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总体规划(2005—2020年)

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总体规划(2005—2020年)
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规划总论

提要:确定规划范围与依据,划分为3个规划期,提出了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标明了规划结构。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景德镇市所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总面积524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24平方公里。

旅游线路网络规划还涉及景德镇市周边地区的旅游系统,特别是与整个景德镇大旅游圈有紧密联系的地区。

二、规划依据

●国务院国发(200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2001;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

●《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标准》,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江西省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研究报告》,2000;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1;

●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1998;

●《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6-2010),1996;

●《景德镇市老城区保护整治与更新详细规划》,2002

●《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提要(2002-2020)》,2004;

三、规划期限

为使本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对接,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保持一定程度

的弹性,将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2006—2020年,分期年限如下:

近期(2006—2010年),夯基发展期

中期(2011—2015年),快速发展期

远期(2016—2020年),提升优化期

四、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战略思想,本着“旅游与商贸相结合、观光与考古相结合、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重点,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营造旅游精品为突破口,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加速构建旅游产业体系,发挥市场导向功能,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的开发,推动旅游事业向股份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景德镇市国民经济新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和21世纪的支柱产业,获取旅游——瓷业并举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在邓小平旅游经济理论指引下,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科学引导,宏观调控,突出重点,讲

究特色,科学引导,深度开发,合理布局,严格管理,优质服务,全

面与世界通则接轨;重点建设以陶瓷文化为主线的瓷都系列游,构造

景派体系,突出宋塔、元窑、明街、清坊、御窑、艺瓷特点;形成以

陶瓷系列为核心,工业旅游与生态旅游为两翼,主题突出,两翼齐飞,

多维、多元结构完善的旅游时空系统;大力开展市场促销,有目标、

有重点的拓展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旅游产品的科学和文化内涵,

发展高品质、强参与性旅游节事活动;完善综合配套能力,形成特色

突出,景点配套,产品丰富,游客参与性强,食、住、行、游、娱、

购要素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景德镇市在全省、全国旅游发展中

的贡献度。

五、规划基本原则

1.可持续旅游原则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系统的具体化。因此,旅游遵循保护至上,发展服从保护,发展促进保护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适度开发。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遗存深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属于景德镇,而且是属于全中国的珍贵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一旦被破坏,景德镇最大的旅游资源优势亦将丧失,风光不再。因而在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必须十分珍惜和爱

护,要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杜绝破坏性的建设,做到先评价后开发,节约用地,保育生态,美化环境,承传文明,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风景旅游资源,划定保护区范围和建设控制带;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市民公众的环境意识,首先是历史珍重文化遗产意识。

2.突出陶瓷艺术原则

景德镇市要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突出特色,积极创新,塑造名牌。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与生命, 景德镇要扬长避短,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方针,不照搬照套,不重复建设,形成有区别于其它地域的旅游形象特色。

瓷文化是景德镇之魂。突出特色,就是突出优势,首先,就要打好瓷都牌,做足瓷文章。紧紧围绕“瓷都文化”这条主线,承袭陶瓷文化精髓,展示华夏文化风采,凸显名城名牌形象,保护、充实、优化老景点,创意开发建设新景点,要坚持“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高效益”的建设准则。立足于全国,着眼于世界,依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动向和旅游者需求导向,创造性地发挥旅游资源与市场的比较优势,塑造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着力开发旅游“精品”和“绝品”。

3.创新市场营销原则

总体而论,旅游开发是以旅游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导向为核心。旅游开发必须面向市场,研究市场,拓展市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细分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优势旅游资源,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化、多功能的有卖点的旅游产品,不断扩大消费范围、消费规模、消费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总体上,景德镇对国内市场的吸引魅力在于瓷都为核心,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对于国际市场,景德镇的吸引力为瓷都文化、瓷艺民俗及潜在的以高雅情操、科学内涵为特色的有机健康食品系列。其市场营销必须突破传统定式,实施以瓷都文化为核心,组合式系列并与周边名山大川、名城名镇组成线路与网络整体营销。

