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健康小知识】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健康小知识】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文章导读

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对人体的健康损害是特别大的,因此我们在出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切莫道听途说的乱用治疗药物,而因此耽误治疗让身体健康遭受更严重的伤害。那么布氏杆菌病的确诊需要做怎样的检查呢?其实只需要做血象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这三种检查就可以了。

一般布氏杆菌病在通过血象、细菌学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之后就可以对此病进行准确的确诊了,而具体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血象检查,有百分之六十患有布氏杆菌患者在进行这项检查之后就可以发现白细胞有轻度减少的现象,而淋巴细胞却有相对增多的现象发生,并且在这种现象发生的同时大多数的患者血沉还会有增速的现象,而病程比较久的患者还会有轻度和重度贫血的症状发生。

2、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血液、鬼祟。乳汁以及子宫分泌物都可以进行细菌培养,但由于要求严格的环境,因此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最好是采用两份,一份用于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之后在CO2孵箱中培养;而另外一份则放在一般的环境中进行孵育,一般培养的时间要超过两周才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结果出现。

3、免疫学检查,这项检查主要包括的有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草药治疗方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 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 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 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 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 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 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 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 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 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解肌清热。 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 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苓10克, 知母10克,通草6克。水煎服1日1剂 2 .湿热侵袭型: 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 克,竹 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 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 10克,生石膏30克。

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黄苓12克,滑石30克,梔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 3 .湿热瘀阻型: 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参考方药:金银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10克。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发病的特征是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因病机] 由于易感牛、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本病疫邪,病从口人或通过皮肤、粘膜和交配进入体内潜伏,当机体遇到不良刺激而正气虚弱时,疫邪乘虚大量繁殖进入易感脏器引起发病。本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故见妊娠母畜流产和公畜睾丸发炎。 [主证] 1、牛:潜状期2周至6个月。缺乏明显的全身症状,母牛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后的5~7个月。流产前阴道粘膜潮红肿胀,有粟粒大红色的结节,阴唇及乳房肿胀,不久即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产下弱犊,往往存活不久。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伴发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内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恶臭的分泌物,可持续2~3周,有的病例长期不愈,不能妊娠。非妊娠牛,常常发生关节炎和局部肿胀,多见于膝关节。病公牛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配种能力降低。牛布鲁氏菌病的病程为慢性经过,可延续数年之久。在明显症状消失后,如不伴发慢性子宫炎,常可以自愈。否则长期不妊而淘汰。病种公牛,一般均应淘汰。 2、羊:妊娠病母羊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流产,多发于妊娠后的3~4个月,流产前的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病羊在流产前2~3天,呈现胃肠弛缓,精神沉郁。常喜伏卧,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体温升高,阴道流出粘液性或粘性血样分泌物。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关节炎、滑膜炎及支气管炎。病公羊经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绵羊布鲁氏菌可引起绵羊附睾炎和不育。 [治疗] 治则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下法治疗。 1、胎儿尚活,仅有流产先兆,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的可试行保胎法。 ⑴、孕酮牛50~100mg,羊10~30mg,一次肌肉注射。⑵、炒白术30g,当归30g,砂仁2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20g,炒阿胶25g,党参20g,陈皮25g,苏叶25g,黄芩25g,甘草10g,生姜15g为引。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每天一剂。 2、胎儿已死或已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应让其将胎儿产出,必要时可用药物催产坠胎。 ⑴、催产素牛25~100单位,羊30~50单位,一次肌肉注射。⑵、桃仁25g,红花20g,当归6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30g,益母草45g,炙甘草15g,党参30g,牛膝25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 3、已流产母畜应采取活血祛瘀,解毒治疗。 益母草50g,黄芩30g,川芎、当归、熟地、白术、双花、连翘、白芍各25g。共为细末开水冲服,一天一剂,连用3~5天。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 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解肌清热。 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通草6克。水煎服1日1剂。 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 2.湿热侵袭型:

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 3.湿热瘀阻型: 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篇一: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为有效地遏制布病在我旗迅速蔓延的势头,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开展以医务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人群布病筛查、病人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布病综合性防控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到实效,制定此计划。 (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医务人员培训 卫生院相关医护人员。培训目的:是为了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布病诊断知识、避免对布病病人的误诊,使布病病人能够及时被确诊得到规范化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 二、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我苏木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预防布病的侵袭,由旗疾控中心编印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布病防治知识小册子,由政府部门组织逐级下发,直到每一家牧户和农户。 三、人群布病筛查 农牧区入户采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全苏木农牧民以及居民布病高危人群进行布病筛查,预计筛查人数不少于

上级给的计划任务,达到极早发现、及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服药、随访、建档、报告、及时治疗病人的目的。 四、布病病人治疗 经过筛查和监测发现的病人,由专业医师给予规范化治 疗,流行病个案调查、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的目的。由于布病病人多数不需要住院治疗,居家治疗即可,为减轻农牧民治疗布病的经济负担,促使农牧民接受规范化治疗,新农合核销治疗。 五、布病病人随访 为更好地督促布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专业人员采取电话与入户、小药箱相结合的方式,对布病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每位病人不得少于4次。 乌苏木中心卫生院 篇二: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方案 达茂旗卫生局人间布病防控 工作方案 为有效地遏制布病在我旗迅速蔓延的势头,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旗卫生局拟从XX年开始,开展以医务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人群布病筛查、病人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布病综合性防控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到实效,制定此方案。

布氏杆菌病与乳制品生产

布氏杆菌属(Bruc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布氏杆菌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病理 布氏杆菌感染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

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生物学性状 本菌属初次分离培养时多呈小球杆状,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经传代培养渐呈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为严格需氧菌。牛布氏杆菌在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的pH6.6~7.1,营养要求高,生长时需硫胺素,烟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基或改良厚氏培养基。此菌生缓慢,培养48小时后才出现透明的小菌落,鸡胚培养也能生长。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布氏杆菌具有二种抗原成份:A(牛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二种抗原在各种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杆菌(Am)含a 抗原多,含M抗原少。羊布氏杆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可利用凝集吸收试验制备出单因子血清~~单价A或M血清,供菌种鉴定之用。 牛布氏杆菌病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怀孕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外,常有生殖道发炎症状,阴道粘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胎衣往往滞留,流产后持续排出恶露,呈污灰色或棕红色,可持续2~3周。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大多数母牛只流产1次。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关节炎、滑膜囊炎,有时可见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 二、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变是妊娠母牛的子宫与胎膜病变变化较突出。子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膜因充血呈紫红色,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浓汁。流产胎儿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脾与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常见支气管肺炎,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可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牛主要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被膜与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浓灶。阴茎红肿,其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三、实验室检验 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检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方法:将被检血清与布鲁氏菌虎红平板抗原各0.03毫升滴于玻璃板上混匀,在室温下4~10分钟呈现结果,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完全不凝集的为阴性。受检血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1 传统的检测方法 1.1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1.2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IgM 在pH 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2000 年被OIE 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2]。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tests)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1977 年Parratt[3]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1.3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0.2ml 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24h 及48h 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 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

牛羊布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羊布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牛羊布病存在较高的发病率,而且传染性也较 强, 在多种传播方式影响之下不仅会使牛羊等牲畜出 现病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在养殖牛 羊产业当中,一旦出现牛羊布病其产奶量会大幅度减 少,而且牛羊生殖系统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炎以及 病变等情况,进而就会加大流产的可能性,这对于养 殖产业来说会直接降低经济效益。 1 1.1 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 牛羊布病主要病原就是布鲁 氏菌,而这一病菌游 戏对于多种动物体易感,其 相比较而言,母畜比畜发病率要高、成年畜比幼年畜 发病 率要高。 体,传染途径则是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此外也有 经皮肤以及 破损黏膜传染的案 例,流行特点则是以地 方性流行为主。 官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了布病 结 节,有的病牛羊还会存在可见关节炎。 牛羊布病诊断 中牛羊更是易感性较强, 羊布病传统然主要是带有细菌的动物 羊布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殖器

