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基拉梁设计要点

独基拉梁设计要点
独基拉梁设计要点

独基拉梁设计要点

摘要:本文通过一具体工程的设计,引述了地基拉梁的作用及计算要点。

关键词:独立柱基,系梁,拉梁,整体性,整体计算

作者在做海南洋浦技工学校实训楼工程时采用设拉梁层方法减少控制框架结构计算位移角,既满足了规范的要求,又做到了经济合理,符合实际。得到了业主方的认可和好评。现总结分析如下: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首层层高较高,独立基础埋深又较深,抗震设计时楼层的弹性层间位移角常常难以满足《抗震规范》5.5.1条的要求,当不考虑设置少量剪力墙时,通常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措施的一种:

①加大框架结构梁,柱截面尺寸,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②可以采用短柱基础,使框架柱嵌固在基础短柱顶面,从而减小框架结构首层层高。(此短柱基础可以理解为《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6条预制高杯口短柱基础的现浇版。)

③在框架结构±0.000地面以下靠近地面处,设置拉梁层,将框架结构首层分为两层。

在这三种措施里,第一种措施往往因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等,受到限制,不能任意加大梁,柱截面尺寸,从而

增加刚度,而仅仅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改善结构整体侧向刚度来说又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们最好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措施中选择,很多老前辈建议使用受力明确,构造简单,施工也方便的第二种措施即短柱基础。其截面尺寸及配筋构造要求可参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6条的规定确定。

1.《抗震规范》6.1.11条规定,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

⑴一级框架和Ⅳ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⑵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

⑶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

⑷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

⑸桩基承台之间。

一般情况,基础系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面,其梁顶标高与基础顶面标高相同,当基础系梁梁底标高高于基础顶面时,应避免在基础系梁与基础之间形成短柱;当基础系梁距基础顶面较远时,基础系梁应按拉梁层(无楼板的框架楼层)进行设计,并参与结构整体计算。

2.设置拉梁的目的是为了独立柱基之间的整体性,有效调整柱基不均匀沉降和减小首层柱的高度。因此,拉梁应有一定的刚度,拉梁的截面的高度取(1/15~1/20)L,宽度取(1/25~1/35)L,其中L为柱间距。拉梁位置除桩

基承台外宜在靠近首层地面。

框架独立柱基的地基及荷载及抗震等级无上述情况时,不一定非要设基础系梁或(拉梁)不可;尤其当柱距较大时,例如单跨厂房,体育馆,影剧院,餐厅,及大型站房等,因为这时拉梁的截面高度小,跨度大起不了应有的整体性作用。

3.注意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置拉梁层的问题。

4.当同时存在《抗震规范》第6.1.11条并且又难以满足《抗震规范》5.5.1条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时,就要求我们采用设置拉梁层了,这时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拉梁内力的手算(不参加建模,整体计算)计算可选以下俩种方法之一:

1)取相连柱轴力F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的轴心受拉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拉梁截面配筋应上下相同,各不小于2Φ14,箍筋不少于φ6@200;拉梁截面可取上述第2条规定的较小值(承托较重隔墙者除外)。

2)以拉梁平衡柱下端弯矩,柱基按中心受压考虑。拉梁的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支座负弯矩钢筋应有1/2拉通。此时梁的高度宜取上述第2条规定的较高值。此时梁的构造应满足抗震要求。

当拉梁承托隔墙或其他竖向荷载时,则应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内力与上述俩种方法之一计算所得之内力进行组合。

②拉梁层作为一楼层参与整体计算,竖向荷载同2款,但应按1款取轴心拉力与整体所得内力组合确定拉梁配筋,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弯矩设计值增大系数应用在首层,不应在拉梁以下的底层,否则不安全。

拉梁层的拉梁应按框架梁设计,抗震设计时,拉梁应按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设置箍筋加密区。

拉梁层无楼板,在PMCAD交互式建模时,应定义楼面房间开洞或定义零厚度楼板;结构整体计算时再定义弹性楼板(弹性膜)并采用总刚算法分析。

有填充墙等荷载的拉梁,应如实输入作用在拉梁上的线荷载或其他荷载,如楼梯立柱的集中荷载等。

设有拉梁层的框架结构,多了一个拉梁层,宜计算两次:第一次,将框架柱嵌固在基础顶面进行结构整体计算;第二次,假定拉梁层为地下室,即定义一层地下室后进行结构整体计算;用SATWE软件进行结构第二次整体计算时,总体信息中“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可填1,以近似考虑地基土一定程度上的约束;框架梁柱配筋取俩次整体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首层楼面以下基础顶面以上的框架柱,宜取拉梁层以上及以下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值通长配筋;抗震设计时,拉梁以下的框架柱宜全高加密箍筋。

作者在做海南洋浦技工学校实训楼工程时采用第三种措施,按设拉梁层为地下室,结构计算位移比结果如下:===工况1===X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567.

按拉梁层不作为地下室,结构嵌固于基础顶时,位移比结果如下:

===工况1===X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458.