4.区域系统网络开发原则

景德镇有地缘优势,但可进入性相对较差,景德镇位于昌九景“金三角”、景上鹰“银三角”的交汇地带以及“六山、三湖、四名城”之间,有多维、多向的地缘优势。景德镇各旅游区在旅游项目和特色上可以自成一体,但在线路设计、客源市场上必须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共同构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要适应大旅游的发展,强化与“长三角”的联合,与周边《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际湿地名录》高知名度的景区联合。例如可以突出赣浙皖(景德镇——黄山

——千岛湖——杭州)山湖古城跨省域的大旅游圈,实现多维结构的“多赢”,发挥规模积聚效应,拓宽与共享旅游市场。应统筹规划、联合协作,形成全国新的有特色的旅游精品热线和精品群。市内也应营造多条线路,形成网络。

5.产业联动开发原则

旅游业要以开发优质精绝旅游产品为主体,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发成一条龙配套,形成完整体系,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推动旅游宾馆、旅游购物、旅游商贸、绿色食品加工业、旅游娱乐业、传统手工艺、交通运输与旅游人才培养等全面发展,形成旅游综合生产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使游客乐意在景德镇消费。在产业间相互协调上,应注意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使旅游活动与经贸洽谈结合起来,与投资考察结合起来。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结合,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6.跨跃式发展原则

未来16年,特别是前6年,将成为景德镇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年份,必须采取跨跃发展旅游业战略。鉴于景德镇旅游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配套,旅游业起点较低,必须采取跨跃式发展策略,最终达到规划总目标的实现。首先是产业化发展思想必须超前,树立大旅游观,对旅游功能的判识要用创新观念去审度,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出中,必须从买方市场入手,预测市场需求,超前发展系列化有竞争力的精品和绝品。本规划立足近期开发,放眼中长期发展。随着国内外大环境和旅游业的发展变化,规划的内容应通过法定程序,适时进行修改调整与进一步完善,以期实现滚动性的优化发展。

7.营造综合效应原则

景德镇必须在瓷都文化的基础上,向纵深拓展。瓷文化旅游产品向高雅、精致、艺术化和实用化方向推进,同时围绕瓷艺向茶文化、戏剧文化、饮食文化产品等联动,把观光、休闲、度假、修学产品融合成体系。带动主体产业关联产业发展,并推动环境优化建设和社区发展,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以产生广泛的招示性和吸引力。

8.国际国内互动原则

景德镇的旅游业发展必须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以国际旅游带国内旅游,以国内旅游促国际旅游。无论国际旅游或国内旅游皆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实施双向互

动。鉴于景德镇的“千年瓷都”和“世界瓷都”的特殊地位,要着力发展国际旅游,大幅度提升入境游客人数和创汇收入,形成全省国际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

六、规划结构

图1-1 景德镇旅游发展规划总体思想模型

图1-2 景德镇旅游业发展系统规划要素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提要:分析了规划背景,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现状,进行了优劣威机(S W O T)诊断。

第一节旅游业发展背景

一、环境背景

1.位置

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

所处位置为北纬28°42'~29°56',东经116°54'~117°42'

之间。亦居于“六山两湖四城”(即黄山,武夷山,庐山,龙虎

山,三清山,九华山,千岛湖,鄱阳湖,南昌,景德镇,歙县,

衢州)大旅游圈中心。是传统长三角向大长三角西拓的前沿,

为长江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2.行政辖区

全市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

124平方公里,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

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总人口150多万

人。

3.自然背景

景德镇“水土宜陶”。全境处于黄山、怀

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度地带,以中低

山和丘陵为主。东北部多山,群峰林立,冈

峦叠嶂。最高峰海拔1618.4米。东南部多丘

陵,西南部为鄱阳湖平原,最低处海拔高度

仅20米。

景德镇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

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特征为夏热秋凉,冬冷春暖,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C,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年平均

日照时数1968.5小时。气候对自然植被,农业生产和瓷业生产甚为有利。

景德镇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主要有瓷土,煤,钨,锰,铝,金以及大理石,海泡石等。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山林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毛竹,油茶,油桐,漆树等,并盛产山苍子,猕猴桃,橡子,杜仲,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野生植物和药材。动物资源中有猴,蛇,穿山甲,相思鸟等珍禽异兽。

