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五、《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1、写分数。出示教材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说说为什么?

图略(有六张图,分别是3/4、4/4、5/4、2/5、10/5、12/5)

2、分类

先观察上述六个分数,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此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师话音未落,下面就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很简单啊,分成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不就行了吗?)

师指出:不能按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这样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唉”,学生有些失望,但也有些跃跃欲试)

先给予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约五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静下来,学生基本上组内达成共识)

小组汇报交流,主要意见如下: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有3/4、2/5

第二类: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4/4

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的,有5/4、10/5、12/5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第一类:比1小的分数,有3/4、2/5

第二类:跟1相等的分数,有4/4

第三类:比1大的分数,有5/4、10/5、12/5

生3:我们分成了二类,分类的标准是有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有的不是。

第一类:实际上是整数的,有4/4(是1)、10/5(是2)

第二类:不是整数的,有3/4、2/5、5/4、12/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相应板书。

3、概括特征

师: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它们的标准有没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分数值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实际上就是分数值比1大。

教师把上述内容的板书合并在一起。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假分数。追问: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什么叫真分数,你该怎么说呢?什么叫假分数呢?

指名说说,后小黑板出示真、假分数的概念。

师:第三种分法中,是整数的分数4/4、10/5 都是什么分数?不是整数的分数中呢?

[评析]注意培养学生“想学”这种意识,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想知而又不知的这种矛盾心理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时,学生很兴奋,以为按分子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就可以了,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意外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疑”,马上提出不能按这样的方法来分,要自己去找寻另外的办法,这时候学生就显得有些丧气,但很快又兴奋起来,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在寻找分类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六、《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七、《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1、出示实践探究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任意拼出一个长方体,看看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践操作

每个学生把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了不同的长方体。

3、观察填表

(1)学生观察自己拼出的长方体,把每排摆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含小正方体的个数填在表里。

(2)学生汇报

生1:每排摆4个,摆了3排,共2层,用了2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24立方厘米。

生2:每排摆7个,摆了2排,共3层,用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生3:每排摆3个,摆了2排,共7层,也用了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

4、探究规律

(1 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到底有样的关系?

(2)汇报:

生1:长方体的体积与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关系,摆的个数×排数×层数=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2: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生3: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评析)新课程改革不仅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并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学生为了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究。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知识发现—验证—解释的思维过程。)

八、《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断

九、1、游戏:听数打手势(判断是否是2、5的倍数)。

十、投影出示:这个数若是2的倍数,则出示左手2个指;若是5的倍数,则出示右手5指;若同时是2、5的倍数,,则出示两只手。

十一、14 51 60 72 375 820 964 6000

十二、2、师:你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

十三、生:我们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是根据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来作出判断的。

十四、3、师:请学生分别说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如电话号码、牌照号码、人数、钱数等老师也可以快速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一个学生说数,老师判断、其他同学计算器验证)

十五、4、师质疑: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是不是也只要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十六、生:我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

十七、生:3的倍数,个位数也不一定就是3、6、9。

十八、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十九、(评析: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就能判断出2、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直接抛出问题,学生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负迁移过来,就产生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九、《倒数》教学片断

十、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猜字的游戏,大家愿意玩吗?

十一、生:愿意。

十二、师: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变成了什么字?

十三、生:呆。

十四、师:把“吴’”字颠倒呢?

十五、生:吞。

十六、师:你们玩过正话反说的游戏吗?

十七、生:玩过。

十八、师:能否仿照老师的样子说一说。蜜蜂——蜂蜜,山清水秀——水秀山清,我爱妈妈——妈妈爱我。

十九、生1:奶牛——牛奶,柴火——火柴

二十、生2:门前——前门,牙刷——刷牙

二十一、生3:生机勃勃——勃勃生机

二十二、生4:我爱老师——老师爱我

二十三、……

二十四、师:孩子们真的很聪明,想到了这么多和老师所说一样的例子,你们真棒!接下了请同学欣赏几张图片。(课件展示,并配有音乐)

二十五、(这时,美丽的山水图,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把孩子们深深吸引,同学们看的如痴如醉。)

