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乙型肝炎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乙型肝炎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评估(一)实验活动

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验、诊断等活动。

(二)实验活动的类型

根据实验活动工作流程,主要涉及有样本采集、运输、接收、处理、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操作、

保存、锐器及生物安全柜等设备的使用、废物处置等。实验操作包括标本的离心、加样移液操作、板条洗涤、样品保存等过程。

(三)实验活动风险识别

1?实验方法的风险如果采用未经确认的实验方法,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尽量采用国标、行

标规定的方法,或经过充分安全验证的实验方法

2?操作的风险

2.1气溶胶产生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标本的加样、分装、离心、混勺等血清学检测相关实验活动,以及样本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容器破碎和样本溅洒。风险控制措施:所有具有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保持生物安全柜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不得移到生物安全柜外,操作时动作应轻缓,双手拿出生物安全柜前应作手部消毒,并脱卸被污染的手套,然后更换干净的手套。

2.2意外潜在伤害。

2.2.1注射器等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造成污染等。

2.2.2皮肤破损或黏膜接触造成感染。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避免使用注射器及其他锐利的器具,

果需要要使用的则应小心操作,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2.3间接接触感染风险。

2.3.1通过接触被污染的台面、仪器设备、实验器材、环境等而造成污染。风险控制措施:在拿

取可能被污染的器材、接触被污染的设备和台面时,应按照要求穿戴个体防护用品,尤其要注意戴手套和个体防护服等,防止人体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台面、器具和设备等。

2.3.2实验室洗涤人员没有按照《实验室洗涤工作细则》和《微生物实验室器具消毒灭菌和废弃

物的管理》要求,规范地处理、消毒、灭菌实验,器材造成污染。

风险控制措施:加强相关的安全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加强监督检查。

3.设备的风险

3.1生物安全柜。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与检测,使生物安全柜的

防护屏障效果明显降低或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设备因长时间使用或未及时更换HEPA过滤膜,使其功能失常,造成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生物安全柜使用后未彻底消毒处理,对于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设备长期关停期间,将会使部分电器元件老化失去正常功能。设备移位、

碰撞受损等没有及时进行性能检测等。风险控制措施:接受相关的操作、维护的培训,定期对生物安全柜进行检测,确保其正常性能,操作时动作要轻缓。

3.2咼压火菌器风险

,可能使高压灭菌器效果明显降低或失效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

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压力锅长时间使用又不定期检测灭菌效果,对压力容器的灭菌效果无从

考证,可能产生功能缺损,存在灭菌不彻底引起污染的隐患。压力锅长期关停期间,如果内部不及时排于水分,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失去正常功能。没有选择合适的型号可能造成实验环境的污染等。

风险控制措施:选择合适的型号,规范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正常性能,定期校准、检测,做好使用记录。

3.3离心机风险

在分离血清、核酸提取过程中会使用到离心机,离心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离心管破裂、离心管盖脱落、离心转子和离心腔被污染的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配备生物密闭型的离心杯和耐离心压力的离心管和带螺旋盖的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旦发生离心管破裂等意外事件时,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分钟,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并用清水清洗离心杯,然后用纸巾擦千。

3.4酶标仪和洗板机风险

使用酶标仪和洗板机时可能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生污染设备表面和工作台面的风险,以及产生气溶胶的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操作时穿戴个体防护设备,并要轻缓,小心操作,操作完成后对实验台面进行消毒

处理,必要时设备应放置在专用的场所。并对废弃的液体进行收集消毒处理。

4?个人防护用品风险

个人防护用品若使用大小不合适的防护口罩、手套、帽子、眼罩等将会导致防护效果失效或降

低。使用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降低防护效果,存在被感染风险。穿戴的等情况均可能造成感染的

后果程序、方法不符合或没有及时发现穿戴错误等情况均可造成感染的后果。

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正规合格产品,使用前进行必要培训,按照规程序使用,穿戴时相互检查确认,避免使用有破损、缺陷的产品。