景德镇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蚕桑基地。盛产稻谷、大豆、小麦、花生、

棉花、油菜籽、芝麻、茶叶、香菇等。

景德镇不仅是有名的瓷都,自古以来也以产茶而著名,故有“一瓷二茶”之称。早在唐代浮梁县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集散地,大诗人白居易曾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该县是“中国红茶之乡”,所产“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优质绿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得雨活茶”等更是畅销市场。特色农业迅猛发展,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发展,景德板鸡产销两旺,乐平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均已形成产业规模,在国内市场上已占据一席之

地。

景德镇地处赣、皖之交界处,与浙江仅一县之隔,与湖北相近。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自北而南贯穿市域,还有东河、西河、南河、小北河、明溪河等支流以及纵横交错的数十条小河港注入,构成水上运输网络。昌江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耐侵蚀,河床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河道下游水流平缓,水量水质都很适宜瓷业生产。

4.人文背景

景德镇始称新平镇,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唐武德中(公元620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於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造御瓷得宋真宗赏识,改用皇帝的年号易名景德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浮梁瓷局”。明清之际,发展为中外闻名的瓷都。明朝以来,一直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明清两代制造皇家用瓷的官窑均设于此。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源头。1975年又以“7501工程”之名为毛主席生产专用瓷。唐代颜真卿巡游新平、诗人白居易数访浮梁、文学家苏东坡泛舟昌江,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杨万里、朱熹、文天祥等大文豪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被列为江西省直辖市。1982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景德镇市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甲类开放地区。

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使景德镇与汉口镇,佛

山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

景德镇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陶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陶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陶瓷生产、博览、研习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等四大传统名瓷体现了景德镇瓷器的高度成就。世人评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景德镇陶瓷文化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对世界瓷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5.景德镇制瓷史

景德镇有着二千年的制瓷(陶)历史。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汉代,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就靠山筑窑,开始烧制陶器。到五代的陈朝,景德镇的制瓷业有了较大的进步。史书称:景德镇“水土宜陶”,“自陈以来名天下”。隋唐开始,景德镇制瓷工人掌握了用高温度火烧造瓷方法,所制瓷器色泽素润,“莹缜如玉”,质地坚固,被誉为“假玉器”,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曾下诏:“制器进御”。从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外,陆路经西域销往欧洲,水路经南洋、印度和阿拉伯销往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各国,东北亚则销到朝鲜和日本。宋代的制瓷工艺又有新的提高。瓷器洁白不疵,釉水晶莹,尤以影青瓷为代表作。此时的景德镇瓷器,在胎质,造型、釉色、制作等方面,都进入了极盛时期。景德镇作为瓷都,实际上是从宋代开始奠定的。元代,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当时,不仅有官办“枢府”窑,而且民窑也增至300座。元代烧造的青花白瓷和青花釉里红,被誉为“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出现,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明洪武二年,景德镇设“御窑厂”。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之宏大由此可见一斑。明中叶以后,制瓷技艺高超,产品精美,为“天下窑器之所聚”。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镇内人口逾十万,瓷业发达,商贾如云,有“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半窑户”之说。制瓷工艺创造了闻名遐迩的青花玲珑瓷、古彩、粉彩、珐琅彩和各种名贵色釉。景德镇无愧于“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关誉。

二、旅游资源条件

1.旅游资源类型

景德镇的先辈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大批珍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尤为著名的有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的命名地---高岭古瓷土矿遗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自五代至明代的陶瓷古窑遗址---湖田古瓷窑遗址;有始建于明洪武35年(即建文4年),重建于明正德初年,一直延续到清末的皇家制瓷基地---御窑厂遗址;有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工业建筑实例--一批明式古陶瓷坯房与窑房等。景德镇现存的一大批陶瓷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其历史之悠久、系统之完

整、规模之宏大、价值之珍贵,为全世界各产瓷地所不及。

古作坊、古窑房、古民居和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以废窑砖为建筑材料的民用住宅群和弄巷道路,明清古建筑、明清古街以及珍贵的陶瓷艺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等构成瓷都独特而完整的陶瓷文物体系。景德镇还散布着许多颇为珍贵的古窑址、古民宅、古戏台、古渡、古桥、古亭、古阁、古祠堂、古道、古闾门、古牌坊、古碑石刻、古墓葬、古石人、古石马、古石羊、古石狮、古镇、古村落及红色文化遗存等。

