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登高诗指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统称。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文化符号,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古典登高诗,无论是登楼、登山,还是登台、登塔,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诗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如萧萧落木、滚滚逝水、迢迢客路、遥遥草色等,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如荒烟蔓草、西风残照、宿鸟归飞、浮云漂泊等,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正因为历代诗人广泛参与登高,从而不断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从创作时间看,登高诗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登高诗几乎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古典诗海里登高诗佳篇不断,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有的登高也就仅是登上高处,有的附著上诗人对父母的担忧之情,有的登高望所思,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和关切,有的思乡和思亲在登高中被统一起来。《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多仍用来表达思乡和怀人的感情,有的则用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展示诗人的政治抱负,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折射出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强烈的政治热情。汉代登高诗基本上是沿袭了诗骚传统,多表思乡怀人之情,但有的写生死相隔,念之心悲,有的甚至发出忧时忧民的嗟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登高宴饮,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增强了,吟诗作文成为一种时尚,登高诗亦开始兴起,登高诗抒情言志内涵更丰富,境界有所扩大,更加具有蕴涵性,涌现了一些优秀登高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

还望京邑》等,使登高这种民俗现象逐渐演变成古代文人抒怀的重要方式。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其随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时于燕地所作,诗中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慨然独立的主体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显现了唐代登高诗博大和壮观的气象。盛唐中唐时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崔颢的《黄鹤楼》是两首登高揽胜的千古名作。其中,《登高》、《登岳阳楼》可谓古代登高诗的压卷之作。《登高》是杜甫五十六岁,重九日在夔州登高时所作。前四句为登高所见,后四句为登高所感,沉郁顿挫。《登岳阳楼》是杜甫五十七岁,登岳阳名楼所写,寓家国身世之感,令人感叹唏嘘。杜甫之前的登高之作,主要拘囿于抒写个人的隐忧和愁绪,思想内容相对单薄,而杜甫的登高诗则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中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迭遭迫害的忧愤,同时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四位友人的怀念和聚会无期的惆怅之情,情感真切,语意沉绵。而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作中,登高诗不下五十首。晚唐的登高诗也不乏力作,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安定城楼》,赵嘏的《江楼感旧》短短二十字,曲折迂回之中,见出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与挥之不去的愁绪,诗境苍凉悲壮,波澜起伏。宋词中的登高之作同样目不暇接,佳构迭出。元明清也有不少精彩的登高诗。

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其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因此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悲’的气韵洇染了每首诗的内质外象。时间上,虽有以伤春为季节背景的登高诗,但更多的则是借摹写秋景来表现诗人心中的悲情;在空间上,由于登高而望所体现出的“荒原意识”,也使登高诗充满了“悲”的审美情感效果。这种悲情特征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学以悲为美的悲情传统,也形象地诠释情绪化了忧患意识,表现为崇高美。

表达思念之情是在登高诗中重要的主旨之一,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亲情之思、男女之思、友情之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等,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流露了飘泊流离之愁和思念家乡的深情。赵嘏的《江楼感旧》则委婉曲折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透露内心隐秘的情感。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是登高诗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古代失意的士人往往会借登高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诗歌将历史兴亡和哲理深思熔入苍茫雄阔之景中,气象宏大。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是“登高”主题诗歌的一大特征,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岳飞的《满江红》中英雄那一腔热血万斛壮志尽显,何其壮哉!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09年江苏卷)则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晚唐高蟾的《金陵晚望》(2007年江西卷)咏史抒怀,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抒怀励志,鼓舞人心也是登高诗时有所见的重要内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情与哲理水乳交融,借形象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抒写了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也在登高诗中有所见。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写的虽是秋天的大海,但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催人旷达。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明·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王维的登高诗具有淡泊宁静之美。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诗歌的主旨。壮士登台、游子登楼(山、塔)、文士悲秋等可视为登高诗的一种范式,而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登高诗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等等,各种方式融会贯通,古今穿插,时空一体。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物我相生,多层次、多角度表达出丰厚复杂的思想感情。登高诗章法谨严有致,层次清晰而不失变化。写景抒怀是登高文学的主体。大多先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言志。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意旨。摹景近观远眺,动静交织,声色并用。抒情由浅入深,抑扬起伏,收放自如。境界开合跌宕,情感博大深沉。登高诗工于造语,讲求炼字炼句。摹景状物以气韵为主,雄壮开阔,生动传神,想象高妙;抒情言志语淡情深,慷慨悲歌,力透纸背,寄寓遥深。登高怀古用典言简意丰,独具慧眼;象征语约意沉,发人深省,充分体现出创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古典登高诗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是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其丰富的主题意蕴和审美特质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登高诗往往将自身经历与天下兴衰相融合,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阅世意识;登高诗关注人生“壮怀凄凉”中的“壮心不已”,往往抒发“寒士幽独”中的“孤高寂寞”,折射的是观身意识;登高诗往往又对人生所遭遇的困惑与困境进行价值探询。文人历来是感性的动物,情感丰富饱满,极富理想化,因此,“登高而赋”实际上是一个“睹物兴情”的过程。通过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沧桑等情绪便自然产生。而相反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心理,自然的雄壮、天地的永恒又让人自然产生一系列豪迈感、雄壮感。

