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语言学 NLP

神经语言学 NLP
神经语言学 NLP

神经语言学 NLP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1、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2、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3、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4、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5、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6、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7、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8、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9、两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个人不能沟通或者发展出良好关系。10、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11、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12、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2、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求别人接受。3、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4、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5、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6、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外一个人去学习。7、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8、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9、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10、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三、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1、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是否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2、在三赢(我好、人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3、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

4、效果是原定计划的意义基础,亦是所有行动的指标。

5、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6、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

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7、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了理性方面的认同才回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8、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9、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始。10、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四、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The map is not territory.1、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由感官运用是主观地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2、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存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地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3、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亦因此是主观的。4、我

、因此没有绝对的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方法。5

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6、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7、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8、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

9、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

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到它是怎样变的),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改变。10、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11、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得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直观和规条系统。五、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1、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2、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意义。3、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4、话有很多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这正确的方法。5、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更大。6、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7、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8、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9、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10、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11、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六、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1、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2、如果你的事没有结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

成功机会。3、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4、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5、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6、因此只有不断的改变做法,才能保持与其他事物关系有理想状态。7、"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8、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七、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1、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2、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

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3、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个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5、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6、没有办法,、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7

认识的方法。8、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9、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是一个。10、"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11、"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12、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八、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1、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2、每一个恩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3、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4、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5、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6、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这个人。7、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8、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9、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10、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九、每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1、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2、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3、运用大脑的能力,现在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4、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

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5、每天里遇到的事情,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6、所

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转为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7、成功快乐的确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8、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9、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

10、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的保证。

十、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In any system,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1、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2、灵活来自减少信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3、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

、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乐的重要因素。4

越强硬。5、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6、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7、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而三赢)。8、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9、"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老师。10、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作出转变。十一、没有挫败,只有回应讯息There is no failure,only feedback.1、"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2、"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欲想事情解决,即是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3、"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4、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我的踏脚石,

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5、每次"挫败",都只是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6、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7、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8、把每次的"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9、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籍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十二、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1、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确。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2、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3、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4、接受动机和情绪,

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5、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6、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7、找出更好的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NLP的基本精神--前提假设引用地址:01身心假设身体与心灵是相互影响的。02主观假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等于世界本身。03结构假设经验有一个结构,别人能,我也能。

04心态假设要想掌握命运,必先掌握力量;要想掌握力量,先要掌握心灵。05突破假设成功者做失败者不愿意做的事,不敢做的事。06蚕食假设如果我不能,我就做我能的。如果我不断做我能的,我就都能。07坚持假设绝不、绝不、绝不放弃~

08独特假设没有两个人是一样,我们应尊重他人的不同。09三赢假设我好、你好、大家好。10善意假设行为背后有更高的善意。11动机假设人们的行为,总是为了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12回应假设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13实效假设有效果比光讲道理更重要。14二八假设20%的事务决定80%的成果。15种子假设每次挫折,都是一个回应信息,里面有与成功相同价值的种子。16变通假设行不通就改变~

牛族NLP入门书第2课NLP的前提假设引用地址:什么是前提假设:NLP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所以,NLP提出"前提假设",这些假设是NLP中一些重要的观念,对于NLP的修习者,你不需要理会这些观念是不是正确的重要的是,它们是有效的。当你相信它们时,它们就会在你的

每个人都已具备使自己身心上发生作用。下面是NLP16条重要的前提假设:1.

成功快乐的资源。2.地图不是实际的疆域,只有经由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世界,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3.重复旧的做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4.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5.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6.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7.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9.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最灵活的部分就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10.没有失败,只有回馈讯息;没有错误,只有结果。11.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12.潜意识的心是仁慈的。13.大脑与身体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部分。14.

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15.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16.有选择就是有能力。以上16条是NLP神经语言程序的基本前提假设,而NLP的前提假设并不局限于这16条,因为NLP的精神就是鼓励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所有创新与发展的NLP前提假设都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前提假设之上的。对于任何想迅速在NLP中获得益处的朋友,牛头的建议是,仔细阅读,深思上面的条前提假设,它们是NLP 的思想的精髓,当你能把它们溶入你的思想中去时,你即使一个NLP技巧也不会,

