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汇总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汇总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文件编号: 11-77-A0-CF -C4

整理人 尼克 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附件3

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2019年生命科学部拟资助7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2000万元/项。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相关重大项目名称,例如“染色质可塑性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染色质可塑性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重大项目指

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DNA,通过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并经不同层次折叠,形成复杂的染色质高级结构。细胞核内染色质结构,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可塑性,在基因转录沉默和激活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染色质可塑性相关的表观遗传调控,参与细胞命运的决定,调控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如生殖发育、细胞编程与重编程、代谢和衰老等);而染色质可塑性错误调控引起的异常基因表达,常伴随着一些重大疾病(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发生。

染色质可塑性及其动态调控是当代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对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各层次特征与表观遗传调控机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多元化,高精度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多层次特征与功能解析、染色质可塑性动态调控的分子机制与生物学功能的探索,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肿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

一、科学目标

研究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各层次精细结构及其调控,发现新型染色质结构特征、染色质可塑性调控的新分子和新通路,揭示染色质可塑性调控的新规律和新机制,探讨染色

质可塑性及其调控在重要生理(如早期胚胎、生殖发育等)和病理(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

(一)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各层次特征与功能解析。

(二)染色质可塑性调控的结构基础与分子机制。

(三)染色质可塑性在重要生理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四)染色质可塑性在重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紧密围绕“染色质可塑性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命运调控机制”重大项目

指南

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经过突变积累、细胞转化后,能够在体内不断增殖和迁移的一种恶变组织。肿瘤发生时,肿瘤微环境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共同作用产生免疫豁免区,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不能杀伤肿瘤细胞。其中,肿瘤抑制CTL免疫应答,使其发生功能性耗竭,是机体免疫系统无法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重新启动并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然而,目前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PD-1/PD-L1 抗体仅对20-30%实体瘤患者有效。肿瘤组织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也说明可能存在其它未知的重要机制,导致肿瘤组织对T细胞杀伤和免疫效应的抑制。深入解析肿瘤微环境导致免疫细胞功能耗竭的作用机制,是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

一、科学目标

通过研究和解析肿瘤临床样本和小鼠肿瘤模型的微环境以及其中的免疫细胞,发现或筛选出新的引发T细胞耗竭并影响CTL对肿瘤反应的调控分子,阐述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分子和细胞机制,鉴定相关的分子靶标,并在肿瘤模型进行功能验证,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二、研究内容

(一)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分子特征解析。

(二)肿瘤微环境中影响免疫反应的分子特征及发生机制。

(三)肿瘤侵润免疫细胞调控T细胞功能耗竭的分子筛选和功能验证。

(四)天然免疫细胞和炎症调控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紧密围绕“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命运调控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的共享。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优质蔬菜的分子基础与基因组设计”重大项目指

蔬菜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我国蔬菜育种以高产和高抗为主要目标,对风味和营养品质重视不够,导致目前的蔬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消费方式改变以及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

蔬菜品质是多基因互作的复杂性状,其关键调控位点的发掘和利用,一直是国际蔬菜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蔬菜遗传改良的前沿方向;此外,发掘抗性基因并导入目标品种是通过遗传改良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阐明环境对品质的调控机制,是实现良种良法高品质生产的必由之路。因

此,探明蔬菜品质形成的遗传机理,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和手段,创造兼顾抗性和产量的高品质新品种,是我国蔬菜产业实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一、科学目标

针对同一种主要蔬菜作物,综合运用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解析蔬菜主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发掘调控蔬菜品质形成的关键基因,解析其分子作用机制;探索打破抗病基因与不良品质性状连锁的新方法;进而提出优质多抗蔬菜品种基因组设计的路线图,为培育兼顾产量和抗性的高品质蔬菜品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

