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编制问题-实验5

教学计划编制问题-实验5
教学计划编制问题-实验5

HUNANUNIVERSITY 实验五最终报告

题目:教学计划编制问题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4年5月15日

一、需求分析

1.输入形式:

用户通过键盘输入课程总数、每门课的课程编号(固定占3位的字母数字串)和直

接先修的课程号等的参数。

不对非法输入做处理,假定输入的数据都合法。

2.输出形式:

如果拓扑排序成功,输出拓扑排序后的教学计划编制的顺序;

如果拓扑排序不成功,输出排序错误信息,结束程序。

3.程序功能:对于用户输入的一组课程编号,根据输入的先修顺序创建邻接矩阵进行存储,并输出拓扑排序后的课程编号的顺序。

4.测试数据

输入:

输入课程总数:3

输入每门课的课程编号:A01

是否有直接先修的课程(T/F):F

输入每门课的课程编号:A02

是否有直接先修的课程(T/F):T

先修课程编号:A01

是否有直接先修的课程(T/F):F

输入每门课的课程编号:A03

是否有直接先修的课程(T/F):T

先修课程编号:A02

是否有直接先修的课程(T/F):F

输出:教学计划编制完成,课程修读顺序为:A01,A02,A03

(输入有误)课程输入错误!教学计划编制失败,请重新输入。

二、概要设计

抽象数据类型

题设要求使用一个有向图表示教学计划,顶点表示某门课程,有向边表示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数据的对象是图中的每一个顶点和有向边。由此为本问题确定一个图的数据关系。

拓扑排序可以用顶点入度为0的方法实现,所以为实现拓扑排序的顶点顺序的存放,创建一个队列来存放。

图的ADT

数据对象:V,R(分别代表某门课程的顶点组成的一个顶点集 V 和代表课程先修关系的有向弧边组成的一个弧集 R。)

数据关系:VR={| v,w∈V 且P(v,w)}

表示从v 到w 的一条弧,并称v 为弧头,w 为弧尾。

基本操作:

int n(); //返回图中的顶点数

int first(int); //返回该点的第一条邻边

int next(int); //返回该店的下一条邻边

void setEdge(int,int,int); //为有向边设置权值

int getMark(int); //获得顶点的标志值

void setMark(int); //为顶点设置标志值

队列ADT

数据对象:int

数据关系:R={|a i-1,a i∈car,i=1,2,3….n}

约定a1 为队列头,an为队列尾。

基本操作:

queue(); //队列结构初始化

~queue(); //结构销毁操作

bool push(const int& it); //数据入列

bool pop(int& it); //数据出列

int size(); //获取队列长度

算法的基本思想

通过用户输入的顶点的个数(课程数)初始化一个表示有向图的相邻矩阵,课程编号作为相邻矩阵的行列值以及有向边的关系(课程先修关系)完成一个有向图的构建。为了检验图中顶点是否都经过拓扑排序,为每个顶点初始化一个标志值0,当一个顶点经过拓扑排序后更改该顶点标志值0。

对相邻矩阵棕的顶点进行入度为0的方法进行拓扑排序。排序结束后,遍历一次图中所有顶点的标志值,当有一个标志值为0时,输出错误信息,结束程序。否则,排序成功,输出排序后的顶点序列。

程序的流程

(1)初始化模块:输入课程总数,再输入相应数量的课程编号及每个课程的先修课程,用这些信息初始化一个有向图。

(2)拓扑排序模块:对有向图进行拓扑排序。

(3)输出模块:根据有向图是否为空输出。为空时,输出拓扑排序结果;不为空时输出输入错误提示。

各层次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三、详细设计

物理数据类型

由于用户输入的课程个数不定,所以存储拓扑排序后的顶点的个数不定,由此用链式队列来存储排序后的顶点。为了检查图中是否有回路,把每一个顶点的标志值初始化为0。

(一)有向图的基本操作

1.初始化一个有向图

Graphm(int numVert)

{

int i,j;

numVertex = numVert; //顶点数

numEdge=0;

mark=new int[numVert]; //初始化标志数组

for(i=0;i

mark[i]=0;//每一个顶点的标志值初始化为0

matrix =(int**) new int*[numVertex];

for(i=0;i

matrix[i]=new int[numVertex]; //构建一个相邻矩阵

for(i=0;i

for(j=0;j

matrix[i][j]=0;

}

2.有向图的销毁

~Graphm()

{

delete []mark;

for(int i=0;i

delete [] matrix[i];

delete [] matrix; //销毁相邻矩阵

}

3.获取第一个邻居

int first(int v)//返回该点的第一条邻边

{

int i;

for(i=0;i

if(matrix[v][i]!=0) return i; //当顶点和顶点i有边时,返回顶点i的值return i;