你也能经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牛头NLP学习小技巧:拿一张纸,把上面的16条假设抄下来。放在身上。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思考它们的含义。有不懂的地方,到论坛上发问。然后,试着用这些前提假设的观点来分析事情,判断事情。这些,你就迈进NLP学习的第一步:掌握NLP的核心观念。当然,NLP的前提假设不只是上面16条,下面是牛头在网络上看到他人收集的一些前提假设,列于此给大家参考。第1条行不通就改变~第2条平衡(Ecology)才能持久。第3条假如你想要有所了解,去行动。第4条我们每一个人所认知的世界与别人一定是不同的,也不等于实际的世界。第5条沟通是多管其下的。第6条别人能,我也能。第7条任何人都能活得完美无缺。第8条有选择比没选择好。第9条人总是会选择眼前最好的方法。第10条过去的仅仅代表过去,并不等于未来。第11条把动机与行为分开。第12条任何行为在某种情况下都是有用的。第13条你所得到的反应就是你沟通的意义。第14条没有未来只有现在。第15条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方法都是无限的。第16条人是最伟大的资源。第17条成功没有"尽力而为"只有"全力以赴"。第18条看到的都是过去。第19条没有效果的道理就是没有道理。第20条任何情绪都是一种推动力。第21条愈小的工作愈易处理。第22条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除非你给它下个定义。包括这句话本身。第23条灵活和弹性就是影响力。第24条我们所生存的宇宙是友善而且资源丰富的。第25条方法总在行动中产生。第26条有责任才有成长。第27条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必然的原因和目的而且有助于我。第28条我们一生所有的经验都被编码储存在我们的神经系统里。第29条我们透过影像、声音、感觉(含触觉)、气味、口味来处理我们所有的信息。第30条生态是追求平衡的,宇宙的一切也是平衡的,所以有一时的定,也有一时的动。第31条改变其实是可以马上做到的~江山易改,本性也是可移的。第32条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更高的善意存在。第33条世上的每一件事都至少有一种以上的不同见解。第34条身心是在同一大系统下的两个小系统,

