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补充整理-long

模式识别补充整理-long
模式识别补充整理-long

1.模式的概念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可观察的事物,如果我们可以区别它们是否相同或是否相似,都可以称之为模式。 模式所指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从事物获得的信息。

模式就是要让机器自动识别的事物。

用模式识别的术语来说,所见的具体事物是样本,通过对具体的个别事物进行观测所得到的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称为模式,把模式所属的类别或同一类中模式的总体称为模式类(或简称类)。

模式识别的关键:找到有效地度量不同类事物的差异的方法是最关键的。让机器辨别事物的最基本方法是计算,原则上讲是对计算机要分析的事物与作为标准的称之为“模板”的相似程度进行计算。

1.3 模式识别的主要方法

1.基于知识的方法

基本思想:根据人们已知关于研究对象的知识,整理出若干描述特征与类别间关系的准则,建立一定 的计算机推理系统,对未知样本通过这些知识推理决策其类别。(句法模式识别可看作特 殊的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

2.基于数据的方法

基本思想:确定了描述样本所采用的特征之后,收集一定数量的已知样本,用这些样本作训练集来训

练一定的模式识别机器,使之在训练后能够对未知样本进行分类。(主要的方法,基础是统

计模式识别。)

2.4 ROC 曲线

ROC 曲线是反映敏感性和特异性连续变量的综合指标,是用构图法揭示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将连续变量设定出多个不同的临界值,从而计算出一系列敏感性和特异性,再以敏感性为纵坐标、(1-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成曲线,曲线下面积越大,诊断准确性越高。ROC 曲线越靠近左上角,试验的准确性就越高。最靠近左上角的ROC 曲线的点是错误最少的最好阈值,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总数最少。传统的诊断试验评价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将试验结果分为两类,再进行统计分析。ROC 曲线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无须此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中间状态,可以把试验结果划分为多个有序分类,如正常、大致正常、可疑、大致异常和异常五个等级再进行统计分析。因此,ROC 曲线评价方法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5.3 线性判别函数的实现

①方程的形式(固定为线性,维数和形式已定)②方程的系数。

如何确定线性判别函数的系数:

1)首先按需要确定一准则函数J ,如Fisher 准则、感知器算法、LMSE 算法。

2)确定准则函数J 达到极值时 及 的具体数值; 3)确定判别函数,完成分类器设计。

线性分类器设计任务是在给定样品集条件下,确定线性判别函数的各项系数,对待测样品进行分类时,能满足相应的准则函数J 为最优。

5.4感知器算法

判别函数可写成一般方程形式 训练过程就是对判断好的样品集求解权矢量W ,即根据已知类别的样品求出权系数,形成判别界线(面),再对未知类别的样品求出其类别。

感知器代价:准则函数以使错分类样本到分界面距离之和最小为原则。

感知器算法的特点

①当样本线性可分情况下,学习率合适时,算法具有收敛性;

②收敛速度较慢;

③当样本线性不可分情况下,算法不收敛,且无法判断样本是否线性可分。

单个感知器神经能够完成线性可分数据的分类问题,是一种最简单的可学习机器,它无法解决非线性问题。

XW *W *0W

5.5 最小平方误差算法(LMSE)

LMSE 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求解线性不等式组的问题转化为求解线性方程组:

准则函数求解:1)伪逆法求解 2)梯度下降法求解

LMSE 算法特点

①算法的收敛依靠η(k)的衰减,一般取η(k)=η(1)/k ;

②算法对于线性不可分的训练样本也能够收敛于一个均方误差最小解;

③取b=1时,当样本数趋于无穷多时,算法的解以最小均方误差逼近贝叶斯判别函数;

④当训练样本线性可分的情况下,算法未必收敛于一个分类超平面。

5.6 Fisher 分类

把模式样本在高维的特征向量空间里投影到一条直线上,然后在此一维空间上进行分类。Fisher 法即找到某个最好的方向,使样本投影到这个方向的直线上是最容易分得开的。

最好的投影方向:使投影以后两类尽可能分开,而各类内部又尽可能聚集。

Fisher 准则函数: (投影以后的空间)

6.1 线性支持向量机

最优超平面:

一个超平面,如果它能够将训练样本没有错误地分开,并且两类训练样本中离超平面最近的样本与超平面中间的距离是最大的,则把这个超平面称作最优超平面。

线性分类器的间隔: 到超平面最近的样本与此超平面之间的距离。

支持向量:距离超平面最近的点。具有最大间隔的线性分类器叫做最大间隔线性分类器。其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支持向量机(SVM) (称为线性支持向量机,即LSVM)

