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探究课开展初探

历史活动探究课开展初探
历史活动探究课开展初探

历史活动探究课开展初探

————————————————————————————————作者:————————————————————————————————日期:

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开展初探郑州市第一0六中学许书珍

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开展初探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编写体例的变化,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活动课就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

在高中历史各模块学习中,都设计了活动探究课。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因为课时紧张而将其忽略不计了,有的则轻描淡写的布置一下任务,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去了,至于探究结果如何,往往是不了了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活动探究课逐步摸索,下面以一个课例谈谈对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开展设想。

我教的班级是高二七班、八班。七班平时的课堂气氛是略显沉闷的,学生平时在早读时都属于轻声细语型的,这与班风有关,学生大都内敛深沉,课堂羞于回答问题,一幅莫测高深的样子。而八班恰恰相反,八班的同学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他们常常在课堂上会因为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而争得面红耳赤。历史选修1有一节关于《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的活动探究课。在课前准备时,我对两个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以此来测试哪种方法效果好。

对于七班,我把班级42名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在黑板上写下了十个参考题目:1.从商鞅的“徙木立信”谈起;2.商鞅之死的原因;3.王安石用人得失谈;4.备受争议的青苗法;5.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6.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7.商鞅的机遇;8.有感于王安石的“三不足”;9.我看改革;10.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我让每个小组结合参考题目讨论自己探究的主题,明确告诉他们要做到选题小,这样才能就一个问题探究深入,研究透彻。每个小组很快就热烈地讨论开来,并且进行了分工,有负责查找资料的,有负责整理的,有负责制作课件的,也有负责课堂展示的。

八班同学平时比较活跃,我在班里只笼统的说了探究活动的要求,泛泛的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课下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老师要提问,不一定会提

问着谁,所以都要认真准备。

到了课堂展示环节,八班没有一人制作课件,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说查资料并整理了。我只好让四个同学一一展示他们查到的资料。这节活动课上的很不成功,因为参与面很窄,同学们准备得很不充分,而这种不充分则因为老师课前指导不到位。七班同学却出乎意料的热情,在上课前,各组同学就派代表忙碌着拷贝自己制作的课件。课堂上,每个组都派代表上台展示,一个个课件都制作的非常精美。有四个学习小组设计了“商鞅之死”这一专题,还有选择其他专题的,同学们用自己的视角,解析自己眼中的商鞅、魏孝文帝和王安石。一节课下来,有六个小组进行了展示,还有两个小组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展示。大家意犹未尽,等着以后有时间再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探究再到课后整理,为大家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

为什么平时活跃的班级没有平时沉闷的班级探究的好?在这个课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开展活动探究课的方法:

一、课前准备环节

1、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兴趣

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遇到过极大的阻力。通过探究,加深认识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形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通过探究,学习改革家不畏风险、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三不足”精神,魏孝文帝主动学习先进文化和制度的决心和魄力。通过探究,加深对改革的理性认识,总结归纳有关改革的规律性的认识。

只有目的明确了,才能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才有探究的动力和方向。

2、分配探究任务,调动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小组学习,强调“独学、对学、群学”相结合,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通过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让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从而都参与到活动探究中来,而且能够各自发挥所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给出参考题目,以便抛砖引玉

历史活动探究课呈现出专题性、实践性、灵活性、合作性、探究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选好题目等于探究成功一半,选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就好像我们

平时写论文一样,当你拟好题目时,文章的思路基本上已经就绪大半了。题目选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题目如果选的太大,就不容易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就会泛泛而谈,研究的不深入。学生因年龄、知识、时间等的局限,就更不会选题,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给出一些参考题目,让学生能够据此举一反三,抛砖引玉。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参考,学生可能想不出探究什么主题,也就没有探究的动机和结果了。

二、课堂展示环节

1.提前准备,保证时间

历史探究活动课的课堂展示有多种,可以是小组间的辩论、可以是学生写的小论文、也可以是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不过,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在提前做好准备,论文可以在年级橱窗里提前展示,小组辩论要提前选好辩手,找好辩题,准备好翔实的资料;课件要提前拷贝到电脑上。总之,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要给课堂展示留下充足的时间。

