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28讲 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一)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28讲 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一)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28讲 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一)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

第二十八讲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一)

数学从逻辑上讲,是训练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更加聪明,办事更有条理,思维更加灵活而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如果从应用上讲,数学也是一种应用技术,应用数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那么怎样把一个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大体上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了解实际问题中量的关系和图形元素的关联;

(2)根据量或图形间的关系,寻找相应的数学模式;

(3)考虑数学模式中的条件与结论的蕴涵关系,提出数学问题;

(4)应用数学知识、原理,求出数学问题的解答;

(5)由数学问题的解答,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与讨论;

(6)推广数学模式所能解决的更广泛的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实际问题千变万化,特别复杂,所以当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求解时,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下面提出几点较为常见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1.抽象分析法

例1“七桥问题”.在18世纪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有一条河,叫作布勒格尔河,横贯城区,在这条河上共架有七座桥(图2-146).所谓“七桥问题”就是:一个人要一次走过这七座桥,但对每一座桥只许通过一次,问如何走才能成功?这个问题,引起当时德国人的好奇,很多人都热衷于解决它,但谁也没有成功.

欧拉(Euler)是一位大数学家,由于千百人的失败,使他猜想:这种走法可能根本不存在.但是怎样证明这种走法不可能呢?欧拉运用抽象分

析法,将之化成数学问题,于1736年证明了他的猜想,使“七桥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那么欧拉是怎样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呢?

使问题简单化.

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要尽可能使问题简单化.为此要抓住问题的要点,做初步的抽象处理.显然岛的大小和桥的长短与问题无关,因此可以不加考虑.如果把岛及陆地用点表示,桥用线表示,那么这个问题就成了一笔画问题(图2-147).

在图2-147中,由A到B有桥1;由B到D有桥2,桥3;由D到C

有桥4,桥5;由C到A有桥7;由A到D有桥6,共七座桥.这样,就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了,使问题的解决推进了一步.

一般说来,在数学思考中,常把原问题不改变本质地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利于找到解答.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问题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先把实际问题化成含有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方程,然后再把方程作同解变形,化为最简方程,较容易地求出方程的解,实际问题也就解决了.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简化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解决,关键是如何抓住本质加以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性.为此,我们还是从更特殊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假如只有三座桥(图2-148).对于图2-148(a)来说,无论从哪个端点起一笔画出总是可能的.但对图2-148(b)来说,无论从哪个端点起,一笔画完总是不可能的.

(2)假如有四座桥(图2-149).对于图2-149(a),(b)来说,显然可以一笔画成.但对图2-149(c)来说,却不能一笔画成.

研究了这些简单例子,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为此,数学家提出了网络这一概念,以便利用新概念的特性,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

定义网络是由有限个点(称作网络的顶点)和有限条线(称作网络的弧)所组成的图形.这些点和线满足以下条件:

(i)每条弧都以不同的两个顶点作为端点;

(ii)每个顶点至少是一条弧的端点;

(iii)各弧彼此不相交.

这样,所谓一笔画问题,就是网络中的同一条弧不许画两次,而把网络全部勾画出来的问题.

(3)研究网络能一笔画出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假定一个网络能一笔画出来,那么这个网络中显然有一点为起点,另一点为终点,其他各点为通过点.设某点为起点,如果以某点为顶点的弧不只一条,那么由某点沿一条弧画出去,必沿另一条弧画回来,因此,最初是画出去,然后进出若干次后,把集中在某点的弧全部通过完毕为止,最后一次必须是画出去,所以在起点集中的弧必须是奇数条.而终点的情况刚好与起点相反,先是画进,再画出,进出若干次,最后一次必是画进,因此终点也集中奇数条弧.但起点与终点同为一点时,必是先出后进,中间或许经过若干次进出,最终回到起点.因此在该点集中的弧必是偶数条,而在中途通过的点所集中的弧显然也必定是偶数条.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一个网络中的点可分为两类,一类顶点集中了偶数条弧,另一类顶点集中了奇数条弧.我们称前者为偶点,后者为奇点.例如,在图2-149(b)中,A,B为奇点,C,D为偶点.通过对图2-148和图2-149的考察,我们可以直观地想到如下结论:

(i)一个网络若能一笔画出来,其中偶点个数必须是0或2.

(ii)一个网络中的奇点个数若是0或2,那么这个网络一定能一笔画出来.

欧拉证明了以上两条猜想,得到了著名的欧拉定理:一个网络能一笔画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个网络的任意两个顶点都有弧连接,并且奇数点的个数等于0或2.

(4)回到原问题.利用欧拉定理,“七桥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因为在图2-147中,奇点个数是4,不满足欧拉定理的条件,因此不可能按约定条件通过七座桥.

(5)推广.如果一个网络的奇点个数不是0或2,则这个网络不可能一笔画成.那么要多少笔才能画成呢?这就成为多笔画的问题了.多笔画的研究发展了网络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后来发展成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图论.

归纳上述分析方法,可以大致看出利用抽象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1)把实际问题简单化,抽象成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是靠发现事物间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内在联系.

(3)发现的思路是以具体实例作为经验观察,由简到繁地考察构成实例间的基本事实和关系;再由诸特例作出一般的归纳猜想,并加以理论证明.

(4)应用论证后的法则,解决各种难题,实际上是化难为易.

