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教学实习报告本1

工程地质学教学实习报告本1
工程地质学教学实习报告本1

工程地质实习

报告本

学院年级、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实习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2013年月日至2013年月日

工程技术学院建筑系制

二〇一三年

目录

实习原始记录 (1)

实习报告正文 (2)

实习报告正文 (2)

附录Ⅱ:教学实习要点 (7)

附录Ⅲ:实习区地质平面及剖面示意 (10)

实习原始记录

相关数据记录:

走向:45°,倾向44°,倾角:31°

实习报告正文

一、实习概况:

1、时间:2013.12.1上午9:00

2、地点:北碚观音峡一带

3、参观人员:工程技术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4、实习目的与意义:

通过实习使学生复习、巩固、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工程与地质、地质与工程的关系,培养学生判识工程地质条件、阅读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的熟练度提高,老师负责自习认真的讲解也使我的知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也对这个专业以后所要从事的实际工作有了逐渐的认识.实习只是今后我们工作中的冰山一角,从老师的身影也看出现代地质工作者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我对他们感到骄傲,也对今后我将从事此种工作而感到兴奋.也对今后从事这个工作充满了信心.

5、实习基本内容

1)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地貌;2)各种常见的岩、土层和地质构造及地下水露头的类型、特征;3)地质图的一些填、识图方法;4)分析几种主要自然地质、工程地质作用和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与土木工程的关系和防治、处理的工程措施。

6、实习方法

在教师的带领、指导进行实习,野外实地观测或现场参观,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认真观测记录,并作必要的实际操作。

二、实习区所在的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

实习地点位于北碚嘉陵江观音峡左岸水北公路朝阳桥至屋基村段。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

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附图一二为观音峡一带地图和卫星图。

图一、实习路线及地点图二、朝阳桥

三、地层及沉积特点

本次实习以上二叠统的龙潭组为开始,到下三叠统的嘉陵江组结束。

1.上二叠统P2

上二叠统可分为两个组,即龙潭组和长兴组.自北而南,P2l和P2ch厚度逐渐变薄,自上而下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龙潭组是天府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也是中国南方开采煤的主要对象,该组以黄褐色页岩为主,含有煤层,长马尾松,含有灰岩层,硅化白云岩,夹中层状的带黄色的砂岩(含硫).长兴组厚大约105米,为浅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部燧石较少,中部最多,燧石一般呈不规则的团块和串珠状,条带顺层分布,缝合线内有沥青充填,缝洞较为发育,多为方解石脉充填.本组灰岩中有大量的蜓类,珊瑚类等古生物化石,但由于覆盖严重,并未看见.在此层顶部有事可见到灰黑色硅质岩及中层状,透镜状硅质岩和泥质灰岩,页岩交替出现.有的地方不见此层,则为黑色硅质页岩或直接是块状灰岩,燧石灰岩同上覆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接触,接触关系为假整合.

2.下三叠统T1

下三叠统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以紫红色页岩为主,称为飞仙关组.在天府地区为紫色泥岩,页岩,紫红色灰岩和灰白云灰岩互层.根据岩性可分为五段.由老到新叙述为: 1)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厚约74-160M

暗紫红色泥灰岩同暗紫红色钙质泥岩,页岩,下部和上部多为暗紫色泥灰岩.常呈球状风化,中部多为钙质泥岩及页岩.本段以灰黄色,黄绿色页岩.薄层状泥灰岩,紫红色页岩等与下覆地层二叠系硅质岩,灰色硅质灰岩,块状燧石灰岩等接触.

2)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厚约17-32M

浅灰-灰色厚层状灰岩及细粒亮晶鲕粒灰岩,向下部颜色变浅,鲕粒变小,底部为灰色砂屑灰岩,灰岩中缝合线发育,顶面时有波痕.

3)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厚约174-209M

以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夹紫红色薄层搅动泥纹灰岩及介壳灰岩透镜体,它一下部40余米处为最多,上部页岩较多,产较多正海扇类化石.

