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新使命

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新使命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呼吁,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此前,3月11日进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宪法。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把它写入党章。

2018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日益凸显其时代价值,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育是世界各地都能看懂的“肢体语言”,它有着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竞赛规则和运作程序,较少受到国家大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外交中更容易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

因此,体育在一国外交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架起了不同政治外交之间的桥梁,促进合作、增加理解,通过融入公共观点和非国家行为,在及时强化公共观点,社会价值和认同建构以及促进交往和对话方面能够提供有效的公共外交机会,对一国公共外交、人文外交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时,竞技体育成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国际竞赛中的胜利传递出中国的强大声音。

20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完成了冷战时期的“破冰之旅”,为中国打开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和洛杉矶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心剂,成为重现国威、重塑国际形象的助推器。

20世纪90年代,以举办北京亚运会为契机,改善周边外交环境,让中国突破了国际封锁,再次掀起了对外交往的热潮。

进入21世纪,中国以一个更加自信、包容的大国形象屹立东方。2008 年北京奥运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奠定了新时期大国人文外交的基本理念。2010年以来,“人文外交”成为中国大国特色外交的主导,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多融入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元首体育外交开拓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创举,体育人文交流、体育民间交往日益增多。在“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等重要的多边机制中,体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多边机制建构的助推器。

一从体育对外交往到国家人文交流

体育对外交往是中国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公共人

物等多元行为主体参与,以各种方式与国外政府、公众进行体育交流,从而达到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推进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目的的一种外交方式。

体育对外交往包括政府外交和民间交流两个层面,涉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进入新时代,多领域的体育对外交往活动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组团、办签证、联络、翻译等对外交往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增加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促成体育多边对话,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

在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德、中南八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俄人文合作中,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倡议下的“青年运动员共同训练”、中俄青少年运动会成为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内的亮点活动。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体育领域对口磋商,就中美开展篮球、击剑等奥运项目合作以及武术和健身气功推广、创新型体育产业合作、残疾人体育交流等事宜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中美体育研讨会、中美学校体育战略对话、中美高校体育论坛作等体育领域系列活动成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亮点配套活动。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就中英体育交流与合作、足球合作、大型赛事和冬奥会合作等问题举行体育领域对口磋商,“明日之星”计划成为中英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中国足球振兴发展的全新起点。

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框架下,双方在体育领域举行对口磋商会议,携手推进体育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启动后,我国与法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开展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赴法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公派留学。

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覆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旅游、体育、青年、媒体八个领域,中国在武术、乒乓球方面为印尼运动员提供强化训练,为印尼体育运动队提供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援助活动。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双方在体育领域合作重点项目包括中德青少年国际营地论坛活动、中德足球合作成果展、青少年足球精英教练员培训班等。

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建立的首个此类机制,体育同教育、文化、科技、卫生、青年、妇女、媒体、智库、旅游、民间友好等成为诸多领域的合作内容,对于夯实中南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深化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拓展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有效的载体,实现了从政府间体育交流的单一“平面”,到政府、民间、企业相互合作的“立体”格局的转变。

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兰州马拉松赛、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中国武术丝路行、中俄青少年运动会、“一带一路”乒乓球邀请赛、“一带一路”国际马拉松系列赛等,这些赛事登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品牌赛事。

“一带一路”驻华大使体育论坛2016年起在首都体育学院开始举办,“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节2017年起开始举办。

“一带一路”体育活动已由单一的赛事发展为论坛、演讲、考察、培训、体育节、嘉年华,有力地促进了“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人文交流。

在金砖国家交流中,运动会推动了金砖国家体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拉近了金砖国家青年人的距离。

此外,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民间层面的中外体育交流更趋活跃。民间体育交流非凡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体育对外交往的中坚力量,与官方体育对外交往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

不论是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交流,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体育交往,不论是金

砖国家运动会,还是民间体育交流,十年来我国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国际性体育人文交流活动,中国体育文化交流的形式,以富有亲和力的体育方式,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稳、深厚的平台,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打破隔阂与心理上的距离感,用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各国人民,增进了各国友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渠道。

二从人文奥运到人文外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展示中国和平发展国际形象的目标,标志着中国进入自信面对世界的一个新阶段。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为之后中国提出人文外交新向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文奥运,主旨是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以运动员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建设使奥运会参与者满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人文奥运”的理念深嵌于东西方文化的集中对话和交汇中,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也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思想之中,丰富并拓展了奥林匹克精神。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总体外交提供了新的内涵和模式,为走向强国之路的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财富。

“人文外交”的理念正是在奥运会举办过程中逐渐清晰的——

2008年10月,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央党校“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文外交”的概念。他指出“要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

