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技现象

生活中的科技现象
生活中的科技现象

生活中的科技现象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迄今为止已经被无数人引用了无数遍,不知道大家听到这句话之后,是否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呢?产生了共鸣之后,又是否对我们原本的一些认识改变了看法呢?

有些同学把科技现象看得很神秘,甚至认为观察科技现象是科技工作者的事,对于我们青少年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如果我们用我们独特的角度来观察一些事物加以研究、探索,往往会得出一个很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说,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只是一步之遥。关键是,看你如何迈出这一步。

烟灰可以杀虫吗?答案是肯定的。

“怎么可能?!”是的,这句话是一个好友告知我的,当时我也是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并且满眼疑惑地看着好友。

好友发现了我一脸的不解“你不相信,对吧?”说完便跑开了。不多会,一盆菊花就出现在眼前了。“我们做个实验吧,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然后把烟灰缸向盆边上磕了几下,提了一些水浇在烟灰上面,我俩就蹲这儿“守株待兔”了。不一会就有一只小虫子探出头来,像是嗅了几下,过后便死了。

“烟灰的主要成分是草木灰,属碳酸盐类,弱碱性,相当于碱面。另外烟灰中的尼古丁、焦油含量较高,属有毒物质。”这是查资料的成果。““给我足够的烟灰水,我可以毁灭整个地球。”这是网友说的。或许,数年之后,那些执迷不悟的烟民死的,就将如这虫子般的利索、凄惨。”这是朋友说的。

肥皂可以燃烧!

记忆中肥皂大都是跟水关联的。有肥皂的地方必定有脏衣服,洗脏衣服的地方就有水。等到衣服被浸湿了以后,肥皂就会在衣服上跑来跑去。最后就跟水一起搅啊搅啊的,冲进下水道了。

然而这一天,闲着没事,看来看去就觉得方方正正的形状真是单调。当时知道很多东西加热后会溶化,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再凝固,所以就想把肥皂变成溶液,然后再随意“蹂躏”它。在锅里放了一个架子,点火,盖上了锅盖。蛮以为这下它可是成了一杯地道的“饮料”了,结果不曾想到上面竟然出现了小小的火苗。“天哪!”肥皂怎么可能被点着呢?

查过资料才知道,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属于可燃性脂类,所以能燃烧。如果不是在生活中细心的观察,没人能把肥皂和火联系到一起。因为这两种

东西本来就是对立的,但是事实说明,肥皂的确可以燃烧。因而,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是很必要的。它可以引导你去探索很多未知的东西。

只要在生活中留心、细心、耐心,用观察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处事物,就必然会有所收获。到那时你会发现,发明,对我们来说,触手可及。

生活中的热现象

1、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家用电冰箱正在进入千家万户。你知道电冰箱是怎样工作的吗?

以单门电冰箱为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示。电冰箱由箱体、制冷系统、控制系统和附件构成。在制冷系统中,主要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毛细管节流器四部分,自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其中蒸发器安装在电冰箱内部的上方,其他部件安装在电冰箱的背面。

系统里充灌了一种叫“氟里昂(CF2Cl2,国际符号R12)”的物质作为制冷剂。它有个怪脾气,在零下29.8℃就蒸发变成气体,同时吸收冰箱内的热量。R12在蒸发器里由低压液体汽化为气体,吸收冰箱内的热量,使箱内温度降低。因此放入冰箱内的任何食品,都要被它吸走热量而降低温度。当压缩机运转后,变成气态的R12被压缩机吸入,靠压缩机做功把它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再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R12不断向周围空间放热,逐步凝结恢复成液体。这些高压R12液体经过过滤器过滤后,又穿过只有几根头发丝粗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高压液态的R12一进入蒸发器,体积突然膨胀,又迅速地吸热汽化。就这样,冰箱利用电能做功,借助制冷剂R12的物态变化,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到需要的数值,以达到制冷目的。

冰箱里有个感温器件,紧贴在蒸发器的表面。当压缩机停机时,由于蒸发器表面温度回升,感温器件就推动相应的机构,接通压缩机电机的电路,压缩机开始工作;温度下降到需要值时,压缩机即停机。通过对压缩机的开停控制,自动控制温度。

2、空调器的工作原理:

空调器是空气调节器的简称,夏天除使室内降温外,还有净化空气的功能,冬天可向室内供热。家用空调器分窗式和分体式两种。窗式空调器安装在窗上,正面向室内,背面向室外。分体式空调器的原理与窗式空调器完全相同,只是分成室外与室内两部分,蒸发器和离心风机在室内,其余部分移到室外,两部分用管路连接。室内部分可安装在任何位置。压缩机在室外,大大减少了室内噪声。空调的制冷循环路线与电冰箱相似,也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

空调的工作原理: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蒸汽通过高压软管进入冷凝器;由于室外温度低于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温度,借助于冷凝风扇的作用,在冷凝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大部分热量被室外空气带走,从而高温高压气体被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体。这种高温高压液体流过节流膨胀阀时,由于节流作用,体积突然变大而降压,变成低压低温的雾状液体进入蒸发器,并在高压下汽化,由于制冷剂在管内汽化时的温度低于蒸发器管外的室内循环风,故它能吸收管外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使流经蒸发器的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产生制冷降温效果,汽化了的制冷蒸汽被压缩机抽吸压缩,变成高温高压气体,完成一个制冷系统的循环。

3、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能来加热的热水器。

如果把水作为加热物体,经过太阳光线照射,使水分子得到较多的动能,从而使分子运动加剧,水的温度就会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多个真空玻璃管集热,管上都涂有黑色物质,让集热管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能,管中的冷水经过太阳光线的照射(主要是太阳光中的红光和红外线),使水分子得到较多的动能,从而使分子运动加剧,水的温度就会提高,从而使管中的水加热,热水上流,输入贮水器内,贮水器内的冷水流入加热管中,再被加热,如此循环,贮水器内再由管道输出供用户使用。

将加热管做成双层玻璃真空管,使吸收进来的太阳能(热能)减少传导或辐射损失,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吸收效率。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50个) 1.人走路时的摩擦力 2.长跑比赛的终点计时员是以看到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 3.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粘水后的玻璃不易分开 5.热水冒白烟 6.彩虹 7.冬天窗户上出现一层"冰花" 8. B超 9.水沸腾现象 11.樟脑丸用久了会变小 12.超声波洗碗机 13.发光的灯泡 14.谚"霜前冷,雪后寒" 15.用高压锅煮饭快 16.向热汤碗里吹气降温 17.吹电风扇时会感到凉爽 18.游泳上岸后会感到冷 19.向手上哈气取暖 20.电视机上总是沾着一层灰 1)夏天从冰箱里那出的啤酒瓶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瓶子上。(2)冬天窗户上结冰花:水蒸气凝华。 (3)早上睡醒觉看见大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4)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冰的升华。 (5)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水的沸点不同:大气压的差异。 (6)水只能把饺子煮成白色的,而油能把饺子炸成黄色的: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7)海市蜃楼现象:光由于遇到不均匀大气而发生了偏折。 (8)小孔成倒立的像:光的直线传播。 (9)平面镜能成像:光的反射。 (10)伸入水的筷子弯曲了:光斜射入另一介质而发生了折射现象。 (11)太阳光被三棱镜折射后成为七种颜色:光的色散。 (12)日食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3)凸透镜能成像:光的折射。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5)先看到闪电,后看到雷:光在地球上比声音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的多。(16)我们能用普通杆秤测量物体重量:杠杆原理 (17)用吸管“喝”汽水:大气压的挤压 (18)将菜放在锅里炒能熟:热传导现象 (19)人和车能在地面行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20)人体肌肉运动:杠杆原理