(5)把法则加以推广,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并扩展数学的理论和应用.

2.数据处理法

有些实际问题需要收集问题中的若干对应数据,从数据中观察相关变量的依存关系或对应关系,可以得到大致体现实际问题有关变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解答实际问题.下面举一个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例2怎样由树的断面直径来推断树的高度.

解第一步:设计变量.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预测的某种树的高度为y,离地面1.5米处的直径为x厘米.

第二步:收集x,y的对应数据,为此我们测量12棵树的x,y的对应值,列表如表28.1.

第三步:由对应数据求出y对x的函数关系式.

常用的方法是作图法.把直径x看作自变量,高度y看作因变量.每一对(x,y)看作一个点,画在坐标纸上(图2-150),作成散点图.从散点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大致关系.我们从图2-150可看出,y 随x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这些点的分布近似一条直线.

这时,我们在图上画出尽可能接近这些点的一条直线,自然,有些点正好在直线上,有的点却有所偏离,不在直线上,这说明有些误差,但如果重复测量几次,误差不会太大.因此,我们所画出的直线近似地表示着x和y之间的线性关系,所以这条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一次函数式就可作为树的高度y和直径x间的关系式了.下面我们就来求出这个一次函数式.

设这条直线的一次函数式为:

y=ax+b.

为了求出常数a,b,在直线上取两点,取点的原则是:为使直线位置稳定,取直线上距离较远的两点;为便于计算,取坐标数据整齐些的两点.为此,我们取点(4,8.6)和(40,26),将此两点的坐标代入y=ax+b,得方程组

所以 y=0.48x+6.68.

第四步:利用上述函数关系式,根据直径x的数值,预报树高y的数值.例如,当x=15厘米时,树高y等于多少米?显然,此时

y=0.48×15+6.68=13.88(厘米).

这就是说,当树的直径为15厘米时,树高为13.88米.

上面是用两对实验数据(两个点)求出的直线方程.利用实验数据的信息较少,因此准确性较差.下面利用平均值法改进一下,作法是:在直线的上、下取两组靠近直线的点,如(4,8.6),(9.3,10.7),(14.3,13.5)为一组;(32,22.4),(40,26),(42,28)为一组,用每组x,y的平均值(9.2,10.93)和(38,25.47)作为两点,再按上面的方法求出直线方程y=0.50x+6.28,以此作为实验数据,y对x间的函数关系就比较准确些.

说明上面的方法,是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种应用,经常用在处理实验数据中,当实验数据为有序数对(x,y)时,相应地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x,y)的散点图.如果散点图近于一条直线,要找出变量x,y 间的函数关系时,就可用这种方法.然而由实验数据作出的散点图不一定近于直线,而近于一条曲线时,也可找到x,y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过需要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在此就不介绍了.

3.运筹优化法

有些实际问题,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首先筹划一些可行的处理方案,然后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案加以优化组合,并用数学方法加以处理,以便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下面举一个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例3要做20个矩形钢框,每个由2.2米和1.5米的钢材各两根组成,已知原钢材长4.6米,应如何下料,使用的原钢材最省?

分析与解要做成20个矩形的钢框,就需要2.2米和1.5米的钢材各40根.一种简单的想法是:在每一根原料上截取2.2米和1.5米的钢材各一根,这样每根原钢材剩下0.9米的料头,要做20个钢框,就要用原钢材40根,而剩下的料头总数为0.9×40=36米.

显然,上述想法,浪费材料,不太合理.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合理套裁,就可以节省原料.下面有三种下料方案可供采用.

为了省料而得到20个钢框,需要混合使用各种下料方案.设用第Ⅰ种方案下料的原材料根数为x1;用第Ⅱ种方案下料的原材料根数为x2;用第Ⅲ种方案下料的原材料根数为x3.所谓原材料最省,也就是使所剩下的料头总和最少.为此根据表28.2的方案,可以列出以下的数学模型

y=0.1x1+0.2x2+0.9x3,

解之得

其中0≤x3≤40.把x1,x2代入y得

可以看出,x3越大,y的值也越大,所以x3的取值应尽量小.

当x3=0时,可取x1=14,x2=20.

当x3=1时,x1=13,x2=20,都是用原材料34根,料头的总数为

y=34×4.6-(2.2+1.5)×40=8.4(米).

所以,原材料最省的下料方案是:按方案Ⅰ下料13(或14)根,用方案Ⅱ下料20根,用方案Ⅲ下料1(或0)根,这样只需34根原材料就可做出20个钢框.

练习二十八

1.下列图形是否可以一笔画出?

2.图2-154是3×3的方格型道路网,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千米,那么由A点出发走完全部路段,最后又回到A点,最少要走多少千米?

3.设x表示排在弹簧上的物品的重量(千克),y表示弹簧伸长的长度(厘米),已知(x,y)有如下的对应测量值:

(1)画出此组数据的散点图;

(2)求出y关于x的函数表示式;

(3)当x=2.3千克时,试预报弹簧伸长的长度.