}

int next(int v1,int v2) //获得v1的邻居v2

{

int i;

for(i=v2+1;i

if(matrix[v1][i]!=0) return i;

return i;

}

4.其他基本操作

void setEdge(int v1,int v2) //设置有向图的边

{

if(matrix[v1][v2]==0)

numEdge++;

matrix[v1][v2]=1;

}

int getMark(int v) //获取顶点标记的值

{return mark[v];}

int setMark(int v,int val) //设置访问的标记

{mark[v]=val;}

(二)拓扑排序

找到第一个入度为0 的点存入队列中,从有向图中删去此顶点以及所有以它为尾的弧,再在这些点中找入度为0 的点。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但找不到无前驱的顶点为止,此时返回该队列。

queue topsort(Graphm G,queue Q,queue L, int n )

{

int count[100];

int v,w,i;

for(v=0;v

{count[v]=0;}

for(v=0;v

for(w=G.first(v);w

count[w]++;

for(v=0;v

if(count[v]==0) //找到度为0的点

{ Q.push(v); G.setMark(v,1); } //顶点进队列,并更改顶点标志值为1 while(Q.size()!=0)

{

i=Q.front();

Q.pop();

L.push(i);

for(w=G.first(i);w

{

count[w]--; //顶点度减一

if(count[w]==0) //找到度为0的点

{Q.push(w); G.setMark(w,1); } //顶点进队列,并更改顶点标志值为1 }

}

return L; //返回存放排序后顶点的队列

}

(三)队列基本操作

//压入队列

bool pop(char*& it)

{

if(length()==0) return false;

it=front->elem;

qnode* ltemp=front;

front=front->next;

delete ltemp;

if(front==NULL) rear=NULL;

size--;

return true;

}

//出队列

bool push(const char*& it){

if(rear==NULL)

front=rear=new qnode(it,NULL);

else //append

{

rear->next=new qnode(it,NULL);

rear=rear->next;

}

size++;

return true;

}

//获取队列长度

int size() const

{ return size; }

最后,判断图中是否有回路。可以通过遍历图中的每一个顶点的标记值,如果有一个为0,那么说明图中存在回路。

for(i=0;i

{if(G.getMark(i)==0) //为0时表示该顶点未经过拓扑排序

{cout<<"课程输入错误!教学计划编制失败,请重新输入。"<

exit(0);}}

算法的具体步骤

创建一个数组存储顶点信息,再构建一个邻接矩阵存储输入的课程编号(顶点),和课程先修关系(有向边)构成的有向图的信息,然后对邻接矩阵中的图的信息进行拓扑排序,把排序结果存放在一个队列中。如果一次排序结束后,遍历顶点标志值有为0,输出输入错误提示,结束程序;否则,输出队列中存储的课程编号序列。

流程图如下:

伪代码如下,

char v[100][5];

char v1[4],v2[4];

Graphm T;

queue S;

cin.get(n); //输入课程总数n

T.CreatGraphm(n);

cin.get(v); //输入每门课的编号,保存在*v[4]数组中

for(i=0;i

{

cout<

cin>>ch;

while(ch=='T')

{

GetNum(n2); //输入先修课程编号

T.setEdge(n2,i); //n2在前表示先修的顺序

cout<<"是否有直接先修的课程(T/F):";

cin>>ch;

}

}

S=topsort(T,Q,L,n); //对图T进行拓扑排序,排序序列存储在队列中返回到S

cout<<"教学计划编制完成,课程修读顺序为:"<

printout(S); //输出排序后的顶点序列

}

算法的时空分析及改进设想

因为图的邻接矩阵是一个|V|×|V|矩阵,所以邻接矩阵的空间代价为Θ(|V|^2),对于有n个顶点的和E条弧的有向图而言,对此图的拓扑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为Θ(V+E)

输入和输出的格式

输入:

1.输入课程数n----cin.get(n);

cout<<"输入课程总数:";

cin<

2.输入每门课的课程编号----cin.get(v);

for(i=0;i

{

cout<<"输入每门课的课程编号:"<

cin.get();

cin.getline(v1,4);

strcpy(v[i],v1); //要用字符串拷贝函数,用等号不能正确的赋值!!