二十六、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十七、生1:景色很迷人。

二十八、生2:景色很美。

二十九、……

三十、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三十一、生:有倒影,倒影也非常的美。

三十二、师:是呀,我们的汉字这么的有趣,自然景色因为有倒影的衬托而更加妖娆、美丽,其实我们的数学中也有和汉字一样有趣,和景色一样美丽的数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另一个新的知识——倒数(板书课题)

三十三、师: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以上的例子,说一说对倒数中倒的理解。

三十四、评析:

三十五、本案例是教师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后又玩了一个正话反说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让学生明白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就像汉字一样可以交换。进而又让学生观赏了美丽的图片,从图片中让学生进而体会倒数就和自然景物中的倒影一样,把数字倒过来就可以。

十、《秒的认识》教学片断

十一、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1秒有多长。生:我想知道1秒在钟面上是怎么显示的。生:我想知道分与秒有什么关系。……得最快,对分针和时针,我们不能明显的看到它们走动。只有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们走动。师:那它的特点就是走动快,又细又长(板书特点)秒针“嘀嗒”一声,就走一格,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3.借助钟表,体验1秒。师:我们来听一听,一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课件演示秒针……

十二、(赏析:本节让学生看秒针转动,让学生看其形并听其音,使学生亲历1秒并自主认识秒针,最后让学生看钟表、听声音,说一说:1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这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和想象力,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后,说出了许多精彩的1秒钟的体验过程。与传统教法相比,教师做到了“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来探索新知、经历新知、感悟新知、体验新知,从而获得新知。这种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正是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

十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片断

十二、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一间新教室,请看,

十三、(课件出示教科书59页例2主题图,主题图表明:多媒体教室里有座位18排,每排22个座位)

十四、生1(不由发出感叹):好宽敞的教室啊!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

十五、生2:一定能坐很多学生。

十六、师:是啊,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你的问题吗?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十七、生1(迫不及待):我想知道,这间教室到底能坐多少人?

十八、师:同意!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那谁来提出问题?

十九、生2: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二十、师:这个问题合理吗?

二十一、生(齐答):合理。

二十二、师:那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二十三、[学生们互相议论,表示没有别的问题]

二十四、师:那我有个不同的问题,同意我提吗?

二十五、生(兴趣浓厚):同意!

二十六、师:我的问题是:“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二十七、(课件出示“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二十八、[学生们先楞了一下,因为他们还没遇见过这样的问题,但片刻后都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并加以解决]

二十九、师:那怎样才能解决?

三十、生3:只要把座位总数算出来,就知道够不够坐了。

三十一、师:具体说一说。

三十二、生3:每排22个座位,有18排,就是算18个22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

三十三、师(作疑问状)可是我们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啊?

三十四、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

三十五、生4:我想起来了,用估算。

三十六、师(惊喜):棒极了!看来估算还装在你的大脑里,老师为你的记忆力鼓掌!

三十七、(学生热烈鼓掌)

三十八、师:那现在同学们讨论看用什么方法估算,然后汇报给老师。

三十九、(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四十、生5:把18看成20,20×22=440(个),能够坐下。

四十一、生6:把22看成20,20×18=360(个),能够坐下。

四十二、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四十三、生7:还可以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能够坐下。四十四、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看看小精灵怎样介绍估算的,

四十五、[课件出示小精灵介绍:①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220×18=360(个)0×22=440(个),所以,18×22约等于440个,能坐下;②22接近20,把22看成20,20×18=360(个),所以18×22约等于360个,能坐下;

③可同时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所以18×22约等于400个,能坐下。

四十六、师:太棒了,你们和小精灵的方法一模一样,不简单,你们都是小精灵!四十七、生(高兴)我们都很棒!