4.有一批长50米的钢筋,现要截成长度为9.5米和7米的两种钢筋备用,问怎样截法可使原材料的利用率最高?并求利用率是多少?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资料(共12讲)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资料(共12讲) 目录 本内容适合八年级学生竞赛拔高使用重点落实在奥赛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和提高本内容难度适中讲练结合由浅入深讲解与练习同步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另外在本次培训中内容的编排和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由任课教师适当的调整顺序和增删内容其中《因式分解》为初二下册内容但是考虑到它的重要性和工具性将在本次培训进行具体解读注有标注的为选做内容 本次培训具体计划如下以供参考 第一讲实数一 第二讲实数二 第三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 第四讲一次函数一 第五讲一次函数二 第六讲全等三角形 第七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第八讲株洲市初二数学竞赛模拟卷未装订在内另发 第九讲竞赛中整数性质的运用 第十讲不定方程与应用 第十一讲因式分解的方法

第十二讲因式分解的应用 第十三讲考试未装订在内另发 第十四讲试卷讲评 第1讲实数一 知识梳理 一非负数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 1几种常见的非负数 1实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a≥0 在数轴上表示实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实数a的绝对值用a来表示设a为实数则 绝对值的性质 ①绝对值最小的实数是0 ②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a=ba=b ③对任意实数a则a≥a a≥-a ④a·b=ab b≠0 ⑤a-b≤a±b≤a+b 2实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 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0n为自然数当n=1≥0 3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0其中a≥0 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a≥0 = 2非负数的性质 1有限个非负数的和积商除数不为零是非负数

2若干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则每个加数都为零 3若非负数不大于零则此非负数必为零 3对于形如的式子被开方数必须为非负数 4推广到的化简 5利用配方法来解题开平方或开立方时将被开方数配成完全平方式或完全立方 例题精讲 ◆专题一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题 例1已知实数xyz满足求x+y+z的平方根 巩固 1已知则的值为______________ 2若 的值 拓展 设abc是实数若求abc的值 ◆专题二对于的应用 例2已知xy是实数且 例3 已知适合关系式求的值 巩固 1已知b=且的算术平方根是的立方根是试求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2已知则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26讲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问题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二十六讲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问题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实根情况,可以用判别式Δ=b2-4ac来判别,但是对于一个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说,要判断它是否有整数根或有理根,那么就没有统一的方法了,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求解,当然,经常要用到一些整除性的性质.本讲结合例题来讲解一些主要的方法. 例1 m是什么整数时,方程 (m2-1)x2-6(3m-1)x+72=0 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整数根. 解法1首先,m2-1≠0,m≠±1.Δ=36(m-3)2>0,所以m≠3.用求根公式可得 由于x1,x2是正整数,所以 m-1=1,2,3,6,m+1=1,2,3,4,6,12, 解得m=2.这时x1=6,x2=4. 解法2首先,m2-1≠0,m≠±1.设两个不相等的正整数根为x1,x2,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 所以m2-1=2,3,4,6,8,9,12,18,24,36,72,即 m2=3,4,5,7,9,10,13,19,25,37,73, 只有m2=4,9,25才有可能,即m=±2,±3,±5. 经检验,只有m=2时方程才有两个不同的正整数根. 说明一般来说,可以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如果比较容易求的话),然后利用整数的性质以及整除性理论,就比较容易求解问题,解法1就是

这样做的.有时候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得到两个整数,再利用整除性质求解,解法2就是如此,这些都是最自然的做法. 例2 已知关于x的方程 a2x2-(3a2-8a)x+2a2-13a+15=0 (其中a是非负整数)至少有一个整数根,求a的值. 分析“至少有一个整数根”应分两种情况:一是两个都是整数根,另一种是一个是整数根,一个不是整数根.我们也可以像上题一样,把它的两个根解出来. 解因为a≠0,所以 所以 所以只要a是3或5的约数即可,即a=1,3,5. 例3设m是不为零的整数,关于x的二次方程 mx2-(m-1)x+1=0 有有理根,求m的值. 解一个整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有有理根,那么它的判别式一定是完全平方数.令 Δ=(m-1)2-4m=n2, 其中n是非负整数,于是 m2-6m+1=n2,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一、知识结构: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 3、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5、同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6、三角形的分类; 二、典型例题: 1、△ABC 三边长分别为a,b,c,且)(2 c b a bc a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任意三角形 2、△ABC 三边长分别为a,b,c,且,2 2 2 ca bc ab c b a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不等边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任意三角形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4,一边等于9,则它的周长是( ) A 、17 B 、22 C 、12或22 D 、20 4、下面四个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ABC 中,设三个内角中最小的角为α,则0°<α≤60° B .在△AB C 中,三个内角α:β:γ=1:2:3,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 .在△ABC 中,β为三个内角中最大的角,则60°<β<180° D .在△ABC 的内角中,锐角的个数最多; 5、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一腰上的中线BD 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6、如图:AF 、AD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 且∠B=36°,∠C=76°,求∠DAF 的度数; 7、△ABC 中,AB=5,AC=3,则BC 边上的中线AD 的长l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8、已知斜三角形ABC 中,∠A=55°,三条高所在直线交点为H ,求∠BHC 的度数; A B D F C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资料 勾股定理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资料勾股定理 内容提要 1.勾股定理及逆定理:△ABC中∠C=Rt∠a2+b2=c2 2.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应用 1 作已知线段a的,,……倍 2 计算图形的长度,面积,并用计算方法解几何题 3 证明线段的平方关系等. 3.勾股数的定义:如果三个正整数a,b,c满足等式a2+b2=c2,那么这三个正整数a,b,c 叫做一组勾股数. 4.勾股数的推算公式 4 罗士琳法则(罗士琳是我国清代的数学家1789――1853) 任取两个正整数m和n(m>n,那么m2-n2,2mn,m2+n2是一组勾股数. 5 如果k是大于1的奇数,那么k,,是一组勾股数. 6 如果k是大于2的偶数,那么k,,是一组勾股数. 7 如果a,b,c是勾股数,那么na,nb,nc (n是正整数也是勾股数. 5.熟悉勾股数可提高计算速度,顺利地判定直角三角形.简单的勾股数有:3,4,5;5,12,13;7,24,25;8,15,17;9,40,41. 例题