2009年7月,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文交流放在战略高度,第一次明确指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人文外交的核心是文化传播和思想沟通,是以实现文化推广,提升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外交形式。这种思想的核心内涵正是来源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因此成为中国令世界瞩目的外交范例,也是中国新外交策略的一个样本,促使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为中国外交贡献了新的思想。

三从体育明星到国家文化使者

竞技体育赛场是彰显体育精神的最高领地,也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运动员精神风貌、感受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最好途径。

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体育技能、责任心、爱国心、亲和力、号召力在国际赛场被传递出去时,更容易在世界人民中间产生共鸣,成为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精神风貌由民族、国家荣誉观到个人理想荣誉观的变迁,由内敛胜负观到张扬胜负观的变迁,由赛场调节到赛场霸气的变迁,都展示着中国时代精神的变化。而一个包含了运动成绩、个性偏好和社会参与乃至言行举止在内的立体多维的运动员

形象则成为国际社会公众认知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每一名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的高水平的体育技能、坚韧顽强的毅力、包容大度的风格以及积极阳光的面貌都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风貌。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的表现不仅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正在塑造着中国竞技体育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

姚明、李娜、孙继海、宋安东、朱婷等登陆国外职业联赛的运动员,用勤奋、幽默、睿智的人格魅力为西方人重新审视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树立了中国人的新形象。

丁俊晖、邹市明、刘翔、孙杨、叶诗文、林丹、武大靖、苏炳添等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自信坚毅的精神品质都彰显着中国人的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获得女子100米仰泳铜牌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面对媒体时的“表情包”和她率真耿直的语言,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也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运动员呆板、严肃的刻板印象,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种更加真实健康、彰显个性的“中国表情”。

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体育明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国家文化使者的影响力。

四从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到彰显大国国际责任

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是构建国际体育交流的有效平台。

下面这张表展示的是近十年来我国承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可以看出,仅仅在2009年至2017年间,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人次运动员来我国参加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审批在华举办的A类国际体育赛事,仅2017年就有124起。

SPORTCAL是英国权威体育营销研究机构。它在对2007年至2018年间全球已经以及将要举办的700场主要体育赛事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是国际体育赛事的中心,不仅举办的赛事次数最多,影响力也最大。

每一项大型赛事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满足赛事要求,承办方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硬件设施现代化等方面投入巨额资金,需要承办方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

近十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或地区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意愿下降,而作为新兴的经济大国,我国对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的积极承办,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强烈的国际责任感。同时,在承办赛事的过程中,需要国内、国际多个机构之间倾力合作,可促成双边或多边的高端公共外交。

十年来,我国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国际体育大赛传播体育文化、塑造大国形象,为体育国际交往提供了有力平台、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有效手段;而我国在办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海纳百川的气度,彰显了大国国际责任。

五从刷新竞技体育成绩到展示国家综合实力

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牵引着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成绩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为本国国民带来更多对国家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夏季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中,我国的成绩排名始终靠前。虽然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在奥运会中的金牌总数和排名有所下降,但竞技体育结构实现了较大调整、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升。这些赛事强大的竞技体育水平彰显着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制度自信、塑造着我国的大国形象、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体育对外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

奥运会期间,一些有实力的国家奥委会在奥运主办城市设立一个集服务保障、社交互动、新闻发布和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期间,我国首次设立“中国之家”。此后,“中国之家”相继出现新加坡、伦敦、索契、南京、里约热内卢和平昌等奥运城市。

由此,奥运“中国之家”成为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设置的与世界奥运大家庭进行互动的交流中心,逐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所熟悉,并成功地通过体育的纽带连接起了彼此间的深厚情谊,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构筑更加稳固的关系、拓宽体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之家”也为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品牌宣传的重要平台。2014年索契奥运会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先生的到访、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的到访,更是让“中国之家”体育外交的功能和影响力得到了拓展与提升,成为我国开展文化交流和体育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

六从扩大体育人员交往到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

近十年来,我国体育领域人员交流活跃,目前我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体育交流、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体育人才的输出与引进已成为常态,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竞技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大量出自中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其他国家或地区参赛,“海外兵团”已被国人欣然接受、转化为“海外使团”,成为展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促进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

在输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同时,我国体育代表团中也不乏外国精英。近十年来,我国在国际大赛中聘请的外国教练员及辅助团队人员数量逐年上升——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7名外教、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9名、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25名。

冬奥会也从2010年温哥华的7名上升到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10名、再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19名。