(一)控制品质和抗性的关键基因发掘与多组学研究。

(二)控制品质和抗性关键基因的作用机理与代谢调控机制。

(三)抗性与品质基因互作的遗传与代谢调控机制。

(四)环境影响品质性状的机制和调控。

(五)优质多抗品种的分子设计。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五个研究内容设置5个课题,利用同一种蔬菜作物,紧密围绕“优质蔬菜的分子基础与基因组设计”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

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

“纤毛形成的分子机理和生理功能”重大项目指南

纤毛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表面的一种毛状细胞器, 主要由九对微管二联体加上质膜形成。纤毛的高速摆动可以驱动细胞运动或胞外单向液流,也是参与细胞对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信号感知和传送的“细胞天线”,人类多种疾病和纤毛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纤毛的发生和功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中心粒/中心体复制、鞭毛内运输、微管和微丝骨架动力学、分子马达的活性调节、信号转导等复杂过程。由于纤毛结构精细,尺度小于光学衍射分辨率,所以对纤毛多样性结构的组装、动态调控研

究较为困难,对纤毛形成的分子基础和纤毛相关生理功能与疾病病理也缺乏深入认识。随着近年来超分辨光学显微术、电镜断层成像、高通量测序等多种技术的发展,纤毛形成的分子基础以及纤毛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科学目标

聚焦纤毛形成与功能的核心科学问题,利用纤毛结构在进化上保守的特点,选择1-2种真核模式生物,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阐明纤毛形成的分子基础以及纤毛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机制,解析其在外界信号感应、胞内信号通路调控、胚胎不对称发育过程调控、生理稳态维持以及纤毛病发病机理,为探索纤毛相关疾病的有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纤毛发生与解聚调控的分子机制。

(二)纤毛影响个体发育和器官形成的细胞机制。

(三)纤毛对细胞生理稳态和环境感知的调节与作用机制。

(四)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

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纤毛形成的分子机理和生理功能”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互作的分子机制”

重大项目指南

有性生殖是植物传宗接代的必要过程,也是粮食作物产量形成的发育基础。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步骤、多种调控因子的复杂过程。其中,花粉-柱头相互识别、花粉管导向、花粉管与雌配子体的相互作用、配子的特化与受精、以及早期胚胎发生中细胞命运决定等是被

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了解这些重要环节的调控机制是认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规律的前提,也是解决作物杂种优势、杂交不亲和性、育性转换、生殖隔离等育种难题的理论基础。

近年的研究发现,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这些重要环节都贯穿着一个明显的调控机制,即细胞间通讯(Cell-Cell Communications)。授粉亲和性的决定、花粉管导向、配子成熟与特化、精-卵识别,以及胚胎细胞的分化等,无不取决于这种细胞间通讯的精细调控。来自相邻细胞或自身细胞(即细胞微环境)的发育信号分子(包括短肽、离子、甚至气体分子)是启动其发育行止、决定其发育命运的必要指令。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是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一、科学目标

利用2-3个模式被子植物,重点解析其配子发生、传粉、受精过程中细胞互作的信号转导途径,揭示植物有性生殖和育性调控的分子机制,为解决杂种优势利用等实践问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配子发生过程中细胞互作的分子机制。

(二)传粉过程中细胞互作的分子机制。

(三)双受精的分子机制。

(四)作物有性生殖的比较研究。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利用1或2种模式植物,紧密围绕“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互作的分子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异源多倍体作物进化和驯化的分子基础”

重大项目指南

多倍化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现存植物中有超过70%的物种以多倍体的形式存在。多倍体可分为同源多倍体与异源多倍体,其中小麦、棉花和油菜等重要农作物均是典型的异源多倍体。多倍体往往具有明显的表型

