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三维目标:

1.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业管理方式的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形态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经济地位的原因,掌握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认识工具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树立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特征,掌握“工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辉煌成就,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3.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4.掌握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分析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萌芽的阻碍作用,认识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中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知识网络: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础自测】见练习册

【课堂导学】

一、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1.起源: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反映了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2.农业耕作工具的演进

(1)中国农业曾经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

(2)东汉时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在某些地方逐渐取代了使用两头牛的耦犁。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逐渐得到推广。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1.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多次改革,主持者都是期望通过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使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

2.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无偿的沉重的劳动。劳动者的徭役是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这些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和陵墓工程等。如秦王朝修建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调用工役达70万人。

3.地主和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阶级。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为前提,同时注意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4.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三、重大的水利工程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借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成功的典范。

2.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疑难突破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剖析:出现原因: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牛力耕犁产生,这就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成为可能。

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生活的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利弊: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活也比较稳定。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由于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这就利于小农经济自身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合检测(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 C 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4.(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 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 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 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答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1.“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筒车 2.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 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5.图5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6.右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集体耕种 7.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8.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9.(2008年6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10、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商业 11.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12.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完整word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2020届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训练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 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 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 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 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 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2.下表是《汉书》中有关政府赐牛的文献记载(部分)。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 记述出处“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汉书·文帝纪》“(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汉书·昭帝纪》“太后所至属县,辄施恩惠,赐民钱帛、牛酒。岁以为常”《汉书·元后传》 A.政府注重推广牛耕技术 B.政府鼓励百姓养牛 C.牛成为重要的食物品种 D.牛具有重要的价值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以达到鼓励百姓的作用,说明牛 在汉朝具有重要的价值,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重视 牛耕技术的推广,A项错误。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鼓励百姓养牛, B项错误。牛作为古代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不可能成为百姓日常的食物品种,C项错误。 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 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高一历史周测试卷(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

江西省全南中学2019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周测历史试卷一 命题人:钟昌渭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7年2月28日 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抑商”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盐铁专卖”的政策D.“精耕细作”的特点 3.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4.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草市”开始出现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它”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里的“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大运河 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闭关锁国 D.自由放任 7.《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8.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 选择题 [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 [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 [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 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 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 [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B.C.D. [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图 中方框空白处应为 A.“半两”钱 B.刀形币 C.铲形币 D.“五铢钱” [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 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B C D [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2012·山东泰安]后人写诗“始知事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A.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2012·山东临沂]2012年大运河(右图)保护和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于3月29日在江苏开幕。会议指出:目前,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文物局也 将其作为近期中心任务。这里的“大运河”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012·山东泰安]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 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2012·福州]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 A.都江堰B.长城C.灵渠D.大运河 [2012·鸡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在赞颂隋朝大运河,它的中心是 A.江都B.涿郡C.余杭D.洛阳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4.(2013·广东深圳检测)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5.《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6.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7.唐代宗大历二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命宝源局铸农器”。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 8.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

高中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知识点归纳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小农经济的特点 (1)条件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等特点。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以及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地位和作用—— 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因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影响因素——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资金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3.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因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重要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战: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江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水利工程建设: 先秦: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隋朝:京杭大运河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4.小农经济: 背景: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脆弱性、再生性 评价: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封建社会初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 ③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兼并影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威胁了政权稳固 应对措施:占田制(晋)——均田制(北魏—唐初) 措施影响:①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巩固了政权 ②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 6.重心南移: 历程: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隋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先进技术;②南方气候适宜;③统治者支持影响:①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②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海上贸易日渐发展 命题:1.就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角度命题;2.就小农经济的特点角度命题; 3.就经济重心南移影响角度命题 例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2020届 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灌溉工具的改进 D.冶炼技术的发展 6.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