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人(儿童)的亲密关系的发展

亲密关系:人(儿童)的亲密关系的发展
亲密关系:人(儿童)的亲密关系的发展

亲密关系:人(儿童)的亲密关系的发展

壹心理导读:我们的一生中,朋友、恋人、夫妻以及家庭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是必不可少的。那亲密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呢?

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

亲密的定义

“亲密”(intimacy)这个词的意义和使用常有许多混淆。一般的用法中,亲密是性关系的委婉说法,其实性关系常常完全与亲密无关。

我们在这里指的亲密,是指最初的意义:亲近和了解。“亲密”这个字来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指最内在、最深层、最深邃、最私密。亲密是一

种存有的状态,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现,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所以,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可能是亲密的(也就是坦露和脆弱的),而另一方可能并不是以亲密回报。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坦露和脆弱是双向的。

“亲密”这个词会用在性关系上,是因为误解了“亲密”的动词(tointimate)意义:强加、驱使或催促、宣布。这个词来自另一个拉丁

文字根intimare,其意思和性交中的插入有关,以至于“处在亲密状态”的意思被用来指发生性关系。

“亲密”的动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模糊或间接的提议、暗示,被认为与性交时的遮掩、私密和暗示有关,造成更多的混淆。

在文中,我们把亲密的意义还原成亲近和了解,所以,亲密与性行为无关。

儿童的发展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并不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父母或照顾者会满足他

们的需求,所以婴儿的发展完全集中在感觉和运动系统。在这个原初的自恋状态中,儿童把每一件事都体验成自己的延伸。等他们得到某种程度的身体能力和功能时,才开始逐渐了解周遭环境,并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儿童开始以这种方式区分自我与他人,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他们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也对他人感到兴趣;最初似乎完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看着别人提供食物、照顾和刺激。等他们学会对父母、手足和其他人更有感觉时,爱的初期发展就开始了。由于学会把他人物化,所

以他们也面临挑战,需要学习跳脱物化,对他人的人性有真诚的同理。

儿童发展是从依赖环境进入独立和个体化的过程。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的观点比较僵化,根据的是非黑即白的道德观。逐渐成长时,因为看见别人的感受、兴趣、关怀的事和自己不同,渐渐了解事情有不同的可能性,于是学会把他人的独立化为概念,从孤立的自恋进入与他人的真实关系。随着逐渐学会认识别人的世界,并开启自由和创造力的可能性,就能成为真正自主、关怀别人的个体。这种人能接纳他人的差异,所以

能与人和谐共处;他们敏感而负责,能学习用个人意志调合自己、他人和社群的需要,不至于产生冲突。

孤独与分离

人类的存在处境是孤独而分离的,人活在自身的躯体之内,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只能了解自己对他人的经验。人通过方便的社会和物化的世界来适应分离;但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分离的。亲密包括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的分离,但因为知道彼此相连而有站稳的力量,因为分享孤独而有亲密的连接。

人类经验的核心有一种根本焦虑,称为“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anxiety)或“忧惧”(dread)。人类活动大部分是为了适应这种基本感受,许多人试图埋藏或否认这种感受,于是忙于各种琐事,以得到与他人连接的错觉。

其实大部分人寻找关系都是为了克服这种根本焦虑,他们常常试图满足扭曲的需求而找人照顾自己,希望别人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通常把伴侣当成自己的财产,从控制别人得到虚幻的安全感,就如同婴儿想拥有父母,希望由充足的控制得到安全

感,确保父母的陪伴。

安全和控制的错觉会妨碍亲密,一旦把心力用来控制被物化的伴侣形象,就会限制自己亲密和爱的能力。

内心的恒久对象

所有人终其一生都要面对艰巨的任务:从婴儿期视他人为物的状态,进展到体认他人都是人的状态。婴儿自然会把母亲视为供应者和抚育者,没有能力从母亲的角度体认到她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有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不可靠的美德和缺陷。孩童常常陷在早年把父母视为非