5?实验材料风险

5.1样本容器材质。

玻璃容器会导致破碎后的污染扩散,锐器会导致人员意外地割伤或刺伤,密封不严的容器容易导致污染物流失而污染环境、人员等目标物。

风险控制措施:尽量不使用易破碎容器或锐利的实验材料,选用塑料等替代品,防止因此而可能导致的泄漏、意外致伤等风险。

5.2运输包装材料。

使用非UN2814或UN3373包装,将不能安全有效地防止机械破损,从而可能产生污染的扩散。风险控制措施:使用国家指定的运输包装材料,规范包装、运输,运输通过正规渠道,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5.3消毒灭菌消毒剂

产品剂无生产许可证、过期或配制方法不正确、种类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或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产生。

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正规消毒浓度厂家符剂量)进门国家标准生产的产行消毒,避免使用过品,以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个体防护,防止发生意外。

5.4医疗急救用品。

医疗急救用品种类全,种类不合适、未及时清理维护过期物或药剂,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

风险控制措施:定期维护清理更新,配备的急救物品与实验活动相适应专人负责管理

5.5废弃物包装材料

不规范的废弃物包装标识,容易造成污染物与生活垃圾混放,导致增加生活垃圾污染风险,同时污染的锐器由于没有明确的提示,而使未接受专业培训的人员发生意外伤害。

风险控制措施:采用专用、质量可靠、有标识的包装材料,必要时采用耐高压包装材料包装。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乙肝五项指标及肝功能检查指标

乙肝大小三阳\早期肝硬化\肝炎特效★纯中药★30天100% 治愈https://www.360docs.net/doc/c22420580.html,/item.htm?spm=11049UzY.3-aYy0Z.h-4NKGoS&id=153********& 乙肝五项指标 表面抗原(HBsAg)--------------------------- 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说明体内是否产生抗体e抗原(HBeAg)-------------------------- 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e抗体(抗HBe或HBeAb)--------------------- 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注:核心抗原(HBcAg)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 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HBeAg消失前后出现抗-HBe,

细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院检验科细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概述 依据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本实验室为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仅为临床检验实验室,主要实验活动为向临床治疗活动提供所需数据的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不从事大量增殖培养实验。 二、拟操作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 本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均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感染性物质,详见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除此之外,其中常见检测的具有乙类传染的有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等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

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实验室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另外,具有甲类传染的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以及炭疽芽胞杆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布鲁氏菌、粗球孢子菌等可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本实验室只检测这类病原微生物中的“霍乱弧菌”危害相对较小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鼠疫杆菌”及其他细菌等,本实验室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但为防止病人所送样本可能具有此类微生物,也作了相关防护措施。 本实验室常规不检测那些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等第一类微生物。 三、实验活动的危险性 三.1实验活动 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教学培训、诊断等活动。 三.2实验活动的类型 根据实验室流程,主要涉及的有样本采集运输、接收、处理、实验室检测(培养、鉴定、药敏)操作、锐器使用及生物安全柜等设备 的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实验操作包括标本接种,阅读平板、上机鉴 定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涂片检查、保留菌株等过程。 三.3实验活动风险识别 1.操作风险 1.1气溶胶产生风险 主要来源于打开标本,打开平板,调菌液、灼烧接种环等实验活动,以及标本平板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倒翻、容器破裂和样本洒溅 等情况 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标本接种过程均在可靠的处于正常运行的生物安全柜操作,操作过程动作应轻柔。尽量避免使用酒精灯灼烧接种 环,采用红外灭菌器。 1.2潜在的意外伤害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文版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本议定书缔约方,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 忆及《公约》第19条第3和第4款、第8(g)条和第17条, 又忆及《公约》缔约方大会1995年11月17日第11/5 号决定要求订立一项生物安全议定书, 其具体侧重点应为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任何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问题,特别是着手拟定适宜的提前知情同意程序,以供审议, 重申《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中所规定的预先防范办法, 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扩展迅速,公众亦日益关切此种技术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还需顾及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 认识到如哺£在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同时亦采取旨在确保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妥善安全措 施,则此种技术可使人类受益无穷, 亦认识到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对于人类极为重要, 考虑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此方面能力有限,难以应付改性活生物体所涉及的已知和潜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认识到贸易协定与环境协定应相辅相成,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週不得将本议定书解释为缔约方根据任何现行国际协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有任何改变, 认为上述陈述无意使本议定书附属于其他国际协定, 兹协议如下: 第1条 目标 本议定书的目标是依循《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所订立的预先防范办法,协助确保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性活生物体领域内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并特别侧重越境转移问题。 一般规定 1. 每一缔约方应为履行本议定书为之规定的各项义务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法律、行政和其他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乙肝五项检测操作规程