四十八、师:估算这道题后,谁能小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四十九、生6: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去乘。

五十、生7(补充):一般看哪个因数最接近整十,就把它看成整十数,再乘。五十一、[评]: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共有多少个座位?”,接着教师提出“350人能坐下吗?”把乘法直接计算转化为估算,设置悬念:“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激发学生迫切想解决问

题的欲望,由于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基础”,只需教师稍许点拨“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只言片语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估算细胞”,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十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段

十三、师:(出示一个空心圆柱、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这是一个空心圆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

十四、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

十五、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十六、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十七、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十八、师: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老师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

十九、(出示要求:(1)实验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十、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二十一、生:在我们用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二十二、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十三、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二十四、生2: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二十五、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二十六、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二十七、(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二十八、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二十九、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十、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三十一、生:可以先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3

三十二、(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三十三、【评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看似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经历了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新知识似乎是通过学生小组自主探索得到的,但实际上学生操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根据教师的实验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充当了被动的操作工,思维的参与少之又少,这种在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指令)下进行操作,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投入到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开展一次验证性或没有思考价值的实验活动,

这种离开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变成纯粹的动手活动,失去了自主探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十三、《用字母并表示数》教学片断

十四、运用字母表示哪些数

十五、师:同学们知道下面的字母各表示哪些数吗?

十六、(1)我今年a岁,明年28岁。

十七、(2)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

十八、(3)小明写了一个数a。

十九、生1:我今年a岁的a表示27。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 表示37。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1或2或几百、几千,不知道。

二十、生2:我认为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6.7或37.2都是正常的。

二十一、生3: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任意数,什么数都有可能。

二十二、生4: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是在37摄氏度左右的。

二十三、师:同学们想得都很全面,那为什么我今年27岁你是确定的呢,而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和小明写一个数a却不能确定?

二十四、生1:因为你明年28岁,所以今年27岁是确定的。而小明写一个数a可以是任意数,不能确定。一个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也不能确定。二十五、师:那一个人的体温既然不能确定,那也可以是任意数了。

二十六、生1:那不行的,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0摄氏度早死了。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100摄氏度也活不了的。

二十七、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二十八、生1:这个字母a有个范围。是37摄氏度左右。

二十九、师:同学们真会思考,(1)中的a是个确定数27,(2)中的a它有个取值范围,根据老师调查得知这个范围是一个人的口腔温度在36.5~37.2摄氏度都是正常的。(3)中的a代表任意数。

三十、师: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例子吗?

三十一、生举例。

三十二、【评析】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领入代数式的世界,这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又是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之基础。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数,还可以表示任意数。同时渗透同一个字母a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数,突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特性。最后通过学生举例来说明用字母可以来表示各种不同情形的数,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十四、《分数比较大小》教学片断

十五、片段一:引导探究,完善认知

十六、1.找一找。师:找出上面表里每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分别说说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并说一说各小数表示的意义。

十七、生争相回答)这几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上的数都表示“几米”,十分位上

的数表示“几分米”,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厘米”。(学生逐一阐述各小数的实际意义。)

十八、师: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十九、生1:我认为最大,米表示2米1分米,其他3个数还不到2米。

二十、生2:我同意最大,第二大,因为除外,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但十分位上的7表示7分米,其他的两个小数还不到1米7分米。

二十一、生3:余下的米和米相比较,米长一点,米最短。

二十二、2.排一排。

二十三、师:将前面的小数从大到小排列,并填写相应姓名,排出名次。(学生活动。)

二十四、汇报(板书):

二十五、米> 米> 米> 米

二十六、(小明) (小红) (小鹏) (小玉)

二十七、3.想想。

二十八、师:请同学们从位置值的角度想一想,你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新认识?

二十九、生1:比较小数的大小,应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三十、生2:我觉得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高位比起,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不用再比下一位了。

三十一、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有条理,也很全面。

三十二、(此时,一顽皮男孩小手举得老高。)

三十三、师:你有什么问题?

三十四、生:我认为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有点不一样,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如是一位小数,其他几个是两位小数,可它们却比小。

三十五、师:是呀,你真细心!那么,比大的小数有哪些呢?写写看。

三十六、生1:、……比大。可看作千分位上的数是0,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前两位相同,所以要比千分位上的数,才能确定其大小。

三十七、生2:比大。因为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所以要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十八、生3:比大。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只需比较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不用再往下比了。

三十九、师:由此看来,小数的大小与小数的位数多少确实没关系。由此,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

四十、师生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

四十一、4.议一议。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十二、师生共同归纳如下表

四十三、5.奖一奖。

四十四、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排出了立定跳远名次,学校将对前三名运动员给予奖励(分别出示奖品图片及信息)。第一名奖文具盒一个,定价元;第三名奖三角板一套,定价元;第二名奖铅笔一支,铅笔的价格比文具盒便宜一点,

比三角板贵得多,铅笔的价格会是元、元、元中的哪一个?