好即坏的阶段,没有跨出重要的一步,接纳他们对子女的养育,看见他们已经“够好”了。

孩童的安全感从一开始就与父母提供的照顾有直接关联,父母在这个阶段完全被视为供应的对象,像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人。婴儿对毁灭的基本恐惧会因照顾者关爱的同在(presence)而减轻,婴儿评估关爱的同在时,基本上是根据抚摸和眼神的品质,以及是否受到安全舒适的照顾。小孩开始学习爬行和走路时,自发的身体分离就成为事实,这时较重要的是眼睛能看见父母,所以

刚学爬的小孩会不断回头看母亲,以确定她仍在场。

经过一段足够的时间练习分离,并测试父母必定在场后(每个人所需的时间不同),小孩通常就能接受父母有一段时间不在场,这是因为小孩能记得父母一直在场的经验,就如同母亲的形象已经进入孩童的内在自我,借此提供不间断的关怀。这个过程被称为建立“内心的恒久对象”(objectconstancy,或译为“客体恒常性”)。

恒久对象的状态被建立后,小孩就逐渐能忍受父母的不在场,这时小孩

会利用“转移性对象”,比如娃娃、泰迪熊或自己最喜欢的毛毯,借此得到替代性安慰,在与父母分离时得以安心。任何使小孩感到威胁的事件都可能阻碍这个重要的过程,比如焦虑、不可靠的父母、任何原因的家庭破碎、电视上的暴力节目、虐待经验、照顾者常常不在或意外缺席。在这些情形下,小孩就无法发展稳定的内在形象,内心没有稳定在场的权威照顾人物。几年下来,这种人一直是依赖环境的人,会不断从自己以外的对象(包括人和物)寻求保证和安全感,渴望被人注意,有控制别人的倾向,

对伴侣支配和缠黏,孤独时就缺乏安全感,或是尽可能购买和收集转移性对象。

“关系花园”会鼓励人探索、表达、承认这种不安全的婴儿式渴望,这些缺乏内在稳定对象的人不需要控制伴侣,就能逐渐进步,走出停滞的状态,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运用关系的沟通模式,借此彻底核对所有意图、想象和现实状况。随着自主性的增加,这些人就能发展出稳定的内在对象。

为什么害怕亲密

向另一个人表现亲密与坦诚,有助于人重新认识自己,克服物化的倾向。可是,人通常以为亲密会造成自我的丧失,于是尽一切可能阻止这种亲密的生长!刚出生时,并没有所谓的自我,只有具备发展自我潜力的能量核心。最初的分离经验占有重要的角色,使人学会如何将彼此物化,于是母亲成为供应者和保护者;手足容易成为竞争对手;父亲则成为权威人物。这些观点都把真实的人看成物,无法认识这些人的其他面向。小孩从来不曾问过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渴望什么、恐惧什么。即使小孩

问了,父母会怎么回答呢?大部分父母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由此就建立起心墙、角色,以及一生的行为模式。所以大部分人认同自己的心墙,无法碰触内心的真实自我!

不幸的是,由于长久自我保护的习惯,人多半相信坦露真实的自我只会招致别人的批判、拒绝和抛弃,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本质里的魔鬼:我们所受的伤害、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恶的欲望和可耻的贪念。连父母都无法接纳我们内在的这些东西,更何况认为我们既美好又善良的伴侣或朋友呢!现在怎么可以向

他们坦承自己一直在欺骗他们呢?亲密和坦诚岂不等于找死吗!不!不!我们最好还是当更完美的伴侣,努力讨好别人,更加压抑自己可怕的本质。即使这样做会使我们更沮丧、更加依赖药物和酒精,或是产生更严重的疾病,都没有关系,至少我们不会被抛弃,我们宁可当慢性病人,也不愿意被人抛弃、一无所是!