}

3.获得先修的课程编号----GetNum(n2);

cout<<"先修课程编号:";

cin.get();

in.getline(v2,4);

n2=getNum(v,n,v2);

输出:

1.编制成功,把队列S中的顶点序列输出。----printout(S);

for(i=0;i

{

j=S.front();

cout<

S.pop();

}

2.编制失败,图中有回路,输出错误信息,结束程序。

if(G.getMark(i)==0) //为0时表示该顶点未经过拓扑排序

{

cout<<"课程输入错误!教学计划编制失败,请重新输入。"<

exit(0);

}

四、测试数据

编制成功,003->001->002

编制失败,001->002,002->001

附上完整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edge

{

public:

int vertex,weight; //顶点和权

edge() {vertex=-1;weight=-1;}

edge(int v,int w) {vertex=v;weight=w;}

};

class Graphm

{

private:

int numVertex,numEdge;

int **matrix; //矩阵

int *mark;

public:

Graphm(){}

void CreatGraphm(int numVert)

{

int i,j;

numVertex = numVert; //vertex 顶点数

numEdge=0;

mark=new int[numVert];

for(i=0;i

mark[i]=0;

matrix =(int**) new int*[numVertex];

for(i=0;i

matrix[i]=new int[numVertex];

for(i=0;i

for(j=0;j

matrix[i][j]=0;

}

~Graphm()

{

delete []mark;

for(int i=0;i

delete [] matrix[i];

delete [] matrix;

}

int n(){return numVertex;}

int e(){return numEdge;}

int first(int v)

{

int i;

for(i=0;i

if(matrix[v][i]!=0) return i;

return i;

}

int next(int v1,int v2) //获得v1的邻居v2

{

int i;

for(i=v2+1;i

if(matrix[v1][i]!=0) return i;

return i;

}

void setEdge(int v1,int v2)

{

if(matrix[v1][v2]==0)

numEdge++;

matrix[v1][v2]=1;

}

int getMark(int v)

{return mark[v];}

void setMark(int v,int val)

{mark[v]=val;}

};

queue topsort(Graphm G,queue Q,queue L, int n ) {

int count[100];

int v,w,i;

for(v=0;v

{

count[v]=0;

}

for(v=0;v

for(w=G.first(v);w

count[w]++;

for(v=0;v

if(count[v]==0)

{ Q.push(v); G.setMark(v,1); }

while(Q.size()!=0)

{

i=Q.front();

Q.pop();

L.push(i);

for(w=G.first(i);w

{

count[w]--;

if(count[w]==0)

{Q.push(w); G.setMark(w,1); }

}

}

for(i=0;i

{

if(G.getMark(i)==0) //为0时表示还未被删除,图不为空

{

cout<<"课程输入错误!教学计划编制失败,请重新输入。"<

exit(0);

}

}

return L;

}

int getNum(char (*vert)[5],int n,char* s)

{

for(int i=0;i

if(strcmp(vert[i],s)==0)

return i; }

}

void main()

{

int n;

char v[100][5];

char v1[4],v2[4];

char ch;

int i,n2,j;

Graphm T;

queue Q;

queue L;

queue S;

cout<<"输入课程总数:";

cin>>n;

T.CreatGraphm(n);

for(i=0;i

{

cout<<"输入每门课的课程编号:"<

cin.get();

cin.getline(v1,4);

strcpy(v[i],v1); //要用字符串拷贝函数,用等号不能正确的赋值!! }

for(i=0;i

{

cout<

cin>>ch;

while(ch=='T')

{

cout<<"先修课程编号:";

cin.get();

cin.getline(v2,4);

n2=getNum(v,n,v2);

T.setEdge(n2,i); //n2在前表示先修的顺序

cout<<"是否有直接先修的课程(T/F):";

cin>>ch;

}

// cout<

}

cout<

S=topsort(T,Q,L,n);

//////////////

cout<

cout<<"教学计划编制完成,课程修读顺序为:"<

for(i=0;i

{

j=S.front();

cout<

S.pop();

}

cout<

}

高中通用技术复习计划

高中通用技术复习计划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通用技术》复习计划 宁波光华学校罗海光第一部分:前几周复习总结 经过前几周的系统复习和全体师生的共同艰苦努力,很多班级都取得了一些的成绩。回首前程,我不禁为过去几周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终有所回报而感到欣慰,同时对如何进行进一步的《通用技术》总复习也有一点体会。下面我将对这次《通用技术》总复习工作作一个简单总结。 1、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模式:以《会考导引》为主,利用网络选择其他信息题为补充。 2、按照会考大纲及说明的要求、制定了一个着眼整体,优化合理的全程复习计划。 3、一贯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做到知识点不遗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地位 4、重视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一个牢固的、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认识结构得到完善,解题能力、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5、让学生了解会考的题型、难度、要求和评分标准。了解会考命题的热点和趋向。 6、重视每次考试,及时批改和补救,查缺补漏,力争大面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7、注重对通用实践(常见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绘制)的思想、方法及原理的理解的复习和考查。 8、重视对重点章节和核心知识的再复习。

