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2. 《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

(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统治利益B.商业生产能力 C.社会制度D.争霸需求

3. 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

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4. 《管子·小匡》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材料旨在说明( )

A.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B.商人以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

C.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D.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

5. 《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

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6.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

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7. 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

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 ) 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8.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

宫御。”由材料推断( )

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

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9.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

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10.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

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11.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

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12. 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

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这说明当时( )

A.长途贩运贸易充分发展B.北方手工业比南方发达

C.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明显D.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

13.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

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14. 西汉武帝时,南阳大盐铁商孔仅提出:“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盘”,并“总其原,一

其价”;随后政府“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这表明,西汉政府( )

A.谋求与民间大商人合作经营 B.决心铲除地方经济的膨胀

C.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的技术 D.希望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

15.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

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16. 白居易在《盐商妇》中写道:“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

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这可以佐证当时( )

A.地方富商大贾势力大增B.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17. 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8. 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

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9.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0.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

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

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21. 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

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22. 马端临《文献通考》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

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

A.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B.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D.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

23.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

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24.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

25.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

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26. 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

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27.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

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28. 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

( )

A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29. 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

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

C.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

30. 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

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

31. 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

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注重保障农时B.以季度为周期 C.受到时间限制D.以农业为基础

32. 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

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33. 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明代,盐商

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据此可知盐引( )

A.是政府控制食盐专营的手段B.有利于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34.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

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35.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

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36.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

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8. 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

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39.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

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

A.清除侨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

40.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

“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人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41. 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

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 )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42. 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43.

A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44.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45.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

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46.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

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47.

A.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B.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48.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

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

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二、非选择题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

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

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13分)

2.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材料二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5分)

(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及实施的历史影响。(16分)

3. (22分)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材料四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要说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8分)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8分)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6分)

4. (27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9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10分)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

5.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 300 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 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鱼鳞册始行於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据史载:? ( 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16 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9 分)

6.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

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自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把世界上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让它们能够互通有无,能够增加彼此的快乐,能够促进彼此的工业。其中,这些发现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丝绸之路与汉代的不同。(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两件事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葡萄牙、西班牙海外贸易与宋代海外贸易的不同。(12分)

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

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环保是古人很重视的问题。《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救:即防止之意)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管子·地数》中记载:?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管子根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其中?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秦《田律》、刘向《说苑·指武》、《唐律·杂律》等都规定不准乱砍乱伐和?禁烧?等法令。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其职责包括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评述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图2),这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来看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构想,但这一构想思维开阔,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深远意义,不断引来各方广泛关注和热议。

请你参考与图1相关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推介“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要求:结合历史,至少两个角度,表述简洁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 (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

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每点2分,答出4点给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每点2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1)原因: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是政府重要财源;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地方势力。(4分)

(2)政策:闭关锁国;(1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不同:材料一:国家应对经济(经济主权)加强控制或实现经济大一统;材料二:自由主义、自由放任。(4分)

影响:材料一:对当时,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皇权统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豪强权贵和富商大贾财力,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地方割据;

对后世,历代统治者基本秉持了经济大一统的理念,对经济进行控制;虽然有助于加强统治维护稳定,

但是不利于商品经济(民间私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转型(资本主义萌芽)。(6分,任3点6分,最高不得超过6分)

材料二:对当时的英国,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要求,推动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英国社会的发展;

对世界,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自由贸易和国际贸易准则的制定。(6分,任3点6分,最高不得超过6分)

3. (1)观点一:同意。(2分)

理由:宋代城市经济大大超过前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集镇、夜市、海外贸易兴盛。明清时期虽然有所进步,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商品经济总体不如宋朝。(成就答出3点即可,6分) 观点二:不同意。(2分)

理由:明清时期都市文明大大超过宋朝: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发达,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处于转型期。(成就答出3点即可,6分)

(2)说明:商品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高度发达;对人类文明有重要贡献。(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8分)

(3)观点:宋代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朝代。(2分)

不矛盾: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宋代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来看,确实存在积贫积弱现象;但是从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来看则是商品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朝代。(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6分)

4. (1)方面: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9分)

(2)经济:指商品经济。(2分)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8分。)

(3)论证: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8分)

5. (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2 分)

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不抑兼并等。(6 分)。

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4 分)

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4 分)