1.2 临床诊断 牛羊布病需要按照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要想确诊还要经过血清学诊断才行,所以,实验室诊断是牛羊布病诊断的关键。在实验室诊断时经常会使用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来进行初步筛选,之后就会使用试管凝集试验来进行确定,在初步筛选试验的时候,如果表现为阳性而且还存在流行病学史以及临床症状,亦或者是试管凝集试验呈现阳性的话,就可以将其判定为牛羊布病。 牛羊布病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做好免疫接种在对牛羊布病进行预防的时候,首先要积极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在免疫接种过程中需要按照地方疫情流行情况来对免疫接种区域进行划分,尤其是对于疾病多发地区更是要加??检疫。此外,在免疫接种的时候,对于牛疫苗可以选择29 号布鲁氏菌苗、粗糙型 M111 菌苗;而羊则可以使用V 号布鲁氏菌苗。最后,在免疫接种完成之后,还需要定期组织效果监测,确保免疫接种的有效性。 2.1.2做好疾病监测在对牛羊布病进行预防的时候,还需要对牛羊做好疾病监测工作,如果牛场数量大于50 头、羊场数量大于70 头,则可以按照10%的比例来进行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传统的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 )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在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年被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沉淀试验()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年[]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及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外一种带色物质。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色泽是成正比的, 因此, 可以应用酶测定仪进行测定, 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种类和含量。自从年等和等分别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以来,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目前其类型也很多, 在此对常用的两种介绍如下。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年第一次建立间接( , ) 法检测人布氏杆菌病, 之后在多种动物上用该法检测布氏杆菌病。年等用间接从羊奶中检测布氏杆菌病,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特别高; 年等人用抗的单克隆酶轭合物间接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检测了三组血清, 第一组是没有注射疫苗的阴性血清, 第二组是注射了疫苗的阴性血清,第三组是来自阳性牛的血清。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前两组分别是和, 间接检测阳性血清的敏感性是; 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年. 等评价了间接在阿根廷奶牛中用奶和血清检测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效果, 在来自相同奶牛的奶和血清中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 奶样敏感性为特异性为; 血清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奶和血清的敏感性相同而奶的特异性比血清的高[]。说明可以在检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时候可以用奶代替血样, 排除了采血带来的麻烦, 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赵云玲等人分别通过琥红凝集试验( ) 、试管凝集试验( ) 、和酶联吸附( )试验检测某牛厂送检份血清和份乳清, 所得的实验结果说明乳清完全可以代替血清用于牛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年. []等人比较了在大量奶样中用间接和用乳汁环状试验检 测流产性布氏杆菌抗体的差异, 最后得出间接的敏感性( ) 高于乳汁环状试验( ) , 而间接的

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通草6克。水煎服1日1剂。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 2.湿热侵袭型: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参考方药: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

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3.湿热瘀阻型: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参考方药:金银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10克。加减:睾丸肿大加荔枝核15克,川楝子12克,龙胆草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30克,柴胡6克;肌体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5克。乏力倦怠,盗汗,午后发热加鳖甲30克,秦艽10克,知母12克,地骨皮12克。 二、慢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湿涸结型:临床表现:乏力,或有汗出,四肢发凉,形寒怕冷,筋脉拘急,肌肉酸麻,腰、脊、髋、骶、膝等关节疼痛,屈伸艰难,得热痛减,或大便溏稀,小便频或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黯红,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治法:温阳散寒,利湿止痛。参考方药:炮附片1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杭芍16克,木瓜30克,穿山龙15克,鸡血藤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加

