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2文献研究

2.1 顾客满意文献研究

顾客满意是衡量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特别是近20 年的社会实践,“顾客满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如今,顾客满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在现代社会运行和组织管理中认可和推行。

2.1.1 顾客满意理论产生的背景

顾客满意度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消费心理学研究,20世纪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研究走出了象牙塔,进入实用研究阶段。经过3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日益成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该体系由顾客期望、产品性能、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5个方面的量化信息构成。通过各信息之间的组合,可以掌握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改进方向、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发展趋势等重要信息,从而用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的分析。一些研究者期望顾客满意度能够与生产率等传统的经济指标并列,正式纳入会计报表,并用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用途,逐渐被社会各方面所重视。

在以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为奋斗目标,也相信市场份额的扩大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然而,当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缓慢的增长率以及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很难争取到大量的新顾客。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和不必要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拥有一个愿意长期购买本企业产品的顾客群体。只有保持住已有的市场份额,才谈得上进一步扩大市场。美国白恩咨询公司(BAIN)的研究显示, 保留顾客和公司利润率之间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顾客不履约率下降5% , 则公司利润率将上升25%~85% (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而顾客满意是顾客保留的前提。在一般的市场环境下,没有顾客满意,很难有顾客保留的可能性。同样BAIN公司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开发一个

新的顾客所花费的费用是保留一个顾客费用的6 倍左右。忽略已有顾客的利益, 而只将运营重点放在吸引新顾客上, 这必然会导致公司利润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降低。

进攻型策略体现为开拓新市场,争取新顾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争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防御型策略则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顾客转移壁垒,提高现有顾客的回头率,使之成为“忠诚的顾客”,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等方面。防御型战略看似较为保守,但在低增长、竞争激烈的成熟市场中,却有着重要的意义。进攻型策略的目的是吸引新顾客,但为此付出的成本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创造变化比保持现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成功的防御策略会使竞争对手付出更高的进攻成本。当今,对于转移壁垒的设立应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应在最能满足顾客需求、最能吸引顾客等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增加顾客使用原产品的便利并减少学习成本等。目前,提高顾客满意度实际成为企业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的动力之一。

2.1.2 国外研究综述

(1)顾客满意的定义

对于顾客满意,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理解和认识(表1)。表1给出了从Cardoz第一次将顾客满意这一概念引入市场营销至今四十年间各个研究者对顾客满意的定义。但是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界定顾客满意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交易导向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购买行为的事后感受,是消费经历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如Howard和Sheth(1969)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获得足够补偿的一种认知状态”;oliver和Linda(l981)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Kotler则认为顾客满意是“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种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或她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另一种观点是从积累性的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及事后对消费行为的评价。如Hunt(1977)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经由经验与评估而产生的过程。” Engel和Blackwel(1982)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所购买产品与以前产品信念一致时所作出的评价”; Tes和wiotln(1988)则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所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

表2.1 顾客满意的多种理解

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这些学者认为,在顾客满意的内涵中,评价过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他们都从过程的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

第一种观点指的是顾客对特定购买交易行为的事后评价,第二种观点指的是顾客基于全面购买与消费经验而进行的总体评价。由于后者考虑了顾客在一段时间里的所有购买与消费经验,因而是更基本、更有效的一种界定。本文更倾向于从积累性角度给顾客满意下定义。顾客满意是对某一消费过程的期望与实际消费经历的比较,以判断是否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程度。

(2)顾客满意理论模型

从70年代中期起,企业管理理论工作者对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解释顾客满意度的形成。但是,至今为止,学术界对顾客满意度研究中不少理论问题还存在非常激烈的争论。目前,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期望模型

期望模型是期望—不一致模型的简称,其理论依据来自20 世纪70 年代的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1972 年Olshavsky和Miller发表的“顾客期望、产品绩效与感知产品质量”一文和1973 年Anderson发表的“顾客不满意: 期望与感知质量不一致的效应”一文,对期望不一致理论的研究最早构成了该研究方向的基础。后来,期望不一致模型成为主导顾客满意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其中又以Oliver(1980)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认为顾客满意与不一致性的大小和方向有关,不一致性是指顾客购买前对产品的期望和购买后对产品质量的感知之间的差距。期望不一致模型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但是也饱受诟病。实际上,当预期与实际相符合时,顾客可能不会有意识的去考虑他们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尽管期望证实是一种积极状态,但它们通常不会引发强烈的满足感。强烈的满足感只有当真正的性能远远超过预期时才能体验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到顾客自身特征的影响,如有的顾客可能比他人期望的更多,同样地,一些顾客比他人更易于接受;那些容忍度较小的顾客当然比那些胸襟宽广的顾客更易于产生不满。

2) 感知质量主导顾客满意

感知质量是指在消费体验之后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主观评价。Churchill与Suprenant(1982)对耐用品的研究中发现,顾客对耐用品的满意主要是由耐用品

质量决定的,感知质量解释了顾客满意度变化的80%。之后,Wiltoll(1988)也发现了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高于期望不一致性的影响。

3)感知质量和不一致共同主导顾客满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感知质量和不一致共同主导顾客满意的研究成为研究发展的趋势。Anderson和Sullivan(199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顾客满意是感知质量和不一致性的函数。期望对顾客满意没有直接影响,只是通过感知质量和不一致性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他们总结认为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比在传统期望不一致性理论研究中所认为的要大。因此,他们对传统不一致满意模型作了修改,在修改后的模型中,感知质量和不一致共同主导顾客满意度。

