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共 心 理 学 教 案(1)

公 共 心 理 学 教 案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 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 、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 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

因此

,可以把把心理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

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而认识心理的本质和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则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具体来讲,心理学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

2、 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 揭示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4、 揭示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5、 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6、 探讨心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

二)、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的重要理论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2、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列宁:“心理学所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3、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三)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要意义。

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 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

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而灵魂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为发展科学的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

贝克莱(1685—1753)和休漠(1711—1776年)可以视为19世纪欧州联想主义

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漠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

1825年,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赫乐巴特(1766—1841年)的巨作《作为科学的心理学》问世,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同时,他还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区别开来。

1876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1818—1903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为发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一个专门场所。培因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他之前的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以思辨的方式论述的,所以称之为“思辨心理学”。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德国感觉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年)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西纳(1801—1887年)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1832—1920年)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心理问题,坚持用观察、用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由于人们对心理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不同,加之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流派,它们研究的重点不同,观点各异、争论不休。直到本世纪30年代以后,各个学派之间才开始形成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积极发展的局面。

50年代以来,认识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推动下,心理学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应用性研究蓬勃发展。据统计,现代心理学已经有20多个学术学派,100多个分支,形成了庞大的心理科学体系。今

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许多心理学思想和观点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部分先秦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解,比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还要早。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

旬况(公元前298—238)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王充:“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

总之,他们都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中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已经断言:“诸髓者,皆属于脑。”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活动的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对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解剖,于1830年完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中明确指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他提出的“脑髓说”比俄国谢切诺夫的“反射论”还要早30多年,这是中国古代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大贡献。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心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889年颜永京(1838—1898)翻译出版了美国海文的《心灵学》

1907年王国维(1887—1927)翻译出版了丹麦雷普斯丁的《心理学概论》

1917年陈大齐(1886—1983)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并于次年编写出版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

1920年南京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1921年中国或立了心理学会。此后心理学的专业人员,研究机构和出版物都有很大的发展,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并在教育心理,医学心理,神经心理和心理测量等方面取多较多的研究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心理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1年中科院设立心理研究室,后改为心理研究所。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心理学专业;在全国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主要是借鉴苏联,希望改造原有的心理学,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联系实际开展了一些心理学研究,并在教育心理、生理心理、工程心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1958年的“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错误地把心理学打成“伪科学”,严重影响了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又遭受更大的摧残。这期间,中国心理学会被迫停止活动,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被撤销,心理学刊物和书籍停止出版发行,心理学课程停止开设,心理学工作者被迫改行和被下放劳动改造。中国的心理科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1976年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11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心理学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这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重新建立,全国高校的心理学教研室得以恢复,并在很多大学建立心理学系。很多全国性心理学杂志相继问世,大量的心理学教材、专著和译著得以出版发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都获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二、心理学的体系和结构

一)、心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构成现代科学体系有三块基石,这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人即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的实体。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即要服从于生物、物理等自然规律,又要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群体等社会规律的制约。此外,人还是一个思维的存在物,必然受制于思维活动的规律。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凯德洛夫在本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科学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如果用一个等边三角形来比喻整个科学体系的话,即么,自然科学,社会性科学和哲学就是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而心理学则处于三角形的中心,它紧紧与三种科学相联系。

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可以从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在分析心理现象的现象的生理基础时,必然性及生物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在分析人的心理的社会基础时,必然探讨政治,经济教育等学科的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同哲学的以识论交叉在一起。

科学体系的三角形理论表明,现代心理学处于一系列科学的结合点上,它即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性科学,是一门多种学科内容的边缘学科。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学虽然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但丝毫没有削弱它的独立性。心理学在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中,仍然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保持着自己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心理学的结构体系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也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理论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应用也十分广泛。今天,在普通心理学这个主干的基础上,已经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分支,形成一个分支繁茂的心理科学结构体系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它即对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又是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分支包括四个方面:

1、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

2、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支

3、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分之

4、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

心理学分支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心理学结构体系的逐步形成。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具体方法