4)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厚约92.8-144M

主要为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及泥灰岩组成。上部泥灰岩夹介壳灰岩与搅动泥纹泥晶灰岩。介壳灰岩常与腹足灰岩组成韵律,有时砂屑,砺屑代替介壳灰岩组成韵律层。中下部以介壳鲕状灰岩为主夹砂屑泥纹灰岩及薄层泥灰岩,越向下鲕状灰岩越少。厚度变薄,介壳减少,近顶部有一层厚约7-8米的灰黄色薄层钙质页岩。

5)飞仙关组第五段T1f5:厚约46-52M

紫红色泥灰岩与同色灰质页岩夹灰色泥晶含介壳,砂屑状灰岩。上部紫红色灰质页岩,中部夹泥晶含介壳细粒砂屑状灰岩,下部紫红色灰质页岩夹同色泥灰岩与灰色介壳含泥质灰岩。近底部的含介壳泥质灰岩中有对称波痕。

3、嘉陵江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灰岩和角砾状灰岩组成,其间夹有石膏层,但地表不易见到,下部夹有一层黄绿色页岩,地貌上岩溶特别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地型。

嘉陵江组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从老到新分为四段:

1)嘉陵江组第一段T1j1:厚约244M

灰色介壳灰岩或砺屑灰岩与泥纹粉晶,泥晶灰岩粒序层。上部为介壳灰岩层发育,中部为薄层介壳灰岩有时夹有透镜体夹层,下部为泥粉晶与泥晶灰岩发育。本层底以微晶灰岩与T1f5紫红色泥灰岩整合接触,界面清晰。

2)嘉陵江组第二段T1j2:厚约79M

以泥晶白云岩,灰色白云质灰岩为主,灰岩大多含白云质,主要为藻灰岩,豹皮灰岩,大多发生不同程度的白云化。顶为砺屑灰岩,上部夹一层豹皮状团块灰岩和溶蚀角砾岩,底为粉晶,泥晶白云岩,刀砍纹发育。

3)嘉陵江组第三段T1j3:厚约143M

灰色泥晶介壳球粒灰岩和泥晶灰岩,顶有白云岩。上部为白云化的泥晶含介壳球粒状灰岩与泥晶灰岩序粒层,夹小扁豆体的砺屑泥晶灰岩。

4)嘉陵江组第四段T1j4:厚约116M

灰色溶蚀角砾岩,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结晶灰岩,上部以砂屑,砺屑灰岩为主夹泥晶白云岩,下部为一套重结晶灰岩,顶为交代成因的有孔虫泥晶白云岩,刀砍纹较发育。

小结: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四、构造特征

实习区褶皱强烈,一般为不对称的梳状褶皱,形成背斜窄而紧闭,向斜宽而平缓的隔挡式组合。轴向北东至北北东向。

1、褶皱构造

观音峡背斜属于川东南褶皱带,画卷英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个背斜,实习区为观音峡背斜中的一段,暂名天府段.背斜轴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核部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局部由于断层作用有少许下二叠统茅口组地层.两翼由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等地层组成。

各地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两翼地层请教陡缓主要取决于断层的发育程度.

从褶皱枢纽看以5°-10°的倾伏角向西南倾伏.龙潭组地层倾没于廖家坡北边山沟中,长兴组地层在菠萝山倾没,飞仙关组第一段在毛狗洞一代倾没,褶皱总体成一个线状紧闭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背斜。

此外,在背斜的南东翼上有一些次一级的小褶皱.大多数是由于断层作用产生的牵引构造和翼部地层手里变形的次级褶皱.规模较小,轴线方向与主背斜大体一致,多发生在飞仙关组第三段的塑性地层中。

2.断裂构造

断层发育,类型较为齐全,在冯家湾-芹菜田以北,多集中发育在背斜轴部及南东翼上,而以南多发育于北西翼上,以纵向断层为主.

可分为四类型,逆断层,正断层,平移断层及顺层断层.逆断层有水岚垭,大品湾,螃蟹井,天台寺,三官殿,廖家坡小屋基逆断层及楼梯沟高角度逆断层.其他有廖家坡正断层,芹菜田平移断层等.

