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比较

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比较
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比较

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7-03-20T14:43:34.8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作者:保志华

[导读] 在IDA与THAL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中,可以将RDW、RBC、MCH、WBC、PLT、MCHC作为判断贫血症状的有效指标。

陆良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655699

【摘要】目的:对缺铁性贫血(IDA)与地中海贫血(THAL)患者的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份至2016年7月份期间接受的血常规检验者120例进行本次探究,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分组,血常规正常者作为A组(n=42),IDA患者为B 组(n=39),THAL患者为C组(n=39),对三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WBC、PLT异常率明显高于A组、C组(P<0.05),B组、C组患者的RDW、MCH、MCV、RBC、MCHC等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RDW低于B组,RBC、MCHC则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在IDA与THAL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中,可以将RDW、RBC、MCH、WBC、PLT、MCHC作为判断贫血症状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血常规;IDA;THAL

贫血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血液型疾病,主要表现为机体的血红细胞容量不断减少,且总是低于正常范围值。研究发现导致机体红细胞的容量不断减少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并且与多种系统性的疾病具有重要联系[1],对于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贫血性疾病中,常见的主要有缺铁性贫血(IDA)和地中海贫血(THAL),这两种贫血类型的血常规检测相似度比较高,因此对于两种病症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我院12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IDA与THAL患者的血常规检测进行了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份至2016年7月份期间接受的血常规检验者120例进行本次探究,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5.6±3.4)岁。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血常规正常者作为A组(n=42),IDA患者为B组(n=39),THAL患者为C组(n=39)。B组、C组患者不同程度的患有心悸、头晕、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症状[2]。

1.2方法在采血的前一天告知受检者要保持空腹,次日清晨采集患者肘静脉血2ml,完成后按照统一标准对血液标本进行装放处理,将其与抗凝剂混合并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A、B、C三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指标主要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MCH)、血小板(Hb)、红细胞(RBC)、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WBC)等,各指标的标准为RDW正常水平

11.6%~14.6%,RBC正常水平(3.5~5.5)×109/L [3],MCH正常水平为26~32pg,Hb正常水平为110~160g/L,MCV正常水平为82-94fl,WBC正常水平为(3.5~9.5)×109/L,PLT正常水平为(100~300)×109/L,MCHC为318~345g/L。

1.4统计学处理本次医学探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的计量表示采用(x+s)形式,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三组患者的血常规诊断比较,B组患者的WBC、PLT异常率明显高于A组、C组,如表1所示,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比较意义(P<0.05)。对B组、C组患者的RDW、MCH、MCV、RBC、MCHC等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RDW低于B组,RBC、MCHC则明显高于B组(P<0.05)。

讨论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贫血性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对现代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临床诊断手段,确诊患者的贫血病情,探究致病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贫血性疾病,血常规检测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可以通过计算红细胞数量和体积对患者进行科学的筛查,达到诊断的目的[4]。

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性贫血是临床贫血病症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两种贫血疾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非常相似,因此有效区分两种患者血常规检测的区别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IDA与THAL都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因此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MCH)的计数是重要的检测指标。

但由于导致患者致病的因素较多,且在病理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相关指标的检测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5],比如在IDA患者中,铁元素的缺失导致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影响,进而造成患者机体的血红蛋白充盈度出现下降,而在THAL患者中,由于珠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受到影响,降低了充盈度。在本次医学探究中,将IDA患者和THAL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相对比可以发现,IDA患者与THAL患者在RDW、MCHC、MCV以及RBC、MCH等指标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PLT、WBC的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患者(P<0.05)。

