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有效利用

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有效利用
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有效利用

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有效利用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和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我园在开展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本着“活动区达到环境创设主题化,区域设置科学化,材料投放精细化,教师指导有效化,幼儿发展最大化”的指导策略,在“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活动区与幼儿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精细化的研究,力争使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如今我园活动区已具备了自己的特色,下面就我园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向各位领导同仁简要汇报交流如下:

一、农村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运用与展现。我园活动区在经历了对自然材料的收集利用的初始阶段―其教育价值的反思阶段―广泛的实施实践阶段―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初步试用――材料的收集与运用。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依托于操做材料的可探究性以及其丰富的可变换性,而农村幼儿园丰富的自然材料、传奇的

民间工艺为我们的区角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材料资源。自然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手可得,造价低又无污染,而且深得幼儿喜爱,自然材料在初始阶段是作为一种替代品进入我园区角的。所谓替代,就是收集相似的自然材料代替区角中配置的成品材料。例如大班的棋类游戏区中的棋子,由于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经常丢失,教师就收集了一些杏核、石头、植物的种子等替代成品中的棋子,却发现幼儿的兴趣更高了。再如,在小班的智力游戏区――穿珠活动中,除了成品的珠子之外,教师又试着投放了一些高粱芯、瓶盖,孩子又来了兴趣,他们尝试着穿起来当项链、手镯,挂起来当鞭炮。中班的孩子可以根据高粱秆的长短、粗细等不同进行排序活动、比较活动,还有各种大小不一的树叶,孩子们可以用来粘贴、按照大小进行排队等等。自然材料在区角中的运用,引起了老师、幼儿、家长的极大兴趣。

教师方面:当区角材料需要补充的时候,教师会启发孩子,这个可以用什么来代替?

幼儿方面:长长的海螺壳像哨子,我们可以拴上绳子挂在脖子上;海螺壳里面有风的声音,小朋友可以听着玩儿。

家长方面:很好奇,个别家长主动为我们收集来各种颜色的豆子:红豆、黄豆、绿豆等等,希望能够“物有所用”。

由此可见,在自然材料被作为替代品的初始阶段,教师已经意识到自然材料在区角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并萌发了将

此类材料引入活动区的动机。作为家长,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如此丰富的东西能在幼儿园得到运用很奇怪,愿意帮助幼儿园搜集、提供材料,并且提供的材料显示了一定的选择性、预见性。

第二阶段,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反思应用阶段

能够让孩子在区角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并促使活动情节不断深入,关键在于材料的可研究性、可创新性、以及新鲜度。农村自然材料的引入,无疑引起了孩子探究欲望。兴趣是行为的先导,如何在更多的区域内引入自然材料呢?如何发挥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区域,在不同班级的教育价值呢?首先,在教师中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入地研究。

举措一:让孩子的创造引领活动取得发展,启发教师换角度思考,探索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做法:把相同的材料投入三个年龄班的操作区,让孩子自由玩,教师观察、记录、分析。例如:高粱秆的运用,小班孩子用来穿珠子,根据不同的颜色玩“接龙”游戏,排序等;中班孩子用皮和芯插接成眼镜、梯子、跷跷板、船、弹力玩具等;大班能力强的幼儿用玉米秆,高粱秆变成帘子,能力弱的幼儿在帘子上用废旧材料进行装饰。装饰好的帘子可以做屏风,也可以粘贴孩子的美工作品。户外活动时,大班的孩子还把玉米杆拼成梯子,房子等的形状,练习跳、跨越等活动。由此可见,相同的材料在不同

