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的追求。在科学技术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1)科学方面的发展

从15 世纪起, 欧洲首先从中世纪进入近代, 科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并在20 世纪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全球文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对太阳系的进一步认识、对银河系的初步认识、对太阳发光发热机理的解释、关于恒星和太阳系乃至宇宙演化的假说、射电天文学等。在地学方面从考察岩石的成因开始, 产生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学说, 直到建立了关于地壳结构的板块构造理论。在力学方面从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始, 产生了理论力学、流体力

学、材料力学等分支学科, 并且还产生了给力学带来革命的相对论力学。物理学方面探究了热的本质, 发现了热力学的三个定律; 研究了电磁现象, 发现了电和磁相互转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光的特性和本质。由于对热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导致了量子说的提出, 并最终建立了量子力学。另外,对电子和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原子核物理学乃至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产生。近代以来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认识了燃烧现象, 并用原子-分子学说解释了化学现象,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放射性衰变, 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在个体研究方面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 发现了血液循环、细胞, 进而发现了基因、染色体和生物大分子, 认识了核酸的结构, 发现了遗传密码, 并开始了对脑的研究。可以说, 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 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 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2)技术方面的发展

18 世纪30 年代之后, 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 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 19 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 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 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 20世纪以来, 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方式; 核技术在发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平与战争,总的看来, 近现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在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价值观念, 而且, 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三.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资源。信息既可压缩、扩散,也可以光速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世界变小、科学变大,为人类共享精神财富创造了客观条件。信息技术把传统产业从扩大外延推向增加内涵的发展道路。由于数字化革命已使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以数字革命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将引发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战。因此,信息技术将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据美国官方估计,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美国工业部门每年可多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生产效率将提高20-40%。银行的收入将4/5来自由信息,只有1/5来自存贷利差。科学家们可在网络上如居一室地合作研究开发,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学生

们可以学习分布在各地的最好教师的课程,并可节省40%的时间和30%的费用。病人可通过远程的名医会诊和遥控治疗,得到最好的医治。信息技术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多样、舒适、协调的生存环境。

(2)先进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先进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阶梯。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向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等特征的方向发展。新材料中最具活力的是信息功能材料、高温、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的结构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美国计划2003年将每升油行程从目前12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主要靠新型结构材料来实现。新型结构材料对航空航天事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从1986年高温超导体电缆2010年内半会达到工业化水平,2020年世界产值可达1220亿美元。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异乎寻常特点,纳米技术已成为先进材料的前沿技术。例如近年发现的乙烯球,不仅就材料本身,也为新材料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口、粮食、环保、健康等新的最有利的技术手段,是创立新产业的基本技术。目前,它已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步达到实用化水平.2000年,国际联合科技小组绘制“人类基因组图”,大大促进了各国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各国都在实施“后基因组”计划,着重解析和应用基因和蛋白的功能,以进一步探索生命之谜和开发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疗法、基因制药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将得到迅速发展。

(4)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同时,21世纪也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

(5)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21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庞大的社会建制,研究与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业,科学共同体出现了由政府间转向民间的新的国际组织形式。科学技术活动更是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许多项目往往是由国家组织的。而一些特别重大的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的起源、清洁的核能、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研究,甚至成了跨国乃至全球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领域将日趋扩大。

四.对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联在一起,统称为“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首先,现代科技成果不在只是停留在了学家或发明家手中,而是被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所掌握和驾驭,并能提供实用物质产品。其次,当代科技显示出其作为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体现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征。再次,现代科技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而并入了生产过程,成为生产和经济的第一要素。第四,现代科技变革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源和资本品,成为决定其价值的第一因素。第五,现代科技在一定意义上能主导客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与需求。最后,

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系统”的诞生标志着科技已成功并入生产和经济过程,并承担着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科学技术哲学是有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在反思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哲学学说,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和发展着的开放学科。简单的说科学技术哲学是一种科学的科学。