肉牛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国畜禽业 中种2019.10 附表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调查情况表 作者简介:康玲慧(1975.3-),女,宁夏同心县人,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肉牛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康玲慧 (宁夏同心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51300) 摘要:为有效防止肉牛、肉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宁夏多个地区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及出现的布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分析。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关键词:肉牛;肉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同心县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通常情况下家畜会对布氏杆菌存在易感性存在种属差异,而且羊和牛的易感性较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和胎盘炎,导致羊出现流产、不育、后肢麻痹等症状。在传染过程中不具有季节规律性,有多种传播途径可通过皮肤、呼吸道等传播。因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及血清检测对该地区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统计。 1调查问卷 调查针对肉牛羊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填写以及与养殖人员交谈等多种方式向该地区共发放136份问卷调查,在调查对象选取过程中,以过去发生母牛羊流产,育肥牛羊关节炎等的牛羊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肉牛羊养殖场进行全方面排查,然后抽取血样进行血清检测。 1.1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由当地畜牧兽医学部中心抽取技术骨干和3名技术人员共同构成调查小组,以镇为单位,每周小组选一名成员进行调查对象宣传,组织开展各种流行病学调查,其内容涉及品种,免疫程序,市场销售,引种来源等,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两人完成采样,一人负责信息登记,将样品保存送到上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相应的检测。 1.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由当地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发放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肉羊肉牛总存栏数,公羊公牛数,能繁母羊和母牛数,出栏数,从业养殖人员的年限,文化,健康情况等作为基本数据,重点调查免疫程序,种类,临床症状,发病率等。在现场调查过程中需要根据调查情况由专家深入养殖现场对养殖人员进行巡查调查,针对肉羊和奶牛群体个体进行检测,对肉羊和奶牛发病情况进行快速诊断,对调查表所反映存在问题的牛羊场进行调查,主要针对品种选定,经营方式,生产免疫等综合分析探 讨,以帮助养殖者解除困难,提高养殖效益。 1.3血清检测 对当地肉牛羊养殖场进行百分百血样采集,按照动物疫病监测要求,对空腹肉牛羊采取真空采血管,由颈动脉采血5ml,室温静止后分离血清,并送到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专用的检测试剂为布鲁氏菌病琥红平板凝集抗原及ELISA 试剂盒 [1] 。按照 布鲁氏菌病的监测标准,利用抗原监测血清的抗体,一旦出现凝集反应表明血清中含有布鲁氏杆菌产生的抗体,说明该牲畜受到布鲁氏杆菌的感染。由于存在假阳性问题,可先进行琥红 平板凝集实验筛选,对出现阳性反应的再利用ELISA 检测,最后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带毒阳性还是属于临床病例。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与牧户访问结合现场调查的方式,在发放的136份调查问卷中表明有50户肉牛30户绵羊 ,20户山羊,10户牛羊混养,10户绵羊和山羊混养,养殖方法主要是圈养和散养。其中有30%的养殖户对于布鲁氏菌病有一定了解,而70%的养殖户对该疾病不了解,有45户是由外地购买,全部具有检疫证,有58%的养殖户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屡配不孕的共有30户,其流产率为22.6%,参见附表。 从血清学结果上来看,随机抽选两万份血清样品中,利用琥红平板凝集实验初步筛选出56份阳性血清,经过ELISA 确定有55份阳性血清,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有18只发病羊,17只带毒羊,有10只发病牛,有10只带毒牛。 3讨论 牛羊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很多地区出现牛羊流产问题,通过检测发现,导致牲畜流产主要是由于感染了布鲁氏菌病。在本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和血清学检测,通过调查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以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养殖户没有充分认识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动态 30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布病防治知识 发布日期:2009年8月6日来源:网络作者: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布病是急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 该病名称很多,如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等,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等。 布病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布氏菌既侵犯人又伤害畜(牛、羊、猪、鹿、骆驼和犬等),人感染此病主要来自染疫的家畜。人患此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家畜患布病后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牲畜因布病流产高达50——80%,乳肉产量减少各占15—20%,并影响皮、毛质量,严重地影响畜牧业发展。

二、人是怎样患布病的 1.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我国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少数地区猪为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养鹿业比较发达地区,鹿是主要传染源,而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 2.布病的传播因子 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均可含有布氏菌,称这些含有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传播因子。 其中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3.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制品易患布病 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布氏菌。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 4.加工布病畜的肉类可直接接触感染 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氏菌存在。而且可在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5.皮毛加工和收购人员易患布病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对人体的健康损害是特别大的,因此我们在出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切莫道听途说的乱用治疗药物,而因此耽误治疗让身体健康遭受更严重的伤害。那么布氏杆菌病的确诊需要做怎样的检查呢?其实只需要做血象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这三种检查就可以了。 一般布氏杆菌病在通过血象、细菌学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之后就可以对此病进行准确的确诊了,而具体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血象检查,有百分之六十患有布氏杆菌患者在进行这