综上,在血常规检测中,可以将IDA与THAL患者机体内的RDW、RBC、MCH、WBC、PLT、MCHC作为判断贫血症状的有效指标,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评价分析12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方法;末梢采血;静脉采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5.3)岁。 1.2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检验结果,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min后,取肘部2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mm,将20μl全血与0.5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均匀混合,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min后才可进行检测,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测标准,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血常规临床检查,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表1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三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铁性(IDA)(ICD-D5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之南、悌主编,科学,2008年,第三版),《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血液病诊疗规》(王建祥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1.明确的铁缺乏病因和临床表现。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孕 妇低于100g/L;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CHr)小于28pg/cell;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3.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ug/L。 4.血清铁(S1)<8.95цmol/L(50ug/d1),总铁结合力(TIBC)>64.44umol /L(360ug/d1),转铁蛋白饱和度(TS)低于15%。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5.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或块团中可染铁(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 细胞少于15%。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去除病因应予营养知识教育和治疗基础疾病。 2.补充铁剂 (1)口服铁剂:宜选用二价铁盐,治疗剂量为元素铁100~150mg/d。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及富马酸亚铁。疗程一般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服用2~3个月。如有条件可测定血清铁蛋白,在血清铁蛋白>30ug/L(女性)或50 ug /L(男性)后停药。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2)注射铁剂:如患者不能口服和不能忍受口服铁剂的胃肠道反应,或持续失血一时不易控制时,可用肌或静脉注射铁剂。用前应计算所需注射的总剂量。所需注射的总剂量(mg)=[150一患者血红蛋白(g/L)]*体重(kg) *0.3,分次使用。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3.输血缺铁性贫血一般不需要输血,仅在患者出现严重贫血而又有不易控制的出血或组织明显缺氧时应用。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50.902 缺铁性贫血疾病编码。 2.临床表现及血液检查指标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血红蛋白<90×109/L,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薔。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铁代指标、叶酸,维生素B12浓度、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严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同时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实体肿瘤免疫性标记物;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常常会影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比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方法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 标签: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表1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6:43.9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陈浩 [导读]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 宜宾中康骨科医院检验科 644007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血常规检验更是一项确定人体疾病,观察内部血液是否正常的重要方式和指标,在血常规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方式主要有液体和有形细胞检验两大类,血常规检验的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几种。医生通过观察血常规检验中检测项目的数量变化,以及细胞形态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判断患者身体结疾病。很多患者对血常处理存在一定疑惑。其实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以后疾病处理,提升自己寻医就诊的自信心。下面笔者就结合血常规检验前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相关患者正确理解和分析血常规检验提供参考。 什么是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医院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感染程度。也是特殊的贫血患者和血液疾病患者必要的检验项目。在抽血需要处理过程中,很多患者对血常规检验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并对血常规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或者误解。分析血常规检验特点,加强对其知识宣传和科普,对于以推动医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常规检验。其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就是检验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加强对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以及形态检验,可以进一步提升血液细胞形态监测。相应的血液检验主要是检验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相关指标,并结合血小板检验结果分析凝血功能变化,降低血栓造成的风险,结合血常规检验分析,可以了解血液疾病。可见,血液常规的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分析和处理。 血常规检验的系统 红细胞系统分析 在红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其检验的内容有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和压积,红细胞的平均指数检验,红细胞分布宽度、并通过网织红细胞数量和点彩红细胞数量等指标,可全面分析患者是否贫血以及贫血状况。 对白细胞系统的检验 在白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基检验内容包括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白细胞形态检验,通过这些检验指标可以分析患者是否有感染,有炎症反应,是否是因为病毒感染,或者是错误服用了药物。还可以根据各种白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其不同的监测数据也反映了人的不同的病理和生理状态。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作用血小板计数和压积,以及血小板大小的分布宽度,这些结果主要是反映人体的止血功能,结合血小板的检验结果,是分析患者的身体健康程度和血液是否正常的值标。 如何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 对患者而言,拿到报告第一印象就是对其数字感到茫然。其实了解一些基本的内容你就可以了解血常规检验的报告重点。对于患者而言,常见的症状如头晕,草热,恶心,呕吐时候都会用到血常规检验,虽然其价格都较低。但是其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多项指标。当拿到血常规检验时报告,笔者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强调血常规检验的细节,患者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对其进行分析。虽然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心情差,结果也会存在较大偏差。但是每个检验结果的精准度都和患者的身体结构浮动较低,较为精准。 其次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有,白细胞数量和分类,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数值。这几项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异常,那么血常规报告单结果就基本正常。 最后,如果上述几项指标有异常结果,患者就需要找医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和处理办法。 血常规检验应当注意的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时候,在前一天不应该吃过于油腻或者高蛋白的食物,部分患者还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的部分成分会麻痹神经,也会干扰血液检验结果。通常而言,建议患者在检验前一天晚8点后禁食,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度。此外,患者在抽血的时候应当放松心情,不要抱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以免人体心理紧张,造成血管收缩,也让血液的细胞成分发生变化。 血常规抽血过程分析 一般而言,血常规,抽血都是采用静脉抽血方式。且处理过程中首选部位大多是肘前静脉。较为特殊的营养,而小孩儿可以采用颈外静脉血液处理方式。 (1) 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 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30度,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4) 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一般在5ml左右。 血常规检验后处理应当注意的重点 在经过血常规检验后患者应当遵循以下几点,以保证抽血处理的有效性。首先,在抽血过后,患者需要在钻孔进行局部按压三到五分钟进行物理止血。一些男性患者要注意力度,以免造成皮下血肿的现象。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缺铁性贫血的检验指标解读