四十五、在颁奖中,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所选文具盒价格的理由。

四十六、评析:小数的大小比较重在“比”,比的方法提炼过程是本课的着力点。此片段立足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这一已有认知基础,通过寻找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真实含义,使学生初步领会小数仍要“从高位比起与相同数位相比较”的本质。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空,围绕“找一找”、“排一排”、“想一想”、“议一议”、“奖一奖”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经过充分的数学思考,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由具体数量的感性认识向位置值的理性比较转变,避免死记法则,实现“放”与“收”的有效结合;适时渗透比较要讲究顺序、讲究方法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火花——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及时组织学生写一写比大的小数有哪些,继而引导学生对整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比对,进一步探寻其实质,形成模型,深入理解“从高位逐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的内涵,将比较方法的探究贯通整个过程。

十五、《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片断

认识容积单位。

(1)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8页第2、3小节的内容,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升和1毫升各有多少?为什么1升 = 1立方分米”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2)谈话:1升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先用量筒量出1升的水,再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里,看一看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杯?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教师拿出一个10毫升的试管,谈话:这是一个10毫升的试管,你能用它倒出1毫升的水吗?

学生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3)谈话:我们已经知道1升和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你能通过实验说明1升 = 1000毫升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做,再按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反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可以一边说,一边做。

(4)出示: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正方体的容器(里面的棱长是1分米)。

谈话:这里有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里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办法说明1升 = 1立方分米吗?

演示:把1升的水倒入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怎样解释1毫升 = 1立方厘米呢?(可以通过单位间的进率推出,也可以通过实验说明)

(5)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在此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量筒、量杯等学具,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升、毫升的概念,弄清容积单位与

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十六、《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断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几类?

生: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那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

生:画出:

生:不管怎样画都画不出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下面的每组的三个角拼成三角形,看谁拼得快。

90度

30度

60度

70度

65度

45度

120度

40度

20度

100度

25度

35度

80度

70度

50度

生:(学生操作)后面两组怎么拼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前面三组的三个角能拼成三角形,后面的两组却拼不成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学生观察后)我发现前面三组的三个角加起来都等于180度。

生:我发现第四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60度,不是180度。

生:我发现第五组三个角加起来是200度。

生:我想三个角加起来如果是180度时就能拼成三角形。

师: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我们可以说成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你们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生:180度。

师:你们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用撕、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评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的话,5分钟的教学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学生通过画,发现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三角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认知冲突,即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和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80度,从而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用三个角来拼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发现,前面三组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而后面两组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失调,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三个角的和是180度的就能拼成三角形,而三个角的和大于或小于180度的就不能拼成三角形,由此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再由拼图的启示,用撕、折、量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还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十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片断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介绍了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比较数量的大小。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喜欢吃水果的原因呢?

生:因为水果营养丰富,它含有各种维生素……

师: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水果——苹果、香蕉、生梨、桔子。(教师边出示水果图片,边把图片贴在装有水果的筐上。)

下面请大家排好队,站到你喜欢吃的水果前。

(同学们纷纷站到自己所喜欢吃的水果前。)

每人拿一个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在拿水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拿到水果的同学都下去了,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下去。)

师:你们怎么啦?噢,你们没有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不知道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一起和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呢?

生:可以数一数喜欢吃每一种水果的人数。

师:怎么来数呀?

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

生: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站起来,数一数有几个人,……

生:可以让喜欢吃相同水果的人站在一起,数一数各自有几人。……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你们看好不好?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根横线,并在横线下面分别贴上苹果、香蕉、生梨、桔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上来,每人拿一张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贴在各自所喜欢吃的水果图片的横线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张直观的统计图。然后教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板书课题: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介绍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并把各种水果上面的小纸片画成直条,每张小纸片画成一格,就制作成了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师:你从这张统计图上看到些什么?

