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雍也》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雍也》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雍也》篇)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文章中包括:求学篇、立志篇、品德篇、处世篇,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 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 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 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 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八则》练习题答案

期末复习卷之《论语》八则 姓名:班级:学号: 一、解释下划线的字:(每空2分,2*17=34)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按时。习:实习,温习。说:通“悦”喜悦,高兴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怨恨、生气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喜爱,爱好不如:比不上乐:以(之)为快乐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从:跟从,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行走 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尝:曾经终:整寝:睡 8、以思,无益 益:收益,益处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调:凋谢。 二、翻译句子:(4*6=24)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他们的缺点就(引以为鉴)改正它。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其中。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快乐(的事)吗?

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求快,不要(只)看到小利。想要求快,就不能达到目的;(只)看到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以此)来(进行)思考,毫无收益,还不如去学习。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已学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凭着(这一点)做老师了。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这知识就是知道这知识,不知道(这知识)就是不知道(这知识),这(才)是聪明的。 三、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每空1分)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2分)言行的一本书,也是儒(1分)学派的经典。《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3、《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4、《论语》八则节选自《论语》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请任意列举三个:温故知新、择善而从、欲速则不达。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择其善者而从之”来表示; 8、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 10、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论语名句和翻译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6 9《赵普》 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26《山市》 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

《论语》名句解读

1、摘抄《论语》名句及解读,理解名句含义。 2、体会句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及道德要求并身体力行。 学习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4、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5、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 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 ,交友是否守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 “《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 ‘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 ;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 ;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 ; 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 ;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 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 译文 : 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 ;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 成。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1、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之人的上位,这样百姓好会服从了。如果选用邪曲之人,让他们居于正直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不会服从。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译文: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佾y 1古代乐舞的行列)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价《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美极了,却还不够好。(有武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 《论语》八则 1.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旁人部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怎样做人。 2.子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知道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得就是懂

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啊。” 段解:这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自我反省。”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6.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好学者还需不耻下问。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知识并且不满足,教导别人并且不疲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做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8.子曰:“,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不好的要改正。”(《述而》)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篇二: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中经典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 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之人的上位,这样百姓好会服从了。如果选用邪曲之人,让他们居于正直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不会服从。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价《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美极了,却还不够好。(有武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论语八则》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论语八则》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2、结合本文的学习理解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 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 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很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 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能够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 “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明确:表顺 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第一章为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入太庙,每事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不器 第二章修身篇 温良恭俭让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三戒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恭,宽,信,敏,惠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人而不仁,如礼何 德不孤,必有邻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附译文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

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八则赏析

论语八则赏析 关于论语八则赏析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八则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八则赏析:文学常识《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编纂,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与《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儒家学说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作品《春秋》,鲁国人。 论语八则赏析:课文分析1、翻译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措;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充满疑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聪明智慧。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2、理解默写: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④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出自《论语八则》的成语:有朋远方来、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 有人喝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4、从“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答:曾子“一日三省,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心竭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 曾子之所以成才,应归功于这种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 成才的因素有多种,自身实力是最核心的因素。 如何让自己实力过人呢?不断自省和及时改过是非常必要的。 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只能是行为过当和虑事不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