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5套含答案3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5套含答案3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5套含答案3

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5×3′)

1.吸附容量:

2.交联度:

3.污泥容积指数:

4.水环境容量:

5.建筑中水:

二、填空题(21×1′)

6.按引起吸附作用力的不同,可将吸附分为()、()()。

7.在离子交换过程中,常温稀溶液中阳离子的()愈高,它的交换势愈大。同价阳离子的()愈高,则交换势愈大。

8.反渗透过程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和()。

9.通常把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分为()和()两个阶段。

10.曝气池按混和液在曝气池中的流态,可分为()、()和()三种。

11.普通生物滤池通常选用()滤料,采用()布水系统;而高负荷生物滤池则选用()的滤料,采用()布水系统。

12.高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3.A/O除磷工艺中的聚磷菌具有()和()的特点。

2

三、判断正误题(10×1′)

14.过滤材料的不均匀系数愈大,将会使滤料的空隙率和纳污能力下降,水头损失增大,因此不均匀系数以小为佳。()

15.离子交换树脂的交联度越小,空隙率越大,则含水率越小。()

16.用重苯萃取含油废水中酚类物质时,传质推动力越大,酚越易被萃取。()

17.电渗析过程的传质推动力是外加电动势和膜两段的离子浓度差。()18.超滤既能去除离子物质,又能去除有机物质。()

19.活性污泥系统要在较高的F/M条件下运行,才能有好的处理效果。()

20.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冷却水系统为密闭循环式冷却水系统。()

21.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同时还能加快生化反应速度,所以常采用高温消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22.生物接触氧化池因同时具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所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常常采用本方法。()

23、选择中水水源时,常把生活污水作为首选。()

四、论述题(36′)

24.废水可生化性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评价废水可生化性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7′)25.从活性污泥曝气池中取混和液500mL,注入500mL的量筒内,30min后沉淀污泥量为150mL,试求污泥沉降比。若MLSS为3g/L试求污泥指数。根据计算结果,你认为该曝气池的运行是否正常?(6′)

26.高负荷生物滤池在什么条件下需要用出水回流?回流的方式有哪些(7′)

27.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粘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如何改善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的粘附性能?(8′)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工艺流程和脱氮除磷的原理。(8.试述A′)28

,废水中含铜40mg/L,锌20mg/L,镍30mg/L和CrO某电镀厂日排放废水29.182m

43,-

五、计算题(18′)

3

1000mol/m130mg/L。为达标排放,用离子交换法处理,采用阳离子树脂,交换容量为再生周期为2d,若出水中金属离子含量为0,计算离子交换树脂用量。(8′)

30.某毛纺厂的染整废水量为4000m3 /d,沉淀后的浓度为300mg/L,采用生物接触氧%,试计算生75去除率可达COD,d)·/(m33kg负荷率为COD化法,通过实验获得进水.物接触氧化池所需的填料体积和主要尺寸。(10′)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3分,共5题)

1.吸附容量:吸附达到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吸附质的量。

2.交联度: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剂占树脂单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3.污泥容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和液经30min沉淀后,每千克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4.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5、建筑中水:指建筑物的各种排水经处理回用于建筑物和建筑小区杂用的供水。

二、填空题。(共21分,每空1分)

6.(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交换吸附)。

7.(离子价数)、(原子序数)。

8.(必须有一种高选择性和高透水性的半透膜)、(操作压力要大于溶液的渗透压)9.(吸附)、(稳定)。

10.(推流式)、(完全混和式)、(循环混和式)。

11.(实心拳状滤料)、(固定喷嘴式)、(塑料和树脂合成的人工滤料)、(旋转式)。

12.(水解产酸)、(产氢产乙酸)、(产甲烷)。

13.(厌氧释磷)、(好氧吸磷)。

三、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四、简答题。(共36分)

24.(本题7分)

答:废水可生化性问题的实质是判断某种废水能否采用生化处理的可能性。(2分)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两种:

(1)参数法。常用BOD5/COD或BOD5/TOD 的值来表示。一般认为当BOD5/COD﹥0.4时,此种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好;当BOD5/COD﹤0.2时,此种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2.5分)(2)耗氧系数法,其它略。(2.5分)

25.(本题6分)

解:污泥沉降比SV==30%(2分)

若MLSS为3g/L,则污泥指数SVI=SV×10/MLSS=30×=100(mg/L)(2分)SVI值介于50~150之间,曝气池的运行正常。(2分)

26.(本题7分)

答:高负荷生物滤池一般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考虑回流(1)进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如COD﹥400mg/L或BOD﹥200mg/L)时(2)水量很小,无法维持水力负荷在最小经验值以分)5()废水中某种(些)污染物在高浓度时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时。3上时(.

