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至8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习题与答案

第1至8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习题与答案
第1至8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习题

(一)选择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D )

A 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2. 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C )

A如果边际收益非常大,他或她就不用考虑机会成本

B进行最小机会成本的选择

C比较该选择活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D只有当总利益非常大时,他或她才会选择使用其稀缺的资源

3.机会成本(C )

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

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的,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

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

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

4.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他们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D )

A都受损B一人受益,一人受损

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D都能够受益

5. 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B )A保持不变B增加

C减少D无法确定

6 .一个国家(C ),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B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D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

7.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D )

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B边际收益曲线

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D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

8. 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棉花的生产数量( C )

A上升;增加B上升;减少

C下降;增加D下降;减少

9 .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C )

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B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0 .经济学家作出这样的假设:作为一种目标,消费者总是在追求(A )

A其效用最大化B其收入的最大化

C其边际效用的最大化D以上选项均不对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是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

流动问题。

2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

答: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要低得多。第二,现实中,国际贸易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如政府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而这种主要由政府构筑的贸易障碍在国内贸易中则很少见。

3用相对价格概念解释经济行为主体是如何摆脱“货币幻觉”的影响的。

答:假设P X和P 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 X/P 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它表示用一个单位的商品X与商品Y 进行交换,所能达到的商品Y的数量。如果两种商品的货币价格同比例变化,则相对价格并不改变,因此相对价格表的的是一种纯粹的物物交换关系,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与名义价格无关。

4简要分析贸易利益是如何分解的。

.答: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部分——来自于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于专业化的利益。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专业化利益则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取额外的利益。

(三)论述和计算题

1试论述贸易利益的衡量和分解

第一,贸易利益的衡量。一国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这是国际贸易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这一点持怀疑态度。从亚当?斯密起,一代代的经济学家都在不断努力地向人们证明或灌输这样一个古老的理念:贸易是好的。贸易虽然能改善一国总体福利,但并不意味着国内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因此,具体到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贸易是一件好事。这也是现实中为什么总存在反对自由贸易的势力的重要因之一。

第二,贸易利益的分解。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部分——来自于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于专业化的利益。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贸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专业化利益则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2 试分析一国在封闭与开放情况下决定其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何差异。

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

第一,生产达到均衡;第二,消费达到均衡;第三,市场出清。

以上三个条件可用如下三个表达式来分别表示:

MRT=P X/P Y MRS=P X/P Y X C=X P, Y C=Y P

其中,带下标C的变量分别表示对应商品的消费;带下标P的变量分别表示对应商品的产出。

不过,原来在封闭条件的第三条均衡条件——市场出清,在开放条件下则不再成立了,在国际贸易存在的情况下,一国的消费与生产不必再保持一致。虽然生产与消费不再一致,但从收支平衡的角度看,一国国民花费在进口商品上的支出应等于其出口收入,即贸易应保持平衡。这样原来的市场出清条件在开放情况下被替换成了贸易平衡条件。

综上所述,在开放条件下,一般均衡条件可表述为如下形式:

MRT=P W X/P W Y MRS=P W X/P W Y

P W X(X C-X P)=P W Y(Y P-Y C)

最大的差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不再重合。

3 如何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能过引起国际贸易发生的因素有许多,国际贸易之所以会发生可以说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产品(商品)交换,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习题

(一) 选择题

本国生产ABCD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4、15,外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18、24、30,根据李嘉图模型,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劣势?(C )

(a)D 、A (b) C 、B (c) A 、D (d) B ,、C

(二) 简答题

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绝对优势概念的提出,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的区别是什么?

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可以任意替换使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在李嘉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于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根据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国际贸易仍然会对各贸易参与国带来福利的改进。一国即使在某种商品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也可以生产并出口该产品,从而使贸易发生,并且在贸易中获益,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4.假定在短期内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能在产业间流动,因此每个国家一定是在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点生产,在这种情形下允许进行国际贸易仍然有利可图吗?为什么?你的答案与交换利益和专业化生产利益有怎样的联系?

当短期内劳动力不能在产业间流动时,由于开放所带来的产品价格的变动无法迅速地反映到生产环节,但是消费者可以在新的价格下做出选择,因此对整个国家而言,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实现了交换利益,而没有实现专业化生产利益。

5.请评价下面的说法:“李嘉图模型假设每个国家固定的劳动禀赋在封闭条件下或者在自有条件下都是充分就业的。该模型还假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不会改变。因此,世界经济通过贸易不会生产出比自给自足更多的产品。”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它忽略了分工能够促进产出增加的效应。

(三) 计算题

1. 假定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均为400。A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5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B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商品需要8个单位的劳动

(1)画出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绝对优势?为什么?绝对优势理论表明了怎样的贸易方向?为什么?

