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 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

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

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

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查与成

质量检

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错误!未指定书签。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14158—93 1 ∶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万—1∶5万)

DZ/T 0190 —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 ∶5万)

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19—2004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

3总则

目的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提高调查精度,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及不稳定斜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任务

3.2.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

3.2.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3.2.3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2.4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

3.2.5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3.2.6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3.2.7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4基本规定

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调查其它灾种。对危及人员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也须进行调查。

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须进行现场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核查。

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的可能性。

调查技术路线应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和分布的地质条件与岩(土)体结构特征。

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可辅以必要的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验证,提供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

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注:①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直接经

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调查工作项目应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部署,野外调查工作应以1∶5万或精度更高比例尺地形图为单元开展。

调查中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5调查区分级

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

5.1.1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有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

5.1.2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

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见表3。

按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和一般调查区,见表

调查区分级

5.4.1重点调查区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和野外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点数应控制在—1 点

/km2,观测路线间距1—5km。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地面和剖面测绘,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验证。

5.4.2一般调查区可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野外线路核实调查点数应控制在遥感解译总数的60%—10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10km。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须全部核查,并进行大比例尺剖面测绘。

5.4.3调查基本工作量见表5。为使用物探工作量的应相应地增加钻探或坑探工作量。

6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一般规定

6.1.1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

6.1.2在调查中,应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野外调查记录可按附录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填写。

地形地貌

6.2.1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

6.2.2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6.2.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

地质构造

6.3.1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XXXXXX滑坡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建设单位: 编制日期:二零一四年月

录 第一章边坡监测与意义 (1) 第二章滑坡概况介绍 (2) 2.1滑坡立项背景 (2) 2.1.1监测目标及任务 (2) 2.1.2监测意义 (3) 2.2滑坡自然环境概况 (3) 2.2.1地理位置 (3) 2.2.2气象水文 (3) 2.2.3地形地貌 (4) 2.2.4地层岩性 (4) 2.2.5地质构造与地震 (4) 2.2.6水文地质条件 (5) 2.2.7人类工程活动 (5) 2.3地质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 (5) 2.3.1滑坡体概况 (5) 2.3.2滑坡变形活动特征 (7) 2.3.3滑坡稳定性分析 (8) 2.3.4危害程度评价 (8) 2.3.5小结 (9) 第三章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10) 3.1滑坡地质灾害现状与拟开展工作 (10) 3.1.1 项目概况 (10) 3.1.2 监测目的及依据 (10) 3.1.3 监测设计原则 (11) 3.2监测内容、方法及仪器 (11) 3.2.1 GPS地表位移监测 (11) 3.2.2边坡深部位移监测 (13) 3.2.3监测精度等级 (14) 2.4监测方案 (14) 2.4.1 GPS地表位移监测 (15) 2.4.2深部位移监测 (17) 2.4.3降雨量监测 (18) 2.4.4变形监测服务软件平台 (18) 第四章主要软硬件参数指标 (21) 4.1GPS监测仪器 (21) 4.2深部位移测斜仪 (22) 4.3一机多天线开关 (23) 4.4数据处理软件 (25) 4.5W EB查询子系统 (26) 第五章方案预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预防崩塌、泥石流、滑坡措施

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 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为响应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矿防汛指挥部开始发出泥石流警报。 2、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3、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