回流的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生物滤池出水直接向初沉池回流;

(2)二沉池出水回流到生物滤池之前。(2分)

27.(本题8分)

答:完成气浮分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水中必须有数量足够的微小气泡(2)污染物颗粒必须呈悬浮状态(3)必须使气泡与颗粒产生粘附。而使气泡与悬浮颗粒粘附的基本条件是水对该种颗粒的润湿性要小,使颗粒尽可能呈疏水性。(4分)

故改善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的粘附性能通常的方式是:通过向水中添加浮选剂来改善悬浮颗粒的表面性能,增强其疏水性能,从而使颗粒附着于气泡上,

同时浮选剂有促进起泡的作用,可使废水种的空气泡形成稳定的小气泡,更有利于气浮。(4分)

28.(本题8分)

答:A2/O工艺流程图如下:

进水→厌氧→缺氧→好氧→沉淀池→排放(2分)

A2/O工艺脱氮除磷原理:废水在首段厌氧池主要进行磷的释放,使污水中P的浓度升高,溶解性有机物被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BOD5浓度下降;另外

NH3—N因细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NH3—N浓度下降,但NO3--N含量没有变化。(1.5分)

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的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中,因此BOD5浓度继续下降,NOx--N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含量变化很小。(1.5分)

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但随着硝化过程使NO3--N浓度增加,而P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率下降。(1.5分)

所以,A2/O工艺可以同时完成有机物的去除、硝化脱氮、磷的过量摄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脱氮的前提使NH3—N应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这一功能,缺氧池这完成脱氮功能。厌氧池和好氧池粘合完成除磷功能。(1。5分)

五、计算题。(共18分)

29.(本题8分)

解:该电镀废水中污染离子有Cu2+、Zn2+、Ni2+和CrO42-四种,由题意知,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金属离子,且出水金属离子含量为零,即

Cu2+、Zn2+、Ni2三种离子全部被去除,则离子交换树脂用量即为去除三种金属离子的消耗量。(2分)

三种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合计为:

40mg/LCu2+物质的量浓度为c(+)=1、26mmol/L

20mg/LZn2+物质的量浓度c()=0.62mmol/L

30mg/LNi2物质的量浓度c()=1.02mmol/L

合计2.9mmol/L=2.9mol/m3(3分)

则每日应去除金属离子负荷为qT(co-c)=182m3/d×(2.9mol/m3-0)=528mol/d已知该阳树脂工作交换容量为,E=1000mol/m3工作周期为2d,根据物料平衡原理,则所需树脂的体积为:V=(528mol/d)×2d/1000mol/m3=1.06m3(3分)

30.(本题10分)

解:由COD去除率=(L0-Le)/L0=75%可求得出水COD浓度Le=

75mg/L(1分)则生物接触氧化池所需填料体积V=Q(L0-Le)/Nw=4000×(300-75)/3000=300m3(2分)

取填料床高度H=3m,则接触氧化池总面积为A=V/H==100m2;(2分)为保证布水均匀,对接触氧化池进行分格,每格池面积f=20m2,尺寸为5m×4m则格数n=A/F==5(2分)

,填3=m,取填料层数5m.0=h2,填料层上部的稳定水层深6m.0=h1取超高

料层间隙高度h3=0.3m,配水区高度h4=1.5m,则接触氧化池总高度H0=H +h1+h2+(m-1)h3+h4=3+0.6+0.5+(3-1)×0.3+1.5=6.2m(2分)

分)(11.8hnfH/Q=300/(4000÷24)==污水与填料的接触时间为t

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5×3′)

1.污泥负荷率:

2.全交换容量:

3.污泥沉降比:

4.滤料有效直径:

5.内循环比:

二、填空题(20×1′)

6.吸附的操作方式分为(),也称为()和(),也称为()。

7.离子交换树脂保存时,通常强酸树脂以(),弱酸以()保存。

8.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9.一般认为,控制厌氧处理效率的基本因素有两类,即()和()。

10.反渗透膜种类很多,目前应用较广的是()和()

11.表示曝气设备技术性能的主要指标是()、()、()。

12.UASB生物反应器是由()、()、()三部分组成。

三、判断正误题(10′)

13.活动床吸附常采用多床系统,当处理水量大,且出水要求不高时,多采用串联操作。()14.离子交换树脂的交联度越小,空隙率越大,则含水率越高。()

15.反渗透膜的工作原理是,只允许溶液中的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

16.污泥龄越长,有机物氧化稳定越彻底,处理效果好,剩余污泥少,所以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其污泥龄常取30d。()

17.推流式曝气池常常采用鼓风曝气。()

18.生物接触氧化法可以取很高的容积负荷,所以其池容积较小。()

19.厌氧消化时,产酸阶段是厌氧过程速率的限制步骤。()

20.设置气-液-固三相分离器是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的重要结构特征,它决定了处理效果的好坏。

()

21.在废水的深度处理中,常用臭氧化法去除废水中残存的有机物和色素。()

222.A/O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果都比较好。()

四、论述题(36′)

23.为什么A/O法具有生物脱氮的功能?简述A/O法的工艺流程。(10′)

24.活性污泥为什么需要污泥回流?如何确定回流比?对处理效果有何影响?