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

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一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所收获。 最近,我就有一个新发现。前些天,我在院子里玩。突然,一只大黄蜂从我身边飞过,我盯着它看。只见它飞到了我家院子的一角,不小心被一张蜘蛛网给粘住了。一只蜘蛛看见了,连忙爬过去,想吃黄蜂,没想到被大黄蜂的毒刺蜇了一下,缩着身子掉下了蜘蛛网。只见它缓慢地爬到墙角边的表苔上去打了几个滚。过了一会儿,它又爬到网上去和挣扎着的黄蜂搏斗,没想到又被黄蜂蜇了,它又爬到青苔上去打滚,摩擦。这样来来回回几次后,大黄蜂终于被蜘蛛给制服了,躺在蜘蛛网上一动不动,成了蜘蛛的一顿美餐。 我很纳闷: 为什么蜘蛛中了蜂毒却不死呢?它在青苔上打滚、摩擦是做什么呢?于是,我就去我的知识宝库《十万个为什么》中寻找答案,终于知道了原来蜘蛛在青苔上打滚、摩擦是为了防止蜂毒发作,因为青苔有医治蜂毒的作用。名医华佗就曾经把青苔作成药膏,挽救了无数中蜂毒的人。 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二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打乒乓球时会不小心把乒乓球给踩扁了,然后就会把坏的乒乓球给扔掉。其实千万不要扔了,球还可以变回原来的样子。 星期天早上,我和晋龙做了个实验,把乒乓球给弄扁了。然后晋龙准备了一盆热水,这盆热水在九十度左右,再把扁了的乒乓球放进去,看一看乒乓球会不会恢复原样?看到它渐渐的鼓了起来,又恢复了原来圆溜溜的乒乓球。我问爸爸为什么会这样,爸爸告诉我两个字“热涨”。因为球内的空气遇热就会膨胀,像是一个无形的大手把扁的地方“支撑”起来。晋龙问爸爸为什么不用冷水呢?爸爸让我们端来冷水试一下,同样还是用那个扁的乒乓球放进冷水里,看一看球有没有变。爸爸说: “这是热胀的兄弟‘冷缩 ',它的原理和热胀相反,空去遇到冷就会凝结,凝结后就会稍微变小,物体也会随着变小。”我和晋龙认真观察一下,乒乓球果然在冷水中变小了。爸爸还告诉我们这个热胀冷缩的有趣现象,不光是让乒乓球变鼓,变小而已,如果一热一冷,还会有更大的威力呢!

生活中的平移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 生活中的平移 一、教材分析: 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实现世界变化的快捷方式之一。“生活中的平移”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它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不是很困难,而让学生主动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本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直观的认识平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得到平移的基本性质。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体会平移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操作、交流,对平移的特征加以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欣赏生活中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对平移性质的总结和理解。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擦窗户,把窗户的窗页,推到左边,,请你思考下列问题: ①被推移的窗页上的每一个点,是不是都按相同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②窗页上如果有图案,图案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了吗? ③上面的两个点A、B的距离改变了吗? ④直线AB移动到A′B′后,方向改变了吗? (二)合作交流,推进新课 想一想: ①把一台电视机放在传送带上,在平移前后什么没有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

新课标(北师大版)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测试卷 第十二单元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在下面五幅图案中,(2)、(3)、(4)、(5)中哪一幅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B ) A.(2) B.(3) C.(4) D.(5) 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C ) 3、下列各图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C ) 4、把正方形ABCD 沿着对角线AC 的方向平移到正方形A ′B ′C ′D ′的位置,它们的重叠部分(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ABCD 面积的一半,若AC=2,则正方形平移的距离AA ′是( D ). A.1 B. 2 1 C.12+ D.12-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5、如图,△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ABCD C.AE

C.逆时针旋转60°得到 D.逆时针旋转120°得到 7、如图,D 是等腰Rt △ABC 内一点,BC 是斜边,如果将△ABD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ACD ′的位置,则∠ADD ′的度数是( D ) A.25° B.30° C.35° D.45° 8、已知∠AOB=30°,点P 在∠AOB 内部,P 1与P 关于OB 对称,P 2与P 关于OA 对称,则P 1,O ,P 2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是( D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9、如图是一跳棋盘,其中格点上的黑色点为棋子,剩余的格点上没有旗子。我们约定跳棋游戏的规则是:把跳棋旗子在棋盘内沿直线隔着旗子对称跳行,跳行一次称为一步。已知点A 为已方一枚旗子,欲将旗子A 跳进对方区域(阴影部分的格点),则跳行的最少步数为( B ) A.2步 B.3步 C.4步 D.5步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菱形纸片ABCD 的一内角为60°.边长为2,将它绕对角线的交点O 顺时针旋转90°后到A ′B ′C ′D ′ 位置,则旋转前后两菱形重叠部分多边形的周长为( C ) A.8 B.4(3-1) C.8(3-1) D.4(3+1)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在你所学过的几何图形中,写出两个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图形名称:__比如矩形、正方形、菱形、圆等_____. 12、如图,直线l 是四边形ABCD 的对称轴,若AB=CD ,有下面的结论:①AB ∥CD ;②AC ⊥BD ;③OA=OC ;④AB ⊥BC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①②③ (填序号).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3、如图,AD 是ΔABC 的中线,∠ADC=45°,把ΔADC 沿AD 对折,点C 落在点C ′的位置,则BC′与BC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BC ′=2 2BC . 14、如图是两张全等的图案,它们完全重合地叠放在一起,按住下面的图案不动,将上面图案绕点O 顺时针旋转,至少旋转 60 度角后,两张图案构成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15、由1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网格,现将其中的两个小正方形涂黑(如右图)。l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 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 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 (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 (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 (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