景德镇还拥有山、河、湖、泉、溶洞、人工水库以及古树名木和原始森林等多样性的自然景观,以及为迎接千年瓷都庆典新建的城市广场、文化街、博物馆、陶瓷城等,使“千年瓷都”更富神韵和魅力。

2.旅游资源特征

垄断性: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其悠久的烧造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辉煌的艺术成就、近代文人画派画风的移植、现代陶艺的勃兴等等,无一不为景德镇陶瓷增添文化内涵。珍贵的古迹窑址、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展现着其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形成了其他地方所不能与之媲美的独具特色的垄断性旅游资源。

多样性:景德镇旅游资源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自然风光有浮梁高岭山、乐平历居山、翠平湖、洪岩仙境;生态景观有浮梁古樟、枫树山森林公园;历史古迹有旧城古县衙、众多的古窑址;文化胜迹有龙珠阁、古窑、品陶斋、乐平古戏台、三闾庙明街、民居古建筑及东埠古道码头等;民俗风情有陶瓷民俗、祭祀风火仙等等。

组合性:景德镇周围30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有众多的旅游胜地,如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佛教名山九华山、中国第一仙山——三清山、道教名山龙虎山、避暑胜地庐山、皖南名山齐云山、大别奇峰天柱山以及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千岛湖、婺源鸳鸯湖等。而景德镇恰好地处这个由众多旅游胜地构成的马蹄形的中心地带,从地域上构成了与这些旅游热点地区联系的便捷性。同时,景德镇与周边旅游热点的组合,几乎囊括了观光型、度假型、生态型、专项型等以现代产业观点划分的多种旅游资源类型,使新的综合型旅游热线的策划和推销成为可能。

三、经济条件

1.经济总量与结构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04亿元,2003年达到1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15.6%,比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分别快6.5和2.6个百分点,成为自1995年以来的最好增长水平。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在产业结构中占8.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在产业结构中占5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2亿,比上年增长15.1%,在产业结构中占37.1%。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304元,比上年14.7%,年按年末换汇率换算1123.7

美元,突破人均1000美元,标志景德镇经济发展进入下新阶段。

2001年全市财政收入8.7亿元,2003个达到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2.居民消旨水平社会保障

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3元,年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88元,增长1.2%,恩格尔系数为38.3%。家民人均纯收入2666元,年增长6.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4元,年增长5.4%,恩格尔系数53.7%,生活质量尚处于低水平状态。

2003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9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据抽样调进,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8.9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0.71平方米,分别增长2.0%和12.67%。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基金按时足额全部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30元调至14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分别达到19.81万人、9.58万人和11.46万人。

3.经济运行存在问题

存在的突出矛盾依然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源供需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尚未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

第二节旅游产业现状

(一)产业规模

1、旅游人数与创收

景德镇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早,但发展速度较慢,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遇到不少波折,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2004年,达到了空前的新高,改变了景德镇在全省的旅游地位。

进入新世纪,2001年全市按接入境游客1.6万人次,年增长率为8.6%,占全省入境游客总量的8.2%,年增长速度低于全省20.4%1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列4位,旅游创汇542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为142万人次,年增为13.9%,占全省国内旅游客量的3.9%,比全省年增长率低13.3个百分点,在全省仅排列第8位,形势严峻,旅游总收入仅相当于全市GDP的4.8%,比全省平均值低2.61个百分点,形势比较严峻。

2004年全省旅游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入境游客达到2.75万人次,同比增长70.8%,旅游外汇收入884万美元,同比增长63%。同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62.39万人次,同比增长85.1%,旅游总收入9.42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8.13%,赶上全省平

均水平,支柱产业的地位奠定了初步基础。

不幸的是,2003年和全国一样,遭遇非典和禽流感的双重打击,入境游客和创汇大幅度下降,人数仅有2万人次,创汇529万人民币,人数降低37.5%,创汇降低59.8%,但国内旅游缺却依然有所增长,接待人数突破300万人次(300.5万人次),旅游收入10.99亿元,同比增长14.6%和85.1%,这在全国亦属罕见。