项检查之后就可以发现白细胞有轻度减少的现象,而淋巴细胞却有相对增多的现象发生,并且在这种现象发生的同时大多数的患者血沉还会有增速的现象,而病程比较久的患者还会有轻度和重度贫血的症状发生。 ★2、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血液、鬼祟。乳汁以及子宫分 泌物都可以进行细菌培养,但由于要求严格的环境,因此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最好是采用两份,一份用于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之后在CO2孵箱中培养;而另外一份则放在一般的环境中进行孵育,一般培养的时间要超过两周才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结果出现。 ★3、免疫学检查,这项检查主要包括的有血清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皮肤试验等,一般在通过这几项检查所得出的具体表现,就可以基本对此病进行确诊了。 上述就是针对确诊布氏杆菌病检查方法所作的介绍,上述内容可以供给大家参考,如果有人怀疑自己感染了布氏杆菌,就该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这样在确诊了疾病之后才可以作

出针对性的治疗,从而给才可以避免疾病加重之后会有危及生命的危害发生。

中医适宜技术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 1、毫针疗法: 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2、电针法: 是指在刺入腧穴的针具上,用电针机通电,将电流刺激和针刺结合起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和心、胃、肠、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3、拔罐疗法 1)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3)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4、推拿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作用是: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2)调整脏腑 3)理筋散结 4)正骨复位 5: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指在经络、腧穴、压痛点,或皮下反应物上,注射适量的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腧穴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由于应用药液剂量较常规小,故又名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如采用麻醉性药物(如普鲁卡因)者,则称为穴位封闭疗法。 6、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灼的艾灸方法。 7、艾炷灸: 艾炷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8、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

羊布氏杆菌病怎么预防

羊布氏杆菌的防治措施 病原 病原为布氏杆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传播途径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 发病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因布氏杆菌病导致的羊流产 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

布病的治疗与防治

布病的治疗与防治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当然,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风趣的话。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布病知道的太少了。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布病。哪么,引起这种病毒的菌为什么叫布鲁氏菌病呢? 二.发现布鲁氏菌的轶事(趣事) 布鲁氏菌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要回顾一段小故事。约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 大约过了20多年(1886-1887年),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又过了约10年(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不久从山羊奶中检出了布氏菌。他又将这种山羊奶给人和猿猴饮用,喝了这种奶的人和猿猴也得布病。这说明人患布病是因当地山羊有此病,传给人的方式是喝了这种山羊奶或吃了患病山羊奶的新鲜制品。因此,大英帝国当局宣布在马尔他驻军中禁止饮用山羊奶,其结果发病人数明显下降。这是最早对布病采取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三.人患布病的传染源 所谓传染源就是指患传染病的根源(或来源)。虽然,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但布氏菌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最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等。因此,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人间的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重要的人兽(畜)共患病。 人得布病就是因患布病的家畜国将布氏菌再传给人,人就得了此病。所以染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就是人患布病的传染源。因受布氏菌感染的羊(山羊或绵羊)、牛(黄牛、水牛、牦牛等)、猪等家畜可能出现症状,了民可能不出现症状(隐性感染),但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正产时或流产时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就可被感染。在山西省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几口人相继患了布病,追查原因时,才知道这个农民饲养了几只患布病的山羊,从山羊传给农民一家子。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是染疫的家畜。那么人患布病能不能传给其他人,或再传给家畜呢?在一般情况下,人患布病是不传给他人,也不能传给家畜。所以人得了布病一定要追查家中饲养的家畜或邻居的家畜及周围其他家畜。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又称波浪热,由布氏杆菌引起,临床上以长期低热、关节酸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正常或减少,其中淋巴细胞(L)或单核细胞增多。 (2)血清学检查:用凝集试验、ELISA等法,特异性抗体测定可为阳性。 (3)皮内试验:以布氏杆菌做皮内试验,如阳性,表示曾感染或正在感染本病。 (4)布氏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定:如为阳性,有确定诊断意义。 (5)病原学检查:血、骨髓、淋巴组织、脓性物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均可为阳性,其中以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布氏杆菌病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4、T淋巴细胞 5、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WFR) 6、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T) 7、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8、呼吸道合胞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但有时可见到一些污染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 【临床意义】 如从脑脊液中查出细菌,而又非污染或误入,均应视为病原菌,对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诊断意义,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患无诊断意义。 病理性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如下:革兰阳性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四联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其他还有新生(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钩端螺旋体。 T淋巴细胞(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