因为其未考虑回填土约束,还有就是风荷载及地震力的失真,由此得出结论:此位移比结果是失真的,仅供梁柱配筋使用。

设有拉梁层的框架结构,之所以要进行俩次整体计算,其原因是:

其一,仅将框架柱嵌固在基础顶面处进行结构整体计算,可以使拉梁层顶面以下.基础顶面以上框架柱的配筋较为合理,但可能会使拉梁层顶面以上框架柱的配筋不合理,特别是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底层柱底的弯矩增大系数,在这时增大的是基础顶面处的拉梁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抗震规范》第6.2.3条),而不是增大拉梁层顶面处的结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因而可能会使结构的底层柱的配筋偏少。(注:底层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如下: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相应第6.2.3条文说明: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过早出现塑性屈服,将影响整个结构的变形能力。底层柱下端乘以弯矩增大系数是为了避免框架结构柱脚过早屈服。对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框架,其主要抗侧力构件为抗震墙,对其框架部分的底层柱底,可不作要求。

《混凝土规范》第11.4.3条规定如下: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截面和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和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分别乘以系数1.5、1.25和1.15确定。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柱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其二,仅假定拉梁层为地下室,将框架柱嵌固在地下室顶面,即拉梁层顶面处进行结构整体计算,这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弯矩增大系数是增大拉梁层顶面处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因而可以使拉梁层顶面以上结构底层框架柱的配筋合理,但拉梁层顶面以下,基础顶面以上框架柱的配筋,及拉梁层拉梁的配筋和结构底层顶部框架梁的配筋就未必合理。

所以,设置拉梁层的框架结构,应进行俩次结构整体计算。配筋取俩者中的较大值

拉梁的设计设置,计算还会影响到地基基础,工程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拉梁的位置不同,地基基础是否考虑上部的结构的弯矩,也是拉梁甚至基础设计重要的一环。

1.设置在单独柱基础顶部的拉梁

当系梁受弯承载力满足以下条件时

∑Mb>Mcua(6.1.7)

式中Mcua系梁上部柱按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的柱受弯承载力。

如下图(6.1.7)A所示,地基可不考虑上部上部结构的弯矩作用。

MbL>Mcua

A

当系梁受弯承载力不满足(6.1.7)式时,地基应考虑上部结构的受弯作用。

为避免地震作用下系梁塑性饺贴近柱边出现的不利影响,应如图(6.1.7)B所示将系梁端部截面放大与基础相连,地震时系梁塑性铰的外移有利于避免柱塑性铰的过早出现。

2.设置在单独柱基础顶部之上的拉梁

当拉梁下部的柱如图(6.1.7)C所示形成短柱时,

应将系梁端部截面放大,以保证系梁下部的柱不致受剪、受弯破坏。当系梁受弯承载力大于柱受弯承载力时(即

∑Mb>Mcua),地震时塑性饺可能出现在系梁上部的柱端,地基可不考虑上部结构的弯矩作用。

当拉梁下部的柱Hn≥3hc时,如图(6.1.7)D所示,可将拉梁与柱的节点部位按强柱弱梁原则设计,使拉梁在地震时首先形成塑性饺,并迫使柱塑性饺最终在根部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地基应按考虑上部上部结构的弯矩作用(即柱下端的嵌固弯矩作用)。拉梁下部的柱还应验算截面受剪承载力。

3.一、二级抗震等级框架结构的基础拉梁除承受柱弯矩作用外,边跨拉梁尚应考虑拉梁以上框架柱下端的剪力设计值产生的拉力或压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框架结构独立柱基间拉梁结构要算两次,柱基能否按轴心受压考虑也与拉梁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老的工程师认为只要设了拉梁,基础就可以按轴心受压考虑,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拉梁的设置与否及计算正确与否将影响工程的经济,安全性能,只有正确的理解了拉梁的作用,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设计。

参考文献:《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混凝土结构设计禁忌及实例》李国胜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问答实录》姜学诗编著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连续刚构桥梁方案比选(原创、优秀)

1.1 方案比选 1.1.1 工程概况 (一) 主要技术指标: (1)孔跨布置:见”分组题目”。 (2)公路等级:一级。 (3)荷载标准:公路I 级,人群荷载3.5kN/m 2 (4)桥面宽度:桥面宽度20.5m ,即净2?7.5m(车行道)+1.5m(中央分隔带)+2 ?2.0m(人行道和栏杆) (5)桥面纵坡:0%(平坡);桥轴平面线型:直线 (6)该地区气温: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30℃。 (7)桥面铺装:铺装层为10cm 防水混凝土,磨耗层为8cm 沥青混凝土。 (二)材料规格 (1) 梁体混凝土:C50混凝土; (2) 桥面铺装及栏杆混凝土:C40级混凝土; (3) 预应力钢筋及锚具: 主梁纵向预应力钢筋可选用 715.24,915.24,1215.j j j j φφφφ----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 (115.24j φ-公称断面面积为2140.00mm ),1860MPa b y R =,1488MPa y R =,对应锚具分别为YM15-7,YM15-9,YM15-12,YM15-19;对应波纹管直径分别为(内径) 70,80,85,100mm φφφφ(外径比同径大7mm )。 主梁竖向预应力钢筋采用32φ冷拉IV 级钢筋,735MPa b y R =(冷拉应力),550MPa y R =;对应锚具为M343?(螺距);对应孔道直径43φ,锚垫板边长140mm a =,相邻锚板中心距离不小于15cm 。 (三)河床横断面 河 床 横 断 面