然而,如果继续认同我们的心墙,经年累月下来,就会开始感到内心有股翻腾的渴望,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想要找出真我。我们开始了解自己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表象,发

现这种认同完全是错觉,也许因此激发自我的灵性追求,用各式各样的灵修和奉献的方法来寻找。可惜这种尝试常常导致新的自我错觉,或是更深层的绝望,因为自欺的能力是如此隐微而深远。

在亲密关系中,会有较大的能力探索自己的心墙,加以辨识和承认,然后减弱其影响力,逐步迈向展现自我的道路。如果不再保护自己、朋友和伴侣,坚定地与某个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就能找到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以寻获自我。亲密关系是使人能在其中成长的花园!

角色和形象

人从一出生就被期望成为举止适当的公民,家庭通过无数期望和隐藏的要求,教导小孩如何社会化,小孩因为自己的表现和成就而得到奖励,却忽略内在的感受和个人的愿望。所以,从早年就学会扮演角色,服从义务和物化的形象。虽然这些角色和形象会带来一些舒适感和安全感,但日后却会阻碍亲密的发展。

萨特认为人的处境是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在自己的形象中,却不知道角色和文化期待的面具之后隐藏着更深的本质。

一般说来,追逐成就的小孩会发展出“理想我”的形象,以讨好别人(最初是父母,后来是其他人),他们学习当“善良”、“适当”的人,却不了解自己内在的存有,长大成人时,多半已深深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几乎完全不认识自己的真实本质。当这些个体进入关系时,通常只会提供自己的角色和成就,以及能为彼此做的事,却无法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伴侣。由于亲密意味着分享自我,因此自我觉察不足的人,与人亲近的能力也很有限。

投射的形象

人通常不了解彼此,而是以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形象来建立关系,这种现象很常见,临床上称为“投射”和“转移”,通俗的说法则是“幽灵”(ghosting,亦即重叠的形象)。小孩学习和父母建立关系的方式很像他们与填充玩具建立关系的方式,在角色与期待的投射背后,逐渐了解对方是一个人的事实,这是亲密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所以在关系中,很容易把自己的同伴看成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人物,也可能把同伴视为具有小孩、宠物或泰迪熊的特征,只有借由了解和承认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试行) 为推动医疗保健机构规范开展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现制定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一、基本条件 (一)机构资质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科室设置齐全,设有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健康教育科等科室。 (二)基地规模与设置 1.规模:具有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相关业务用房,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 2.规划布局:各专业用房布局、流程合理,符合功能需要。主要公用设施符合无障碍要求,保证安全、方便、舒适。色彩和装饰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3.设施设备:配备全面的设施设备以满足临床、保健服务、培训及科研需求。具有不同年龄段儿童体格生长测量工具、孕产妇和儿童膳食营养评价工具、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工具、亲子活动玩教具和图书、高危儿及生长发育偏离儿童早期干预设备、培训及宣传教育设备、儿童早期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 4.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工作量:每年3万人次及以上。