优势,如器官增大、品质变优、适应性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使其对新环境和变化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也更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以上各种优点使得多倍体作物遗传育种成为增加产量、提高抗性和改良品质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快速变化、有效耕地面积锐减与人口数量的激增,快速驯化和创制新型的高产、高效、环境友好、适应性广的作物新品种已成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其中新型异源多倍体作物的创制与定向驯化是解决上述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多倍体进化和驯化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以典型的异源多倍体作物为研究对象,从全基因组层面理清不同亚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轨迹,解析核型稳定的细胞遗传学基础,克隆驯化关键基因并解析其调控网络,阐明多倍体作物适应性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多倍体作物分子遗传改良和新型多倍体作物的培育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一、科学目标

以异源多倍体作物及其二倍体祖先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形成与人工合成的多倍体材料体系,综合采用农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和手段,揭示异源多倍体作物物种形成机制以及成种后亚基因组在进化和驯化过程中的遗传与表观遗传变异规律,克隆重要驯化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阐明异源多倍体作物适应性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

为解决多倍体作物新品种培育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提供原创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异源多倍体作物亚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

(二)异源多倍体作物核型稳定的遗传机制。

(三)异源多倍体作物驯化的基因组学基础。

(四)异源多倍体作物适应性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紧密围绕“异源多倍体作物进化和驯化的分子基础”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作物杂种不亲和与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

重大项目指南

物种形成和生殖隔离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物种间存在不同的生殖隔离机制,导致种群之间不能

交配(合子前生殖隔离)或者不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合子后生殖隔离)。合子后生殖隔离由不同种群的基因组分化和互作所导致,包括杂种不育、杂种致死、杂种劣势和杂种衰败等多种杂种不亲和类型;其中杂种不育是植物合子后生殖隔离的主要机制,对促进物种的初期分化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物种间和亚种间合子后生殖隔离的分子机制,是探索物种起源生物学机理的切入点。

作物的种间或亚种间杂交种由于双亲遗传差异大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然而,普遍存在生殖隔离或杂种不亲和现象。其中,杂种不育一般由多个遗传分化的基因位点控制,阐明其分子机制是打破生殖隔离,实现强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随着多种植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入研究作物杂种不亲和位点以及相应基因的分子作用机理和起源演化机制,已成为作物学、分子遗传学、生殖生物学、物种形成与分子演化研究的前沿领域。

一、科学目标

以同一作物不同种或亚种的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遗传分析,鉴定控制杂种不亲和性的基因位点,克隆相关的基因和等位序列结构变异,揭示杂种不亲和及其亲和性的分子作用机制,阐明杂种不亲和基因座位的起源和分子演化机制以及与物种形成的关系,从而克服杂种不亲和性,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二、研究内容

(一)种间或亚种间杂种不亲和位点的鉴定、遗传特征分析和精细定位。

(二)杂种不亲和基因的克隆及其调控杂种不亲和与生殖隔离的分子机制。

(三)杂种不亲和基因座位的起源演化机制及其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四)创建克服作物杂种不亲和的遗传改良材料和分子育种技术。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以同一作物不同种或亚种的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作物杂种不亲和与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7月10