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 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 q1=a1(T1-Ta)/d=a2(Ta-1Tb)/l=a1(Tb-T2)/d 消去Ta、Tb可得: q1=a1(T1-Ta)/d(s+2),s=ha1/a2,h=1/d 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 q2=a1(T1-T2)/2d 二者之比为: q1:q2=2:s+2 显然q1

生活中的平移

生活中的平移

————————————————————————————————作者:————————————————————————————————日期: ?

《生活中的平移》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图案设计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平移是探索图形变换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将平移的基本内涵与性质确定为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课本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创 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有利于学生 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可 多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但须承认学生之 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拔高拓展的机会,对学困生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在 难点的突破上要多动脑筋,使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 是初次尝试探究性学习方式,故本节课在学习平移概念的基础上,应以直接应用为主,不宜 过难过繁。 【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 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 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 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 (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 (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 (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

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 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 q1=a1(T1-Ta)/d=a2(Ta-1Tb)/l=a1(Tb-T2)/d 消去Ta、Tb可得: q1=a1(T1-Ta)/d(s+2),s=ha1/a2,h=1/d 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 q2=a1(T1-T2)/2d 二者之比为: q1:q2=2:s+2 显然q1

生活中的旋转教案

生活中的旋转 《生活中的旋转》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 师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 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 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态图片, 呈 识,并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借助几何画板抽象出数学的本质, 顺利地把握旋转概念以及性质; 借助FLASH 帮助学生探究问题、 验证结果; 借助网络的强大 交互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一)案例背景(基本信息) 设计者:张颖 单位: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 学生: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八年, 20 人。 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指导者:彭建平 单位: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旋转》 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 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 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 实践到理论, 再用理论检验实践, 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旋转, 进而探 索其性质。因此,旋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同时“图形的 旋转”也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 做好铺垫。 通过本节学习, 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和丰富内涵。 (三)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一 节, 而且在本章的第一节, 学生又经历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 积累了相当的图形变换的数 学活动经验。 同时八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 记忆能力和 想象能力也在迅速发展, 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的愿望, 这些对本节的学习都会 有帮助。但旋转是三种变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图形也比较复杂,因此,学生对旋转图形的 形成过程的理解仍会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 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 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 作、画图等过 现生活中的旋转图片,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展示了数学的美妙, 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 便于学生观察、 分析、 归纳,