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来认识科学技术哲学。其实在西方是没有科学技术哲学的,西方只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且在西方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西方科学哲学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不过当时只是作为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包含在一般的哲学体系之中,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在名义上的分离,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才开始出现。但科学哲学的真正建立是以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为标志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新历史主义学派造成了西方科学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复兴,给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带来了生机。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哲学是当代一个新兴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领域。它深入探讨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科学,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技术与心理以及技术评估等问题。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哲学承载了中国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任务。

从古至今的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不仅在科学领域有很大成就同时在哲学上有很大成就。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可以为我们认识自然提供方向方法和方向。如伽利略曾为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第一,研究自然就是要研究数学关系,伽利略认为我们的自然界真正可以理解的是,自然物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确定的数学关系第二,关于“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伽利略认为,只有形状、大小数目时间位置等可量化处理的性质,才是物体的真是性质,而颜色味道声音气味等第二性的质,只是物体在人们的感官中的效应,是主观的。这样伽利略开创了一种新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即把数学推演同观察实验结合起来的数学-试验方法。这种数学-试验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造就了现代科学的极大发展。大气科学专业中最重要的数值天气预报的思想就是用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来描述地球大气的运动状态,这样就可以计算大气未来的状态。我认为科学技术哲学史随着哲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哲学也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提供方法。所以说研究生学习科学技术同时学习科学技术哲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合自身的认识

作为研究生,我们该如何学习自己的专业,如何进入正确的科研状态呢?

1,深度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

2,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培养自己的哲学抽象的,思辩的思维方式,养成用唯物的,历史的,有机的科学的思维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3,熟知科学技术发展史,并关注科学技术的研究新动向,新趋势,新领域。

4,尽可能多的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为自己学习本专业建立强而力的科学事实后盾。

5,了解本专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生平,培养自己的科学人文素养。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 王家瑞 【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一 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东方尚未觉醒,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第二国际中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各国左派加强了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核心的左派集团。他们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斗争。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六大洲成立起来。在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亦于60年代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规模和影响都明显扩大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地域上横跨欧亚,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其中有40—5 0个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第34卷 第2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 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13 DOI: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1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王向清,黄玉兰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3)02-0001-06 作者简介:王向清,男,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玉兰,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于其整个的学术生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的问世,到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简史》的出版,再到生命临终时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的完成,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冯先生之所以终其一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进行不断挖掘,逐层深究,对自己的哲学史著作不断调整、改写和升华,这都源于他对“哲学史”的理解。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历史有两个意义。……一是本来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在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总名。一是写的历史,即以历史家对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研究为根据,把过去本来的历史描绘出来,把已经过去的东西重新提到人们的眼前。……本来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和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所以,……写的历史也不能与本来的历史完全符合,……写的历史永远要重写。”[1]1-2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因此哲学史也要不断地重写,这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明确的表述:“历史有‘历史’与‘写的历史’之分;哲学史亦有‘哲学史’与‘写的哲学史’之分。写的历史,与历史既难符合,则写的哲学史,亦难与哲学史相符。……则所谓写的历史及写的哲学史,亦惟须永远重写而已。”[2]14而且由于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哲学史是有关哲学的历史,那么写的哲学史也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就必然参杂了个人的思想和见解,所以,写的哲学史其实是对本来的哲学史的一种重新理解,重新阐发。一部哲学史著作的完成就是哲学史作者对哲学的历史的解释过程,反映了作者的解释学理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三个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反映了冯先生解释学思想和方法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冯先生解释学的思想和方法主要是对儒学文化经典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收稿日期:2012-11-06 在线杂志:http://skxb.jsu.edu.cn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一、背景分析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生产关系的变化 《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 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 的“新旧交替”的特点。(见p p118-119) 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 (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 1.封建社会后期到末期特征 (1)从王朝的更替来看,它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2)从政治体制上看,它从加强中央集权起始,守内虚外以至于积贫积弱,最后败于金、亡于元;从明代开始,又由废除宰相制度,导致普遍的腐败与宦官专权,最后陷于内外交困,终于败亡于清。 (3)从经济上看,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种新的经济成分不但给社会以巨大影响,而且给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 2.市民阶层的崛起 (1)明中叶以后,社会的最大变化是市民阶层的崛起,而市民阶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2)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工商业城市,又由于农村土地兼并,大量流民涌入城市,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泰州学派 (1)泰州学派对阴阳乃至整个理学作出了新的解读,成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其虽以阳明的后继者出现,实际上却包含着对阳明乃至整个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2)泰州学派冲决了理学的理欲之防,表达了新崛起的平民阶层的呼声,其“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精神、认欲为理的自然人性论,表达了平民阶层的愿望。 (3)泰州学派与平民阶层并无直接关系,但泰州学派在对阳明的继承中对天理、良知作了新的解读,使天理成为“天然自有之理”,良知成为“现成的知觉”。这样一来,存天理、致良知便是顺自然之理、依本能之觉,正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反映了他们求生存、争平等的呼声。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 1.心学的“日用常行” 王阳明为了落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任务,重视“愚夫愚妇”,强调“日用常行”,使其存理灭欲的任务落实于愚夫愚妇心头,落实于日用常行之间。 2.王艮 (1)简介 王艮(原名银,后阳明为其更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作为王阳明的门人,一度使王学风行天下。 (2)思想 王艮将安身的问题提到了修齐治平之首,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出发点。所有的道德实践活动全然被王艮作了自然本能式的诠释,这就迈出了改变王学内涵的最关键的一步。 3.罗汝芳 罗汝芳(公元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罗汝芳进一步将天理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汇总