日印发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肺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单位"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肺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夏敬文!陈小东 !!肺癌是常见的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病的男性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统计资料#在男性癌肿病例中#肺癌发病率急剧增多#居第一位’既往治疗多以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传统的放化疗在肺癌治疗中的进展已放缓#!"世纪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迅速发展#发现肺癌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密切关系#因此肺癌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肺癌综合治 疗中的重要部分(,)’肺癌的患者常呈现免疫功能抑 制#而且免疫功能愈低#预后愈差’应用免疫疗法作为治疗肺癌的一种措施#可能有助于机体对癌肿的抵抗能力’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 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 )’ !!主动免疫疗法!"!!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目前主要应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刺激因子通过非特异性的作用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左旋咪唑等’也可用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白介素($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但由于肺癌的肿瘤抗原性不强#目前这种治疗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肺癌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的难点在于肿瘤抗原的逃逸’然而随着对肿瘤免疫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和抗独特性抗体作为疫 苗的发现使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成为可能( #) ’某些抗独特性抗体与抗体上的抗原相关位点结合#能够模拟外来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中替代性抗原’动物模型的实验已表明疫苗对肿瘤的免疫效果 (() ’一些 常见的肿瘤抗原如%Z 4$1F %,$[Q !$S I Q 等用来制作抗肿瘤疫苗’而Q %细胞疫苗是目前的热点#Q %细胞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而研究发现腺病 毒载体在承载外源基因较其他载体在基因转染方面有优势’包括能够激活未成熟和成熟的Q %细胞#能高表达树突状细胞%Q %细胞&#且Q %细胞疫苗较 少产生抗体#即使没有治疗性的转染也能提高Q % 细胞的功能’目前已经能够从患者外周血中制备大 量的Q %细胞来供制备疫苗((#-) ’还有学者进行试 验来测试Q %细胞捕获肿瘤细胞的能力#同时提供了一个应用经过修饰的腺癌细胞系%4-(0\1,&的体外系统来测试肿瘤抗原的替代品’实验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Q %细胞#当其在与处理过的4-(0细胞或外科手术取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共培养#可以明确的通过电镜或流式细胞仪发现Q %细胞摄取肿瘤细胞’更重要的是#Q %细胞运载的4-(0\1,细胞能有效的将肿瘤抗原摄取和递呈给H 细胞#从而激发相应的免疫反应’而且还发现由Q %细胞运载的灭活的肿瘤细胞比其运载的肿瘤细胞的 裂解物更能有效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应答( .) ’+26I :/838;等在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 在"+#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应用腺病毒载体承载的自身肿瘤细胞来源的疫苗来检测其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疫苗通过皮下注射每两周一次# 共#!.次#在’#例患者中.*例患者被成功接种#(#例患者得到有效免疫’而副作用仅为局部注射部位的毒性反应#占总人数的0#)’研究发现有效免疫后的患者中持久分泌[1\%$G # 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愈后#提示疫苗接种成功对生存率的密切相关性(*)’[?2::等 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肺癌疫苗%[V 4d &进行试验’在试验的#-例患者中应用疫苗#采取#种不同剂量#前两周为每周免疫,次#!周后为半月免疫一次’结果发现毒副作用小#毒副作用主要为流感症状’试验者中有,例发现肿瘤的减退#而有!例#年以上未发生肿瘤转移’肺癌疫苗%[V 4d &目前已开展针对肺癌亚临床性的研究’肿瘤相关抗原1F %\,的疫苗也在研究中# 目前正在进行对非小细胞肺癌$期患者的试验中’肿瘤相关性抗原1/@2\#的疫苗已进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欧洲(’个机构参与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参加者,’"例#其中,!"例应用针对1/@2\#的疫苗%[$E !(0-##&#."例应用安慰剂#*(例经免疫组化测得1/@2\#%P &’而针对小细胞肺癌的疫苗主要集中对[Q !$[Q #的抗独特性抗体的研究’[Q !的抗独特性抗体,4*免疫治疗在$期临床试验’[Q #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年!月第!-卷第!期!$293R 2;T 87$=;G <728@ :12U$98#G 2O!""-#V