(2)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影响日益紧密。(9 分。答出任意 3 点得 9 分,总分不得超过 9 分)

6.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有利的国际环境。(7分,答到3点给6分,答到4点给7分) 不同:宋代是海路为主,汉代是陆路;宋代贸易范围更广;宋代对外交流主要商品是瓷器、茶叶,汉代主要是丝绸。(6分,每点2分)

(2)影响: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促进世界经济交流和发展。(6分,每点2分)

不同:西、葡海外贸易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产物;西、葡海外贸易具有全球性;西、葡的海外贸易具有扩张性。(6分,每点2分)

7. 评分建议:观点(3分)+阐述(8分)+逻辑结构(1分)

示例一: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人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示例二:

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

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总结:铁器始用年代、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8.

富民强的保证,将环保问题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步,体现出“环保治国”理念。古代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对污染环境者予以严惩,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环境。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古代在环保方面的举措,对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9. (1)政治意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体现了西汉王朝“大一统”政治理想,加强了对匈奴等西域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与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增强中外政治互信,提高国家战略安全,扩大中国国际影响。(6分)

(2)经济意义: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以及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经济交往,推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开发,并带动了沿线国家城镇的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的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繁荣;有利于中国产品拓宽国际市场和中国企业“走出去”。(6分)

(3)文化交流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以及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与融合;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利于沿线地区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重塑,并促进旅游事业的大发展。(6分)说明:答出两个角度即可。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

A.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3.1844年,米切尔先生曾将各种质料的中国土布样品寄到英国去,并且注明其价格。有人告诉米切尔先生,按照他所列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生产那种布匹,更不能把它运往中国。这说明( ) A.英国生产的布种类单一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违背价值规律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 D.中国闭关政策没有质变

4.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5.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其主要原因是( )

A.顽固势力破坏专利制度 B.西方专利制度不适合中国

C.洋务企业实行垄断经营 D.清政府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7.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此现象反映了( )

A.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

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商人地位高过官员

8.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9.1896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清政府( ) A.将地方督抚的财权收归到中央B.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

C.加强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 D.达到通过行政改革以消弭革命目的

10.重庆市土货出口总值从1885年1056790海关两上升到1916年17803414海关两。出口货中的蚕丝、白蜡、猪鬃、牛羊皮、鸭毛、羊毛等全部或者部分销往国外。这一现象将会( )

A.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 B.导致传统手工业的彻底破产

C.促使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D.扭转中国对外贸易不利局面

11.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C.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 D.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12.如图所示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图片信息可以反映出(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B.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D.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13.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年间,宝山县境内工厂,邑人所创办者大多为棉织类,盖一因妇女素谙纺织,改习极易;一因土布价落,设厂雇工兼足维持地方生活也。淞口以南接近沪埠,水陆交通尤适宜于工厂,故十年之间,江湾南境客商投资建厂者,视为集中之地,而大势所趋,复日移而北,自棉织以外,凡金、木、玻璃、卷烟以及化学制造之属略备。材料反映( )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B.当地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C.实业救国的思想广泛传播D.民族工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4.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

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5.1878年开始筹备,后设厂于杨树浦的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93年不慎发生火灾,租界内的外国消防队拒绝前往救火。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A.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有弊端 B.洋务派民用企业危及到列强利益

C.列强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D.外国消防队受制于租界章程规定

16.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 )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7.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 A.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18.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中国( )

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手工制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

A.小农经济对西方经济侵略的顽强抵制 B.完全沦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C.手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加剧 D.手工制品在国际贸易中需求总量减少

19.如图是1912年﹣1936年全国水田价格变动趋势图,据图可知(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农村资本流动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较大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时期经济衰退D.当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

20.在民国时期的各地方志中,像“农务稼穑,男耕女织”和“所制衣料,多用土布”之类的字句不在少数。在一些山僻州县,人们仍用“粟”或“谷”等换取自家不能生产的日用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结构的变动不平衡 B.现代文明传播受人为限制

C.社会经济形态依旧稳定 D.受西方经济影响范围很小

21.1926年,针对日本“味之素”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吴蕴初此举( )

A.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 B.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

C.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 D.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

22.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劳资争议处理法》,严禁罢工,禁止工人捣毁工厂、商店。1929年12月公布的《工厂法》对工人的劳动条件、时间、待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法律上对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作出了改善。据此判断,这些政策( )