1、实验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4、问卷法

5、测量法

6、文献历史法

第二章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

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只有辨证唯物主义者才科学地提示了人的心理的实质。

即: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汉语中也保留这种错误认识的痕迹。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清代王清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

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

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

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接近人脑的水平,所以对事物有了原始的概括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思维。

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其机能高度完善,所以人类成了地球上最聪明的主宰者。

就人类个体的发育而言,心理水平的发展也是与脑的发育紧密相联的。婴幼儿的大脑虽然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人差不多,但由于重量轻,细胞分支少等原因,其心理活动要比成人简单得多。

无数事实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大脑这块物质。

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N元构成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1、神经元及其突触传递。

人脑,是由120亿个以上的特殊细胞所构成。神经细胞与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不同,它具有特殊的构造,而且具有极度的敏感性。

神经细胞是构成脑的基本单位,又称为N元

N元的构造:胞体、树突、轴突

N元的纤维长短不一,视其邻近之其它N元的距离而定。

突触:在N元冲动的传导上,突触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2、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1、脑干:脑干主功能主要造维持个体生命,凡是心跳,呼吸,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活动,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延脑:主要功能是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脑桥:脑桥的自质N纤维,通到小脑皮层,可将N冲动从小脑一半球传到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之功能。

中脑:(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故名)

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控制瞳孔、眼球、肌肉、虹彩以及毛状肌等活动。

网状系统:居于脑干之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N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较多。主要控制觉醒、睡眠等不同程度的意识状态。

2、小脑:协同脑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来调节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

丘脑,圆形,由白质纤维构成,左右各一,往于体下方。

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还有控制情绪的作用。

下丘脑,是自主从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直接与大脑中务区相连接,又与脑垂体及延脑相连。

主要功能: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的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的关系。

4、大脑:人类大脑是两半球,在功能划分上,大体上是右半球管制右半身,右半球管制左半身。在每一半球之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原则上是上层管制下肢,中层管躯干,下层管头部。左右管理上下倒置

周围神经系统:

三)条件反射学说

1、反射和反射孤。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4、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和规律。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 心理是一种反映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在运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反映的形式和内容因物质的形态不同而各异。

无机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植物的感应性——低等生物的感应性——动物常常根据气味,声音,呜叫,动作等觅食,求偶,呼吸同类或确定安全还是危险等,以适应环境,保证生存。

人的心理从感知觉到个性,不论多么离奇,都是一种反映,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水平的反映形式。

二)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列宁: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人类反映的客体就是客观现实。

所谓客观现实,是指存在于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社会现实和主体自身的机体况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为源泉的,没有客观现实,人的心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现实是人类心理反映的主要内容,因而,社会现实是影响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条件。

人之所以为人,决定的因素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现实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风尚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具备人类生理解剖特点的个体,一旦离了人类社会,其心理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人们曾经发现多例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的后代,他们的心理活动方式与野兽无异,“狼孩”中玛拉就是其中一例。不仅幼年脱离人的社会现实下能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即使是成年人长期脱离人类社会也会导致已经发展起来的心理水平下降。

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客观现实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内容。但客观现实下会自发地决定的反映。人在现实中总是积极活动着、实践着,只有客观现实作为人

的实践活动的条件和对象时,对人的心理活动才有意义。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低级走向高级。新生儿只有从遗从获等的本能行为,逐渐在与成人交往中学会了说话,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交友,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书写,高年级的学生发展了抽象思维,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过程形成了个性。

成年人由于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同,所以心理发展的方向就带有明显的职出特点,比如画家善于记忆具体形象,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发展突出;数学家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又是常人所下及的。

人的心理之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是因为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联系的纽带。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向个体提出发展的要求,而个体的主观反映要想和客观事物相适应,就必然通过不断地积极活动来实现。

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而且还要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又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质量。

