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精要解读之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同学交往中,怎样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给自己寻找学习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错误,怎样反躬自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明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看到贤德的人,就想和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就自我反省。孔子的这句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

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见贤思齐,就是将具有卓越才智和高尚美德的他者,作为自己的表率。在向之看齐中,潜心其中,身体力行,向目标步步追赶。这本身就是一种仁德之行。米开朗琪罗说,“当我看到一个具有才能或思想的人,我不禁要热爱他,我可以全身心托付给他,以致我不再是我了。”这就是见贤思齐。

而孔子提出的后一项要求更高。见不贤,不是拂袖而去,或远远躲开,再忿忿吐口唾沫以示不屑,而是“内自省也”。将不贤当作一面镜子,反观自照,检查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毛病。歌德的长诗《浮士德》里,与浮士德博士结伴而行的靡非斯特,是阻止追求真、善、美理想的恶魔,他一次次邪恶诱引,阻碍向善,最终却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反向动力。“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仅用夫子半句话,歌德就为世界创造了一部永远不朽的诗剧。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

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自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道路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在过失面前,贵在自省,知过能改。在人们的意识里,一提到反省,似乎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与青年人无缘,其实并不尽然。反省是不分年龄的,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反省对于任何年纪的人都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实际上,反省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具有重要性: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所以这句话对我们同学尤其有教益。

自省而知耻,知耻而后改,认真地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做到闻过则改,有错必纠。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自省,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思索和总结。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自己直接经历和体验的,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自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自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倘若我们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避免同样的失误,不断取得成功、。

自省归根到底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歌德曾说:“知之尚需用之,思之犹应为之。”除了要善于自省,还要善于将自省的思考付诸实践。还记得一句寄语:“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其实,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自省,并将自省的思考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联系我们的学习,要做到“见贤思齐焉”就必须有一颗谦恭之心,因为只有如此,你才可能感受到别人的“贤”,否则,你处处觉得自己都比别人好都比别人强,怎么可能认识到别人的“贤”?在学习中要想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就必须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从别人的“不贤”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贤”,否则,别人的“不贤”倒是看得很清楚,可是却看不到自己存在着同样的“不贤”,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手电筒照人不照自己”。

要真正在生活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事实上我们有的同学即使明明知道自己有了错,还要千方百计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与孔子所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当然,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个距离,也可能就是缩小这个距离的开始。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与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这正是内心自省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儒家教育人的重要方法。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 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法, 吸取正确的思想, 摒弃错误的观念, 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希望同学们真正将《论语》中的这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了然于胸,实践于行,用儒学浸淫我们的思想,让圣贤引领我们前进。教师总结: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圣人的教导,也许有的同学要说,在我们生活中接触不到贤人。其实,贤人的概念很广泛,只要是好的榜样,就是贤人。如:有的同学认真负责的做好教室的卫生,任劳任怨,这就是贤人,我们要学习她爱劳动、爱集体的精神;有的同学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是贤人,我们要学习他们一丝不苟、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看见这样的贤人就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同样,看到反面的典型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圣人的明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素质,我们的品德和学业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才能创造出明天的辉煌。

思考:

1、在生活、学习中“贤”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到见贤思齐呢?

2、你在平日生活、学习中如何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的?

论语六则、师说解析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做具体的讲解: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弟子、朋党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30篇(讲义)

1、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 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1)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wine with grains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2)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Generally speaking, win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3)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hinese wine culture has been play ing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for a long time. (4)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 Our Chinese ancestors used to enjoy themselves by

drinking wine while writing poetry, or to make a toast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a feast. (5)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Wine culture, a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in the life of ordinar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birthday party, farewell dinner, wedding, etc. 2、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书法在中国艺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影响到了其它的中国艺术形式,比如古典诗歌、雕塑、传统音乐及舞蹈、建筑及手工艺品。作为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且越来越受到欢迎。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Chinese calligraphy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an ar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2)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

常用论语100个经典名句

(一)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三)见义不为,无勇也。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八)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九)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十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十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十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十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十五)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十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十七)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臾哉?人焉臾哉? (十八)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十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二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十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二十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十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二十四)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二十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二十六)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二十七)听其言而观其行。 (二十八)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二十九)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三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三十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十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三十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十四)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三十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三十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十七)礼之用,和为贵。 (三十八)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三十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四十)德不孤,必有邻。 (四十一)未知生,焉知死?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解读

《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至圣先师”。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孔子整理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并根据鲁国的史料,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编纂而成,共20篇,语录体为主,也有对话体和叙事体。宋代《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第一章 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而:连词,表顺接,然后。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副词。之:代词,指知识。不亦……乎?: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而(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成语: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方法修身为人(道德修养) 句子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章 吾: 我(人称代词)。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而:连词,表转折,却。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 曾子: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战国时鲁国人,儒家主要代表,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有“宗圣”之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修身为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二章:强调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道德修养)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中国传统文化翻译

