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化流溪河水源保护措施建议

广州从化流溪河水源保护措施建议
广州从化流溪河水源保护措施建议

广州从化流溪河水源保护措施建议

摘要:水源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热点研究问题一直。从化流溪河是广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源,是广州市水质相对优良的流域,但近年水源水质存在有机污染影响,水质平均污染指数有上升趋势。本文对流溪河流域水环境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流域污染防治的角度提出水源保护措施建议。

关键词:流溪河水源保护流域污染防治

1.前言

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1]。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很多水源地周围环境遭到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水源保护问题是关系饮用水安全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2,3]。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本地水资源较少,而过境水资源丰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水质型缺水的特征日益严重。流溪河位于广州市西北部,是由众多溪流汇集而成,流溪河从化段水质良好,是从化市最主要的流域,也是广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随着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的迅猛发展,污染物产排量的增加对水源水质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流溪河水源地水质保障压力将不断增大。河流水质污染问题往往涉及区域污染问题,因此要切实保障流溪河水源水质,做好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是关键。

图1广州从化水系图

2.流域水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2.1水源水质保障压力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流溪河水源水质保持良好,但水源地水质平均污染指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2010年比2005年上升约50%(以Ⅲ类标准评价),如图2。流溪河从化段存在一定的COD和氨氮等有机污染威胁,水源水质保障压力不断加大。

图2水质平均污染指数趋势图

2.2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进程缓慢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三产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生活、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教学文案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3.1 绿道功能 (3) 3.2 绿道组成 (3)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 4.1 绿道分级 (5) 4.2 绿道分类 (5)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 5.1 规划设计原则 (6) 5.2 规划设计成果 (6) 6绿道选线 (9) 6.1 基本要求 (9) 6.2 分类选线 (10)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 7.1 绿道游径系统 (11) 7.2 绿道绿化 (14) 7.3 绿道设施 (15)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12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 4.1 确定任务 (2) 4.2 调查、收集资料 (3) 4.3 编制规划 (3) 4.4 成果 (3) 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 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 5.3绿道网络构建 (5) 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 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 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 6 指南实施 (6)

1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 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 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为适应我省绿道规划设计需求,有效指导、规范和协调全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我省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规范我省绿道规划设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或具体化。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 本导则主编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编制人员:顾浩陈桂秋赵栋胡智清 高黑孙鹏周俊马敏 马浩杨永康周伊峰黄勤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 年12月12日 1

目次 1 总则 (3) 2 绿道定义 (4) 2.1 绿道的定义 (4) 2.2 绿道的构成 (4)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8) 3.1 绿道分级 (8) 3.2 绿道分类 (9) 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10) 4.1绿道规划类型 (10) 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10) 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11) 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11) 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2) 5.1 绿道选线原则 (12) 5.2 绿廊 (13) 5.3 慢行道 (15) 5.4 驿站 (18) 5.5 标识 (22) 5.6 节点 (23) 2

1 总则 1.0.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1.0.2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1.0.3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3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2012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试行)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 1 总则 (1)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 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 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 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 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 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 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 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 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 附图 (19) 附表 (22)

1 总则 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绿道绿廊体系规划编制任务书

**市绿道绿廊体系规划项目 任务书 为贯彻落实**省县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办﹝2013﹞6号《关于加快推进县城绿道绿廊建设的通知》和**市绿化委员会城市绿化办公室*绿城﹝2013﹞4号《关于2013年**市城镇绿化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我市高标准中等城市的建设步伐,以我市2015年创建国家级园林城为契机,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特此启动编制**市绿道绿廊体系规划。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市绿道绿廊体系规划 2、规划范围: 3、项目目标:在**市总体规划和**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通过绿道绿廊体系规划,建成体现**特色的绿色风景通道,打造生态山水旅游城。通过绿道绿廊建设来带动周边的土地开发建设,形成集生态保护、经济民生、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改善发展条件,提升人居品位。 二、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省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省绿道绿廊建设导则》。