A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X上具有绝对优势.贸易方向为A国出口Y,进口X ,B国出口X,进口Y。

(3)根据绝对优势,如果允许自由贸易,专业化生产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为什么?每种商品各自生产多少?

会产生完全专业化生产.X生产量为100,Y的产量为100。

(4)不使用绝对优势定理而用相对优势定理回答(2)和(3)的问题。

与(2)(3)的答案相同

2.假设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为:La=2000, Lb=2000; 两个国家生产X和Y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使用量分别为:A lx=10; A ly=20; B lx=20;B ly=10

(1)画出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为什么?国家A和B之间的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吗?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

A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

(3)现在假设A国只使用原来每种商品所使用劳动的一半来生产商品X和Y的方法,即Alx=5;Aly=10.画出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为什么?国家A与国家B之间的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吗?为什么?

A国在X上仍然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上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贸易仍然会使双方都受益。(4)假设A国的研究者发现一种只使用原来劳动的一半来生产商品X的方法,即A lx=5, A ly=20.

画出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为什么?国家A和国家B之间的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吗?为什么?

答案同(3)

(5)现在假设A国的研究者发现一种只会使用原来劳动的1/4来生产商品Y的方法,所以现在A lx=10; A ly=5.画出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国家A与国家B之间的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吗?为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在两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同,因此要视两国需求情况来决定封闭和开放下的贸易条件。如果两国需求相同,开放后福利不改变,如果两国需求不同,开放后有利于福利的改进。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习题

1.假定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偏好和技术都完全相同。中国香港劳动力丰富,日本资源丰富。服装是劳

动密集型产品,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画出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会是这样。

(2)在封闭条件下,两者的比较优势分别是何种商品?解释原因。

(3)在开放条件下,当中国香港和日本进行贸易时,根据H – O定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4)分别就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在图中标出两者的生产点,消费点,进口量和出口量以及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和开放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答案:参见教材P59-62的分析和阐述。

2.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两者在下列情况下会从贸易中获得利益吗?解释并举例。

(1)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偏好不相同;

(2)相同的偏好,但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同;

(3)相同的偏好和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答案:(1)会,由于相对价格差异存在;

(2)会,这与教材中的阐述完全一致;

(3)不会,在相同的偏好和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条件下不会发生贸易。

3.一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为X=10LK。指出三种可以使企业生产出200单位产出的投入品组合方式。

在每种情况下,企业的资本-劳动比是多少?如果工资率是每单位10美元,资本的租金率为每单位20美元,那么企业三中投入组合的成本各是多少?

答案:仅举一种情况,L=2,K=10,这时资本-劳动比为5:1,成本为220

4.是什么决定了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你可以想象到两个国家的各部门都表现出相同的资本-劳动

比的情形吗?请给出解释。

答案:在技术相同的条件下,资源禀赋决定了商品的资本-劳动比,如果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相同,就可能出现相同的资本-劳动比。

5.为什么两个国家封闭时的相对价格限定了国际贸易条件的范围?请给出解释。

答案:只有国际比价在两国封闭比价之间,两国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参加国际贸易才有利可图。

6.凹的和凸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反映怎样的成本递增/递减情况?

答案:向外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成本递减;反之表示递增。、

7.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图示解释下列情况对某个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家经济的影响:

(1)被隔离在新技术之外;

(2)本国居民无法与外国进行商品交换;

(3)企业无法进行专业化生产。

答案:可以参考教材图1-14的分析。(教材P31)

8.一些人认为,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美国的生活水平将要降至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

试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前提是商品价格均等化,由于贸易成本和技术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实现商品价格均等化,因此美国的生活水平不可能降至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

(1)哪个国家相对资本丰裕?

(2)哪个国家相对劳动力丰裕?

(3)假设商品S相对商品T属资本密集型,哪个国家在生产商品S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9. (1)B国;(2)A国;(3)B国。

10.澳大利亚土地辽阔,印度劳动力丰富。小麦相对于纺织品属于土地密集型商品。利用图示说明贸

易前后这两个国家的均衡。随着这两个国家贸易的上升,哪种要素获益,哪种要素遭受损失?为什么?答案:对于澳大利亚,土地获益;对于印度,劳动力获益。

11.假设A国劳动力丰富。它能够生产两种商品X和Y,X相对于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画出其生产

可能性边界,并确定贸易前X和Y相对价格。现在假设一种新的技术使得资本能够更有效率地生产商品X,分析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能出现的变化,同时分析A国商品X相对价格的变化。这将会如何影响A国的贸易模式?为什么?