9、重视特型题的专项训练,并强化会考模拟试题训练。 10、在总复习的最后阶段,重视回忆、整理做过的旧题,特别是曾经做错的题。 11、加强统一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第二部分:《通用技术》复习计划 一、复习进度阶段 二、复习策略 1、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表 1、在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进一步加强了实验教学,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教材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仪器材料等作出硬性的规定,更加的利于师生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提出和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教学,使师生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小学科学应开实验目录适用教材为小学教材《科学》(教科版)。 3、小学科学应开实验目录中的分组实验含边教边实验。实验名称后带*号的实验项目为基础实验或重要实验,原则上是必做实验。教材中少数实验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4、实验名称后的数字为实验内容所在教材中页码。 5、教师可根据各项学生分组实验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分组实验的课时进行合并安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学期实验计划表 第一单元植物 1、观察一棵树 * 6 观察 2、观察水生植物10 观察 3、叶的观察12 观察 第二单元动物 4、蜗牛身体的观察 * 27 观察 5、蜗牛运动的观察28 观察 6、蜗牛吃食物的观察30 分组 7、观察蚯蚓的反应32 观察 8、观察蚂蚁 * 33 观察 9、观察金鱼36 观察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10、比较硬度 * 48 分组 11、认识金属 * 49 分组 12、谁更柔韧 * 51 分组 13、谁更容易吸水 * 54 分组 14、纸的观察54 观察 15、造一张纸55 体验

16、沉浮实验 * 57 分组 17、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59 分组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8、观察水和食用油 * 68 分组 19、流动比赛 * 70 分组 20、比较水的多少 * 72 分组 21、空气存在吗 * 75 分组 22、空气占据空间吗 * 78 分组 2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79 分组 24、空气有重量吗81 演示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学期实验计划表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观察植物的种子 3 观察 2、研究根的作用8 分组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3、观察温度计 * 43 观察 4、测量水的温度 * 46 分组 5、冰的观察48 观察 6、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 49 演示 7、观察冰的融化50 分组 8、水珠从哪里来52 观察 9、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 55 分组 10、凝结实验 * 56 演示 第四单元磁铁 11、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 66 分组 12、辨别铁制材料67 分组 13、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 68 分组

最新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技术与设计1》教学计划 根河二中赵业新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的1-8班的通用技术教学任务。为了能圆满完成教学工作,认真地特制定出如下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基础的技术与设计的教学内容,本学期学习的模块有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和设计的交流与评价四个主题组成,侧重于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以及生活中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这些对于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对过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通用技术方面有了一点点的理论基础,因此,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不会感到太难理解,这是学习的理论基础;十六、十七岁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技术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学习的生活基础,相信本学期的学习会更加顺利。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 1、从学生学习、了解技术发明史或周围的技术案例中,将学生引入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技术设计的世界,让学生了解哪些思想、思维

方法有利于技术发明的创新,发明、创新參哪些方法和途径。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确定设计选题和制订完整的设计方案,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设计的理解,增强进行设计的自信心。 3、了解工艺的含义与种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材料加工的方法,能根据设计制作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 4、了解设计交流的意义,明确设计交流的方式,学会使用和制作产品说明书。 四、主要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技术试验,领悟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能将它们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进行灵活运

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教 学计划(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 请直接删除 2

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 中心小学 三年级 3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新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这四个单元组成。 1.“植物”这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2.“动物” 4

单元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3.“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的物理性质。 4.“水和空气”单元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瓶子、脸盘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关于水的资料,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 5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正式版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XX—XX年第二学期)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于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儿童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本学期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

要以探究为核心,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验教学目标 继续坚持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待科学的积极态度。 三、扎实开展实验教学 本学期实验教学侧重“作用与平衡”中的“平衡”,通过研究生命世界、物质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你,应该怎么制定教学计划呢?更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带来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使实验教学进行得更好,我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初二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仍比较明显,注意往往与表面现象联系在一起,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二、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性强的实验要打好时间差,必要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2、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没有材料的采取替代材料;二是老师之间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3、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另外,不能单为完成某个实验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1)

