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练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练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 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答案 D

4.(2017·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 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 B

5.(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解析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项。

答案 B

6.(2018·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论削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选D项。

答案 D

7.(2017·山东临沂期中)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

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

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李唐政府对昔日旧贵族的打压,一方面是旧贵族依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的现象,故C项正确;非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魏征等李唐名臣虽然依然选择与旧贵族通婚,但却并没有干预朝政的初衷和效果,故B项错误;唐太宗敢于对旧的士族门阀进行正面的打压,就说明这些旧贵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世卿世禄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7·湖南长沙期末)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

解析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权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选D项;魏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时个别王朝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失,故C项错误。

答案 D

9.(2017·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据题干“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B

10.(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 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解析根据材料中李世民的表现,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但贤明皇帝通过自省自察,接纳劝谏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

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

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唐朝科举制发展较完善的以明经、进士为主体的分科考试制度,根据题干中公私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适合明经科考试的儒家经典,也有进士科考试的诗赋、史学教材等,因而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

12.(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

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解析根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选A项;题目中房玄龄并未阿谀奉承,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C项错误;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权至上对历史事实叙述的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罚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罚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罚的改革归纳特点所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每点4分,共12分)

(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每点3分,共9分)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4分) 14.(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

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12分)

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机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

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8分)

据此可知,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唐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4分)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D 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解析:选D。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解析:选D。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项。 3.(2018·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 解析:选A。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选A项。 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选A。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由此可知() A.隋唐时期人口逐渐增加B.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C.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D.自耕农经济逐渐恢复 解析:选A。根据“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等可知,政府对受田者的限制逐渐增加,这反映了受土地有限和人口增多的影响,隋唐政府进一步发展了均田制的内容,A项正确;均田制授田标准由北朝到隋唐的变化,不能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B项错误;“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充分说明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自耕农经济的恢复,D项错误。 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选D项。 4.(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 一、填空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____________。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 4.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 10.南朝出现的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 13.“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 14. 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 、敷藻、裁对、隶事。 18. 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__________`。 22. 吴歌产生于以_____________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2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 ) A.使中央权力削弱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瓦解了宰相制度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使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2.(2019·广西百校联考)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答案 A 解析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C项错误;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3.(2018·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可知,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开支和世家大族对地方控制的情况,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职能的变化,故B项错误。 4.(2019·安徽皖南摸底)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 A.职责广泛B.越级行政 C.位卑权重D.独立执法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 [图证历史] 曲辕犁

[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 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 (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 (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的农业 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4.土地制度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5.重心南移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特别提醒]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

极为名贵。 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 1.发展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 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易误警示]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6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唐朝耕作技术发展2江南经济发展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儒学复兴4中国古代科技特点5唐朝开放的政策6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福建福州质检) 出处记述 《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 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 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 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C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9·江苏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 治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经 济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 化 层 面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 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 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 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3.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 [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1.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唐朝 (1)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205-一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 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③民族交往频繁。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⑤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③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④处理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农业的发展: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②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农田灌溉和农具的改进二、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农田灌溉的发展大运河有利农田灌溉唐朝水利专职官员的设立各地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具的改进灌溉工具→筒车耕田工具→曲辕犁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要点:三大盛世,大一统的局面,统治者存百姓的思想,重农轻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大运河的开通,唐设专职水利官,各地水利工程的修建,筒车和曲辕犁的使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06高考重庆卷)39、根据图5和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

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材料三表1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22467641 河南道 21029924 河北道 109906064 全国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分)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2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2分)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关于我国古代环境问题(1)正确认识唐朝时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利:增加了耕地面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大自然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弊:人水争地、人山争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水旱灾害,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2)造成古代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②土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doc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在公共基础考试当中,经常会涉及到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等多项内容,但学生往往只知其名称,却不知其具体内容,在考试过程中只能靠猜、抓阄等纯运气的方式去答题。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几项制度,顺利通过考试,小编在此详细的给大家介绍其具体内容。 一、府兵制与募兵制 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府兵泛指军府之兵。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成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在实行军民异籍。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与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汗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佣兵自重的局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税,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和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农民身上。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役逃亡的较多;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二、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在赋税制度上,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均田制下的授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钠布或帛)。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政策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服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宣布采用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就有了之后的‘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用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隋朝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农业上:生产工具改进、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兴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上: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D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

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 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材料信息看,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

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3.(2019江西九江模拟)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4.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 A 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无法体现。 5.(2019河北承德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