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漢語通論(十三)

連詞,介詞(一)連詞

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而況”“雖”“若”“如”“苟”等等。例如:

(1)而

1. 連詞“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片語,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聯繫。例如: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以上是兩種性質的聯繫。)

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以上是兩種行為的聯繫。)

2.“而”字還可以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例如: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生主)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韓非子·五蠹)

3. “而”字可以用於順接,也可以用於逆接。所謂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或者有密切的關係,中間沒有轉折。例如; 美而豔。(左傳桓公元年)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荀子·勸學)

順接的“而”字有時可以譯為“而且”,有時可以譯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這要看具體的上下文。但是更多的情況是現代口語不用與“而”字相當的連詞,現代書面語言仍舊沿用“而”字。所謂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諧調;不是事理相因,語意連貫,而是有個轉折。例如: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呂氏春秋·察傳)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論語·季氏)

逆接的“而”字可以譯為“卻”“可是”“但是”。有時候,“而”字用在一句話的主語和謂語之間,細玩文意,實際上也是一種逆接。例如: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戰國策·趙策)(這意味着十人不應該從一人,而從一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論語·憲問(這意味着君子應該仁,而不仁。)

4.有時候,“而”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含有假設的意思,可以譯為“如果”。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論語·子路)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其實這種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可以證明這一點。

“而”字還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例如:太后盛氣而揖之。(戰國策·趙策)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2)以

連詞“以”字也是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的片語的,它表示在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的聯繫。《左傳成公二年》:“餘折以禦”,就是一個例子。“而”字也有這種用法,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這在古漢語通論(十一)裏已經說過了。

用“以”字連接動詞或動詞性片語的時候,後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例如: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的目的是“襲遠”。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求生”的結果是“害仁”;“殺身”的目的是“成仁”。)但是“以”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後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目的還是結果,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來看的。

和“而”字一樣,“以”字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而”字常見。例如: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則

則”字一般用來連接條件複句中的分句,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果的分句在後。這種用法的“則”字可以譯為“就”或“便”。例如: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左傳宣公二年)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莊子·胠篋)

“則”字又常常用於緊縮句,但是這種緊縮句也正是條件複句的緊縮。例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有時候沒有用“則”字,從句子的意思上也可以看出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例如: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論語·季氏)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胠篋)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但是沒有用“則”字的緊縮句不一定都是條件複句的緊縮。可能是因果關係,例如“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荀子·勸學);也可能是時間修飾,例如“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我們閱讀古書時應該細心分辨。

有時候,“則”字所連接的兩項並不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現,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預期到的,這時候也用“則”字。在這種情況下,“則”字不能譯作“就”或“便”,而是含有“原來已經”的口氣。例如: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微子)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則”字又可以用在意思相對待的並列的分句裏,以表示一種對比。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告子下)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在這種情況下,“則”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例如: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戰國策·趙策)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韓非子·五蠹)

(4)然而,然則,雖然

在古代漢語裏,“然”和“而”,“然”和“則”,“雖”和“然”常常連用,成為“然而”,“然則”,“雖然”這幾種形式;其中“然”字是指示代詞,“而”,“則”,“雖”才是真正的連詞。我們在閱讀古書的時候,應當把它們當中的兩個成份分開來理解。

“然而”中的“然”字表示“如此”。“然而”實際上等於說“如此,可是......”例如: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孫丑上)

“然則”中的“然”字也是表示“如此”。“然則”實際上等於說“如此,就......”例如: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魯仲連曰:“然梁之比于秦若僕耶?”辛垣衍曰:“然。”魯仲連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現代漢語用“雖然”的地方,上古漢語只用一個“雖”字。古代“雖”字和“然”字也是常常連用,但是“然”字還有實在意義,“雖然”實際上應作“雖然如此”講。例如: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養生主)

(二)介詞

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以”“於”“為”“與”“之”等等。

(1)以

“以”字本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例如《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為”(認為)的意思,例如《戰國策·趙策》:“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但是更常見的是用作介詞。

介詞“以”字的主要用法有兩種:第一種,表示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藉,在意義上雖然可以譯成現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質。“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例如: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孟子·滕文公上)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亂易整,不武。(左傳僖公三十年)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第二種,引進原因,在意義上略等於現代的“因為”,但是“以”字後面的話應該認為是介詞的賓語。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孟子·滕文公下)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關於“以”字組成的介賓片語,在詞序上有兩種變化值得注意:第一,整個介賓片語可以放在動詞前面,也可以放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後面。再舉幾個放在後面的例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荀子·勸學)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呂氏春秋·察傳)