2.充分交流,资源共享

在课堂上,要尽可能让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成就感。学生在刚刚走上讲台时,会有很多不适应,有的学生会始终面对屏幕,给其他同学一个后背;有的学生则照本宣科,把课件读一遍。这都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缺乏锻炼的表现,活动探究课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锻炼的机会。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让大家深化了对重点知识的认识,做到了资源共享。如果因时间问题,个别小组没有来得及展示,告诉他们没关系,活动探究课原本就不拘泥于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后还要继续探究,并且一定要找时间让每个小组都展示他们的成果,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不受打击。

三、课后整理

将课堂展示延续到课后,将学习探究的热情延续到课后,这才是一节成功的活动探究课,所以,在课堂探究即将结束时,教师还要继续制造噱头,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保持住这种探究的热情,在课下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课堂上的点评,让每个小组重新整理自己的资料,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件。

活动探究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学习探

究问题为目的,通过一次次的探究,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掌握查找搜集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等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用自已的语言去描述历史、阐释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学会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历史的评价和分析。活动探究课对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与时具进,不断学习,迎接挑战,要更新观念,把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作为师生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对于学生,教师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特长,超越自我。

2011-03-25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对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之探究

对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之探究 发表时间:2012-12-13T14:14:14.467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12月供稿作者:游德彬 [导读]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通过传递性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是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 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游德彬 【摘要】本课题研究重在探索新课程改革条件下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操作原则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勤于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个体的发展,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激发其成功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研究重点;改革条件下;评价体系;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5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8-01 通过探究,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水平,活动课教学出新意。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重在强调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勤于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具备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坚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意识,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互动过程,同时加强课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内容。历史活动探究课与常规历史的关系?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学生应得到如何的发展?历史活动探究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怎样才能推动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历史活动探究课可以有哪些做为内容?通过这些研究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操作原则和评价评系,教学实践,从中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对活动探究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主体活动课教学的发展,从而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方法:①行动研究法:专家、研究者、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施、考察、反思,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基本模式:计划—实践—反思—再实践。 ②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一般方法步骤: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掌握相关参考资料——制定总结计划——搜集具体实事——进行分析综合——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代要求,我们根据先进教育理论,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研建设来探索形成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探究性“活动课”历史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最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主要有如下创新点: 1.教学目的性更明确:教师研究教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学生和学习两个中心,回归教学的本意,在探究性历史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能“自主地学,自主地做”,形成乐于协作,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够迎接学习中产生新问题的挑战,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课堂的开放性更广阔:教师开放地教,学生自主地学。教材、课外书、大自然与社会生活四环节互动互联,课堂有了更广阔的历史内蕴。历史活动课的开放性可体现在空间、时间、结论等方面,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课题的操作性更方便:立足课堂,把教与学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大大解放了课堂教学。 四、活动课程理念下形成的基本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通过传递性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是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除此之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归属到活动课程的体系中。在课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经过探究、实践、归纳总结出如下四类基本教学模式。 1.课堂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各年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具体设定的课时组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组交流时会带来观点的冲突、辩论的升级。学生参与性再掀高潮。 2.课外考察模式。课外考察是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中学历史活动课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总结的过程是归类和提升的过程,既要利用考察获取的资料,也要联系已学的书本知识。这是一个提高综合能力的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成果的环节。 3.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美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指导时要分阶段规定教学任务,各个时期形成前后呼应的特点。 五、主要研究成果和若干思考 1.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课题研究改变了过去学生跟在老师后面,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课,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处在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与乐趣。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题实践中,在通过教学手段的调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 3.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历史活动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中起的是组织指导作用,老师教育学生以引导鼓励为主,师生关系平等而融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师生关系。 4.编写校本教材,活动课教学出新意。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看到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中折射的问题,我们不容乐观,更不能放弃,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 1.评价问题。现行教育评价体制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对活动课实践的冲击和影响,势必不利于历史活动探索课的开展和评价。 2.观念与认识的制约。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不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而是被动中局限于简单完成任务。加上原有定式的影响,师生