答案:显然X商品的产量上升,Y的产量会下降,从而使得A国可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12.论述H – O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及其联系。

答案:重点指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H-O定理是基础,属于要素禀赋理论的静态表述,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是对H-O定理的深化,属于要素禀赋理论的计较静态表述,罗伯津斯基定理则强调要素禀赋的长期改变,属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动态表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区逐渐深入的分析,是有机的逻辑的统一。

13.近年来,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许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进口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请利用要素禀赋

理论分析其原因,并对这一做法作出简单评价。

答案:(1)指出中国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家,利用H-O定理说明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必然性,说明一些国家的贸易政策是违背比较优势规律的。

(2)利用斯托珀-萨米尔森定理说明这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那就是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可能会导致该国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商品价格下降,进一步影响一些集团的实际收入,从而会影响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

(3)利用贸易的福利分析,指出贸易是双赢的结果,问题并不在于贸易,而在于贸易利益的合理分配;政府应该采取合理的贸易政策来平衡贸易利益;从而说明这些国家的做法是错误的。

14.假设一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其生产函数如下式所示:

X=min (K1/3, L1) Y=min (K2/5, L2)

资源禀赋为:K=400,L=100

消费者偏好的效用函数为U=X0.4Y0.6,据此计算:

(1)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2)开放条件下,假设国际价格比为1/1,求两种商品的进出口数量;

(3)比较开放前后该国国民福利的大小。

答案:(1)首先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知识,我们很容易两种产品满足下式:

X=K1/3=L1Y=K2/5= L2

由此可得:K1=3X,L1=X,K2=5Y,L2=Y

封闭条件下充分就业我们可得:3X+5Y=400,X+Y=100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封闭状态下的产量:X=Y=50

根据消费者最优化原则,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

P X X=0.4M,P Y Y=0.6M,两式相比可得P X/P Y=2/3

(2)在新的国际比价下,我们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易得,在这种国际比价下该国会专业化生产X产品,在这种情况下:X=100,Y=0

假设该国消费者的消费量分别为X D,Y D

首先该国的总消费等于总收入,因此100×P X+0×P Y=P X X D+P Y Y D

其次两种产品的消费满足:P X X D/P Y Y D=2/3

最后给定价格比为:P X/P Y=1

由上面的三个等式我们可以得X D=40,Y D=60

因此在该种情况下,该国出口X商品60,进口Y商品60。

(3)为了比较开放前后,国民福利的改变,我们比较一下开放前后总效用的大小即可:

U=X0.4Y0.6

开放前:U=500.4500.6=50

开放后:U=400.4600.6=4.3734×11.6651=51.0170

显然开放后的国民福利要大于开放前的国民福利。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一)选择题

1.经济学中划分长期和短期的标准是(D )

A.看时间的长短 B.看要素供给量的变化 C.看要素价格的变化 D.看要素的流动性

2.在特定要素模型中,一国经济在贸易后达到新的均衡时应满足(C )

A.w x=P X MP LX 且w y=P Y MP LY

B.r x=P X MP KX 且r y=P Y MP KY

C.w=P X MP LX=P Y MP LY

D.r=P X MP KX=P Y MP KY

3.下述哪个因素会造成劳动以两种产品衡量的实际收入均提高?(B )

A.劳动供给量增加

B.某部门特定要素量增加

C.出口部门产品价格上升

D.由于关税导致进口部门产品价格上升

4.如果X、Y商品的价格上升同样的幅度,则名义工资和劳动力在两部门之间的分配情况应当是(C )A.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从X流向Y

B.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从Y流向X

C.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的分配不变

D.名义工资下降,劳动力的分配不变

5.下述哪个因素会造成两部门的产出水平同时提高?(D )

A.某部门特定要素量的增加 B.某部门特定要素量的减少

C.某部门产品价格的上升 D.劳动供给量的增加

6.如果一国进口和出口部门各有一种特定要素,而劳动力是共同要素,则进口关税一定会提高,以下哪个利益集团的实际收入?(A )

A.进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 B.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

C.进口部门劳动力 D.出口部门劳动力

7.假设劳动力是部门特定要素,而资本可以在两部门之间流动,那么实际收入水平取决于消费结构的群体是(C )