二、人员配备 (一)学科带头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地(市、州)级及以上专业社团担任委员等职务,从事儿童保健专业工作8年及以上。 (二)人才梯队:高级职称不少于2人,副高职称不少于4人。 (三)队伍规模:具有能胜任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专业队伍,业务人员不少于40人。 (四)人员条件: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相关执业资格,并且参加过儿童早期发展理论、技能及相关专业培训。 三、功能与任务 (一)技术服务:建立符合儿童早期发展特点的专业,开展针对儿童早期营养以及体格、心理行为和社会能力综合发展的适宜技术,提供从孕期到儿童期的连续服务。 (二)健康教育:通过孕妇学校、父母课堂、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以儿童早期发展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推广和普及儿童早期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育儿技能。 (三)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妇保科、儿保科等跨学科合作机制,探索符合儿童早期发展规律的服务模式。 (四)适宜技术推广:负责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的儿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为推动我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全区儿童健康水平,按 照《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川卫办发〔2015〕385号)要求及《四川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评分细则(试行)》标准,结合我中心实际,拟定“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介绍 (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概念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身心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造舒适的 环境,开展科学的综合性干预活动,使儿童的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尽可能达到 健康完美状态。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从孕期开始,到孩子出生后一直监测到3岁,对孕妇及其所生的0-3岁儿童持续地进行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全方位的指 导,促进胎儿和婴幼儿健康成长。 (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功能与任务 1、技术服务:建立符合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特点的专业,开展针对儿童早期营养以及体格、 心理行为和社会能力综合发展的适宜技术,提供从孕期到儿童期的连续服务。 2、健康教育:通过孕妇学校、父母课堂、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以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为重点的 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推广和普及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育儿技能。 3、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跨学科合作机制,探 索符合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规律的服务模式。 4、科学研究与适宜技术推广: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科学研究,探索和推广儿童早期综合 发展新知识和适宜技术,提升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能力。 5、信息化建设:建立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信息系统,做好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数据和信息资料 收集及管理。 (三)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内容 1、胎儿期保健:通过孕产期保健,特别是孕期营养和心理保健,改善胎儿的母体环境,促 进胎儿发育。 2、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从婴儿出生开始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 动态观察生长发育水平,及时发现和干预生长发育偏离儿童。 3、营养及喂养指导:定期进行营养和喂养评估,提供咨询指导,对常见的营养性疾病进行 早期干预。 4、心理行为指导: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估,开展心理行为发育咨询指导及早期发展的促进活动。 5、高危儿管理:开展高危儿筛查,及时发现高危儿,进行定期监测和早期干预,并建立转 诊机制。 6、家庭养育及家庭规模咨询指导:重视和发挥家庭养育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父母和家庭提供育儿技能评估和家庭育儿环境评估,以及家庭规划指导和家庭养育咨询服务。 7、育儿技能培训:通过孕妇学校、父母课堂等进行育儿技能示范培训,改善和提高父母育儿技能。

(发展战略)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近年来,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人才,人们都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数学教育。目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有各种做法,究竟哪种比较好,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先了解幼儿数学初步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否则盲目地进行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妨碍幼儿身心的发展。本文根据一些调查研究材料就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作一概述,并对如何发展幼儿的数概念提几点看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