例1.已知线段a a a 2a 3a a 求作线段 a a 分析一:a==2a ∴a是以2a和a为两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分析二:a= ∴a是以3a为斜边,以2a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作图(略) 例2.四边形ABCD中∠DAB=60,∠B=∠D=Rt∠,BC=1,CD=2 求对角线AC的长 解:延长BC和AD相交于E,则∠E=30 ∴CE=2CD=4, 在Rt△ABE中 设AB为x,则AE=2x 根据勾股定理x2+52=(2x2, x2=

在Rt△ABC中,AC===例3.已知△ABC中,AB=AC,∠B=2∠A 求证:AB2-BC2=AB×BC 证明:作∠B的平分线交AC于D, 则∠A=∠ABD, ∠BDC=2∠A=∠C ∴AD=BD=BC 作BM⊥AC于M,则CM=DM AB2-BC2=(BM2+AM2)-(BM2+CM2) =AM2-CM2=(AM+CM)(AM-CM) =AC×AD=AB×BC 例4.如图已知△ABC中,AD⊥BC,AB+CD=AC+BD 求证:AB=AC 证明:设AB,AC,BD,CD分别为b,c,m,n 则c+n=b+m, c-b=m-n ∵AD⊥BC,根据勾股定理,得 AD2=c2-m2=b2-n2 ∴c2-b2=m2-n2, (c+b(c-b=(m+n(m-n

南开中学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资料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资料 第一讲数的整除 一、容提要: 如果整数A 除以整数B(B ≠0)所得的商A/B 是整数,那么叫做A 被B 整除. 0能被所有非零的整数整除. 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 ①抹去个位数 ②减去原个位数的2倍 ③其差能被7整除。 如 1001 100-2=98(能被7整除) 又如7007 700-14=686, 68-12=56(能被7整除) 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 ①抹去个位数 ②减去原个位数 ③其差能被11整除 如 1001 100-1=99(能11整除) 又如10285 1028-5=1023 102-3=99(能11整除) 二、例题 例1已知两个三位数328和92x 的和仍是三位数75y 且能被9整除。 求x,y 解:x,y 都是0到9的整数,∵75y 能被9整除,∴y=6. ∵328+92x =567,∴x=3 例2已知五位数x 1234能被12整除,求x 解:∵五位数能被12整除,必然同时能被3和4整除, 当1+2+3+4+x 能被3整除时,x=2,5,8

当末两位4x能被4整除时,x=0,4,8 ∴x=8 例3求能被11整除且各位字都不相同的最小五位数 解:五位数字都不相同的最小五位数是10234, 但(1+2+4)-(0+3)=4,不能被11整除,只调整末位数仍不行 调整末两位数为30,41,52,63,均可, ∴五位数字都不相同的最小五位数是10263。 练习一 1、分解质因数:(写成质因数为底的幂的连乘积) ①756②1859 ③1287 ④3276 ⑤10101 ⑥10296 987能被3整除,那么 a=_______________ 2、若四位数a x能被11整除,那么x=__________ 3、若五位数1234 35m能被25整除 4、当m=_________时,5 9610能被7整除 5、当n=__________时,n 6、能被11整除的最小五位数是________,最大五位数是_________ 7、能被4整除的最大四位数是____________,能被8整除的最大四位数是_________。 8、8个数:①125,②756,③1011,④2457,⑤7855,⑥8104,⑦9152,⑧70972 中,能被下列各数整除的有(填上编号): 6________,8__________,9_________,11__________ 9、从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中,能同时被2和3整除的共_____个,能被3整除 但不是5的倍数的共______个。 10、由1,2,3,4,5这五个自然数,任意调换位置而组成的五位数中,不能被3 整除的数共有几个?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四 边形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 四边形(2) 一、 知识要点: 1、梯形的定义、判定; 2、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3、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二、 例题: 1、用长为1,4,4,5的线段为边作梯形,求其中面积最小的那个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之和; 2、已知: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DC ,且AB >CD ,两对角线AC 、BD 相互垂直,若BC=213,AB+CD=34,求AB ,CD 的长; 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AC=90°,AB=AC ,BD=BC ,AC 与BD 相交于点E ,求∠DCE 的度数;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D ,E 、F 分别 是BC 、AD 的中点,BA 、CD 的延长线分别与EF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求证:∠AMF=∠CNE 5、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 两底AD 、BC 的中点,且EF=2 1(BC -AD ), 求证:∠B+∠C=90°;