乙肝五项检测(乳胶法) (一)检测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h、HBeAg、HBeAb、HbcAb)检测。 (二)测定原理 HBsAg、HBsAh、HBeAg均采用双抗体(原)夹心法原理。用抗HBsAg多克隆抗体包被硝酸纤维素膜,配以红色乳胶标记的抗HBs鲰单克隆抗体HBsAh,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性检测血清/血浆中HBsAg;用HBsAg重组抗原和链霉亲和素一BSA包被硝酸纤维素膜,配以红色乳胶标记的HBs如重组抗原和生物素一BSA及其他试剂,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性检测血清/血浆标本中HBsAb;用抗HBeAg单克隆抗体(Ehl)包被硝酸纤维素膜,配以红色乳胶标记的抗HBeAg单克隆抗体(Eh2)。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用于定性检测血清或血浆中HBeAg。 HBsAg、HBsAb、HBeAg测试时,将血清/血浆标本滴人试剂板加样处.标本在毛吸效应下向E层析,如标本中含有相应的待测物质,在测试区(T)内会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则是阳性结果。如标本中不含有相应的待测物质,则测试区(T)将没有红色条带,是阴性结果。无论待测物质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h、HBcAh采用竞争法原理。用HBeAg重组抗原包被硝酸纤维素膜,配以乳胶标记的鼠抗HBeAg单克隆抗体。应用竞争抑制法原理,定性检测血清/血浆巾HBeAI,;用HBcAg重组抗原包被硝酸纤维素膜,配以乳胶标记的HBcAb单克隆抗体,应用竞争抑制法原理,定性检测血清/血浆中HB。Ah。 测试HB。Ah、HBcAb时,将血清/血浆标本滴入试剂板加样处,随之标本在毛吸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标本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则同膜上测试区(T)的单克隆抗体竞争与预包被在乳胶颗粒上的相应抗原反应。如标本中没有相应的抗体,预包被在乳胶颗粒上的相应抗原则同膜上测试区(T)的单克隆抗体全部结合。阳性标本,测试区(T)将没有红色条带;阴性标本,测试区(T)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条带c无论相应的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医内(c)所显现的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三)操作步骤 具体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举例如下: 在进行任何测试前必须先完整阅读使用说明书.使用前将试剂板和血清/血浆标本恢复至室温(20~30%)。从原包装铝箔袋中取出试剂盒(注意:在扣开铝箔前应先恢复至室温),在l小时内应尽快地使用。 1.将试剂盒置于干净平坦的台面上,用吸管吸取血清/血浆标本,逐滴垂直加入于试剂板的五个加样子L中(每孔2。3滴)。 2.加样后立刻开始计时,等待红色条带的出现,在15分钟时读取测试结果。在20分钟后读取的结果无效. (四)结果判定 由于前三个项目HBsAg、HBsAb、HBeAg使用双抗体(原)夹心法原理,后两个项日HBeAb、HbcAb 使用竞争法原理。因此前一:个项日与后两个项目判读方法是不同的.请注意区别。 l .HBsAg、HBsAb、HbeAg (1)阳性(+):两条红色条带出现。一条于测试区(T)内,另一条位于质控区(C)。阳性结果表明:标本中含有待测物质。 (2)阴性(一):质控区(c)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在测试区(T)内无红色条带出现。阴性结果表明:标本中检测不出待测物质。