6.2 支持向量机

思路:对特征进行变换,在新特征空间里求线性分类器来实现原空间的非线性分类器。

定义支持向量的等式为: 无论变换的具体形式如何,变换对支持向量机的影响是把两个样本在原特征空间中的内积变成在新空间中的内积。新空间中的内积也是原特征的函数

通过内积实现的非线性支持向量机中的差别是,原来的内积运算 变成了核函数 从计算角度,不论原来的内积运算所生成的变换空间维数有多高,这个空间里的线性支持向量机求解都可以在原空间通过核函数进行,这样就避免了高维空间里的计算,而且计算核函数的复杂度与计算内积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进一步分析很容易发现,只要知道了核函数 ,实际上甚至没有必要知道 的实际形式。

泛函空间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可以直接设计核函数 ,而不设计变换

, 从而通过设计非线性变换来求解非线性的支持向量机。

6.3 SVM 寻优算法

利用二次型优化技术解决对偶问题时,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按照某种迭代策略,通过反复求解子问题,最终使得结果收敛于原问题的最优解。

7.5 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补充) ,Ya =b 0

>b 221222212()max ()b F w S m m J w S S S -==+ 01)))()(((y 1

i =-+?∑

=n i i i b x x ??α ),(j i x x

),K(j i x x ),K(j i x x )(x ? ),K(j i x x )(x ?

(1) 前馈神经网络

特点:节点按照一定的层次排列,信号按照单一的方向从一层节点传递到下一层节点,网络连接是单向的。

(2) 反馈神经网络

特点:输入信号作用于神经元节点上后,各个节点的输出又作为输入反馈到各节点,形成一个动态系统,当系统稳定后读取其输出。

(3) 竞争学习型神经网络--自组织网络-----(非监督)学习网络

特点:神经元节点通常排列在同一层次上,没有反馈连接,但是神经网络之间有横向的连接或相互影响,在学习时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竞争实现特定的映射。

8.1.1 最近邻法

最小距离分类器:

它将各类训练样本划分成若干子类,并在每个子类中确定代表点。

未知样本的类别则以其与这些代表点距离最近作决策。该方法的缺点是所选择的代表点并不一定能很好地代表各类,其后果将使错误率增加。

最近邻分类器

最小距离分类器的一种极端的情况,以全部训练样本作为代表点,计算测试样本与所有样本的距离,并以最近邻者的类别作为决策。将与测试样本最近邻样本的类别作为决策的方法称为最近邻法。

k-近邻法:

最近邻法的扩展,其基本规则是,在所有N 个样本中找到与测试样本的k 个最近邻者,其中各类别所占个数表示成ki, i =1,…,c 。

定义判别函数为: gi(x)=ki, i=1, 2,…,c 。

决策规则为:

近邻法则在原理上属于模板匹配。它将训练样本集中的每个样本都作为模板,用测试样本与每个模板做比较,看与哪个模板最相似(即为近邻),就按最近似的模板的类别作为自己的类别。

优点:在模板数量很大时其错误率指标还是相当不错的。这就是说近邻法有存在的必要。

缺点:要存储的模板很多,每个测试样本要对每个模板计算一次相似度,因此在模板数量很大时,距离 计算量也很大的。

3. 参数估计:已知概率密度函数形式,但其中参数未知,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问题就是用样本来估计这些参数。 主要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与贝叶斯估计

非参数估计:概率密度函数形式未知,或概率密度函数不符合目前研究的任何分布模型,因此不能仅仅估计几个 参数,而是用样本把概率密度函数数字化的估计出来。

()max (),1,...,j i i

g g i c ==x x

9.1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

两类提取有效信息、压缩特征空间的方法: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

特征提取:用映射(或变换)的方法把原始特征变换为较少的新特征。

特征选择:从原始特征中挑选出一些最有代表性,分类性能最好的特征。

特征的选择与提取与具体问题有很大关系,目前没有理论能给出对任何问题都有效的特征选择与提取方法。

9.2 特征的评价准则-类别可分离性判据

理想准则:某组特征使分类器错误概率最小(直观想法)

在实际问题中并不一定可行:

1)概率密度函数已知,错误率的计算仍然非常复杂;

2)概率密度未知,分类器的错误率更困难;

3)用样本对错误率进行实验估计,需要采用交叉验证等方法,大大增加计算量

想定义与错误率有一定关系、又便于计算的类别可分性准则J。

类别可分离性判据:衡量不同特征及其组合对分类是否有效的定量准则。

理想准则:某组特征使分类器错误概率最小。

实际的类别可分离性判据应满足的条件:

1)度量特性2)与错误率有单调关系3)当特征独立时有可加性4)单调性:

常见类别可分离性判据:基于距离、概率分布、熵函数

Fisher线性判别准则:样本投影后,类内离散度尽可能小,类间离散度尽可能大

基于距离的准则概念直观,计算方便,但与错误率没有直接联系。

基于概率的可分性判据:用概率密度函数间的距离来度量

基于熵函数的可分性判据:在特征的某个取值下,如果样本属于各类的后验概率越平均,则该特征越不利于分类;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而模式识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介绍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对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论述。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模式识别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模式识别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关系。它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研究有交叉关系。模式识别的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模式识别;数字识别;人脸识别中图分类号;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widely. Pattern recogni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related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attern recognition ap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Pattern recognition is a basic human intellige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20th century, 40 years of computer and the ri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1950s,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statistics, psychology, linguistics, computer science, biology, cybernetics and so have a relationship. It has a cross-correl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mage processing. The potenti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s huge. Key words:pattern recognition; digital recognition; face recognition;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的拓宽,我们对于计算机具有更加有效的感知“能