6、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90°,D 为BC 的中点, G 为AD 的中点,CG 的延长线交AB 于点E ,EF ∥AC 交AD 于 点F ,求证:BE=2CF ; 7、已知:如图,M 是AB 的中点,C 是AB 上任意一点,N 、P 分别是DC 、DB 的中点,Q 是MN 的中点,PQ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E , 求证:E 是AC 的中点; 8、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BCD ,∠ABC ≠∠ADC , ∠ABC ,∠BCD ,∠CDA ,∠DAB 的平分线两两相交于E 、F 、G 、H , 求证:四边形EFGH 为等腰梯形; 9、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AD <BC ,E 为AB 的中点,DE ⊥CE ,求证:AD+BC=DC ; 10、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E 为CD 中点, EF ⊥AB 于F , 求证:AB EF S ABCD ?=梯形 1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AD ,CD ⊥AD ,将BC 按逆时针方向绕点B 旋转90°,得到线段BE ,连接AE 、CE ,(如图(1))。 ①若AB=2厘米,DC=3厘米,求证:1=?ABE S 平方厘米; A D F E B C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21讲 分类与讨论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 第二十一讲分类与讨论 分类在数学中是常见的,让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有四张卡片,它们上面各写有一个数字:1,9,9,8.从中取出若干张按任意次序排列起来得到一个数,这样的数中有多少个是质数? 因为按要求所得的数可能是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我们分别给予讨论. 任取一张卡片,只能得3个数:1,8,9,其中没有质数;任取二张卡片,可得7个数:18,19,81,89,91,98,99,其中19,89两个是质数;任取三张卡片,可得12个数:189,198,819,891,918,981,199,919,991,899,989,998,其中199,919,991三个数是质数;取四张,所得的任一个四位数的数字和是27,因而是3的倍数,不是质数.综上所述,质数共有2+3=5个. 上面的解题方法称为分类讨论法.当我们要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经常把所要讨论的对象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讨论,得出结论. 分类讨论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在分类中须注意题中所含的对象都必须在而且只在所分的一类中.分类讨论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确定分类对象,即对谁实施分类.第二是对对象实施分类,即分哪几类,这里要特别注意,每次分类要按照同一标准,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些复杂的问题,还要逐级分类.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结论. 例1求方程 x2-│2x-1│-4=0 的实根. x2+2x-1-4=0,

x 2-2x +1-4=0, x 1=3,x 2=-1. 说明 在去绝对值时,常常要分类讨论. 例2 解方程x 2-[x]=2,其中[x]是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 解 由[x]的定义,可得 x ≥[x]=x 2-2, 所以 x 2-x -2≤0, 解此不等式得 -1≤x ≤2. 现把x 的取值范围分成4个小区间(分类)来进行求解. (1)当-1≤x ≤0时,原方程为 x 2-(-1)=2, 所以x=-1(因x=1不满足-1≤x <0). (2)当0≤x <1时,原方程为 x 2=2. (3)当1≤x <2时,原方程为 x 2-1=2, 所以 (4)当x=2时,满足原方程.

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第七讲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七讲 二次根式的运算 式子a (a ≥0)叫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以下列运算法则为基础. (1)c b a c b c a )(±=± (≥0); (2)ab b a =? (0,0≥≥b a ); (3) b a b a = (0,0>≥b a ); (4)22)(a a =(≥a 0). 同类二次根式,有理化是二次根式中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二次根式运算的始终,因为二次根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除法、混合运算常用到有理化概念. 二次根式的运算是在有理式(整式、分式)运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常用到有理式运算的方法与技巧,如换元、字母化、拆项相消、分解相约等. 例题求解 【例1】 已知2542 4 52 22+-----= x x x x y ,则22y x += . (重庆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 因一个等式中含两个未知量,初看似乎条件不足,不妨从二次根式的定义入手. 注: 二次根式有如下重要性质: (1)0≥a ,说明了a 与a 、n a 2一样都是非负数; (2) a a =2)( (≥a 0),解二次根式问题的途径——通过平方,去掉根号有理化; (3) a a =2)(,揭示了与绝对值的内在一致性. 著名数学教育家玻利亚曾说,“回到定义中去”,当我们面对条件较少的问题时,记住玻利亚的忠告,充分运用概念解题. 【例2】 化简2 2 ) 1(111++ + n n ,所得的结果为( ) A .1111++ + n n B .1111++-n n C .1111+-+n n D .1 1 11+--n n (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思路点拔 待选项不再含根号,从而可预见被开方数通过配方运算后必为完全平方式形式. 注 特殊与一般是能相互转化的,而一般化是数学创造的基本形式,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揭示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事实和规律.

【精品】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三分册全套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三分册)全套

第一讲分式方程(组)的解法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转化的基本方法是去分母、换元,但也要灵活运用,注意方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变形.变形时可能会扩大(或缩小)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故必须验根. 例1 解方程 解令y=x2+2x-8,那么原方程为 去分母得 y(y-15x)+(y+9x)(y-15x)+y(y+9x)=0, y2-4xy-45x2=0, (y+5x)(y-9x)=0, 所以 y=9x或y=-5x.