的班级里会体现其相对不同的教育价值。

举措二:特色活动区评比活动。为促进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广泛利用,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在活动区角活动中的教育价值,我园组织了“自然材料的运用”为特色的活动区评比活动。该活动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区角的创设,主要定位在自然材料在各区角投放情况,创新利用情况。第二环节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材料开展活动及延伸活动。以此活动为切入点,教师们充分拓展了自然材料的运用空间。例如黄泥:在操作区,孩子们发现了硬泥和软泥、生泥和熟泥的不同特征,并通过主动探索与尝试,选择适宜的泥块改变原有的形状,从事美工活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提供图片,模型以及适时的指导,教幼儿学习基本技法,通过添加各种辅助材料――木棒、各种植物的种子等,幼儿捏制出了各种小动物及食品水果等。在建构区,孩子们合作构建城堡,大桥等造型,或进行“摔瓦屋”的竞技比赛;在其他社会性区域里,孩子们可以运用成型的泥制品进行交往。由此,单一的材料,通过教师有目的、分层次的投放,实现了自然材料在操作区、益智区及社会性区域中的教育价值。

课程的建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自然材料,是农村幼儿园宝贵的课程资源,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成为课程建构的一种局限。活动区与课程主题的有效结合,是自然材

料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机会,使其实现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制作更加完善。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想象去制作,只有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才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大班的《巧巧刺绣房》,本班教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通过参观、邀请我们刺绣艺人的指导以及提供丰富多彩的刺绣材料如:充子、钩针、多针、顶针以及各色毛线、餐巾、一次性竹筷、玉米皮、凉席子等,幼儿在提供的餐巾上、蛋糕盒上进行刺绣,玉米皮做成鞋垫进行刺绣。麻袋、凉席等这些辅助材料在幼儿眼中具有“再生”的潜力,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大胆探索,作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其次,教师引势利导,将失传多年的多针,重新捡回利用,一次性竹筷当作织围巾的棒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辅助材料,激发了幼儿刺绣活动的欲望,初步尝试并掌握了钩针法、扒针法、多针法、倒织法等技能,并能作到一副作品多种织法相互使用。如李铭小朋友的《大熊猫》作品,大熊猫采用了多针的方法,而竹叶和竹竿则分别采用了扒针法和倒织法,使熊猫有了一定的立体感,更加突出了小动物的可爱形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开展区域互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基础,是未来人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应具备的能力。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各区域之间联合起来。如《巧巧刺绣

房》活动分为三步曲:美工区设计――绣房加工――工艺品店拍卖,丰富了孩子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如:美工区的幼儿设计半成品材料,在餐巾纸上、蛋糕盒上画上花草树木;玉米皮作成鞋垫的样子;麻袋作成长围巾、硬纸壳设计成的小扇子、三角围巾、手提包、鞋垫等形状,再在上面画上各种图案,然后拿到《巧巧刺绣房》进行刺绣完成作品,最后运到“小小工艺店”进行展览拍卖,可谓一举三得,孩子们也真正体验到成功、合作的快乐。

角色游戏的开展是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是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于是我们各班开设了社会性区域活动,如大班的“快餐店、烧烤店”中的“食品”、以及各种“炒菜”丰富多样,应有尽有,而这些“食品、炒菜”都是幼儿自己制作的,每当活动开始时,幼儿分工明确,有的制作“食品”,有的“炒菜”,他们忙的不亦乐乎,而当营养丰盛的一桌子菜摆在幼儿面前时,其他区域已完成计划的幼儿迫不及待地来到“快餐店”大吃一顿,这时游戏又进入高潮,他们吃着、说着、笑着,脸上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举措三:农村自然材料来自于农村家庭及社区,紧紧依靠教师收集的一些自然材料显然很难满足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家长资源恰恰满足了我们的这一需求,如何加以引导利用这一资源呢?于是我们在区角活动评比之后开展了一

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重点展示自然材料在区角活动中的利用价值,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运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发展。由此给家长一种理念:自然材料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对幼儿进行了勤俭节约、环保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活动家长一百个支持。在以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积极地参与收集活动,并逐渐的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所定歧视和运用的区角及发展价值。