生物安全试题及答案

生物安全试题及答案 生物安全试题 一、名称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个人防护装备: 2、气溶胶: 3、生物安全柜: 4、风险评估: 5、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二、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以下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中,哪一等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最低?() A BSL-1 B BSL-2 C BSL-3 D BSL-4 2、以下哪一项是BSL-1实验室不需要配备的设施?() A 有足够的电力供应; B 有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 C 若操作刺激或腐蚀性物质,应在30米内设洗眼装置,必要时应设紧急喷淋装置; D 应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配备生物安全柜。 3、根据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哪一类危险程度最高?()

第四类D 第三类C 第二类B 第一类A 4、生物安全柜开机后,需平衡多长时间后可用使用?() A 5分钟 B 10分钟 C 20分钟 D 30分钟 5、以下那类疾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A 艾滋病 B 霍乱 C 麻疹 D 狂犬病 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不少于 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A 4 B 3 C 2 D 1 7、寨卡病毒可通过传播?() A 埃及伊蚊 B 按纹C库纹D虐纹 8、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最好应在暴露后小时内实施?() A 2 B 4 C 12 D 24 9、高致病微生物菌毒株丢失,应在小时内向保存单位主管部门报告?() A 2 B 4 C 12 D 24 10、天花病毒分离培养必须在哪一实验室操作() A:BSL-l B:BSL-2 C:BSL-3 D:BSL-4 三、判断题(对的填“是”,错的填“否”,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实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1

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为进一步规范我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市卫计委统一部署,我站对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对实验室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和人员 对我站“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了人员调整,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在检验科和业务科设置了兼职的生物安全员,负责该工作的具体检查,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培训,使其熟悉掌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容。 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实验室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技术规范,对试验活动涉及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后,交站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批准。 三、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四个层次的文件,还编写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详细规定了诸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消毒,人员防护要求,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处理及传染病报告等方面的程序文件,日常工作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并按照规定做好相关记录。

四、人员培训与管理 实验室人员每年均参加委站两级的生物安全等专业技术培训,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处理程序。 五、不合格项的识别控制 X月份,省卫计委组织专家组,对我站进行了三年一次的换证技术审查,我科室接受了专家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审查,包括生物安全等内容,科室工作得到专家组的认可,一次性通过验收。针对专家组提出的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并以整改到位,最后由质管科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六、内审和管理评审 我站每年均参加XX协作组组织的专家内审,内审活动有内审计划,内审员全部取得相关资质并有授权,内审活动覆盖所有环节。 每年底,我站对所有流程进行一次管理评审,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七、实验室布局、设施和设备 实验室入口处张贴了醒目的生物危害标志及其说明,并设有门禁系统,实验室内部生物安全等各类标识较为齐全,紧急撤离路线标识明显。实验室内干净整洁,无杂物,无与实验活动无关的物品。84消毒液和乙醇(75%)均在有效期内。洗眼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工作人员可以正确使用。仪器根据实际使用状态张贴相应的状态标识,“正常使用”标识为蓝色,“维护中”标识为黄色,“停用”标识为红色。实验室配备不间断电源,保证应急供电。每台(套)关键设备均

生物多样性公约

CPM 2011/17 2011年2月 MA368/Ch. C I .引 言 1. 《国际植保公约》认识到与拥有共同利益的国际和区域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与区域和国际组织开展良好合作可以产生协同增效作用,避免出现重叠或相互矛盾的做法。另外,此类合作还可以提高区域和国际组织对《国际植保公约》宗旨和目标的认识,并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国际植保公约》。 2. 以下是关于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在目标6方面工作的报告。目标6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国际植保公约》并与相关区域和国际组织合作。本报告涉及秘书处或植检委代表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开展的工作。 提高对《国际植保公约》与伙伴组织间联系的认识 3. 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与植检委观察员组织在2010年开展合作,正式确定了其在国际植物检疫门户网站(https://www.ippc.int/index.php?id=international_organizations )中的联系信息及概要信息。通过门户网站的伙伴简介及相关新闻稿,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强调了《国际植保公约》与其伙伴间的联系。