基本断层数据汇聚如下:

水岚垭逆断层:水岚垭沟F135°∠28°,地层断距140米;大品湾水库:F130°∠40°,地层断距10-20米;

大品湾逆断层:大品湾北东处F100°∠42°,地层断距20米;

廖家坡逆断层:48°∠45°及126°∠34°,地层断距70米;

廖家坡正断层:302°∠60°及235°∠58°,地层断距40米;

楼梯沟逆断层:铁厂沟F310°∠70°,地层断距150米,仰天窝330°∠60°,地层断距约20米.

芹菜田平移断层:F190°∠85°,平移断距50米.

.3、小型构造

共轭剪切带:地壳内一个窄的两边基本平行的一个强烈应变带。

构造缝合线:是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一种裂缝构造,一般认为是在后生阶段由于岩石本身自溶解作用形成的,其锥轴是垂直于岩层层面,而缝合面与层面基本平行.另一种是构造缝合线,是构造压力压溶的结果,一般缝合面不和岩层层面平行,常呈斜交和垂直关系。

节理:节理是岩石中的裂缝,是地壳上分布最广泛的地质构造现象,其种类甚多,其中构造节理是油气和地下水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有事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合分析构造发展,形成的依据之一。

4、构造形式及受力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变浅质的基底上,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作为印支隆起.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北东向线状型梳状褶皱,背斜窄而紧闭,向斜宽而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该区是受南东-北西向近水平压力,所形成的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不同次序的各种构造。

五、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下覆的f2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

六、总结

工程地质实习结束了,通过现场体验,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地质罗盘简单测量断层的走向、倾角、倾向等,也能够通过观察岩层的表面性状对其基本性质作出简单的评价与判别,在了解了岩层的性质之后还能够举出实际工程中的例子与注意事项,这是远远超出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生活、学习所在的本地地形、地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这次实习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和运用,加强我们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对于土木工程的学生来说,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工程息息相关,当然也就与修筑在地基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息息相关,所以这次简单的地质实习着实让我们获益匪浅,为我们在建筑场地的评价与考察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分析与处理的基础,同时也为解决地基稳定性问题学到了相关处理措施。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意识到我们这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现场施工技术之间的差距,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踏实的学习。同时,野外的实习也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附录I:实习教学大纲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

本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复习、巩固、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工程与地质、地质与工程的关系,培养学生判识工程地质条件、阅读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的基本内容、方法

(一)实习基本内容

1.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地貌;2.各种常见的岩、土层和地质构造及地下水露头的类型、特征;3.地质图的一些填、识图方法;4.分析几种主要自然地质、工程地质作用和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与土木工程的关系和防治、处理的工程措施。

(二)实习方法

在教师的带领、指导进行实习,野外实地观测或现场参观,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认真观测记录,并作必要的实际操作。

三、实习报告的内容及要求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是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内容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并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字报告。编写实习报告书是一个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编写正式使用的地质报告书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推理的严格训练。报告书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书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或同学间相互抄袭。

编写的地质实习报告书应包括如下内容:

1、前言:实习一般情况、时间、实习区所在的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交通等;实习的目的、意义。

2、实习内容:

2.1常见的各类岩土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2所见滑坡的类型、成因、治理

措施及效果,2.3地质构造(背斜、断层)的形态特征及素描图、地质构造及组成岩性与工程的关系。

3、实习主要收获和建议。

四、实习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总结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考核,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五级。

五、实习的组织、要求

实习以班为单位,由指导教师带领;要求学生实习前应复习或预习实习有关内容,实习中应注意安全,严守纪律。

附录Ⅱ:教学实习要点

观察点1:朝阳桥东南侧约20m处

1)认识须家河组的砂岩(浅黄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岩性与地貌的关系1、3、5段黑色碳质页岩成谷、2、4、6段砂岩成峰)。

2)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局部崩滑体治理措施。

观察点2:铁路桥下西侧(危岩在东南侧)

1)观察危岩的形成:铁路桥下至干洞子公路隧道左侧,该段为嘉陵江组的第四段(T1j4)地层,以浅灰色及黄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为主,观察裂隙与边坡坡向组合关系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思考危岩防治措施。

3)须家河组与雷口坡组的地层分界点(铁路桥西侧40m、对岸垭口处)。

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岩性点:堡坎至铁路桥下,此处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可见黄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泥灰岩,厚约30米,观察碳酸盐岩的特征、性质,实地辨认石灰岩。

