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弧、弦、圆心角》基础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弧、弦、圆心角》基础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弧、弦、圆心角》基础练习

《弧、弦、圆心角》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1.(5分)如图,AB,CD是⊙O的直径,=,若∠AOE=32°,则∠COE的度数是()

A.32°B.60°C.68°D.64°

2.(5分)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直径是弦

B.弦的垂直平分线一定经过圆心

C.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D.平分弧的半径垂直于弧所对的弦

3.(5分)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直径是弦

B.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C.弦的垂直平分线一定经过圆心

D.平分弧的半径垂直于弧所对的弦

4.(5分)如图,AB是⊙O的弦,半径OC⊥AB于点D,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OD=DC B.=

C.AD=BD D.

5.(5分)如图,在Rt△ABC中,∠C=90°,∠A=28°,以点C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分别交AB、AC于点D、点E,则弧BD的度数为()

A.28°B.64°C.56°D.12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6.(5分)如图,在⊙O中,=,∠AOB与∠COD的关系是.

7.(5分)如图,AB是⊙O的弦,若∠AOB=110°,则∠A的大小为(度).

8.(5分)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它们圆心角度数之间的关系为2:3:4,则这三个扇形中圆心角最小的度数是度.

9.(5分)如图,M是抛物线y=ax2(a>0)上一点,以MO为半径画⊙M交x轴于点A(2,0),交y轴于点B,交抛物线于另一点C.若=,则a=.

10.(5分)在⊙O中,弦AB的长恰好等于半径,弦AB所对的圆心角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1.(10分)如图,过⊙O的直径AB上两点M,N,分别作弦CD,EF,若CD∥EF,AC =BF.

求证:

(1)弧BC=弧AF;

(2)AM=BN.

12.(10分)如图,已知AB为圆O的直径,M,N分别为OA,OB的中点,CM⊥AB,DN ⊥AB,垂足分别为M,N,连结OC,OD,求证:=.

13.(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且AE=BF,与相等吗?为什么?

14.(10分)如图,在⊙O中,AD=BE,CD⊥OA于D,CE⊥OB于E.求证:=.

15.(10分)如图,已知⊙O中,点A,B,C,D在圆上,且AB=CD,求证:AC=BD.

《弧、弦、圆心角》基础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1.(5分)如图,AB,CD是⊙O的直径,=,若∠AOE=32°,则∠COE的度数是()

A.32°B.60°C.68°D.64°

【分析】根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由=得到∠BOD=∠AOE=32°,然后利用对顶角相等得∠BOD=∠AOC=32°,易得∠COE=64°.

【解答】解:∵=,

∴∠BOD=∠AOE=32°,

∵∠BOD=∠AOC,

∴∠AOC=32°

∴∠COE=32°+32°=64°.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2.(5分)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直径是弦

B.弦的垂直平分线一定经过圆心

C.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D.平分弧的半径垂直于弧所对的弦

【分析】根据直径、弦的定义对A进行判断;根据垂径定理的推论对B、D进行判断;

根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对C进行判断.

【解答】解:A、直径为弦,所以A选项的说法正确;

B、弦的垂直平分线一定经过圆心,所以B选项的说法正确;

C、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以C选项的说法错误;

D、平分弧的半径垂直于弧所对的弦,所以D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也考查了垂径定理的推论.

3.(5分)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直径是弦

B.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C.弦的垂直平分线一定经过圆心

D.平分弧的半径垂直于弧所对的弦

【分析】根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垂径定理,圆的有关概念判断即可.

【解答】解:直径是弦,A正确,不符合题意;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B错误,符合题意;

弦的垂直平分线一定经过圆心,C正确,不符合题意;

平分弧的半径垂直于弧所对的弦,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垂径定理,掌握圆的有关概念、垂径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4.(5分)如图,AB是⊙O的弦,半径OC⊥AB于点D,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OD=DC B.=

C.AD=BD D.

【分析】根据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判断即可.

【解答】解:∵AB是⊙O的弦,半径OC⊥AB,

∴=,AD=BD,∠AOC=∠BOC=∠AOB,B、C、D正确,不符合题意,OD与DC不一定相等,A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掌握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以及垂径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5.(5分)如图,在Rt△ABC中,∠C=90°,∠A=28°,以点C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分别交AB、AC于点D、点E,则弧BD的度数为()

A.28°B.64°C.56°D.124°

【分析】先利用互余计算出∠B=64°,再利用半径相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B =∠B=64°,则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计算出∠BCD,然后根据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求解.

【解答】解:∵∠C=90°,∠A=28°,

∴∠B=62°,

∵CB=CD,

∴∠CDB=∠B=62°,

∴∠BCD=180°﹣62°﹣62°=56°,

∴的度数为56°.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6.(5分)如图,在⊙O中,=,∠AOB与∠COD的关系是∠AOB=∠COD.