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

!!作者单位""##M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 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 白!澎!综述!张沪生!王毓洲!审校 !!!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及实验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肺癌的免疫治疗主要分为"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抗肿瘤抗体及其导向治疗$过继性免疫治疗$抗肿瘤的细胞因子疗法及基因治疗& !关键词"!肺肿瘤) 免疫治疗!!肺癌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现肺癌患者超过"千万$占全世界新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J @[&仅$###年就有")##万人死于肺癌&由于以手术,化疗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寻找治疗肺癌的其它方法就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及科研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再次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对近年来在肺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及肿瘤免疫治疗概述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或受到抑制时$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抗肿瘤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而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免疫监视理论认为$正常机体每天都会有少量细胞发生恶变$而机体的免疫系统则在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细胞,P 细胞及其产生的相应抗体$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条途径将这些恶变细胞清除&但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是有限的&当机体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 大量细胞发生恶变时$免疫监视系统不能及时将其完全清除$而肿瘤细胞又可通过抗原调变,分泌封闭因子及免疫抑制因子或使机体逐渐对其产生免疫耐受等途径来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使肿瘤得以在体内进一步发展& 肿瘤免疫治疗学的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发现患有感染性疾病的肿瘤患者$其预后往往要好于不伴有感染性疾病的肿瘤患者$并由此联想到这种现象有可能与免疫刺激有关&以后$人们又逐步观察到机体的某些抗癌免疫反应,机体对 肿瘤的免疫监视作用$并发现个别肿瘤有自发消退的情况$ 因而认识到肿瘤与免疫有密切的关系&早年人们采用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来治疗肿瘤$取得了初步效果&自$#世纪M #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特别是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肿瘤的免疫治疗得到了飞速进展$ 并逐步形成了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而免疫治疗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内容之一$具备其特有的优势"首先$即使是类似于复杂蛋白质中单个氨基酸改变这种极其微小的变化也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且免疫系统可对自体正常成分,异己成分及病变成分加以区别$因此不会产生化疗,放疗等疗法引起的强烈的甚至是致死性的毒副作用&其次$免疫系统可对常规方法不能发现和根除的肿瘤细胞隐匿性微转移灶加以清除$因此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患者术后辅助 治疗措施$其前景是乐观的*"+ &目前认为$ 免疫疗法能清除少量播散的肿瘤细胞$而对于实体瘤作用有 限*$ +& %!肺癌的免疫治疗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许多物质#主要是微生物及其制剂%可以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活性$非特异性的增强免疫功能&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就是通过这些物质的刺激$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这种方法不依赖于肿瘤抗原的识别$也不受&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F O <&%限制&自$#世纪!#年代以来$ 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等相继应用于临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微生物制剂得到研究和应用&日本学者采用溶链菌制剂#X V <>)$%雾化吸入法治疗支气管肺泡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肺泡内的X V <>)$在局部激活了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诱导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并产生多种细 胞因子#如S Y <$,:&A <(等%*)+&1 9Q 9G 3,3等将"!$#个手术切除原发灶后的非小细胞肺癌 #&1O Y O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X V <>)$辅 !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年E 月第$>卷增刊!1-0,%-57*.1I 5A 3.-*4+B -C10*$26+J $##>$K 38J $>$16778  万方数据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中国肺癌杂志2014年3月第17卷第3期 Chin J Lung Cancer, March 2014, Vol.17, No.3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何圆 尤长宣 【摘要】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性死亡的首要因素,发病率、死亡率高,预后较差,急需开发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疗法。