A.随国共两党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B.使工人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

C.旨在稳定工业发展秩序D.使中共工作的重心转到农村

23.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

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这一现象导致( )

A .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B .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C .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

D .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24.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

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掠地。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 .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

B .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 .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

D .利用政府支持,生产民生产品

25.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

A C .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D .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26.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布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

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 (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 (1936年)。这一现象( )

A .是单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的结果

B .体现国人自觉排外的理性心理

C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根本转变

27.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

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28.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表,它反映出该

时期( )

A .列强在华势力减弱

B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C .传统生产方式稳固

D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29.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农会法》,提出重建农会组织,“一方面提高其社会道德,增进其智识

技能,促进其生产与生产额,以达到改善生计之目的:一方面健全其组织,对内则使其协助政府,实行本党之土地政策……”。这说明( )

A .国民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 .国民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C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得以实施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中

30.1932年以前,在进口货物总值中,大米居于第四位,而1933、1935年,大米上升到第一位,棉花、小麦进口也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国共内战导致农业衰退 B.政府在关税主权的不作为

C.民族工业发展较为滞后 D.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31.《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入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32.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

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33.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1937-1945年,消费合作社在全部合作社中所占的比例由0.4%上升到14%.消费合作社主要承担粮食、食盐、火柴等日用品的专卖任务,每种商品价格均低于市价,差度在5.55%至58%不等。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尝试过社会主义改造B.消费合作社利于抗战时的经济稳定

C.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得以实现D.国共合作影响到了国民政府的政策

34.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35.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一一经济统制政策,主要内容有:垄断金融,扩增税收,实行专卖制度,实行统购统销,涨发纸币,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B.保证了战争的物资需求

C.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D.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6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37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的修建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

D.清政府通过独资、贷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38.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39.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D.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40.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

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应是( )

A.清朝政府政策的推动 B.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列强放松侵略

41.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C.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2.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 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

该学人( )

A.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B.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D.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43.据《南方人物周刊》记载: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金融机构收归“国营”。中国银行的前身为大清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自其创办之始,就写明“官商各占股份50%”,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据此可知,1935年金融机构的调整( )

A.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44.中国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

13.8%。……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

是各国获奖之冠。由此可见( )

A.自然经济瓦解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45.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D.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

46.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所占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47.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计划旨在( )

A.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B.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D.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48.纵观19世纪清朝的近代化进程中,经济的近代化与政治民主的相对滞后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B.政局动荡阻碍了政治民主化

C.对外战争影响政治民主进程 D.皇权专制下守旧势力的强大

二、非选择题

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6分)

(2)结合史实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后来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9分)

2.(25分)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 年6 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7 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改订新约运动》等材料二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国家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耶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是项特权时爷才放弃?。而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的骤变迫使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得不发生转变。国民政府前期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就半途而废了。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外交志(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革命外交”策略的理解。(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8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7分)

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工厂的广泛建立,妇女和儿童像男工一样长时间工作,同样在闷热、潮湿和毫无安全设施的车间工作。为了改善工人工作状况,社会改革家罗伯特·欧文亲自创办新纳拉克工厂进行实验,并于1815年提出改善童工和成年工人工作状况的立法草案。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整个18世纪一直不断颁布、修正工厂法案。工厂立法经历了l802——1831年的探索时期、1833——1867年的确立完善时期、1871——1901年的成熟强化时期三个阶段。实际上,英国政府对于工厂立法的态度与自身管理方式的改变是同步的。有学者将英国中央政府的管理以187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835——1870年的分散式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全国管理较为混乱,地方政府腐败和低效问题严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权力日益集中阶段,开始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地方政府的统一协调过程。

——《19世纪英国工厂立法初探》

材料二清末经济立法是清政府为摆脱困境、挽救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而进行的一场法制变革运动。1902年清政府在修律上谕中提出?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指示修律大臣?按着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1903年的)《公司律》基本上是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法。

《公司律》明确规定以确定商人权力为中心,给予商办公司与官办、官商合办公司同等的法律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这就使民族工商业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维护。(1903年的)《简明商会章程》规定了商会具有的社团?法人?地位,商会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

——《清末民初经济立法述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英国政府建立健全工厂立法的因素与作用。(1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立法的特点与影响。(12分)

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