【分析】直接利用圆心角、弧、弦的关系求解.

【解答】解:∵=,

∴∠AOB=∠COD.

故答案为∠AOB=∠CO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7.(5分)如图,AB是⊙O的弦,若∠AOB=110°,则∠A的大小为35(度).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OA=OB,

∴∠A=∠B,

∵∠AOB=110°,

∴∠A==35°,

故答案为:35.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等边对等角是解题的关键.

8.(5分)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它们圆心角度数之间的关系为2:3:4,则这三个扇形中圆心角最小的度数是80度.

【分析】利用题目中所给的圆心角的度数之比去乘360°,从而可求得圆心角的度数.【解答】解:∵周角的度数是360°,

∴这三个扇形中圆心角最小的度数是,

故答案为:80.

【点评】考查了扇形圆心角的度数问题,注意周角的度数是360°.

9.(5分)如图,M是抛物线y=ax2(a>0)上一点,以MO为半径画⊙M交x轴于点A(2,0),交y轴于点B,交抛物线于另一点C.若=,则a=.

【分析】作辅助线,构建正方形EOFC和全等三角形,证明△BEC≌△AFC,CE=CF,BE=AF,由A坐标和垂径定理得M的横坐标为1,代入抛物线得DM=a,由中位线定理得:OB=2a,设C(m,am2),根据CE=CF和AF=BE列方程组求出a的值.【解答】解:连接AB,AC,BC,

∵∠AOB=90°,

∴AB是⊙M的直径,

∴M在AB上,

∴∠ACB=90°,

∵=,

∴CA=CB,

过M作MD⊥x轴于D,

∴OD=AD=OA=1,

∴M的横坐标为1,

当x=1时,y=a,

∴DM=a,

∵AM=BM,OD=DA,

∴DM是△AOB的中位线,

∴OB=2DM=2a,

过C作CE⊥y轴于E,过C作CF⊥x轴于F,

∴∠AOB=∠OEC=∠OFC=90°,

∴四边形EOFC是矩形,

∴∠ECF=90°,

∴∠ECB=∠FCA,

∵∠BEC=∠AFC=90°,

∴△BEC≌△AFC,

∴CE=CF,BE=AF,

∴矩形EOFC是正方形,

∴OF=OE=CF=CE,

设C(m,am2),

解得:a=,

∵a>0,

∴a=,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垂径定理、圆中弧、弦的关系、抛物线上点的特征、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明确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本题的关键是辅助线的作法.

10.(5分)在⊙O中,弦AB的长恰好等于半径,弦AB所对的圆心角为60°.【分析】先画图,由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得弦AB所对的圆心角.

【解答】解:如图,

∵AB=OA=OB,∴△AOB为等边三角形,

∴∠AOB=60°,

故答案为60°.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1.(10分)如图,过⊙O的直径AB上两点M,N,分别作弦CD,EF,若CD∥EF,AC =BF.

求证:

(1)弧BC=弧AF;

(2)AM=BN.

【分析】(1)连接OC、OF,根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OCA=∠BFC=∠B,等量代换得到∠BFC=∠AC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MC=∠AN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证明:(1)连接OC、OF,

∵AC=BF,

∴∠COA=∠BOF,

∴∠COB=∠FOA.

∴;

(2)∵∠COA=∠BOF,OC=OF=OA=OB

∴∠A=∠OCA=∠BFC=∠B,

∴∠BFC=∠ACF.

∵CD∥EF,

∴∠AMC=∠ANE.

又∵∠BNF=∠ANE.

∴∠AMC=∠BNF.

在△AMC和△BNF中,

∴△AMC≌△BNF(AAS),

∴AM=BN,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2.(10分)如图,已知AB为圆O的直径,M,N分别为OA,OB的中点,CM⊥AB,DN ⊥AB,垂足分别为M,N,连结OC,OD,求证:=.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Rt△COM≌Rt△DON,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OM=∠DON,根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证明结论.

【解答】证明:∵OA=OB,M,N分别为OA,OB的中点,

∴OM=ON,

在Rt△COM和Rt△DON中,

∴Rt△COM≌Rt△DON,

∴∠COM=∠DON,

∴=.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圆心角、弧、弦的关系.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3.(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且AE=BF,与相等吗?为什么?

【分析】连接OC、OD,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证明Rt△COE≌Rt△DOF,根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证明结论.

【解答】解:与相等,

证明:连接OC、OD,

∵AE=BF,OA=OB,

∴OE=OF,

在Rt△COE和Rt△DOF中,

∴Rt△COE≌Rt△DOF,

∴∠AOC=∠BOD,

∴=.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4.(10分)如图,在⊙O中,AD=BE,CD⊥OA于D,CE⊥OB于E.