(四)工程地质条件 大桥位于江心洲西侧及附近水域,其中0+250~0+532地面高程为 3.8~4.20米,低潮时为陆地,高潮时被水淹没;0+542,0+614位于水中,地面高程为-0.18~-3.63米,钻孔揭露表明,桥位覆盖层厚43.00~50.10米,主要为中密细、中砂层,其中0+322~0+614下部分布有厚18.60~21.15米的密实卵石土层。下附基岩全、强分化层均很发育,厚22.75~34.10米,其中0+532,0+614具有不均匀分化现象,全、强风化花岗岩中在高程-64.00~-75.50米间分布有厚0.95~4.70米的微风化花岗岩残留体。微风化基岩面变化很大,在-62.12~-82.03米间,基岩主要为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岩、花岗斑岩,微风化基岩岩质坚硬,呈块状~大块状砌体结构,为主墩桩基良好的持力层。基础设计时宜采用微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桩端进入微风化基岩一定深度。 微风化岩面一览表

111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设计说明书完整版

吉林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处理量为31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教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 12 月 5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处理量为2550~32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 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冷却到20℃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洗涤除去其中的SO 2入塔的炉气流量为3100m3/h,其中进塔SO2的摩尔分率为0.05,要求SO2的吸收率为95%。吸收塔为常压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的温度。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2、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t=20℃ (3)选用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3、设计任务: 完成吸收塔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 处理量为31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化工原理教学与实验中心 2011年11月

目录 摘要.................................................................................................................................IV 第一章绪论. (1) 1.1 吸收技术概况 (1) 1.2 吸收设备发展 (1) 1.3 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第二章吸收塔的设计方案 (4) 2.1 吸收剂的选择 (4) 2.2 吸收流程选择 (5) 2.2.1 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5) 2.2.2 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6) 2.3 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7) 2.3.1 吸收塔设备的选择 (7) 2.3.2 填料的选择 (8) 2.4 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10) 2.5 操作参数的选择 (11) 2.5.1 操作温度的确定 (11) 2.5.2 操作压强的确定 (11) 第三章吸收塔工艺条件的计算 (12) 3.1 基础物性数据 (12) 3.1.1 液相物性数据 (12) 3.1.2 气相物性数据 (12) 3.1.3 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数据 (12) 3.2 物料衡算 (12) 3.3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13)

大跨连续刚构桥桥梁设计要点分析

大跨连续刚构桥桥梁设计要点分析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处于复杂桥址如山区、河谷和江河的桥梁数量增长迅速。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有着跨径大、整体性能好、受力合理、施工难度低等诸多优势,因此愈发受到设计单位的青睐。有鉴于此,本文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大跨连续刚构桥桥梁设计要点,分析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具体解决措施。 标签:大跨连续刚构桥;桥梁设计;要点分析 1、引言 随着1988年洛溪特大桥的建成通车,我国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推广应用连续刚构结构,建设了多座长大桥梁,使我国公路桥梁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大跨连续刚构桥在高桥墩和大跨径的地质环境中较为常见,其优势在于可通过墩梁基础三点共同受力的方式,对桥梁整体结构受力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2、大跨连续刚构桥优点 大跨高墩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外形尺寸相对较小、桥下空间大、视野开阔,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性,一般为优先考虑的桥型方案。其特点如下: 不用设置和安装支座,减少工序,节约材料。大跨径桥梁支座的安装、运营过程的维护及后期的更换一直是其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因高墩构造需要有一定的柔度,使其构造尺寸大大减小,减少了桥墩构造及桥梁下部的材料数量,节省了造价;一般有2个或2个以上的墩梁固结,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墩梁固结使多个墩共同抵抗地震力,无需设置制动墩或抗震支座;相较于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方便。不用设置墩梁临时固结,也不需要进行体系转换,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上部结构仍为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必须考虑超静定造成的附加内力,如混凝土温度变化、收缩徐变,各种外部变形产生的次内力,因此桥墩必须要有一定的柔度,以减少次内力带来的不利影响。为适应上部结构纵向伸缩需要,1联桥梁端部的边墩需设置支座,并设置伸缩缝。 3、大跨连续刚构桥桥梁设计问题 刚构桥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施工材料、施工工艺与计算手段的优化,促使大跨连续刚构桥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大跨连续刚构桥在高桥墩和大跨径的地质环境中较为常见,其优势在于可通过墩梁基础三点共同受力的方式,对桥梁整体结构受力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在优点凸显的过程中,缺点也会随之显露,下文主要针对大跨连续刚构桥桥梁设计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3.1分孔比例