(10′)

25.试简述生物膜法净化废水的基本原理。(8′)

26.假设海水中的盐浓度非常低,要获得大量的淡水,选择离子交换法还是膜分离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试作一比较(8′)

五、计算题(19′)

27.某造纸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废水量为24000m3 /d,曝气池容积为

8000m3。经初次沉淀,废水的BOD5为300mg/L,经处理BOD5去除率为90%,曝气池混和液悬浮固体浓度为4g /L,其中挥发性悬浮固体占75%。试求Ns、Ns′、每日剩余污′)12(泥量、每日需氧量和污泥龄。.

28.总生化需氧量转化为甲烷的过程中,求每千克总生化需氧量经消化后能产生的甲烷量。假如起始化合物为葡萄糖。(7′)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3分)

1.污泥负荷率:指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干重)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的数量,并能将其降解到一定某一规定的数值。

2.全交换容量:指一定量的树脂所具有的活性基团或可交换离子的总数量。

3.污泥沉降比: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污泥体积占原来混合液体积的百分率。

4.滤料有效直径:指能使10%的滤料通过的筛孔直径(mm)以d10表示。

5.内循环比:在生物脱氮工艺中,回流硝化液所占的比例。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6.(间歇式操作)、(静态吸附)和(连续式操作)、(动态吸附)。

7.(钠型)、(氢型)。

8.(滤池高度)、(负荷率)、(回流)、(供氧)四个。

9.(基础因素)和(环境因素)。

10.(醋酸纤维素膜)和(芳香族聚酰胺膜)

11.(动力效率)、(氧的利用率)、(充氧能力)。

12.(反应区)、(沉淀区)、(气室)。三、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四、简答题(共36分)

23.(本题10分)

答:A1/O工艺又称为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其脱氮原理是:在A池(反硝化缺氧池)中,回流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利用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的大量硝态氮(NO3-N)还原成N2,从而达到脱氮目的。(4分)

然后再在后续的好氧池中进行有机物的生物氧化、有机氮的氮化和氨氮的硝化等生化反应,从而完成脱氮、降解有机物等过程。(4分)

A1/O工艺流程图如下:

进水→缺氧→好氧→沉淀池→排放(2分)

24.(本题10分)

答:为了保证生物处理效果,就必须使曝气池中有足够的微生物量,即活性污泥。在进水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必须从二沉池回流高浓度活性污泥,以保证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MLSS)。

,由上式可以看出,回流)X-Xr(X/=R可以推出RQ=Qr及QrXr )=

Q+Qr(X由比值R取决于混合液污泥浓度(X)和回流污泥浓度(Xr),可以由此式确定出污泥回流比R值。

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是活性污泥系统重要的设计与运行参数,污泥浓度高,可减少曝气池的容积,但污泥浓度高,则好氧速率大。

25.(本题8分)

答:(1)形成生物膜:污水与滤料流动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后,滤料表面会形成一种膜状污泥即生物膜,生物膜中微生物与活性污泥大致相同,是生物处理的主体。(2分)

(2)生物膜去除有机物的过程:滤料表面的生物膜分为好氧层和厌氧层,在好氧层表面是一层附着水层,这是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形成的。因为附着水直接与微生物接触,其中有机物大多已被微生物所氧化,因此有机物浓度很低。在附着水外部是流动水层,即进入生物滤池的待处理废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有机物从流动水中通过扩散作用转移到附着水中,同时氧也通过流动水、附着水进入生物膜的好氧层中。生物膜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代谢产物入CO2、H2O等无机物沿相反方向排至流动水层及空气中。内部厌氧层的厌氧菌利用死亡的厌氧菌和部分有机物进行厌氧代谢,代谢产物如NH3、H2S、CH4等从水层逸出进入空气中。在生物滤池中,好氧代谢起主导作用,是有机物去除的主要过程。(6分)

26.(本题8分)

答:选择膜分离处理效果好,费用低。(2分)

比较如下(1)技术操作: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技术都可用于除盐操作。但由于盐浓度很高,如果采用离子交换法,则离子交换用量大,相应的设备也大,而膜分离技术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同时离子交换的工艺操作过程比膜分离复杂。(3分)

(2)经济性:离子交换法由于树脂用量大,同时其交换、反洗、再生、清洗量也同步增加,再生剂用量也增加,总体费用高;而膜分离技术的操作简

单,主要费用是膜更换以及电耗,尽管费用也高,但相对于离子交换法来说,还有一定的优越性。(3分)

五、计算题(共19分)

27.(本题12分)

解:(1)由Ns=QLa/VX可以求得Ns=24000××4000=0.225kg/(kgMLSS.d)(2分)

(2)由η=(La-Le)/La可以求得Le=(1-η)×La=30mg/L(2分)