第三阶段:农村自然材料在区角活动与课程结合的过程中的纽带作用――特色形成阶段

自然材料的运用、区角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及家长之间的互动。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自然材料的运用已逐渐成为我园课程的一大特色。那么,自然材料的广泛运用是否会有利于课程主题之外,如何实现其自然的融合呢?举例说明一下我们的做法:根据课程目标,确立活动主题;根据主题内容及孩子的兴趣,创设活动区,投放材料。例如:教师依据《春天说了什么》的主体目标,设置了有情景的活动区,引导幼儿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为了让幼儿了解天气情况,适应天气变化,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气象台由阴、晴、雨、雪等标志固定在一个画面上,孩子报告天气就是简单的操作一下标志的做法。如今,我们设置了一个活的气象台,在这里幼儿们可以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1、记录今天的天气,选择与天气相适宜的服装;

2、观察并记录昨夜星空,预测明天天气;

3、记录并统计本月的气温变化。

如小班,教师预先做好的太阳、云、雨、雪等的立体标志材料,直接用子母扣扣在画有背景的天气板上,给孩子选择的衣服也是家长从家里带来的婴儿衣服、鞋等穿戴在记录旁的比幼儿稍矮一点的娃娃身上;中班,幼儿用自制的图片来表示天气和适宜的衣服;大班,幼儿用自己的画、符号、数字和图表来表示。小小的气象台,使幼儿学会了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会了生活。

又如自然角里的新尝试。以前自然角里,孩子们的活动只是给植物浇水摆弄,这样做的目的是美化环境,至于幼儿获得什么知识经验,我们没有深入研究过,通过学习“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后,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角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有了新的认识,把幼儿的疑问或争议来引发活动如: “他们的叶、根、径一样吗?”、“那种材料最好用?”、“谁先发芽?”“苗苗真的追阳光吗?”等疑问,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分类发现花的叶子有很多种,同样是圆形叶子,还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同样是长形叶子,还有宽窄之分,颜色之分;在探索植物径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植物的径原来也各不相同,扁豆、黄瓜的径会爬,而西红柿、茄子的径不会爬,还有的植物,他们的径有的粗、有的细,

有的是棕色的,有的是绿色的……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懂得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同时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乡土自然课程的形成――总结提高阶段

&n

环境规划复习资料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4、环境规划决策特征: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5、分担率=单个污染源排放量/所有污染源的总排放含量 6、大气环境污染预测:比例法、箱式模型法、高斯烟流模型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8、能源弹性系数是年平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和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1、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立的“33211”工作重点指的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SO2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3、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按规划目的划分,可分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 4、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5、循环经济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复合生态、人类生态和产业生态。 6、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7、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水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8、进行规划方案费用的比较评价,通常可采用净效益和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9、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特性有关。 10、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水环境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11、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2、环境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13、环境规划的重点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14、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3类:①容量总量控制,②目标总量控制,③行业总量控制。 15、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SO2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 16、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17、土地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18、乡镇环境规划的体系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规划范围可分为县域环境规划和镇区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19、环境规划范围的界定是以整体意义上的环境为基础,应该逐步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20、我国的七大水系是指: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太湖。 21、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在未来环境规划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方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22、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

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其他工作总结范文.doc

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 计划-其他工作总结范文 乌拉特中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根据市保护局及旗林业局工作安排部署,在上级业务部门及当地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半年来,经过全站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资源管护情况 今年以来,我站始终把资源管护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随着保护区环境的改善,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数量日益增加。在巡查中,屡屡可见各种野生动物出没。今年在沙尔德勒管护点234小班边境线发现一群野驴,估计有20多只,是最近几年发现最多的一次。在哈尔哈单管护点也发现了一大群鹅喉羚大约有40多只。还有其他野生动物,比如赤脊游蛇、沙鸡、狐狸等都随处可见。 4月初,在市保护局牵头下,我保护站组织护林员在临河党校召开了第四次护林员培训班学习活动。参会人员68人,会上市保护局领导做了发言,对保护区今后的护林工作做了详尽的布置和介绍,会上还和护林员签订了2017年的管护合同。 5月4日,窦局长组织站里职工到保护区的育苗基地种植黑

