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或章节教材分析

单元或章节教材分析
单元或章节教材分析

单元或章节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可以说本册书是小学英语的启蒙用书,而本单元又是小学英语的启蒙单元,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才能乐学、善学、好学。所以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设情境,力求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做游戏,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用英语自我介绍,询问他人的名字,礼貌用语。通过师生之间做自我介绍,增进彼此的了解,表现出热爱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用鼓励手段评价学生,让学生树立学英语的信心。

教学目标:

、能听懂,会说. . ’…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用。

、能够听说,认读, , , , , , , . 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能听懂所接触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学重难点:

、能听懂,会说. . ’…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

用。

、能够听说,认读, , , , , , , . 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教学用具:

、录音机、图片

总课时数:课时

单元或章节知识点梳理

常用打招呼以及介绍自己用语:

.

.

.

. ’…

’ ?

’ …

有关文具的词汇及用语:

, , 和.

\…

学年度三年级班英语教案

学年度三年级班英语教案

学年度三年级班英语教案

学年度三年级班英语教案

学年度三年级班英语教案

学年度三年级班英语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教材89—93页。 二、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六年级每册教材都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在总体目标里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时,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小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的解决策略有:选择一种运算,发现一个模式,制作图表,画图分析,列表,猜测,假设,逻辑推理。 本单元教学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材学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探究解题方法基础上安排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内容和图的形式上说,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重点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通过例1教学用画平面图的策略探索图形问题的解决;第二层次,重点教学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关行程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例2教学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探索一般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材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主要分两部分内容:1、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面积问题。教材先选择“花圃”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增加花圃的长,求原来的面积。接下来的试一试,是例题 的一个简单变式,通过减少鱼池的宽,求现在的面积。然后安 排想想做做,自主练习画图的方法,巩固新知。2、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教材先安排相遇问题,接下来的试一试 中安排反向行程问题,然后安排想想做做,自主练习画线段图 的方法,巩固新知。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 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共2课时)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简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它是继等差数列后有一个特殊数列,是研究数列的重要载体,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细胞分裂、银行贷款问题等都要用等比数列的知识来解决,在研究过程中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确定: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核心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可从等比数列的“等比”的特点入手,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同时,还要注意“比”的特性。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基础上,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一些常用的性质。从而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第一课时: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公式的推导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程、函数、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1)加深对等比数列概念理解,灵活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了解等比中项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2)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难点: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第二课时: 重点:等比中项的理解与运用,及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学情分析: 从整个中学数学教材体系安排分析,前面已安排了函数知识的学习,以及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国际象棋故事中的问题,学生还是不能解决,存在疑问。本课正是由此入手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求知的欲望。而矛盾解决的关键依然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研究等差数列中用到的思想方法,于是从几个特殊的对应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阶段,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他们重视具体问题的运算而轻视对问题的抽象分析。同时,高一阶段又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一方面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也加强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培养。 多数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表现自我。所以教师可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等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也体现了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由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仅一字之差,在知识内容上是平行的,可用比较法来学习等比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

第十一单元大与小

第十一单元大与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主体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组课文题材各异,以古喻今。从不同角度阐述大小的相对性,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语文天地围绕主体课文从“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了一个更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使主体课文内容更加开阔。 单元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大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不盲目自大,学会容纳别人,善待他人。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生字、新词、名言警句。 2.体会“大”与“小”这两种相对的现象,感受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单元课时分配: 《“扫一室”与“扫天下”》 2课时 《井底之蛙》 2课时 《“三颗纽扣”的房子》 2课时 语文天地十一 3课时 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重点难点 1、体会“大”与“小”这两种相对的现象,感受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运用自己所积累纪录的词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大与小的故事。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他的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 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硅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 下”。 (二)详读课文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 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 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 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Removed_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教法分析 贺会芹 一、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作为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各领域内容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对于20以内进位减法内容中,涉及的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帮助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以内加、减法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而此单元的学习内容作为全册的教学重点,对学生今后能正确和迅速的计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内容结构及重、难点 1.本单元内容结构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由“口算”和“用数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其内容结构如下图: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现实情景提供出“9加几,8、7、6加几和 5、4、3、2加几”计算题,还呈现多种计算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观察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算法。 2.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 三、具体内容分析。 其具体内容编排: “9加几”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 交流,自主地提出9加几的问题,探索9加几的口算方法。 教材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法”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 殊方法”等不同的口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口算方法后,将 它迁移到后面的8加几、7加几……计算中去。因此,9加几内容的教学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关键。 “8、7、6加几”内容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和“拆大数,凑小数” 两种口算方法; “5、4、3、2加几”内容有“交换加数的位置”口算方法。 关于口算教学内容,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 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较好 的方法进行计算,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其具体内容编排: “用数学”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情景,画面内容丰富,要求 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 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材在观察和收集信息方面与前面所 学习的“用数学”比较,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 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9加几 教材分析: 需要把握的问题:在分发饮料情景图中,为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即“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Ⅰ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 1.盐的概念: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盐

