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够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掌握地球各种水体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规律;

3. 培养学生利用图示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材共有三个知识模块: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性—连续、不规则;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台风登陆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来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本节重点一是水圈的特点,二是水循环的原理。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为什么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生: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师:地球上71% 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有13.6 亿km 2 ,因此地球又被人们称为是“水的行星。”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吗?

[学生讨论]

(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阅读图表,明确概念内涵

师: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就一直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师: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你能说说它们是

如何发生联系的?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生: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展示“水圈的构成图”]读图明确水圈的构成特点,并要求学生用“结构图描述水圈的主要构成。”

教师帮助学生完善水圈的构成图。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 通过讨论、读图思考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图表加以归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南极的冰山。

师: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水圈中,陆地水体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水量仅为全球的3.5% ,但它自然界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而这些陆地上的水体尤其是淡水,主要集中于冰川,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据科学家计算,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 利用阅读材料,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 承转] 水圈具有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因此各种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给的。

[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观察思考:

(1)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生归纳: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展示“地下水和河流水的关系”]

[思考]:河流水与地下水有着怎样的补给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

[归纳小结]] 由图可以看出河流水和地下水补给是相互的,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潜水补给河流

地下水补给是可靠而稳定的。

[进一步思考]

(2) 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湖泊起了泄洪的作用。可见湖泊对河流有着调蓄作用。

( 利用示意图,让学生自主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承转]就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冰川水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体,谈谈它们的转化和意义,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如何发生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又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个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情境创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呢?

[教师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图上找出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标出每个环节的含义。

2. 在示意图上,画出海陆间水循环四个主要环节的循环运动方向,并在图上注明含义。

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吗?

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要求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易模式,并在图上标出各个环节的含义。

( 转绘图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阅读探究]展示台风登陆图,学生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师: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地运动更新着的,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

来说,水资源的总量是稳定不变的呢?以溧阳市为例,我们如何衡量本市各年水资源的变化呢?(停顿)好,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本市水资源的变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呢?

生:应考虑一年中新增的水资源和减少的水资源。

[进一步引导]非常好。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可引起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呢?

[学生讨论]引起水资源增加的因素有本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和地下流入本区的水资源;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因素有本区的蒸发、地表和地下流出本区的水资源。

[引导]大家能否给出一个计算本区水资源变化量的公式。

生:水资源的变化量=| 降水量+ 流入量- 蒸发量- 流出量|

师:设计这个公式的依据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

师:可以这样说: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水文学家们给出的一个重要原理——水平衡原理。

[引申]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地区,如果将其扩大到一条外流河的整个流域,那么就没有径流量的流入,公式即可变为:储水变化量= 降水量- 蒸发量- 径流量。如果是一条内流河的流域,那又如何呢?这次还得去掉径流量。

[阅读图表]展示全球水平衡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海洋、陆地外流区域、陆地内流区域、全球的水资源变化量。

师:这说明什么呢?

[归纳]在自然界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例出发,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师: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在沿海的A 地和内陆B 地,水循环对这两地气候、水文、植被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海陆间水循环时A 、B 两地的影响有所不同。沿海A 地降水多,植被繁茂,地表径流丰富,且对地貌塑造作用强烈。而深居内陆的B 地降水少,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也相应的减弱。由此可见,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提问] 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之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后回答。

生:略

由此可见水循环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维持全球的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什么影响呢,请举例说明,并运用刚学习到的水循环

原理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完成活动。

关于“活动”栏目的教学,活动1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

对于活动2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示。同时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师生小结]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会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地表水的拦蓄、灌溉、将地下水抽取到地表、跨流域调水、对森林的砍伐、减小湖泊面积、开发沼泽等。人类的这些影响对于水资源来讲大都是弊利并存,有的甚至是弊远大于利。因此,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否则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树立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评析】:

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地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图例课件,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理解水资源的含义及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类型。对于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由于这一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让学生读书、读图、并且画图,协助学生理解水的运动转化原理,理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特别是地下水对河流水的补给。通过引用一些事例资料,采用“读、讲、议”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水体的运动、转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同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做到真正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资源和全球观念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课标解析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及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水循环环节。完成1~2题。 1. 关于①~④环节参与水体总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③④之和大于① B. ①大于② C. ②大于① D. ④大于③ 2. 与下渗负相关的是 A. 地下径流 B. 地表径流 C. 植被覆盖率 D. 蒸发 【答案】1. C 2. B 【解析】 ③④之和是陆地上降水,①表示海洋上降水,②表示海水蒸发,蒸发海水90﹪降落在海洋上,有约10﹪输送到陆地上。地表径流量越大,下渗量越小。 1. 关于①~④环节参与水体总量的表述中,③④之和是陆地上降水,①表示海洋上降水, ②表示海水蒸发,蒸发海水90﹪降落在海洋上,③④之和小于①,A错。蒸发海水有约10﹪输送到陆地上,②大于①,C对,B、D错。 2. 与下渗负相关的是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量越大,下渗量越小,B对。地下径流与下渗量呈正相关,A错。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下渗多,呈正相关,C错。蒸发量越大,下渗减少,D错。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如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下渗D.径流 4. 建设海绵城市不可以 A.提升水源涵养能力B.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C.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D.增加城市的径流总量 【答案】3. C 4. D 【解析】 3. 海绵城市通过湿地、森林等吸纳雨水促进雨水下渗,选C项。 4. 海绵城市可以拦滞雨水,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缓解雨涝,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选D项。 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 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①乙之前②乙到丙③丙到丁④丁之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A. 甲之前 B. 甲→乙 C. 乙→丙 D. 丙→丁 7. 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一、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用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 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 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 页的读图思考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这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有冰川融水、湖泊水大气降水,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开场白: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 Ⅰ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 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的内容要求中提出: “运用示意图,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 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 、会“画” 、会 “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 、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 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 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 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三维目标定向

⑴ .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 49 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 .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 flash 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 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 、教学重点 ①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案 一、课标解析 了解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 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 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根据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调整自己的作为,趋利避害。 二、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 ,分 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 ,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 有的关系。 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 过各个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 中,水在连续不断地、 ,使地球上的各种 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 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 不断地表形态。 三、典题解析 [例1](03年地理)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下列两题: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解析:(1)题借用古诗句考查河流补给来源以及形成陆地径流雨水补给的原因。黄河流域河水补给形式上有多种形式,但是降水补人是主要方式。陆地上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含季风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和以降水的形式补充地表水。 (2)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等知识,应扣住“陆地水进入大气层”这一环节进行分析。答案:(1)雨水是主要补给季风(2)蒸发、植物蒸腾作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典型例题

自然界的水循环典型例题 例题1.读下图,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毫米,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立方米),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________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_________。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_______________,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______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________(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部分盐度较低,成因为_______________。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表获取信息是近年来高考中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该题除了考查这方面能力外,还考查了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这种题目,要经过“三关”,重“四力”,即:基础关、图像关、综合关;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区域地理的分析综合能力、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答案】 (1)夏冰雪融水雨水 (2)北冰洋、大西洋位于地势较高的迎风坡 (3)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有大量河水注入,起稀释作用。 (4)哈萨克斯坦 例题2.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 C.柴达木盆地的湖泊水 D.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 【解析】 水循环中的海陆间循环是促使陆地水体能够得以更新的重要类型,其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本题没有直接考查这些环节,而是变换思路,列举具体实例,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事物分布的判断,认定其是否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练习题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练习题 第三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① B.环节②与气流上升有关 .环节③与地形起伏无关 D.环节④使甲地增温 答案 B 解析由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且甲地为海洋,可知乙地为陆地,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③为径流,④为蒸发。水汽输送这一环节人类基本无法改变,径流与地形起伏有较大关系,蒸发要吸收热量,故会使甲地降温,降水的形成一般与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有关。 (2014•潍坊高一质检)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该河流最主要的水补给是( ) A.大气降水B.地下水 .冰雪融水D.湖泊水 3.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