2004年是景德镇市旅游业超常规发展的一年,无论入境旅游,或者国内旅游都超大幅度增加。如入境旅游人数达到4.02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56万人次,旅游创汇1204.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8%和127.6%,而旅游总收入突破17.5亿元,相当全市GDP的12%以上。这完全得益于全国经济形式好,社会安定,而景德镇又逢瓷都千年庆典,市政建设大步前进,一批新景点投入运行,营销力度加大,方取得如此非凡的成绩,值得载入景德镇旅游发展册。

2、接待设施

2004年全市星级饭店达到20家,比2001年增长300%,其中四星级2家,3星级3家,另外2家五星级饭店在建,初步改变了景德镇高中档饭店少,住房紧张的局面,由于景德镇旅游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中高档住房依然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接待设施硬件的改善,软件速度也有了较快的提高。如:2003年江西省星级饭店服务服务技能大赛中,景德镇市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足以证明进步较快。

在旅游组织建设方面,景德镇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如旅行社由2001年的4家,至2004年增长至26家,其中国际旅游社有2家,旅行社总量相当于2001年的650%,增长速度远高于游客的增长率。

突出的问题是至今尚无一家旅游车船公司。虽有皖赣铁路过境,有过路客车客达京、沪、厦等著名城市,但一票难求的问题比较突出。

3、旅游吸引物系统

景德镇最大的旅游吸引物是瓷都及其支撑系统,它由初步建成和充实的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组成,如市内的景德镇陶瓷馆、历史博览区、龙珠阁、湖田古窑遗址等,所辖区内还有浮梁古县衙、高岭山、瑶里古镇、洪源仙境等。同时,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通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旅游市场方面,当前推出的陶瓷旅游产品主要是:①明清制瓷工业游;②古今陶瓷艺术欣赏;③陶瓷古迹游;④瓷业习俗游;⑤陶瓷技艺进修;⑥制瓷体验游;⑦

明清建筑博览游;⑧现代瓷器生产线游;⑨陶瓷文化夏令营;⑩陶瓷购物游。另外,还有古城古县衙观光游、古镇古街探访游、河湖森林生态游及城郊休闲度假游等。4.人力资源

景德镇市2004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由旅馆业、旅行社(公司)、旅游景区、定点餐馆、旅游管理单位五部分组成。间接从业人员包括出租汽车、非定点餐饮业、商品零售业、航空、铁路等,其人数指标弹性幅度大。

(二)发展阶段

景德镇的旅游业历史悠久,明朝就有古代的国际旅游。总体而论,景德镇市现代旅游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食、住、行、游、购、娱”的产业框架已初步形成,但规模偏小,产值偏低,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尤其是表现在产业规模、旅游城市形象、景点建设、接待设施、卫生环境等各方面。尽管2004年在千年庆典之际,加大促销力度,国际、国内旅游均有较大发展,但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偏小,在省内还属中等水平,与旅游业发达省的同类城市相比,则有较大的差距。也与世界知名瓷都地位很不相称。

第三节旅游发展环境分析(SWOT分析)(一)强项分析(优势)

1.品牌优势

景德镇的世界知名度极高,可与北京、西安齐名。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都的品牌效

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识瓷者必知景德镇,识中国

(China)者亦知景德镇。因为英文“China”有双重

涵义:“中国(China)”与“瓷器(china)”,景德镇

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

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又被推举为

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景德镇在世界上的崇高知名度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最大的无形资产。

2.资源优势

景德镇拥有与世难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悠久的陶瓷历史、数百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瓷业习俗,弛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可称得上唯一性的垄断资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权威杂志《国家地理》,便称其为“最古老的世界瓷器中心”。而西方世界18世纪认识瓷器,了解瓷器生产的秘密,也是从景德镇开始的。