第二,為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以”的前面。例如: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有時候,提前的賓語是代詞“是”字。“是以”等於說“因此”。例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莊子·養生主)

“以”字後面的賓語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經在上文出現過,這賓語就可以省略。這時候“以”字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拿來”“拿去”,但是“以”字的詞性和它們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隱公元年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左傳僖公三十年)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孟子·梁惠王上)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逍遙遊)

表示憑藉或引進原因的“以”字,它的賓語也可能承上省略。這時候“以”字仍表示“藉此”“因此”的意思。例如《莊子·逍遙遊》:“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不過這種省略的情況比較少見。“無以”,等於說“沒有什麼可以拿來......”;“有以”,等於說“有什麼可以拿來......”。例如:

(2)於(於,乎,諸)

“於”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引進處所;第二種,引進比較的对象;第三種,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於”字的第三種用法在古漢語通論(八)裏已經講過了,現在第一種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現代的“在”“到”“從”“對於”“在......方面”等意義。例如:子路宿於石門。(論語·憲問)王坐於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以上表示“在”。)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孟子·梁惠王上)(以上表示“到”。)虎兕出於柙。(論語·季氏)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以上表示“從”。)問於桀溺。(論語·微子)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季氏將有事於顓臾。(論語·季氏)(以上表示“向”或“對”。)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以上表示“對於”。)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莊子·逍遙遊)

(以上表示“在......方面”。)

以上引進處所的“於”字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只是從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對比上說的;至於古代漢語本身,並不需要這樣分别。試看《論語·季氏》:“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兩句的句式是相同的;第一個“於”字解作“從”,第二個“於”字解作“在”,都只是受了前面動詞的影響,“於”字本身的詞義和詞性都沒有發生變化。

再說,古代漢語的“於”字,比現代漢語的“在”“到”等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因此,

288

----------------------- Page 289-----------------------

往往“在於”連用,“至於”連用。“在”和“至”在古代漢語裏是動詞,不是介詞,動詞與介詞連用是完全合理的。例如:

其耳目在於旗鼓。(國語·晉語)

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莊子·秋水)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梁惠王上)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莊子·養生主)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在討論“於”字引進處所這一用法時,有一件事值得提出來說一說。那就是在古人的思想表達中常常有“今......於此”的說法,字面上是說此時此地,實際上是表示一種假設。例

如: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

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墨子·非攻上)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

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下)

有時候只說“......於此(斯)”,也是表示假設。例如:

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傳諸?使楚人傳諸?(孟子·滕文公下)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這種假設的情況,通常是作為比喻來說明某個問題的。

用“於”字組成的介賓片語,除表示“對於”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外,其餘有的偶爾也放在動詞之前,《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就是一個例子。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動詞之後(“宿於石門”“坐於堂上”)。中古以後,放在動詞前面的漸漸多起

來了,不過古文家大致還是遵用上古的語法。

有時候,可以不用“於”字,《史記》常用這種語法。例如:

晉軍函陵,秦軍泛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寡人有罪國家。(戰國策·齊策)

吾聞秦軍圍趙王钜鹿。(史記·項羽本紀)

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南。(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史記·項羽本紀)

引進處所的“於”字也可以用來引進時間。例如: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荀子·天論)

第二種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現代的“比,”一般用於描寫句。例如: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

子貢賢於仲尼。(論語·子張)

289

----------------------- Page 290-----------------------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我們要注意古今詞序的不同:在古代漢語裏,表示比較的介賓片語放在形容詞的後面(“苛政猛於虎”);在現代漢語裏,表示比較的介

賓片語放在形容詞的前面(“苛政比老虎更兇猛”)。

有時候,不是比較程度,只是指出異同,也可以用同樣的結構。例如: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於”字大致等於“於”,但是上古“於”“於”不同音。《尚書》《詩經》一般用“於”,《論語》除引《尚書》而外,通例不用“於”,《孟子》大多數用“於”,這可能跟時代或作者編者的方言有關。也有一些古書是“於”“於”並用的,如《左傳》。在這些書

裏,“於”“於”是有大致的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於”不用“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裏,一般用“於”不用“於”。很少例外。

“乎”字也可以當“於”字用。例如:

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先進)

異乎三子者之撰。(論語·先進)

或問乎曾西曰。(孟子·公孫丑上)

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

但是,“乎”字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代替“於”字的。比如(甲)被動句通常不用“乎”字(“東敗於齊”不說“東敗乎齊”);(乙)“對於”的意義不用“乎”字(“始吾於人也”

不說“始吾乎人也”)。相反地,有一種特殊情況卻只用“乎”不用“於”:“惡乎”的意義是“於何”(詞序不同),不能說成“惡於”。在上古時代,一般也不用“於何”。例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