枸杞,并对基地里的其他树苗进行了剪枝、浇水、除草等一系列养护工作。出动职工5人,种植黑枸杞1.5亩。 5月13日,我保护站职工和市保护局、市野保中心、环境保护志愿者一起到狼山水库黑鹳的栖息地进行环境清理行动。 5月24日,市保护局霍局长、郑科长、李科长协同新华保险办事人员对保护区森林保险面积进行了划分、勘验。25日对叉枝圆柏保护区也进行了勘验,调查。 6月23日,自治区环保厅牵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我保护区就阿尔其山叉枝圆柏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整改。档案整理、实地落界、保护巡查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自然保护区的工作。 二、宣传工作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加大天保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爱鸟周”等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加大管理的巡护和宣传,悬挂和书写标语38幅,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出动宣传车辆15车次,录音播放15次,图片展示15次,提高了周边牧民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使周边群众自觉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有效制止了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侵占林地、毁林开垦、非法开矿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保障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安全,保护区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环境学复习试题及答案范文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2. 水环境容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 清洁生产 5. 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 主要污染物?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3. 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4. 简述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体系。 5. 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6. 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三、论述题 1. 论述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 及其防防治对策。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4.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的整体预防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轻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减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5. 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 (1)富山事件(骨痛病):镉污染; (2)米糠事件:多氯联苯污染; (3)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煤尘、重金属、粉尘污染; (4)水俣事件:甲基汞污染; (5)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6)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 (8)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 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 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 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3.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大 (4)控制复杂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 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 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 [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 (1996—2010)。

森林资源复习资料

1 名词解释:森林资源管理: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永续利用: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间断地产色很能够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鸡翅上,扩大森林的利用量。 2 试述林业的特点及其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关系(论述p2,p3)答:(1)林业特点如下:森林功能和林业经营目标的多样性;林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林业生产的地域辽阔性;森林资源的有限再生性;森林成熟的不明确性;林业的社会公益性。(2)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包括:森林区划调查、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森林资源管理模式、森林资源价值计算、森林成熟期的确定、森林资源结构调整)、森林经营决策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的信息管理。(3)林业的特点决定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林业生产地狱辽阔,信息量较大,且生产周期长,我们必须对森林进行经营决策管理,编制长期的森林经营方案,同时建立信息数据库管理森林资源。森林功能和林业经营目标多种多样,森林成熟也是很不明确的,只有对森林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选择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确定适合的森林资源价值计算方法,从而更明确地认识到森林何时成熟,并及时对森林资源结构进行调整。 3 简述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答:(1)森林资源管理经营的目的是:对现实森林进行合理经营、科学管理,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经营。(2)森林资源管理的任务是进行森林区划和调查,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森林资源价值计算、森林成熟期的确定、森林资源的结构调整),森林经营决策,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的信息管理。 4 简述可持续发展及其基本内涵答: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既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基本内涵有:可持续发展能够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自愿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5 简述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的内容答:国际间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热带木材组织进程、蒙特利尔进程。国家级森林可持续指标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活力;水土资源的保护;森林对全球碳循环的利用;满足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和持续经营的法规政策和经济体制。森林经营单位水品的评价体系: 6 试述森林永续利用的意义及其基本内涵答:永续利用的意义在于:永续利用的基本内涵:保持木材的均衡收获;保持林地生产力的永续;保持林木蓄积量的永续;永续利用是扩大再生产模式,即在不断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木材利用量;永续利用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多种效益的持续发挥。 7 试述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论述p17~p19)答: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有指森林资源条件:林地条