1.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2. 刺绣:embroidery 3.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 剪纸:Paper Cutting 6. 书法:Calligraphy 7. 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 战国:Warring States 12.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 铁饭碗:Iron Bowl 14.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 集体舞:Group Dance 16.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 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 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 火锅:Hot Pot 27. 四人帮:Gang of Four 28.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32.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 针灸:Acupuncture 35.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 偏旁:radical 38. 孟子:Mencius 39. 亭/阁:Pavilion/ Attic

常见论语孟子庄子名句打印版

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70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学而》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10篇2

一、对龙图腾的崇拜在中国大约已绵延了八千多年。中国龙是古人将鱼、蛇、马、牛等动物与云雾、雷电等自然天象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中国龙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同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开拓变化和团结凝聚的寓意。 (1) 对龙图腾的崇拜在中国大约已绵延了八千多年。Chinese Dragon totem worship in China has been around for over 8,000 years. (2) 中国龙是古人将鱼、蛇、马、牛等动物与云雾、雷电等自然天象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The ancients in China considered the dragon (or loong) as a fetish that combine s animals including the fish, snake, horse and ox with cloud, thunder, lightning and other natural celestial phenomena. (3) 中国龙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同步。The Chinese dragon was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ulticultural fus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4)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开拓变化和团结凝聚的寓意。 To the Chinese, the dragon signifies innovation and cohesion.

二、秧歌舞是中国汉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通常在北方省份表演。秧歌舞者通常穿上明亮多彩的表演服装,他们的表演动作有力迅速。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一旦听到锣鼓声,不管外面天气有多冷,他们都会蜂拥到街上看秧歌舞表演。近年来,中国东北某些城市的老年人自发组织了了秧歌队,队员常年通过跳秧歌舞来保持健康,同时他们也乐在其中。 (1) 秧歌舞是中国汉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通常在北方省份表演。 Yangko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dances of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It is usually performed in Northern provinces. (2) 秧歌舞者通常穿上明亮多彩的表演服装,他们的表演动作有力迅速。 The dancers usually wear / are dressed in colorful and light costumes, and the performance is powerful and rapid. (3) 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一旦听到锣鼓声,不管外面天气有多冷,他们都会蜂拥到街上看秧歌舞表演。 During some festivals such as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百句《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要求记诵和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1》)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4》)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1·12》)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1·16》) 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2·2》) 7.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2·3》)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2·4》)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2·11》) 10.子曰:“君子不器。”(《为政2·12》)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2·13》) 1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2·14》) 1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17》)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yì),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为政2·22》) 15.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3·1》) 1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3》) 1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4·2》) 1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4·3》) 19.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4·5》) 2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4·8》) 2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4·11》) 2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4·16》)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7》) 2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19》) 2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4·21》) 2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 2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 28.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5·10》) 2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5·15》) 3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6·11》) 3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6·13》) 3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 3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6·20》) 3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6·23》) 3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6·27》) 3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1》)

《论语》名句解读

1、摘抄《论语》名句及解读,理解名句含义。 2、体会句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及道德要求并身体力行。 学习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4、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5、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诲(huì):教导。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要求记诵和翻译)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自《论语?里仁》。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 1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 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泰伯》。 1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10篇(精讲)

一、京剧被誉为“东方歌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它起源于中国多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南方的“徽班”。到了19 世纪末,京剧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角色主要分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皆有)四大行当。 (1) 京剧被誉为“东方歌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Praised as“Oriental Opera”, Beijing Opera is a genuine national quintessence of China. (2) 它起源于中国多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南方的“徽班”。 It originated from many kinds of ancient local operas, especially huiban in southern China. (3) 到了19 世纪末,京剧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Beijing Opera evolved and took shape, becoming the greatest kind of opera in China. (4)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

式化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画人物。 Beijing Opera is a blend of performing arts---song, speech, performance, acrobatic fighting and dance. Beijing Opera portrays and narrates the plot and characters through stylized acting. (5) 角色主要分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皆有)四大行当。 The main types of roles in Beijing Opera are sheng (male), dan (young female), jing (painted face, male), and chou (clown, either male or female). 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道教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主张“重人贵生”, 崇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4)”便是老子的至理名言。(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 Taoism first originated in China. The founder of Taoism is Lao-zi, a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lived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2) 道教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论语的名言

论语的名言 导读: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5、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6、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 ǎi)是最后落叶的。)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15、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8、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

11《论语》十二章解读

11《论语》十二章解读 1.时代背景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 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一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每一篇一般取这一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咨!尔舜……’〞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终于〝尧曰〞,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又如?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认识: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那他便算一个〝君子〞,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大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众生的,修信的教徒,甚至也是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那么不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不断求〝学〞,最终你便可以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 因此虽然〝儒〞字最初的意思是〝懦弱、宽柔〞,但儒学实在是一门积极雄健、至大至刚的学问。 3.?论语?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表达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4.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