连续梁连续刚构桥

连续梁、连续刚构桥 一、等截面连续梁 1、等截面连续梁,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适用于中等跨径(20~60米),25米以下可选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较大跨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小跨径布置一般用于高速公路的跨线立交桥、互通立交的匝道桥、环形立交桥及其他异形桥梁,较大跨径多用于接线引桥。可采用预制装配或就地浇筑施工。 2、连续梁桥常采用有支架施工法、逐孔现浇法、架设施工法、移动模架法和顶推施工法。 3、等截面连续梁桥的跨径、截面形式和主要尺寸 等截面连续梁桥的总体布置及主要尺寸见下表 等截面连续梁总体布置及主要尺寸 (1)等截面连续梁可选用等跨和不等跨布置。当标准跨径较大时,为考虑减少边跨正弯矩,可使边跨小于中跨,边跨与中跨的比在0.6~0.8左右。 (2)跨径小于15米,一般选用矩形截面;15~30米可采用T形或工字形截面;大于30米的可采用箱形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跨度不大时,可首先考虑采用板式(包括空心板)和T形截面。当需要采用箱形断面时,也可以采用低矮的多室箱,很少采用宽的单室箱。 (3)等截面连续梁的梁高,一般高跨比采用1/15~1/25。采用顶推法施工,从施工阶段受力要求考虑,梁高与顶推跨径之比选在1/12~1/17为宜。 (4)截面形式与桥宽关系。对于小跨径的城市高架桥或立交匝道桥,为求最小建筑高度,常用板式或肋板式截面,而在较大跨径时主要采用箱形截面。箱梁在横向布置,主要与桥宽有关。单箱室常用于桥宽在14米以内;单箱双室截面一般用于桥宽12~18米;超过18米的可以采用单箱多室或分离箱。 (5)板厚与梁高。板式截面分为实体截面和空心截面,实体截面多用于小跨径,且以支架现浇施工为主,板厚约为1/22~1/18L(L为跨径);空心截面的板厚为0.8~1.0米,顶、

连续刚构桥设计几点体会

连续刚构桥设计几点体会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连续桥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论数量上还是单孔跨径上都进入了世界前列,连续刚构桥梁在桥梁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某管线桥工程为例,介绍连续刚构桥的设计过程及注意事项,望同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连续刚构设计结构分析 在钢筋混凝土梁式桥中,简支梁、悬臂梁与连续梁是三种古老的梁式结构体系,早为人们所采用。20世纪20年代末,预应力技术的成功,极大地改善和加强了混凝土结构,而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方法中引入了传统钢桥的悬臂拼装施工法,并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一些特点,对之加以改进和发展,促使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中的悬臂体系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形成了T型桥。连续桥是由T型桥演变而来的,T型桥不仅发挥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更使得悬臂施工技术在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中的应用得到了新的推广与创新。近几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单孔跨径上都进入了世界前列,连续刚构桥梁在桥梁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桥梁计算,从建模、受力计算、各阶段工况荷载分析详细介绍连续刚构桥的设计过p桥位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区小气候差异较大。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6.6℃,月均气温最高27.0℃(8月),最低5.7℃(1月)。 桥位区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建设工程范围内最高点高程407.95m,最低点高程314.66m(河床),相对高差93.29m。建设区域位于平直段河谷两侧,河流沿西北→东南向发育,管线桥跨越走向40°,近垂直于河岸布设,河左侧地形坡高18~24m,右侧地形坡高20~24m。河宽约150~170m,深约8.00~15.00m,两侧岸坡均为第四系覆盖土层岸坡,场地地貌为侵蚀~剥蚀低山和河谷地貌。 桥位区在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由上而下为第四系坡残积成因(Q4el+dl)的低液限粘土、第四系冲洪积成因(Q4al+pl)的中砂土、夹砂土低液限粘土、漂卵石土,下伏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4、计算参数和荷载组合 4.1 计算参数 主桥挂蓝及施工荷载重量按800kN进行结构计算,吊架自重500kN计算; 主桥温度内力:整体温升25℃、整体温降20℃,顶、底温差按《公桥规》规定[2]第4.2.10条规定进行温度梯度效应的计算; 主桥支座不均匀沉降:按1cm考虑; 主桥合拢温度按15℃考虑; 风荷载:风速27.5m/s,风压0.45kN/m2,《公桥规》规定[2]第4.3.7条规定进行计算。 4.2 活载 公路-Ⅰ级:横向分配系数为1.15×1.05=1.20。 汽车制动力:按《公桥规》规定[2]取用。 4.3 荷载组合 (1)施工阶段考虑以下组合:

基于ANSYS的连续刚构桥分析操作篇

目录 一、工程背景 (1) 二、工程模型 (1) 三、ANSYS分析 (2) (一)前处理 (2) (1)定义单元类型 (2) (2)定义材料属性 (3) (3)建立工程简化模型 (3) (4)有限元网格划分 (5) (二)模态分析 (5) (1)选择求解类型 (5) (2)建立边界条件 (6) (3)输出设置 (6) (4)求解 (6) (5)读取结果 (6) (6)结果分析 (8) (三)结构试验载荷分析 (8) (1)第二跨跨中模拟车载分析 (8) (2)边跨跨中模拟车载分析 (9) 四、结果分析与强度校核 (10) (一)结果分析 (10)

(二)简单强度校核 (10) 参考文献 (11)

