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寺庙建筑特点

唐宋寺庙建筑特点
唐宋寺庙建筑特点

唐代寺庙建筑特点

1 房脊为分开的燃烧的法轮

2 房檐无飞檐

3 下面左右有阙门,无论任何人都需要在内静思一会,待心情平静后在登天阶上大殿。另外最左和右边的阙门是除皇帝外的人走的门,中间的天阶只有皇帝才可以走,应该共有九阙。另外,在自家门前也可有阙门,是官位的象征。

唐代寺院的平面布局,以殿堂、门廊等构成以庭院为单元的群体,实际是居住类建筑的佛教化。

唐代石窟寺的特点是很鲜明的。人力的伟美。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舒展朴实,庄重大方,气魄宏伟,色调简洁明快

唐宋时代,禅宗兴起后,提倡“七堂伽蓝”制,即建有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

從宗教建築的地理位置看其等級

從唐代長安城設計中寺廟及道觀的位置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把對神佛道的信仰甚至擺在了人間帝王之上。

唐朝長安城的歷史其實是從隋朝開始的,當隋文帝統一天下、建立隋朝後,仍定都於漢長安,選址於舊長安城的東南方,一片叫龍首原的地方。西元618年,唐取代隋統治天下,把隋朝都城改名為長安。

龍首原是一片地形類似龍頭形狀的平原。根據堪輿風水的說法,這裡有條龍脈,從秦嶺向北延至渭河,龍首原即是龍頭所在,是聚天地精華之地,四周的山川地勢圍繞著龍首原,其方向位置恰好形成一個八卦。這片平原肥沃開闊,舊有漢朝的未央宮坐落於龍首原的北側,隋的新都則選在地勢略高、腹地更廣的南側。

介於龍首原與南邊的山區之間有六道東南、西北向的平行坡地,高度依序向南遞增,其線條恰好形成周易乾卦的卦象。乾卦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象徵天;六爻皆為陽,以龍為喻,正好符合天子之都的意象,是故長安的佈局便順應六爻的爻辭設計,根據各爻的爻辭規劃最適合該地的使用方式,傚法天地不息之運轉,以期王朝國勢亦能長治久安。

在乾卦的六爻中,以第五爻「九五」「飛龍在天,利大人」最為尊貴,古來稱皇帝為「九五之尊」,其來源即出於此。但在長安城的規劃中,第五道坡地上建造的卻非天子所在的宮殿,而是佛教的寺廟及道教的道觀。古人通過這種無聲的建築語言表達人對天對神的崇敬,皇帝雖然貴為天子、擁有天下,卻也不敢妄自稱大,並不認為君德足以配據一片有飛龍在天之勢的土地為己用。風水寶地只有用來建造供奉神佛的寺廟塔樓才能。一東一西,九五高地上巍然聳立著長安城中最大的寺廟及道觀,與其它遍佈城內眾多的寺院塔樓共同塑造出長安城壯麗的輪廓線。

每逢假日,長安居民不分貴賤,都喜歡攜家帶眷郊遊踏青,或到九五高原(當時叫「樂游原」)上去禮佛掃塔並登高遠眺。晚唐詩人李商隱著名的五言詩《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寫的就是這片視為最尊貴的九五高地。

從宗教建築的色彩與規格看其等級

唐長安城中,佛寺道觀大都創建於隋,據傳記所載,創建於唐代的,反而不如隋朝多。在隋朝每一格土地稱為一「里」、在唐朝則稱為「坊」,除去作為皇宮、市場等用地的部分外,長安城住宅區共有108個里坊,在長安全盛時期有佛寺91座、道觀16座,幾乎在每個坊裡至少都有一所佛寺或道觀,以供各界朝拜。可見當時宗教信仰深入民間,百姓禮佛之風興盛。

唐代建築的等級分明,當時沒有專門管建築的部門,建築歸「禮部」管,也就是說,建築體現出的等級是最重要的。從顏色上看,黃色是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使用的顏色,而民舍則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唐代私宅制度也有規制,據《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常參宮施懸魚,對鳳,瓦獸,通樑,乳梁。」