3.区位优势

从宏观区位分析,景德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结合部的地带;从中观区位分析,它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是江西省昌九景“金三角”、景上鹰“银三角”的联结部;从旅游区位来看,以景德镇为核心,在半径300公里内,有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等“六山三湖四城”旅游热点,其中有四个属“世界遗产”,三个属“世界地质公园”,一个属国际重要湿地,三个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举世罕见的大尺度“世界遗产”密集区。在半径500公里内,拥有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福州、南昌、杭州、合肥等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客源市场广阔。

4.生态优势

从总体而言,景德镇市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林业用地面积53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1%,活立木蓄积量1166万立方。目前全市封山育林208万亩,建立了37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2.1万亩。例如浮梁县生态茶园达到4.7万亩,花卉林木2000多亩,实现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的初步目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将前景无量。

5.气候优势

四季宜游,旅游主导产品互补性强,受季节影响小,可游时间长。

(二)弱势分析(劣势)

1.产业意识不强

景德镇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突出表现是决心不够,思路不宽,投入不足,精品不多,措施不力,人才不丰,效益不大。例如昌河集团是发展工业旅游的较好场所,但企业集团尚未认识到发展旅游与推动企业发展的互动作用。虽然为迎接“千年瓷都”庆典营造了一批设施开展市场促销,但是景点建设和市场促销依然相对乏力,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

2. 软硬环境较差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精品少,景区景点不配套,市容市貌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老城区交通拥挤,卫生设施差,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法制建设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旅游发展现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形象进行支撑。

3. 保护工作不力

目前古城名镇风貌破坏严重,有失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危险。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威胁,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曝光后,世人为之震动,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将形成历史后患。

4. 管理体制不顺

景德镇旅游开发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缺乏协调,例如陶瓷历史博览区归属文化部门,诸仙洞归属市城建部门,影响了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项目开发不合理,产品雷同多,突出表现在陶瓷城建设上,旅游的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旅游投资项目偏少,对民营投资支持力度小,以致企业受困,后续投资乏力。

5、群雄并起,争霸“瓷都”

瓷是景德镇的强项,但潮州、佛山、泉州、淄博、唐山等地陶瓷产业竞相发展,产业规模、出口创汇远远超过景德镇,后发优势与开放优势充分发挥。故方出“封都”之举,诸如“中国瓷都·潮州”,“中国北方瓷都·唐山”等等,这对举世公认的景德镇“千年瓷都”、“中国瓷都”品牌构成极大威胁,而陶瓷产业规模小,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市场占有率萎缩,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等不发达,从而构成新

的弱势。

(三)机遇分析

1.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随着现代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迈进,人类的消费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催生更多的旅游需求。世界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预言:旅游业将成为新千年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中国学者认定:“旅游消费将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度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公众把旅游列为“六大消费热点之一”。中央认定是旅游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在陶瓷工业领域,国家科技部与江西省共建陶瓷高科技工业城,又提供了千载难逢之机。

2. 中国旅游业前景广阔

世界旅游发展重心正在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作为亚太市场,中国、江西和景德镇将有机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由于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加入WTO 后,将使旅游发展更加迅猛。

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发展,中国旅游业2001年总产出已超国内生产总值的5%,2004年克服非典和禽流感的影响,全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突破1亿人次,旅游创汇超过250亿美元。国内外旅游总人数越过10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国家将进一步采取强力措施,鼓励旅游拉动内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

3. 江西正在营造生态经济大省

江西省提出实施在中部崛起战略,而中央已把包括江西在内的“中部崛起战略”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江西积极参与珠三角“9+2”和大长三角“15+1+3”的区域经济合作和无障碍旅游,因此要实现从“旅游弱省”向“旅游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制定了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把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按照旅游区位和生态环境营造“大花园省”,塑造“世界瓷都,白鹤王国”,“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总体形象,面向周边、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拓展大旅游,推动大发展。

4. 景德镇旅游业大发展俱备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1)天时

2004年世界国际旅游首次年增长10%,中国正在营造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必须有系列的旅游精绝吸引物作为支撑,景德镇有条件成为21世纪国家旅游重大精品工程的优选项目,以景德镇为核心的小旅游圈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将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精品荟萃区,并成为带动江西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极。