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认识自然资源”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目标】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情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自然保护区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黄石公园--1872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 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1.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枯竭,就必须研究和监测人类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2.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天然实验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形象化的做法。 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分类: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 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其自然再生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所应该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直接劳动时间和间接劳动时间。 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物种基因库、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公众教育的博物馆、旅游活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保护区的效益: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环境监测等)社会效益(由于自然保护区能够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所做工作的良好场所,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经济效益(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使保护区本身和周围地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比如生态旅游的开展) 自然保护区学: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研究内容: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理和规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各论。研究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系统学的方法;调查研究。 第二章 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一、伦理(规范)原理①伦理基础: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组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固定的生存权利;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②伦理的原理: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生态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二、功能原理①进化原理(核心是物种):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关键种的灭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广泛适应性物种的引进可能会减少多样性②生态学原理:生态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其规模的大小;爆炸减少多样性;种群的存活能力依赖其种群的大小;自然保护区对于大的稀有生物存在内在的失去平衡的危机。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人与自然的关系):1.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内部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其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按照《X市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为了彻底解决我县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教训,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促进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二、工作要求 依据环保部下发的遥感监测疑似问题、媒体披露、投诉举报及中省市环保督查、检查中发现的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信息,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对我县自然保护区的拉网式自查和排查,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清单。 三、整改目标 X年12月10日以前,查清所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根据问题清单逐一落实整改工作,彻底关停、取缔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违法活动和建设项目。X年12月底前,停止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项目建设,开展生态恢复和治理。X年前,全部关闭、拆除自然保护区内各种与自然保护无关的设施,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

复,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区长效监管机制。 四、主要措施 (一)认真落实责任。认真排查,全面查清卫星监控出的各类人为活动问题,由林业局、洽管委和所在镇政府,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中省市环保督察要求和“谁审批谁取缔、谁建设谁退出、谁违法追责谁”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底子,找准症结,建立问题清单。 环保局统一督促协调,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等分别制订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内涉及本部门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整改标准、整改时限等工作要求。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责任单位进行严肃追责、公开曝光。环保、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促进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环保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洽管委、相关镇政府分工负责。) (二)切实履行管理职责。林业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日常巡护监测,开展经常性执法和宣传教育,严格审批事项申报许可,认真落实管理职责。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自然保护区标准化建设规划和巡护监测标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违法违规活动自查自纠、对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依法监督的工作机制。

生态旅游复习题

生态旅游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生态旅游者:指的是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根据这 个定义,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的,对环保与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部分游客。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3、休闲时间: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为了休息,为了消遣,或为了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以及为了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是随心所欲活动的总称。 4、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是“保护性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5、综合型生态旅游者:综合型生态旅游者是指观光、参与或专门等旅游目的或方式两种以上的有机组合,这类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者类型中的主体,占多数,主要原因是,生态旅游者的出游一般都是多种动机或方式并存,需求多样化。 6、狭义的旅游行为: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区内具体的游乐活动,即与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色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行为。 7、生态旅游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从定义不难看出,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三大要素。 8、自然资源环境:主要指水资源、土地资源、自然能源等自然资源对生态旅游业生存和发展 的影响与作用,也包括自然资源对生态旅游活动的敏感程度 9、外部生态经济旅游环境:是指满足生态旅游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一切生态经济条件。众 所周知,经济条件或经济环境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条件和质量好坏的关键,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旅游设施条件以及对旅游投资能力大小和接纳旅游投资能力的大小等。 10、旅游资源中的“三S”:热带优质沙滩海滨所特有的充足的阳光(Sun)、温暖的海水(Sea) 及优质的沙滩(Sand)被誉为旅游资源中的上品“三S”。 11、广义的生态旅游者: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指的是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游客。 12、生态旅游者的权益:生态旅游者的权益,有一个特定的范畴,它是指生态旅游者在购买 了生态旅游产品和接受旅游服务时享有的基本权益。 13、国际生态旅游者:指暂时离开自己的定居国或长居国,入境到其他国家进行生态旅游的 游客。 14、观光型生态旅游者:指以游览观赏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旅游者。 15、参与型生态旅游者:参与型生态旅游者是指积极参与旅游的有关活动的生态旅游者。 16、广义的旅游行为:指旅游吝以旅游为臼的的空间移动、游乐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 包括从常住地奔赴旅游区,在旅游区内具体的旅游内容和此段时间内的食宿、购物等 行为。 17、生态旅游行业管理:是指与生态旅游相关的行政部门、企业及组织对生态旅游这一新兴 的绿色产业,在市场引导、秩序维持、行业服务与协调等方面,采用行政、经济、法 律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管理。 18、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的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存在、进行和发展 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9自导式解译系统是由无生命设施、设备向生态旅游者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主要有视听媒体、展品、指示牌、出版物等形式,总的特点是解译内容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看,但信息量具有限制性。