“諸”字等於說“之於”,它是“之”“於”二字的合音。例如:

殺之,寘諸畚。(左傳宣公二年)

穆公訪諸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訪之於蹇叔;向蹇叔諮詢此事。)

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書之於紳;把它寫在衣帶上。)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後代有人把“諸於”二字連用,那是謬誤的仿古,因為“諸”字已經代表“之於”,自

290

----------------------- Page 291-----------------------

然不能再加“於”字了。

(3)為

介詞“為”字讀wèi,略等於現代的“給”“替”或“因為”。例如: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

為長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

王上)

介詞“為”字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如:

君子不能為謀也。(禮記·檀弓下)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養生主)

(4)之

介詞“之”字的用法是放在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名詞,有的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例如: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莊子·養生主)

其翼若垂天之雲。(莊子·逍遙遊)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之”字還有一種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

性。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片語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細分起來,有兩種情況:

第一,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聽者或讀者等待下文。例如: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傅”同附。)單說“父母愛子”,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句子,現在在主語“父母”

和謂語“愛子”之間用一個“之”字,說成“父母之愛子”,這就在形式上片語化了,不能認為有獨立性了;在意思上也顯得話還沒有說完,聽者或讀者必然等待下文--“則為之計

深遠”。其餘兩個例子,也可以作同樣的分析。

在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裏,最容易見到這種“之”字。例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僖公三十年)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戰國策·趙策)

291

----------------------- Page 292-----------------------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八佾)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莊子·逍遙遊)

可以說這是上古漢語表示時間修飾經常用的一種句法。《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既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又說“之時”,倒反而少見。

第二,這種“之”字又常常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先看做是主語的主謂結構之間用“之”字的例子: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佐傳僖公四年)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禮記·檀弓下)

湯之問棘也是已。(莊子·逍遙遊)

有時候,不是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而是在主語和“於”字介賓片語之間用“之”字,這樣形成的結構再做句子的主語。例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再看做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用“之”字的例子: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

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莊子·胠篋)

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戰國策·燕策)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上面所討論的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語都是名詞。假如這個名詞已

經在上文出現,就常常用一個“其”字來代替它,因為“其”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詞加介詞“之”字。例如: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莊子·列禦寇)

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孟子·滕文公下)(“矙”kàn,

視,瞧。)

第一個例子裏的“其往也”,等於說“曹商之往也”;第二個例子裏的“其入也”,等於說

“師之入也”;第三個例子裏的“其亡也”,等於說“陽貨之亡也”。再舉兩個例子: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莊子·逍遙遊)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莊子·逍遙遊)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五《诗经》韵例分析

重点:诗经有些要会默写和分析韵律,要会背韵部&声母和重要结论:韵例(押什么韵), 押韵格式(韵数,押韵位置,换韵or一韵到底),分为几章。默写一首诗经,再分析它的韵 例ps要背王力的三十韵部,默写的诗经范围(卷耳,桃夭,芣苢,静女,相鼠,木瓜,风 上古三十韻部列表 序号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第一类之职k 蒸 第二类幽 u 觉 uk 冬 u 第三类宵?药?k 第四类侯 o 屋 ok 东 o 第五类鱼 a 铎 ak 阳 a 第六类支 e 锡 ek 耕 e 以上收g[k]尾,舌根,清塞音以上收ng[],舌根,浊鼻音第七类脂 ei 质 et 真 en 第八类微I 物t 文n 第九类歌 ai 月 at 元 an 以上收d[t],舌尖中,清塞音以上收n[n],舌尖中,浊鼻音第十类缉 ep 侵 em 第十一类叶 ap 谈 am 以上收b[p],双唇,清塞音以上收m[m],双唇,浊鼻音上古32生母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清浊 七音 牙音见溪群疑 端(知)透(彻)定(澄)泥(娘)余(喻四) 舌音 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书(审三)禅 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精清从心邪 齿音 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山(审二) 喉音影晓匣(喻三)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二)一些結論 1、古無輕唇音:所有輕唇音 2、古無舌上音:上古舌頭音實際上包括中古的舌頭和舌上音 3、喻三歸夏,喻四歸定:中古的喻母只和三等、四等韻相拼,與三等韻相拼的喻母字上古屬於匣,與四等韻拼的喻母字在上古屬定。 4、照二和照三分屬不同古紐:即把莊、初、崇、生並入上古精、清、從、心,把章、昌、船、書、禪並入端、透、定 5、娘、日二紐歸泥:中古的娘、日二音紐,在上古都歸為泥紐,本來上古的娘和泥就是一個聲母,中古时分化為兩個聲母,泥母和娘母 诗经韵例分析 从《卷耳》到《月出》是1班给的重点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韵部:筐、行,阳部。句尾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韵部:嵬、隤、罍、怀,微部。句尾韵,一韵到底,句句押韵)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韵部:冈、黄、觥、伤,阳部。句尾韵,一韵到底,句句押韵)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韵部:砠、瘏、痡,鱼部。句中韵,一韵到底,句句押韵) 崔嵬、虺隤,叠韵连绵词;玄黄,双声连绵词 《桃夭》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4)

