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及论述题答题要点

简答题及论述题答题要点
简答题及论述题答题要点

简答题及论述题答题要点:

简答题:

1. IT服务管理

IT服务管理是一种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它通过整合IT 服务与企业业务,提高了企业的IT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能力和水平。

2. 事故管理和问题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要查明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并找到解决此事故的方法或防止其再次发生的措施;

事故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事故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恢复客户服务,即使采取的是一些应急措施而不是永久性的解决方案;

事故管理强调速度;

问题管理强调质量,把速度放在第二位;

3. 配置项(CI)

IT组件以及运用这些IT组件提供的服务被称为配置项(CI)。配置项包括的对象配置项可以包括由IT部门所控制的所有PC硬件、各种软件、有源和无源网络、服务器、中央处理器、文件、规程、服务和所有其他的IT 组件。

4. IT基础设施库

ITIL是由英国商务部制定的一套由最佳实践所构成的IT服务管理标准,该标准主要为IT服务运作和管理提供指导;是一系列书籍;是管理IT服务的最佳实践框架;是一个涉及产品、服务与组织的产业;是针对提供IT服务的唯一一部全面、可公开得到的指南。

5. 简述ITIL服务支持与服务提供的职能与流程?

⑴服务支持 (Service Support):正确地做事

服务台 (职能)

事故管理

问题管理

配置管理

变更管理

发布管理

⑵服务提供 (Service Delivery):做正确的事

服务级别管理

IT服务财务管理

能力管理

IT服务持续性管理

可用性管理

安全管理

6.简述建立事故管理流程的好处?

⑴减小突发事件对业务的影响。

⑵最优化资源进行事件支持,合理分工。

⑶服务分轻重缓急,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⑷加强管理层的有形监控和及时反馈。%

⑸及时有效的沟通,提升用户满意度。

⑹建立知识库,进行知识积累。

⑺提供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依据。

7. 简述传统的IT管理与ITSM的区别?

传统的IT管理转变ITSM 技术导向流程导向

“救火队” 预防为主

被动主动

用户客户

集中式,企业自己完成分布式,外包

孤立的,分散的集成的,企业范围内的

“一次性的”,混乱的可重复的, 职责明确的非正式的流程正式的最佳实践从IT部门内部考虑从业务的角度考虑

面向服务的

具体的运营

8. 简述资产管理和配置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对购买价格超过一定限额的资产进行监控的一套会计核算流程,它记录了购买价格、折旧、所属业务单元和所处位置等信息。

一套有效的资产管理系统应该可以为建立配置管理系统提供基础。

配置管理:配置管理超越了资产管理。它保留了有关配置项的技术信息、配置项相互关系的详细信息以及配置项的标准化和授权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配置管理还监控对当前信息的反馈,如IT组件的状态、位置以及对其实施了的变更。

9. 简述应急措施的定义

解决某个事故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案可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可接受的结果。

10. 简述服务级别协议(SLA)的定义?

由IT部门和客户之间签订的描述将要提供的一项或多项服务的一份协议;用非技术语言进行描述;在协议期间它可作为评价和调整IT服务的标准。

论述题:

1.结合现实案例,请论述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实施IT服务管理的价值。答:结合案例论述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实施IT服务管理的价值(最少四个方面)

⑴商业价值

确保IT流程支撑业务流程,整体上提高了业务运营的质量;通过事故管理、变更管理和服务台等提供了更可靠的业务支持;客户对IT有更合理的期望,并更加清楚为达到这些期望他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提高了客户和业务人员的生

产率;客户和IT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更加融洽的工作关系;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满意度=(体验值—期望值)。

⑵财务价值

降低了实施变更的成本;当软件或硬件不再使用时,可以及时取消对其的维护合同;“量体裁衣”,即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适当的能力;恰当的服务持续性费用。

⑶员工受益

IT人员更加清楚了解客户对他们的期望,并有合适的流程和相应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满足这些期望;提高了IT人员的生产率;提高了IT人员的士气和工作满意度;使IT部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⑷创新价值