高中地理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1.下列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4.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③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④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的影响迅速上升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能力提升】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6~9题。 6.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世界能源从________进入“煤炭时代”()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

北林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1、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指什么?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根据保护对象,我国自然保护区如何分类? 3、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主要有哪些?* 科学研究; 自然过程的保护; 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保存; 环境效益的保持; 自然和文化景色的保护; 旅游和娱乐; 教育; 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的持续利用; 文化和传统特征的保持。 4、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面临哪些问题? (一)条例的僵化与不现实:几乎所有的保护区的实验区都有人居住和农耕,违反了立法(二)资金不足 (三)社区发展压力巨大 5、什么是再引入?如何实施再引入工作? 再引入:在一个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内的一部分区域(该区域内此物种已经消灭或灭绝)重新

建立该物种种群的一种尝试。 1.立项前的准备 1)可行性分析和背景研究 确定物种的分类学地位 种群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种群生存力分析 2) 以往的再引入项目的回顾与总结 3)释放地点的选择与评估 历史分布区,确保物种重引入地区长期受到保护,分析该地区物种以前衰退的原因 4)释放种群的选择 最好来自野生种群 圈养或者人工种群,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 5)社会经济和法律保障 2. 计划、准备和释放阶段 政府机构和土地拥有者的统一,与国内、国际保护机构进协调,专家指导 确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设计释放前和释放后监测项目 免疫接种 运输计划 释放测量 当地公众教育 3. 释放后工作 直接或者间接进行所有个体或者释放个体的监测,种群数量统计、生态学和行为学、个体和种群的长期适应进化进程研究、收集死亡个体、死亡原因调查、维持大众教育 6、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是什么? 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 on-site preservation)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迁地保护)(ex situ preservation, off-site preservation)。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它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7、野生动物管理中容纳量的含义? 野生动物管理中的容纳量:一定空间范围内,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能够维持的特定质量的最大种群饱和数量。 8、掌握几种野生动物调查的方法。 野生动物种类调查 ?通过以往调查及向猎人访问座谈而获得; ?通过现场调查和长期观察而获得 野生动物区系调查 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 栖息地:栖息地或生境是动物生活和繁殖的场所,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场所,是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

自然保护区复习范围

自然保护区复习范围 一.名称解释: 1.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 和产生的各种生态现象。 2.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简称或《华盛顿公约》 3.3R:是指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 三种原则的简称. 4.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简称 5.生存威胁:是指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人类侵扰压力,这种压力主要包括 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保护区机构实体本身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保 护区内保护对象的侵扰。 6.社区共管:指当地的社区和保护区对于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社区的自然 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 7.自然保护区管理: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者通过规划、组织、领 导、控制等手段来协调人员、保护对象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保 护区工作人员和与保护区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一起有效率地实现自然保 护区管理目标的过程。 8.自然保护区本地调查:既保护区综合调查,就是对生物,非生物,社会 进行调查,掌握“家底”,是保护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分为自然条 件,自然资源,社会状况三部分。 9.自然保护区资源:指在特定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对其保护和发展有价 值的生物环境因素及文化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总和。包括生物多样性资 源、景观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人文资源等。 10.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环境发生剧 烈变化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有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非人 工饲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及其他 动物。 二、填空题 1.美国黄石公园中国广东鼎湖山 2.保护对象分为:生态系统、自然遗迹、野生生物 3. 规划、组织、控制、协调 4.三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5.生态评价指标: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生存威胁、自然性、面积 适宜性 6.3S是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7.植树节是3月12号,每人每年至少植树2-3棵 8.自然保护审批程序:评审、论证、修改、审查和批准 9.自然保护区能力:人员能力、社会能力、机构能力 三、简答题 1.结合新兴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前景是怎么样的? 答:新技术在现代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3S技术的支持下,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比如,在自然保护区信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 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 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海洋中上下层海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作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利用海水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之间的温度差发电的电站,叫海水温差发电站,可以连续性输出电力且伴生淡水。读海洋水温变化曲线图。完成3~5题。

