建筑大师似乎并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道出了建筑要满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筑、住宅,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他又说: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再有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一书发出了民主乃至于民粹的精神号召,被称为“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导把他的“新建筑五原则” 尽量适用于任何建筑地段条件,使其成为通用的建筑模式。迄今为止对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褒贬不一。虽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著作,但此书也引发了许多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将其讽刺为狂热大言、芜杂混乱。 格罗皮乌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纳粹德国期间,他受到迫害和驱逐,他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几经辗转后于1932年被纳粹强行关闭。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赖特简介 (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近现代著名建筑大师简介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拉斯金拉斯金生于伦敦。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是英国“工艺美术”的思想倡导者。 (英国“工艺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除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和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实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1896)

莫里斯生于伦敦旁边的瓦瑟斯多。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真正实现了约翰·拉斯金思想的现代设计史的先驱人物。他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莫里斯打击产业革命大量生产的粗俗制品,仰慕中世纪基尔德社会手工制作的实用美的器物,励志以美术工艺品美化现实世界,提升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莫里斯与他的商会活动通过制品的输出与杂志媒体报道,影响到欧美诸国,使他成为近代设计运动先驱的典范。1864年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大约是最早的独立产品和平面设计事务所之一。 当时准备结婚的莫里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婚房而自主设计出哥特风格的“红屋”为“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莫里斯代表作“红屋”) (莫里斯设计的壁纸图案) 莫里斯虽是画家,却主要是致力于工艺美术,从事绘画设计出漂亮的玻璃、陶器、家具、壁纸、绒毯、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莫里斯在设计中,大量的装饰都是东方式的、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大师与普通建筑师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超前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我们在《十位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专题中选择了十位当代全球最活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了21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物质是易变的,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通过欣赏这十位建筑师的作品,逼迫我们去回过头,去重新思考这个世界,去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筑。每一个建筑师都没有办法回避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建筑? 戴帆(Dai Fan) 戴帆: 最前卫、当代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明星建筑师 “颠覆坚固之价值的冲动点燃了建筑。” ——戴帆 戴帆与DESTROY建筑事务所以设计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结构与震撼的建筑享誉世界,用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形态来向世人展示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想像力。戴帆目前工作于纽约和北京,致力于探求与其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建筑表达的新形式,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美术、项目管理和城市战略研究等方面。他设计的建筑充满深奥、宏伟、怪诞、神圣、科幻的感觉,其建筑语言、构思的独创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建筑潮流中始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戴帆(Dai Fan) 戴帆是当代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建筑师之一,曾入选美国福布斯设计榜单,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等几十个国际大奖,近年担任全球设计奖评委、亚太建筑空间大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评委。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人类纪”迫切需要创建宇宙时代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未来以某种隐匿的方式写在现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之中。把非人的因素和推理的因素混合起来。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时代的建造神话,展现了一种溢满新奇和神秘的建筑空间魅力。戴帆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巴黎FA PARIS,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 Art Museum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米高的东方运营中心(East Operation Center),中国山西大同造园中国造园(Chinese Garden)。

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及作品

转载自:姜飞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2007-01-17 13:50:31 大中小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狮身人面像》 这个巨大的、身子蜷缩着的巨像,是在一个软石灰石小丘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 它雄踞在巍峨的金字塔旁,更为法老的陵墓增添超人间的威仪和神秘感。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这种创造起源于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当成祖先或神加以崇拜,再把法老的面容雕在这种动物身上,这就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借以显示无上权威。这座巨大塑像是伟大的科学和艺术成就的结晶。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极其简练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写实,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们的高超技艺。

《埃皮道罗斯剧场》小波里克里托斯 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公元前4世纪中期兴建了以最崇敬的医神阿斯枯拉庇乌斯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个露天大剧场。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

《米兰大教堂》伯鲁诺列斯基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 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 135个尖塔,象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 6000多尊,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金色圣母玛利亚雕像,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世界建筑大师