A.进口部门劳动力 B.出口部门劳动力

C.资本家 D.进出口部门的劳动力

8.如果一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短期内进口部门和出口部门分别使用特定资本,则贸易开始后在短期实际收入低而长期实际收入逐渐提高的群体是(A )

A.出口部门特定资本所有者 B.进口部门特定资本所有者

C.出口部门劳动力 D.进口部门劳动力

(二)简答题

1.假设只有劳动和土地两种投入品。A国是一个劳动丰裕的国家,在这里种植咖啡和小麦。咖啡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小麦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劳动在咖啡和小麦部门都可以工作,而且可以轻易的在两个部门间流动。但是,土地是特定的:平原上的土地适于种植小麦,而山地上的土地适于种植咖啡,“小麦地”对于生产咖啡是无效的,“咖啡地”对于生产小麦也是无效的。如果A国于一个偏好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短期对下列对象将发生什么?

(1)对于该国的小麦和咖啡生产?请解释

(2)对于该国小麦和咖啡的价格?请解释

(3)对于该国的工资情况?请解释

(4)对于该国小麦地的价格?请解释

(5)对于该国咖啡地的价格?请解释

(6)对于工人、小麦地所有者和咖啡地所有者的福利或购买力?请解释

答案:咖啡是出口品,小麦是进口品。

(1)咖啡生产增加,小麦生产减少;

(2)咖啡价格上升,小麦价格下降;

(3)实际工资变化不确定,与工人消费结构有关;

(4)小麦地的价格下降;

(5)咖啡地的价格上升;

(6)咖啡地所有者福利水平提高,小麦地所有者福利水平降低,工人福利水平不确定。

2.假定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偏好和技术都完全相同。中国香港劳动力丰富,日本资本丰富。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如果两种要素在部门间是可以流动的,那么下列集团对于开放的贸易会有怎样的感受:中国香港的资本所有者、中国香港的劳动力、日本的资本所有者、日本的劳动力?

答案:中国香港出口服装,进口汽车,日本相反。(1)中国香港的劳动力和日本的资本所有者赞同自由贸易,中国香港的资本所有者和日本的劳动力反对自由贸易。

(2)现在假设劳动在部门间完全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在部门间不能流动。即,一些资本适于生产汽车,但

不适于生产服装,反之亦然。那么下列集团对于开放的贸易会有怎样的感受:中国香港的汽车生产资本所有者、中国香港的服装生产资本所有者、日本的汽车生产资本所有者、日本的服装生产资本所有者、中国香港的劳动力、日本的劳动力?

答案:中国香港的服装资本所有者和日本的汽车资本所有者赞成自由贸易,中国香港的汽车资本所有者和日本的服装资本所有者反对自由贸易,中国香港的劳动力和日本的劳动力态度不明确。

3.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是盛产石油的地区,美国总体上是一个石油进口国,在1986年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情况有利于美国经济利益,但上述两周的经济出现下滑,请对此作出解释。

答案:这是贸易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一国作为整体会从进口商品价格下跌过程中获益,但国内某些部门为进口竞争部门,进口商品价格的下跌会导致其利益受损。

4.在关于国际贸易政策的争论中,同一个行业的工人和资本所有者往往站在同一立场(例如,美国的汽车生产者和联合汽车工人协会,或美国的钢铁生产者和联合钢铁工人协会)。然而,斯托尔怕—萨缪尔森定理预测的是,贸易对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的影响不同。那么国际贸易理论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答案:使用特定要素模型来解释。短期和长期的利益集团划分标准不同。短期依据部门来划分,长期依据要素所有者来划分。

(三)论述题

1.请比较特定要素模型与H-O模型在要素名义和实际收入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上有什么区别,说明造成二者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H—O模型中两个部门分别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会通过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造成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名义和实际收入上升,另一种要素的名义和实际收入下降。而特定要素模型中,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会造成该部门特定要素名义和实际收入上升,另一部门特定要素名义和实际收入下降,名义工资上升而实际工资变化不明确。二者不相同的主要原因是:H—O模型中由于两种要素均可在部门间流动,两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会根据要素价格变化作出同方向的调整。特定要素模型中,由于资本有特定性,不能在部门间流动,劳动力在部门间的流动必然导致两部门要素密集度发生相反的变化。

2.一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原来对Y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现在该国取消关税。X产品和Y产品均适用劳动作为生产投入,各使用一种资本为特定要素。假设劳动力市场存在扭曲。(1)短期内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试分析取消Y产品进口关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如果劳动力在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短期名义工资呈向下刚性,即名义工资不能下降,则取消Y产品进口关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又会如何?