模式识别实验指导书

类别1234 样本x 1x 2x 1x 2x 1x 2x 1x 2 10.1 1.17.1 4.2-3.0-2.9-2.0-8.4 2 6.87.1-1.4-4.30.58.7-8.90.23-3.5-4.1 4.50.0 2.9 2.1-4.2-7.74 2.0 2.7 6. 3 1.6-0.1 5.2-8.5-3.25 4.1 2.8 4.2 1.9-4.0 2.2-6.7-4.06 3.1 5.0 1.4-3.2-1.3 3.7-0.5-9.27-0.8-1.3 2.4-4.0-3. 4 6.2-5.3-6.7 80.9 1.2 2.5-6.1-4.1 3.4-8.7-6.4 9 5.0 6.48.4 3.7-5.1 1.6-7.1-9.7 10 3.9 4.0 4.1-2.2 1.9 5.1-8.0-6.3 实验一 感知器准则算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贝叶斯分类方法是基于后验概率的大小进行分类的方法,有时需要进行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而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通常需要大量样本才能进行,随着特征空间维数的增加,这种估计所需要的样本数急剧增加,使计算量大增。 在实际问题中,人们可以不去估计概率密度,而直接通过与样本和类别标号有关的判别函数来直接将未知样本进行分类。这种思路就是判别函数法,最简单的判别函数是线性判别函数。采用判别函数法的关键在于利用样本找到判别函数的系数,模式识别课程中的感知器算法是一种求解判别函数系数的有效方法。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制程序,实现感知器准则算法,并实现线性可分样本的分类。 二、实验内容: 实验所用样本数据如表2-1给出(其中每个样本空间(数据)为两维,x 1表示第一维的值、x 2表示第二维的值),编制程序实现1、 2类2、 3类的分类。分析分类器算法的性能。 2-1 感知器算法实验数据 具体要求 1、复习 感知器算法;2、写出实现批处理感 知器算法的程序1)从a=0开 始,将你的程序应用在和的训练数据上。记下收敛的步数。2)将你的程序应用在和类上,同样记下收敛的步数。3)试解释它们收敛步数的差别。 3、提高部分:和的前5个点不是线性可分的,请手工构造非线性映射,使这些点在映射后的特征空间中是线性可分的,并对它们训练一个感知

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方面。而且现今的模式识别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与支持,在各方面也有重大的进步。模式识别也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模式识别,前景 Abstract:In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a 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mong them pattern recognition is one of the ap pl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ow the applic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to get everyone's attention and support, in various aspects have significant progress. Pattern rec ognition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people around.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Pattern Recognition, prospects 一,引言 如今计算机硬件的高速发展, 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 人们开始要求计算机能够更有效地感知诸如声音、文字、图像、温度、震动等人类赖以发展自身、改造环境所运用的信息资料。但就一般意义来说, 目前一般计算机却无法直接感知它们, 我们常用的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 对于这些外部世界显得无能为力。虽然摄像机、图文扫描仪、话筒等设备业已解决了上述非电信号的转换, 并与计算机联机, 但由于识别技术不高, 而未能使计算机真正知道采录后的究竟是什么信息。计算机对外部世界感知能力的低下, 成为开拓计算机应用的瓶颈, 也与其高超的运算能力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 着眼于拓宽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提高其感知外部信息能力的学科———模式识别, 便得到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所研究的模式识别是指用计算机代替人类或帮助人类感知模式, 是对人类感知外界功能的模拟, 研究的是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 也就是使一个计算机系统具有模拟人类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识别和理解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现将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方面的一些具体和最新的应用范围遍及遥感、生物医学图象和信号的分析、工业产品的自动无损检验、指纹鉴定、文字和语音识别、机器视觉地圈模式识别等方面。 二,现状 以地图模式识别为例,地图模式识别是由计算机来对地图进行识别与理解, 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让计算机研究和分析地图上的各种模式信息, 获取地图要素的质量意义。其计算处理的过程类似于人对地图的阅读。 地图模式识别是近年来在地图制图领域中新兴的一门高新技术, 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在地图制图中的具体应用。由于它是传统地图制图迈向数字地图制图的一座桥梁, 因此,地图模式识别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一起, 被称为现代地图制图的三大技术。 目前, 地图模式识别由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随着现今的计算机及其外部硬件环境的不断提高, 科技不过发展的情况下,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模式识别 姓名:王宇班级: 20110813 学号: 2011081325 实验名称规范程度原理叙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成绩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K均值聚类算法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平均成绩 折合成绩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 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 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 2014年 6月