3.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1)概念: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2)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3)掌握常见盐类溶解性表。 4.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金属+新盐,发生的条件是:盐可溶,而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相对靠前的金属(K、Ca、Na不能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其它金属)。 例:Cu+2AgNO3 = 2Ag+Cu(NO3) 2 (2)盐+酸新盐+新酸,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碳酸盐均可和酸反应)。 例:AgNO3 + HCl = AgCl↓+ HNO3,CaCO3 +2HCl = CaCl2 +CO2↑+H2O (3)盐+碱新盐+新碱,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例:CuSO4 + 2NaOH=Na2SO4 + Cu(OH)2↓ (4)盐+盐新盐+新盐,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例:Na2CO3+CaCl2=2NaCl+CaCO3↓ 5.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1)步骤: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结论:原物质中一定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说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材料易得且价格便宜,一般不用纯碳酸钙、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相对成本较高,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氧碳不纯。不用硫酸的原因是反应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上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高中数学 1.2.1 等差数列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5

1.2.1 等差数列(1) 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生活中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 等差数列的概念;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本节课宜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即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概括—师生互动,形成概念——启发引导,演绎结论—拓展开放,巩固提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会探究.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直接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先复习学过的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可有意识地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数列,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导入二:(类比导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使学生明了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一列数.由此我们联想: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实数,研究了它的一些运算与性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像研究实数一样,来研究它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运算和性质呢?由此导入新课.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 第一章数列 等差数列(2) 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的公式,并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使学生学会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内容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Venn)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三、编排特点 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教科书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基础,先展示学生运用连线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再介绍画维恩图的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要求。 3.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 除了提供两个集合之间有交集且部分元素相同的情况外,为避免思维定势,还给出了两个集合没有交集(练习二十三第4题第(1)题)、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练习二十三第6题第(1)题)等情况,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1.例1 (1)例1,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即,呈现了一一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找到交集的元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4)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3)“思考题”渗透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A组和B组的小组赛都需要淘汰15人,都需要进行15场比赛,因此,一共要进行30场比赛。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2.重视多元表征,感悟集合思想 在学生解决“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的问题时,会用到多种方法,如画图示或列算式等。另外,要注重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在图示与算式这两种表征之间进行转换,感受集合的知识。 借助直观,深刻理解维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Section A 1a—2c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Unit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A 1a-1c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围绕学校郊游这一话题,让学生大量练习过去式的用法。section A 主要谈论郊游中有趣的事情,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入,避免操之过急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时已接触过一般过去时,因此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容易接受。且本课话题围绕“农场之行”展开,对于城镇学生会感兴趣,对于乡村学生觉得很熟悉,所以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基本词汇:学生会读写milk, cow, horse, feed, farmer, quite, anything, grow, farm, pick, 等单词。 基本词组:学生可以使用milk a cow, ride a horse, feed chickens, quite a lot (of…), in the countryside来描述农场生活以及个人生活经历。 基本句型:学生理解并使用以下句型: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 It was great ! Did you go to the zoo ? No, I didn’t. I went t o a farm. Did you see any cows ? Yes, I did. I saw quite a lot. Did Carol ride a horse ? No, she didn’t. But she milked a cow. Were the

strawberries good ? Yes, they were . No, they weren’t. 2. 技能目标: 能运用一般过去时描写过去的事情 3. 情感目标: 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学会享受自然,放松自己。 四.教学重难点 1一般过去时动词的过去时和现在时的转变以及助动词did后要用动词原形。 2 学会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事物和情景。 五. 教学方法 CLT(Communicative Langage Teaching);TLT( Task-basked Langage Teaching).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Lead-in 1 Greeting 2 show some picture about my trip in HangZhou last week. Students listen to the backgroud music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pictures.. 通过PPT播放 美景图片,学生 聆听音乐并感 受旅行的快乐, 为导入话题 “School trips” 作铺垫。

等差数列概念说课稿

课题§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等差数列的概念》,本节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是数列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的学习也为今后继续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b. 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a.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