第一篇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人类的起源 1、古猿人出现的时间距今约250-400万年,即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的第四纪初 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二、石器和弓箭 1、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使用石器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人类早在260万年前就学会使用石器生产了。 4、大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人类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解放作用。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自然力,并且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1、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结束了依赖天然食物而生存的历史,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生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即大约1万年前。 2、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3、农业生产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耕锄农业,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主要农具有木?、石?石犁。 4、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饲养动物。人类最初驯养的动物有猪、羊、牛、鸡、狗。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5、由采集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由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是人类继使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它要求有较丰富的自然知识,要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学会育种,要有一些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1、陶轮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最早的加工机械。公元前7000-5000年,我国河南仰韶和西亚地区居民都已经掌握这种制陶技术。 2、制陶业的发展促成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六、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 2、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 3、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 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1、农业生产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水利、畜耕的发明和应用。 3、畜耕是三个地区和国家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 二、天文学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作者:————————————————————————————————日期: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前几天,一位老先生和我谈中国哲学,说如果我到他那个年纪,对哲学的理解将更深刻。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也会越来越深,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读书也一样,看过一次是一种认识,看的多了想的也就越多,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了。《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在两年前就看过,现在看来又是一种味道。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写的十分简明扼要。这个总结部分,在我看来所有学中国哲学的人都应该注意。虽然篇幅不长,然而从中可以看出冯友兰这位哲学老人显得很自信,很乐观,这篇总结正是他伟大的遗言,也是对中国哲学的伟大预言。《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中说:“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有学者说,冯先生晚年不准备提出自己新的思想体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迄今为止,除冯先生没有一家的“中国哲学史”是用完整的思想脉络,平实的语言编撰而成的。这部《中国哲学史新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只从这一百六十多万字中找,而是结合冯先生生平著作的。这些都是题外话。 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史上,提出: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名;哲学是初级科学;哲学是太上科学等这样一些概念。冯先生认为这些都不是合适的定义,他认为“真正的哲学的性质”是“最哲学的哲学”,

世界科技进步历史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几何原本》13卷。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权利财产私有化程度还不突出。 夏朝 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尚书是记述三代君王或先圣先哲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最有价值的是“德”的观念的提出。《洪范》:记住了周武王攻灭殷商之后,向其贤臣萁子讨教治理国家的方略。五行出现。 《易经》: 1、以繁杂的莁法取代只问一正一反的的龟卜,意味着对宇宙多样性的丰富感受。 2、以“易”为名,体现着古人对事物变化性的认识。 3、从数字到爻词体现了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了解,获得宇宙论的支撑。后来的儒家借助体认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则而成就人的“生生之德”,就使易经获得中国传统中又一重要的价值源头的意义。(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周平王东迁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历时420年。 春秋开始于前722年,止于前481年,战国开始于前476年。