则Ns′=Q(La-Le)/VXv=24000×(300-30)/8000×4000×75%=0.27 kg/(kgMLSS.d)(2分)

(3)取a为0.6、b为0.06则每日剩余污泥量△X=aQ(La-Le)-bXvV=0.6×24000(0.3-0.03)-0.06×3×8000=2448kg/d(2分)

(4)取a′为0.5、b′为0.15则每日需要量O2=a′Q(La-Le)+b′XvV (2分)=0.5×24000×(0.3-0.03)+0.15×3×8000=6840kgO2/d

(5)污泥龄θc=1/(aNs′-b)=8.3d(2分)

28.(本题7分)

解:葡萄糖作为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消化降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其反应方程式为:C6H12O6→3CO2+3CH4(2分)

18013248

而甲烷经过氧化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2分)

3CH4+6O2→3CO2+6H2O

192

由上两式知,1kg葡萄糖相当于,而1kg葡萄糖产的CH4,则1kgBOD产甲烷()/()=0.25kg,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CH4体积为VCH4=0.25×22.=0.35m3(3分)

通过计算可知,每降解1kgBOD产生0.35m3CH

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5×3′)

1.水环境容量:

2.水体自净:

3.滤料的级配:

4.气固比:

5.沉淀池的过流率:

二、填空题(25×1′)

6.我国现行的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和()两种。

7.为使废水充分混合和避免悬浮物沉淀,调节池常采用()、()、()三种搅拌形式。

8.滤池过滤除污的机理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

9.沉淀池结构按功能分()、()、()、()、()五部分。

10.确定滤池工作周期的方法有三种,即()、()、()。

11.气浮工艺的实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

12.加压溶气浮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3.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三、简答题(5×8′)

14.试述斜板协管沉淀池的设计原理。

15.化学混凝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16.试述无声放电法的工作原理。

17.运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废水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8.试述药剂还原及电解法在含铬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四、计算题(2×10′)

19.试划出胶体的结构式。

20.已知某工业废水含硫酸和硫酸锌各约8-9g /L。《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出厂废水中锌的含量不得超过5mg/L,试选用氢氧化物作为沉淀剂进行处理,求出药剂用量以及控制过程的pH值。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3分)

1.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

2.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的现象。

3.滤料的级配:就是滤料的粒径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各种粒径的滤料数量比例。

4.气固比:去除单位悬浮物所需的空气量。

5.沉淀池的过流率:单位面积的沉淀池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单位是m3/(m2.h)。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6.(合流制),(分流制)。

7.(水泵强制循环搅拌)、(空气搅拌)、(机械搅拌)。

8.(阻力截留)、(重力沉降)、(接触絮凝)。

9.(流入区)、(流出区)、(沉淀区)、(污泥区)和(缓冲层)。

10.(根据出水水质)、(水头损失)和(根据经验)

11.(水中由数量足够的微气泡)、(污染物必须呈悬浮状态)、(气泡必须与悬浮物接触)。

12.(空气饱和设备)、(空气释放及与原水相混合的设备)、(固-液或液-液分离设备)。

(水力条件)、(混凝剂类型)、(污水水质).13

三、简答题。(共40分)

14.(本题8分)

答:根据浅池理论,如果在处理水量不变,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增加沉淀面积,过流率或单位面积上负荷量就会减少,因而由更多的悬浮物可以沉降下来。(4分)

通过在普通的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斜管,以增大沉淀池的沉降面积,缩短颗粒沉降深度,改善水流状态;同时因斜板斜管沉淀池具有大的湿周,较小的水力半径,使雷诺数Re大为降低,固体和液体在层流条件下分离,沉淀效率可大大提高;而且由于颗粒沉降距离缩小,沉淀时间亦大大缩短,因而大大缩小沉淀体积。

15.(本题8分)

答:化学混凝法的原理很复杂,一般归结起来,可以认为主要事三方面的作用:(1)压缩双电层作用:通过投加混凝剂,使双电层消失,从而降低胶粒之间的斥力,最终形成凝聚物而沉降下来;(2)吸附架桥作用:指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在静电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等作用下,通过活性部位与胶粒和细微悬浮物等发生吸附桥联作用而使微粒相互聚集,从而沉降下来;(3)网捕作用:三价铝盐或铁盐等水解而生成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在自身沉降过程中,能集卷、网捕水中德胶体等微粒,使胶体凝结。(6分)

化学混凝法主要处理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其粒度范围在

1nm~100μm之间。

(2分)

16.(本题8分)

答:在一对高压交流电极之间(间隙1~3mm)形成放电电场,由于介电体的阻碍,只有极小的电流通过电场,即在介电体表面的凸点上发生局部放电,因不能形成电弧,故称之为无声放电。

当氧气或空气通过此间隙时,在高速电子流的轰击下,一部分氧分子转变为臭氧,从而完成臭氧制备过程。(6分)