作为术后辅助或是姑息治疗手段,免疫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免疫疗法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如免疫检测点受体抑制剂(抗CTLA4抗体、抗PD-1抗体、抗PD-L1抗体)、主动性免疫疫苗(L-BLP25脂质体疫苗、Belagenpumatucel-L 疫苗、MAGE-A3蛋白疫苗)、过继性免疫疫苗(CIK 细胞)等,研究表明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缓解率较前提高,前景值得期待,II 期/III 期临床试验亦在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当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疗法原理、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待解决问题作一概述。 【关键词】 肺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Immunotherapie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Yuan HE 1 , Changxuan YOU 2 1 Graduate Student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2Department of Oncolog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ngxuan YOU, E-mail: ycx6026@https://www.360docs.net/doc/c85030080.html, 【Abstract 】 Globally,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 of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ith poor prognosis, which needs some more effective and less toxic therapies. The immunotherapies offer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n both the adjuvant and palliative disease settings. A number of promising immunotherapies based on different mechanism have now been evaluated showing an increasing response rate. Moreover, further phase II/III clinical trials will be indicated to explore its value. These includ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ti-CT-LA4 antibody, anti-PD-1 antibody, anti-PD-L1 antibody), active vaccination (L-BLP25 liposome vaccine, Belagenpumatucel-L vaccine, MAGE-A3 protein vaccine) and adoptive vaccination (CIK cell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ill draw a summary on the theory, clinical trials, toxicity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of the immunotherapies in NSCLC. 【Key words 】 Lung neoplasms; Immunotherapies; Progres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s fro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071847),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S2011010003881), Guangdong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No.2012B031800394), Wu Jieping Medical Foundation Funded Special Clinical Research Projects (No.320.6799.1118)(all to Changxuan YOU). DOI: 10.3779/j.issn.1009-3419.2014.03.17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8107184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2011010003881)、广东省科技项目(No.2012B031800394)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项目(No.320.6799.1118)资助 作者单位: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级研究生(何圆);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尤长宣)(通讯作者:尤长宣,E-mail: ycx6026@https://www.360docs.net/doc/c85030080.html, )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癌症相关性死亡因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约占肺癌总数80%-85%,吸烟、环境污染(厨房油烟、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构成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早期接受治疗NSCLC 患者超过40%会出现肿瘤复发,因此晚期 NSCLC 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5%,预后较差[1]。以铂类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治疗NSCLC ,患者肿瘤缓解率仅为20%-35% ,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 mOS )为10个月-12个月,分子靶向治疗与化疗方案相比,可延长NSCLC 患者无疾病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但患者mOS 未获益[2]。因此标准治疗或因严重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骨髓毒性等)或因经济学毒性(分子靶向药物价格较昂贵)已使其处于治疗瓶颈水平,急需开发一种新的NSCLC 疗法。目前免疫治疗NSCLC 在I 期/II 期临床试验中结果良好:肿瘤缓解率提高、毒副作用小、患者易耐受,这将为NSCLC 治疗开发新领域。