改变其一,就能带动另一。第35条聆听者才是主动者。"七"乐无穷,尽在新浪

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6, 855–86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6.00855 855 ·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 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 周临舒 蒋存梅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 哲理性概念是音乐表现的对象之一。由于音乐不具有类似语言的语义性, 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常常成为音乐欣赏者的困扰。基于此, 本项目聚焦于听者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通过选取音乐训练经历不同的人群为被试, 系统考察哲理性概念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本项目成果将揭示音乐诱发哲理性概念加工的神经机制, 厘清音乐训练对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人类对音乐意义理解的普遍性问题。 关键词 音乐; 哲理性概念; 神经机制; 音乐训练; 意义理解 分类号 B842 音乐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一, 这 可能缘于音乐和语言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具有相同的起源(Darwin, 1871; Wallin, Merker, & Brown, 2001)。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音乐无处不在。聆听音乐不仅是现代人最具普遍性的一种活动, 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 即使音乐会、电台广播的解说词不遗余力地介绍音乐的表现内容, 许多人仍抱怨自己“听不懂”音乐, 尤其当音乐被用于传达哲理性对象, 比如,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哲理性对象作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对象, 属于音乐外在意义(extramusical meaning)的范畴(Meyer, 1956; Patel, 2008)。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是不是音乐工作者的专利?一般人能否理解音乐传达的哲理性对象?其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又是什么?目前, 尚无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考察听者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对以上问题的系统探究, 不仅可以推进和完善音乐外在意义的认知研究, 为构建音乐外在意义的认知神经模型提供依据, 而且有助于明确音乐训练经历对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影响, 最终回答人类对音乐的理解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5-11-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0972, 31500876)资助。 通讯作者:蒋存梅, E-mail: cunmeij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c713687349.html,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理论 在音乐学研究中, 关于音乐意义的定义及其构成问题长期处于争议之中(如, Davies, 1994; Hanslick, 1854; Kivy, 1990, 2002; Meyer, 1956)。根据已有的理论, 音乐意义可大致分为音乐内在意义和音乐外在意义两类(Koopman & Davies, 2001; Meyer, 1956; Patel, 2008)。前者是指某个音乐事件(可以是某一音乐元素, 或某个结构单元)指向另一个音乐事件所具有的意义。相反, 当音乐指向概念、图像、经验、或情绪状态等音乐之外的对象时, 这种意义属于音乐外在意义。根据Koelsch (2012)的观点, 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超出音乐符号本身, 且音乐意义与语言符号所传达的语义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因此, 他以音乐语义(musical semantics)代替音乐意义。即便如此, Koelsch 也承认, 音乐语义与语言学中的命题语义仍然具有差异:音乐很难表达语言中量词、情态词以及连接词所能表达的意思, 而语言很难表达音乐所能传达的感受性信息。 早在1986年, Dowling 和Harwood 在查尔斯·皮尔斯符号学(notions of Charles Pierce)理论的基础上, 从音乐情绪知觉的角度提出音乐表现情绪的3种方式:形象符号(icon)、标志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Koelsch (2011, 2012)将其延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中文版)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 何梦笔 摘要:什么使得制度成为一种“现实存在”?近年来在社会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核心 概念——“述行性”(performativity)——一个借自语言哲学的术语。根据约翰·塞尔(John Searle)的制度理论,尤其是他的“地位函数”(status function)的概念以及他将遵守规则解释为一种神经生理学倾向(disposition)的观点,我提出了一种关于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设想一种地位函数就是一种述行行为(Performative Act)。我分两步建立这个神经语言学的架构。首先,我用借自认知科学的“概念融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概念来分析地位函数,并且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关于述行性的研究给出经验应用。其次,我用行为金融学和神经元经济学的实际例子来说明有关隐喻的神经理论,然后根据这种理论简要描述基础的神经科学架构。 关键词:述行性(performativity);塞尔的制度理论;概念融合;市场形成;隐喻的神经理论;神经经济学 1. 导论: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 在最近关于金融的社会研究中,一种研究经济实在的新方法正在兴起(有关综述,参见Preda 2008a)。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绝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确定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股票市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毕竟在许多博弈论的概念中,诸如股票市场等经济行为的规律被简化为心理现象,即行为主体的共同预期(例如,Aoki 2001,2007)。在这种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灵主义背景下,经济社会学家近来相对应地提出了经济物质性的概念(Pinch and Swedberg 2008),按照这种概念,经济行为是通过物质实体尤其是人工制品来促成的,比如在现代股票市场形成中的股票价格收报机以及其他的“市场装置”(Callon,Millo,and Muniesa,2007;Preda 2008b)。这种物质性概念包括人(由血和肉组成),主要关注,比如,人在交易场所中的实际安排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比如,Zaloom 2003,2004)。这种新方法与行为经济学有所不同,因为行为经济学这个研究分支,和神经经济学一样,都是专注于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大脑的状态,这种方法论观点只不过是经济学中由来已久的心灵主义的自然主义版本,心灵主义专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但现在被看作大脑的状态。相反,经济社会学中的新物质主义假定行为是根植于人和物组成的网络中,因此它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传统,比如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Latour 2005;Callon 2008)。因此,社会学家甚至可能拯救理性的概念,因为他们承认理性行为可能是这些网络的突创特征(emergent property),而不仅是个体理性(MacKenzie,2006 p266ff.)。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述行性这种概念来分析人类行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有关综述,参见Callon 2007)。大致意思就是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和实物互动来实现经济实在(perform the economy)。这种述行性的概念借自普通语言哲学,这种概念出现于为哲学和科学构建完美语言的正式计划失败之后。在1950年代,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一种简单的观点:自然语言不仅仅包括可以赋予真假值的句子,尽管这是完美语言计划的唯一焦点(有关综述,参见Lycan 1999)。实际上,可以说人类口头语言中大部分话语都是非描述性的,比如发号施令、表达悲伤或者做出承诺。这种深刻见解在语言哲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综述参见Green 2009)。按照这种理论,一类很重要的话语就是述行语,这种话语创造一种社会现实,比如宣布一个国家独立或者在法庭上宣布一种判决。

神经内科考试题(含答案)