4)雷口坡与嘉陵江组的地层分界点(铁路桥西侧约10m、嘉陵江组岩性往东可观之)。

5)桥基(墩基、台基)应注意的地质问题(选址、最低冲刷线、泄洪断面压缩)。观察点3:天府隧洞

1)嘉陵江组岩性:分为四段:

T1j4:灰黄色中厚层白云岩与2~3层岩溶角砾岩不等厚互层。

T1j3:灰及紫灰色中厚层石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

T1j2:白云岩与岩溶角砾岩互层。

T1j1:主要为灰及青灰色薄层至中层石灰岩及含泥质灰岩,间夹生物碎屑灰岩及蠕虫状灰岩。

2)隧道工程地质问题:观察洞室及地下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隧道轴线走向、洞口位置选择、硐室的开挖与支护与地质条件的关系(保护围岩和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原则)、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问题(涌水、有害气体、岩爆等)。

3)白云岩的溶蚀现象:与石灰岩相比,T1j4以灰黄色中厚层白灰岩为主,洞穴不发育到中等发育,且洞穴小。

观察点4:干洞子大桥

1)隧道右边至干洞子大桥左边及桥东20m左右可见第四纪沉积(洞穴沉积)。实为T3Xj之冲到此处的洞穴沉积物。观察了解洞穴沉积物的性状。

2)岩溶地貌(嘉陵江槽谷),了解岩溶槽谷的形成(对岸有岩溶地下水出露点)地壳运动、岩溶作用。干洞子大桥处,该处位于T1j3石灰岩中,岩溶较发育,地形地貌上表现为溶蚀槽谷,观察岩溶的类型(地表与地下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观察点5:小断层(T1f5与T1f4之间)(铁路隧道东南侧约20m)

1)飞仙关组(T1f)的岩性:

T1f5:紫红色薄层状泥岩、钙质泥岩夹泥灰岩;

T1f4:灰色中厚层状微晶(含泥)灰岩夹亮晶鲜粒灰岩;

T1f3:紫红色泥岩、粉砂质钙质泥岩夹中厚层泥灰岩、粉砂岩;

T1f2:灰色块状鲕状灰岩;

T1f1:紫红色钙质粉砂岩与中层泥灰岩呈不等厚互层。

2)识别断层要素及判别类型:逆断层

3)作素描或示意图

观察点6:白庙子断层(白庙子大桥以西150m)

1)判别该断层(发生在T1f3与T1f4之间的逆断层)

观察点7:小褶皱观测(白庙子东边公路右侧及公路左侧)

1)白庙子附近岩壁处,于T1f2的石灰岩中,可见倒转小背斜、向斜,识别褶曲要素。

2)要求作素描图或示意图。

观察点8:新坪子断层与观音峡背斜轴部断层

新坪子断层位于白庙子居民点以东的观音峡背斜轴部;观音峡背斜轴部断层位于新坪子断层以东约50米,白庙子码头以东。

1)要求描述断层要素。

2)断层识别判据,判断断层类型。

观察点9: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灰岩,位于大背斜轴部

1)观察本区出露的最老地层,含燧石团块。

2)观察化石。

观察点10:长生桥西头40m处滑坡地质灾害及治理工程

1)滑坡的类型及滑坡体的组成要素。

2)滑坡的治理工程措施(桩、板、锚),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观察点11:岩石风化及产物

1)长生桥与采石场之间,紫红色泥岩(T1f3)风化现象明显,观察岩石风化的原因、类型、产物。

2)观察岩石风化产物特征。

3)封山育林区标志旁挡墙处,观察坡积物的形成及其特征。

观察点12:采石场

1)砂岩、灰岩的建筑材料用途。

2)地质构造及组成岩性与边坡的关系。

观察点13:测产状(水泥厂大桥东侧)

地质罗盘的用途及产状的测量方法。

观察点14:张飞洞(雷口坡组白云质灰岩)

观察岩溶现象。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视现场情况可作调整。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课程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 2013年8月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郑祥民教授 主讲教师:郑祥民教授、顾志文副教授、范安康副教授、吕红华副教授等 课程名称: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地理科学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等 一、教学目的 (1)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重视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以探索人-地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借助野外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便于直观认知自然地理学科的理念与内涵。 (2)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实习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不同自然特征区域,让学生来实地识别和观察自然地理各要素,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各自然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室内和野外调查、观测、采样、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着重对学生获取资料和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其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将来独立开展有关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4)安排一些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特点的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