4)公平理论

1978 年,Huppertzletal 发表的“在市场中衡量公平的构成因素:“满意和不满意顾客对投入和产出的感知”一文,属于相关文献中较早的一篇。此后,Fisk( 1985)﹑ Oliver ( 1988)等人又作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对产品是否满意,不仅取决于期望与感知质量之间的比较,还取决于顾客是否认为交易公平合理。当顾客感到自己获得的效用与投入之比,与产品提供商的这一比例相同时,就会感到公平和满意。公平程度越高,顾客就越满意;反之,公平程度越低,顾客就越不满意。

2.1.3 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大量文献对顾客满意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满意与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如韦福祥(2003)对报业及饭店业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的正向影响;王永贵(2002)基于电信产业研究了顾客满意与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汪纯孝、韩小芸和温碧燕(2003)等人对饭店、银行、医院等13个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顾客满意与各类忠诚感之间的关系;张新安、田澎和朱国锋(2003)以饭店业为例研究了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

(2)顾客满意对企业的意义研究、满意战略实施研究等方面。沈向友以参加旅行社包价旅游的顾客为考察对象,对旅行社的服务评估和顾客的满意度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邹蓉(2005)以顾客满意为基点,对如何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控制进行了研究。张金成等人(2003)对服务业顾客满意理论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在整合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顾客满意与顾客感知

服务质量的难点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

(3)对顾客满意度(CSI)测量的研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CSI 进行研究,1995年由清华大学赵平教授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开始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董大海等人(2003)对西方的顾客满意测量模式进行了研究及评述,为顾客满意度的实战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2.1.4 顾客满意和顾客价值关系

(1)顾客满意的局限

顾客满意管理的引入给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实际应用中它的效果却不甚理想。Cadillac和A&T等一些不断作满意度调查的公司发现,虽然他们的满意度得分不断提高,他们的市场份额却不断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顾客满意测量的对象是本企业的顾客,而没有把本企业的顾客满意状况与竞争性企业相比较。当一家企业的经理为本企业的顾客满意率为80%而感到高兴的时候,它的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率己经达到了90%,而且还要向95%进军。其二,没有认识到一般的满意与高兴是不同的。一般的满意并不足以锁定顾客,只有高度满意或高兴才能够形成顾客忠诚。例如汽车制造业,完全满意的顾客比满意的顾客对企业要忠诚得多,因为使顾客高兴可以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感情纽带,而不仅仅是理性的偏好。

现有的研究很多都集中于顾客满意的形成机理方面,只涉及了顾客满意的形成过程,但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顾客满意,现有的研究比较少。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企业在很多时候都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区分出一些可能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究竟是否能够满足顾客本质的需求,体现顾客价值,进而实现真正的顾客满意,企业一时也无所适从。如果能够发掘顾客本质的需求,找到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就有可能提高顾客满意进而提高公司业绩。

(2)顾客满意研究的新方向

注重顾客满意的企业关注的是如何使购买其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感到满意,却较少关注竞争对手与其顾客的情况,这类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静态的、单方的“取悦”,藉此获得顾客对自己产品的忠诚。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顾客获得的利益, 而忽略了顾客所付出的牺牲。顾客价值的研究给进退两难的顾客满意研究带来了希望,因为顾客价值正是从顾客自身本质的需求方面进行研究的。顾客价值理论强调企业应基于自身竞争优势,向目标顾客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价值,顾客与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互动的关系。顾客价值理论将顾客满意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2.2顾客价值文献研究

2.2.1国外顾客价值文献研究

(1)顾客价值定义的多样化

目前在使用“顾客价值”这个术语的学术文献中,存在三个视角:顾客视角、企业视角﹑顾客一企业视角。

第一种视角,顾客视角的顾客价值。这个视角的顾客价值研究者认为,顾客价值就足顾客心中的价值,是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期望或感知到的产品和服务所给他带来的价值。

第二种视角,企业视角的顾客价值。这种视角的研究把顾客看作是一种企业资产,侧重研究不同的顾客及其顾客关系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例如,Abrain, Hawkes提出,顾客价值是顾客带给企业的长期的经济价值总量。Huge Davison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能够从满足顾客需求中获得的利益。这种顾客价值含义若以“顾客资产”( Customer Equity)为术语将会更为贴切。

第三种视角,把顾客与企业双向联合起来的视角。这种研究的重点是把营销看作是企业与顾客的价值交换过程。这种价值交换过程不仅实现了顾客与企业各取所需的交易,而且还会形成顾客与企业的一些其它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关系。这是比较典型的关系营销的研究视角。

笔者认为只有把顾客视角的顾客价值问题研究清楚,才能够进一步拓展到“企业一顾客”双向联合的视角。顾客视角的顾客价值是传统意义上的顾客价值, 也是目前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和深入的顾客价值领域。所以本文把基点放在顾客视角上,本文中所使用的顾客价值都是指顾客视角的顾客价值。

(2)顾客价值的定义

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顾客价值到90年代顾客价值研究的兴起,不同的学者对顾客价值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他们采用顾客感知价值、顾客让渡价值、顾客价值、顾客预期价值、顾客关系价值等概念,对顾客价值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这些概念强调的内容和着重点都不尽相同,迄今学者们还没有对顾客价值的概念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在较为全面地搜集了顾客视角的顾客价值概念定义的基础上,笔者把顾客视角的顾客价值概念定义大致划分为六类,分述如下:

1)从权衡的角度定义顾客价值

最早使用顾客价值概念的是Jakson(1985),他当时实际使用的是“价值”(value)这个术语,即指顾客感知到的利益与价格之间的比率。

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注意到了顾客价值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因此他在《营销管理(第8版)1994》中开始引入顾客价值概念。但是科特勒并没有直接使用顾客价值概念,而是使用了“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就是顾客得到的总价值与顾客付出的总成本之差。

Higgins(l998)在自己的研究中给出的顾客价值概念是:顾客价值是顾客获得的利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Higgins(1998)也认同顾客价值是两类要素(利益与成本)的差额;但是强调了顾客价值的高低受到双方沟通结果(认同价值)的影响,即顾客价值必须是以顾客认可并接受为前提。

Anderson,Narus(1998)认为顾客价值就是顾客从购买的产品中获得的价值与要付出的所有成本之间的“净收益”。

综合上述的各种顾客价值定义,这些定义都是采用两个项目(利益一价格、总价值一总成本、利益一付出等)相比较,在这些学者看来,顾客价值是顾客在清楚其所得、所失并进行比较后所意识到的一种结果。

2)从总体评价的角度定义顾客价值

Zeithaml (1988)是最早使用“顾客感知价值”概念来作为服务质量研究基础的学者之一,她提出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是对顾客感知到的所得和感知到的所失基础上形成的对产品效用的总体评价。

Monroe (1990)认为,顾客感知价值代表的是顾客从交易中获得的质量或利益与他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权衡。他主要强调了顾客价值的相对性。

Woodruff (1993 )提出,顾客价值是期望的属性与付出的属性之间的一种权衡。Woodruff的顾客价值概念包含了预期价值的含义(Customer Desired Value ),即顾客价值在实际交易之前就开始形成、存在。

总体评价说认为,顾客对所得、所失的总体情况进行大致的、模糊的判断,重点放在顾客对所得一所失的结果的总的评价或权衡上,并对其测量,而对顾客所得、所失的具体情况并不关注,也不去测量。

3)从质量的角度定义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管理的先驱Gale (1994 )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相对于产品价格而获得的市场感知质量。他认为,在考察顾客价值时,单纯谈质量是没有意义

的—任何顾客都想获得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正因为有价格约束,人们的购买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才不得不放弃部分质量要求。Gale把顾客价值看作一种质量。

4)从感知的角度定义顾客价值

Albrecht (1994)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对某一特定需求被满足程度的感知(Perception)。Albrecht认为顾客价值就是一种感知过程,是一种心理反应行为和过程,包含了感性认识和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它是与判断评价等心理行为较为接近的概念。

5)从情感的角度定义顾客价值Butz和Goodstein (1996)的研究认为,顾客价值就是顾客使用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时,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得附加价值之后,在顾客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联系。他们认为,顾客价值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有情感成分。

6)从多因素的角度定义顾客价值

Robert B. Woodruff是一位在顾客价值研究方面颇有影响的专家,他在早期的顾客价值研究中所持的观点是“总体评价”,在他的后续研究中放弃了“总体评价”,而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在一定的使用情境中对产品属性、产品功效、使用结果达成或阻碍其目的和意图的感知的偏好和评价。他强调了顾客价值的环境性,即在不同的环境下,即使使用同一种产品,顾客对其价值的偏好和评价可能也有很大的不同。顾客价值具有主观性、相对性,是因人而异的。

(3)顾客价值的构成和驱动因素

早期大多数研究认为顾客价值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质量和价格。如,PIMS (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研究就提出顾客价值是由产品质量、相对价格和顾客期望决定的。许多学者对顾客价值构成模式的探讨做了大量贡献, 形成了不同的顾客价值构成模式。

Sheth et al认为顾客价值由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组成: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识性价值以及情境性价值。Sheth et al的价值构成说明了顾客价值的多维观点。这五种价值任何一种或者全部都会影响顾客的选择行为, 每种价值在不同情景下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这里Sheth et al把不同的价值与消费行为联系起来, 强调这五个价值维度都关系到顾客最终所获

得的效用, 可以用来预测、描述并解释顾客的选择, 而顾客的行为则是多元价值

的功能体现。

Zeithaml根据以往学者的看法, 针对价格、质量与感知价值关系, 运用“方法—目标”理论提出其概念框架, 认为价值的利益要素包括产品内部属性、外部属性、感知质量以及其他相关的高层次的抽象概念, 价值的牺牲要素包括货币价格与非货币价格(如时间、精力、努力等) 。其中, 内部属性、外部属性等构成了不同的属性层次。Zeithaml强调的价值是由内部属性、外部属性和高层属性构成。

Woodruff在Zeithaml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方法—目标”理论在顾客价值构成领域的应用, 提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顾客价值层级模式。他认为顾客价值是一个层级结构, 它包括产品属性、属性结果和最终目的三个层次。顾客对价值的关注存在于属性、结果和目的三个层次, 最终获得的价值满意也是基于三个层次满意的考虑。产品属性是有关产品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组成部分或活动, 顾客也通常习惯于用属性来描述产品, 这实际上与Zeithaml提到的内部属性含义相同。属性结果是顾客对产品表现或使用结果(正向的和负向的)较为主观的评价, 它取决于顾客对产品属性的具体效果的综合判断。最终目的则是顾客的核心价值、意图与目标, 它是以产品或服务为手段所达到的最终目标, 也包含了促使顾客消费的目的与意图。Woodruff的顾客价值模式实际上反映了顾客的一种认知逻辑, 顾客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具体属性, 其次是属性的绩效表现, 最后才是这些结果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的实现能力的评价。这种层级式的构成模式说明了顾客是如何感知企业所提供的价值。