从经济上考虑,一般以空气为原料时控制臭氧浓度不高于1%~2%,以氧气为原料时不高于1.7%~4%,这种含臭氧的空气称为臭氧化气。(2分)

17.(本题8分)

答:应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废水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了解处理目的是回收有用物质还是去除污染物质,这直接关系到沉淀方法的选用;(2分)

(2)如需进行分步沉淀,则各种离子分步沉淀的次序及药剂选用要考虑溶度积和有关离子浓度;(2分)

(3)需要通过实验确定沉淀药剂用量,避免过量投加而造成相反效果;(2分)

(4)经济性考虑;(1分)

(5)防止二次污染的出现。(1分)

18.(本题8分)

答:(1)药剂还原法:通过控制pH值,定量投加硫酸亚铁,使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同时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然后投加石灰中和沉淀,从而使

Cr3+沉淀。其工艺流程包括集水、还原、沉淀、固液分离和污泥脱水等工序,可连续操作,也可间歇操作。(4分)

(2)电解法:以铁板作为电极,在电解时,铁板溶解产生Fe2+,这是电解反应时的强还原剂。在酸性条件下,它可将废水中Cr6+还原为Cr3+;在阴极上,除氢离子获得电子生成氢外,废水中的Cr6+直接还原为Cr3+,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废水中H+将逐渐减少,pH值逐渐升高。在碱性条件下,Cr3+和Fe3+将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实验证明,电解时阳极铁溶解产生Fe2+作还原剂是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的主要因素,而在阴极发生的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是次要的。因此为提高电解效率,采用铁阳极并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电解是有利的。(4分)分)20(共四、计算题。.

19.(本题10分)略

20.(本题10分)略

试题四

一、填空题。(49分)

1.常用的格栅()和()两种。

2.污水的可生化性取决于(),可用()评价。一般情况下,BOD5/COD 越大,污水可生化性(),反之亦然。BOD5/COD﹤0.3,则称该污水(),BOD5/COD=0.3~0.45,则称该污水(),BOD5/COD﹥0.4,则称该污水()。

3.调节池的主要作用是()、()、()等,水量调节可分为()、()两种方式。

4.混凝机理包括()、()、()三种作用;铝盐混凝剂主要起()的作用,而高分子混凝剂则起()的作用。

5.溶气加压气浮的运行方式有()、()、()三种。

6.衡量离子交换剂化学性能的指标有()、()、()、()、()等,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有(按交换基团不同分)()、()两种。

7.中和投药的方式有()、()两种。

8.厌氧消化中温消化最适温度为(),高温消化的最适合温度为()。

9.甲烷菌的最适pH值范围为()pH值低于()或pH值高于()都会对甲烷菌产生抑制或破坏作用。

10.曝气池按混合液在曝气池中的流态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11.普通生物滤池一般选用()滤料,采用()布水方式;而高负荷生物滤池选用()滤料,采用()布水方式。

12.滤池过滤除污的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3.影响厌氧消化的因素有()、()两种。

14.反渗透膜的去除率随外加压力增大而(),而透盐量则与()无关。

二、判断题。(10分)

15.CODcr和BOD5之差为污水中不可降解的有机物量。()

16.中和处理与pH值调节是同一概念。()

17.化学氧化法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液氯、次氯酸钠、空气等。()18.当污水中溶解盐含量过高时,不宜采用离子交换法处理。()

19.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

20.在对污水进行多级多效萃取过程中,级数是小于效数的。()

21.活性污泥法净化污水的主要承担者是原生动物。()

22.生物接触氧化池因同时具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所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常常采用本方法。().

23.二沉池排出的生物污泥或生物膜也可以作为UASB的种泥。()

24.活性污泥系统要在较高的F/M条件下运行,才能有好的处理效果。()

三、简答题。(41分)

25.如何看待曝气池中的泡沫问题?如何解决?(7分)

26.如何进行格栅的工艺运行管理?(7分)

27.如何进行进水泵房的工艺运行管理?(7分)

2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活性污泥法的方向是什么?(7分)

29.如何鉴别絮凝剂的质量?如何保存?(6分)

30.为了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城市污水回用的目标有哪些?(7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49分,每空1分)

1.(人工清理xx)和(机械xx)。

2.(污水的水质)、(水质指标)、(好)、(难生化)、(可生化)、(易生化)。

3.(调节水量)、(均衡水质)、(均化);(线内调节)、(线外调节)。

4.(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捕);(压缩双电层作用)、(吸附架桥作用)。

5.(全流程溶气浮)、(部分溶气浮)和(部分回流溶气浮)。

6.(交换容量)、(酸碱性)、(交联度)、(化学稳定性)、(选择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