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采取搬迁避让等有效措施。 5、禁止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7、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在雨季到来之前,必须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8、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9、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10、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矿区工业广场和周围山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活动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印度、缅甸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其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相当广泛,西藏的南部、东部,横断山脉、滇东地区,川西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大巴山、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等,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其中尤以喜马拉稚、横断山脉、滇东、川西为甚。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这种灾害往往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1718年6月19日甘肃省通渭南7.5级地震,通谓城北笔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压死四千余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掩埋永宁全镇及礼辛留村的一部分,死伤约三万余人。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4级地震,千年古城迭溪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五百余人葬生。迭溪城南5公里之岷江东岸小关子村亦为一个滑坡所毁.使57人死亡。岷江西岸的烧炭沟、吉白沟、龙池、石咀等十余个村寨,地震时皆随山崩而倒:其中靠近岷江的烧炭沟、龙池、白腊等村,完全崩入江中,踪迹全无。在迭溪附近,岷江两岸山体崩塌、滑坡堆积成三座高达10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将岷江完全堵塞,成为堰塞湖,后因水浸坝决,酿成空前的大水灾。 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8.6级地震,克赖依湖四周九个三角洲产生陆地和水下滑坡。最大体积约163万立方米,其引起的回浪高达9米,远浪最大高达24米,致使沿岸许多建筑物被毁。1970年5月31日秘鲁7.7级地震,来自瓦斯卡蓝山北峰的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形成的泥石流;流速为每秒80--90米,流程达160公里,携带的固体物质多达l000万立方米。掩埋了阳盖镇和潘拉赫卡城的一部分,有18,000人葬身。其伤亡人数占这次受害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成为南美洲地震史上的空前事件。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学考要求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原因 (1)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加之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分布 我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西部有六大地震带,东部有七大地震带,总体上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4.预报: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地震成因及分布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 [特别提示]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灾情却比西部严重的原因 灾情的大小除与灾害本身的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关。 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小,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密度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灾情轻。 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密度大,地震造成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灾情重。 读“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泥石流 (1)类型:包括暴雨泥石流和冰川泥石流。 (2)分布 ①分界线: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 ②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③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 (3)原因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中国滑坡_泥石流分布现状分析

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对我国已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的了解。和对滑坡.泥石流的形成的原因的分析,对滑坡.泥石流异同特点的分析以及怎样去防等等的讲述,呼吁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原因依据防 一.滑坡泥.石流的简介 汶川特震给我国造成了严重损失地震过后连续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和滑坡自然灾害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众所周知发生在我国甘南地区的“舟曲泥石流”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我们人类要沉痛的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泥石流式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对山区的城镇村庄铁路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严重危害 当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黏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大于10%.有时高达80%_.流速一般为5~7 m/s,有时高达80 m/s.泥石流因流速快黏度大其侵蚀搬运堆积过程特别迅速在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即可将数十万立方米至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并摧毁或掩埋沿途房屋道路农田及一切工程设施造成重质灾害所到之处良田变荒漠房屋变废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

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剥皮”等根据滑坡体的体积将滑坡分为4个等级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l×l05m3.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x105~1x106m3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x106~1x107m3.巨型滑坡滑坡体积大于1x107m3.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分为4类.蠕动型滑坡人们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的滑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滑坡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三个必要条件地质条件它是泥石流形成的因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有些岩石很容易风化破裂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地貌条件主要是地形倾斜度的大小实际考察得知倾斜度必须大于15。.才可能发生泥石流而倾斜度越大泥石流带来的灾害越严重水源条件它是泥石流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来源于暴雨和融雷造成的 洪水水流的流量和速度越大灾害越严重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滑坡灾害频繁出现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有的结构面裂松弛地震同样使地下水也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推荐文档)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第二章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教学设计(正)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 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5学时数: 1.5课时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3、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 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支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 12)项目执行周期:项目执行的年度数。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 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 山地灾害危害交通 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 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 山地灾害危害旅游 山地灾害危害农田 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9-2020年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 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种类齐 2.分布广 3.危害大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l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l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 (1)位移监测 (2)应力应变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4)地表水动态监测 (5)地声监测 (6)放射元素监测 (7)环境因素监测 (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 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秦岭—○21川西—○22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 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 答案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若修建水库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种类齐 2.分布广 3.危害大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l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l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 总结: 1.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1)分布范围广(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阅读唐山大地震 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①我国地震的强度大; ②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 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 ③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④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 【点拨】处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之间。 3.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说明】地震带:就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沿着构造活动带呈带状分布,形成地震带。我国境内有许多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 【点拨】我国主要地震带是分布情况: 东部:主要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陕西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 西部:主要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有斜穿大陆腹地的南北地震带(东经105度)。另外还有台湾地 震带,属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说明: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灾情比西部大。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过渡】地震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致灾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 1.泥石流的分类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2568215.html,/shuiyuhuanjing/2007/0 711/content_1076_9.html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 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

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