答案:该国取消Y产品的进口关税后,Y产品价格下降,而X产品价格不变,因此Y产品相对价格P y下降,劳动从Y部门向X部门转移,最终达到新的均衡。如图4—2所示。其中VMP LX。,VMP L Y分别为X、Y部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原来的均衡点位E点,均衡工资为w 。现在由于Y的相对价格下降,WMP L Y 向下移动至VMP’L Y,达到最终均衡点E’点,新的均衡工资位w’ 。

(1)如果劳动力具有特定性,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则在短期内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仍然保持充分就业,但是X、Y部门之间存在工资差异(w-w’)。

图4-2 国内要素流动性与自由贸易后短期要素价格

(2)如果劳动力在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流动,但短期内工资呈刚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为是在w不变,X部门的就业人数仍然为O X a ,Y部门工人数却由O Y a减少至O Y b ,从而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数量为ab的失业。

3.设两个产品X、Y的生产部门均使用劳动和一种特定的资本,请分析特定要素的存在对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有什么影响?

答案:有特定要素时,由于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时,仍然有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的规律,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仍然是凹向原点的。但是特定要素的存在事实上是要素市场扭曲的一种情况,由于要素不能充分自由的流动,就无法实现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最有效的分配,从而一国不能实现最有效率的生产。所有要素均可自由流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国最大可能的产出组合,有特定要素存在时,由于无法达到最有效的产出组合,该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向内减缩,只有在既定的特定要素禀赋情况下,劳动在两部门之间的分配恰为最优点时,两条曲线子该点重合。如图4—3所示。

图4-3 特定要素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有(A )

A.重叠需求理论

B.产品差异理论

C.偏好理论

D.相互倾销理论

2.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C )

A.垄断竞争理论

B.规模经济理论

C.要素比例理论

D.重叠需求理论

3.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D )

A.雁型模式理论

B.大宗产品理论

C.示范效应理论

D.产品周期理论

4. 按照产品周期理论(D )

A. 产品在初始期,通常需要投入高度熟练的劳动力

B. 当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并被标准化以后,该产品就可以用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了

C.产品标准化后,创新国通常转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D.以上都是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产品周期?研究这一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案:产品周期(product life cycle)指的是一种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再到退出市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投入各种不同要素在成本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变化,因而拥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在不同阶段可能获得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出口,这一过程持续到该产品推出市场。产品在这一过程中的生产和贸易形态的变化就像生物的生命一样,完成一次从出生到衰落的循环。研究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国家间的技术差异,特别是技术差异的动态变化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因素,该理论正是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2.林德理论预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前景怎样?你认为这种预测符合现实吗?为什么?

答案:林德理论认为两国存在重叠需求是实现贸易的条件,如果两国需求存在重叠的部分,则两国厂商在利润的驱使下会相互向对方国家出口。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同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因此重叠需求部分较小,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基础较弱。但林德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前景的这种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悖与现实的,因为该理论主要适用于工业品的产业内贸易。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一些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3.近年来,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企业越来越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盗版”和“伪造”行为:这

些国家成功研发的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后被当地企业复制,但这些企业未向拥有专利的公司支付专利费用。请分析这种现象将怎样影响产品周期和发达国际对新产品的研制?

答案:在存在“盗版”和“伪造”行为的情况下,一旦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企业就有可能对其进行复制,从而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在本土取代国外创新企业成为这种产品的提供商。这将缩短发达国家研发的新产品的成长期,使其提前进入技术成熟期和衰落阶段,发达国家的创新企业将因此蒙受利润损失,其创新动机和能力也将遭到削弱。

(三)论述题

1.产业内贸易理论与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都可以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但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基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认为产业内贸易是解决规模经济和对差异产品的需求这一两难问题的手段,重叠需求理论没有对市场结构作出假设,不专门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出发,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入手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2.贸易的产品周期理论提出,经济上有效的生产地理位置随着商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说法在

多大程度上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相一致?为什么产品周期理论所提出的国际生产地理转移会给保护贸易理论者的政策主张带来压力?