橫向平行的兩個相鄰柱子之間的空間是一「間」,一「架」是縱向平行的兩個相鄰柱子之間的空間,間以奇數為單位,架以奇數或偶數為單位。概括地說,民宅小,而且顏色是黑、灰、白系列,王公貴族房屋開闊,可以用有顏色的色調。而從唐長安城中有的寺廟是從皇親貴族的本宅改建而成的這一史實來看,寺廟建築的形制是和貴族私宅的形制是一樣的。比如小雁塔所在的寺院大獻福寺就是唐中宗李顯的在藩舊宅改建的。五台山的佛光寺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大殿平面廣七間,從形制上看,比三品堂的五間還要高一級。

通過這個私宅制度的規制,就可以勾畫出一幅唐代城市中建築物的群像:一個「坊」裡,色彩鮮艷,規模宏大,房屋寬闊的王府官宅和寺院道觀,在黑、灰、白為基本色調的民捨的背景中,猶如鶴立雞群般的醒目。

在結合上面「從宗教建築的地理位置看其等級」中所述,供奉神佛的寺廟塔樓比皇帝的宮殿還要尊貴,這樣唐朝人精神層面的表象也更加清晰:身為天之子的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他也要遵從上天的旨意按一定的等級次序統治天下;從王公貴族到庶民百姓也要按照皇帝順天意定下的規矩生息。

建築特點

從現存的,建於晚唐時期的佛教寺院五台山南禪寺和佛光寺來看,唐代建築屋頂坡度平緩,出簷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反映出唐代建築風格特點:舒展樸實,莊重大方,氣魄宏偉,色調簡潔明快。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而且唐代建築藝術加工和結構是統一的。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都體現了外形與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

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佛塔採用磚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尋塔在內的中國現存唐塔均為磚石塔。

壁畫

唐代佛寺道觀,能展示功德,起到教化人的作用的,多在壁畫塑像之上。寺觀內壁幾乎都飾以壁畫,皆為佛道的修煉故事,既莊嚴神聖又繽紛絢麗,對佛道教的發揚起了極大的作用。吳道子,尹琳,楊廷光,韓乾等均以壁畫名於當代,而楊惠之、竇弘果等,則以塑像聞名。

安史之亂以後至唐末五代,兵亂迭起,加上唐武宗會昌年間(840年-846年)滅佛,佛教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被迫還俗,寺廟遭廢被毀,佛經典籍散落民間,建築繪塑也遭此大劫。現存的兩座唐代佛教寺院,五台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中還殘存一些唐代壁畫和彩塑,因為其地處偏遠,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和會昌滅佛期間逃脫了被毀的厄運。

唐代壁畫大都出於宮廷畫工之手,描繪了人物、仕女、界畫、山水等各種形象,線條或嚴謹勁健,或灑落而有氣概,用色絢麗。

石窟藝術

唐代佛教的發展,也對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帶來很大影響。從石窟藝術來說,魏齊以來,鑿崖造像建寺之風,至隋唐尤盛。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乃至四川各地,隋唐窟寺都很多,其中最著名,工程最大的,要數洛陽龍門武則天所建的奉先寺(奉先寺大佛,連脅侍菩薩、羅漢、神王、力士,共九尊,俗稱九龕洞),其大佛造像相貌端嚴,表情溫雅,衣褶簡潔,菩薩像裝飾華麗細緻,堪稱傑作。

敦煌二二○窟是唐代壁畫中最莊嚴精美的代表。此窟壁畫工筆線條流暢,賦色重彩華麗,場面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相好莊嚴、寧靜安詳。菩薩雍容華貴、慈眉善目,戴寶冠、穿天衣、