生:我从统计图上看到了,××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喜欢吃的人越多,它的线条越长;喜欢吃的人越少,它的线条就越短。师: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喜欢吃××的人比喜欢吃××的人……

师:你们都看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

出示一张统计表

水果:苹果香蕉生梨桔子

人数(人)

教师让学生数出统计图上每种水果的格数,并说出相应的人数,然后填表。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你们学会了吗?

生:(齐答)学会了。

师:你们除了对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进行统计外,还能对哪些事物进行统计?生:……

师:接下来,以两个人为一组,对你们身边的事物调查一下,然后制作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评析]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出发,引出问题,请学生帮助老师来解决,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上面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教师重点、有效地进行

引导,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调查和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和发展了社会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十八、《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师:请你用彩笔把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写在答题卡上,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学生各自写自己的位置)

师:看看上面这几位同学写得对不对?肖毅(5,3)、王俊璇(2,2)、全正和(1,1)

生:对!

师:请第八组同学把你写的“数对”举起来,起立、向右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规律的,(8,1)、(8,2)、(8,3)往后数的。

师:那个数字有规律?

生:第二个数字1、2、3、4往后数。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还有吗?

生:前面那个数字都是8。

师:你看得很准,为什么第一个数字都是8?

生:因为他们都在第八组。

师:原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是表示第几组(板书:第几组)。再请第一横排同学拿好你写的“数对”,站起来,向后转。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后面那个数字都是1,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排。

师:哪个数字都是1?

生:第2个。

师:你发现得很准,原来“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或第几排。(板书:第几个)

[评析]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深刻地理解和举重若轻地把握,让学生写数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卡片上写。这样做,首先,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讲评板演,即能很快反馈全班学生整体的情况。其次,教师让第一横排和第八组的学生分别起立,举起卡片让其余学生观察,又很快让学生发现用数对这一方法表示位置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短时高效。

十九、《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胳膊,和老师一起做几个动作:

请你像老师这样将两只胳膊交叉在一起,

师:“交叉”在我们数学上又可以叫什么?

生:叫做“相交”。

师:同桌互相做几个相交的动作。

师:谁还能做出两只胳膊不相交的动作吗?

生:演示给全体同学看。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两只胳膊的位置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那两条直线在位置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

[评析]此教学环节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肢体动作,由交叉现象引入学生对相交

的认识,通过多种肢体动作使学生认识到两只胳膊还有“相交”和“不相交”两

种位置关系,为后面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十、《单位“1”内涵》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数物体时,一个圆用1个手指表示,那么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手

指表

示吗?从数学角度看,这一个手指还可以代表什么?(一个……)

师:难道它只能表示数量是l的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它可以表示5

个苹果吗?(能

或不能)请互相说说。(生说)

生1:放在一个袋子里就变成一袋苹果。

生2:放在篮子里就是一篮苹果。

生3:放在箱子里就是一1箱苹果。

生4:堆在一起就是一堆苹果。

师:当把5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时,也可以用一个手指表示,那么生活中还

有什么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能用一个手指来表示呢?

生1:一个小组。

生2:一个班级。

生3:一个学校。

……

2.揭示单位“1”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和你的同桌说说一个手指可以代表哪些?

……

(生互相讨论)

师:这样,一个手指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

以代表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给它起个

名字叫单位“1”

师:单位“1”的1加上可引号,是因为它与自然数1有所不同,你们知道有什

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说看。(生说)

生1: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单位“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