Holbrook在整合多位学者关于顾客消费及其行为的理解和研究后, 提出其

顾客价值构成表。Holbrook把顾客价值分为三个维度:(1)外在的/内在的。外在价值强调从消费中, 透过产品的功能性和效用性, 以达成所要的目的和目标; 内在价值则重视消费体验本身所获得的价值;(2)自我导向的/他人导向的。自我导向价值产生于顾客对产品和体验发出自我的评价和赞赏;他人导向价值则是基于外在因素而产生的价值;(3)主动的/被动的。主动的价值与顾客所做的事情相关; 被动的价值起因于对产品的被动反应上。

Sweeney等人在Sheth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总体顾客价值感知的不同贡献,又进一步把功能价值分解成质量和价格因素,即从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功能价值——质量和功能价值——价格四个维度来认识顾客价值的科学性。其中,

情感价值指源于产品或服务中的情感因素所带来的效用;社会价值是源于产品或服务中社会自我概念的强化能力所产生的效用;功能价值——质量是源于产品的感知质量和预期绩效所产生的效用;功能价值——价格是源于产品的短期与长期成本下降所带来的效用。

2.2.2国内顾客价值文献研究

近年来顾客价值的研究得到了国内管理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数学者是对西方顾客价值理论的综述和在此基础之上的相关研究。

白长虹,廖伟(2001)、陈颖(2003)、刘研和仇向洋(2005)、胡旭初和孟丽君(2004)、黄嘉涛和陈春花等对顾客价值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综述。

王永贵(2002)从顾客价值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入手,对顾客价值概念进行了综述,对顾客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行了剖析。之后,王永贵对金融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识别出顾客价值的四个关键维度,分别是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和感知利失。

董大海等人(2004)对货车柴油发动机进行的实证研究,开发了DEVEL模型;得出了顾客价值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前因的结论。董大海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在购买和使用某产品(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对所获得的效用与所付出的成本的比较,简单概括为:V=U/C。其中V为顾客价值,U为顾客效用,C为顾客成本。

李江,万映红,钱园园等人(2006)以顾客价值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基于顾客价值维度的满意测评基准设计方法,并以银行互动渠道的顾客价值维度建模。

花昭红(2007)提出了动态顾客价值理论,构建了顾客价值概念模型和反映顾客价值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模型。顾客价值概念模型主要包含首次购买的概念模型和重复购买的概念模型。花昭红选择了中式餐饮服务市场,对动态顾客价值理论的函数关系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2.3顾客满意与顾客价值关系文献研究

(1)Heskett等(1994)在服务利润链模型(Service-Profit Chain)中描述了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的关系。服务利润链描述了这样的逻辑:企业的成长与获利能力主要是由顾客忠诚决定的,顾客忠诚是由顾客满意决定的,而顾客满意由顾客认为所获得的价值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最终要靠富有效率的对公

司忠诚的员工来创造,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取决于其对公司是否满意,满意与否主要视公司内部是否给予员工高质量的内部服务。

(2)Woodruff(1997)提出了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在顾客的期望价值层次模型的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产生一个满意度水平,而总体的满意程度取决于顾客对不同层次上的满意程度的权衡和积累。因此,顾客可能会对产品属性、属性效能、使用后果和目标实现程度等形成不同的满意度水平。

(3)McDougall(2000)对典型的服务行业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顾客价值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的结论。

(4)美国顾客满意指数ASCI模型证实了顾客价值对顾客满意的决定作用。顾客满意处于模型的中心,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和顾客期望共同决定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决定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感知质量是顾客对所经历服务的评价,对顾客满意有正面影响,感知价值是相对于价格的质量水平,顾客期望受广告和口碑等的影响,是顾客对供应商所提供服务的预期。这三个前提相互联系,共同决定顾客满意。

3 理论框架和问卷设计

3.1房地产顾客满意研究中顾客的界定

在实施房地产顾客满意管理的过程中,顾客通常指的购房者,即房地产项目潜在的消费群体及现实的消费者,即潜在购房者和已购房者。

在现实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在构思初始的项目概念时,首先想到的是潜在的购房者的需求,市场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购房者的特性的分析,帮助开发商为产品确定目标顾客,当项目建成后,由购房者是否接受开发商提供的产品,即是否购房;来决定开发项目的成败命运。在项目开工前的预售阶段,潜在的购房者,就已经开始接触开发项目。通过项目的市场营销队伍,开发商就可以了解潜在购房者对项目的评价以及他们的需求特点。如果开发商在其开发过程中,主动地吸收潜在购房者的意见,就能使其所开发的房产商品,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需求。

已经购房的购房者,在房地产开发中也可以被称为业主,即物业所有人。在本课题中,业主仅限于自然人,限于个体的消费者。房地主产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开发商将其房产卖出就结束了房地产的开发过程。在房地产的项目推广中,物业管理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购买服务的认识在迅速的提高。顾客对物业是否满意,已经关系到一个营销方案的成败,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及企业的竞争。在购房者购买完房产成为业主后,顾客对于物业的概念就不仅现于几张图纸,以及模型,其切切实实会体味到物业的优劣,能感受到物业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对于房子卖出去后,对于开发商的工作来说并未结束,如何全面深入地了解购房者的意见,如何科学地确定售后服务和补救工作重点,如何让购房者体会到房产的价值,有效地提升满意度正是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3.2购房者满意的概念模型