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古汉语通论十一

古漢語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一、定義:某個詞臨時用作其他詞類。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存在,如這個人真夠阿Q的。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相對少見的多。 二、常見的活用類型:名詞用作動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動詞的為動用法;動詞的對動用法; 三、活用情況分析 (一)名詞的活用 1活用作一般動詞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2名詞的使動用法 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如: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史記·淮陰侯列傳) 築室百堵,西南其戶。(詩經·小雅·斯干) 3名詞的意動用法: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 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附: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判斷方法: (1)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戰國策·趙策)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2)名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作動詞 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3)名詞出現在助詞“所”後面,活用作動詞。 寡君未知所過也。(韓非子·難四) 乃丹書帛,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4)名詞出現在助動詞能可敢欲等後面,活用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名詞出現在副詞後面,活用作動詞。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秦人聞之,悉甲而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意: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此句為判斷句,故“兄弟”並未活用。 (6)名詞後帶有一個介賓結構,構成一個組合,活用作動詞。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師還,館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7)名詞出現在“而”前或後,活用作動詞 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夫子式而聽之。(禮記·檀公下)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4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名詞一般充當主、賓、定語,用作狀語是一種臨時性的用法,從其表達意義來分有以下幾種: (1)表比喻:即用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為特徵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其後秦稍蠶食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宜·過秦論)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仲淹: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辙: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释之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例如: 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策)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全

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一、連詞 (一)總說 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苟、倘、令等。(三)而 1、“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繫。“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2、順接和逆接 (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後相承的,有時是狀態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 例:任重而.道遠。(事理相關)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 (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卻”“可是”“但是” 例: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 (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 3、從“而”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句法關係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 (1)聯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词组。這種用在聯合結構中的“而”,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 例:未至,道渴而.死。(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 (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 例: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 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四四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沈约谢灵运传论)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吴均与顾章书) 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文心雕龙·熔裁)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萧统文选序) (2)六六 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沈约谢灵运传论)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四四四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谢灵运传论)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 g)榆枋”的“抢”,是“突过” 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地理,职官,科举(一)地理 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涵义大有区别。有些名称则是上古所没有的。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这样,疆域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罢了。到了汉代,中国的疆土更大了,於是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较,增加六州。(1)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后或称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后来刺史都掌兵权,不是单纯的监察官了。),有时也是行政区。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渐渐地缩小了。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兗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隶属於府。 郡--郡是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宋废郡。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国”连称。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於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兗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注:冀州共出现两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下仿此。这些说法根据郑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开元年间,又分为十五道,这是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再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注:此外还有少数特为军事而设的路,不领民事。)。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陕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注:广东路又称广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典 1、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①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在《字彙》和《正字通》的基础上 编成; ②字头按部首排列,是清代以来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反) 后义,还引用古注; ③错误较多,后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中华大字典》:①陆费达、欧阳溥主编,在《康熙字典》基础上整理; ②用部首排列,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字典,,注音采取《集韵》的反切,加注直 音; 4、《辞源》:①陆尔奎、方毅等人; ②用部首排列,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典; ③《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5、《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百 科性内容比《辞源》比率达; 6、《汉语大字典》:①湖北、四川两省合力编纂; ②注重字音、字形的历史演变关系,但是字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了词 义的概括性,加之书成众手,释义不确。 7、《汉语大词典》:①五省联编,上海书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 ②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的复音词丰富,单字按部首排列; 8、《说文解字》:①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②先列小篆形体,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9、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0、词义的不同表现在: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人,手,日)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找”古义划,“该”古义完备) 词义有异有同;(“劝”古义鼓励,“给”古义供给) 11、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型:词义范围的不同:词义范围扩大;(菜,“皮”古指兽皮) 词义范围缩小;(“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臭”古义指各种气味) 词义范围转移;(“墳”由指土堆到墳墓,) 12、掌握古义的方法:从字形上分析;从语境上分析;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从成语上分析; 13、辨析古今词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在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 在微殊; ②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③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④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⑤词义异同的系列性问题; ⑥社会发展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 )名+ 名。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 、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