四、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

一)相对主观性

二)能动性

三)预见性

四)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二节 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逐渐产生和不断发展的。探明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动力是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任务,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而且有助于教育者依据正确的发展观不失时机地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在出生时,虽然已经具备了人所特有的解剖生理机制,为以后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还没有成熟,初离母体的新生儿还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个体,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以后,在一定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随着身体的成熟和脑的成熟,特别是随着个体活动的发展,他们才逐渐地出现各种心理形成的活动过程和个体特点。

新生儿出生的头几天只有吸奶、防御,对光的期向高一些,无条件反射或本能,甚至连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还没有变化和完善起来——后来视觉、听觉等发展起来——产生听觉和表象、语言、思维。与此同时,随着个体的成长,开始形成对事物和对人的不同态度,不同的行为方式,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而逐步达到成人的心理活动水平和完成社会化。当人到了老年时,某些心理活动也会衰退,如机械记忆的能力、思维的广度和速度,反映特点逐渐表现出减弱,个性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之,人的心理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什么是发展呢?

从广义

上说,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递的过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疲劳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因为它们右以通过休息或疾愈而得到恢复,是一种暂时性的变化又比如,由于个别的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暂时的局部的变化,一般也不能称为发展。

成熟是一种类似于发展的概念,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上渐趋完善的变化,它虽然对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它与心理发展是不同的概念,必须加以区别。从狭义上说(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也就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其发展变化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

2、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

3、反映认知机能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二、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

一) 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娄积极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量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就表现出其阶段性,这些阶段性是与人的年龄相联系着的。

年龄特征的概念: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包含以下几点涵义:

1、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它代表着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是包含这一年龄阶段所有一切儿童的个别特征,

2、年龄特征反映了某一年龄阶段多数儿童中经常出现的典型特征,而不能把这个阶段中个别儿童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特点看作年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一阶段上,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一阶段有主导地位的那些本质特征。

年龄特征的特点

1、稳定性

2、可变性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

1、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里克森,根据其自身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心理治疗观察所见,在1950年提出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时期,简称人生八段。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

表格 1

期别
年龄(岁)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1
1
对人信赖 对人不信赖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2
2——3
活泼自动 羞愧怀疑
能自我控制行支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

3
3——6
自动自发 退缩内疚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4
6——青春期

6——11
勤奋进取 自贬自卑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5
青年期

12——18
自我综合 角色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向肯定
自我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

6
成年期

19——30
友爱亲密 孤独疏离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7
中年期
精力充满 颓度迟滞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8
老年期
完善无憾 悲观绝望
随心所欲,安享老年
悔恨旧事,


艾氏人生八段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方面供我们家庭学校教育儿童参考,也可供成年后人生处世的借签。

2、我国学者根据人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较多共同的年龄特征和主导活动为依据,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

1)新生儿期(0——1个月)

2)乳儿期(1月以上)

3)婴儿期(1——3)

4)幼儿期(3——6,7)

5)儿童期(6,7——11,12)

6)少年期(11,12——13,14)

7)青年期(14,15——25)

8)成年期(25——65)

9)老年期(64以后)

3、以儿童智慧和人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划分,首推皮耳杰的智慧发展理论。

表格 2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动阶段
具体运动阶段
形式运动阶段

年龄
0——1、2岁
2——6、7岁
6、7——11、12岁
11、12——14、15岁

特点
初生婴儿只能靠感觉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经由感觉和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


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取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符号从事思考活动(如画图),总是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他面对墙壁时可能会说:“墙在我前面”。他背对墙时可能会说“墙在我后面
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

5岁儿童缺乏守恒概念而7岁儿童就不会有“只顾高度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
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此时期正值儿童期行将结速,青年期即将开始之际,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个体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不但决定了个体的性别。而且也决定了他的身心基本特征

23对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

2、个体出生后的幼稚阶段,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影响之大小,有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上有所不同;属于身体方面的特征,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其主题多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母亲就业对其幼年子女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

2)父母离婚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电视暴力节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母乳和瓶乳育婴效果何者为优

5)父母管教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都在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一点也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3、当个体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则主要为环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