答案: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不同要素在一种产品的不同生命阶段相对重要性不同,因而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可能在不同阶段获得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与赫克歇尔-俄林指出的某一要素禀赋丰富的国家在密集使用该要素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产品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形态,而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是静态的,没有考虑技术的动态变化。产品周期理论所提出的国际生产地理转移会给保护贸易论者的政策主张带来压力,是因为贸易保护措施阻碍生产地点在产品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向具有生产优势的国家转移,从而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国和世界整体福利。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选择题

1.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B )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2. 下列哪种行业最可能不具有规模经济(A )

A 手工艺品行业

B 飞机制造业

C 汽车制造业

D 半导体行业

3. 在垄断竞争模型中(B )

A 如果两国拥有相同的总体资本—劳动比例,它们间就不会发生贸易

B 贸易导致了商品品种的增多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扩大,进而可以带来收益

C 从长期看,厂商可以获利

D 要素禀赋并不能决定产业间贸易的发生

4. 下列哪些行业最有可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D )

A 好莱坞的电影业

B 加州硅谷的半导体产业

C 北京中关村的电脑城

D 美国的大型农场

(二)简答题

1 假设有A和B两个国家,它们具有相同的生产力(技术和禀赋相同)和需求偏好。请问两个国家能发生贸易吗?国际分工格局如何确定?

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它们还可以进行贸易并且从中获益。但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可能是由偶然或历史的因素决定。

2 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贸易的?

首先从需求方面考虑,可以利用重叠需求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即两个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双方均可进口或出口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形成产业内贸易:从供给方面看,可以利用新贸易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当市场节后是不完全竞争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时候,也能形成产业内贸易。

3 假设:(1)计算机软件行业表现出外部规模经济;(2)与美国相比,印度在生产计算机软件上有比较优势;(3)印度软件市场的规模是美国市场的1/10;(4)美国在该行业处于领先而且同时为美国和印度市场生产。如果印度保护它的软件市场,将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

小国往往通过进口保护或者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从而在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的部门上拥有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市场规模较大,在软件行业又处于领先,印度尽管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生产成本过高,如果不保护它的软件市场,势必会被美国挤出软件市场。所以印度通过保护软件市场,可使其产品的成本逐步下降,直到拥有竞争优势。

4 你认为对于哪些种类型的国家和哪种类型的商品,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比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更重要?对于哪种类型的国家和哪种类型的商品,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更重要?请做出解释。两国要素禀赋差异比较大的时候,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比规模经济的贸易更重要;当两国要素禀赋差异比较小,相应的产业存在规模经济,则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更重要。

5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相对于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来讲会产生更小的国内政治压力?

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可能导致稀缺要素所有者利益的损害,即贸易会使国内的某些利益集团利益受损害;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同一行业内,贸易利益体现在产品价格下降和产品品种增加,贸易的收入分配效果不明显。故产业内贸易的政治争论更小。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习题

(一)选择题

1.大国设置的进口关税( D )

A会增加国家的福利 B会减少国家的福利

C会使国家福利保持不变 D上述三者都是可能的

2当一国政府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B )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等 D不确定

3( B )是大型垄断企业从国外市场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有效途径

A兼并 B倾销

C寻租 D避税

4征收进口关税对生产者来说( A )

A有利于与进口相竞争的生产者 B不利于与进口相竞争的生产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变 D生产者的产品价格将下降

5就国家整体而言,分配进口配额最好的方法是( A )

A竞争性拍卖 B固定的受惠

C资源使用申请程序D政府适时分配

6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CDE )

A更具有公开性与歧视性 B更具有隐蔽性和非歧视性

C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D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7下列属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有( ABCDE )

A自愿出口限制 B歧视性的公共采购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D技术和卫生检疫标准 E进口许可证

8在国内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口配额的福利效应与( C )大致相同

A出口补贴 B歧视性的公共采购

C关税效应出口配额D出口配额

(二)简答题

1有效保护率与名义保护率的区别是什么?

有效保护率是跟名义保护率相对的。名义保护率是指一种商品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因此,一个国家的法定税率就是名义保护率。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名义保护率越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率也越高。而关税的有效保护率(ERP)是指关税使保护对象的单位产出增加值在征税后所提高的百分比。有效保护率(E)为一国征收进口关税后的价值增加额(V’)与征收进口关税前的价值增加额(V)之差与(V)本身之比,即E=(V’-V)/V。有效保护率不仅考察进口制成品所征收关税率对其价格的影响,而且还考察本国同类制成品所用进口原材料的关税率对本国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这意味着要保护某一特定行业,不一定要依靠提高该行业的名义保护率来实现,降低其使用的中间产品或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也同样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保护。