求证:=.

【分析】连接OC.只要证明Rt△OCD≌Rt△OCE(HL),推出∠COD=∠COE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连接OC.

∵OA=OB,AD=BE,

∴OD=OE,

∵CD⊥OA于D,CE⊥OB于E,

∴∠CDO=∠CEO=90°,

在Rt△COD和Rt△COE中,

∴Rt△OCD≌Rt△OCE(HL),

∴∠COD=∠COE,

∴=.

【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15.(10分)如图,已知⊙O中,点A,B,C,D在圆上,且AB=CD,求证:AC=BD.

【分析】根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由AB=CD得到=,则=,从而可判断AC=BD.

【解答】解:∵AB=CD,

∴=,

∴+=+,即=,

∴AC=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例的应用题 基础和提高题讲解和练习题 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的应用题基础和提高题讲解和练习题打印版一、把各个物品的在比例中的数值看成是各个物品的份数: 例1、苹果的个数与梨的个数比是3:11。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个数的()/()。 (2)梨的个数是苹果的个数的()/()。 (3)梨的个数是苹果的个数的()倍。 苹果的份数是3 ,梨的份数是11,所以 苹果的个数是梨的个数的(3/11)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个数的(11/3)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个数的(11/3 )倍 练习: 1.小猫的只数是小狗只数的7/8。 (1)小猫的只数与小狗只数的比是()。 (2)小猫的只数与小猫和小狗只数之和的比是()。 2.丽丽看一本书,看完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7:5。 (1)看完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 (2)未看页数占看完页数的() (3)看完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二、己知数量和和比例:比例数字之和就是份数和;物品在比例中的数字,就是该种物品的份数, 数量和÷份数和= 一份的数量 一份的数量× 一种物品的份数=这种物品的数量 例2、要配置一种糖水,水、糖共54克,水和糖的比是7:2,水、糖各是多少克? 份数和:2+7=9 一份的数量:54÷9= 6(克)

糖的量:6×2=12 (克) 水的量:6×7=42 (克) 练习: 1.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3:4:5。要搅拌48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是多少吨? 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米,长与宽的比是3:2。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 3.一批课本有1000本,把其中的1/4 分给一班,余下的按3:2分给二班和三班,一、二、三班各分多少本? 4.王老师、丽丽和红红创建了一家公司,三人分别投资120万元、80万元和60万元。在他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到年末,公司共盈利260万元,你认为该如何合理分配这笔钱,每人分别得多少? 例3、某工厂有180人,分成三个小组,已知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的人数的比是4:3;第二小组与和第三小组的人数之比是3:5, 求三个小组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第一小组:4份 第二小组:3份 第三小组:3×5/3 = 5 份 一份的人数:180÷(4+3+ 5)=15(人) 第一组的人数:15×4=60(人) 第二组的人数:15×3=45(人) 第三组的人数:15×5=75(人) 练习: 数学小组与语文小组的人数比是7:10,语文小组与音乐小组的人数是7:4,已知音乐组和数学组共有89个人,音乐组比语文组少多少人? 三、已知一个物品的数量和比例:这个物品在比例中的数字就是这个物品的份数, 已知数量÷这个物品的份数= 一份的数量 一份的数量×另一种物品的份数=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注:“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例如:5 3×7表示: 求7个5 3的和是多少? 或表示:5 3的7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注:“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例如:5 3×6 1表示: 求5 3的6 1是多少? 9 × 61表示: 求9的61 是多少? A × 61表示: 求a 的6 1 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注:(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 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注:(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 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 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 ×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 ×b=c,当b <1时,c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 2017年12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0(2≥=a a x 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a x a x -=+=21 (2)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p x =2或 )0(2≠=+m p a mx )(形式的方程, 如果 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 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 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 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基础知识