古典登高诗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取材源之一(上文已举了一些例子),而且不少名句名篇的默写也都取材于古典登高诗,如2009年全国卷2中的杜甫《登高》默写。因此,在进行“古诗文阅读”复习时,应重视古典登高诗这一类别,一旦对登高诗的特点了然于胸,则诗歌鉴赏的能力就一定很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就都会有新的提升。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

“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杜甫 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 人一样, 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 但他 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而且充溢 着眷顾祖国、 同情民众、 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 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 当初“公私 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 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 ( 《北征》 ) 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 斗争、 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 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 重危机, 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 使他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 《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 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悲, 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 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 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 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 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 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 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 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杜甫《登高》赏析(陶道恕)

《登高》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凉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 《登高》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品赏析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 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 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 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 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 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 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 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 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 天、 猿、 渚、 沙、 鸟六种景物,

并以急、 高、 哀、 清、 白、 飞等词修饰, 指明了节序和环境, 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 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 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 并以“无边”修饰, 如闻秋风萧瑟, 如见败叶纷扬; 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 远的意境中, 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 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 境; “万里”, 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 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悲秋”, 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 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 犹言一生; “百年多病”, 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 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 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 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 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 欢乐也失去了。 这一联分承五、 六句 : “艰难”备 尝是因“常作客”所致; “潦 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 后半抒情, 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 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 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 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 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 首尾好象“未尝有对”, 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 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杜诗镜铨) ) , 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 ( 《诗 薮》)

登高翻译、解析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

(完整版)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味道更浓了!))

(完整版)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杜甫
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
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 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 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 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 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 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 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 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 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 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 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 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 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 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

《登高》教案1、 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也是一首登高思亲之作。 《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四句

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诗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写出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腾播众口的名句。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无一虚设,表现了诗人用词造句写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

杜甫《登高》高考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鉴赏 古诗鉴赏 0202 1802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

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陶道恕)

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 唐·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啸:悠长凄厉的鸣叫。渚:水中小块的陆地。飞回:盘旋飞翔。 落木:落叶。萧萧:象声词,这里指风吹树叶飘落的声响。 万里悲秋:在遥远的异地他乡,望秋色而生悲凉之感。常作客:长期客居他乡,行踪不定。百年:这里指一生。独登台:独自登高望乡。 艰难苦恨:国难家愁,备尝离恨之苦。繁霜鬓:头发蓬乱斑白。潦倒:衰病,失意。新停浊酒杯:当时杜甫因肺病严重重新戒酒,故发此语。 【赏析】 本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为唐代七律诗中的名篇。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的前半写登高闻见之景,用“风急”开端,一线贯穿。首联所写是局部的近景,颔联所写为整体的远景,既有细致的刻划,又有粗犷的勾勒,远近俯仰,动静相衬,创造出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画面。后半写登高感触之情。猿鸣悲哀,飞鸟回旋,树木凋零,长江流逝,时不我待,凡此种种,无不引起悲叹。颈联是全诗重心所在。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称颈联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乙编卷十五)尾联再做补充,以衰病愁苦的个人形象作为收束。 首联开篇,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秋”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之意。仔细品味,首联十四字, 无一虚设,字字精练;用字遣辞,神斧鬼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登高(附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登高课后练习(1)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画图省识春风面 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万里悲秋常作客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古义:________________ (3)一去紫台连朔漠 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古义:________________ (4)百年多病独登台 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5)艰难苦恨繁霜鬓 今义:仇视、怨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两句为一联,共分首联、________、________和尾联。律诗和绝句统称________。 2.宋人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方面的意思,你能读出几方面的意思?试做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D.这首七律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登高》中哪一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 4.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6.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

杜甫《登高》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四、赏析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诗,于公元767年创作。 该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