IT服务提供方更加清楚地理解客户的需求,确保IT服务有效支撑业务流程;更多地了解当前提供的IT服务的有关信息;改进IT支持,使业务部门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IT;提高了服务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提高了预知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从而能够迅速地适应新的服务需求和进行相应的市场开发。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1.如何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总目标 3.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为什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5.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6.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 7.眼下,一场剑指作风积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请你谈谈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 11.如何理解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 13.为什么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 1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6.为什么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17.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 1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实践要求是什么 19.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公平正义 20.结合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谈如何做好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1.当代青年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 22.为什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的 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欧阳学文 1.第一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②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

③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第二题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①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

②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①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②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③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④是多重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育素质现代化。(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⑵教师向学生学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⑵非正式性⑶多样性⑷互补性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 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6-10章)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简答题+论述题题目

四、简答题 1. 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如何自救、互救和避灾? 2. 井下透水前的征兆有哪些?发生透水征兆时怎么办? 3.发生冒顶事故时的紧急避险措施有哪些? 4.煤矿职业病主要有哪些? 1.什么是职业病?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哪几种? 2. 什么是停风后先撤人? 3. 煤矿事故形成的四个条件是什么? 4. 乘坐“猴车”时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哪些? 15.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什么? 14. 劳动合同有哪些? 13.创伤急救方法有哪些? 11. 井下安全供电应做到“三无”、“四有” 9. 发生冒顶事故的紧急避险措施有哪些? 8. 做好现场急救的目的是什么? 7.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有哪些? 6. 发现井下透水预兆时怎么办? 5. 煤矿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有哪些权利? 4. 乘坐“猴车”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哪些? 3. 煤矿事故发生的四个原因是什么? 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哪几种? 16、矿井透水的危害有哪些?

15. 矿井开拓方式主要有哪些? 14. “综采工作面”与“高档普采和普采”有什么区别? 13. 高档普采与普采有什么区别? 12. 综采工作面“三机”指的是什么? 2. 工伤保险的概念? 11. 煤矿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10. 自救设施与设备有哪些? 9. 哪些煤矿属于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矿井? 9. 煤矿职业禁忌症有哪些? 7. 煤矿安全用电“十不准”是什么? 5.什么是井下电网的三大保护? 4.什么是电器设备的失爆? 3. 预防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瓦斯爆炸的充分条件 瓦斯爆炸的必要条件: 1.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

1.(03.7)简述婴儿动作训练的要点。P248 2.(0 3.7)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P200-202 3.(03.7/08.7)简述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结合教育实际,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儿童结构游戏。P126 4.(03.7/0 5.7 )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P97 1.做学教合一; 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 3.自由自动教学; 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表 5.(03.7)简述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P302-304 6.(03.7/08.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卢梭的教育方法?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P63-64 7.(03.7/09.7/07.4)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并分析其原因。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P341-317 8.(03.7/04.7)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环境体验法。在教育实践中尝试使用环境体验法。 9.(11.4)请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将环境体验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P181 10.(03.4/06.4/11.7/08.4)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P93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的内容:六解放1. 解放儿童的头脑2. 解放儿童的双手3. 解放儿童的眼睛4. 解放儿童的嘴巴5. 解放儿童的空间6. 解放儿童的时间 11.(03.4/11.7/08.4)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形象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P164采用直观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一.内容的选择;二、实施的要求;1.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2. 直观形象法的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3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4. 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联系相结合。 12.(03.4)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P293 13.(03.4/06.7)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P109 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但不等于全面发展是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教育 2.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句有年龄阶段和个别差异性, 3.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个体差异, 4.每个幼儿都句有独特的特点,要根据儿童个性潜能在体智美德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 5.在“面面俱到”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前面发展 总之: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每个儿童能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4.(03.4/11.4)(11.7/08.4)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P297-P298 15.(04.4)为什么说“爬行对婴儿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P248 16.(04.4/10.7/07.7)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实施批评法应注意的问题。P193

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述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 耐性定律。 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