A.珠江B.塔里木河 .松花江D.长江 答案 2. 3.B 解析该河径流量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其补给方式应为冰雪融水,可能是我国的塔里木河。 4.下列地理现象中,仅属于陆地内循环的是( ) ①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冬季和春季的凌汛 ②夏季,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形成丰水期 ③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引冰川积雪融水灌溉农田 ④所有流经热带沙漠地区的河流 A.①②B.②③ .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黄河凌汛是外流河上的自然灾害,属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属内流河,不注入海洋,只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坎儿井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也不注入海洋,也只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并不是所有流经沙漠地区的河流都不注入海洋(如尼罗河),也就不一定只参与陆地内循环。 读下面我国华南某河流下游剖面图,回答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河流水位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是( )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3.1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含解析)

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循环主题 (一)水循环的类型 1.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循环的水量最大;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循环的水量最少; 3.海陆间循环:发生在陆地和海洋之间。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下渗)——地下径流【绘图】 (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1)水利措施 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蒸发量加大。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 “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三)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属于外力作用)。 (四)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同时 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改善生 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 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

教案(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陈金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云、雨、雾的形成。 2.能描述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3.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难点】:解释水循环中云、雨、雾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材料: 支持材料:PPT课件、活动工作纸 活动器材: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探究云、雨、雾的形成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云、雨、雾的形成,认识到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活动二: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活动目标: 1.通过填写、分析自然界里水循环图,进一步认识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 的作用。 活动三: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和分析,认识到水循环能维护生态平衡。

五、训练与评价 活动工作纸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年级班第小组成员 活动一: 活动器材: 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活动步骤: 1)在空烧杯中注入半杯热水,表面皿凹面向上盖住烧杯口; 2)用手指测测清水温度,再将少量清水倒入表面皿; 3)观察烧杯上半部分、表面皿下侧现象; 4)用手指感受表面皿上侧水温变化; 5)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面的“活动现象”中。 活动二: 小组讨论,并在适当位置填入下列词语: 海洋湖泊太阳云雨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地表 河流 下渗 地下河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与理解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行为动词为“运用”、“说出”,内容限定词为“过程”即水在不同空间上的转变和“主要环节”即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本节课要求学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模式图中,整体把握水循环。在此基础上,理解水循环联系了四个圈层,实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内容。两个蓝色的标题分别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本节课没有涉及河流补给的内容,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产生的意义做为重点处理,其中前者是基础。 3. 学情诊断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储备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受知识面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案例的分析、活动的完成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图、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二、教学目标

1.分析潮白河水的来源和去向,在潮白河剖面示意图中,标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总结水循环的模式图。 2.举例说出人类目前对水循环可干预的环节和方法。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水循环的过程没有直接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而是以身边潮白河的案例先分析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随后学生进一步自己设计水循环模式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小组讨论所给材料的形式实现,材料中主要以潮白河流域工程为主,使学生明确人类能够干预的最主要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不容易说出,学案中用文学的语言先总结出,例如:“天然淡水制造厂”,启发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可以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 四、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在地理环境中具有三种变化的特性,因此在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同时水也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为此,掌握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见图)。

二、水循环的列表分析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作用意义(见下表) 三、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习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题名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此标准突出示意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示意图挖掘构成水循环的环节以及理解这个过程。最终从理论落实到现实中水循环的进行对我们的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自然界中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展开对自然界水体的分类、分布、以及各类水的占全球水量的百分比等方面的认识。对自然界水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需要让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过程,也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最终,落实到对现实产生的意义。水循环比较抽象,但生活中水随处可见,在学习中可以通过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中应该重视相关资料、图表、板书、课件等辅助资料的运用。通过图表,对水体的主要形态及其对应含量有系统的把握。其次,适当运用有关有关水体的资料,充实课堂,让课堂能处处与生活结合。由于,水循环过程比较抽象,所以过程的示意最好借助板书,可以一边画出各个环节,一边讲解过程;用动画展示也可以,比较直观形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能说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掌握海路之间、海海之间、陆陆之间的水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以及人类通过干预水循环的环节怎么影响水循环。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运动转化与更新规律,能够让学生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认识自然界的水是动态平衡的,认识自然界的万物是不断变化运动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 难点: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法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因为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材料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和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 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后练习(附参考答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后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 下图示意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该水库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江淮地区 C.西北内陆 D.横断山区 2.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5月 B.7月 C.8月 D.10月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4.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下图是我国海拔3800米某内陆湖的水位变化情况,回答5~7题。