式。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质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地质勘查专业野外实践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地质勘查专业野外实践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地质勘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野外实践教学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由于实习经费的紧张、实习地点的变更、带队实习老师的年轻化、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健全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办法。 标签:地质勘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办法 绪论 地质勘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地质专业的学生成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野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确实可行的。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野外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野外实践性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甚至关系着学生就业的情况。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教学体会,简要阐述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和探讨了高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优化野外实践教学、促进野外实践性教学效果考核制度的完善。 一、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登封地区为例,登封地区作为全国地质教学基地,一直是地质类及相关专业的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课堂”。然而,近十年来,受高校大量扩招以及资源、能源行业走俏的影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院校数量以及同一所院校地质类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登封地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为例,近十年间,实习院校的数量以及实习的学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地质专业、采矿专业、煤矿安全专业的班级从几个班(30人标准班)到几十个班。在实习院校、实习人数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一)实习经费紧张 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一般时间较长,路途较远,住宿时间较长,故此实习的成本较高。由于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数量的激增,加上新专业的增加对地质类专业实习的经费都一定的压缩,这就造成了实习经费和学生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这种矛盾的情况势必影响实习天数的减少、观测点数量的减少,那么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着实习的效果。 (二)实习地点的削减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迥异于课堂教学,需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与描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东华理工大学) 姓名:朱思博 班级: 学号:420621************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目录 第一章绪言……………3—4 第一节实习目的及意义 (3) 第二节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3—6 第三节地质研究简史………………6—7 第四节实习概况 (7) 第二章地层及相关地质作用………………7—10第一节侏罗系………………7—8 第二节三叠系………………8—9 第三节二叠系 (9) 第四节志留系………………9—10 第五节奥陶系 (10) 第六节寒武系 (10) 第七节相关地质作用 (10) 1.风化作用 (10) 2.岩溶作用 (10) 3.根劈作用 (10) 第三章构造..................11—14第一节褶皱 (11) 第二节断层………………11—15 第三节节理………………15—16 第四章岩石………………17—20第一节沉积岩………………17—20 第二节变质岩 (20) 1. 接触热变质岩 (20) 2. 动力变质岩 (20) 第三节岩浆岩 (20) 第五章矿产 (21) 第六章结束语………………21—22第一节成果………………21—22 第二节问题 (22) 第三节致谢 (22)

附录 一.罗盘测角度的方法………………23—26 1.水平角测量操作 (24) 2.垂直角测量操作………………24—25 3.岩层产状的测量………………25—26二.岩层厚度的计算………………26—27 1.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方向垂直测量时 (26) 2.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测量时………………26—27

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1.一年级野外地质实习大纲 适用学期:第四学期实习周数:2周 实习学分:2 实习地点:西安周边 实习形式:野外实习课程编号:S271084. 一、实习目标(实习的意义和实习的教学目标) 《地球科学概论》、《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学基础》等是地学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室内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教学。由于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和内容(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等)的复杂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46亿年至今)以及空间上的广阔性(大到宇宙,小至晶体),所以很难在室内模拟某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因此,野外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一年级学生仅学习到地质学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为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加深感性认识,对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形成、演化,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树立地质科学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很有必要。另外,野外实习是学生真正接触地质工作的开始,也是他们献身地质事业的起点,此教学环节的好坏,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苦乐观,有意识的保护祖国大好河山的资源、环境,热爱地质,今后安心从事地质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实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野外实习,掌握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深入学习地质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内容(围绕实习目标要完成的实习任务,注意安排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习内容) 在西安周边地区实习基地,选择了6条实习路线对学生进行为期二周的野外认识实习。这6条实习路线分别是: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 ②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地质路线;③蓝田县汤峪地质路线;④长安区沣峪地质路线;⑤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地质路线;⑥黄河壶口瀑布-仕望河地质路线。这个实习基地优势是离校近,地质现象典型、全面,出露较好,且人文环境优越,基本能满足实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6条路线的穿越实践,达到理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