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话剧的沉沦

海派话剧的沉沦
海派话剧的沉沦

海派话剧的沉沦

李伟

【期刊名称】艺术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8

【总页数】4

【文献来源】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96855.html,/academic-journal-cn_arts-criticism_thesis/0201246718151.html

近来,随着上海风情话剧《亭子间嫂嫂》、沪语方言话剧《永远的尹雪艳》的先后上演,关于“海派话剧”又成了坊间网上热议的话题。

然而,在“海派话剧”这个概念之下,我们想到的远不止这一类以上海方言为手段、以上海历史、风情、民俗为表现对象的话剧作品。在这个概念之下,我们会联想到夏衍、沙叶新、赵耀民、曹路生、张献、宗福先、赵化南等剧作家,黄佐临、胡导、杨村彬、胡伟民、陈明正、徐企平、谷亦安、熊源伟、雷国华等导演艺术家,焦晃、俞洛生、祝希娟、奚美娟、李媛媛、娄际成等表演艺术家,熊佛西、朱端钧、顾仲彝、陈恭敏、陈多等戏剧教育家,我们还会想到《上海屋檐下》、《布谷鸟又叫了》、《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秦王李世民》、《屋里的猫头鹰》、《芸香》、《歌星与猩猩》、《原罪》、《白娘娘》、《庄周试妻》、《留守女士》、《OK,股票》、《公用厨房》等剧目,我们还会联想到1980年代从上海发起的“戏剧观”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戏剧界的思想,使戏剧舞台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剧”。

“海派话剧”,从外延上看,指的是整个上海乃至周边地区的话剧创作,但用“海派”而不直接用“上海”做前缀定语,还意味着从内涵上是对上海话剧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