历史教学与史料

和科研中最基本的要素。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离开了史料也就无所谓历史的存在。“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如下,由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①] 目前对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已经有了较为彻底的研究。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对此的研究侧重于史料的选择和局限于使用史料教学的意义探讨,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史 料的编辑、呈现以及叙述等方面。如龚爱琴的《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年第2期)、杜奎英的《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改革》2005年10月)、何珏的《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作用新探》(《政史地教学》2004年10月)、 (《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等。选择材料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材料也是需要经过教学中的呈现和解析,才能够实现其最终的意义。因此进一步深入到史料教学中史料的具体编辑过程、呈现过程的探讨和研究,实具有极其重要之意义。 二 史料逐步展现的过程。史料的呈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史料呈现的形式和史料呈现的顺序。 由于史料载体的多样性,使得史料的呈现也多样化。根据史料载体的类型,我们可将史料呈现形式分为图片型、文字型、影视型和实物型。图片型史料包含诸如照片、图表、表格等,这种类型的史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其便利之处就是能够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能力。这种类型材料的弊端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影视型材料和实物型材料也有相似的特点。文字型的史料比较抽象化,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但却能“逼迫”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其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关联和主旨所在。关于材料的呈现顺序,目前国内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外的研究则相对先进一点。如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和印第安大学的莎拉德·雷克布朗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根据材料自身的价值和提供材料的目的将呈现的材料分为三个等次,依次呈现。其研究成果在美国和中国等部分中学和大学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部分专家的肯定。但是根据两位作者的建议,“它可以被有限地使用(也许每学期一次或两次)”[②]。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使用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并且在时间上要求比较充裕的保证。 的可能性,但是其思路和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将其精神和方法加以改造,以期符合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是值得尝试的有益之举。 三次序材料教学中将使用的资料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序。所谓第一次序材料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第二次序的材料主要是质疑或支持第一次序材料观点和思想的材料。第三次序的材料是由学生找到的可以佐证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如何找到这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价值如何。 三次序材料的划分,既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又关注中学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考虑到史料教学的评价问题,既承认材料来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益突出重要,可以说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史料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为本校的老师和部分校外历史老师及高二、高三80名文科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史料及史料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知识仍相当缺乏,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史料案例研究更缺乏分析研究。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作一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1.您认为“史料”这一概念应定义为:(选项及调查结果如下。下同) A.与历史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料:26%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35% C.人类社会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39% 关于“史料”学界一般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是扩大(选择A项)便是缩小了(选择C项)“史料”这一概念的内涵。这表明,许多教师和学生至今仍不清楚“史料”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开展全面、完整的史料教学。 2.您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 A.史料是否真实:20% B.史料是否有趣:10% C.史料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70%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应首先考虑史料是否真实的只有20%,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史料本身某方面的功能——是否有趣,是否能证明某个结论。这说明在利用史料时,功心过强,值得注意。 3.您主要从哪些地方获取文献史料?(可多选) A.教学参考书:77% B.互联网:62% C.学校图书馆:45% D.其它:29%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获取史料的最主要来源为教学参考书。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师宏观的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缺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中学特殊的条件与环境——图书及设备等的不足、升学压力等直接相关。 4.您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主要是以讲为主的方法:40% B.指导学生进行自学:8% C.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进行探究:5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 材料一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发表时间:2018-11-12T14:44:24.98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0期作者:李军[导读] 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 广西百色市百色高级中学李军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文件、笔记、图片、典籍、文物等。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留下来的足记,历史教学要做到言而有据,就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合理充分的利用史料,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及反思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变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历史,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对推动历史教学的前进有很大的效用,本文就史料教学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希望能够对广大师生朋友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学好历史,就要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活的历史。形象生动的历史、感人的历史故事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史料教学的应用,还能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对学生读懂历史、感悟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们的探索能力。 2.1教师要科学恰当应用史料开展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上的重难点问题,精心选取了史料,它们就如同大山一样神秘,等着我们去开掘。比如,人教版中每课的“引言”、“补充资料”、“学习延伸”等,这些板块的设计都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都是编著者精心选取的,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部分的内容,精心设置,事先整理好答案,将史料和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融入教学当中去,以此来突破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对于这部分史料,教师要慎重,不要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走马观花,一遍带过,而是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并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不断提升,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2以教材史料为基础,开展课外延伸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从教材中获取信息,还要适当的开展课外延伸。不容置疑,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是史料教学的根本,但是,这也不能表明机械的开垦课本,教师要在史料教学中科学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开展课外延伸。 2.3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在考试试卷中史料出现的形式各式各样,然而,这些史料的出现的方式往往是文言文,大部分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差。在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通常都是因读不懂史料。学生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史料,利用史料开展历史学习,第一步就是要从语文的视角去读史料。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大部分都是文言文,其理解的首要前提就是读懂文字,理解文章大意,其次就是实行拓展教学,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将重要的史料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最后是理解和分析史料,这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历史内容,全面解读史料中的内涵,进而取得正确的信息。 