亚运会从2010年广州的20名上升到仁川的23名。同时,我国足球、篮球等项目的职业化发展进程,为体育国际交流提供了土壤,足球职业联赛和篮球职业联赛以及排球职业联赛中众多国际知名教练、球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我国职业体育的竞技水平,也扩大了我国职业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2008-2016年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数与职务数统计

上面这张图是2008-2016年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数与职务人数统计。

从图中可见,从2008年至今的十年中,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人数稳定在254—275人之间,任职职位人数稳定在403—440人之间。

目前担任夏季奥运会项目国际体育组织领导职务人数为32人,冬季奥运会项目国际体育组织领导职务人数为3人。

在龙舟、武术、象棋等多个非奥项目上在不同时期也担任过协会主席等领导职务。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也在参与国际大学生体育活动方面不断地努力和深耕,目前有11人进入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任职,其中,1人担任国际大体联副主席,4人担任国际大体联下设委员会副主席、6人担任国际大体联下设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使中国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上的决策力,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播积极、正面的中国体育形象。

七从实施国际体育援助与赞助到提升中国道义感召力

国际体育援助与赞助是国家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其主要形式有:对外体育人力资源培训、援赠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赞助体育赛事与人员等。

对外体育人力资源培训是开展对外体育交往、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我国对外体育人力资源培训包括:援派青年志愿者、协助举办运动会、派出援外教练、接受来华训练等多种形式,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人才援助、帮助他们提升运动水平和办赛水平。

这体现了我国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加深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友谊。

在援建体育场馆和捐赠设施器材方面,我国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南太平洋等国家和地区修建或捐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体育基础设施。

援建模式包括无偿赠送、捐建、提供低息贷款、与东道主国家共同修建体育场馆、体育基础设施等。此外,为落后国家捐赠体育器材装备也是我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

这些援赠活动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和人道主义精神。

喀麦隆雅温得多功能体育馆位于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市中心黄金地段。这座体育馆建成后,是喀麦隆最大的多功能、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馆设计规模5400座,总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占地近4万平方米,于2006年1月开工,2008年12月建成移交,总投资约1.6亿元人民币。

为支持加勒比地区举办2007年板球世界杯比赛,为安巴援建万人板球场。1986年为利比里亚援建3万人体育场,2003年复交后重新维修。1990年援建巴巴多斯体育馆,建成后两次对其进行维修。1992年建成的肯尼亚莫伊国际体育中心,是中国援肯最大项目。

在赞助体育赛事与人员方面,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赞助国际体育赛事等形式走上了世界体育舞台。

乔丹体育成为蒙古、哈萨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三个国家奥委会的合作伙伴和国际大体联唯一的装备供应商;安踏集团赞助冬奥会、美国职业篮球联盟;361°赞助里约奥运会官方制服;匹克体育赞助支持多国奥运代表团装备和国际职业体育赛事;卡尔美持续多年与国际足球联赛合作,等等。

这些中国体育品牌通过无偿捐献和赞助的形式遍布世界各地,不但让民族体育品牌走上世界赛场、播撒中国国际主义人文精神,更是向全球传递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品牌,让国外的消费者体验到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在认同中国产品的过程中促使他们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

八从推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体育交往到促进国家认同

与港澳台地区丰富的体育交往活动增进了人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海外华侨体育交往活动也连接起了世界各地中国人民内心的距离,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十年时间以来,港澳台体育交往频繁,增进了两岸四地同胞的感情。

每届奥运会结束后,获得金牌的内地运动员和教练员交流团都要赴港澳台地区深入当地的社区、学校、体育馆和福利院等开展体育表演、文艺汇演以及互动交流活动。这受到了港澳台各界的热情欢迎、极大激发了港澳台同胞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配合了中央港澳台工作大局。

通过举办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等形式搭建起的平台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沟通协商,也对今后的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

通过组织内地的跳水、体操及冬季项目金牌运动员赴港澳地区交流,组织国家女子排球队、羽毛球队赴港澳地区参赛并与当地青少年展开对话交流,协助安排组织香港特区优秀学生运动员交流团及参加青少年体育夏令营,邀请港澳地区青少年参加全国冬季和夏季阳光体育节等,这些活动都有针对性地促进了港澳青少年工作的开展,激发了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两岸奥委会组织实施了多项交流活动,主题领域涵盖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研、运动医学、场馆建设、体育媒体、大型运动赛会以及优秀教练员等。两岸单项运动协会则着眼于项目发展和水平提升,开展了交流比赛、异地训练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如厦金横渡、海峡杯棒垒球赛、两岸青少年登山活动等。这些都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融合、认同融合、民族融合。

九从投身国际体育学术活动到促进体育科教交流合作

国际体育学术会议是国家间进行体育科教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我国通过主动承办、主办、参加国际体育会议,展示了体育科技教育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国体育科技的实力。