由y=9x得x2+2x-8=9x,即x2-7x-8=0,所以x1=-1,x2=8;由y=-5x,得x2+2x-8=-5x,即x2+7x-8=0,所以x3=-8,x4=1. 经检验,它们都是原方程的根. 例2 解方程 y2-18y+72=0, 所以 y1=6或y2=12. x2-2x+6=0.此方程无实数根. x2-8x+12=0,

所以 x1=2或x2=6. 经检验,x1=2,x2=6是原方程的实数根. 例3 解方程 分析与解我们注意到:各分式的分子的次数不低于分母的次数,故可考虑先用多项式除法化简分式.原方程可变为 整理得 去分母、整理得 x+9=0,x=-9. 经检验知,x=-9是原方程的根. 例4 解方程

分析与解方程中各项的分子与分母之差都是1,根据这一特点把每个分式化为整式和真分式之和,这样原方程即可化简.原方程化为 即 所以 ((x+6)(x+7)=(x+2)(x+3). 例5 解方程 分析与解注意到方程左边每个分式的分母中两个一次因式的差均为常数1,故可考虑把一个分式拆成两个分式之差的形式,用拆项相消进行化简.原方程变形为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由中点想到什么附答案

第十八讲由中点想到什么 线段的中点是几何图形中一个特殊的点,它关联着三角形中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中心对称图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等丰富的知识,恰当地利用中点,处理中点是解与中点有关问题的关键,由中点想到什么?常见的联想路径是: 1.中线倍长; 2.作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 3.构造中位线; 4.构造中心对称全等三角形等. 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 例题求解 【例1】如图,在△ABC中,∠B=2∠C,AD⊥BC于D,M为BC的中点, AB=10cm,则MD的长为.(“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取AB中点N,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创造条件. 注证明线段倍分关系是几何问题中一种常见题型,利用中点是一个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有: (1)利用直角三角斜边中线定理; (2)运用中位线定理; (3)倍长(或折半)法.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一组对边AB=CD,另一组对边AD≠BC,分别取AD、BC的中点M、N,连结MN.则AB与MN的关系是( ) A.AB=MN B.AB>MN C.AB

思路点拨 中点M 、N 不能直接运用,需增设中点,常见的方法是作对角线的中点. 【例3】如图,在△ABC 中,AB=AC ,延长AB 到D ,使BD =AB ,E 为AB 中点,连结CE 、CD ,求证:C D=2EC .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 联想到与中位线相关的丰富知识,将线段倍分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线段相等关系的证明,解题的关键是恰当添辅助线. 【例4】 已知:如图l ,BD 、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F ⊥BD ,AG ⊥ CE ,垂足分别为F 、G ,连结FG ,延长AF 、AG ,与直线BC 相交,易证FG= 21(AB+BC+AC). 若(1)BD 、CF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如图2); (2)BD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如图3),则在图2、图3两种情况下,线段FG 与△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题) 思路点拨 图1中FG 与△ABC 三边的数量关系的求法(关键是作辅助线),对寻求后两个图形中线段FG 与△ABC 三边的数量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而由平分线、垂线发现中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注 三角形与梯形的中位线.在位置上涉及到平行,在数量上是上下底和的一半,它起着传递角的位置关系和线段长度的功能,在证明线段倍分关系、两直线位置关系、线段长度的计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汇编教学提纲

C B A B c b a C B A D C B A P F E D C B 2 1A P E D C B A F E C B A B A D C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 1、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AD 是∠BAC 的平分线(或∠1=∠2), PE ⊥AC ,PF ⊥AB ∴PE=( ) 2、线段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 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如图,∵C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PA=( ) 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 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 2+b 2=c 2 求斜边, 则c=( ); 求直角边,则a=( )或b=( )。 ②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a 2+b 2=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分别计算a 2+b 2和c 2 ,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不相等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全等:方法SAS 、ASA 、SSS 、AAS 、HL 5、其它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D 是斜边AB 的中线,∴CD=( )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在ABC 中∠c=90°,若∠A=30°则BC=( )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如图,在ABC 中∠c=90° 若BC=( ),则∠A=30°。 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如图,在⊿ABC 中,∵E 是AB 的中点,F 是AC 的中点 ∴EF 是⊿ABC 的( ) ∴EF ‖BC ,EF=( )BC 第二章 四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n 边形的内角和=(n -2)·180o 2、多边形外角和都是360°(记住:与边数无关) n 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条 3、中心对称:(在直角坐标系中即关于原点对称,其横、纵坐标 都互为相反数)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得连线经过对 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会画与某某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会辨别图形、实物、汉字、英文字母、 扑克等是否中心对称图形 4、特殊四边形的判定 ①平行四边形: 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 ‖CD ,AD ‖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CD ,AD=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A=∠C ,∠B=∠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 ‖CD ,AB=C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或∵AD ‖BC ,AD=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三)讲座(3)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三)讲座(3) 例1:解方程084223=+--x x x 。 例2:解方程()()()()197412=+++-x x x x 。 例3:解方程()()()6143762=+++x x x 。 例4:解方程01256895612234=+-+-x x x x 。 例5:解方程52222=??? ??++x x x 。 例6:解方程()()821344=-++y x 。 例7:解方程()()02652112102234=++++---a a x a x a x x ,其中a 是常数,且6-≥a 。 解答:(1)221==x x ,23-=x (2)28552,1±-=x 2554,3±-=x (3)32 1-=x 35 2-=x (4)23 ,32 ,21 ,24321====x x x x (5)2,121=-=x x (6)4,021-==x x (7)622,1+± =a x ,934,3+±=a x 。 练习: 1、填空: (1)方程()()()()24321=++++x 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2)方程0233=+-x x 的根为__________。 (3)方程025********=+--+x 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4)方程()()()2 222222367243+-=+-+-+x x x 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5)方程()()()29 134782=+++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2、解方程()()()()431121314x x x x x =++++。 3、解方程403322 =??? ??-+x x x 。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数形互助附答案