2进口国反倾销的一般对策是什么?这一对策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进口国政府在确认外国进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一般做法是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税的征收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她可以减少国内对低价进口品的需求。反倾销税就是用以抵消价格低于正常商品价格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理论上说,其征税额应能弥补本国厂商受到的损害,并达到抵消不正当竞争,或不公平竞争的目的。其次,反倾销可使进口品价格提高到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的水平,从而保护了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者。

3试一分析出口补贴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经济效应。

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作以下分析,如图7——2所示:

图7-2 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对出口国来说,旗政府实施出口补贴(=PsPs’)政策后,会产生以下几种效应:

(1)出口产品受到补贴后,对外就更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价格从原来的Pw下降至

Ps’销售,从而出口量从原来的EF增加至MN。

(2)正因为受补贴产品出口量大大增加,所以这会引起国内供给减少,并且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资源向该部门转移,从而引起该部门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从原来的Pw上涨至Ps,并引起本国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和上扬。

出口补贴引起该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从原来的OE缩减为OM,其福利受损,即消费者剩余减少(=a+b)。

(4)出口补贴带动出口量的大量增加,收益的自然是国内生产者,他们获得了生产者剩余增加(=a+b+c)。(5)政府为生产者获得生产者剩余的增加付出了昂贵的补贴成本(=b+c+e+f+g其中f、g指图中阴影部分)。(6)出口国为了使生产者获得生产者剩余的增加,还付出了一个成本,即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成本(=e+f+g)。这是因为出口补贴使本国出口产品的对外价格大大下降,从而恶化了本国的贸易条件。

(7)把上述所有效应进行加总【=(a+b+c)-(a+b)-(b+c+d+e+f+g)-(e+f+g)】,出口国采取出口补贴政策的总效果是遭受了福利净损失[=-(b+d+2e+2f+2g)]

对进口国来说,其进口产品受到出口补贴后,会产生以下基本效应:

(1)进口产品受补贴后,在进口国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会从原来的Pw下降为Ps’,进口量从原来的HK=(EF)增加至GT(=MN)。进口国的消费者花费同样的成本可以享受更多的商品,因此进口国的消费者剩余会增加(=h+m+n+r)。消费者剩余增加的幅度与出口补贴幅度一级进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出口国的出口补贴越大,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进口国消费者的剩余就越多。

(2)补贴后大量涌进的低价进口产品使本国产品受到冲击,生产者的国内市场份额从OH(=GT-HK=MN-EF),因此进口国生产者剩余遭受损失(=h),损失的大小也与出口国的出口补贴幅度和该国进口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有关,出口国的出口补贴越大,该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越大,进口国生产者遭受的福利损失也就越大。

(3)进口国的福利净效应等于其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之差(=h+m+n+r-h),其福利为净增加(=m+n+r)

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

习题

(一)选择题

1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是从(C )的角度出发来解释显示中所存在的贸易保护现象的。

A 外部经济

B 市场不完全竞争

C 收入分配

D 市场完全竞争

2 进口国政府所确定的最佳关税水平,与出口国厂商向进口国提供产品的供给弹性成(),与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成(B )。

A 反比;反比

B 反比;正比

C 正比;反比

D 正比;正比

3 与关税相比,对与进口品相竞争的生产者给予补贴(C )

A 与外国出口者无关

B 会导致更多的净福利损失。因为消费者必须为其进行支付,而且补贴不能像关税那一趟带来收益

C 可避免消费者剩余损失

D 当实施补贴国拥有一些垄断力量时,这种补贴要由于关税

4 若一大国对进口征收关税,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 )和贸易量的( D ) 。

A 不变;不变

B 改善;不变

C 恶化;增加

D 改善;减少

5 若一小国对进口征收关税,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 )和贸易量的( A ) 。

A 不变;减少

B 改善;不变

C 恶化;增加

D 改善;减少

6 在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中,若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古诺模型),则政府最佳的出口贸易政策是();若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价格型(伯特兰模型),则政府最佳的出口贸易政策是( C )。

A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

B 出口税;出口补贴

C 出口补贴;出口税

D 出口税;出口税

7 美国汽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到了来自日本、德国等国同类产业的极大挑战,产量下降,工人失业增加。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汽车产业的进口限制措施,主要是处于(D )方面的考虑。

A 改善贸易条件

B 扶植幼稚产业

C 狂打国内有效需求

D 国内利益集团对于贸易政策的影响

8 以下的贸易保护观点,从宏观经济稳定的绝度提出的是( C ) 。

A 最佳关税论

B 幼稚产业论

C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D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二)简答题

1 在国际贸易中,某种产品的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取决于哪些因素?