2.4史料教学要和历史教材结合起来 一些史料通常都是一句话,一个故事。学生要想准确的掌握其内容,就必须深入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人们观点、作者态度等。例如在讲授《启蒙运动》(人教版)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先行提问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的基本观念,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史料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利用名人名言,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人”地位在不断地改变,启蒙运动是捍卫人的自由伟大运动,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史料中深入了解启蒙运动,进而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反思 3.1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方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重点都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忽视了历史探究方法的学习,好像掌握历史探究方式都是历史教育学家的事情,与高中学生无关紧要。高中学生学习史料的探究方法,比如判断真伪、比较来源等,可以提升学生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利用史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不仅可以证明史实,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某个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不观点,并附上支撑他们观点的资料,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去分析资料,对各个观点进行探究、批判。在探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依据手中的资料,构建自己的理论认知,这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升教学效率都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新课改要求下,积极提倡教学模式的转变,明确新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死记硬背、机械性的练习,这样,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就更加的显现出来了。但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大都局限于文字或图片方面,因此,课外延伸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史料教学,不断探究史料教学的新方法,让史料教学获得新的生机,这将是历史教师恒久不变的研究主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其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是,当前史料教学的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努力、一共改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认真研究教材,合理的利用史料,并融入动人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努力地探索科学的史料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1:12.18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孙玉良 [导读]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本文从高中历史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历史故事的选取和使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资料;运用;策略 引言 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这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相符的。历史资料离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久远,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刻板印象。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 历史课程的学习首要任务无疑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那些枯燥的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厉害的积极性,也使得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被破坏,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在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把知识点的脉络理清楚,在学习历史事件时要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主要实践等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完整性的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二)历史资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善于想象,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历史资料,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资料能够将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历史资料能够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于细节的把握更好,而且学生愿意听。史料把课本的死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事件,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时间、地点、事件的记忆,有了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学生更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历史资料的实用性较强 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利用史料的形式向学生铺展开来,不应该把事件的关联性割裂开来,造成断章取义。对于历史资料的学习,我们总要对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才能借古喻今。因此,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自然的就会用到历史资料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正确的、丰富的历史资料,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扩展到最大化。在讲述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知识点、考点,使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贴近历史真相 认真备课特别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出处教师要做到有根有据,不能乱讲,要对事件做到反复查阅,尽力达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一些野史的传说,也要甄别其真伪,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快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不负责任,乱讲一通。 (二)基于教学目标,历史资料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不可随性而动。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有针对性的讲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不出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这是教师教书的致命错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历史资料要通俗易懂 历史的学习是让大家体会到古代人类发展的历程,看到文明的进步。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以便启迪人的智慧,指导人们现在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资料的时候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贴近现实,使学生对历史不陌生反而亲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能理解史料其中蕴含的哲理,增强历史学习的现代意义。 三、高中历史教师正确应用历史资料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历史资料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历史资料是否合理,尤其对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动地位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资料的时候,开头一定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历史资料的情节要节奏明显,内容充实;历史资料的结尾要与开头相呼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历史资料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二)注重历史资料的讲解契机 一节历史课程有多个环节,也有很多任务要一一完成,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契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片面的将历史资料的讲解作为给学生提神醒脑的工具。历史教师一般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重难点的讲解时,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也可以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讲解历史资料,巩固本节课所学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报刊业走向繁荣历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报刊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 (3)通过对互联网功能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它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感受大众传媒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报刊业和影视事业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2.教学难点:各种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什么叫大众传煤?你所熟悉的大众传煤有哪些?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要简明精确。教师要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不断提高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认识的基础上,精确无误地传输这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认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精讲的前提和条件。