?缺铁性贫血的检验指标解读 ? ?更新时间: 2010-11-23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多见于各年龄段的妇女和儿童。实验检测血液学指标对明确缺铁的分期和缺铁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实验指标主要有: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各项指标的意义如下: 1.血红蛋白:最常见最熟悉的指标。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值即是贫血。贫血可由很 多原因引起。血红蛋白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不能排除缺铁的可能性。贫血是严重缺铁的最终结果,因此血红蛋白浓度是缺铁的晚期指标。 2.铁蛋白:公认的反映储存铁是否充足的最敏感指标。在缺铁早期,体内储存的铁含 量减少,即可导致铁蛋白降低。此时,还没有缺铁的红细胞生成,更没有血红蛋白的减少。此时如能及时纠正缺铁,对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可能存在铁缺乏的妇女和儿童,应经常监测铁蛋白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铁蛋白也是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有炎症或肿瘤时会增高,因此判读铁蛋白结果时应注意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铁蛋白和铁储存之间的比率关系还没确定。估计新生儿(1 μg/L血清铁蛋白约等同于2.7mg储存铁)低于成人(1 μg/L血清铁蛋白约等同于8-10mg储存铁)。 3.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是表达于需铁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作 用于铁向细胞内转运的过程中。当细胞得不到足够铁时,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的合成会上调以使其能更有效地从环境中竞争得到铁。幼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逐渐经水解被释放入血清而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含量的多少与骨髓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缺铁的程度以及体内铁储存状况密切相关。在评价机体早期缺铁方面,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升高不如铁蛋白降低出现得早,然而,铁蛋白在对伴炎性疾病的贫血诊断方面存在缺陷。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可以弥补铁蛋白这一不足,因为它的浓度升高或降低不受炎症的影响,只有在缺铁时才会升高。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与铁蛋白联用,既可较早地发现缺铁,又便于与其它贫血相鉴别。 4.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在缺铁进程的中期,随着骨髓储存铁的耗竭,红细胞内血红 蛋白生化合成过程中部分原卟啉分子无法与铁结合形成血红素,导致游离原卟啉增高。目前实验室检测游离原卟啉一般使用荧光法,操作较繁琐,还没有既简便快速又准确可靠的方法。 5.血清铁:血清中游离的铁,不能全面反映体内铁的贮存与代谢情况,且易受进食状 况、生理情况、实验检测时溶血及环境中铁的影响,难以测准,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6.总铁结合力: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干扰测定准确度的因素与血清 铁的相同。 7.转铁蛋白饱和度:指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比值。缺铁性贫血时降低。转铁蛋白饱 和度生理波动大,正常波动低谷与病理情况重叠,同时由于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欠佳。 8.红细胞比积:由红细胞数量和大小决定。在铁缺乏的诊断方面,红细胞比积减低, 说明可能已出现小红细胞,缺铁状况已严重。红细胞比积正常也不能排除铁缺乏。 因此该指标用于铁缺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欠佳。

贫血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铁(Fe) 项目名称:铁(Fe) 标本采集:血清;黄头管采集 适用疾病: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肾病。 临床意义: ⑴增高: ①红细胞破坏增多时,如溶血性贫血; ②红细胞的再生或成熟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⑵降低: ①机体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等; ②机体失铁增加,如失血,包括大量和隐性失血,特别是肾炎、肾结核、 阴道出血、溃疡病等,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出血; ③体内贮存铁释放减少,如急性和慢性感染、尿毒症等均可引起铁释出减 少。 注意事项:该项目为贫血检测的基本项目,常与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铁饱合度一起检测。 总铁结合力(TIBC) 项目名称:总铁结合力(TIBC) 标本采集:血清;黄头管采集 适用疾病: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肾病。 临床意义: ①增高: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等; ②降低:肝硬化、肾病、尿毒症等。