笔者通过对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文献的阅读,并借鉴Sheth,Newmen & Gross 开发的五个维度组成的顾客价值和Sweeney & Soutar 在Sheth 等人的基础上,开发出的PERVAL 模型的实证研究文献,初步得到了基于顾客价值的购房者满意

驱动模型。但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顾客满意的价值驱动模型,在具体到购房者基于顾客价值的顾客满意测量时,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影响顾客满意的价值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取舍,并确定最终的要素。

表3.1 购房者顾客满意的价值驱动模型

3.3基于顾客价值的购房者满意问卷设计

2007年10月,在珠江地产公司支持下,我们召集了两次业主满意度调查专题座谈会,来自罗马家园和东方夏湾拿的业主代表们在会上发表了对房地产产品质量和物业服务的意见和感受。根据从专题座谈会收集到的意见,参考顾客价值的购房者满意驱动模型和前人研究成果中一些较好的指标,我们与珠江地产公司共同编制了顾客满意改进重点研究调查问卷。在专题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不同楼盘的购房者所关心的东西不尽相同,东方夏湾拿的业主较为关注周边配套,罗马家园业主倾向关注建筑质量和维修服务。而整个座谈会过程中,没有人提及到与认知性价值和条件性价值相关内容,经过指导老师和珠江投资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讨论,认为购房者在认知性价值和条件性价值方面感知不足,决定在问卷设计方面不提及相关内容。最终我们确定了由46个题项构成的李科特7点尺度调查问卷。采用7分制的评分方法,7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不同意,中间分数表示同意的程度;第17﹑18题是专门测试受访者是否认真看题目作答而设计的反向题。后续结果表明:反向题的效果很差。第二部分是针对业主个人资料共12个题项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开放性题目,主要是为了了解到在指标体系中忽略了的但业主认为重要的某些内容。最终问卷见附件。

4 数据收集

2007年11月10日开始正式调查,由广州大学学生余定廷,郑志辉等15人组成的调查组在珠江投资公司旗下楼盘罗马家园展开调查工作。采用了普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的工作区域主要以组团划分工作,每2个人负责一个组团的调查工作。问卷收发情况如: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274份,回收率为78%,其中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75%。

数据的录入和整理方面,罗马家园的数据由广州大学05市场营销的同学负责录入,采用双录的形式以保证录入质量。05市场营销的同学根据笔者提供的SPSS模板录入;在录入和校对完数据之后,把数据交由笔者负责合并。在合并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没有理解我们的意图,修改了模板的数据属性,把数据某些题项的数值类型由数值型改为了字符型;但是这并没有对数据的质量造成影响。在合并的过程中这些错误都被改正了。数据合并之前,我们进行了数据的抽查,一共抽查了8个同学录入的数据,每个同学抽查4~5份,共抽查了35份,共1610项,发现其中2份里面有共4处录入有错误;错误率为0.2%。全部数据合并后,我们进行了查错。我们利用SPSS-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 -FREQUENCIES功能找到奇异值,并根据奇异值所在问卷的编号找到原问卷,检查整份问卷的所有录入数据,并改正了错误。

在问卷的筛选中,对缺失值的题项超过题项总数的五分之一;或整份问卷都选择同一个分值的问卷,我们认为这样的问卷说明业主和住户不是经过认真考虑而是随意填写的,因此都将其视为无效问卷。另外,对于缺失值的处理,我们采用缺失值所在题项的平均分来代替缺失值。

5 卷数据分析

5.1 有效样本结构描述

表5.1 有效样本结构描述

从表5.1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是业主,性别比例相近,年龄以中年人为

主,企事业单位职工占职业的最大比例;工作区域基本集中在海珠区和天河区;家庭月收入5千-1万的占大多数,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私家车和地铁;大部分业主购房目的都是自住;他们也当初购房的决策者。

5.2相关系数分析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我们对罗马家园的调查数据中的反向题进行了正向修正(即8-x,x为反向题得分),随后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首先对功能性价值维度下的条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宠物扰民”和“四害多”两个条款与同一维度下其他条款相关性不够显著。因此对功能性价值维度的条款进行个项-总量修正系数分析。个项-总量修正系数的计算原理是用每一条款的得分除以其所属维度下的其他条款的得分总和,然后将商按从大到小排列,对造成突然下降的条款删除。本研究采取卢纹岱(2002)、高海霞(2003)等人建议的题项删除标准:某一题项的个项—总量修正系数小于0.3, 且删除该题项可以增加克朗巴哈(Cronbach s)α值。个项-总量修正系数的结果(表5.2.1)是删除了“宠物扰民”和“四害多”两个条款,余下35个条款用于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在回答“宠物扰民”和“四害多”这两道反向问题的时候,有部分业主没有充分理解题意,或者业主答题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使该题项的得分比较混乱,得分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对情感价值维度和社交价值维度下的条款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条款两两之间相关性显著,因此保留所以条款进入因子分析。