生活中的例子

1、骑自行车下坡时,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 答:自行车所处的高度逐渐降低,它的势能逐渐减少,减少的势能大多转化为自行车的动能,由于自行车质量是一定的,所以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 2、滚摆运动到后来为什么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答: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不变。每次滚摆运动到最低点速度最大且最大速度不变,滚摆运动到最高点速度为零,最高点位置不变。但实际上滚摆运动时不断受阻力的作用,使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动能和势能的总量不断变小。 3、鸟儿击落飞机 我们知道,运动是相对的。当鸟儿与飞机相对而行时,虽然鸟儿的速度不是很大,但是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大,这样对于飞机来说,鸟儿的速度就很大。速度越大,撞击的力量就越大。比如一只0.45千克的鸟,要是撞在速度为每小时960千米的飞机上,那就要产生21.6万牛顿的力。如果是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 700千米的飞机上,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浑身是肉的鸟儿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1962年11月,赫赫有名的“子爵号”飞机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伊利奥特市上空平稳地飞行,突然一声巨响,飞机从高空栽了下来。事后发现酿成这场空中悲剧的罪魁就是一只在空中慢慢翱翔的天鹅。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991年10月6日,海南海口市乐东机场,海军航空兵的一架“014号”飞机刚腾空而起,突然,“砰”的一声巨响,机体猛然一颤,飞行员发现左前三角挡风玻璃完全破碎,令人庆幸的是,飞行员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技术终于使飞机降落在跑道上,追究原因还是一只迎面飞来的小鸟。瞬间的碰撞会产生巨大冲击力的事例,不只发生在鸟与飞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鸡与汽车之间。如果一只 1.5千克的鸡与速度为每小时54千米的汽车相撞时产生的力有2800多牛顿。据报载,一位汽车司机开车行使在乡间公路上,突然,一只母鸡受惊,猛然在车前跳起,结果冲破汽车前窗,一头撞进驾驶室,并使司机受了伤,可以说,汽车司机没被母鸡撞死真算幸运。 4、三峡工程概貌 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这项工程由拦江大坝和水库、发电站、通航建筑物等部分组成(图“三峡工程平面布置图”),其主要设施和规模如下:1.大坝和水库: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初期135米,后期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2.电站:装机26台,装机总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3.通航设施:双线5级船闸1座,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垂直升船机1座,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轮船;年单向通航能力5000万吨。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于1993年进入施工准备阶段,1994年正式开工,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至 2009年全部峻工,总工期为17年。按1993年5月末的价格计算,三峡工程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 5、三峡工程的水力发电 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小时,约占1996年全国发电量的近8%。它相当于10座大亚湾核电站,或者是7座24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站加上一个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巨型煤矿及相应的运输铁路。三峡工程的电力,将主要供华中、华东地区,少部分供重庆及川东地区。(图“三峡电

《生活中的旋转》教案

生活中的旋转 《生活中的旋转》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态图片,呈现生活中的旋转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展示了数学的美妙,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并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借助几何画板抽象出数学的本质,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顺利地把握旋转概念以及性质;借助FLASH帮助学生探究问题、验证结果;借助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一)案例背景(基本信息) 设计者:张颖单位: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 学生: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八年,20人。 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指导者:彭建平单位: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旋转,进而探索其性质。因此,旋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同时“图形的旋转”也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三)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而且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又经历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积累了相当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八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大总结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大总结 生活中物理现象无处不在。 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7、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8、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9、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时间:2019-04-12 12:07:17 | 作者:于天瑞 镜头一:“叮铃铃,叮铃铃”。我在闹钟的叫喊中惊醒,抬头一看,妈呀!已经7时30分了。我赶紧从床上蹦了起来,脸也不洗,头发也不整理,赶快刷完牙,三步并两步地冲到了楼下。 我往停车场一看,差点没有惊的把眼珠子掉下来。只见我家车的前面停了一辆车,把我们家车堵得死死的。爸爸看见这情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围着车转来转去。这时,他忽然想起堵在前面的那辆车上可能会留下电话号码,于是,他立刻冲上去,左顾顾,右盼盼,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围着车转了好几圈,竟然什么都没有找到。 俗话说的好,有困难找警察。爸爸立刻拨打了110报警电话,虽然很着急,但我们只能耐心的等待警察的回电。在煎熬的等待中,终于等到了回电,可是警察却对我们说:“十分抱歉,我们已经联系车主,可他没有接电话,请您耐心等待。” 一听这话,我心中的火就直往上升。你说你们这些人,难道就不能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吗?新闻里常有报道,为了这种乱停车而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多了去了,想到这,我就恨不得把车主暴揍一顿。还好十分钟后,车主终于来了,我们来不及与他争辩,急匆匆的钻进了车里,向学校飞奔而去。 镜头二:“哧”,一个急刹车让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本能地问爸爸:“这是怎么了?”爸爸拍了拍方向盘,无可奈何地说:“还能怎么样啊,前面那辆车乱变道!”我心中默默想到:这些变道的人真是一点公德心都没有。要是刚才爸爸没有刹住车,那我们一定会撞上去的。如果人人都像他这样,那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多大的不便和损失啊! 镜头三:一天,我放学回家,天气十分闷热,公交车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往车上挤,早就把文明排队抛到九霄云对外了。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挤上了公交车。到了省人民医院站,公交车停在了站台,一阵热浪迎面扑来。这时,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上了公交车。公家车上的乘客都装作一副看不见的样子。这时,一位阿姨对着坐在旁边的小伙子说:“你给这位奶奶让个座吧,这大热天的,奶奶都快站不住了。”小伙子斜了阿姨一眼,歪歪嘴说:“我好不容易抢到的座位,凭什么要让给别人。”“到我这边来坐吧”这时,一位热心的小学生主动给老奶奶让了座。顿时,车里一片寂静。 文明、和谐的社会是要靠我们一起来创造,良好的美德要靠大家来传颂,让我们从我做起,向不良现象开战,做一个文明小卫士来维护我们美丽的大家园吧!