CPM 2011/17 2 4.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伙伴组织在植检委会议期间举办会外活动并展示海报。目前已采取若干步骤,确保这些组织能定期了解《国际植保公约》相关活动及事件。 II.与政府间组织的合作 《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 5.秘书处参加了一次探讨《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框架内能力建设问题的会议。在监督、监测、报告以及诊断领域确保国家植物检疫能力方面,各方拥有共同目标。讨论强调必须协调能力建设并加强现有(植物检疫)系统,并且需要进行可持续的能力发展。目前许多工作正通过双边计划予以执行,但在协调和信息交流领域仍需开展大量工作。 6.各方大力支持该计划以及参与《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能力发展计划的各国家部委之间的合作。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概述 7.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之间的合作依照经双方秘书处商定并得到2004年植物检疫措施临时委员会第六届会议注意的《合作备忘录》进行。这种合作由各领导机构的相关决定授权开展。秘书处继续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进行联络。 8.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推荐Howard先生在植检委第五届会议期间的科学会议上发言,他介绍了水生植物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国际植保公约》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两名成员参与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国际咨询小组,其中一名具有外来入侵物种方面的背景,另一名则具有生物安全方面的背景。 9.正如在议程议题8.2下的报告中所概述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希望与《国际植保公约》继续合作,该报告还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国际植保公约》之间的联合工作计划。 《生物多样性公约》领导机构会议 10.《生物多样性公约》在2010年10月11-15日举行了作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并于2010年10月18-29日举行了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两次会议均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详情参见生物多样性公约网站上的两份会议报告(www.cbd.int/doc/meetings/bs/mop-05/official/mop-05-17-en.doc和http://www.cbd.int/ doc/meetings/cop/cop-10/official/cop-10-27-en.doc)。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一、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指标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 1)参考值:mL 2)临床意义: (1)可作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2)评价拉美呋定的治疗效果 (3)监测应用alpha-干扰素治疗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 (4)确定肝移植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测定: 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中和HBV。 (1)抗-HBs含量在0-10mIU/ml,表示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注射乙肝疫苗(3针:0-1-6方案)。 (2)抗-HBs含量在10-100mIU/ml,表示具有保护性,但较弱,需要乙肝疫苗强化注射(1针)。 (3)抗-HBs含量大于100mIU/ml,表示具有很强的保护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HBeAg增高说明病毒复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有IgG和IgM两种形式。IgM在早期出现,而IgG在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存在。 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的优点 由于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再加上乙肝定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乙肝的感染,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存在着被感染的威胁。 乙肝五项定量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的问题,而且准确,尤其对乙肝病人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这是检验发展的趋势。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整改报告

***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整改报告 为深入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市卫计委关于开展2017年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工作通知》,进一步规范我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根据区卫计委安排,对我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进行自查,自查情况如下: 一、实验室资质和备案情况 医院检验科已于2017年六月向区卫计委申请BSL-2实验室备案。PCR实验室资质已于2016年10月通过**市临检中心现场评审!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 我院已成立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及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主任,副院长***、***任副主任,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建立了工作制度,详细了规划了生物安全管理的工作细则。检验科在此基础上建立实验室安保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实验室所从事的实验活动均严格遵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同时,对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三、人员培训与管理 目前检验科共有工作人员*名,其中全部为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名,中专学历*人,均获得医学检验专业资格资质(副主任检验师*名,主管*名,检验师*名,检验士*名),全体人员获得艾滋病检测专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两名人员获PCR培训上岗证,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所有实验室的活动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非实验有关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操作人员防护水平符合相关规定。 四、实验室环境、设施及设备 实验室入口处及内部张贴有生物安全危害标识,走廊设置紧急撤离路线标识。实验室内干净整洁无与实验无关物品,门禁系统已安装使用。实验室内各消毒用品均在效期内,实验室内设有洗手池及洗眼装置。各仪器运行状态正常,均有相关操作及维护程序。实验室内配备4台生物安全柜,放置位置合理,使用规范,均已定期更换滤网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实验室备有高压灭菌器,运行状态良好。 五、实验室记录和档案 目前实验室尚未通过生物安全审批,但已申请BSL-2实验室备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均有记录,样本保存及销毁均有记录,消毒液配置及使用均有记录。实验室备有紧急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 9万吨/年环境保护项目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 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 2016年12月