连续刚构桥分析 一、工程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速路,高铁线等遍布全国,这就免不了要架桥修路。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公路桥梁总数已达万座,万延米i。进百万的桥梁屹立在我国交通线上,其安全便是头等大事。随着交通运输线的再扩大,连续刚构桥跨越能力大,施工难度小,行车舒顺,养护简便,造价较低等优点将被广泛应用。 二、工程模型: 现有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桥梁全长为184m,宽13m,其中车行道宽,两侧防撞栏杆各主梁采用C50混凝土。桥梁设计载荷为公路—— 级。 图2-1桥梁侧立面图 上部结构为48m+88m+48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边界面连续箱梁。箱梁为单箱双室箱形截面,箱梁根部高5m,中跨梁高,边跨梁端高。箱梁顶板宽,底板宽,翼缘板悬臂长,箱梁高度从距墩中心处到跨中合龙段处按二次抛物线变化。0号至3号块长3m(4x3m),4、5号块长,6号块到合龙段长4m(6x4m),合龙段长2m。边跨端部设横隔板,墩顶0号块设两道厚横隔板。0号块范围内箱梁底板厚度为,1号块范围内底板厚度由线性变化到,2号块到合龙段范围内底板厚度由线性变化到。全桥顶板厚度为。0到5号块范围内腹板厚度为,6至7号块范围内腹板厚度由线性变化到,8号块到合龙段范围内夫板厚度为。 下部结构桥采用C50混凝土双薄壁墩,横向宽,厚,高25m双壁间设系梁,下设10mX10m矩形承台,厚。ii 图2-2主梁纵抛面图 图2-3 箱梁截面图 三、ANSYS分析: (一)前处理

连续刚构桥的设计与分析

连续刚构桥的设计与分析---精华帖子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10:41 11 连续刚构桥的设计与分析 [版主推荐] 连续刚构桥梁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有成功的地方,也出现一些问题。欢迎大家就自己设计或者施工的此类桥梁交流一下经验—— 22 本人觉得目前连续刚构桥梁较前几年有如下变化,不知道对否,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1.边跨比较以前减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书上写的是边跨比在0.6-0.7之间比较合适,而且,受力合理的边跨比为0.64.不知道以前做过连续刚构的同仁有没 有这种想法.现在的刚构桥边跨比一般在0.55左右,这样有两个好处:一减短主桥跨径,节省造价/二\边跨施工方便.但是我觉得短边跨,对于上部的受力没有以前的理想,计算调索的时候,边跨的比较难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边跨的上缘很难将拉应力消灭.在1/4边跨的地方,上缘拉应力比较大.边跨合龙钢束需要加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情况,恳请赐教.在边跨比再小的时候,边跨容易出现上拔力,也就是负支反力,这时需要设置拉力支座,防止支座脱空. 2.现在预应力钢筋含量较以前有所增加,最近,我在统计预应力含筋量的时候,曾做,了一下比较,00年之前,含量只有35Kg/m2,近几年则涨到了50K/m2.这里面有设计规范变化的原因,也有设计者不同的理解差异,也有结构上的差异.但是趋势好象(我也不能肯定)是在增加.不知道这个指标有没有比较意义,也是恳请大家指教. 3.桥墩的柔性问题:刚构桥选择的桥墩必须是柔性墩,这样才能起到协调上部变形,优化上部结构受力的作用 33 连续刚构桥梁计算 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1、新桥规中规定了桥梁结构梯度温度效应,在连续刚构桥梁计算模型中应如何考虑比较稳妥?如果箱梁顶面只有沥青铺装,那末箱梁桥面板表面的最高温度T1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表4.3.10-3可查得;如果箱梁顶面为沥青+混凝土铺装,那末箱梁桥面板表面的最高温度T1是否还是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表4.3.10-3查得呢? 2、竖向日照反温差是否一定要考虑呢?根据实际经验,如果竖向日照正、反温差同时满足,调束过程比较艰苦。

吸收塔基础设计计算书.

吸收塔基础设计计算书 1.设计基本参数:1吸收塔高度H=34.852吸收塔直径D=163基本风压:Wo=0.54恒总重量 4.1石灰石浆液重量mL26000004.2吸收塔壳体重量3730004.3内部件重量 4.3.1除雾器(包含在塔体内) 重量 4.3.2喷淋层(包含在塔体内) 重量 mmkn/㎡KGKG(提资)(提资) 风速2/1600(地勘资料)(提资)(提资) 恒总重量=3184008Kg5吸收塔周圈活荷载 (容重)350kg/㎡16.000(长度) 5m(圈) 重量87920Kg6吸收塔顶雪荷载 (容重)65kg/㎡ 重量13062.4Kg2.荷载力计算2.1风荷载计算 计算公式:Wk=βzμsμz Wo(考虑B类场地) Wo=0.5kn/㎡基本风压: 将吸收塔沿高度方向分成6份,各段高度分别为(m): 5.811.617.423.22934.85 由壳体每段高度查表(荷载规范7.2.1)得风荷载高度系数Uz分别为:(内插法) 11.041.191.31.41.4920.718由UzWod=115.2和H/d=2.1,查规范7.3.1得风荷载体型系数Us= βz计算:计算公式:βz= ξν? 1+ μz z