5.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影响 B.风沙影响 C.降水影响 D.气温影响 6.如湖泊水与潜水为互补关系,下列补给正确的是() A.1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B.7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C.湖水常年补给潜水 D.潜水常年补给湖水 7.当图中湖泊水面面积最大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 B.松花江出现春训 C.尼罗河入海水量一年中最少 D.罗马正值炎热干燥期 2009年8月7日特大台风“莫拉克”袭击了台湾、福建等地,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据此完成8~9题。 8.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型()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不能确定 9.“莫拉克”登陆属于水循环哪一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答案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三门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对渭河下游的显著影响是() A.含沙量明显减小 B.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C.流速明显加快 D.洪涝灾害明显加剧

公开课水循环教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陶丽蓉(西安市含光中学710068)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表达了3个要点: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强调学习的“过程”、“方法”。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类型(按空间分布划分)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说明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②说明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生态、地貌、气候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③认识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④知道水资源虽然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自然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材未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做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设计了两个关于水循环的学生活动内容,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关于水循环的意义,教材未加明确说明,而是分散在具体内容的介绍之中,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维持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的传输转化;(3)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书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四)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对某些问题分析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 3.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年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 (2)说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用简炼语言表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水的忧患意识; (2)树立科学资源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模拟水体相互转化、运动》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材料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热水、透明平底盆(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 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热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人中央。 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 ③把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小盆正上方【导入】教学过程 同学们知道我们县城有哪些河流流经吗?丰乐河、富资河、布射水、杨之河共同汇入练江,练江汇入新安江,流入千岛湖,一直奔腾到海。几千年来新安江水一直滚滚向东而不枯竭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自然界的水环》请大家翻到教材54页,用一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教材,请大家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哪些,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情境:展示冰川、飘动的云、奔流的江水这三幅景观图片,结合课本第54页第一、二节,思考问题: ①说一说地球上水的三种形态及特点。 ②结合“水圈构成”扇形图,说出陆地上各种水体类型及比重。 ③目前,人们直接利用于生产生活的淡水主要有哪些?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这些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然而,地球上的水总量丰富,但淡水资源却不多,可以直接利用的更少,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因此,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朗诵诗《我是一滴水》 活动探究主题:新安江河水的时空之旅

(完整版)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 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教学难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4、课型: 新授课 5、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 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在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体是怎么组成的,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先看一下第一个问题---相互联系的水体。

、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然界的水体可以从形态和空间分布上来分类,先来看一下水体的形态。 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水的形态。 师: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构成了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接下来再从空间 分布来看。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看图3.1水圈的构成。 师:从空间分布上看水体有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全球水体的 96.53%,而大气水只有0.001%,其余部分的是陆地水。按照矿化度把陆地水有分成了咸水和 淡水。我们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是淡水部分,主体是冰川,但是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其次是地下淡水可以利用的是浅层地下水。剩下的淡水部分我们可以利用的有哪些呢?生答:略 师:还有河水及淡水湖泊水。可见,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如果全球的水比作一缸水,那淡水部分只是一勺水,而人类能利用的部分只有一滴水那么少,所以水资源很宝贵,我们应给节约用水。 师: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并不是静止的,可以相互转换,比如:河水下渗能成为地下水,地下水丰富的地方向上也能变成河水,我们以河流为例看一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怎样的补给关系。 多媒体展示图3.2 “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师: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答:大气降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多媒体展示图片,解释河流的补给类型 师: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 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 在西北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 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比如我国的塔里木河,他的汛期出现在夏季,气温高,有 来自天山和昆仑山的冰川融水补给河流。 东北地区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是积雪融水补给,夏汛是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除此之外很多河流靠地下水和湖泊水来补给。比如我国的松花江的源头是长白山天池水来补给。 而济南的趵突泉则是靠地下水来补给。 师:以上我们介绍的都是其他水体补给河水,那河水能否补给其他水体呢、看第二个问题。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