出科考试(神经内科) 姓名一、 A1/A2 型题( 100 分) () 1、紧张型头痛的性质为 A. 刺痛 B.钻痛 C.炸裂样疼痛 D. 搏动性疼痛 E.紧箍样胀痛 () 2、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以哪个部位发病率最高 A. 丘脑 B.放射冠区 C.基底节区 D.脑干 E.脑皮质 () 3、脑出血最常见的动脉是 A. 小脑齿状核动脉 B.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 C.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 D.脉络膜前动脉 E. 前交通动脉 () 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卧床休息至少: A.4~6 周 B.10 天 C.2 周 D.10~ 14 天 E.8 周 () 5、青壮年脑栓塞患者,栓子来源最多的原 因是: A.心肌梗死 B.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 C.细菌或病毒导致的动脉炎 D.高血压性心脏病伴房颤 E.先天性心脏病 () 6、脑出血的预后与 A. 出血量有关 B.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 C.部位有关 D.出血量、部位有关 E.出血 量、部位、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 () 7、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颅内动脉外膜不发达,管壁较薄,易致破碎 B.硬 化动脉内膜粗糙,形成内膜溃疡,在高血压 作用下血管破裂 C.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易 出血 D.高血压可使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形成微动 脉瘤导致破裂 E.实质上是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和静脉破裂 () 8、脑出血病人的急性期处理,下列那项是 不正确的 A.安静、少搬动 B.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 C.给血管扩张药以改善血液循环 D.合并应激性溃疡时用止血药 E.血压增高明显者,给降血压治疗 () 9、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位于 A. 皮质下 B.壳核及内囊区 C.脑干 D.小脑齿状核 E.丘脑 () 10、腔隙性梗死病灶发病率最高的位置是: A. 小脑 B.基底节区 C.脑桥 成绩 D. 中脑 E.大脑半球 ()11、偏头痛发作期治疗首选 A. 尼莫地平 B.氟桂利嗪 C.卡马西平 D. 麦角胺咖啡因 E.普萘洛尔 ()12、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A. 头痛、呕吐严重 B.常有抽搐发作 C.脑膜刺激征明显 D.意识障碍多见,头痛不明显 E.常伴跟底视网膜出血 ()13、偏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A. 有先兆的偏头痛 B.无先兆的偏头痛 C.紧张性头痛 D.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E.丛集性头痛 ()14、下列哪项不是偏头痛的特征 A. 多为偏侧 B.发作性 C.常伴恶心、呕吐 D. 搏动样头痛 E.一般持续 15 分钟至 3 小时 ()15、蛛网膜下隙出血继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高峰为 A. 出血后 4~15 天 B.出血后 7~10 天 C.出血后 3~5 天 D.出血后 10~15 天 E.出血后 15~30 天 ()16、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是 A.CT B.MRI C.DSA D.TCD E.SPECT ()17、最常见的偏头痛为 A. 有先兆的偏头痛 B.无先兆的偏头痛 C.基底型偏头痛 D.偏瘫型偏头痛 E.偏 头痛等位发作 ()18、脑梗死发病后 24~ 48h,血压大于多少者宜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A.29.3/18.6kPa(220/140mmHg) B.26.6/16.0kPa(200/120mmHg) C.26.6/14.6kPa(200/110mmHg) D.26.6/13.3kPa(200/100mmHg) E.23.9/12.6kPa(180/95mmHg) ()19、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药物不包括 A. 曲普坦类药 B. β受体阻滞剂 C.钙通道拮抗剂 D.抗癫药 E.抗抑郁药 ()20、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宜控制在 A.5.7 ~ 7.8mmol/L B.6~ 10mmol/L C.6~ 9mmol/L D.7.0~11.1mmol/L E.7.8~ 11.1mmol/L ()21、偏头痛预防的药物不包括下列哪个 A. 阿米替林 B.奋乃静 C.头痛宁胶囊 D. 氟 桂利嗪 E.普萘洛尔 ()22、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 A.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 B.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

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四)

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四) 3当前归纳推理神经机制研究的问题 3.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是否为同一过程? 归纳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源于对推理本质的关注。与归纳推理相对的另一种推理为演绎推理。 根据事实的概括性,可将推理划分为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和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也可根据推理前提为结论提供支持的力度,将推理划分为有限支持的归纳推理和绝对支持的演绎推理。对于两种不同推理过程的关系,存在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归纳与演绎推理是同一过程,如Johnson-Laird(1983)的心理模型理论,Rips(2001)的标准转换理论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推理存在两种不同的过程(Sloman,1993;Evans,2003),一种是直觉的、快速的、受到情境影响的加工,另一种则是基于规则的、分析性的过程。虽然两个系统并非严格对应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但是归纳推理更依赖于前一个系统,演绎推理更依赖于后一个系统。 对于这两种观点,归纳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证据。当前的病理研究发现左侧额叶损伤均导致两种推理方式的表现受损(Waltz etal.,1999,2004)。已有的ERP 研究也显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均与晚成分相关(Chen et al.,2007;Li et al.,2009;Qiu et al.,2007)。尽管部分研究支持了单一加工理论,更多研究结果支持双系统的观点。脑成像研究发现,两种推理方式的激活发生分离。其中Goel等人则发现了左侧额叶的分离,归纳推理引起更强的背侧前额叶激活,反映了假设的形成与评估。此外,归纳推理激活左额下回的程度比演绎推理更弱,反映了后者对语义加工和工作记忆的需求更大 (Goel&Dolan,2004;Goelet al.,1997)。而Osherson和Parsons等人的研究显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偏侧化现象,归纳推理额外激活了左半球相关脑区,演绎推理额外激活了右半球与语言加工相关的脑区。尽管如此,这一系列研究都表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发生分离,支持了推理的双系统理论,但是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分离是否能够说明推理确实存在双系统,还有待后续研究支持。此外,Heit(2007)认为单一加工理论对诸多现象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预测,完全放弃还为时过早,而双系统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加工细节的解释和预测。 3.2不同类型的归纳推理认知神经机制是否相同? 关于归纳推理的认知机制,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归纳推理是基于知觉相似的,如Osherson的相似性覆盖模型(Osherson,Smith,Wilkie,López,&Shafir,1990)、Sloman的基于特征的归纳推理模型(Sloman,1993)等。另一种认为归纳推理是基于知识与概念的,如Medin的相关性理论(Medin,Coley,Storms,&Hayes,2003),McDonald的假设评估模型(McDonald,Samuels,&Rispoli,1996)和Heit的贝叶斯模型(Heit,1998)等。