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肺癌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常见、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 80% ~ 85%为非小细胞肺癌 (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尽管目前在肺癌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进步,逐步形成了以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学科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极大地改善了肺癌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肺癌的 5 年生存率仍然很低,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不断深入研究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免疫治疗药物取得突破性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项研究免疫抑制剂的单药疗法和联合疗法在肺癌治疗中作用的临床试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和调节机体攻击肿瘤细胞的功能。肿瘤的免疫治疗就是通过修复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控制并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免疫检查点阻断( 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ICB)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以重塑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系统抗肿瘤能力,进而杀灭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 1 (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 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 -1( pro- grammed death receptor-ligand1,PD-L1) 信号通路抑制剂是目前研究最

多、使用最广泛的免疫治疗药物之一。 1992 年 PD-1 由日本京都大学本庶佑教授发现,是 CD28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主要在激活的 CD4+ T 细胞、CD8+T 细胞、自然杀伤 T 细胞、 B 细胞和活化的单核细胞表面表达。它的配体包括 PD-L1 ( B7-H1 /CD273) 和 PD-L2( B7-DC /CD274),肿瘤细胞以表达 PD-L1 为主。 1999 年 PD-L1 由中国科学家陈列平发现。 PD-1 与 PD-L1 结合形成一种 T 细胞抑制性通路,阻止 T 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这些因子在正常机体中表达,可以减轻免疫应答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防止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但一些肿瘤细胞也会表达 PD-L1,形成免疫逃逸,减弱 T 细胞在肿瘤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杀伤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因此,抗 PD-1/PD-L 信号通路可以通过打断该通路,恢复抗瘤 T 细胞的功能,杀伤肿瘤细胞。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PD-1/PD-L1 抑制剂在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上疗效显著。此外,还发现 PD-L1 的表达水平和药物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肿瘤对药物敏感性的指标。 PD-1/PD-L1 抑制剂在 NSCLC中的临床应用 抗 PD-1 抗体 Nivolumab(纳武单抗 ) 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人类免疫球蛋白 IgG4 单克隆抗体。其与 PD1 结合,可有效抑制 PD1 及其配体相互作用,增强 T 细胞抗肿瘤作用。 2015 年被 FDA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_王汉萍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王汉萍张力 #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 北京 100730 摘要 :肺癌居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 大部分患者发现即为晚期 , 早期患者术后也容易复发。传统的化疗有效率低 , 靶向治疗对于敏感突变者疗效好 , 但远期耐药不可避免 ; 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lung cancer , NSCLC 的免疫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 有多种疫苗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针对Ⅲ B 、Ⅳ期的疫苗包括 L-BLP25、 Belagenpumatucel-L 、 EGF 疫苗、 TG4010、 Talactoferrin 、多肽疫苗等。作为 NSCLC 术后辅助治疗的疫苗有人类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 -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高度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 , CTLA-4抑制剂Ipilimumab 在鳞癌中显示了优势 , 其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PD-1/PD-L1在鳞癌方面虽有优势 , 但其安全性需要注意。 关键词 :肿瘤疫苗 ; 非小细胞肺癌 ; 免疫治疗 ; 临床试验 中图分类号 :R734.2/R730.51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1877/j.issn. 1672-1535. 2014. 12. 03. 09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1]。而肺癌中 NSCLC 占到 85%左右 , 其发病率高 , 且预后差 [2]。而 NSCLC 患者中有 70%在诊断时已经为局部晚期或晚期 , 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 而可以手术治疗的早期 NSCLC 的术后复发率也在 30% 40%[3]。 对于局部晚期或晚期的患者 , 传统的一线铂类二联化疗有效率始终不能突破40%, 而且化疗相关副作用一直是令医生和患者头痛的问题。近十年来 , 在NSCLC 治疗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最大进展 , 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 [4]和 EML4-ALK 融合基因抑制剂 [5]两种药物在存在相应突变的患者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 , 并被广泛使用 , 使得

小细胞肺癌终于有救啦,免疫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小细胞肺癌终于有救啦,免疫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在临床工作中,我所在的医疗团队积累了为数不少的肝癌免疫治疗临床病例,之前我也结合相关文献,向广大癌友介绍了一些以免疫治疗为核心的多种抗肿瘤方法相结合的治疗肝癌成功经验。随着人们对免疫治疗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几乎拓展到各个部位实体肿瘤的治疗领域,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小细胞肺癌是肺癌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占到了整个肺癌人群的15%左右,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比,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较高,极易出现全身转移,患者生存期较短,常规化疗及放疗效果有限,是肺癌治疗中的一大难点。那么,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可以从中获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中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下面,小编向大家梳理一下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最早开展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临床研究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CTLA-4抗体“伊匹目单抗(Ipilimumab)”。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提到(肿瘤科医生带你认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何治疗恶性肿瘤),这个药物可以调动我们体内的幼稚淋巴细胞向成熟淋巴细胞的转化,使T淋巴细胞的数目大大增加,而T淋巴细胞是抗击肿瘤细胞的“主力军”,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2013年欧洲学者首先报道了Ipilimumab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可以延长肿瘤的复发

时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2016年公布的进一步III 期临床研究结果,并没有支持II期研究的结论。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CTLA-4抑制剂联合化疗可以使小细胞肺癌患者获益。Ipilimumab联合化疗并没有比单纯化疗延长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1]尽管第一类免疫治疗药物并没有显示出在治疗小细胞肺癌上的优势,但是免疫治疗专家并没有放弃对这一未知领域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2016年在肿瘤权威杂志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另一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ivolumab(PD-1抗体,O药)单药或者Nivolumab + Ipilimumab(PD-1抗体+CTLA-4抗体)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结果,发现Nivolumab单药或者Nivolumab + Ipilimumab均可以延长晚期化疗后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双药联合方案可以使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达到30%,这一数据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化疗的疗效。因此,被肿瘤科医生广泛接受的NCCN指南在2017年第一版,将Nivolumab单药或Nivolumab + Ipilimumab作为复发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推荐方案。同年,在美国肿瘤年会(ASCO)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最新数据也得到了公布。结果显示,双药联合的治疗方法,可以使23%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缩小,26%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2年。即使是Nivolumab 单药治疗,也有11%的肿瘤缩小概率和14%的2年生存率。