帶瓔珞。化生童子清純可愛,飛天自在喜悅輕盈。

敦煌千佛洞中唐代造窟數目也很多。唐代壁畫進一步融合了西域民族藝術的表現技法,從內容到形式煥然一新。色彩豐富鮮濃,形態豐滿有力,寫實逼真,線條細密流暢用色構圖豐滿充實。唐代壁畫另一個特點是出現了構圖宏偉、色彩豐富的通壁大畫,內容多以佛經故事為主,其背景大多是寺院、住宅、宮殿,橋樑,樓閣、城廓等,而且建築的細部如柱、枋、斗拱、台階、門窗、屋頂、瓦件、舖地、裝飾等都有較詳細準確的描繪,色彩上則以暖色為主。

特別是220窟所繪的《維摩詰》、《帝王聽法圖》堪稱一代藝術精品。156窟的《張議潮出行圖》畫面高約1米,長達8米,氣勢雄偉。唐代壁畫是莫高窟佛教藝術最為燦爛的時代。唐代塑像在造型技巧上也達到了高度嫻熟的程度,造型洗練,此後總的趨向逐漸衰退。

石窟壁畫中的大量建築形象以及細部表現彌補了現在遺留下來的建築實物不足的缺憾,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現存的四座唐代木購建築之一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發現就有賴於敦煌壁畫。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偶然看到一本名為《敦煌石窟圖錄》的圖片冊,他看到第61窟中,有一張唐代壁畫,繪製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的全景,並指出了每座寺廟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正是憑藉這張圖,梁思成一行四人才於1937年發現了處於人煙稀少的深山裡的佛光寺。

宋朝建筑,泛指在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的宋朝时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继承著前朝的建筑传统。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

皇陵与宫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从大木作衍生的小木作专事精细木件加工,追求建筑细部刻画,往往会制作以3厘米为材的斗拱,建筑风格变得纤巧秀丽,柔弱纤秀,曲线柔和,注重装饰,华丽而繁细。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建筑群的布局变化多端,既有单一轴线的建筑群,又有多条轴线的建筑群,还有十字轴线的建筑群。建筑物高低有序,层次分明,寺院在层层殿堂平面推展,时而十字工字,时而凹字凸字,或作曲尺,圆形圆弧亦非罕见,当中穿插

高阁,时常出现双阁对峙,三阁鼎立。形象多变,远胜前朝。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在传世的中国画中描绘的建筑物也让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世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为明朝的《营造法式》与清朝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奠定了基础

寺院、道观与庙宇

随着宋太祖复兴佛教,很多破旧的佛寺被修复、重建与扩建。譬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德清云岫寺、义县奉国寺。它们都秉承了唐代佛寺建筑以中轴线为主体布局,宋朝的佛寺仍然以对称和谐为主,并且加强了纵深发展的布局。

河北正定隆兴寺,在隋开皇六年(586年)开始兴建,本来叫做龙藏寺,唐改名为隆兴寺。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年),宋太祖下令兴建大悲宝阁以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此後,把寺院不断扩建,隆兴寺慢慢形成以大悲阁为核心的宋代建筑群。整个群体从南到北依次序为山门,在山门後长方形院子分列左右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佛寺中央的大觉六师殿,北面的摩尼殿与左右配殿,组成了另一个院子,而整体则构成一个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发展的布局,由外而内,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加强殿宇层次,已经摆脱了以往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的风格。这种建筑群的布局被称为伽蓝七堂。

在宁波的保国寺,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现存最好的木结构古建筑。保国寺以大殿为中心,整个木构建筑全靠巧妙的斗拱和精确的榫

卯来支持庞大的屋顶。大殿的柱子采用多根小圆木拼成。虽然在潮湿的南方,但能历经900多年的风雨,仍然坚固如初,成为罕见的建筑物。

山西太原市郊西南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始建於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重修於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殿高约19米,宽七间,进深六间,小坡度重檐九脊顶,斗拱硕大雄厚,为典型宋代风格。大殿四周有围廊,是中国寺庙中少见。殿前的十字形鱼沼飞梁桥,也是独一无二的。