目录 目录..................................................................... I 1前言.. (2) 2总则 (3) 2.1编制原则 (3) 2.2编制依据 (3) 2.3评估程序 (6) 3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 (7) 3.1企业基本信息 (7) 3.2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9) 3.3现有应急物资与装备、救援队伍情况 (10) 5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16) 5.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分析 (16) 5.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分析 (17) 5.3环境应急资源分析 (18) 5.4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18) 8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结论 (19)

1前言 环境问题是人体健康的保证、是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与管理,2011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提出了“有效防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开展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的环境管理目标。 为贯彻落实环境风险防控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行为,为企业提高环境风险防空能力提供切实指导,为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差别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环保部于2014年4月3日出台了《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4]34号)。 根据《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中关于要求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的条款,以及《省环境保护厅转发环境保护部关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云环发[2014]70号)中的相关要求,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编制完成了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9万吨/年环境保护项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报告主要针对企业9万吨/年环境保护项目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生产装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企业可以掌握自身环境风险状况,明确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为后期的企业环境风险监管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大幅度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目标。同时有利于各级环保部门加强对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的针对性监督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乙肝五项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即乙肝五项,是确诊和了解乙肝(又称B型肝炎)病情的重要依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 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正常情况下五项指标全部阴性或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其中乙肝两对半检查中的“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是了解乙肝(又称B型肝炎)病情最为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一、乙肝两对半(包括了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HBV(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产生的蛋白释放入血导致相应的血清标志物,主要有三对,即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 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或HBcAb),但核心抗原在血清中一般不易检出,仅其余两对半在血液中可检测出。 1、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的简要临床意义 2、乙肝五项各指标的常见变化与简要临床意义:

以上简单罗列了感染乙肝(B型肝炎)病毒后两对半的常见的一些表现形式,针对个体,可能仍存在其它不同的表现组合,或在转归中。所以碰到不典型的组合,不必担心,建议过段时间再次复检,一般不典型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3、乙肝两对半检测中乙肝大三阳、小三阳以及部分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对策

(1)乙肝大三阳(乙肝五项135阳性)--是指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乙肝大三阳,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这类患者体内的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宫颈分泌液都可有传染性,如果同时有转氨酶增高者,首先就应注意隔离,在家庭内患者的碗筷等餐具可单独与家人分开,定期消毒。 ★ 专家对策:患者应到专科医院就诊采用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症降酶保肝措施。建议做肝功能和肝B超检查。如果都正常,不要乱治疗,定期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和肝B超检查。可以服用中草药,比较安全有效,服用中草药调节肝脏免疫功能,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增强肝的抵抗力,阻止肝脏纤维化。抗HBV-免疫疗法辩证治疗“大三阳”>>> (2)乙肝小三阳(乙肝五项145阳性)--是指在乙肝(又称B型肝炎)的“两对半”检查的五项指标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是阳性。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病毒复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乙肝小三阳通常是由“乙肝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 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 专家对策:乙肝小三阳(乙肝五项145阳性)应检查HBV-DNA及肝功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果HBV-DNA(+)且肝功能异常,说明病毒复制,传染性强,应该采取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如果HBV-DNA(-)且肝功能、B 超及AFP等均长期正常,则说明病毒已复制不活跃,传染性很低,所以已无需隔离与治疗。乙肝小三阳全面解析>>> (3)乙肝五项(2、5项为阳性),其余阴性。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已恢复。其中第二项阳性说明已经产生抗体,不用打疫苗。第五项阳性只提示曾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现已恢复。 ★ 专家对策:这种情况患者不需要治疗,只要保持好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做好定期复查即可。 (4)乙肝五项(2、4、5项为阳性),其余阴性。2、4、5阳性表示的意思是:1、急性乙肝感染恢复期;2、既往感染过乙肝;3、注射乙肝疫苗等产生了表面抗体。第二项HBsAb、第五项HBcAb阳性是既往感染并产生抗体的证明,因第四项HBeAb可存在较长时间才被清除,固常可出现2、4、5阳性。 ★ 专家对策:此时是感染乙肝(B型肝炎)病毒以后的恢复期,虽然已经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对乙肝也已经有了免疫力,但是还是必须了解自身表面抗