荷载规范7.4.2 取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根据荷载规范附录:E 1.2.1 75.91≤700H2/D0= T1=0.410.35+0.85x10-3*H2/D0= 1.83(荷载规范表7.4.3) 脉动影响系数V=0.5(荷载规范表7.4.4-3) ?z查表F1.3振形系数分别为: 0.0460.170.3380.5460.8131βz分别为: 1.041.151.261.381.531.61 Fi=D*5.8*βz*μs*μz *Wo各段作用于壳顶各段的风荷载P分别为(KN): 34.7239.8349.9559.9571.4280.12∑=336.00 注:基础高度1.8(基础高1.5+0.3)] [h=19.23 6459.54M=kN.m 2.2地震荷载计算 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2.2.1 由地质资料,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82g,设计地震第一组特征周期Tg(s)=0.45查表得αmax=0.082(地勘资料)取α1=αmax=0.082 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力和罐底弯矩2.2.2 (抗规5.2.1-1)计算公式FEK=α1Geq 计算公式M=FEKhw 故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2682.98kN 注:基础高度1.8(基础高1.5+0.3)][h=11.00 29512.79056M=kN.m 2.3烟气产生内压推力 (提资)进烟道F=279kN 基础高度1.8(基础高1.h=16.05m M=4478.0kN.m (提资)出烟道F=110kN 基础高度1.8(基础高1.h=33.05m M=3635.5kN.m 2.4浆液管产生内力 C1(循环泵入口)F=540kN

预应力砼连续刚构公路桥总体设计及主要尺寸

桥梁设计参考资料之二 预应力砼连续刚构公路桥 总体设计及主要尺寸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

目录 1连续刚构桥的适用范围-------------------------------------------------1 2 连续刚构与连续梁的混合体系-----------------------------------------1 3 墩高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1 4 孔跨布置--------------------------------------------------------------------2 4.1三跨连续刚构---------------------------------------------------------2 4.2 两跨T构--------------------------------------------------------------3 4.3多跨连续刚构---------------------------------------------------------4 4.4小边跨连续刚构------------------------------------------------------4 5 主梁构造与尺寸-----------------------------------------------------------6 5.1箱梁高度---------------------------------------------------------------6 5.2 箱梁顶、底板和腹板厚度-----------------------------------------9 5.3箱梁横隔板-----------------------------------------------------------10 6 主墩构造与尺寸----------------------------------------------------------10 6.1设计原则---------------------------------------------------------------10 6.2墩身结构型式及尺寸------------------------------------------------11 6.3墩身设计参数的优化------------------------------------------------12 6.4部分连续刚构桥主墩S值和b值---------------------------------12 6.5桥墩防撞设计---------------------------------------------------------13 6.6桥墩抗渗设计---------------------------------------------------------13 7其他方面-------------------------------------------------------------------14 7.1箱梁的管养、检修通道---------------------------------------------14 7.2 箱内泄水孔-----------------------------------------------------------14 7.3 箱内通气孔-----------------------------------------------------------14 7.4 梁段结合面上剪力齿-----------------------------------------------14 7.5 预留更换支座的空间-----------------------------------------------15

浅谈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浅谈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趋于成熟,但连续刚构桥成桥后也普遍存在“跨中挠度过大”、“混凝土开裂”等质量问题,综合分析研究我国连续刚构桥发展现状,探讨连续刚构桥建设的优化和更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发展;问题 一、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业水平的提高,桥梁建筑技术发展很快。一座座跨江大桥,现代公路天桥,城市高架桥,以及更长的跨海大桥和轻轨交通高架桥,像一条条的“彩虹”使得天堑变通途。并逐步建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大大提高了交通现状,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些桥梁中不仅有华丽富贵的斜拉桥;华丽富贵气势雄伟的悬索桥;体形优美,历史悠久的拱桥;也有简洁美观的外表,且适应性强、施工方便、投资小、效率高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 刚构桥是什么呢?传统的桥梁施工多用费时、费工的满堂支架法,这种方法对于中、小跨径的桥梁尚能适应,但对于大跨径及特大高度、水深较深的桥梁施工显然不适应。1953年原联邦德国建成的沃伦姆斯桥,主跨114.2米,施工时引进了悬臂施工法,基本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而且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T 形刚构,对其他桥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4年联邦德国又建成了主跨为208m的本道夫桥,不仅显示出悬臂施工法的优越性,而且在结构上又有创新,形成了连续刚构体系。80年代后世界各国建造了多座不带铰的连续刚构体系,发展了连续刚构体系,其中以1985年澳大利亚建成的主跨260m的门道桥,挪威1998年底建成的主跨为298m的Ralf Sundet桥最为著名。 在我国,1988年由我国设计的第一座主跨180m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广东洛溪大桥建成通车后,连续刚构的突出优点使得这种桥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1997年我国建成了主跨为270m的虎门大桥辅航道桥将连续刚构—连续体的跨越能力体现到极致。 二、连续刚构桥要解决的常见问题 在我国连续刚构桥的数量日趋增多,目前部分桥梁设计师对连续刚构桥设计思想、连续刚构桥施工质量的制约及长期处于超限运输状态等原因,导致连续刚构桥出现问题数量较多,通过对国内已建成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调查的来看,我国建成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 箱梁腹板、底板产生裂缝;(2) 墩顶0 # 梁段开裂;(3) 桥墩墩身裂缝;(4) 跨中挠度过大。

连续刚构桥工程设计方案

连续刚构桥工程设计方案第一章概述 1.1 地质条件 图1-1 桥址纵断面图 1.2 主要技术指标 桥面净宽:2×12m+0.5m (分离式) 设计荷载:公路-I级 行车速度:80km/h 桥面横坡:2% 通航要求:无 温度:最高年平均温度34℃,最低年平均温度-10℃。 1.3 设计规范及标准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公路桥涵圬工设计规范》(JTG D61-2005)