表5.2 个项-总量修正系数表

5.3 因子分析

对上一步分析后筛选出的40个条款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以便使结果便于解释。罗马家园数据的KMO值为0.939,(根据学者Kaiser(1974)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时,较不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6966.039,Sig值为0.000<0.05,呈现比较明显的因子模式,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结果(表5.3)是得到7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笔者对六个因子下的条款重新进行相关系数分析,个项-总量修正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各个条款之间相关性显著。参照黄颖华(2007),黄福才(2007)等人的筛选条款标准:(1)若因子负荷量小于0.4,删除条款;(2)若一个因子只含一个题项,删除条款;(3)

若一个条款在所有因子上的负荷量小于0.4或者该条款的因子负荷量有两个以上是大于0.4,删除条款。所得结果是删除了“园林绿化好”“公共设施运作良好”两个条款。

把经过筛选后的38个条款再次进行因子分析(表5.4)。这次所得结果是删除了“公建配套质量好”这条条款。把所得数据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5.5。这次因子分析得到了6个因子,其中“公共设施保养得当”和“环境干净整洁”两个条款的因子负荷量有两个以上是大于0.4,需要删除。删除“公共设施保养得当”和“环境干净整洁”后,进行第四次因子分析(表5.6)。第四次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删除了“珠江地产公司值得信任”和“随楼附送设施耐用”两个条款。剩下条款进行第五次因子分析(表5.7)。结果是删除了“认真听取业主意见”这一条款。所剩条款继续进行第六次因子分析(表5.8)。最终,笔者得到了6个因子32个指标构成的量表(见表5.9数据分析后得到得量表)。

表5.3 首次因子分析结果

温岭鞋业的品牌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 温岭鞋业的品牌战略研究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鞋类品牌商在品牌塑造与宣传上, 是跟随着大品牌进行体育营销, 但这种单层次的品牌塑造, 对于中小鞋类品牌来说, 终究无法摆脱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品牌与安踏、特步等国内品牌的挤压, 生存空间是狭窄的。另外, 这种单一的营销策略也无法向大众进行品牌形象的传播。温岭的鞋类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 如何在强势品牌的围堵中与大品牌竞争抢夺市场, 是其生存发展战略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温岭鞋业的现状和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切入,通过研究温岭鞋业发展历史,对温岭鞋业中的品牌战略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就品牌战略方面总结成功的应用规律及其对温岭鞋业企业品牌战略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二、主题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曾在20世纪60年代为品牌做出这样的定义2:品牌可以是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种记号,一种象征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有机组合等。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个群体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开来。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辨认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 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销的不断发展,使得现在的品牌不仅仅是个标记了。按照营销学权威道尔的说法,品牌是“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品牌的定义表述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品牌战略也叫名牌战略,是指:通过品牌管理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策略。是企业以品牌的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 写 开题报告是每个本科毕业生都要书写的,同时也让很多毕业生无从下手。这里小编带来的是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写,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综述的主体格式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1500字。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调查问卷法。我根据J公司员工是否愿意宣传自己的公司、员工是否自愿留在公司为公司效力和员工等方面设计问卷,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分析。 3.访谈法。我在J公司三个部门中各选取了1~2名员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等相关资料,丰富更多的理论知识,吸取宝贵经验,开拓研究分析思路。 2.调查分析。通过收集h公司管理人员针对工作压力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分析法分析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相结合,做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相对的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招聘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目标、任务、胜任力模型理论、结构化面试理论和人才测评,用以上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哲博百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管理和人才甄选的现状,对其招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的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 文献阅读:阅读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研究相关知识理论,学习理论基础,并思考论文的内容核心和写作方式,寻找书籍间内容的相互联系,总结出共通点,加入自己的思考,打开思路。结合实际:收集与研究相关的实际案例,跟阅读总结的文献理论相结合,同时积极做出个人思考,根据实例分析理论。总结归纳:得出最终的结论,从不同方面进行优化和总结,加以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理论所需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支撑。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的设计和发放,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从得到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分析问题。 3.总结分析。除了分析已知数据外还要对其提出建议和参考,为其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_陈晓翠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俊.国有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4(35):142-143. [2]王艳红.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以A 公司为例 [J ].经营管理者,2015(26):145-146. [3]徐建琳,伊静静.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探讨[J ].经 营管理者,2012(8):72,68. [4]王卫红,张牧云.引入柔性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吸引力[J ].发展研 究,2012(7):92-95.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陈晓翠,王璐,徐思蒙,陈向华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00) [摘 要]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 要意义。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059[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1-0102-04!!!!!!!!!!!!!!!!!!!!!!!!!!!!!!!!!!!!!!!!!!! [收稿日期]2016-04-19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大学生创新实验(60202004)。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服务质量 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 在1982年提 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1服务质量内涵界定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 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 务质量的主观感知。Gronroos 提出将感知服务质量从技术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朱沆、汪纯孝等通过研究指出,服务质量由环境、技术、感情、关系和沟通五个方面的质量组成,其中技术质 量最为重要。温燕碧、汪纯孝的研究指出,两个质量和三个公平性共同作用于服务质量,两个质量指硬质量和软质量,三个公平性指交往、结果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公平性。 1.2服务质量模型研究 1985年Parasuraman 等学者提出从可信度、安全、接近、沟 通、了解顾客、有形要素、可靠性、反应性、能力和礼仪十个维度评价服务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 模型。 1.2.1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1982年,Gronroos 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经验质 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技术质量是顾客对得到服务的客观评价,强调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功能质量是顾客得到服务的过程和途径,强调对过程的感知。期望质量与口碑、营销沟通等密切相关。该模型将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经验质量高于期望质量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 1.2.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Parasuraman 等学者建立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该模型认为 顾客感知与期望差距包括认知差距、标准差距、交付差距和宣传差距四个方面。要从四个缺口入手减少顾客感知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但差距并不能完全消除,要在工作中做好服务补救措施。 1.2.3SERVQUAL 模型 SERVQUAL 模型建立在Berry 、Zeithaml &Parasuraman (PZB )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可靠性、回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维度基础上。该模型认为顾客从这五个维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感知与预期比较得到认知服务质量。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6年6月第19卷第11期 Jun.,2016Vol .19,No .11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一、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1)以产品为导向的高端化妆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行为,造就了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①包雷晶认为每一个高端化妆品品牌应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定符号,以保留并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举例香奈儿NO.5的代言人,从玛丽莲·梦露到妮可·基德曼再到奥黛丽·塔图,香奈儿以它独特的形象魅力展示了它的品牌文化,并给人强烈的认同感。因此,高端化妆品品牌应植入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核,强化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也深化了品牌文化。 ②高兴佑和向长福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以高价位彰显其高贵;第二是以高品质彰显其品位;第三是以文化彰显其独特;第四是以限量彰显其珍稀。并从凡勃伦效应解释了消费者购买高端品牌的原因。 (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化妆品高端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4C理论是从4P转化发展来的,以消费者为导向。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与产品导向的4P理论相比,4C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①李柱,葛庆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应该以维护顾客忠诚度为核心。进行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以及共鸣的营销手段。并举例高端化妆品SK-Ⅱ深入市场,对皮肤问题进行合理分解,从解决问题来规划产品线。提出高端化妆品行业应注重开发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 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