7.(干法投加)、(湿法投加)。

8.(34℃)、(54℃)。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 (2)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课后作业标准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1 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 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降或上浮的因素是什么?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物理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异臭:S和N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氯气、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 3、有机物指标:BOD、COD、TOC、TOD (燃烧化学氧化反应) 4、无机物指标:PH (6-9)、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5、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病毒 6、自净作用:物理、化学、生物 7、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POP 下降) 8、根据BOD5与DO曲线,可以把该河划分为清洁水区、污染恶化区、恢复区、清洁水区 9、污水排放标准: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10、一级处理:主要去除SS 、COD 、BOD 11、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90%) 12、三级处理:去除N 、P ,色度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格栅作用: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 3、格栅设计的主要参数:确定栅条间隙宽度 4、按格栅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5、曲面格栅:固定曲面格栅、旋转鼓式格栅 6、清渣方式:人工清渣(过水面积不小于灌渠有效面积的2倍)机械清渣(1.2倍) 7、工业废水根据水质确定是否有沉砂池 8、水流适当流速:0.4-0.9 污水通过格栅:0.6-1 最大 1.2-1.4 9、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污水的初级处理、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 10、沉淀类型:自由沉淀(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活性污泥二沉池中间)、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高,二沉池下部、重力浓缩开始) 、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污泥浓缩、重力浓缩) 11、斯托克斯公式 u=(P 固 -P gd2/18μ 12、水温上升,黏度减小、沉速增大 13、理想沉淀池: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缓冲区、污泥区 14、沉淀池工作原理: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 2、H 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 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特点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基本上都是浓度标准。 国家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水污染控制工程——名词解释

1.水体: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指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水及其水中的悬浮物、底泥、水中生物等 2.水污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或纳污能力,而使水体丧失规定的使用价值 3.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水排入受纳水体后,污染物质在受纳水体中浓度自然下降的现象 4.水体的耗氧与复氧:污水排入受纳水体后,水中的污染物增加,同时水中微生物得到增殖,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的同时也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称为耗氧。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氧也溶入水中,称为复氧 5.污水的化学处理: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法7.污水生化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转化污水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8.BOD: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9.COD:在一定的条件下, 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 耗的氧化剂的量 1.活性污泥法:利用悬浮生 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 废水的一类好氧生化处理 方法 2.生物膜法:依靠固着于固 体介质表面的微生物来净 化有机物 3.厌氧消化:在断绝与空气 接触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 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物 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 化降解的过程 生物脱氮:在微生物的作用 下,将有机氮和铵态氮转化 为N2和NXO气体的过程 6.混凝:是通过向污水中投 加混凝剂,使细小悬浮颗粒 和胶体微粒聚集成较粗大 的颗粒而沉淀,得以与水分 离,使污水得到净化 7.反渗透:利用反渗透膜选 择性地只能透过溶剂,而截 留离子物质的性质,以膜两 侧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溶 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 渗透膜而实现对液体液体 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膜过程 8.污泥调理:破坏污泥的胶 态结构,较少泥水间的亲和 力,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9.污泥稳定:采取措施降低 有机物含量或使其暂时不 产生分解的过程 1.污泥生物稳定:在人工条 件下加速微生物对有机物 的分解,使之变成稳定的无 机物或不易被生物降解的 有机物的过程 2.污泥化学稳定:采用化学 药剂杀死微生物,是有机物 在短期内不致腐败的过程 3.污泥脱水:将污泥的含水 率降低到80%-85%以下的 操作 4.污泥干化:将脱水污泥的 含水率进一步降低到 50%-65%以下的操作 6.沉淀:水中悬浮颗粒依靠 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 的过程 5.A/O工艺:是一种有回流 的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流 程,其中前置反硝化在缺氧 池中进行,硝化在好氧池中 进行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P-102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P-103 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P-103 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网上搜索的) 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14、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好氧呼吸。 15、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缺氧呼吸。 16、同化作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17、生物膜法(P190):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18、物理净化(P7):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19、化学净化(P-7):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20、生物净化(P-7):是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二、填空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表示污水化学性质的污染指标:可分为有机指标(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C)、油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有机碱、有机农药、苯类化合物)和无机指标( PH、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有毒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3、水体自净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4、根据地域,污水排放标准分为哪些?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5、沉淀类型 6-404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