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第一编 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 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 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 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 2、自然的必要性 3、先天自然的禀赋 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 “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 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 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 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 配意义的。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 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 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 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孔子 的“仁学”给出的传统,不是个体本位的,而是群体本位的; 其四是“仁”的践行,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关于如何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比之于“仁学” 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更具重要意义。 第二节“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在这里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例 摘要: 本文回溯了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以儒家思想作为例证分析其与人生的关系,又通过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代哲学,人生,儒学,现实意义。 一、古代哲学简述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是对思考的思考,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一门科学。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冯友兰说人生有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也渊源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在古代传统文化中, 最重要、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古代的人生哲学。 古人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极广泛的方面。其中有关于人和人性、人与自然关系、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的系统的理论; 有对于人们交往和言行的完备的规范体系; 也有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和丰富经验。其体系博大精深、丰富多样, 各派学说异彩纷呈; 从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到汉末佛教传入,魏晋隋唐玄学佛教各领风骚, 至宋代理学形成, 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补的格局。其间众多先贤写下了浩瀚的著作,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儒、释、道三家, 思想各有所异, 又有所同。简言之, 儒家积极, 以天下为己任, 刚健有为; 道家贵柔, 主张清静无为, 返璞归真, 全身保命; 佛教虚空, 消极出世。三家又都以天道为依归, 重视人格修养。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作用虽各有不同,却都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其所异表现了各家的特点; 所同则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 三家在互相吸取、互相融合中发展, 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由此绘出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图画, 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科学技术概论英文名称—— 学分:2分总学时:32学时 开课专业: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各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职校学生的选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职校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熟悉历史上科学发明家的思想与实践,以及历史的经验,受到启迪,从而增强进行科学活动的自觉性;了解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性,以便于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科学和技术及其演变史,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人类的历史;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继承科学研究史上的优良传统和学习杰出科学发明家的高贵品质。 二、预修课程:无 三、课程内容、要求和建议学时分配 导论 一、科学 科学的的概念科学的分类科学的著名奖项 二、技术 技术的概念技术的分类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 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六、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七、知识经济的兴起 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象形文字太阳历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金字塔 二、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阴历数学成就楔形文字手工业 三、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 数学成就医学成就佛教农业生产手工业 第二节古代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 古希腊自然哲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技术 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古罗马的科学古罗马的技术

三、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学科 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二、古代中国的三大技术 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 三、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1、唐代是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开花时期 2、宋代完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被称为数学家的时代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 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沿着独特的路线发展的时期结束了。 第五章近代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一、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的停滞 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的复苏 1、科学活动的重新开展 2、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复苏 三、文艺复兴和XX改革 第二节科学革命的突破 一、哥白尼革命 二、认识人体的结构 第三节经典力学的奠基 一、开普勒为天空立法 二、斯台文对力学的研究 三、伽得略的研究 四、关于碰撞的研究 第四节微积分的诞生 一、笛卡尔的解析几何二、微积分的诞生 第五节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的基本内容牛顿力学的伟大意义 第六节近代科学方法的确立 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笛卡尔创立数学演绎法伽得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惠更斯强调假说的作用莱布尼兹符号技巧的运用牛顿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三章工业革命 第一节英国的技术革命 纺织技术钢铁产业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蒸汽技术革命 第二节法国产业革命的兴衰 技术的移植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科学中心的第二次转移 第三节德国的崛起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一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1)“三皇”传说 ①三皇 a.有巢氏 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 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c.神农氏 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 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 ①伏羲氏

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 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1)五帝 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 ①大规模战争 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 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 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 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商周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 (1)以氏族制为基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2)宗法制度 西周的社会结构仍以氏族制为主,但统治者氏族内部又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①区分嫡庶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推行封建制、世袭制。 ③明确远近亲疏、上下等级,创设礼仪规范。 3.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1)“帝”是至上神 殷人凡事都要贞问“帝”,“帝”是至上神,其形成经历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①三皇、五帝的传说透露出他们主要的面向是自然界。