实验一、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一、实验目的 将模式识别方法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掌握利用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图像分类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三、实验原理 概念: 阈值化分割算法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常用算法,对灰度图象的阈值分割就是先确定一个处于图像灰度取值范围内的灰度阈值,然后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这个阈值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将对应的像素划分为两类,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划分为一类,小于阈值的划分为另一类,等于阈值的可任意划分到两类中的任何一类。 最常用的模型可描述如下:假设图像由具有单峰灰度分布的目标和背景组成,处于目标和背景内部相邻像素间的灰度值是高度相关的,但处于目标和背景交界处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较大差别,此时,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基本上可看作是由分别对应于目标和背景的两个单峰直方图混合构成。而且这两个分布应大小接近,且均值足够远,方差足够小,这种情况下直方图呈现较明显的双峰。类似地,如果图像中包含多个单峰灰度目标,则直方图可能呈现较明显的多峰。 上述图像模型只是理想情况,有时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值有部分交错。这时如用全局阈值进行分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分割误差包括将目标分为背景和将背景分为目标两大类。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错误分割的概率,常用的一种方法为选取最优阈值。这里所谓的最优阈值,就是指能使误分割概率最小的分割阈值。图像的直方图可以看成是对灰度值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一种近似。如一幅图像中只包含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区域,那么直方图所代表的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的加权和。如果概率密度函数形式已知,就有可能计算出使目标和背景两类误分割概率最小的最优阈值。 假设目标与背景两类像素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混有加性高斯噪声,上述分类问题可以使用模式识别中的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来解决。以1p 与2p 分别表示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1P 与2P 分别表示两类的先验概率,则图像的混合概率密度函数可用下式表示为

时间序列分析中模式识别方法的应用-模式识别论文

时间序列分析中模式识别方法的应用 摘要:时间序列通常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被观测数据,其观测值按固定的时间间隔采样。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处理,挖掘出对解决和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量。经典时间序列分析在建模、预测等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时间序列具有不规则、混沌等非线性特征,使得预测系统未来的全部行为几乎不可能,对系统行为的准确预测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很难对系统建立理想的随机模型。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小波变换等模式识别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可以对一些非线性系统的行为作出预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随机时序分析技术的不足。【1】 本文主要是对时间序列分析几种常见方法的描述和分析,并重点介绍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小波变换等模式识别方法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典型应用。 关键字:时间序列分析模式识别应用 1 概述 1.1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时间序列分析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概率统计学作为理论基础来分析随机数据序列(或称动态数据序列),并对其建立数学模型,即对模型定阶、进行参数估计,以及进一步应用于预测、自适应控制、最佳滤波等诸多方面。由于一元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在现代信号处理、经济、农业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关的新算法、新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目前,结合各种人工智能方法的时序分析模型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时间序列分析已是一个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学科,已有一整套分析理论和分析工具。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着重研究具有随机性的动态数据,从中获取所蕴含的关于生成时间序列的系统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着重于全局模型的构造,主要应用于对系统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时间序列分析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模式识别的应用

模式识别的应用 模式识别可用于文字和语音识别、遥感和医学诊断等方面。 文字识别——如何将文字方便、快速的输入到计算机中已成为影响人机接口效率的一个重要瓶颈,也关系到计算机能否真正得到普及的应用。目前,汉字输入主要分为人工键盘输入和机器自动识别输入两种。其中人工键入速度慢而且劳动强度大;自动输入又分为汉字识别输入及语音识别输入。从识别技术的难度来说,手写体识别的难度高于印刷体识别,而在手写体识别中,脱机手写体的难度又远远超过了联机手写体识别。到目前为止,除了脱机手写体数字的识别已有实际应用外,汉字等文字的脱机手写体识别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技术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近年来,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中,声纹识别技术以其独特的方便性、经济性和准确性等优势受到世人瞩目,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要且普及的验证方式。而且利用基因算法训练连续隐马尔柯夫模型的语音识别方法现已成为语音识别的主流技术,该方法在语音识别时识别速度较快,也有较高的识别率。//https://www.360docs.net/doc/c114823308.html,/p-67030326.html 指纹识别——我们手掌及其手指、脚、脚趾内侧表面的皮肤 凹凸不平产生的纹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而这些皮肤的 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依靠这 种唯一性,就可以将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 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便可以验证他的真实

身份。一般的指纹分成有以下几个大的类别:环型(loop),螺旋型(whorl),弓型(arch),这样就可以将每个人的指纹分别归类,进行检索。指纹识别基本上可分成:预处理、特征选择和模式分类几个大的步骤。 遥感——遥感图像识别已广泛用于农作物估产、资源勘察、气象预报和军事侦察等。 医学诊断——在癌细胞检测、X射线照片分析、血液化验、染色体分析、心电图诊断和脑电图诊断等方面,模式识别已取得了成效。