1、生化需氧BOD:量表示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气量称生化需氧量(以mg/L为单位) 2、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mg/L为单位)。 3、水体自净作用: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 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氧垂曲线:表示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溶解氧含量沿河道的分布呈下垂状曲线。在排污口下游河水中,溶解氧含量因有机物生物氧化的脱氧作用而显著下降,又由于下游大气复氧和生物光合作用等而使溶解氧含量增加。下垂曲线的临界点(氧垂点),其溶解氧含量最小。 4、格栅、筛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各使用于什么场合? 在排水工程中,格栅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内,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用来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以保证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筛网可有效去除和回收废水中夹带的纤维状杂质,如:羊毛、化纤、纸浆等。可作为预处理,也可作为重复利用水的深度处理。 5、沉淀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 (1)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2)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3)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4)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6、理想沉淀池划为四个区域: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及污泥区域,并作下述假定:(1)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v (2)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 (3)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4)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8、u一定时,增加表面积A时,去除率E提高,所以对容积一定的沉淀池,池深越浅时,表面积A越大,即去除率E越大。 9、加压溶气浮上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将空气溶于水中,并达到指定压力下的饱和状态,然后将过饱和液突然降至常压,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即以非常细小的气泡释放出来。这些数量众多的气泡与水中的悬浮颗粒产生粘附作用,使这些夹带了无数小气泡的颗粒的密度小于水而产生上浮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简述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答: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 2、H 2 O、NO 2 和SO 2 ,所消 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 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 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 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 2、H 2 O、NO 2 和SO 2 ,所消 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OD > COD >BOD20>BOD5>O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OD则不能象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O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的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 4 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 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 试论述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 水体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的,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环境容量则是 指环境在其自净范围类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量. 排放标准是根据自然界对于污染物自净能力而定的,和环境容量有很大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纯生态环境为参照,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制定的。排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各3分,共9分) 1、污水回用:也称再生利用,是指污水经处理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后,回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杂用、景观娱乐、补充地下水地表水等。 2、好氧生物处理:污水中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 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3、高级氧化技术:以羟基自由基为主要氧化剂的氧化工艺,该工艺一般采用两种或多种氧化剂联用发生协同效应,或者与催化剂联用,提高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加速反应过程,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 评分:以上名词解释的评分采用(1)概念正确、(2)表达规范、(3)内涵要点齐备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来评判。其中尤以要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池即SBR池常规工艺过程包括5个基本过程,他们分别是进水、(反应)、(沉淀)、(排水排泥)、闲置。 2、对于一般的城镇污水,初沉池的去除对象是(悬浮固体),可以去除SS约(40-55)%,同时可以去除(20-30)%的BOD5。 3、废水中的油通常有4种存在形态,分别是可浮油、(细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其中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乳化油)。 4、生化反应中,产率系数y反映了(底物减少速率)和(细胞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它是污水生物处理中研究生化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规律。。 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基本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曝气设备不仅传递氧气进入混合液,同时还起到(搅拌)作用而使混合液悬浮。。 三、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四、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ABC; 2、ACD; 3、BCD; 4、ABCD; 5、A 五、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8分,共24分) 1、含油废水为什么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或者浇灌田地?针对含油废水你认为采用何种工艺处理比较合适?(8分) 答:含油废水的危害:对生态系统;对植物;对土壤;对水体(4分)。工艺:隔油池;气浮设备, 2、简单说明MBR工艺净水的工艺过程与原理及其优缺点。 答案及评分标准:其过程原理4分,优缺点各2分。 3、为什么染料工业废水一般不能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网,若对某改种废水进行一级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你将考虑采用那些单元?使用这些单元的理由是什么? 评分标准:原因:搞挥发性、有毒有害、高色度、pH等。叙述至少三个单元且选择单元理由充分,概念正确。共8分。 六、论述题(26分):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运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来净化城市污水,出水水质一直稳定,并直接排放于附近的一个河流。近期由于原水水质波动剧烈,发现二沉池泥面升高,导致出水水质受到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高廷耀版

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 第一章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题目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一般规律,对于性颗粒易与气泡粘附。 2、在常温、稀溶液中,离子交换树脂对Ca2+、Cr3+、Ba2+、Na+的离子交换势高低顺序依次为> > > 。在离子交换过程中,上述离子最先泄露的是。 3、反渗透膜是膜,反渗透的推动力是___,反渗透膜透过的物质是。 4、根据废水中可沉物的浓度和特性不同,沉淀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5、过滤机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6、加Cl2消毒时,在水中起消毒作用的物质是。 7、测定废水的BOD时,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是。 8、稳定塘按塘内微生物类型、供氧方式和功能来分类,主要类型有、、 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竖流式沉淀池常作为二沉池? 2、如何提高滤池的含污能力? 3、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4、简述SBR工艺的工作原理,并说明该工艺具有哪些特点。 5、简述UA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形成条件。 三、论述题(共36分) 1、在20℃时,亚硝化细菌的世代时间是多少天?为什么污泥龄太短的曝气池氨的硝化作用不完全。(8分) 2、如何通过废水的BOD5和COD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某工业废水水质为COD 650mg/L,BOD5 52mg/L,问该工业废水是否适宜采用生化处理。(8分) 3、在电渗析操作过程中,工作电流密度超过极限电流密度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消除?(8分) 4、某企业以废箱板为主要原料生产箱板纸,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主要