3.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推测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海水密度B.海水比热容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4.图中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增 C.在水深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D.大陆架海区的海水温度变化最小5.下列海域最有利于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是 A.大西洋西岸B.寒暖流交汇处 C.地中海沿岸D.20°S--20°N的海洋洋面 读世界某区域咯图,完成6~7题。 6.长期以来,关于丙水域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其战略地位问题B.其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该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该地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7.甲湖泊近年来不断缩小,原因主要是 A.气候干旱,降水越来越少,湖面缩小 B.蒸发和灌溉的原因,汇入湖泊的河水日益减少 C.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湖面缩小 D.人们大肆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使湖面缩小 弃风是指在风电行业发展过程中,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近年来在我国风电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弃风问题日趋严重。据此结合我国风能资源及风电场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程序和方法

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程序和方法 一、主要流程 (1)背景资料的收集 (2)问题分析与排序 (3)问题解决方法 (4)设置保护管理项目 (5)编写管理计划 (6)征求意见 (7)修改完善管理计划 二、具体方法 (1)确定编写小组和人员分工 首先成立管理计划编写小组,明确各个层次的负责人,建立编写小组与自然保护区所在部门的对话或沟通机制,科研专门确定一名领导负责管理计划编制工作。 确定一名管理计划编写技术负责人,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专业特长进行明确分工。 (2)背景资料调查、收集、核实与归类 按照分工,编写人员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所有能够收集的现存资料。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按类别进行系统地整理。如果有明显缺项,应开展必要的实地调查工作。 (3)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确定与排序

问题分析: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查找问题,包括内部问题和外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等两类问题,重点考虑那些能够在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中加以改进完善的方面,即经过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有可能解决或克服的问题。 问题确定:包括问题严重程度、规模以及对保护区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等。 问题归类:一类是主要保护对象存在的问题,另一类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如:技术、人员及财力等方面的不足或短缺。 问题排序: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实际情况,将那些严重影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经过认为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排序。 (4)讨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对经过分析评价得出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最佳或最可行方案 (5)设置保护管理项目 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后,应考虑如何采取行动来落实。要根据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具体的行动,即工作任务;然后说明每项工作的目的、必要性、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有哪些具体的要求以及经费预算等,也包括确定负责实施工作的部门或人员,以及实施的时间要求。 (6)编写管理计划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着手编写管理计划草案。 (7)征求意见与修改文本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计划应向地市级和省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征

考点17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2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1] 读下图,指出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C [例2] 下列特征和规律不属于自然资源特点的是: A.其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 D.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例3] 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核电 B.水电 C.火电 D.地热 [例4] 读下图,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是下列中的:1.矿产资源 2.污染干涸 3.节约利用 4.沙漠 5.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6.土地资源 7.濒临灭绝 8.水资源 9.大气污染 10.森林及动物 11.气候资源 12.枯竭现象 (2)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的好,也可以转变为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无论怎样开发都不可能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C.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是无法转变为可再生资源的。 (1)A1 B5 C3 D6 E4 F11 G10 H9 I7 J2 K12 L8 (2)D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大洲比较):最多洲——亚洲;最少的洲——大洋洲 多年平均径流量(国家比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4.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水资源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