模式识别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基于感知函数准则线性分类器设计 1.1 实验类型: 设计型:线性分类器设计(感知函数准则) 1.2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让同学理解感知准则函数的原理,通过软件编程模拟线性分类器,理解感知函数准则的确定过程,掌握梯度下降算法求增广权向量,进一步深刻认识线性分类器。 1.3 实验条件: matlab 软件 1.4 实验原理: 感知准则函数是五十年代由Rosenblatt 提出的一种自学习判别函数生成方法,由于Rosenblatt 企图将其用于脑模型感知器,因此被称为感知准则函数。其特点是随意确定的判别函数初始值,在对样本分类训练过程中逐步修正直至最终确定。 感知准则函数利用梯度下降算法求增广权向量的做法,可简单叙述为: 任意给定一向量初始值)1(a ,第k+1次迭代时的权向量)1(+k a 等于第k 次的权向量)(k a 加上被错分类的所有样本之和与k ρ的乘积。可以证明,对于线性可分的样本集,经过有限次修正,一定可以找到一个解向量a ,即算法能在有限步内收敛。其收敛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初始权向量)1(a 和系数k ρ。 1.5 实验内容 已知有两个样本空间w1和w2,这些点对应的横纵坐标的分布情况是: x1=[1,2,4,1,5];y1=[2,1,-1,-3,-3]; x2=[-2.5,-2.5,-1.5,-4,-5,-3];y2=[1,-1,5,1,-4,0]; 在二维空间样本分布图形如下所示:(plot(x1,y1,x2,y2))

-6-4-20246 -6-4 -2 2 4 6w1 w2 1.6 实验任务: 1、 用matlab 完成感知准则函数确定程序的设计。 2、 请确定sample=[(0,-3),(1,3),(-1,5),(-1,1),(0.5,6),(-3,-1),(2,-1),(0,1), (1,1),(-0.5,-0.5),( 0.5,-0.5)];属于哪个样本空间,根据数据画出分类的结果。 3、 请分析一下k ρ和)1(a 对于感知函数准则确定的影响,并确定当k ρ=1/2/3时,相应 的k 的值,以及)1(a 不同时,k 值得变化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请说明感知准则函数是否是唯一的,为什么?

图像模式识别的方法介绍

2.1图像模式识别的方法 图像模式识别的方法很多,从图像模式识别提取的特征对象来看,图像识别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基于形状特征的识别技术、基于色彩特征的识别技术以及基于纹理特征的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形状特征的识别方法,其关键是找到图像中对象形状及对此进行描述,形成可视特征矢量,以完成不同图像的分类,常用来表示形状的变量有形状的周长、面积、圆形度、离心率等。基于色彩特征的识别技术主要针对彩色图像,通过色彩直方图具有的简单且随图像的大小、旋转变换不敏感等特点进行分类识别。基于纹理特征的识别方法是通过对图像中非常具有结构规律的特征加以分析或者则是对图像中的色彩强度的分布信息进行统计来完成。 从模式特征选择及判别决策方法的不同可将图像模式识别方法大致归纳为两类:统计模式(决策理论)识别方法和句法(结构)模式识别方法。此外,近些年随着对模式识别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也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此将这四种方法进行一下说明。 2.1.1句法模式识别 对于较复杂的模式,如采用统计模式识别的方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特征提取的问题,它所要求的特征量十分巨大,要把某一个复杂模式准确分类很困难,从而很自然地就想到这样的一种设计,即努力地把一个复杂模式分化为若干

较简单子模式的组合,而子模式又分为若干基元,通过对基元的识别,进而识别子模式,最终识别该复杂模式。正如英文句子由一些短语,短语又由单词,单词又由字母构成一样。用一组模式基元和它们的组成来描述模式的结构的语言,称为模式描述语言。支配基元组成模式的规则称为文法。当每个基元被识别后,利用句法分析就可以作出整个的模式识别。即以这个句子是否符合某特定文法,以判别它是否属于某一类别。这就是句法模式识别的基本思想。 句法模式识别系统主要由预处理、基元提取、句法分析和文法推断等几部分组成。由预处理分割的模式,经基元提取形成描述模式的基元串(即字符串)。句法分析根据文法推理所推断的文法,判决有序字符串所描述的模式类别,得到判决结果。问题在于句法分析所依据的文法。不同的模式类对应着不同的文法,描述不同的目标。为了得到于模式类相适应的文法,类似于统计模式识别的训练过程,必须事先采集足够多的训练模式样本,经基元提取,把相应的文法推断出来。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2.1.2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是目前最成熟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主要利用贝叶斯决策规则解决最优分类器问题。统计决策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不同的模式类中建立一个决策边界,利用决策函数把一个给定的模式归入相应的模式类中。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模型如图2,该模型主要包括两种操作模型:训练和分类,其中训练主要利用己有样本完成对决策边界的划分,并采取了一定的学习机制以保证基于样本的划分是最优的;而分类主要对输入的模式利用其特征和训练得来的决策函数而把模式划分到相应模式类中。 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以数学上的决策理论为基础建立统计模式识别模型。其基本模型是:对被研究图像进行大量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并选取出反映图像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识别。统计模式识别系统可分为两种运行模式:训练和分类。训练模式中,预处理模块负责将感兴趣的特征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去除噪声以及进行其它操作;特征选取模块主要负责找到合适的特征来表示输入模式;分类器负责训练分割特征空间。在分类模式中,被训练好的分类器将输入模式根据测量的特征分配到某个指定的类。统计模式识别组成如图2所示。