污染物为SS和COD,其水质为pH 7~8、COD900~1100mg/L、SS800~1100mg/L。请制定一废水处理工艺,使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pH 6.0~9.0;COD ≤100mg/L;SS ≤100mg/L,画出工艺流程简图,并说明各处理单元功能。(12分) 四、计算题(共14分) 1、某种生产废水中Fe3+浓度为2.0mg/L,要使Fe3+从水中沉淀析出,废水应维持多高的pH值?(K spFe(OH)3= 3.2×10-38) (4分) 2、有一工业废水,废水排放量为180m3/h,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拟设计一座平流式沉淀池对其进行处理。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为:停留时间1.5h、有效水深为3.0m、池宽为4.5m,请计算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和长度。(4分) 3、拟采用活性污泥法建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参数为:设计处理水量12000m3/d,进水BOD5为200 mg/L,出水BOD5为20 mg/L,MLSS为3000mg/L,污泥负荷率N S为0.18kg BOD5(去除量)/kgMLSS·d,污泥表现合成系数Yobs为0.36mg/mg。试求:(1)生化曝气池的有效容积;(2)曝气池的BOD5去除效率;(3)曝气池每日的剩余污泥排放量(kg干重)。(6分)

整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 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 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 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第十章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 答:沉砂池的设置目的是去除污水中泥砂、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影响后续 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离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控制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或旋流 速度,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平流式沉砂池是通过控制进入的污水流速,以重力分离无机颗粒;而曝气沉砂池是由于曝气作用,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无机砂粒由于离心力作用而沉入集砂槽中。 7、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黏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改善微气泡与颗粒的黏附性能? 答: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粘附的基本条件是水中颗粒的润湿接触角大于 90度,即为疏水表面,易于为气泡粘附或者水的表面张力较大, 接触即角较大,也有利于气粒结合。 影响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粘附的因素有: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体系界面自由能,气-粒气浮体的亲水吸附和疏水吸附,泡沫的稳定性等。 在含表面活性物质很少的废水中加入起泡剂,可以保证气浮操作中泡沫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微气泡和颗粒的粘附性能。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1)B0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0、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02 H2O N02和S0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4) T0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 )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C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0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0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02 H20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0C :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0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0C T0D的耗氧过程与B0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0C或T0D与B0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0D与T0D或T0C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0D > C0D >B0D20>B0D5>0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0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0D则不能象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0D表示也存 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 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D0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水体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3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类型 1. 名词解释 2. 选择题 3. 填空题 4. 简答题 5. 计算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 3分): 1.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 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2.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3.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 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5min,沉下 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降比。 6.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水,使用 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称为~。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 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8.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沉淀,则 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 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 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 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13.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胶粒,这个 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界。

水污染控制工程总结

第九章 1.污染指标: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反应水中有机物含量。植物营养元素无机物。细菌总数生物性质。 2.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水中污染物质在水流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随河水往下游流动的过程中受到稀释、扩散和降解等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步减小。河口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平潮是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污染物进入感潮河流后,随水流不断回荡,在河流中停留时间较长,对排放口上游的河水也会产生影响。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海湾属于半封闭水体,自净能力有限。地下水埋藏在地质介质中,其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 第十章 1.污水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沉淀的类型:①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②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③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将受到周围其它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④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3.沉砂池的类型:①平流式沉砂池(优点:截留无机颗粒效果较好、构造较简单;缺点:流速不易控制、沉砂中有机性颗粒含量比较高、排砂常需要洗砂处理)②曝气沉砂池(特点: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②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除泡作用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和浮渣的分离等作用)③旋流沉砂池 4.曝气沉砂池与平流式沉砂池的区别:曝气沉砂池污水在池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式,其一为水平流动,同时由于在池的一侧有曝气作用,因而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运动,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方式,由于旋流主要有鼓入的空气所形成,不是依赖水流的作用,因而曝气沉砂池比其他形式的沉砂池对流量的适应程度要高很多。沉砂效果稳定可靠,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旋流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摩擦去除,而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 5.沉淀池的类型:按使用功能分: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 ①平流式:呈长方形,污水从池的一端流入,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他部位池底设有坡度,坡向贮泥斗,也有整个池底都设置成多斗排泥的形式。②竖流式:多为圆形,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污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从中心管的下端进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的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由于出水口设置在池面或池壁四周,故水的流向基本由下而上。污泥贮积在底部的污泥斗中。③辐流式:亦称辐射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 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 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 系,称为~。 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 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 氧量。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 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 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 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 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 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 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 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 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 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 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 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 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 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 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 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 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 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 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 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 称为~。 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 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 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 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 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 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 总氧量。 26.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 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27.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28.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 物等量。 29.自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 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 30.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方 法。 31.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32.污泥负荷率: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 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33.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 的重量,常用MLSS表示。 34.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 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35.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 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mL 计)。 36.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 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城市和某些工业废水,同时利用废水中的水和来合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并使其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 37.两级生物滤池:当废水处理程度要求高时,一级高负 荷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两个高负荷滤池串联起来,称为~。 38.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 之间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39.厌氧流化床:当床内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 上,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