影响服装业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影响服装业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实际上企业所追求的利润载体就是消费者,也就是企业要争取更多更多的消费者来稳住企业的市场。所以企业要留住消费者,必须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其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好感。而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性,这使得企业必须因此做出选择,若企业一把抓的话,会出现企业品牌形象模糊的情况,在品牌形象模糊的前提下,消费者是无法做出正常的选择的。所以企业为了大得,必须学会小失。企业又如何做到失小得大,而不是失大得小?因此研究消费者对服装各因子的满意度和关注度对服装企业把握市场决定品牌形象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1中国服装行业的现状 服装行业是一个很热门的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选择服饰上从过去的只求舒适得体,到如今的重视自我,追求个性。这种变化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之所以说是机遇,因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市场再次被细分,若被发现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作为第一个吃蛋糕的人,所获得的利益非同一般。而说到挑战,消费者形形色色的需求需要被满足,而过去只需要满足的因素只有舒适得体,相较之下需求因子变得更多更复杂了。 如今中国服装行业也正值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变细变复杂、以及服装业巨额利益的刺激,新品牌不停的产生。如今的服装行业可以用简单的四个字形容就是“百家争鸣”。 国纺织工业协会日前披露的2009 年1~5月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依然是一份喜忧参半的报告。从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开始实现生产的小幅增长,相对一季度,已有“明显转好”迹象。但另一方面,服装行业出口数量却以15%以上的幅度下降,短期内扭转颓势似显乏力。一个不失谨慎的判断是———2009 中国服装产业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愈发明朗。但似乎很难断言:服装产业已经彻底恢复元气。以肯定的是,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中国服装业的能量正不断积聚,在它真正释放的时候,那一定是中国服装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模式

长春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专业文献资料查找和资料积累方法,提 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制度,现将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文献综述是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研读,将某一时期、某学科、某领域、某个方面的研究特点、进展、状况以及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概况后撰写而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评述。 2.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①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综述; ②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或对现有学术观点和理论的评述; ③阐述本人的研究设想(提出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方法和手段或对今 后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的预示); ④参考文献(不少于12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3 篇)。 3.文献综述报告格式按“四个部分内容”撰写,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 字。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观点、意见、成果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2.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主题关系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进行综述,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课题文献综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研究单位: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文献综述作者:梁桂连 摘要:之前,我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养成课前备好课的习惯,课堂教学不讲究策略,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随意性大,故教学质量上不去。针对我校现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努力反思、自查、自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写教学反思;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研究,相互学习,收效良好。 关键词:教学现状;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成果 一、前言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7年春开始我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立项并开始研究,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组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论学习上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正文 (一)历史发展 2017年春,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在鹿寨县级课题立项,我们马上对我校的部分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不懂得课堂教学策略,很多老师们平时无暇去研读课标,即使有的老师去看一下课标,也是囫囵吞枣,对课标中的理念理解也不到位。有的老师得到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愿意自己设计,有的教师没有信心或能力去设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去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目标,很多都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上完一节课,结束的仅仅是时间,不知道所谓的目标,更谈不上是否达成目标。针对老师们的现状,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理解课题,我们向从鹿寨县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支教的邹文英老师和韦东丽老师请教。从她们那我们开始了解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可以摘自教学目标中,而教学难点则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定,不一定出自教学目标。有了她们的帮助,顿时我们脑海里的概念清晰多了,我