第二章方案比选 2.1 概述 桥式方案比选是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重点,一般要进行多个方案比较。各方案均要求提供桥式布置图,图上必须标明桥跨位置,高程布置,上、下部结构形式及工程数量。对推荐方案,还要提供上、下部结构的结构布置图,以及一些主要的及特殊部位的细节处理图。 设计方案的评价和比较,要全面考虑各项指标,综合分析每一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定一个符合当前条件的最佳推荐方案。有时,占优势的方案还应吸取其他方案的优点进一步加以改善。 2.2 比选原则 设计从安全性、技术适用性、施工难度、设计施工周期、经济性、实用性和观赏性等几方面对各比选方案进行评比,其中安全性为主要因素。 2.3 比选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要求,依据现行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综合考虑桥位地质地形条件,拟定了三个比选方案: 方案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方案二: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方案三:独塔斜拉桥 2.3.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1.结构受力特点 ⑴在高墩大跨径桥梁中,与其它结构体系比较,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常成为最佳的桥型方案。 ⑵预应力砼充分发挥了高强材料的特性,具有强度高、刚度大、变形小以及抗裂性能好的优点。 ⑶结构伸缩缝数量少,高速行车平顺舒适,维修工作量小,维护简单。 ⑷可最大限度的应用平衡悬臂施工法,施工技术成熟,易保证工程质量。 ⑸采用水平抗推刚度较小的双薄壁墩,可以减小水平位移在墩中产生的弯矩,且薄壁墩底承受的弯矩、梁体内的轴力随着墩高的增大而急剧减小。 ⑹连续钢构除了保持连续梁的优点外,墩梁固结节省了大型支座的昂贵费用,减少了墩和基础的工程量,并改善了结构在水平荷载(例如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适用于中等以上跨径的高墩桥梁。

展览馆设计说明0427

设计说明 SCHEMATIC DESIGN PHASE: DESIGN STATEMENT 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亳州市是中国药材中药材交易中心,被誉为“药都”。地处安徽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西北与河南省接壤,西南与阜阳市毗连,东与宿州市、蚌埠市相倚,东南与淮北市为邻。亳州市是皖北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众多,历史悠久,经济资源丰富,且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 亳州市交通十分便利。目前,311、105国道和307省道在市内交叉穿过,京九铁路,徐阜铁路,济广(济南到广州)高速公路,南洛(南京到洛阳)高速公路,许亳(许昌到亳州)高速公路,宿永亳(宿州到永城到亳州)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项目地块分析 展览馆地块在整个市政公园的偏南位置,东面正对希夷大道。西边为规划的大剧院用地,南边为规划道路,北面是市政公园内的大面积水域,前后空间开阔,景色宜人。由于本案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和展览馆建筑自身的文化艺术要求,使得整个建筑的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此力求以一个方正、简洁、大气的完整外部形象来体现展览馆建筑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基地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南部新区。北至牡丹路,东临希夷大道,西至大剧院,南至规划道路。 2、规划用地面积:占地约30122平方米。 3、地块现状: 项目用地周围道路正在建设当中,地块中部地势有一定高差。现状为荒地。 二、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1.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 ②06SJ8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③2002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④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⑤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修订版) ⑦《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⑧《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89 ⑨亳州市规划局设计要点通知书 ⑩亳州市总体规划

(参考资料)连续刚构桥

6.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连续刚构桥一般用在长大跨径、高墩桥梁上,其结构构造特点是中间桥墩采用墩梁固结,下部结构一般采用柔性桥墩,以减少因主梁的预应力张拉、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作用引起的变形受到桥墩约束后产生的次内力。 连续刚构桥在桥墩抗弯刚度较小时其工作状态接近于连续梁桥。与连续梁桥相比较,它在采用悬臂法施工时和使用阶段,墩顶与梁一直保持固结状态。连续刚构桥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大型桥梁支座和养护上的麻烦,减少桥墩及基础工程的材料用量。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大跨径桥梁中常用的连续刚构桥的力学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构造上的一些特点,能使读者对该类桥型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6.3.1力学特点及适用范围 在受力方面,上部结构仍为连续梁特点,但必须计入由于桥墩受力及混凝土收缩、徐变、 温度变化引起的弹塑性变形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桥墩因需有一定柔度,所受弯矩有所减少,但在墩梁结合处仍有刚架受力性质。 由于桥墩参与工作,连续刚构桥与连续梁桥的工作状态有一定区别, 连续刚构桥由活载引起的跨中区域正弯矩比同跨径连续梁桥的小。当墩高达到一定高度后,两者上部结构的内力相差不大。对三跨连续刚构与三跨连续梁上部结构的弯矩进行比较可知:两者梁根部的恒载、活载弯矩基本一致;桥墩高40m 时,两者梁跨中恒载、活载弯矩相差小于10%;连续刚构桥墩根部恒载、活载弯矩随着桥墩加高而减小,但墩高达到40m 以上时减小的速率很小;连续刚构梁体内的恒载、活载轴向拉力随着桥墩加高而减小,但墩高达到30m 以上时减小的速率很小。 当设计跨度超过100m 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可作为连续桥梁的比选方案。 6.3.2 立面布置及构造特点 1.立面形式 连续刚构桥一般有两个以上主墩采用墩梁固结,墩梁固结的部分多在大跨、高墩上采用,它利用高墩的柔度来适应结构内预加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纵向位移,即把高墩视做一种摆动的支承体系。 连续刚构桥一般采用柔性桥墩, 柔性桥墩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1)单柱式墩 单柱式墩(图 6.17a)截面形式多 为闭口箱形截面,为了满足变形要求, 多用在深谷和深水河流的高桥墩上,具体尺寸需根据对柔性的要求确定。 (2)双柱薄壁墩 大部分连续刚构桥采用双柱薄壁墩 (图6.17b),双柱薄壁墩能减小根部梁弯矩峰值。每柱薄壁墩又有空心、实心之分。实心双壁墩施工方便,抗撞击能力较强;空心双壁墩可节约混凝土40% 左右。设计中应根据桥的高度和跨径选用适当的抗压、抗弯、抗推刚度, 再决定合适的形式。 a ) b ) 图6.17 连续刚构立面形式