(2)地利

景德镇蕴藏的丰厚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佳的地缘优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罗山机场、九景高速公路、206国道、皖赣铁路与九铜铁路、昌江—鄱阳湖—长江航道构筑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3)人和

从全省到全市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公众已开始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并就“发展旅游,重振瓷都”达成共识,开始成为全市公众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

(四)威胁分析

1.竞争对手

各地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分割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要求旅游产品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大的魅力,更高的标准,以激发出游力。根据《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江西省可以分为十大旅游区:(1)南昌多功能旅游区:由南昌市区、梅岭、象山、靖安三瓜仑、奉新、高安、樟树等游览区组成。

(2)庐山—鄱阳湖文化景观与湖泊生态旅游区:主要由庐山山上,庐山山南,九江浔阳、沙河区,共青城,湖口,都昌老爷庙,彭泽龙宫洞,吴城鄱阳湖候鸟区,云居山,柘林湖,瑞昌秦山等12个游览区组成。

(3)龙虎山丹山碧水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主要由龙虎山、龟峰、贵溪、余江、万年等游览区组成。其中龙虎山为国家风景名胜区,龙虎山风景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等六大景区。

(4)三清山奇峰仙境观光探奇旅游区:主要由三清山、上饶、铅山、广丰等游览区组成。本区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清山为中心,以上饶为主要集散地,以高山奇峰与道教遗存七巧妙结合,象形俏石地合天成为主要特色。主要由三清山、上饶、

铅山、广丰等游览区组成。

(5)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旅游区:由景德镇、婺源、浮梁、乐平四个游览区组成,世界瓷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为本区中心和主要集散地,灵光洞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生态旅游的经典”。

(6)井冈山革命摇篮与森林生态旅游区:主要由井冈山,宁冈、吉安、永丰、峡江、玉笥山、遂川白水仙——泉江,连花玉壶山等游览区组成。其中井冈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青原山、玉笥山、白水仙——泉江、玉壶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7)瑞金红色故都客家文化旅游区:包括瑞金的叶坪、沙洲坝(中央苏区根据地)、云石山(长征第一山)、于都的长征第一桥、兴国将军县及石城客家风情等。

(8)临川文化名人名产生态旅游区:主要由临川的“才子之乡”、南城、桔乡南丰、莲乡广昌、千年古村流坑、疏山寺、宜黄军峰山等组成。

(9)武功山——仙女湖生态休闲旅游区:由宜春、新余、宜丰、万载、萍乡、上高、芦溪、铜鼓等游览区组成,其中仙女湖、杨岐山、武功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0)赣南客家文化与江源生态旅游区:主要由赣州章贡区、大余、上犹、崇义、安远、龙南、宁都、会昌等游览区组成。主要景区宋城、梅关―丫山、翠微峰、通天岩、陆水湖、聂都、小武当、汉仙岩、三百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从上可以看出,景德镇的旅游资源特色、发展定位都有其个性,与其他旅游区有较强的互补性,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高知名度,问题在于其创新性和观赏性不足。

与国内其他几个陶瓷名城:佛山、淄博、唐山、醴陵等相比,其活力和市场开拓力落后,影响景德镇的辐射力。

2.自身压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古文化遗址破坏严重,瓷都保护面临的压力更大。城市的脏乱差和交通拥挤混乱,易使游人产生厌烦感。景德镇旅游景点呈大分散状态,景点建设投入少,对外交通虽有改善,但市内交通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需要。

3.素质限制

由于陶瓷文化旅游高雅,对国内大众旅游者而言,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尚未达到艺术性欣赏文化旅游产品层次。由于对市场主体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客源层面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与周边山水风光和生态旅游与工业旅游的结合开发尤为重要。

第五章景德镇瓷业演进、挑战与新瓷都构建

论述了陶瓷的历史演进,景德镇瓷都形成,景瓷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地位。针对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揭示了2004年两会“封都”引发的争议,分析了景德镇与佛山、潮州、德化的优势与差距,近期景市各方关于提升瓷都形象,增强瓷业高科技含量,谋划意境中的景德镇发展框架,部省共建陶瓷新城,三十六项重点工程如何妆扮中国瓷都做了扫描。