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 2文献研究 2.1 顾客满意文献研究 顾客满意是衡量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特别是近20 年的社会实践,“顾客满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如今,顾客满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在现代社会运行和组织管理中认可和推行。 2.1.1 顾客满意理论产生的背景 顾客满意度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消费心理学研究,20世纪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研究走出了象牙塔,进入实用研究阶段。经过3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日益成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该体系由顾客期望、产品性能、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5个方面的量化信息构成。通过各信息之间的组合,可以掌握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改进方向、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发展趋势等重要信息,从而用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的分析。一些研究者期望顾客满意度能够与生产率等传统的经济指标并列,正式纳入会计报表,并用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用途,逐渐被社会各方面所重视。 在以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为奋斗目标,也相信市场份额的扩大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然而,当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缓慢的增长率以及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很难争取到大量的新顾客。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和不必要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拥有一个愿意长期购买本企业产品的顾客群体。只有保持住已有的市场份额,才谈得上进一步扩大市场。美国白恩咨询公司(BAIN) 的研究显示, 保留顾客和公司利润率之间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顾客不履约率下降5% , 则公司利润率将上升25%~85% (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而顾客满意是顾客保留的前提。在一般的市场环境下,没有顾客满意,很难有顾客保留的可能性。同样BAIN公司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开发一个文档Word ` 新的顾客所花费的费用是保留一个顾客费用的6 倍左右。忽略已有顾客的利益, 而只将运营重点放在吸引新顾客上, 这必然会导致公司利润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降低。 进攻型策略体现为开拓新市场,争取新顾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争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防御型策略则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顾客转移壁垒,提高现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指导教师尹力 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072班 学生姓名徐元媛学号074050428 开题日期2010年12月10日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可另附纸。 文献综述正文: 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附页: 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的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 法学072班 074050428 徐元媛 作为国际私法经典学说之一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而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它们或以学术专著为载体,或以学术论文的面目示人,主要围绕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 萨维尼从根本上颠覆了冲突法主题的关注方式,而被公认为是冲突法世界的“哥白尼”。在实体法与超越实体法之间,萨维尼的独特身份、优雅节制的精神操守、先人的历史储备以及法律关系的格致工夫,这一切的风云际合为萨维尼奠定了重估一切价值所必不可少的历史机缘。因了这份缘分,冲突法革命在萨维尼的身上灿烂生发。①萨维尼对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因而最终产生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这一据说是他“其他著作都比不上的最高影响”的理论成果。②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渊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背景 在18世纪末期,德意志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非常微弱和缓慢。整个德意志处于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分裂割据局面。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萨维尼的祖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市民阶级在普鲁士的力量非常微弱。因此,从王权集中这个意义上讲,普鲁士君主专制要比西欧强得多。这里始终也没有出现像“三级议会”、“国会”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机构。因此,普鲁士资本主义因素相当薄弱。在政治上,普鲁士王国是几次反法联盟的中坚力量。由此,招致拿破仑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异族的政治统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警钟,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民族团结的范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仑在德意志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同时又充当了贪得无厌的掠夺者。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启动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从1800年起,德意志掀起了猛烈的民族运动。尽管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但目标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法学宗师萨维尼,也产生了这位法学家伟大的法学思想。③(二)哲学渊源 ①张春良:《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萨维尼冲突法革命发生学之究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②杜涛:《德国国际私法:理论、方法和立法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doc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 引言 当今世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之焦点就是顾客竞争,争取和保持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企业既要不断争取新顾客,开辟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又要保持现有顾客,稳定市场占有率。然而,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中,尤其是服务业,往往一方面大批新顾客源源而来,另一方面许多现有顾客悄悄而去,这就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企业要防止顾客流失,堵住“漏桶”,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和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以形成良好的顾客口碑和培养顾客忠诚。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的研究就顾客满意的定义、顾客满意测量以及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因素进行文献综述。 一、顾客满意的定义 1、顾客满意的提出 20 世纪60 年代;1965 年,Cardozo 首次将顾客满意的观点引入营销领域,提出顾客满意会带动顾客的购买行为。 2、顾客满意的研究发展 由于顾客满意管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预测顾客的行为反应, 因此, 自8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开始从行为学视角来研究顾客满意的行为结果。这些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物意向的影响是通过态度间接产生作用。例如, 01iver(1980) 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可增加顾客对品牌的偏爱程度, 进而增强对该品牌的重复购买意向; Bearden and Teel(1983) 在对汽车的研究中发现,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受到态度的调节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具有直接作用。有调查显示, 较高比例的不满意顾客不愿意再购买同样品牌的产品(TARP, 1979) 。

3、顾客满意概念界定 目前,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学术上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状态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购买行为的事后感受,是消费经历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如Howard 和Sheth(1969)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获得足够补偿的一种认知状态”;Oliver 和Linda(1981)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Westbrook 和Reilly(1983)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伴随或者是在购买过程中产品陈列以及整体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Kotler 则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另一种观点是从过程的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事后对消费行为的评价。如Hun(1977)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经历至少与期望相一致时而作出的评价”;Engel 和Blackwel(1982)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所购买产品与以前产品信念一致时所作出的评价”;Tse 和Wilton(1988)则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所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这些学者认为,在顾客满意的内涵中,评价过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从过程角度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囊括了完整的消费经历,指明了产生顾客满意的重要过程。 二、顾客满意测量 1、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 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源于美国营销学者Oliver于1980年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该模型对顾客满意的心理形成过程作了这样的解释:顾客在购买之前先根据过去经历、广告宣传等途径,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期望,然后在随后的购买和使用中感受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水平,最后将感受到的产品(或服务)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判断。当感知绩效符合顾客期望,顾客既不会满意也不会不满意;而当感知绩效超过顾客的期望(积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满意;当感知绩效低于顾客的期望(消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不满意。 因此,期望不一致模式有三种操作化的方法:(1)分别测量期望(消费前)和绩效(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