2014春《文献检索》实验指导书-机械类六个专业-(需要发送电子稿给学课件

《文献检索》实验指导书 刘军安编写 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 总学时:24~32学时 实验学时:6~14 机械设计与制造教研室 2014. 3

一、课程总实验目的与任务 《文献检索》课程实验是机械学院机械类专业的选修课的实验。通过实验内容与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存储环境下信息组织与检索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在数字图书馆系统和数字信息服务系统中检索专业知识的能力,辅助提高21世纪大学生人文素质。通过实验,使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概念及发展、检索语言、检索策略、检索方法、检索算法、信息检索技术、网络信息检索原理、搜索引擎、信息检索系统的结构、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信息检索系统评价以及所检索信息的分析等技术有一个全面熟悉和掌握。本实验主要培养和考核学生对信息检索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的掌握和知识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检索与融合能力。实验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技术原理和前言知识的信息检索能力,引导学生应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了解本专业科技信息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与走向。 二、实验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结合老师给出的检索主题,学生应该完成以下内容的实验: 实验一:图书馆专业图书检索(印刷版图书) 实验二:中文科技期刊信息检索 实验三:科技文献数据库信息检索 实验四:网络科技信息检索(含报纸和网络) 文献检索参考主题: 1.工业工程方向: 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师的素质、精神、修养、气质与能力;工业工程的本质;企业文化与工业工程;战略工程管理;工程哲学;创新管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优化管理或管理的优化;零库存;敏捷制造;敏捷管理;(优秀的、现代的、或未来的)管理哲学;生产管理七大工具;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基础管理;现场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生产线平衡;工程经济;系统哲学;系统管理;柔性制造;看板管理;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激励管理;管理中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工程哲学;工业工程中的责任;安全管理;优化调度;系统工程;系统管理与过程控制;设计哲学;智能管理;工业工程中的数学;智能工业工程,或工业工程的智能化;生态工程管理;绿色工业工程,或绿色管理;协同学与协同管理;工业工程中的协同;概念工程与概念管理;工业工程与蝴蝶效应;管理中的蝴蝶效应,等等…… 2.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CAD;CAM;CAE;CAPP;PDM;EPR;CIMS;VD;VM;FMS;PLC;协同设计;协同制造;概念设计;自底向上;自顶向下;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材料;特种加工(线切割、电火花、激光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波加工、光刻技术、快速成型、反求工程);微机械;精密加工;精密制造;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控制论;线性控制;非线性控制;混沌控制;模糊控制;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纳米技术;纳米制造;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传感器;智能传感器;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手;智能机械手;自动检测;数据采集;信号处理;信息识别、模式识别等等……

模式识别方法简述

XXX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题名称模式识别 姓名 学号 院、系、部 专业 指导教师 xxxx年 xx 月 xx日

模式识别方法简述 摘要: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 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 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研究生物体( 包括人) 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属于认识科学的范畴, 二是在给定的任务下, 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内容, 后者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的努力, 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方法; 统计模式识别; 模板匹配;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进行“模式识别”。随着2 0 世纪4 0 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 0 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计算机)模式识别在2 0 世纪6 0 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 模式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研究生物体( 包括人) 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属于认识科学的范畴, 二是在给定的任务下, 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内容, 后者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的努力, 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模式识别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关系。它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研究有交叉关系。例如自适应或自组织的模式识别系统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学习机制;人工智能研究的景物理解、自然语言理解也包含模式识别问题。又如模式识别中的预处理和特征抽取环节应用图像处理的技术;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分析也应用模式识别的技术。 模式识别是一种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判别的分类过程。判决分类在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

概念形成 简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讲,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被试可以任选其中1个。 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即结束。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结果与讨论: 结果文件第一行是被试达到标准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其后的结果分三列印出:第一列是遍数;第二列为每遍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三列表示这一遍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根据结果试说明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 交叉参考:思维策略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19-321页

模式识别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 模式识别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学院(系):自动化学院 课程名称:模式识别原理 专业班级:控制科学与工程1603班 任课教师:张素文 学生姓名:王红刚 2017年1月3日