第一节华夏杰作千年窑火

陶器创作对于人类进步,文明始现,意义重大,不可替代。只不过世界各地皆有陶器制作,难分先后,成为全人类先足的共同发明,已有万余年历史,先后创造出黑陶、白陶和彩陶。

瓷源于陶,而精于陶,它却是中国人的创造,被誉为华夏第五大发明。据考证有釉的原始瓷出现于商代,是由陶发展为瓷的第一次飞跃,迄今已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此期正值华夏文明进入经典时期。东汉(25—220年)之际创造了青瓷器与黑瓷器,又一次实现由陶变瓷的历史性跨越。唐三彩、青瓷、白瓷、青花是唐代(610—907年)的名品。宋代(960—1279年)出现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而景德镇则后来居上。

景德镇历经千年窑火,锻造成为中国瓷业的代表,世界古代制瓷中心。

新平——昌南——景德镇,C h a n g n a n(昌南)——c h i n a(瓷器)——C h i n a(中国)这就是景德镇的瓷业演进历程。

一、黛山碧流,“水土宜陶”

景德镇群山环抱,森林茂密,碧水汇流,陶土遍布,航运称便,物产丰饶,人民勤劳,为发展瓷业奠定了优良的物质基础。

二、“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据《陶记》、《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浮梁县志》等文献记载,陶器的发明,瓷器的首现均不在景德镇,但她却荟萃了华夏陶瓷精英,勇于创新而雄踞于“世界瓷都”的独特地位。“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言明陶瓷发靱于此已有两千年历史。新近考古发现,其冶陶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较之传统记载又提前数百年。先祖在此,靠山筑窑,伐木为薪,“冶陶粗用”,为瓷业辉煌发展奠定了历史根基。

三、师法越窑,赵慨功高

青瓷被认为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出现于东汉,比白瓷早约400多年,之后形成以

“南青北白”的瓷业空间布局,即以越窑(浙江)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河北)为代表的白瓷两大流派,统领古代中国瓷业的发展。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南移。越窑勃兴,达到瓷业新高。东晋人赵慨,先后在闽、浙、赣为官,因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官宦沉浮,被贬于赣,隐居新平,将其在浙闽了解的越窑制造技艺,引荐于此,又对胎釉配制,器物成型与焙烧工艺进行系列改革,对新平瓷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赵慨导引新平师法越窑,成为景德镇制陶向制瓷进化之始。其功高勋重,被后世人奉祀为“制瓷师主”。明洪熙元年(1425年),镇民在御器厂内修“佑陶灵祠”(师主庙)奉祀,詹珊曾作《师主庙碑记》对此有所记述,赵慨被尊崇为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四、自陈以来,瓷名天下

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大造宫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新平瓷业“自陈以来名天下”。隋代,建筑业生产跨入新阶段。大业年间(605—617年),新平所烧制的两座师象大兽贡于朝,为隋皇显仁宫所用,标志着新平瓷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五、唐窑名品,进贡于朝

唐代新平窑业有了新发展,“陶窑”和“霍窑”是其佼佼者的代表。《景德镇陶录》称:“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壕,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故“陶窑”为陶玉所开,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称为“假玉器”。霍仲初开的“霍窑”,所产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因瓷器精美,贡于朝,受唐高祖钟爱,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设新平县,置陶政,监陶进御。这是景德镇最早设置官家督陶官员。后来,柳宗元的《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大文学家的赞美更增添了新平瓷器的风采。

六、五代窑业,规模显现

近半个世纪以来古窑址调查,在景德镇发现的五代(907—960年)窑址达18处之多,形成规模经济,窑址分布在南河、东河两岸及今市区范围。当年借水运之便,图水力之利,依山傍水,临近瓷土矿坑,主产灰胎青瓷与白胎白瓷。其青瓷与五代越窑器胎釉相似,不分伯仲。白瓷胎致密,透光度好,近似现代瓷。

七、巧匠云集,帝号名镇

宋代承传隋唐五代瓷业精髓,登上制瓷新高。青白瓷(影青釉)使刻花与影青釉交辉,达到光茂致美的艺术效果,使“镇窑”跻身于名窑行列,对昌南瓷业发展有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