十年来,我国承办了国际组织主办的多项国际体育会议,让世界各国的体育科技专家、社会组织云集中国,在群众体育发展、竞技体育创新、体育产业前沿、体育院校合作、体育社会学研究和体育经济学探索等领域为体育科技教育的国际合作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利用世界体育学术会议平台加强与世界体育科技教育交流的重要目标,让世界感知了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世界体育科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十年来,我国学者积极参加国际体育学术会议、展示体育科技成果,同时也展现了中国

体育学者的风貌。

在2012 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科学大会期间,中国是论文录稿量最多的体育科技代表团,也是参会规模最大的体育科技代表团。在2000 多人的与会者中,中国学者占了1/4 以上。众多中国学者在本届奥科会上亮相,既开阔了中国学者的视野、扩大了中国学者与外界的交流,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水平。

2013 年喀山国际大体联学术大会共录取中国稿件97篇,参会的中国学者近50人,其参会人数仅次于东道主俄罗斯、居于第二位。

综上,承办、主办和参与国际体育会议,彰显了我国在推进世界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积极、自信的态度及较高的体育科研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体育科技教育的交往与合作。

十从参与体育活动到元首体育外交

元首外交是国际交往的最高形态,有着其他交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设计师,亲自擘画和推进了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多次在外交事务中灵活运用体育元素拉近与国外民众的距离。

2014年,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

在短短43个小时内,习近平主席出席了12场双边及多边活动。这次访问期间,他在接受俄罗斯电台的采访时,提到了自己喜欢足球、篮球、排球及游泳这样的体育爱好。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中国外交非同寻常新开篇”的评论文章,将习近平此次索契之行称为“短平快”式的“点穴外交”,堪称中国外交实践的新创举。

同样是在2014 年,习近平主席出席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时,盛赞荷兰队是世界足球的“无冕之王”。同年,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期间,为当时刚刚成为中国男足主教练的法国人佩兰送上祝福。也是在这一年,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专程看望了在德国进行训练的中国少年足球运动员。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访英期间参观了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并与英国首相卡梅伦、曼城球星阿圭罗共同拍摄了一张自拍照,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大的影响力。

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国际奥委会总部并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期间,他阐释了中国实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宣传了中国对体育多元价值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

2017年,习近平在北京接见国际足联主席,提出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表示中国愿为推动世界足球运动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出访内容中,体育已经成为其外交活动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

与捷克、阿根廷、波兰、塞尔维亚等国家领导人分别会谈或会见时,习近平都指出应加大体育领域合作。

在出访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期间、在中沙和中伊分别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两份联合声明中,习近平都有加强双方“在体育领域合作”的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外事活动中都提到自己热爱体育,并曾多次提到对不同体育项目发展的专业而精辟的见解,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足球先生”的美誉。一个热爱体育、主动融入、交流开放、虚心学习的中国领导人形象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用自身的行动传播体育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体育形象。

体育具有穿透文化壁垒的作用,能够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人群所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则采用“体育”这种带有较少政治指向性的形式,举重若轻地实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外交目的。他本人的领袖风范和人格魅力,也使很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

的领导人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成为了中国的好朋友。

习近平的“元首体育外交”不仅以其轻松、亲和的形式拉近了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和感情,更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国信心、体会到了中国决心,极大地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结束语: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一直为中国外交贡献着卓越的理念与实践,也有力地推动着体育强国建设。

十年来,我国体育正处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途上,发展重点开始从之前数量上的提升转变为实力的增强、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体育国际影响力、体育国际话语权、体育精神塑造成为体育强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体育对外交往成为提升国家体育影响力的放大器,成为沟通国内外体育运动及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通过参与国际体育事务,中国提升了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并在规则制定等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助力;

通过承办国际体育赛事,为国际体育交往和体育文化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彰显出体育大国的责任与自信;

通过体育科技教育交流活动的开展,促成体育多边对话,贡献国家人文交流机制;

通过体育对外援助,提升了中国道义感召力;

通过体育明星文化使者的传播力,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通过与港澳台和海外华侨体育的频繁交往,促进了国家认同。

体育对外交往诸多方面的实践探索都在致力于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不断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塑造与体育强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形象;通过软实力的打造,提升我国体育的整体层次和水平,为我国体育强国各个方面的建设起到强大的助力作用。

展望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从理念到实践将对我国大国外交开展与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与推动作用;体育对外交往在国家人文交流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战略中将做出积极贡献;在国际赛事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国际援助等方面将做出更加突出的成绩,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体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得到全面提升;这些都将为体育强国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