注意事项:该项目为贫血检测的基本项目,常与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铁饱合度一起检测。 铁饱和度(TS%) 项目名称:铁饱和度(TS%) 标本采集:血清;黄头管采集 适用疾病:急慢性肝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 临床意义: ①升高:溶贫、地贫、铁中毒、病毒性肝炎等; ②降低:缺铁贫、慢性感染、恶病质等。 注意事项:该项目为贫血检测的基本项目,常与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一起检测。 转铁蛋白(TRF) 项目名称:转铁蛋白(TRF) 标本采集:血清;黄头管采集。 适用疾病:急慢性肝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 临床意义: ①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低血色素性)贫血时,TRF代偿性合成增加,但铁饱和度远低于30%;再生障碍性贫血时,TRF正常或低下,而铁饱和度增高; ②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肿瘤等急性时相反应时,与前清蛋白等同时下降;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99 营养不良性贫血临床路径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县级医疗机构版) 一、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CD-10:D5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和《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存在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查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I,孕妇低于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小于 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小于310g/L,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2) 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μg/l。 (3) 血清铁(SI)<8.95μmol/L(50μg/dl), 总铁结合力(TIBC)>64.44μmol/L(360μg/dl), 转铁蛋白饱和度(TS)低于15%。 (4)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或块团中可染铁(细

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少于15%。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期为:1缺铁期(贮存铁缺乏):仅有 2或4项。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具备2、3或4项。3缺铁性贫血期:具备 1、2、3 或 4项。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和《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去除病因应予营养知识教育和治疗基础疾病。 2. 补充铁剂 (1)口服铁剂; (2)注射铁剂。 3.输血(必要时)。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50.902缺铁性贫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血常规有什么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3827802.html,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血常规有什么变化? 作者:刘海燕 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8期 在医院临床上,缺铁性贫血是一种经常见到的病症,医生在进行这种病症的诊断过程中,经常会将这这种贫血与其他贫血混淆,因此,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血常规是以学生目前看到的一种病检测项目。日常生活中,贫血比较常见,大部分人可能都有一点贫血的征兆,但是由于貧血不是很严重,没有引起过分重视。贫血如果长期发展而得不到治愈就有可能会引发患者身体其他疾病的发生,例如部分患者会出现缺铁性贫血、心脏病等,甚至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血常规的指标在进行血常规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血红蛋白HG来对患者进行诊断,判断患者是否是缺铁性贫血。而人体血红蛋白的正常数值是不一样的,在男性与女性身体中含量是不一定的,对于正常的成年女性来说,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10~150g/L;对于正常的男性来说,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g/L,凡是小于正常数值的患者,均是缺铁性贫血。对于孕妇来说,小于100g/L就是贫血。 如果患者不太清楚自身是否换上了贫血?就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通过对血常规的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如果患者贫血不太严重,可以进行食疗,多吃一些含铁元素的食物,加强对于铁元素的吸收。对于处于特殊阶段的人群,例如女性月经期,需要多使用含铁的食物,对于贫血且月经期出血量比较大的女性,可以使用红糖,,严重的话也可以去医院进行诊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长期贫血的患者经常会出现反甲、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指甲皱缩、不光滑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反甲,对于特别严重的患者来说,可能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浮肿,也可能出现口交破裂、舌炎。 缺铁性贫血的血常规变化是什么呢? 1.血红蛋白浓度下降。通常来说,由于患者患上缺铁性贫血,身体内部的红细胞就会表你的大小不等,造成患者体内红细胞的浓度下降,由于正常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浓度要超过110克每升,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的浓度小于110克每升,则患者应该是轻度贫血,小于90克每升,则为中毒贫血,小于70克每升,则为严重贫血。 2.红细胞总数下降。人体内部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输送人体血液中的氧气,—般正常人来说,正常的红细数量应该在400到550万/mm3,检测结果如果发现^体红细胞总数减少,患者可能就有有贫血。

营养性贫血临床路径及表单

营养性贫血临床路径 一、营养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营养性贫血(ICD:D50.900/D52.001/D53.100),含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1.临床表现:乏力、面苍等;常伴消化道症状,如纳差;舌质红,乳头萎缩,表面光滑;如果维生素B12缺乏还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脊髓后侧束变性,轻者表现为手足麻木,严重的可有下肢对称性深部感觉及振动感消失,平衡失调及步行障碍。亦可同时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及精神抑郁。 2.实验室检查

2.1缺铁性贫血 2.1.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1.2血清(血浆)铁<8.95μmol/L(50u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ug/dl) 2.1.3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1.4血清铁蛋白(SF)<12μg/L 2.2巨幼细胞性贫血 2.2.1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多数红细胞呈大卵圆形,网织红细胞常减低 2.2.2血清叶酸测定(放射免疫法)<6.91nmol/L (<3ng/ml);和/或血清维生素B12(放射免疫法)<74-103pmol/L(100-140ng/ml)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