3、《**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 4、相关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规划等专项规划也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 三、规划设计原则 1、地域性原则:串联本市最有特色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以及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自然、人文节点,尽可能多地发掘并展示本地具代表性的特色资源,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2、社会性原则:形成以健康生活为前提的、以宜居城乡为目标的绿色载体,提倡公共参与,倡导绿色生活。 3、生态性原则: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有机连接生态廊道、生态隔离绿地和农田林网等,构建区域生态格局。 4、经济性原则:结合现状可供选择绿道路径,强化绿道建设的可操作性,尽量避免开挖、拆迁、征地,集约利用土地,降低建设成本。 5、历史性原则: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6、安全性原则:以慢行交通为主,减少与机动车的冲突。 四、具体规划设计要求 1、进行必要的现状调查,形成现状分析;

广州市绿道建设指引(4.12)发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 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3.1 绿道功能 (3) 3.2 绿道组成 (3)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 4.1 绿道分级 (5) 4.2 绿道分类 (5)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 5.1 规划设计原则 (6) 5.2 规划设计成果 (6) 6绿道选线 (9) 6.1 基本要求 (9) 6.2 分类选线 (10)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 7.1 绿道游径系统 (11) 7.2 绿道绿化 (14) 7.3 绿道设施 (15)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解读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解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导则共分7章,主要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等内容。 编制背景 1.绿道建设概况 随着绿道实践的发展,我国绿道逐渐由省域层面向城市层面、社区层面发展,绿道建设区域逐渐由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县、乡镇等延伸。 各地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特点,发挥优势,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已开展绿道规划和建设工作。除西藏外,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已开始在全省(区、市)域范围内推进绿道规划建设。 2.绿道建设经验 第一,绿道建设依托自然山水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与山体修复、河湖水系治理等环境改善工作相结合,一举多得。如福建龙岩莲花山绿道、福州“福道”等采用架空栈道的形式,顺应山体自然地势,尽量保护现状植被,避免对动物迁徙造成不良影响;广州东壕涌绿道将原来的地下河涌恢复为露天河涌,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 第二,绿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林带等线性元素,改造利用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如浙江省大量利用现状山地古道建设山地型绿道;深圳依托原特区“二线关”巡逻道建设特区管理线绿道,依托原广深高速公路隔音林带建设福荣都市绿道;厦门利用废弃铁路建设铁路文化绿道等。

第三,绿道串联重要自然及文化资源节点,完善绿色空间网络,构建文化休闲“长廊”,进一步彰显了地域特色。如北京环二环绿道串联中心城区的主要公园,北京三山五园绿道联系京西历史名园等,提升环境品质,展现古都风韵;广州荔湾绿道串联起水秀花乡景色,展现了西关老城风情,突出岭南历史文化。 第四,绿道加强城乡互动,逐步形成吸引城乡居民休闲度假与康体健身,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致富之道”。这类绿道大多距离较长,横跨若干地区,沿线资源条件丰富。如广东增城绿道、成都温江绿道、南京中山陵绿道等,吸引游客体验田园野趣,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3.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绿道相比,我国绿道尚处于发展初期,虽然绿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绿道功能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绿道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联结城乡的慢行游憩通道,绿道在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有待完善提升。 第二,绿道空间分布有待拓展。目前大规模的绿道建设相对集中于城郊地区,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的社区级绿道建设有待加强。 第三,绿道可达性及配套服务设施有待改进。目前一些绿道使用率偏低,尤其是位于远郊区的绿道,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绿道网络的连通性、可达性有待提升,服务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第四,建成绿道管理维护有待加强。不少地区绿道管理机构的职能分工不明确,绿道维护管理力量不足,在日常养护维修、驿站运营和治安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压力。 4.各地编制情况 为满足指导、规范绿道规划建设的需求,各地纷纷出台了地方性的绿道规划设计标准、导则及建设指引等。至2015年底,全国已发布执行绿道地方标准1部,省级导则6部,市级导则多部。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年)》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年; 远期: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条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资料讲解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年)》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年; 远期: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南京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Nanjing

南京市绿道规划设计 技术导则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2月

前言 为适应我市绿道建设需求,指导和规范全市绿道的建设工作,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南京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本导则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原则、绿道的分级分类、绿道的选线、绿道构成要素配置要求、附件。 《南京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由市绿化园林局组织编制,起草单位为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导则由市绿化园林局负责管理,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2018年2月