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 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为推动医疗保荐机构规范开展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现制定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一、基本条件 (一)机构资质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科室设置齐全,设有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健康教育科等科室。 (二)基地规模与设置 1、规模:具有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相关业务用房,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 2、规划部局:各专业用房布局、流程合理,符合功能需要。主要公用设施符合无障碍要求,保证安全,方便、舒适。色彩和装饰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3、设施设备:配备全面的设施设备以满足临床、保健服务、培训及科研需求。具有不同年龄段儿童生长测量工具、孕产妇和儿童膳食营养评价工具、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工具、亲子活动玩教具和图书、高危儿及生长发育偏离儿童早期干预设备、培训及宣传教育设备、儿童早期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 4、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工作量:每年3万人次以上。 二、人员配备 1、学科带头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地(市、州)级及以上专业社团担任委员等职务,从事儿童保健专业工作8年以上。 2、人才梯队:高级职称不少于2人,副高职称不少于4人。 3、队伍规模:具有能胜任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专业队伍,业务人不少于40人。 4、人员条件: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相关执业资格,并参加过儿童早期发展理论、技能及相关专业培训。 三、功能与任务 1、技术服务:建立符合儿童早期发展特点的专业,开展针对儿童早期营养以及体格、心理行为和社会能力综合发展的适宜技术,提供从孕期到儿童期的连续服务。 2、健康教育:通过孕妇学校、父母课堂、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以儿童早期发展为重点的健康和咨询活动,推广和普及儿童早期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育儿技能。 3、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妇保科、儿保科等跨学科合作机制,探索符合儿童早期发展规律的服务模式。 4、适宜技术推广:负责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的儿童早期发展技术培训、业务指导,以及新知识和适宜技术推广。 5、科学研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科学研究,探索儿童早期发展适宜技术,提升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能力。 6、信息化建设:建立儿童早期发展信息系统,做好儿童早期发展数据和信息资料收集和管理。 四、专业与能力 1、胎儿期保健:通过孕产期保健,特别是孕期营养和心理保健,改善胎儿的母体环境,促进胎儿发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6.在(B)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 21.(A)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B.哭泣C.愤怒D.张嘴 23.(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儿童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儿童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国外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进展,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脑科学研究表明,宝宝出生时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五十亿突触,脑约400克,智力水平达成人的25%,一年后突触的数量增加二十倍,3岁时脑重达成人的80%。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对儿童早期教育非常关注。(康宇医疗公众号ID:kangyuyiliao) 国内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现状 我国国务院颁布的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将发展0-6岁儿童早期教育作为重要的关注点。 长期以来,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如忽视早期教育,或者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认知教育、早期教育小学化。在家庭中,父母绝不会把即将考中学,大学的孩子交给一个蹩脚的老师,甚至为了上一所好学校,不惜重金。但在3岁前,他们却将孩子交给一个语言不通,甚至无知的小保姆或者交给传统观念极强的爷爷,奶奶,由于老人文化层次的限制和溺爱心理只能使孩子在家里不磕不碰,年轻的父母白天因工作繁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下班后,由于身体劳累,也只是跟孩子说说闹闹,不多时又到了孩子睡觉的时候,由于宝宝每天都是跟自己家里人在一起,这种环境也很容易使孩子养成性格孤僻,怕见生人,自私,缺少跟同龄宝宝的合作交往,自己的玩具不给小朋友们玩,更遗憾的是让宝宝痛失了良机,将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潜能开发的大好时光白白丢掉,而这个时期却偏偏是属于他们最容易把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法影响的,也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应该如何做 专业人员将应用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对儿童健康成长进行指导;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婴幼儿早期发展跟踪检查、心理行为评定、科学喂养、语言发育评估、康复功能训练、智能测评、疾病筛查与防治等项目,指导家长掌握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竞争的前沿,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甚至不在幼儿园,而是在6岁前,在婴儿的摇篮中,希望年轻的爸爸,妈妈从自身做起,帮助宝宝从0岁开始发展MQ(多元智力)教育,让您的宝宝赢在第一起跑线上。 儿童的早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予适当的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年轻的父母不要错过,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几个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特定的阶段,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宝宝赢在教育的起跑线。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一)遗传与环境

完整word版,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规划.1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评估科室建工作计划 为推动我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全区儿童健康水平,按照《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川卫办发〔2015〕385号)要求及《四川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评分细则(试行)》标准,结合我中心实际,拟定“儿童早期发展示 范基地”建设规划。儿童健康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儿童 健康工作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及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区高 度重视儿童健康,以保护儿童健康权益、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为重点,创新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努力促进儿童营养、体能、智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西城区、 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成为北京市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 基地;房山和通州区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估验收,成为国 家级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 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介绍 (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概念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身心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造舒适的环境,开展科学的综合性干预活动,