(完整版)语言学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一、填空15%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自由)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题1分) 1、下列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B.语言是主要的,言语是从属的 C.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D.语言是书面的,言语是口头的 答案:D 2、下列关于一般语汇总体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构词能力强 B.使用范围窄 C.产生历史长 D. 大多很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词在语汇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一般语汇)两大类。 ACD三项都属于基本语汇的特点。 3、区分“单纯词”和“合成词”所依据的是【】 A.词的音节数量 B.词的语素数量 C.词的音形关系 D.词的地位用途 4、语法规则的“系统性”是指【】 A.对语言的结构和成分进行类的概括 B.相同规则可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C.语法规则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和解释 D.语法规则的发展变化过程十分缓慢答案:C 解析:ABD三项分别对应的是语法规则的“抽象性”、“递归性”、“稳定性”。 5、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中,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是【】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6、元音和辅音本质区别是【】 A、元音的发音可以延长,辅音不可以 B、元音发音响亮,辅音不响亮 C、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辅音一定受阻 D、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均衡紧张;辅音则不然 7、[ε]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8、下列关于语义民族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义上的民族特点并不明显 B.词的多义化不受民族特点的制约 C.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并无差异 D.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非理

[神经,机制]归纳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

归纳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 归纳推理是从特定的事件、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推论的过程,是将知识或经验概括简约化的过程。归纳推理是人类智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推理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个体对于事物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归纳推理的早期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归纳论断力度的判断与儿童归纳推理能力研究的探讨中,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归纳推理过程本身,也很少涉及归纳推理的形成机制。近年来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对于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探讨,力图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一、归纳推理的脑成像研究 首次对于归纳推理进行脑成像研究始于1997年,Goel等人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以三段论语句为材料对比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异同,发现归纳推理激活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以及左侧额叶上回;与演绎推理相比,在左侧额叶上回激活的区域略有不同。2004年Goel和Dolau又用fMRI技术对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种推理任务都激活了左侧前额皮层、双背侧前额、顶部以及枕叶皮层,其中左背外侧额回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被更多的激活。 梅杨、梁佩鹏等(2010)采用简单几何图形为研究材料,利用fMRI探讨了图形型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归纳推理任务显著的激活了前额区、尾状核、壳核和丘脑,并且发现在图形型归纳推理中前额皮层纹状体丘脑通路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另外,右侧额下回、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等脑区参与了知觉信息的整合。Peipeug Liaug同样采用几何图形为实验材料,根据特征维度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共享两个属性的任务,另一种为共享一个属性的任务,以信息、任务作为参照。相对于信息任务来说,归纳任务激活了前额皮层、丘脑等区域,并且这些区域的激活与任务难度有关。实验中同样发现前额纹状体丘脑通路在归纳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Xinqin Jia et al (2011)关注了数字归纳推理识别和外推的两个认知过程。fMRI研究结果发现左侧顶上小叶(SPL)延伸至楔前叶区以及左侧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参与了数列归纳推理的识别和外推阶段。在识别阶段额顶叶区域得到了激活,而在外推阶段纹状体丘脑区域得到了激活。研究证明许多脑区参与了数字归纳推理的过程,包括前额、顶叶以及皮质下区域。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激活了大量的脑区,由于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材料,激活的脑区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前额叶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脑成像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归纳推理参与认知加工的脑区,但是并不能清楚的提供认知加工的过程。因此,对于归纳推理的认知加工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归纳推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有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弥补fMRI技术的缺陷,清楚的记录归纳推理的具体加工过程,以便对其进行探索。Bigman和Pratt首次使用ERP技术对于简单几何图形的类别归纳进行了研究。实验中相继呈现三个图形刺激,被试要在前两个图形出现后迅速提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第三个图形出现时要判断它是否具有前两个图形的共同特征。研究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浏览了“北大中文论坛- 汉语语言学- 认知、心理与逻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3687349.html,/bbs/forum.php?fid=83)的一些关于认知语言学的贴子,觉得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算得上个难以躲避的陷阱了,太容易引人望文生义了。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还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每次教认知语言学,都要碰到。例如这个学期开的课,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第一次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讲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认知语言学是不是类似于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是的,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这样的回答,让我悲伤地想到:第一次课对此问题的唠叨毫无效果,跟他人的思维定势搏斗,何其吃力。没有办法,只好变本加厉地唠叨。 