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程序

一、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二、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三、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 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

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d.毒株和细胞:野毒、减毒、疫苗株、毒素产生等。 e.操作指导书。 (4) 废弃物处理风险影响因素: a.标准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b.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c.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d.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3、实验活动人员要求评估 (1)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 (2)人员资质和心里素质。 (3)生物安全知识。 (4)微生物学专业知识。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附件十一: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一○年四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2) 1.1 任务来源 (2) 1.2 工作过程 (2) 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 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 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 (4) 3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4) 4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的分析 (5) 4.1 编制标准的原则 (5) 4.2 技术路线 (5) 4.3 风险识别的过程 (5) 4.4 决定风险的主要因素 (6) 5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7) 5.1 适用范围 (7)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7) 5.3 术语定义 (7) 5.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 (8) 5.5 技术要求 (9) 5.6 实施监督 (10) 6 国内外相关标准 (11) 7 实施本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 (11)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2008年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起草工作。项目统一编号是817。 1.2 工作过程 1.2.1 工作基础 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的编制组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较早地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始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多项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和环境经济评估的模式与体系”,“十五”攻关课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专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项目“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区域分布、损失评估和防治对策”、“外来物种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组织完成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建立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科学评估了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环境和经济造成的损失。这些工作为编制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1.2.2 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案例分析 编制组在承担编制任务后,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资料调研和专家咨询。跟踪了国内外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的进展,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的资料,包括相关的科研课题成果、各类导则、规范、标准等,了解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有关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条款及实践案例,总结了国内外在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时采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经验,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科研成果。 1.2.3 开题论证 2008年12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环境保护标准开题论证会,会议认为开题报告对国内外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技术路线可行,可以作为下一步标准编制工作的依据。经充分讨论,会议一致通过本标准开题报告。 1.2.4 标准编制 2009年8月,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开题论证意见,形成了标准讨论稿。2009年11月,经编制组深入讨论,对讨论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对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起步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工作,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362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金葡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院感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必须在清洁区更衣区内更换工作服,在半污染区戴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入实验室污染区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污染区,必须在污染区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到清洁区进行二次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进入实验室污染区。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2.3 病人或病人家属必须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文版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本议定书缔约方,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 忆及《公约》第19条第3和第4款、第8(g)条和第17条, 又忆及《公约》缔约方大会1995年11月17日第II/5号决定要求订立一项生物安全议定书,其具体侧重点应为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任何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问题,特别是着手拟定适宜的提前知情同意程序,以供审议,重申《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中所规定的预先防范办法, 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扩展迅速,公众亦日益关切此种技术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需顾及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 认识到如能在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同时亦采取旨在确保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妥善安全措施,则此种技术可使人类受益无穷, 亦认识到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对于人类极为重要, 考虑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此方面能力有限,难以应付改性活生物体所涉及的已知和潜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认识到贸易协定与环境协定应相辅相成,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不得将本议定书解释为缔约方根据任何现行国际协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有任何改变, 认为上述陈述无意使本议定书附属于其他国际协定, 兹协议如下: 第 1 条 目标 本议定书的目标是依循《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所订立的预先防范办法,协助确保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性活生物体领域内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并特别侧重越境转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