“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经历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近现代哲学等七个阶段。中国哲学是在经历儒道合流形成魏晋玄学、玄佛合流形成隋唐佛学、儒释道三家合流形成宋明理学、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影响会通形成近现代哲学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完善的,其内在的动力就在于诸家诸派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儒家和道家开始,诸家思想便在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发展起来。以四大“显学”(“儒”、“墨”、“道”、“法”)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学在相互比对、渗透、影响的过程里不断发展、壮大,法家代表韩非子在吸收和融会儒家思想(主要来自孔子、荀子)、道家思想(主要来自老子)、早期法家思想(主要来自商鞅、申不害等)以及其他一些学派思想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法”、“术”、“势”结合的法家思想,并成为秦国的治国方策。1汉初的统治者在国势微弱的情况下,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经验,推崇“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加之当时阴阳家、神仙方术之说盛行,于是结合了道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的“黄老学说”应运而生并成为思想上的主流,成就了汉初“文景之治”。到了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国力大盛,“黄老学说”已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要求,于是综合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并主张“尊君”、“大一统”的今文经学成为了国家官方哲学,道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则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了盛极一时的谶纬之学,其后又在印度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下形成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在吸收借鉴汉末才性之学和对经学的反思过程中,以王弼、何晏、“竹林七贤”、欧阳建、郭象为代表魏晋思想家,融会三《玄》于一炉,建立了魏晋玄学思想体系。在正始时期,王弼、何晏综合儒道两家思想(主要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以无为本”、“崇本息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贵无”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有了本体论的意味。而玄学发展到后 1诸子学当中最早出现儒家和道家,其思想根源都在夏商周三代文化。而其他各家,又皆出自儒道两家。限于篇幅,现将先秦哲学相互冲突、融合的情况简述如下:⑴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冲突与融合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在儒家内部不同学派间和与道家、墨家、名家发生冲突与融合。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建立儒家学派的过程当中,除受到《六经》等三代经典的思想影响外,还曾与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有过思想上的交流。其后孟子针对同为儒家的告子所提出的人性“无善无恶”而提出“性善论”,又极力批判道家和墨家思想。后来荀子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并影响韩非成就其法家思想。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与孔子同时代而略后,墨家的产生源于墨子曾学于孔子的儒家,后因意见不合离开儒家并自成一派,墨家的主要观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礼”、“非乐”、“天志”、“明鬼”、“节丧”、“节用”,多是直接针对儒家思想所提出的。此外还有如名家公孙龙对名实关系的考查,亦受到孔子“名实论”的影响。 ⑵道家与其他学派的冲突与融合老子的思想除对孔子思想的有所影响外,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儒家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阴阳家的邹衍,庄子的思想对名家的惠施也有所影响。

科技史复习资料总结

科学技术史 知识要点(Version2.0) 刘思宇版本1~20题 注:有黄色标记时,其他可以忽略,也可自己选择重点记忆 1.科学的定义、技术的定义,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①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②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③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经验的总结。科学和技术的共同本质,就在于她们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为人对自然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力量之所在。 2.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①学习科技史,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③~,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技意识。 ④~,有助于我们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第一章

3.列举古代技术发端的三大标志。简述这三大标志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及三大标志性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p7) ①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创造文字。 ②这三个技术分别标志着古代人类经过百万年的进化和劳动,已经全面掌握了迄今为止现代技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领域的萌芽知识。 打造石器:工具的制造应用使人类区别于动物,并使人类活动的空间大大扩展。人类努力发明设计新工具。探索新的原材料。 人工取火:能源 文字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促使古代印刷术、造纸术、近代电话、电报及现代互联网等无数重要科技的产生,推动了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并使科学技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进步。 ③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三个最基本的领域,古代人学会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和创造文字,表明人类在其改造自然的初期就已经建立者三大技术的最原始的雏形。 4.简述原始宗教和原始科学之间的关系。(p9) 宗教是科学没有诞生的时代人类处理自身同自然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当人们祈求神给予这种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失败且认识到天律不变时,他们就踏入了科学之门。宗教也就成了当人类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而借以把握未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同点:都是在解决人世间的因果关系及世界本源,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天体的运行与上帝无关——分子生物学——进化论(上帝位置逐渐下降)。物理学等科学兴起,如今多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