填料吸收塔设计

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清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工程09级 学生姓名XXXX 学生学号20095539 指导教师孙老师 2011年12月28 日

第一章前言............................................................................................................... - 1 - 第一节填料塔的主体结构与特点 ........................................................................ - 1 - 第二节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 - 1 - 第三节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 2 - 第二章吸收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 2 - 第一节吸收剂选择 ............................................................................................. - 2 - 第二节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 2 - 第三章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 3 -第一节基础物性数据.......................................................................................... - 3 - 一、液相物性数据.......................................................................................... - 3 - 二、气相物性数据.......................................................................................... - 3 - 三、气液相平衡数据 ...................................................................................... - 4 - 第二节物料衡算................................................................................................. - 4 - 第四章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 5 - 第一节填料塔直径的计算 ...............................................- 5 - 一、确定空塔气速........................................................................................ - 5 - 二、塔径计算: ............................................................................................. - 6 - 三、塔径校核................................................................................................. - 6 - 第二节传质单元的计算........................................................................................ - 8 - 一、传质单元数计算 ...................................................................................... - 8 - 二、传质单元高度计算................................................................................... - 8 - 第三节高度的计算..............................................................................................- 11 - 一、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1 - 二、塔附属高度的计算..................................................................................- 12 - 第四节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 12 - 第五章塔内件设计 ............................................................................................- 14 - 第一节液体分布器计算 .....................................................................................- 14 - 一、液体分布器 ............................................................................................- 14 - 二、布液孔数................................................................................................- 14 - 第二节填料塔内件的选择..................................................................................- 14 - 一、液体分布器 ............................................................................................- 14 - 二、液体再分布器.........................................................................................- 15 - 三、填料支撑板 ..........................................................................................- 15 - 四、填料压板与床层限制板...........................................................................- 16 - 五、气体进出口装置与排液装置....................................................................- 16 - 主要参考文献 ..............................................................- 16 -附录一:工艺设计计算结果汇总 .............................................- 17 -附录二:主要符号说明................................................................................................- 18 - 附录三:二氧化硫填料塔设计图(单位:mm).............................................................- 20 -

连续梁、连续刚构桥梁施工

连续梁、连续刚构桥梁施工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TZ324-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施工单位可选择使用 术语 连续梁:沿梁长方向有三处或三处以上由支座支承的梁; 连续刚构:梁与中间墩刚性连接的连续梁结构;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术语 连续梁、连续刚构、刚构桥,施工方法均可采用悬臂浇筑法,主要的设备为挂篮,施工前根据施工图纸,设计挂篮形式并经过计算。 第117页第13章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 模板、钢筋、混凝土应按照《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施工要求规范施工 连续刚构施工时,挂篮焊接拼装和高空立体交叉作业较多,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控制各个关键节点的工序质量及安全管控措施。严格执行现行规范《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3.1.6 桥涵工程施工按照《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6号)的规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加强控制工程、重难点及高风险工程的管理。 重难点及高风险体现在具体的工程条件,如高墩、超高墩连续刚构,或者施工条件极端不利的工程均属于重难点工程范畴,高墩悬臂浇筑采用拼装挂篮,本身高空作业频繁,属于高风险工程,施工时应加强施工过程的管控。

施工时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施工专项方案及应急预案。 3.4.3 施工单位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关键工序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作业标准和要求。 4.3.1 桥涵工程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施工调查报告和承包合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一般以单独的一座大桥或特大桥为单位工程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详细的规定以《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3.2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单元划分; 施工时应根据每座桥梁的复杂程度,编制各个分部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 高墩翻模属于墩台身专项施工方案,空心高墩、实体墩台模板设计应单独编制模板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作为方案的附件; 模板验算时需要用到的数据 《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模板工程第10页至第15页 模板设计《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4.2.6 模板及支架的刚度应符合: 结构外露表面和直接支承混凝土重力的模板计算挠度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400; 承台尺寸较大时,模板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较大,应对模板刚度、强度进行验算,确定采用的模板类型及型式,采用钢模板强度、刚度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