使儿童的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尽可能达到健康完美状态。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从孕期开始,到孩子出生后一直监测到3岁,对孕妇及其所生的0-3岁儿童持续地进行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全方位的指导,促进胎儿和婴幼儿健康成长。 (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功能与任务 1、技术服务:建立符合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特点的专业,开展针对儿童早期营养以及体格、心理行为和社会能力综合发展的适宜技术,提供从孕期到儿童期的连续服务。 2、健康教育:通过孕妇学校、父母课堂、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以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推广和普及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育儿技能。 3、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跨学科合作机制,探索符合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规律的服务模式。 4、科学研究与适宜技术推广: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科学研究,探索和推广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新知识和适宜技术,提升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能力。 5、信息化建设:建立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信息系统,做好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数据和信息资料收集及管理。 (三)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内容 1、胎儿期保健:通过孕产期保健,特别是孕期营养和心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幼儿虽然很早能口头数一些数,但是大部分属于“顺口溜”的性质,很多幼儿不能把数词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幼儿从口头数一些数发展到初步能够点物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点物数需要多种分析器参加,并且协同动作。不仅语言运动分析器参加活动,运动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也参加活动,正确地说出数词的同时,手依次指点着一个个物体,眼同时注视着一个个物体,并且监视手指的运动。幼儿(特别是五岁以下)的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还比较差,口手眼协调动作还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悉,在点物数时常常顾此失彼,因而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的情况。据调查,五岁以下的幼儿,点物数的能力大都落后于口头数的能力。两岁多的幼儿,有少一半能点物数三五个数,有25%只能点数到2,其余的完全不会点数。三岁多的幼儿,大都能点物数5以内的数,其中有些能点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点数时不对应的情况明显减少,大都能点数10以内的数,有些幼儿点数的数目已接近口头数的数目。五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点物数,点数的数目与口头数的数目范围基本趋于一致。六岁多的幼儿(包括农村的),基本上都具有点物数20以内数的能力。 幼儿说出计数的结果比点物数的能力的发展更迟缓一些。因为这需要在掌握点物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据调查,两岁多的幼儿,有些虽能点物数几个数,但其中有40%左右不能说出计数的结果,能说出计数结果的幼儿也大都小于点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一、背景分析 1、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教育部联合推动下出台的。目前全球先后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出台了儿童早期学习发展标准,例如:美国早在1984年就完成了针对本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国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于2012年推出了我国的《3—6岁儿童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并于6月12日征求意见完毕。 2、指南的出台是为了向幼儿教育提供一个早期教育的学习标准。 二、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关系 1、纲要是对学前教育的宏观要求,是制定指南的依据之一。指南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详细的教育标准和建议,它是对纲要的具体化。 2、指南所提出的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教育标准和教育建议不仅对幼儿园的教育有指导作用,同时也适用于幼儿的家庭教育。三、说明部分的解读 1、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原因),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目的),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解读:(一)为幼儿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1、幼儿后继学习指什么?指幼儿园教育以后的学习,包括:小学学习、中学学习、大学学习乃至大学毕业后的终身学习等。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实际上就是指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准备,即我们通常说的“入学准备”。 2、为幼儿后继学习做准备是否需要提前学习和训练后继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 提前学习和训练后继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就会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化的具体表现为:幼儿园教识字、教拼音、教阅读、教计算等,是不可取的。实践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今后适应小学学习并无帮助,在幼儿园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学习成绩确实比其他孩子好,但是小学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后续学习带来的困扰 困扰一儿童独立性、自理能力、独立生活的习惯差。究其原因是家长、幼儿园呵护过度,包办代替过多; 困扰二学习技能薄弱,对待学习积极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幼儿园阶段传授过多的小学化内容,且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大多是机械识记,幼儿具体感知和实践操作少,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以直观动作思维及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相对幼儿而言许多小学内容显得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引起孩子过早厌学。学习了小学内容的幼儿,进入小学低年级,许多知识是他在幼儿园时学过的,因此,在小学学习是容易感到乏味,学习起来不够专注,开小差,甚至干扰其他孩子的学习,影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类孩子在进入小学三年级面临全新的学习任务时,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这类孩子的学习成绩就逐渐落下来了。 困扰四缺乏广泛地的自然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这与某些幼儿园教育过于侧重识字、拼音、阅读、计算等教育有关。 困扰五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3——6岁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而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师传生受式的灌输教育,幼儿缺乏足够的口语表达机会。人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幼儿阶段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不仅影响他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他在后继学习中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困扰六自控能力差,难以遵守规则。自控能力只有在幼儿的自主活动和自主游戏活动中才能培养,小学化幼儿教育孩子的对规则的遵守主要靠外力约束,自控能力很难形成。 困扰七孩子动手能力不足。这与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学习,孩子动手操作时间少有关。 脑科学、心理学研究均表明,0——6岁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脑的发展除了跟营养、环境刺激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要受幼儿实践操作活动的影响,常言道“心灵手巧”,身体运动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刺激脑神经的生长发育。由以上现象可知,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做准备真正的并不是指过早的教给孩子小学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养成孩子积极地社会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呵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等。 4、美国关于早期学习准备的相关研究提出,幼儿在进入小学前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入学准备: 1)社会与情绪性。如社会交往、自控力自我中心等。 2)认知和一般知识。如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知识范围的宽窄等; 3)语言。如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4)动作技能。如动手能力、运动能力等; 5)学习品质又称学习习惯。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等。 2005年以来我国学者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性研究,证明这一研究成果同样适合我国儿童。)