生活中的旋转教学设计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生活中的旋转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曲道鹏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而且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又经历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八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愿望,这些对本节的学习都会有帮助。但旋转是三种变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图形也比较复杂,因此,学生对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仍会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任务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旋转,进而探索其性质。因此,旋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同时“图形的旋转”也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学到活生生的数学. 重点:类比平移与旋转的异同,掌握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难点:探索旋转的性质,特别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构成游戏的模块均是由一个小正方形平移变换而来,通过学生玩游戏,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还有旋转运动.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引出课题:“生活中的旋转”。 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我说,那不是更远吗?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所以便宜。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 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现象》说课稿

《平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移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平移现象。教材在介绍这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纪特点制订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认识平移现象。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书、文具盒。 六、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6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6——渗碳 在周一的金属工艺实习中,我们接触了碳钢及相关知识,对其中的碳和铁的传质现象产生了兴趣并做了一点探究。 渗碳:是对金属表面处理的一种,采用渗碳的多为低碳钢或低合金钢,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活性渗碳介质中,加热到900--950摄氏度的单相奥氏体区,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相似的还有低温渗氮处理。这是金属材料常见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可以使渗过碳的工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 渗碳工艺在中国可以上溯到2000年以前。最早是用固体渗碳介质渗碳。液体和气体渗碳是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美国在20年代开始采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连续式气体渗碳炉开始在工业上应用。60年代高温(960~1100℃)气体渗碳得到发展。至70年代﹐出现了真空渗碳和离子渗碳。 按含碳介质的不同﹐渗碳可分为气体渗碳、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碳氮共渗(氰化)。 气体渗碳是将工件装入密闭的渗碳炉内,通入气体渗剂(甲烷、乙烷等)或液体渗剂(煤油或苯、酒精、丙酮等),在高温下分解出活性碳原子,渗入工件表面,以获得高碳表面层的一种渗碳操作工艺。 固体渗碳是将工件和固体渗碳剂(木炭加促进剂组成)一起装在密闭的渗碳箱中,将箱放入加热炉中加热到渗碳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使活性碳原子渗人工件表面的一种最早的渗碳方法。 液体渗碳是利用液体介质进行渗碳,常用的液体渗碳介质有:碳化硅,“603”渗碳剂等。 碳氮共渗(氰化)又分为气体碳氮共渗、液体碳氮共渗、固体碳氮共渗。 原理: ①分解 渗碳介质的分解产生活性碳原子。 ②吸附 活性碳原子被钢件表面吸收后即溶到表层奥氏体中﹐使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 ③扩散 表面含碳量增加便与心部含碳量出现浓度差﹐表面的碳遂向内部扩散。碳在钢中的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同时与工件中被渗元素内外浓度差和钢中合金元素含量有关。 渗碳零件的材料一般选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含碳量小於0.25%)。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才能充分发挥渗碳的有利作用。工件渗碳淬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主要为高硬度的马氏体加上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碳化物﹐心部组织为韧性好的低碳马氏体或含有非马氏体的组织﹐但应避免出现铁素体。一般渗碳层深度范围为0.8~1.2毫米﹐深度渗碳时可达2毫米或更深。表面硬度可达HRC58~63﹐心部硬度为HRC30~42。渗碳淬火后﹐工件表面产生压缩内应力﹐对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有利。因此渗碳被广泛用以提高零件强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借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

生活中十个心理学现象

生活中十个心理学现象 1 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2 迟延满足效应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3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4安泰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