模式识别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模式识别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综述了模式识别在图像处理中特征提取、主要的识别方法(统计决策法、句法识别、模糊识别、神经网络)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且对近年来模式识别的新进展———支持向量机与仿生模式识别做了分析和总结, 最后讨论了模式识别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特征提取;识别方法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mage Processing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pattern recognition is w idely used in the image processing in-creasingly .T h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the main method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the image processing , w hich include statistical deci-sion, structural method , fuzzy method , artificial neural netw ork aresummarized.T he support vector and bionic pattern recognition w hich are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are also analyzed .At last,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pattern recognition ;image processing ;feature extrac-tion;recognition methods

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大作业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大作业报告 题目:模式识别导论实验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 学生姓名黄炜杰 学生学号201230590051 指导教师吴斯 课程编号145143 课程学分2分 起始日期2015年5月18日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Purpose: Develop classifiers,which take input features and predict the labels. Requirement: ?Include explanations about why you choose the specific approaches. ?If your classifier includes any parameter that can be adjusted,please re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ameter on the final classification result. ?In evaluating the results of your classifiers,please compute the precision and recall values of your classifier. ?Partition the dataset into2folds and conduct a cross-validation procedure in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Make sure to 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summarize your results and clarify your presentation. 【实验环境】 Operating system:window8(64bit) IDE:Matlab R2012b Programming language:Matlab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一、数据生成与绘图实验 1.高斯发生器。用均值为m,协方差矩阵为S 的高斯分布生成N个l 维向量。 设置均值 T m=-1,0 ?? ??,协方差为[1,1/2;1/2,1]; 代码: m=[-1;0]; S=[1,1/2;1/2,1]; mvnrnd(m,S,8) 结果显示: ans = -0.4623 3.3678 0.8339 3.3153 -3.2588 -2.2985 -0.1378 3.0594 -0.6812 0.7876 -2.3077 -0.7085 -1.4336 0.4022 -0.6574 -0.0062 2.高斯函数计算。编写一个计算已知向量x的高斯分布(m, s)值的Matlab函数。 均值与协方差与第一题相同,因此代码如下: x=[1;1]; z=1/((2*pi)^0.5*det(S)^0.5)*exp(-0.5*(x-m)'*inv(S)*(x-m)) 显示结果: z = 0.0623 3.由高斯分布类生成数据集。编写一个Matlab 函数,生成N 个l维向量数据集,它们是基于c个本体的高斯分布(mi , si ),对应先验概率Pi ,i= 1,……,c。 M文件如下: function [X,Y] = generate_gauss_classes(m,S,P,N) [r,c]=size(m); X=[]; Y=[]; for j=1:c t=mvnrnd(m(:,j),S(:,:,j),fix(P(j)*N)); X=[X t]; Y=[Y ones(1,fix(P(j)*N))*j]; end end

调用指令如下: m1=[1;1]; m2=[12;8]; m3=[16;1]; S1=[4,0;0,4]; S2=[4,0;0,4]; S3=[4,0;0,4]; m=[m1,m2,m3]; S(:,:,1)=S1; S(:,:,2)=S2; S(:,:,3)=S3; P=[1/3,1/3,1/3]; N=10; [X,Y] = generate_gauss_classes(m,S,P,N) 二、贝叶斯决策上机实验 1.(a)由均值向量m1=[1;1],m2=[7;7],m3=[15;1],方差矩阵S 的正态分布形成三个等(先验)概率的类,再基于这三个类,生成并绘制一个N=1000 的二维向量的数据集。 (b)当类的先验概率定义为向量P =[0.6,0.3,0.1],重复(a)。 (c)仔细分析每个类向量形成的聚类的形状、向量数量的特点及分布参数的影响。 M文件代码如下: function plotData(P) m1=[1;1]; S1=[12,0;0,1]; m2=[7;7]; S2=[8,3;3,2]; m3=[15;1]; S3=[2,0;0,2]; N=1000; r1=mvnrnd(m1,S1,fix(P(1)*N)); r2=mvnrnd(m2,S2,fix(P(2)*N)); r3=mvnrnd(m3,S3,fix(P(3)*N)); figure(1); plot(r1(:,1),r1(:,2),'r.'); hold on; plot(r2(:,1),r2(:,2),'g.'); hold on; plot(r3(:,1),r3(:,2),'b.'); end (a)调用指令: P=[1/3,1/3,1/3];