(2)精当,指教师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式选择要精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素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知识、能力要求要适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内容结合恰当。这是教师精讲的基本要求。(3)精彩,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思想品德课课堂应该是高潮迭起、起伏有致的课堂,教师要结合内容实际,精心组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是精讲的艺术手段。 二、新 新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新”字。 “新”是指符合青少年求新求活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三新”:(1)提炼“新”素材。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扬弃,吸收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素材。其次应注重深入社会,关注时事,调查研究,获得客观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变换角度、适当延伸或重新组合,让教学内容充满新意。(2)建构“新”教法。在教学中,要从书中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解字说文、自学讨论、互换角色、小论文竞赛、知识抢答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激活“新”课堂。课堂要常教常新,如:在例证上可以联系身边的鲜活事例、乡土新事、国内外时事等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再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以文字、画面、声音的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获得广博的知识。这种“三新”教学,符合学生求新、求活的心理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实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体现了一个“实”字。 “实”是指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三实”:(1)情实。思想品德课贵在情实,胜在情实,课堂失去了真情,就失去了感召力,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课堂形象、语言风格要亲切自然,给学生一种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学生一起读、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听、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鸣。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意实。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缩影,课堂上不能只管书本,不管实际,避实就虚地讲大道理。意实的要求是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讲清道理,又要解剖社会,还要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思想上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真诚关爱和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3)话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和社会实际,从实际出发,承认实际,认识实际,实事求是,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事例、引用的数字、评述的问题、讲解的道理,一定要真实可信、准确严谨,不夸大、不缩小、不片面、不偏激,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哗众取宠、假大空式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精”、“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精”是“新”的内容,“新”是“精”的体现,“实”是“精”和“新”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把三者统一地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突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本文提出以下方法: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有效地创设问题,培养史料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运用史料;通过史料情境,培养学生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探究和运用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的探究和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纵观这几年各地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它集中体现和贯穿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要求,那就是通过新史料和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史料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和迁移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仅能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能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良好态度的养成,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即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 一、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 “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史料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的种类很多,按其储存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及数字化史料。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史料的积淀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杂。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首先要遵循“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这一原则,尊重客观史实,保证史料的真实可信。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外,还要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福建永春362609) 刘春治 133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摘要】史料实证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出 现了不少困难。以下通过《五四运动》教学案例,具体探讨史料实证在中学课堂 中的运用。选用学生熟悉的史料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多渠道收集、提炼经典的 各种形式的原始史料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连贯严谨地组织史料,形成证据链,训 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形成独立判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五四运动史料实证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学习历史,要提出问 题并整理证明问题的证据,掌握比教科书更多的史实,亲自检验历史的记录、文献、杂志、日记,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 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并对当时的观点进行比较。[] 《五四运动》一课使用了42份史料,包括文字、漫画、照片、视频等。史料铺天盖地而来,却又要井然有序,让学生始终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一、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史料入手 课堂从播放说唱节目《party propaganda rap aims to tell foreigners truth about china》及其网评导入。这段MV在各大视频网站播放近千万次,并惊动了诸多外 国媒体跟进,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BBC、英国《卫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 体聚焦。MV歌曲主创说唱乐队4名成员,是来自成都的90后[]。播放时,弹屏(即时评论)非常丰富。同时展示了网友的跟帖: “这才是现在青年人应有的态度,给这几个小伙点赞。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 喷子扭曲价值观的现在,这歌简直成了一股清流”“以前可能会对这类视频不屑, 但是今天却第一次被燃哭”。[] MV、网评、弹屏等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媒体,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 二、精炼地运用典型的原始史料,有效地构建历史场景 在介绍五四运动背景时,教师提供两份材料,一份是漫画《贪食小犬》,一 份是当时三余夜校发布的名为《泣血警告》的传单: “猖猖猖,倭奴猖;忘忘忘,耻勿忘……丧丧丧,身可丧;亡亡亡,国不亡; 凉凉凉,血勿凉;望望望,哭泣望——三余夜校全体学生哭告”[]。 两份简洁明了的原始文献,一字一血,生动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野心,将学生引入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情景之中。学生们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了五四 运动时期,人们因受到列强侵犯而产生的愤怒和屈辱。 三、将史料串联成完整的证据链 为了说明五四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教师展示了两个方面的史料。 首先是陈独秀在不同时期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三段不同评论。表面看来矛盾,实 际上是作者对西方列强,由希望到怀疑、由怀疑到绝望、由绝望到反抗! 其次,是苏俄的对华宣言的节录: “现在敬告中国人民:苏维埃政府已废除沙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 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东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 ——1918年7月25日,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 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 苏俄的友善立场,与西方列强对华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历史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对史料教学模式理论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

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