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应用

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应用 非小细胞肺癌疾病知识及治疗现状 1、非小细胞肺癌在所有肺癌所占的比例约为 C、0.85 2、根据NCCN指南,晚期NSCLC患者在行分子检测时,应同步进行() D、PD-L1检测 3、一线治疗转移性且无EGFR/ALK突变的非鳞NSCLC的免疫治疗方案是() A、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铂类化疗 4、NSCLC的免疫治疗作用机制是() B、肿瘤细胞可利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使T细胞失活,实现免疫逃逸 5、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治疗NSCLC的作用机制是()

B、主要作用于S期,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周期,导致DNA断裂 免疫治疗疗效特征与免疫相关疗效评估标准 1、以下不属于免疫治疗疗效的特征的是() A、短期生存 2、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显示,出现假性进展约为() C、5-10% 3、目前临床对免疫疗效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仍为() B、RECIST v1.1 4、关于疾病进展后继续治疗的概念不正确的是() B、患者出现假性进展 5、RECIST v1.1对比iRECIST区别正确的是()

D、iRECIST:新病灶均需单独记录(不加入基线靶病灶的总和计算) 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 1、以下属于导致PD-1抑制剂永久停用的指征() D、复发的任何3级或严重不良反应 2、NSCLC的免疫治疗作用机制是() B、肿瘤细胞可利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使T细胞失活,实现免疫逃逸 3、大多数irAEs的治疗原则是() A、暂停给药±皮质类固醇激素 4、PD-1抑制剂免疫出现肾炎的相关不良反应的比例约为() C、0.004 5、不属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模式特点的是()

肺癌生物的治疗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1]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外来异物的功能,另一方面消除体内衰老细胞以及发生突变的细胞(有的突变细胞会变成癌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和癌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癌症的最终演变。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其免疫系统的强大足以及时清除突变的癌细胞。但对于癌细胞病人来说,普遍存在免疫系统低下,不能有效地识别、杀灭癌症细胞;另一方面,癌症细胞大量增殖,会进一步抑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且,癌症细胞有多种机制来逃脱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杀伤,癌症的免疫治疗就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提高癌症的免疫原性,给机体补充足够数量的功能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相关分子,激发和增强机体抗瘤免疫应答,提高癌症对机体抗癌症免疫效应的敏感性,在体内、外诱导癌症特异性和非特异味性效应细胞和分子,达到最终清除癌症的目的。 癌症生物免疫治疗,其作用不是杀死全部癌症细胞,而是由于当癌症细胞负荷明显降低时,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后,通过清除微小的残留病灶或明显抑制了残留癌症细胞增殖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癌症免疫治疗正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来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杀灭和抑制其增殖。肺癌生物治疗- 肺癌生物治疗 肺癌是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发展迅速,而且极易转移,多数病人发现肺癌时已经出现转移,此时治疗起来就很棘手。只有目前的生物治疗可以解决这个烦恼。 为了治疗这样的肺癌,以往采取的治疗方式都容易过度,像对肺癌有远处转移的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此时他们的机体状态一般都很差,若进行手术,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手术对机体的损伤及其并发症可能使患者过早结束生命。另外,化、放疗还会严重影响抵抗力,损伤重要器官。因此,“手术或化、放疗等激烈治疗带来的痛苦可能比癌症本身更重”,甚至可能加速死亡。但是当患者出现晚期症状的时候,并不能宣判患者已经丧失了生命延续的可能,而是要针对不同的症状,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肺癌是目前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人类癌症死亡的首要病因,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