苏州市玄妙观的主殿三清殿始建於西晋咸宁二年,重建於南宋淳熙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南宋木构建筑。殿宇保留了不少宋代遗物,如梁架、斗拱等,规模宏大(面阔9间),雕刻华丽,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负责重建三清殿的设计师就是南宋著名画家赵伯驹的弟弟赵伯肃。殿顶是重檐歇山式,屋脊高10多米,两旁有一对高约3.5米的南宋砖刻螭。大殿屋面坡度平缓,屋檐非常深,四个角落更为突出,斗拱间距阔体型壮大,内部还

有月亮式梁架上檐内槽斗栱的上昂做法。

同样位於苏州市的文庙,又名苏州府学,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兴建的,当时范仲淹在苏州担任郡守。文庙这个庞大建筑群占地甚广。由於当时范仲淹提倡改革制度,便在这个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故地建立一所结合祭祀孔子与官学的文庙,形成「左庙右学」的建筑布局。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檩,重檐庑殿顶,由五十根楠木立柱支撑,重建於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经过多次维修,目前仍保存明代风格。尽管如此,但是大成殿的梁架结构、斗栱、鸱尾仍有宋代建筑的风格。譬如下檐采用了五踩重昂,栌斗後方出翘一跳,跳头上的三伏云斗栱与上昂相交,昂的上方末端设有挑杆。这个挑杆联系外侧的第二层昂之後尾,用来结合下昂上昂。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得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得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得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得结构方式。抬梁式就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就是用穿枋把一排排得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与较小得建筑物.井干式就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得,因其所围成得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得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得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得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得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得特性,而构架得结构所用斗拱与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得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得特点。 2、中国建筑得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得组织规律就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得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得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得有机组合与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

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得灵活布局方式。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就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与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得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得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得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与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得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得使用就是有限制得,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得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与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得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雕饰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得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得砖雕、台基石栏杆上得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得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得协调建筑本身就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得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得协调。中国得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得环境,对周围得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得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

中国建筑主要特点

中国建筑主要特点 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制服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中央政府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读了杜牧《阿房宫赋》这几句简约而形象的起首,后世人们不难想象宫殿的巍峨壮观了,它是周秦建筑表现阳刚美的典型。阿房宫实际上是秦始皇渭水南岸朝宫的前殿,阿房宫的规划是从前殿为中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向东直达骊山,

向南轴线伸至终南山之巅峰,向北有复道跨过渭水与咸阳旧宫连接。如果此计划全部实现,整个阿房宫将“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成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体现阳刚之美的宫殿集群。可惜开工两年多,秦始皇便逝世了,后来已建好的宫殿被项羽焚烧,历时三月,其规模之宏大可以想见。 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先秦两汉的建筑风格亦比较侧重于阳刚壮美的表现,其形象追求的是“欢大崇高”,其细部追求的是“错采镂金”,就是与正规建筑互补,理应表现出阴柔秀美的园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园中高台林立,奇卉珍禽毕呈。正像前汉大赋中所描写的那样,此时的苑圃花园气派宏大,包罗万象,尽量显示豪华富有,而没有后世园林的诗情画意和韵味含蓄,因此,从阴阳合德刚柔相济的审美观念来看,此时的建筑艺术是稚气的,过分显露的,是对外在世界一种较为粗拙的、物质的把握。历史发展到两晋南北朝,动乱的社会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觉地与现实社会保持着距离,谈玄之风兴起,并尊《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流风所及,也给两汉以来较为正统沉闷的艺术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气,反映在建筑上,朴素,雅洁,宁静自然的村居园林发展很快,作为对广殿高楼的补充,它们妥帖地表现了秀丽、自然的阴柔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讨论2分钟后发言,老师评价) 总结: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合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体现“中国”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分析_智慧工地