[评析]此环节把单位“1”分散知识难点进行教学。通过“一个手指可以代表5个苹果吗?”引起学生思考:当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做一个整体时,也就可以用一个手指来代表可。变抽象的单位“1”为具体的“一个手指”,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告诉学生“一个手指”,在数学上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就是单位“l”,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而且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深化了学生对单位“1”相对性的理解,在头脑中对“单位“1”有了明确的概念,为分数意义的建构做好必要的准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1.您认为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A 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 B 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2. 你在教学中是否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效果如何?() A 积极改变,效果很好 B 积极改变,效果一般 C 积极改变,没有效果 D 没有改变 3. 教学中你是否充分实现了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 A 实现得很好 B 一般 C 不好 4.教学前你常做的教学准备是() A.凭经验备课B 照抄相关教学设计备课C.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和背景材料,根据学生实际有创意地备课 5.你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怎样确定?() A.根据教材B.凭直觉C.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目标分析D.按常规E.其它: 6. 教学中,你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是() A.常使用投影仪、录像机、语音设备、教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B.使用教学挂图或其他教具C。一支粉笔、一张嘴 7. 你在教学中遇到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而影响教学进度的尴尬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 A 经常遇到,以学生为重 B 经常遇到,以进度为重 C 偶尔遇到,以学生为重 D 偶尔遇到,以进度为重 E 没有遇到过 8. 在教学中,你是否结合教材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A 经常组织 B 时间紧,偶尔组织 C 没有组织 9. 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了,你是怎样做的?() A 继续讲自己的 B 及时反思调整 C 很烦躁,情绪低落 D 其他 10. 你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A 让学生自由地学 B 随时巡视,随时指导 C 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学习有障碍时给予指导 D 其他 11. 学生之间在交流讨论时,你的行为经常是()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在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学模式交互讨论实践探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花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保证。它在课堂中切实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地位、组织的过程、学习的方式、集体的智慧、达到的目的以及有关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它把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处于最佳激活状态学习数学知识。它突出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获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情感、行为、意志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我谈一下自己是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观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当代教师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时代的发展也在呼唤着教师应具有创造性。我通过学习发现自己光是按照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行的,学生已经厌透了。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在不违背大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改革。边学边试验,边试验边择优劣汰。把好的教法和学法保留。 这样一来,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的确有了创造性。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教学自己也觉得教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很快乐的一件工作。不知不觉中自己便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只要教师具有创造性,并且有信心,持之以恒的把这些创造成果积极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创造教育就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佳的实施。 二、在争辩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中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因带刺的草叶划破手指最后发明了锯子等实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中已经习惯了。根本不愿积极的去动脑子。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争辩。例如:平时学完一单元,我便让班中前四排找二十个判断题,后四排找二十个判断题,分成两大组进行相互提问,必须把错题的原因说出来。大家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辩论。比如在辩论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底上可以画出的高有一条,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时,竟有的学生联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学习心得笔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学习心得 笔记 ; 今年3月中旬,我有幸阅读了《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才懂得“爱不释手”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为我们学习新课程.掌握新课程.感悟新课程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可能。特别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课堂提问,要问到点子上》深深触动了我的心。钱老师说:“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锻炼和掌握“善问.巧问.妙问”的技巧,让自己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的成长树一座风雨航程中的灯塔。 ; 是啊!“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善问的赞扬。其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精辟的指出提问是一门艺术,所以,课堂提问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 ; 作为一线的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犹如响钟重重叩击我的心灵,“课堂提问要问到点子上”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前程。下面结合培训会上的两节数学课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例如,观摩了张XX老师执教《平均数》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不断的追问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一开始张老师设计了“投篮比赛”的情景引入,引出数据 3.7.2,学生凭直觉发现4可以表示小刚一分钟的投篮成绩,有孩子就说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老师追问:“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成绩吗?”生答:“不能。”“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也不能。”老师又问:“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他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答:“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通过不断的追问,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较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像这样的追问贯穿整节课,而且问得巧妙,引导得当,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 又如一位老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后,出示三个纸袋,里面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一“纸袋里面装着各是什么三角形”?同学们顺利地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露出的是直角.钝角),适时发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露出第三个纸袋的一个锐角,有的同答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教师适时再问: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个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吗?这样在学生的疑问点上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茅塞顿开。 ; “善者问,如攻坚木”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设问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问得巧,问得妙,才能让课堂提问更有效,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理应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地总结反思,形成独特的提问艺术,在师生之间一个一个的互问中探究,揭开一个个数学知识的面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 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 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 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 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 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 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 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 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 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 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20xx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xx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20xx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 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之欧阳音创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

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教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09-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

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下面是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最新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中心小学王发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教学经历,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为此,首先课堂提问概念开始,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意义包括: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案等。其次,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则包括: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相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等,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改进和提高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结合前辈们教学实践和本人的学习心得,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精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精选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

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