标准》(科学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改善膳食结构,加强营养,避免应用影响铁、维生素吸收的食物或药物,如茶叶、咖啡、钙制品、抑制胃酸药物等; 2.药物治疗: 2.1缺铁性贫血 患者一般首先口服铁制剂,如右旋糖酐铁、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每天元素铁150-200mg即可,辅以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吸收不良,须及时补充者,可予胃肠外给药。常用的是右旋糖酐铁肌肉注射。治疗总剂量的计算方法是:所需补充铁mg数=(150-患者Hb g/L)Х体重(kg)Х0.33.首次注射量应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二次可增加到100mg,以后每周注射2-3次,直到完成治疗总量。约有5%-13%的患者于注射后可发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结炎、头痛、头晕、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等,多为轻度及暂时的。偶尔(2.6%)出现过敏性休克,会有生命危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 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血常规检查项目 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做为常规检查项目的一种,就说明一般检查都会涉及到这个项目。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给大家整理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查的疾病非常多,常见有贫血、白血病、败血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各种血液疾病,还能对造血功能进行有效评估。 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异常,并不能单凭一项检查就确诊,如果白血病的确诊还要结合骨髓检查才能下定论,血常规多为辅助检查,能发现一些疾病早期病变,意义重大,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体检都有血常规的原因。无论你身体健康还是有不适,都要检查每年做一次体检,这样才能对身体健康做科学有效的管理。 专家介绍说,血常规检查既然是和血液有关,当然重点检查的是血液方面的疾病。血液是由大量的有形细胞和液体组成的,血常规检查的就是血液里的细胞这个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中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种。要判断是否患病,就要通过这些细胞的指数是否正常。 血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

小板(PL)。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血液病科 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门诊患者。 一、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萎黄。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CD-10编码:D5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张之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萎黄(缺铁性贫血)协作组制定的“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萎黄(缺铁性贫血)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虚弱证 心脾两虚证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萎黄(缺铁性贫血)协作组制定的“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萎黄(缺铁性贫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萎黄(缺铁性贫血)的患者。 2.必须符合HB>60g/L,并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需要治疗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