第三十讲 数形互助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两块基石,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在一起,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内容上互相联系. 以数助形,即恰当地引参或设元,把一些几何量如角度的大小、线段的长度等用字母或代数式表示,利用图形的性质,寻找几何图形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方程、等式变形、等式运算等代数方法解证几何题. 用形辅数,即把一个代数问题转化为一个图形,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直观地、整体地表示出来,借助图形的直观性辅助解题,在代数的学习中,我们广泛地使用了用形辅数的方法,如用数轴赋予抽象的代数概念以直观的形象、乘法公式的几何表示、解应用题时常借助直线图、图表帮助分析等. 例题求解 【例1】 若a 、b 均为正数,且22b a +,242b a +,224b a +是一个三角形的三 条边的长,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 直接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面积较为复杂,利用22n m +的几何意义(表示直角边分别为m ,n 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构造图形求面积. 注 古埃及,在长期土地测量、划分界限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几何学.“Geometry(几何)”一词在希腊文中意为“测量”,我国宋元时期巳将某些几何问题代数化,把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 17世纪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引进坐标,用“数”研究“形”,为18、19世纪数学的空前发展作了准备. 【例2】 如图,在△ABD 中,C 为AD 上一点,AB=CD=1,∠ABC=90°,∠CBD=30°,则AC=( ) A .1 B .32 C .2 D .3 (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思路点拨 过D 作DE ⊥AB 交AB 延长线于E ,设AC=x ,BE=y ,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建立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AC 的值. 【例3】 如图,E 、F 分别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CE=1,CF=3 4,直线FC 交AB 的延长线于G ,过线段FG 上的动点H 作HM ⊥AG ,HN ⊥AD ,垂足分别为M ,N ,设HM=x ,矩形AMHN 的面 积为y . (1)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2)第11讲 勾股定理与应用

第十一讲勾股定理与应用 在课内我们学过了勾股定理及它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早在3000年前,我国已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阳五”的说法. 关于勾股定理,有很多证法,在我国它们都是用拼图形面积方法来证明的.下面的证法1是欧几里得证法. 证法1 如图2-16所示.在Rt△ABC的外侧,以各边为边长分别作正方形ABDE,BCHK,ACFG,它们的面积分别是c2,a2,b2.下面证明,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过C引CM∥BD,交AB于L,连接BG,CE.因为 AB=AE,AC=AG,∠CAE=∠BAG, 所以△ACE≌△AGB(SAS).而 所以 S AEML=b2.①

同理可证 S BLMD=a2.② ①+②得 S ABDE=S AEML+S BLMD=b2+a2, 即 c2=a2+b2. 证法2 如图2-17所示.将Rt△ABC的两条直角边CA,CB分别延长到D,F,使AD=a,BF=b.完成正方形CDEF(它的边长为a+b),又在DE上截取DG=b,在EF上截取EH=b,连接AG,GH,HB.由作图易知 △ADG≌△GEH≌△HFB≌△ABC, 所以 AG=GH=HB=AB=c, ∠BAG=∠AGH=∠GHB=∠HBA=90°, 因此,AGHB为边长是c的正方形.显然,正方形CDEF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GHB的面积与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ADG,△GEH,△HFB)的面积和,即 化简得 a2+b2=c2.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整体的方法附答案

第二十五讲 整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成语“一叶障目”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们的意思是说,如果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全局,我们就不会真正理解一个问题. 解数学题也是这样,在加强对局部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所谓整体方法就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 整体方法在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解方程(组)、几何解证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整体代人、叠加叠乘处理、整体运算、整体设元、整体处理、设而不求、几何中的补形等都是整体方法在解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例题求解 【例1】 若x 、y 、z 满足3x+7y+z=1和4x+10y+z=2001,则分式 y x z y x 3200020002000+++的值为 .(安庆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 原式=y x z y x 3)(2000+++,视x+3 y 与x+y+z 为两个整体,对方程组进行整体改造. 【例2】 若△ABC 的三边长是a 、b 、c 且满足22444c b c b a -+=,22444c a a c b -+=,22444b a b a c -+=,则△ABC 是( ) A .钝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 三个等式结构一样,孤立地从一个等式入手,都导不出a 、b 、c 的关系,不妨从整体叠加入手. 【例3】 已知2 19941+=x ,求多项式20023)199419974(--x x 的值. 思路点拨 直接代入计算繁难,由已知条件得199412=-x ,两边平方有理化,可得到零值多项式,整体代入求值. 【例4】如图,凸八边形A l A 2A 3A 4A 5A 6A 7A 8中,∠A l =∠A 5,∠A 2 =∠A 6 ,∠A 3 =∠A 7 ,∠A 4=∠A 8,试证明:该凸八边形内任意一点到8条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 (山东省竞赛题)