模式识别及应用--教学大纲

《模式识别及应用》课程教学大 纲 ( 06、07级) 编号:40021340 英文名称: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 教研室 总学时:32 学分:2 考核形式:考查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模式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并且能掌握在大量的模式样本中获取有用信息的原理和算法,通过课外上机练习,学会编写模式识别的算法程序,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为将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由于本课程的目标是侧重在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因此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基本概念的讲解,辅以必要的数学推导,使学生能掌握模式识别技术中最基本的概念,以及最基本的处理问题方法。 本课程安排了一些习题,以便学生能通过做练习与实验进一步掌握课堂知识,学习了本课程后,大部分学生能处理一些简单模式识别问题,如设计获取信息的手段,选择要识别事物的描述方法以及进行分类器设计。 第一章概论 1.掌握模式识别的概念 2.熟悉模式识别系统 3.熟悉模式识别的应用 第二章统计模式识别——概率分类法 1. 掌握概率分类的判别标准 (1)Bayes法则 (2)Bayes风险 (3)基于Bayes法则的分类器 (4)最小最大决策 (5)Neyman-pearson决策 2. 熟悉正态密度及其判别函数 (1)正态密度函数 (2)正态分布样品的判别函数 3.了解密度函数的估计 第三章聚类分析 1. 掌握基于试探的聚类算法 (1)基于最近邻规则的试探法 (2)最大最小距离法 2.熟悉层次聚类算法 3.熟悉动态聚类法 (1)K均值算法 (2)迭代自组织的数据分析算法4.了解合取聚类法、最小张树分类法 第四章模糊模式识别 1.掌握模糊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 2.熟悉模糊识别信息地获取 3.熟悉模糊综合评判 4.熟悉基于识别算法的模糊模式识别 5.熟悉模糊聚类分析 第五章神经网络识别理论及模型 1.掌握人工神经网络基本模型 2.熟悉神经网络分类器 3.熟悉模糊神经网络系统 4.熟悉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及相关技术 第六章特征提取与选择 1.掌握类别可分性判据 2.掌握基于可分性判据进行变换的特征提取与选择 3.掌握最佳鉴别矢量的提取 4.熟悉离散K-L变换及其在特征提取与选择中的应用 5.熟悉基于决策界的特征提取 6.熟悉特征选择中的直接挑选法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它与数字图像处理课可并开。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中,并可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学习模式识别理论和从事模式识别方向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温度控制系统曲线模式识别及仿真

锅炉温度定值控制系统模式识别及仿真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郭光普指导教师:马安仁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锅炉内胆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和参数辨识的概念及切线近似法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然后对该系统的温控曲线进行模式识别,而后着重介绍了用串级控制和Smith预估器设计一个新的温度控制系统,并在MATLAB的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进行仿真。 关键词温度控制,模式识别,串级控制,Smith预测控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e boiler the gallbladder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s control principle and th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concept and the tangent approximate method pattern recognition basic principle, then controls the curve to this system to carry on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warm, then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designs a new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with the cascade control and the Smith estimator, and carries on the simulation in the Simulink of MATLAB build simulation model. Key Words:Temperature control, Pattern recognition, Cascade control, Smith predictive control

模式识别实验

实验1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1.1 实验目的 将模式识别方法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掌握利用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图像分类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1.2 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1.3 实验原理 1.3.1 基本原理 阈值化分割算法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常用算法,对灰度图象的阈值分割就是先确定一个处于图像灰度取值范围内的灰度阈值,然后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这个阈值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将对应的像素划分为两类,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划分为一类,小于阈值的划分为另一类,等于阈值的可任意划分到两类中的任何一类。此过程中,确定阈值是分割的关键。 对一般的图像进行分割处理通常对图像的灰度分布有一定的假设,或者说是基于一定的图像模型。最常用的模型可描述如下:假设图像由具有单峰灰度分布的目标和背景组成,处于目标和背景内部相邻像素间的灰度值是高度相关的,但处于目标和背景交界处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较大差别,此时,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基本上可看作是由分别对应于目标和背景的两个单峰直方图混合构成。而且这两个分布应大小接近,且均值足够远,方差足够小,这种情况下直方图呈现较明显的双峰。类似地,如果图像中包含多个单峰灰度目标,则直方图可能呈现较明显的多峰。 上述图像模型只是理想情况,有时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值有部分交错。这时如用全局阈值进行分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分割误差包括将目标分为背

景和将背景分为目标两大类。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错误分割的概率,常用的一种方法为选取最优阈值。这里所谓的最优阈值,就是指能使误分割概率最小的分割阈值。图像的直方图可以看成是对灰度值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一种近似。如一幅图像中只包含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区域,那么直方图所代表的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的加权和。如果概率密度函数形式已知,就有可能计算出使目标和背景两类误分割概率最小的最优阈值。 假设目标与背景两类像素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混有加性高斯噪声,上述分类问题可以使用模式识别中的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来解决。以1p 与2p 分别表示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1P 与2P 分别表示两类的先验概率,则图像的混合概率密度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1122()()()p x P p x P p x =+ 式中1p 和2p 分别为 212 1()21()x p x μσ--= 222()22()x p x μσ-- = 121P P += 1σ、2σ是针对背景和目标两类区域灰度均值1μ与2μ的标准差。若假定目标的灰 度较亮,其灰度均值为2μ,背景的灰度较暗,其灰度均值为1μ,因此有 12μμ< 现若规定一门限值T 对图像进行分割,势必会产生将目标划分为背景和将背景划分为目标这两类错误。通过适当选择阈值T ,可令这两类错误概率为最小,则该阈值T 即为最佳阈值。 把目标错分为背景的概率可表示为 12()()T E T p x dx -∞ =? 把背景错分为目标的概率可表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