简而言之,正确答案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代表性学者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珊笛。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包括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当代形式主义——生成与法学)。这两大学派的最大基本假设对立,是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kof 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珊笛)的客观论。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它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从认知(或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R. Hardson 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 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认知主要指人类的信息加工杨宁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确实有被时髦地滥用的倾向。认知语言学确实和心理语言学有很大交叉。但是想一想“认知心理学”这个词,就可以知道两者不同。有“认知心理学”而没有“心理认知学”,可见认知科学可以看作心理学一部分。两者的不同,可以说认知科学主要把认识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所以“认知”也不等于一般的“认识”。我们用“认知”的场合不用“认识”,原因也不仅限于杨宁兄所说的。 认知科学的主要奠基人George Miller 的名著:“神奇的数字7+2”,其副标题就是“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心理学动态》1983(4)期)。这篇文章的英语 原文前几年有被人贴到了网上(https://www.360docs.net/doc/c713687349.html,/user/smalin/miller.html)。可见此文的地位之重要。现在许多人常常提到这个数字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原文或译文。但大家接受它,可见符合我们的心理直觉。Miller 在发表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人类记忆与信息贮存”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思维科学》1986(1)期。这个杂志是山西出的,英文题目就叫Cognitive Science 。不知这个杂志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跟心理语言学也就越来越难分了。我觉得认知语言

大学语言学考试1-7章-试题和答案

12maximal onset principle states that when there is a choice as to where to place a consonant. it is put into the onset rather than the coda. . The correct syllabification of the word country should be 第一章,填空 1. 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lingustic words, phrases is called semantics. 2. Displacement is a design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that enables speakers to talk about a wild range of things free from barriers caused by 4.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 of language. 5. If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6. Chomsky defines“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7. Language is a mean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is informative in that communicating by speaking or writing is a purposeful act. 8. The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sign and its meaning is a matter of 9. Language is distinguished from traffic lights in that the former has the designing feature of duality. 10. In linguistics research,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approaches are preferred. 判断: 11. The writing system of a language is always a later invention used to record speech, thus there are still many languages in today's have no .... √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1 引言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集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为一体,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生成、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神经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大脑对语言信息如何进行加工、提取、编码,进而从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索出人类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综合交叉进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近二十年来,在转换生成理论的冲击下,关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研究理论开始层出不穷。分化出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分支,而神经语言学也是这些分支中的一种。但从现实观察来看,人类大脑的活动本身是一种微观活动,而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却是一种宏观行为,所以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研究就是从这个看似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探寻语言与支撑语言的神经载体之间的内在关系的。 2 神经语言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对语言学的研究是对失语症的研究。19世纪80年代,以布洛卡和威尼克为代表的两位神经科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分别发现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布洛卡区和大脑左上回颞上回后部的威尼克区对语言功能的影响。进而研究出了两个部位的病变将会分别导致布洛卡失语和威尼克失语。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经语言学的萌芽时期。19世纪90年代是神经语言学的独立时期。这一时期对对失语症的研究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一时期的标志就是在失语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语言学理论,即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有了语言学的内容。其中比较著名的神经语言学家包括索绪尔和雅克布逊。其中,索绪尔为了探索失语症在语言习得中的生理基础,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雅克布逊为了把结构主义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儿童学习语言,以及语言在一定情况下遭受干扰以至丧失的规律。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专著。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的进一步靠近,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慢慢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和语言学。其中最有名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