科学精神。 b. 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问题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过程及灵活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作为高中生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前面已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与认识,对数学公式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小组探究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分析、探索,得到结论。从而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通过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探索新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设计

部编版小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首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人习作学习。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点拨,特别要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此外,还可以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第二,从本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及相略地读课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三,从写话过渡到习作,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应注意避免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要从激趣人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树立习作的信心,逐步养成大胆习作的习惯。习作的评改形式要多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 第四,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1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三年级上册第9单元广角—集合教材分析(10)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三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内容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项 比赛都参加的人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Venn)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 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三、编排特点 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教科书在编 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基础,先展示学生运用连线法解决问题的 例子,再介绍画维恩图的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要求。 3.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 除了提供两个集合之间有交集且部分元素相同的情况外,为避免思维定势, 还给出了两个集合没有交集(练习二十三第4题第(1)题)、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练习二十三第6题第(1)题)等情况,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1.例1 (1)例1,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即,呈现了一一 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找到交 集的元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4)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3)“思考题”渗透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A组和B组的小组赛都需要淘汰15人,都需要进行15场比赛,因此,一共要进行30场比赛。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2.重视多元表征,感悟集合思想 在学生解决“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的问题时,会用到多种方法, 如画图示或列算式等。另外,要注重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在图示与算式这两种表征之间进行转换,感受集合的知识。

高中数学_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按项数分: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学生是2017级高一选课走班的物化史组合,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对方程与函数的知识运用与思想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数列也有初步的认识。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且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预计学生在这一节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下列障碍: 1.对数列定义中的关键词“按一定次序”的理解有些模糊; 2.对数列与函数的关系认识不清; 3.对数列的表示,特别是通项公式感到困惑.对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不只一个觉得不可思议;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不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老师不断的兴趣引导和学习动机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中来。 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的已有的函数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重要资源,以斐波那契数列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热情,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从数列概念、分类到表示方法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我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教学反馈”评价,前者关注对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评价;后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启发和点评,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主动构建起对新知的理解,并注意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措施,达到预期效果。本节课的重点是通项公式及其应用,亮点是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移动投影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讲题

效率,而且在座位上直接讲,就像现场微课一般,但其连接流畅度有待提高,会出现断连、黑屏等现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是普通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的开启课。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门话题。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要用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又如购房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要用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且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奠定基础。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良好题材。数列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的思想,又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思想。数列求通项的诸多方法:累加、累乘、构造新数列等等都体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数列求和中涉及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1.下列四个命题; 如果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其首项,那么可以写出这个数列的

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目标和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5、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会读、会写11到20各数,掌握这些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材分析: 例1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接着教学数的读法,教材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学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 例2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在练习十七中第12题,还出现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在□中填上适当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虽然图形本身是直观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向学生介绍“数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例3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如练习十七的第2题,要求学生把各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例4教材安排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题,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例如,教学9加4时,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 10+3=13。教材中通过摆1捆和3根小棒来说明10+3=13,3+10=13,13-3=10,13-10=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加、减法的关系,有助于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 例5教材安排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练习,如11+2、13-2。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一点准备,但是这些计算不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例6教材安排了一道实际应用题,通过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验算得出答案。

高中数学 《数列》说课稿 新人教A版

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数列说课稿

<<数列>>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数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数列>>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三章第1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因此,在数列这一章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上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不断渗透用函数观点来研究数列,如:递增、递减、最大项、最小项等。本节内容是数列一章的开始部分,因此,在这一节课中,要让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高中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个性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提高观察、抽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本节课的难点是: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克服难点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四、教法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协同创新原则,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故本节课采用观察发现、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学法 根据学生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地“观察-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本节课由游戏引入:给班上5名学生发奖品,第一位同学得

(完整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题:可爱的生灵 二、教材解析 (一)课文内容 本单元围绕“可爱生灵”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读课文及《昆虫备忘录》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名家散文,有科学小品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学生展示了多彩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掌握形声字的识记规律。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特点。 5.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6.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8.能够介绍清楚一种你喜爱的植物。 9.学会动用所有的感官系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多角度了解所观察的植物。 10.要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写具体。 11.写作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重点写这种植物的形样子、颜色、气味以及其他特性。 12.品味本单元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做到边读边想象。 13..在朗读中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 14..学会按汉字偏旁识记生字,并根据偏旁初步认识生字的意思。 15..认识形声字的特点,何为形旁,何为声旁?各有什么作用。 16..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自然美景。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了百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叶圣陶的《荷花》描写了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