世界建筑大师汇总 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s) 诺曼·弗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 皮埃尔·德默隆(Pierre de Meuron) 维廉姆·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格伦·默克特(Glenn Murcutt)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伯纳德·梅贝克(Bernard Maybeck) 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理查德·诺伊特拉(Richard Neutra) 苏珊娜·托雷(Susana Torre)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 保罗·威廉(Paul Williams) 克拉夫·威廉·埃利斯爵士(Sir Clough Williams-Ellis) 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 斯蒂芬·阿伦兹(Steffen Ahrends) 格雷戈里·安(Gregory Ain) 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加里亚佐·埃里希(Galeazzo Alessi) 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 威廉·范·阿伦(William Van Alen) 阿门诺菲斯三世(Amenophis III) 约翰·安德鲁斯(John Andrews) 安西米奥斯(Anthemios) 阿波洛道鲁斯(Apollodorus) 阿顿(Arton) 阿斯比(C. R. Ashbee) 阿斯普朗德(Erik Gunnar Asplund) 阿迪森·麦兹那(Addison Mizner) 泰奥多尔·林克(Theodore Link) 查尔斯·巴雷爵士(Sir Charles Barry) 威廉·亨利·巴洛(William Henry Barlow) 法尔克·巴莫(Falke Barmou) 爱德华·巴恩斯(Edward Larabee Barnes) 威廉·霍拉伯德(William Holabird)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贝尔吉欧加索、皮瑞瑟第和罗杰斯(Belgiojoso、Peressutti、Rogers)查尔斯·格瓦德梅(Charles Gwathmey)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九年级历史下册大赛参评作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含教研员点评)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 初三历史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文学艺术领域的三位大师,“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用生命作画的人”—画家凡·高和“乐坛雄师”—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是文艺复兴以后涌现的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17—19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残酷性决定了这一时期世界文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积极的不屈的向上精神,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很多作品堪称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近代历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本课难点是学生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特点和文学艺术家的生平,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文化领域中的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经过三年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本课要有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有会查找资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更加加深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通过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的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搜集贝多芬音乐作品及《英雄交响曲》的音乐背景资料,欣赏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对世界名曲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和引文,正确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 鬼才建筑大师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 鬼才建筑大师 2010-09-01 01:11 一位颠覆传统建筑的人 很多地方都看的到的一个图片,这位就是作者!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 在歐洲被喻為建築界的編舞師,或是建築界的畢卡索,不只是因為他的建構物造型上富流線和動感;更因為他所蓋之處,城市景觀在視覺上和情緒上完全被改變,創造一種音樂性的歡愉,蓋瑞對建築的表達認為應該是在傳遞人的感受。 1929年,弗兰克·盖里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后转入加利佛尼亚州,并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城市规划。 于1962年建立他自己的公司——Frank O.Gehry and Associates, Inc.之前,他随着洛杉矶的Victor Gruen (1953-1954)与Pereira & Luckman (1957-1958),及巴黎的Andre Re-mondet等建筑师见习。他曾在南加州大学(1972-1973)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88-1989)担任助理教授及哈佛大学(1983)、莱斯大学(Rice,1976)及加州大学(1977-1979)客座评论师。1982、1985、1987、1988及1989年,他拥有耶鲁大学建筑系之Charlotte Davenport 教授的职位。1984年,担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讲座。 1986年10月,由沃克(Walker)艺术中心主办一场有关他的作品的重要回顾展,此展览由明尼阿波里斯巡回至亚特兰大、休士敦、多伦多及洛杉矶,闭幕于纽约的美洲艺术惠特尼(Whitney)博物馆。1974年,他被遴选为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学院会员。 他于1987年成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之一员,199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一员。 1989年,他获得普利策(Pritzk-er)建筑奖,同年被提名为在罗马的美国建筑学会理事。 1992年,他获得Wolf建筑艺术奖,并被提名为1992年建筑界最高荣誉奖的领奖人,此荣誉奖由日本艺术协会颁发。1994年,他成为Lillian Gish Award 的终生贡献艺术奖项的第一位得奖人。 同年,他被国家设计学院授予院士头衔。他获得加州艺术技术学院、Nova Scotia技术大学、罗德岛设计学校、加州艺术学院、及Parsons设计学校Otis艺术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Arnold W.Brunner 建筑纪念奖的得奖人。 弗兰克·盖里受到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文化的激励,但缺乏理想化的形式,盖里广泛吸取着来自艺术界的抽象片断和城市环境等方面的零星补充。盖里的作品相当独特,也很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盖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 在许多实例中,盖里将形式脱离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许多方面,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多种形式。艺术经常是盖里的灵感发源地,他对艺术的兴趣可以从他的建筑作品中了解到。同时,艺术使他初次使用开放的建筑结构,并让人觉得是一种无形的改变,而非刻意。盖里设计的建筑通常是超现实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档3篇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档3篇Literature and art master teaching reflection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对象是教师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档 2、篇章2: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档 3、篇章3: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档 如众所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途径。你知道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 篇章1: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档

在本章我们学习了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 学艺术。这一时期,科学进步,文化艺术繁荣,这些都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既集中反映了时代风貌,也表达了人类理想,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以往遇到有关文学啊艺术啊科学啊思想啊等内容的课文,我往往合并同类项,即几课并成一课,将所谓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考点划一下。这一两年突然想有所改变,于是找资料,备课,着实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课的感觉还蛮好的,学生听得象那么回事,较认真,两眼盯着我,不时地回应着我的问题。上课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就是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关注度吗?所以我自我感觉良好, 尤其在上《文学艺术的大师》一课时。瞧,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丑陋内心伟大的崇拜,对用生命作画的凡·高坎坷而悲惨的一生的同情,对贝多芬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强不屈地笑对生活并取得重大音乐成就的钦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节课啊,这是我的一个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懒惰,突破自身教学的空白,突破一贯思维的狭隘,我太开心了。 然而,随着第一遍教学的开始,我的心情却越来越沮丧,因为我不再简单满足于学生单纯的听我讲这些大师的生平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