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14-2-16

第1章直角三角形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新授 (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 请学生看图形: 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 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练习1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 (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 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1、提问:“在△ABC中,∠A +∠B =90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 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

3、归纳: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练习3:若∠A= 600,∠B =300,那么△ABC是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 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 (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 (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 (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巩固训练: 练习4: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5: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求证:(1)ED=EB (2)∠EBD=∠EDB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练习6 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 M是BC的中点。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 O,那么MO 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和一条判定定理? 1、 2、 3、 五、课后反思:

最新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02讲_因式分解(二)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1 第二讲因式分解(二) 2 1.双十字相乘法 3 分解二次三项式时,我们常用十字相乘法.对于某些二元二次六4 项式(ax2+bxy+cy2+dx+ey+f),我们也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5 例如,分解因式2x2-7xy-22y2-5x+35y-3.我们将上式按x降幂排6 列,并把y当作常数,于是上式可变形为 7 2x2-(5+7y)x-(22y2-35y+3), 8 可以看作是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 9 对于常数项而言,它是关于y的二次三项式,也可以用十字相乘10 法,分解为 11 12 即 13 -22y2+35y-3=(2y-3)(-11y+1). 14 再利用十字相乘法对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分解 15 16

所以 17 原式=[x+(2y-3)][2x+(-11y+1)] 18 =(x+2y-3)(2x-11y+1). 19 上述因式分解的过程,实施了两次十字相乘法.如果把这两个步20 骤中的十字相乘图合并在一起,可得到下图: 21 22 它表示的是下面三个关系式: 23 (x+2y)(2x-11y)=2x2-7xy-22y2; 24 (x-3)(2x+1)=2x2-5x-3; 25 (2y-3)(-11y+1)=-22y2+35y-3. 26 这就是所谓的双十字相乘法. 27 用双十字相乘法对多项式ax2+bxy+cy2+dx+ey+f进行因式分解的步28 骤是: 29 (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ax2+bxy+cy2,得到一个十字相乘图(有两 30 列); 31 (2)把常数项f分解成两个因式填在第三列上,要求第二、第三列32 构成的十字交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的ey,第一、第三列构成的十字交33 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的dx. 34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1)上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一) (上) 目录 第一讲有理数的巧算 (1) 第二讲绝对值 (10) 第三讲求代数式的值 (17) 第四讲一元一次方程 (24) 第五讲方程组的解法 (32) 第六讲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法 (40) 第七讲含绝对值的方程及不等式 (47) 第八讲不等式的应用 (56) 第九讲“设而不求”的未知数 (64) 第十讲整式的乘法与除法 (73) 第十一讲线段与角 (79) 第十二讲平行线问题 (88)

第一讲有理数的巧算 有理数运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1.括号的使用 在代数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去掉或者添上括号,以此来改变运算的次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较简单. 例1计算: 分析中学数学中,由于负数的引入,符号“+”与“-”具有了双重涵义,它既是表示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符号,也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性质符号.因此进行有理数运算时,一定要正确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尤其是要注意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

注意在本例中的乘除运算中,常常把小数变成分数,把带分数变成假分数,这样便于计算. 例2计算下式的值: 211×555+445×789+555×789+211×445. 分析直接计算很麻烦,根据运算规则,添加括号改变运算次序,可使计算简单.本题可将第一、第四项和第二、第三项分别结合起来计算. 解原式=(211×555+211×445)+(445×789+555×789) =211×(555+445)+(445+555)×789 =211×1000+1000×789 =1000×(211+789) =1 000 000. 说明加括号的一般思想方法是“分组求和”,它是有理数巧算中的常用技巧. 例3计算:S=1-2+3-4+…+(-1)n+1·n. 分析不难看出这个算式的规律是任何相邻两项之和或为“1”或为“-1”.如果按照将第一、第二项,第三、第四项,…,分别配对的方式计算,就能得到一系列的“-1”,于是一改“去括号”的习惯,而取“添括号”之法. 解S=(1-2)+(3-4)+…+(-1)n+1·n. 下面需对n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当n为偶数时,上式是n/2个(-1)的和,所以有 当n为奇数时,上式是(n-1)/2个(-1)的和,再加上最后一项(-1)n+1·n=n,所以有

八级数学竞赛讲座第十讲全等三角形

第十讲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内容的基础,这是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性质的有力工具,是解决与线段、角相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角相等、两直线位置关系等常见的几何问题. 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问题,关键在于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到一对基础的三角形,这对基础的三角形从实质上来说,是由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一对三角形变位而来,也可能是由几对三角形组成,其间的关系互相传递,应熟悉涉及有公共边、公共角的以下两类基本图形: 例题求解≌△ACN;②BE=CF;③△AC,=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E= 【例1】如图,∠∠F=90°,∠B=∠C) . (广州市中考题 (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是把你认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填上)对一个复杂的图形,先找出比较明显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发现有用的条件,进而判断推出思路点拨 其他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对应'两字,有“相当”、“相应”注 的含意,对应关系是按一定标准的一对一的关系,“互相重合”是判断其对应部分的标准.实际遇到的图形,两个全等三角形并不重合在一起,但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按平行移动、翻拆、旋转等方法得到,这种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大小的图形变动叫三角形的全等变换.( ) 的取值范围是=4,则边ABAD在△2】 ABC中,AC=5,中线【例9

C.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