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慕荣利”的高尚人格,在他生活的时代就为人所知,因此受到时人的推重与赞许。他在诗文上的贡献和成就,则自唐宋以降,逐渐为人重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乃至于今日有《中国文学史》编纂者声称“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①。尤其是他的田园诗,风格冲淡,语言质朴凝

练,情感真切,意境优美,最为后人所尊崇。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洗当时所盛行的玄言诗的枯燥乏味,更与同时代谢灵运山水诗的雕章琢句及其后齐梁永明体诗歌的讲求语言华丽截然不同,凸显出其清新真切的风格,更为打动人心。

学生不揆梼昧,草此小文,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试作简单的分析,浅尝辄止,恳请方家指正。

一、陶渊明人生经历对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文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他崇尚自然、躬耕田园的思想萌芽于他深受儒道濡染的青少年教育时期,形成于他时仕时隐的壮年时期,最终在归隐田园的晚年得以践行。

陶渊明整个青少年时代,是在乡村田园度过的。因此,萦绕陶渊明一生的田园情结,大概和他早期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那时的陶家,尽管不是豪门大族,但毕竟与普通百姓不同,尚有一定家产可资生活②,所以青年时代的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乡村,却并未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这一点,在他的诗歌中有所透露。他三十九岁时所作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里说: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③可见年轻时确实未曾躬耕南亩。由于没有

切身体会农耕之勤苦,整日徜徉在诗书中的陶渊明,对乡村田园自然有着美好的感观。不为衣食所羁、从事纯粹精神活动的人,对自然景观总是特别敏感。江南秀丽的山水、优美的田园,给了年轻的陶渊明深刻的印象。这种建立在人生早期的印象,根深蒂固,伴其一生。当他不堪污浊的官场

时,乡村田园就成了他的精神依托,成了他精神上的最终家园。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一直是在诵读诗书中度过的。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诗》中说:“闲居三十载④,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饮酒》诗之十六也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所以,

青少年时期所读的诗书、所受的教育,对陶渊明思想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他平素所读,如其诗中所指出的,是“六经”,媒即儒家的经典著作。因此,陶渊明思想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除此以外,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陶渊明也接受了老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出世的道家思想其实更符合陶渊明的性格。由于长久的闲居读书,不与世事相接,陶渊明个性上已然形成了这么一种状况:多了几分孤介,多了几分理想主义,少了几分圆滑世故,性格趋向自由洒脱,不耐礼数,不喜俗务。习惯了闲居生活、充满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的陶渊明,显然很不适应官场中的应酬往来和繁文缛节,以及琐碎无聊的事务。他对

自己的性格有清醒的认识,在《与子俨疏》中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祸。”《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云:“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饮酒》诗之十九又云:“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性刚才拙”,“刚”即“孤介”、“介然”,

指洁身自好,对不良事物难以容忍。在接近而立之年,踏入仕途后,所见所闻,每觉不能接受,而囿于职事,又不得不曲意为之,所以才会发出“志意多所耻”的沉痛话语。“才拙”是指在待人接物、处理俗务方面不够精明圆滑,是因为多年来“与尘事冥”、“罕人事”而形成的与世俗的隔阂。老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性格的形成,同时陶渊明自身性格也促使他更易接受老庄“委心任运”“清静自由”之精神。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精神以及他对自然的追求,即来自于道家思想,这是儒家所没有的。

老庄思想对自然及自由的追求,对外力役使、物欲异化的厌恶与排斥,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因此化入到他的田园诗中。可以说,恬淡的性格与老庄思想的相结合,是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本源。

年轻时的陶渊明受到儒家“济世”思想的影响,加上少年人的一腔热血,颇有建功立业、传名后世的雄心壮志。《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而这种壮志,与其说是

明确的人生目标、自觉的人生追求,毋宁儒家思想支配下的习惯性思维。真正的陶渊明,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是“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富贵并非他所求,他追寻的是“抱朴含真”的人生。“真”,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所谓“真”,是指完全回归自我,不为外物所役,率真本我,绝伪去诈。他在诗文中反复提到自己对“真”的追求,对当世

缺少“真”而感到惋惜、不满。如《饮酒》之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连雨独饮诗》:“任真无所先。”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思想,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却同时出现在陶渊明身上。有人作过统计,在陶渊明诗文中,用典来自《论语》的有37处,而化用《老庄》的更是多达77处。其实,儒与道的共现合流,乃是这个时代士人的普遍精神特征,不独陶渊明为然。在陶渊明思想中,儒道得以和谐统一:以儒家精神对待世务,秉直不阿;以道家精神对待人生,委心任运,乘化待尽。而其中又以道家之精神更契合其本性。陶渊明顺应自己的本性,向往田园生活,对世俗抱持离弃的态度,他在诗文里多次表达此种观念。如在《归去来兮辞》中感叹“世与我面相违”,在《庚子

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二首》中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

等。因此,走向田园,抛弃世俗与官场,乃是他必然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他能创作出独具风格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流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