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计划 高中《技术与设计1》教学内容安排表 章节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教 具) 学习目标 第一章 走进技 术世界·技术的价值(1)1 讲授法、 任务驱动 法、演示 法 ppt课件、教 材、模具、 教具、多媒 体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 术世界·技术的价值(2)1 讲授法、 任务驱动 法、演示 法 ppt课件、教 材、模具、 教具、多媒 体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 术世界·技术的性质(1)1 讲授法、 任务驱动 法、演示 法 ppt课件、教 材、模具、 教具、多媒 体 1.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 说明。 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3.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 析。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 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第一章走进技 术世界·技术的性质(2)1 讲授法、 任务驱动 法、演示 法 ppt课件、教 材、模具、 教具、多媒 体 1.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 说明。 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3.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 析。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 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第一章走进技 术世界·技术的未来1 讲授法、 任务驱动 法、演示 法 ppt课件、教 材、模具、 教具、多媒 体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 理性态度。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 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 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 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 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 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 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 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 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 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hyyzixin-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服务,特作本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学生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1266-51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 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 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 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 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 维能力。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 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生物知识,培养初步 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生物实验教学将重点放 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 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通用技术教学计划(必修1) 2010年-2011学年度上学期 南尚乐中学宋继恩2010年9月 一、课程内容分析及整体教学思路: 《技术与设计1》模块内容包括5个章节内容,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为此,需要学习各种基本的技术概念和过程。对于设计,不要死记硬背概念,不要机械理解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设计过程介绍的是一般的过程,不是规定的程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运用。 技术与设计不是专业设计师眼中纯粹的理论说教,也不是遥远的童话,而是技术与生活的桥梁。解决问题是技术设计的基本起点,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周边的环境。从广义上讲,设计是为了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分挖掘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技术与设计产生发展的前提。设计应该追求创新,而创新的过程需要不同思想的碰撞,需要不断的反思。在教学中,交流和评价既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过程成功完成的途径、方法和保证, 它们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这几部分内容应该是融会贯通的,不能机械割裂。特别是第一二章节,它是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彻于技术教育的始终。 二、当前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2、学生对亲历技术活动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特点分析: 1、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反思、合作学习。 3、体现人文精神,启迪学生领悟融于技术的人文内涵。 4、挖掘技术内涵,重视提高学生综合技术素养。 四、教学方法: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讨论、思考、探究、实践、活动等方式。 1、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3、重视各种技术活动的具体指导。 4、倡导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5、加强学生的个人辅导。 6、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7、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主任教师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

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东洞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教学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服务,特作本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喜欢学习科学,而且喜欢做实验。从实验情况看,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也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实验。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使学生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包括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课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 4、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五、实验安排:

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3篇

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3篇 Selection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 teaching pla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3篇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2、篇章2: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3、篇章3: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章1: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 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主任教师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概要: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本册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一网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3、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杯)、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态瓶的容器(每组一个,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铲、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单元“光”: 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王金金 实验室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中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组员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要求把学生实验尽量开足。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工作计划 1、为适应教学中新教材的使用,实验室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教学标准,加强新实验的准备和操作能力,加强与任课教师间的联系,按学科参加教研组的活动。 2、配合任课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认真做好实验教学情况记录。为教师公开课及科技兴趣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和协助工作。实验室做好准备工作,配合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和复习,检修好实验器材,改进器材的性能,确保各项实验圆满成功。 3、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好实验仪器、药品的申购工作,对购入的仪器、药品及时登记,保存好说明书和有关资料,按类别分室保管。对现有的仪器、药品与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对比,提出增订的计划。 4、进一步加强实验室防漏水、防火、防盗工作,经常检查所负责的分管区域的各项安全。按学校要求,定期做好各实验室清洁工作和安全检查工作。 5、配合教务处的安排,及时提供各种考试的考场,保证各年级的分场考试能够顺利进行。对高三毕业班的教室需求在不影响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要求。 6、做好每个实验室的使用记录,保证实验室的正常使用,维持实验室的卫生情况良好。 7、仪器设备购置,落实上年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完成实验室的更新提高,加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做好本年度仪器设备购置,坚持结合实际,适当超前,防止低水平重复和积压浪费发生。购置仪器、药品要先行申请,由主管领导审阅后报校长室审批后再购置,入库要验收,同时填写入库清单。仪器原则不外借,若借出要由主管教导或校长同意后才能,并要及时追回。 8、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9、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四、将德育工作渗透于实验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 、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文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

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第一文库网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物理、历史、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7春学期 三堡寄宿制小学易好冠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实验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

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四、教材分析: )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册教材有五个单元组成,注意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观察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点)、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构造)、对“结果”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点及存放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情况进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而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关联的,它们是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佳时机,调整实施教学过程。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学期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由于本学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学生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总

之,新的内容,将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本册学习内容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教学约需10课时。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2)第二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