最新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从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到早期的数学教育,无论是心理学界关于儿童数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教育界对儿童早期数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本章将对这一领域中较具代表性理论流派和课程体系作一梳理和介绍,使我们能够在纵观多种理论思想、理解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本着借鉴、吸收、笑话、思考的立场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建构我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 列乌申娜是苏联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教授、教育学博士,在幼儿教育的专业领域中,她较早地就致力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及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反映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特点,并分年龄班详尽地介绍了向3--7岁的儿童进行初步数概念教育的具体方法、形式以及原则等。 (一)关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列乌申娜明确指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现实,儿童从婴儿时就认识着物体、声音和运动,并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等)感知它们、比较它们,从数量上区分它们,儿童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而且随着儿童运动知觉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但能学会判断不同的大小,而且也能运用相应的词正确地用语言反映自己的知觉和表象。 当幼儿开始行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自然地在感知和认识物体的空间位置了。 2、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感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质量与数量特征的基础,而在幼儿在生活中诸如用眼睛观察物体,用手触摸物体等感知觉活动都涉及对具体物的考察,它是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密不可分的。因此,从儿童很多常见的直觉活动可以看出,感觉过程正是儿童最初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在列乌申娜看来,在知觉活动中,进行着形状、大小、数量等的比较,并在比较重把它们与儿童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因此,儿童积累经验,教会他们使用公认的标准和最合理的作法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促进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教育教学 1、“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 教学引导着发展,教学是发展的源泉。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和主张,他们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在儿童初步了解知识和真正掌握知识之间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儿童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是一个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但学前儿童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以需要有教学,有严格的、符合儿童深信发展特点的教学大纲,需要有教师运用发展的教学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教师在儿童的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列乌申娜在这种理论与观点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应重视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

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标准规范[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标准规范[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为推动医疗保荐机构规范开展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现制定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 一、基本条件 (一)机构资质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科室设置齐全,设有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健康教育科等科室。 (二)基地规模与设置 1、规模:具有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相关业务用房,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 2、规划部局:各专业用房布局、流程合理,符合功能需要。主要公用设施符合无障碍要求,保证安全,方便、舒适。色彩和装饰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3、设施设备:配备全面的设施设备以满足临床、保健服务、培训及科研需求。具有不同年龄段儿童生长测量工具、孕产妇和儿童膳食营养评价工具、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工具、亲子活动玩教具和图书、高危儿及生长发育偏离儿童早期干预设备、培训及宣传教育设备、儿童早期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 4、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工作量:每年3万人次以上。 二、人员配备 1、学科带头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地(市、州)级及以上专业社团担任委员等职务,从事儿童保健专业工作8年以上。 2、人才梯队:高级职称不少于2人,副高职称不少于4人。 3、队伍规模:具有能胜任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专业队伍,业务人不少于40人。 4、人员条件: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相关执业资格,并参加过儿童早期发展理论、技能及相关专业培训。 三、功能与任务

1、技术服务:建立符合儿童早期发展特点的专业,开展针对儿童早期营养以及体格、心理行为和社会能力综合发展的适宜技术,提供从孕期到儿童期的连续服务。 2、健康教育:通过孕妇学校、父母课堂、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以儿童早期发展为重点的健康和咨询活动,推广和普及儿童早期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育儿技能。 3、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妇保科、儿保科等跨学科合作机制,探索符合儿童早期发展规律的服务模式。 4、适宜技术推广:负责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的儿童早期发展技术培训、业务指导,以及新知识和适宜技术推广。 5、科学研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科学研究,探索儿童早期发展适宜技术,提升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能力。 6、信息化建设:建立儿童早期发展信息系统,做好儿童早期发展数据和信息收集和管理。 四、专业与能力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精心整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