目录 1总则3 2基本原则4 2.1生态性原则 (4) 2.2系统性原则 (4) 2.3人本性原则 (4) 2.4特色性原则 (4) 2.5实用性原则 (4) 3绿道的分级分类5 3.1绿道的分级 (5) 3.2绿道的分类 (5) 3.3绿道的构成 (6) 4绿道的选线8 4.1规划选线的基本原则 (8) 4.2绿道选线分类指导 (8) 5绿道构成要素配置要求10 5.1慢行道路 (10) 5.2绿化景观 (12) 5.3服务设施 (14) 5.4标识系统 (17) 6附件19 6.1标识系统 (19) 6.2绿道标线 (32) 6.3慢行道路色彩 (33) 6.4绿道规划设计案例 (33)

1总则 1.1为充分发挥绿道的休闲、健身功能及生态作用,展现南京绿道生态化、 人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有效指导南京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升绿道设计质量,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所指绿道是结合南京特色、贯通全市城乡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 是依托山、水、城、林格局,串联城镇、乡村、风景名胜区与现代产业区等,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等为一体,供城乡居民、游客步行和骑游的绿色廊道。 1.3本导则为南京绿道的规划设计提供普遍性指导和参考。除本导则外,绿 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江苏省、南京市的其他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及技术规程等的要求。 1.4本导则由南京市绿化园林局负责解释。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PlanningGuideesloiUnfrbanGreenwayi nGuangdongProvince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 年7 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涵义及构成 (2) 3 目标和原则 (3) 4 选线方法 (6) 5 基本要求 (8) 6 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12) 7 城市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指引 (20)

1 总则 1.1 为明确城市绿道内涵、规划目标和原则、选线方法与基本要求,指导全省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城市绿色生活网络,制定本指引。 1.2 广东省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各城市与绿道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3 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1.4 本指引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2 涵义及构成 2.1 涵义 广东省绿道网对应于是否穿越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由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两级网络构成。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限于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建设城市绿道对于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2 构成城市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 2.2.1 绿廊系统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 2.2.2 人工系统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服务设施系统: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规章标识、警告标识等。

最新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1 2 3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住房城乡建设部 17 2016年9月 18 19

20 21 前言 22 23 2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25 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26 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 27 28 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 29 30 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31 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2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33 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34 意见和建议。

目录 35 36 37 1 总则 (1) 38 2 术语 (2) 39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40 3.1 绿道功能 (3) 41 3.2 绿道组成 (3) 42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6) 43 4.1 绿道分级 (6) 44 4.2 绿道分类 (6)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7) 45 46 5.1 规划设计原则 (7) 47 5.2 规划设计成果 (8) 48 6绿道选线 (13) 49 6.1 基本要求 (13) 50 6.2 分类选线 (14) 51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7) 52 7.1 绿道游径系统 (17)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194-2014 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2814-2014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ujian Province 2014-09-01发布2014-10-30 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Standard for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ujian Province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194-2014 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2814-2014 主编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 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14年10月30日

关于批准发布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的通知 闽建科[2014]23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规划局、公用局、园林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规划局: 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共同编制的《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经审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T13-194-2014,自2014年10月30日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函告省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 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9月1日

关于同意福建省《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规程》等三项地方标准备案的函 建标标备[2010]147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你厅《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的函》(闽建科函[2014]73号、74号、75号)收悉。经研究,同意该三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为:《福建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与评价标准》 J12813-2014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J12814-2014 《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规程》 J12815-2014 该三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标准定额司 2014年9月28日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Planning Guidelines of Urban Greenway in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7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涵义及构成 (2) 3 目标和原则 (3) 4 选线方法 (6) 5 基本要求 (8) 6 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12) 7 城市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指引 (20)

1 总则 1.1为明确城市绿道内涵、规划目标和原则、选线方法与基本要求,指导全省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城市绿色生活网络,制定本指引。 1.2广东省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各城市与绿道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3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1.4本指引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2 涵义及构成 2.1涵义 广东省绿道网对应于是否穿越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由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两级网络构成。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限于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建设城市绿道对于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2构成 城市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 2.2.1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 2.2.2人工系统 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 服务设施系统: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 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规章标识、警告标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