出口供给弹性取决于生产技术、本国的要素廪赋等要素;进口需求弹性取决于本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其他产地同类商品对该进口品的替代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等。

2 简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说明其推行的条件。

战略性贸易贸易政策理论建立在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础之上。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可以改变本国厂商的成本或需求条件,使本国厂商在与外国厂商的竞争中出于又劳力地诶,从而能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战略性贸易政策最为强调的政策主张有两种:一是出口补贴;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推行条件:(1)市场超额利润要足够大,否则保护或补贴得不偿失;(2)完备的市场信息; (3) 对手不采取行动。

3 当一个国家征收最佳关税(或其他进口关税)时,为什么其他国家可能会报复?这种报复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什么?

随着关税的征收,征税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但会恶化其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这无疑会导致伙伴国福利的降低,因而伙伴国很有可能进行报复。单边或双边的贸易报复措施会同时损害本国和他国的利益。

4 A国作为一个小国,如果对进口自B国的产品X征收关税,将遭受净福利损失。那么支持这种关税的次优的论点是什么?除关税之外,你认为国家A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支持本国生产者?

A国肯定会从产品X的关税受到国民福利损失。因为此时会同时发生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A国政府可以利用幼稚产业理论。比如它可以声称,X产业存在着重要的技术扩散利益,即存在外部效应,以进行贸易保护。

如果A国由于担心受到B国的报复而不想对产品X征收关税,它可以对产品X国内产业提供生产或科研开发补贴。这意味着,A国政府将要提供资金,而不是通过关税获得收入。

5 评价下列观点: 经济学家经过评估得出,对美国纺织品工业的保护导致该部队的就业机会比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增加了169000个。很显然,这种贸易保护是合理的,因为通过贸易保护,使美国更加富裕。

任何贸易政策都是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在本例中,对防止部门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增加该部门的就业机会,公会获利。但这种保护会造成国内防止品价格的提高,使消费者利益受损,产生消费扭曲;另外,保护也对其他部门生产者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产扭曲。这两种扭曲的综合如果吵过保护收益,则美国福利下降。

6 请为下列情况提出一项政策:(1)幼稚产业保护;(2)出于国防考虑而不愿依赖进口;(3)该国出口品的生产具有负的外部性;(4)该国进口品的消费具有负的外部性。

(1)生产补贴;(2)生产补贴;(3) 对该产品的生产征税;(4)对该产品消费征税。

7 商品X的生产具有负的外部性,但所有的外部效应都是局部性的;也就是说,X的生产迫使第三方承担成本,但这些第三方只局限于生产地附近的居民。(1)如果X是A国的进口品,同时该国也在国内生产一部分该产品。从国家的角度看,你主张实施进口关税、生产税还是消费税?或者一样都不采用?(2)如果X是A国的进口品,同时该国不能在国内生产该产品。从国家的角度看,你主张实施进口关税、生产税还是消费税?或者一样都不采用?(3)如果X是A国的出口品,同时该产品有一部分在国内消费。从国家的角度看,你主张实施出口关税、生产税还是消费税?或者一样都不采用?

(1) 生产税;(2)一样都不采用;(3)出口关税。

(三) 思考题

研究表明,在飞机制造业中,实践经验对于制造高质量飞机来说椎管重要。对于新公司而言,需要经过一段成本高昂的“干中学”阶段,但它所获得的经验可以保证在未来降低成本。A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能像波音或空中客车那样高效率地生产飞机,但如果能够成功抵御廉价进口飞机的竞争,该国最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A国是否应当通过对进口飞机征收关税对飞机行业加以扶植保护,从而迫使A国民航公司和其他的飞机购买者支付高价,直至该国飞机产业实现起飞,请详细加以讨论。

答案:这个论述题牵涉到幼稚产业保护的相关知识。应该至少从两个放米娜去把握。第一,扶持保护的必要性。从题中可知,A国目前还不能高效率地生产飞机,但是飞机行业能够通过一个“干中学”的阶段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在长期内随着产量的积累产生知识外溢,使得出于该行业的各个厂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可见飞机行业存在显著的动态规模经济。因而符合我们对于幼稚产业的遴选标准,应当给予扶持保护。第二,有关保护措施的选择。即通过进口税保护,这种方式有待商榷。因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关税与生产补贴相比只是一个次优选择,会造成本国更多的福利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通过对飞机行业给予生产补贴(包括提供直接贷款)以帮助其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量。尽管通过提高税率能获得用于提供补贴的收入,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征税对经济中其他部门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