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 (2)铁四项(转铁蛋白、血清铁浓度、不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 (3)肝功能、肾功能; (4)血细胞形态分类。 、叶酸、肿瘤标记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清维生素B 12 骨髓穿刺、妇产科彩超、腹部彩超、消化道造影、胃镜、肠镜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 (2)心脾两虚证:养心健脾。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 2.针灸疗法 3.外治法 4.食疗 5.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心悸等症状明显好转。 2.血红蛋白比治疗前提升30g/L以上,接近或达到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费用。 2.合并心血管、内分泌等其他系统疾病,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力衰竭等时,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血常规检验及意义评价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血常规检验及意义评价 发表时间:2018-10-26T09:17:49.4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4期作者:邹龙舟[导读] 通过血常规检验,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意义重大,值得临床重视。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425006)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及意义。方法于2017年07月--2018年07月,对本院收治的贫血患者62例进行观察分析,其中地中海贫血组、缺铁性贫血组各31例,另选取健康检查人员31例作为常规组进行对照分析,均进行血常规检验。统计并对比三组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CV(红细胞平均容量)。结果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MCV低于常规组(p<0.05),但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对比MCV无差异(p>0.05);缺铁性贫血RDW高于常规组、地中海贫血组(p<0.05)。结论通过血常规检验,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意义重大,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贫血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病的发生与人的体内铁元素缺失密切相关,铁元素缺失会减少机体血红蛋白合成量,并引起贫血。长期缺铁性贫血会严重导致铁元素缺失,打破微量元素平衡,进而损伤靶器官。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时,与地中海贫血容易混淆,后者是一种溶血性贫血疾病,两者临床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故而准确鉴别诊断,临床意义十分重大[1]。鉴于此,本文对3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31例地中海贫血患者、31例健康检查人员实施血常规检验,统计并对比三组检验结果,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参考。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3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31例地中海贫血患者、31例健康检查人员均收治于2017年07月--2018年07月,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男性研究对象16例,女性研究对象15例,年龄18-51岁,平均(33.1±2.3)岁;地中海贫血患者中,男性研究对象17例,女性研究对象14例,年龄19-50岁,平均(33.2±2.1)岁;健康检查人员中,男性研究对象15例,女性研究对象16例,年龄20-50岁,平均(33.3±2.4)岁。三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均在知情下签署研究同意书;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排除血液疾病、精神异常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1.2方法 采集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3-4ml,将之置于EDTA-2K试管中抗凝,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研究对象的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CV(红细胞平均容量),所有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三组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CV(红细胞平均容量)。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MCV低于常规组(p<0.05),但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对比MCV无差异(p>0.05);缺铁性贫血RDW高于常规组、地中海贫血组(p<0.05)。见表1。 3.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临床比较多发。人的体内铁元素过少时,难以支持红细胞正常生长需要,故而引起贫血。临床对于贫血的定义为:血液单位体积内后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水平低于正常范围。青少年人群出现缺铁性贫血,极易损伤其身体健康,故而临床加强诊断、治疗缺铁性贫血,意义重大。 红细胞检测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对贫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每位患者的贫血因素各不一样,营养不良、遗传原因、体内某物质的缺少等等,都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因素,故而临床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所获得的红细胞数量也会有不同[2]。现代医疗技术虽然日益完善,但尚不能达到预见性诊断,难以让患者早期发现。临床中,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容易混淆,进而引起误诊,而这两种不同的贫血疾病,却具有较大的区别。 地中海贫血存在遗传性、溶血性特点,血红蛋白珠蛋白肽链的合成会因为珠蛋白基因缺陷而显著减低,更甚至无法合成,影响血红蛋白正常生成,进而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人的体内铁元素缺失所致,或是患者对铁元素的吸收功能障碍所致,导致人体内铁元素含量过少,进而引起贫血。针对上述两种不同贫血疾病,临床鉴别诊断时,通常要检验铁蛋白含量,但由于操作时间长,故而临床一般进行血常规检验。 RDW、MCV均血常规检验中最为可靠的鉴别诊断指标,若是患者只是MCV减低,依然存在地中海贫血的可能以及其他贫血的可能[3]。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开展血常规检验时,对患者贫血类型进行初步筛查,以免诊断和治疗的盲目性。本文中,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MCV均高于健康检查人员,缺铁性RDW显著高于地中海贫血与健康检查人员(p<0.05)。说明血常规检验诊断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意义重大,还可以有效鉴别地中海贫血,值得临床推广。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彭小霞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彭小霞 发表时间:2017-09-12T13:42:42.1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3期作者:彭小霞 [导读] 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乐昌 512229)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结果: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更稳定,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07-02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身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块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通过观察其形态分布、数量变化判断疾病,进一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1]。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采血方法不同,会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为临床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利的保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74例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8.11±3.05)岁;其中感染性疾病15例,糖尿病20例,恶性血液病10例,心血管疾病16例,妇科疾病13例。 1.2 方法 1.2.1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采血吸管以及真空才血管。 1.2.2准备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空腹保持15h,并避免剧烈运动;采血前4h禁止喝茶或喝咖啡、吸烟、喝酒。 1.2.3检验方法检验者同时进行末梢无名指和肘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1)取肘部静脉血2mL存储于吸血管,立即颠倒几次充分混合后备用,且在2h内完成检验。(2)采集检验者无名指末梢血,采血针刺深度保持在2~3mm,将20μL全血于0.5mL稀释液混合,放置5min后进行检测,且在2h内完成检验[2]。 1.3 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需保证检验仪器处于正常状态,室内质控参数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检测以WBC、RBC、Hb、PLT结果为标准[3]。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采血方法检验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血液检验的最基本方法,通常是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实际检测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末梢血检测方法,但是相关研究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不佳,切可能导致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由于小动脉应急反应强,加之末梢血管狭窄,循环与静脉血对比不是很畅通,且存在局部温度偏低现象,血液可能存在部分沉积,从而导致细胞计数升高[4]。同时末梢血针刺深度如果不够,可能导致血小板受到挤压刺激出现不可避免的损害,导致血小板检测结果下降现象。或者穿刺速度较慢,出现微血块,或为了取足够的血标本挤压,会挤出较多的组织液,使血标本稀释,影响检验结果[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与血标本采集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难以进行质量控制。所以,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应选择静脉血。同时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日常应做好相关检验仪器的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仪器温度、湿度的控制,温度过高会造成仪器管径变形,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影响正常运行。同时灰尘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所以,顶起保养/冲洗仪器,进行防锈除尘处理很重要。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检测操作过程中,静脉血取量应准确,防止血标本发生溶血。同时作为检验人员应熟悉仪器的特性、局限性。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严格规范血液采集方法,确保血标本的均匀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合适的采集部位。检测结果如果存在误差,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一个规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明确操作原来、注意事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