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备课资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备课资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备课资料

部编语文四上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备课资料

一、21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

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出塞》

课时目标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

会认字:塞秦征将杰项

会写字:塞秦征词催醉

杰亦雄项

(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

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

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设计意图:

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

(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预设: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出示课件相关诗句)

课件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

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

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凉州词》《夏日绝句》

课时目标:

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凉州词》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在“阻塞”中读(sè)。在“塞车”中读

(s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快速掌握上堂课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因为《凉州词》和《出塞》一样都是边塞诗,因此学生更易接受。(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

《凉州词》与前一首诗《出塞》不同,理解后,学生会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并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诗意:精致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将士们正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战马上弹起琵琶,在催人出发了。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教师引导: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理解“沙场”即战场。

(3)第三、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作答,并及时评价。

课件出示:

诗意:将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返回家乡?

(4)“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旷达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呈现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几人回”则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氛围。(5)指导朗读,互相背诵:“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反问句,残酷地展示了战争的后果,深化了古诗的主题。朗读时,要语气加强,声调上扬。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二、学习《夏日绝句》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夏日绝句》。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播放歌曲)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作多是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近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齐读《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

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提问: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2)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点拨: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项羽?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课件出示:

项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称“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4)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教师引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课件出示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生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人杰:人中豪杰;鬼雄:鬼魂中的英雄。

(3)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预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气概吧!

(4)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词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我们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男生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吧!(师生齐读)

(5)同学们,我们的女词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

以诵读体味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注重在诵读中意会、体味。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情景,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讲述: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2.总结:《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借历史典故来抒发感情。李清照用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

设计意图:

教师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学生的骨血,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

部编五下1.古诗三首(教案和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 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 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

10.古诗三首(教案)

10《马诗》《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17.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上 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3.写作背景:《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与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浪淘沙(其一)》,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重点)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涯:“厂”要窄长,里边两个“土”上下排列,要匀称。

9.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交织着豪情、愁思与愤愤的呼喊——走进边塞征战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军行》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2.走近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理解词语。 四、品读释疑 1.从军行 【宋】范成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10 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9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 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 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 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 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 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9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课时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3 1.会认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 语。 2.能背诵、默写古诗。抄写指定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 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纸的发明 2 赵州桥 2 一幅名扬中 外的画 1 综合性学习 3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 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园地 2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 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部编版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 课《古诗三首》教案

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秦汉) 7. 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 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 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 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 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 【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 对课文的理解。】

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 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 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 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____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11)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会写8个生字。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重点) 3.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3.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

——韩翃《寒食》。 2.走近作者: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3.相关资料: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大腿上的肉给国君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重点)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3.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 1.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唐]韩翃)【出示课件2】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出示课件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示课件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

21.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1.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2.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关于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 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念友入深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浸透着和友人厚谊与不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走近作者: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芙:“艹”横要长,两竖下边稍向里收,“夫”下横要长,一撇上边出头,和捺舒展。 蓉:“穴”要紧凑,撇和点要小,分开,下边的“人”扁宽,舒展,“口”要扁小。 壶:“士”窄小,下横要短,“冖”的横要长,“业”两竖要近,下横平直,要长些。 四、品读释疑 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 5 个生字,会写“昼、耘、桑、晓”这 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并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习语文,离不开古诗词,听说咱们学校的学生不光现代文知识掌握得好,古诗词积累得更是好。今天,我们先来对对诗,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 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诗句都是描写什么地方的生活的? 像这种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我们叫作田园诗。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它就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 课,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 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xìng,兴致的意思,还有另一个音读xīng,兴旺、兴盛。 二、知人解题 1. 对于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情? 范成大,南宋诗人,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为官34 年后因

病辞官。此后十年隐居在石湖,写下了六十首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2. 释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农村生活;杂兴:各种兴致。) 三、读出诗味 1. 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一生读,正音:当、供、种。 2. 再读,读出节奏。试着给诗划出节奏,并按划出的节奏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后全班齐读! 3. 三读,读出诗韵。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的是哪个韵吗?(a), 哪几个字押韵呢?怎么才能读出这种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四、读懂诗意 1. 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谁知道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 2. 现在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和同桌两个人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一块交流。学生自学,师巡视。 3. 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两人同时汇报,一人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在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懂得耕田织布的方法,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五、读出诗境。 思考:当我们理解了诗句含义后,老师想考考大家了,要用诗中的词语来说。 1.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儿女,童孙。)什么年龄的人才可以称成年的男人和女人为儿女,称小孩子为孙子?(上了年纪的老翁。)正是如此,写这首诗的范成大已经六十多了,确实是一位老翁了。那诗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儿女子孙吗?他这样称呼,可以看出一种什么感情来?(亲切、赞扬、称赞。)带着

【新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10.《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 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 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