筑丰创想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27548321.html,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分析_筑丰创想 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制服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中央政府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读了杜牧《阿房宫赋》这几句简约而形象的起首,后世人们不难想象宫殿的巍峨壮观了,它是周秦建筑表现阳刚美的典型。阿房宫实际上是秦始皇渭水南岸朝宫的前殿,阿房宫的规划是从前殿为中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向东直达骊山,向南轴线伸至终南山之巅峰,向北有复道跨过渭水与咸阳旧宫连接。如果此计划全部实现,整个阿房宫将“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成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体现阳刚之美的宫殿集群。可惜开工两年多,秦始皇便逝世了,后来已建好的宫殿被项羽焚烧,历时三月,其规模之宏大可以想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从类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体有宫殿、陵墓、寺庙和民居四类。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以高、大、深、严为特点。高以突出之势显现帝王地位崇高,大以空间显示疆土和国威,深是纵深,严是排列严整,以显示帝王的尊严。陵墓在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多了一份肃穆气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表现了秦灭六国的国威和一代暴君不可一世的气势;唐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则通过长约四公里的神道更多地表现了庄严和肃穆。寺庙建筑由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主要体现了和谐、澄静、神秘的特点。寺庙或建于都市,或筑于名山,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佛教。民居反映了家族和睦、亲情融洽的居家文化,显得古朴而温馨。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是群体组合。四合院是四面合一的,如有数进院落,也是连成一体的。皇宫宫殿的大和深,也是由建筑组群来体现的。这是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国家一统的反映。二是布局平整。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王室居中,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和居民四布的都市规划制度。后世都城和寺庙往往以中轴为线,对称排列,均衡分布。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居内部,都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各有其所,不得混淆。这是传统文化重礼、尊君、崇孝的反映。三是封闭自守。古代建筑虽有御敌、防盗的考虑,但其封闭形态也不能说没有自守自足的心理因素。大到万里长城,中到护城河和城墙,小到四合院和客家圆形土楼,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不待外求的一面。 信息来源: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编.中西文化概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版第168-169页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摘要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就是和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的美学意蕴除了呈现在它的结构方面,最主要的还有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优秀文化结构独立

目录 摘要......................................................... I 1 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中国古典建筑特点 (3) 2.1屋顶和梁柱 (3) 2.2外形和布局 (3) 2.3色彩及美学特色 (4) 3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因分析 (6) 3.1地理环境原因 (6) 3.2文化观念影响 (6) 4 结论与建议 (7)

1 前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1.1研究背景 纵观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而且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材料的选择上,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使用木材使得古建筑更为灵活多样,造型更为新颖别致。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摘要】回族是我国的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因此各地的回族在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而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状况。回族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建筑上,民用建筑特点很少。 关键词:古典建筑;设计;风格 中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追求含蓄的艺术 风格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与我国诗画的艺术追求有关,绘画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园林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而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园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的全景,这就会令人遐想,并引发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即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

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顿感美不胜收。 二、创造自然山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建。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在建筑的命名上,引用诗词歌赋和景观相结合创造意境。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因建筑外种植莲花,取深秋雨夜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与谁同坐轩取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逍遥意境。沧浪亭的沧浪歌、拙政园的见山楼又是一种野逸思想的追求。 三、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联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直到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为: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2. 保持构架制原则。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载荷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载荷。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

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下面是自己在翻阅了诸多资料之后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 首先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和谐性来了解,正如老师所讲,追求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和谐,既是建筑美必须遵循的空间结构的原则,也是建筑美得以显现自身的员重要的途径。孤独的人,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孤独的美也是有限的。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 理,也让我理解老师在第一次讲美学的根本是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 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正如中国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这是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

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深刻的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的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的组织成为一系列风景画,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典型的苏州园林,可称中国园林的代表作,苏州造园家运用独特的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加之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反映出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独具匠心的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是苏州园林建筑美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另外从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我来自北方,对于北方四合院再熟悉不过,四合院也体现和谐的特点,在建筑上对称圈闭,与外部隔开,平实,方正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伦理中正直刚正之气。使居住之地区别于街坊闹市,但它的和谐性我觉得更多体现在人文上,想想古代,四合院可是一个家族整体居住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居住在一起,彼此日常生活都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能力

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 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 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 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建筑”一 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 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