六年级上册基础知识 班级 姓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础不稳做题不准 夯实基础没商量 第一单元 位置 1、 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如(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几 列 几 行 ↓ ↓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从左往右看) (从前往后看) 2、 平移时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述。 3、 图形左、右平移:行不变 图形上、下平移:列不变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98×5表示求5个9 8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98×43表示求98的4 3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几 。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重教材基础训练题(含答案)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02=++c bx ax B. 24)32)(12(2+=+-x x x C. 128)4(+=+x x x D. 04232=-+y x 2、一元二次方程012222=+-x x 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没有实数根 D. 无法确定 3、用配方法将方程0142=--x x 变形为m x =-2)2(的过程中,其中m 的值正确的是( ) A. 4B. 5 C. 6 D. 7 4、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两根之和等于6的是( ) A.01562=-+x x B.01562=++x x C.01562=+-x x D.01562=--x x 5、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设有x 人参加聚会,则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10)1(21=-x x B.10)1(21 =+x x C.10)1(=-x x D.10)1(=+x x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6、将方程38)1)(23(-=+-x x x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后,其二次项系数是________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___。 7、如果2是方程02=-c x 的一个根,那么常数c 的值是_______,该方程的另一个根是_________。 8、一元二次方程01322=--x x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个矩形的长和宽相差3cm ,面积是4cm 2,则这个矩形的长是________,宽为_______。 三、简答题 10、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每题5分,共30分) (1)0182=+-x x (2)0742=--x x (3)02632=--x x (4)016102=++x x (5)010522=++x x (6)x x x 8216812-=+-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 1、填一填。 (1)小明2小时行5千米,小华3小时行7千米,小明和小华所行时间的比是( ):( ),小明和小华所行路程的比是( ):( ) (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 (3)( ):6=0.75 6:( )=0.75 (4)9÷( )=0.6=( ):20=()30 (5)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7天完成,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比是( ):( ),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的比是( ):( ) (6)甲乙两数的比是4:5,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45,甲数是( );如果和是81,甲数是( )。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3、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在( )画“√”,错的画“×” (1)苹果和梨的质量比是8:5,苹果的质量是梨的8 5。( ) (2)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比的后项可以是0。( ) (3)小强身高1米,爸爸身高170厘米,爸爸和小强身高的比是17:10。

() (4)六(1)班男生是女生的1.2倍,男生和女生的比是6:5。()(5)0.8:0.4化简比的结果是2。() 4、解决问题。 (1)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而成的,7.2千克水中,含氢和氧各多少千克? (2)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华存钱数的比是3:5,如果小明再存入不敷出00元,就和小华的存钱一样多。小明原来存了多少钱?

(4)一种什锦糖按2份奶糖、5份水果糖和3份软糖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40千克,需要水果糖多少千克? (5)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4,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5)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0)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公式汇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 22要写成53 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 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三章 旋转 1、 旋转性质:(1)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及形状;(2)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相等;(3)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4)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相同的方向旋转相同都角度。 2、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 3、 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而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中心对称有一个对称中心,绕中心旋转180度,旋转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轴对称有一条对称轴,图形对称折叠,折叠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4、 中心对称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1)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菱形等 (2)只是轴对称的有:角、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边形、等腰梯形等 (3)只是中心对称的有:平行四边形等 (4)既不是轴对称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不等边三角形、非等腰梯形等。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P (x,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y)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章测试题

集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给出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④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0,1,2,3},N={0,3,4}, M C ) (N I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 =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 =B A A.{}51<

D.{}4,3,2 9.设集合{}{},6,4<=-≥=x x N x x M 则=N M ; A.R B.{}64<≤-x x C.φ D. {}64<<-x x 10.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共有( ); ① x =2是022 =--x x 的充分条件 ② x≠2是022 ≠--x x 的必要条件 ③y x =是x=y 的必要条件 ④ x =1且y =2是0)2(12=-+-y x 的充要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42x Z x ; 2.{m,n }的真子集共3个,它们是 ; 3.如果一个集合恰由5个元素组成,它的真子集中有两个分别是B ={a,b,c },C =

六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与必背知识全

六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与必背知识全【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六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与必背知识全 六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 1、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所有对称轴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2、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3、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4、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 5、同一个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同一个圆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d=2r 或 r= 6、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7、画圆时,先确定圆的半径,再确定圆心。 8、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9、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10、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11、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 12、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比值。 13、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4、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向,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向。 15、、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里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里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值;比号相当于除法里的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 16、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7、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性质可以解比例。还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8、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他们的积相等。 19、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的方法:⑴计算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⑵看计算两个外项积是否等于两个内项积。⑶如果两个比写成分数形式就把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是否相等。 20、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1、两位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去掉,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人教版 数学 九年级上册 全册 基础练习

基础知识反馈卡·21.1 时间:10分钟满分:2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若(a-1)x2+bx+c=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A.a≠0 B.a≠1 C.a=1 D.a≠-1 2.一元二次方程2x2-(m+1)x+1=x(x-1)化成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的系数为1,一次项的系数为-1,则m的值为() A.-1 B.1 C.-2 D.2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3.方程(m+2)x|m|+3m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_______________. 4.若关于x的方程mx2+(m-1)x+5=0有一个解为2,则m的值是______. 5.把一元二次方程(x-3)2=5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二次项为_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分) 6.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m-1)x2+3mx+5=0有一根是x=-1,求m的值. 基础知识反馈卡·21.2.1

时间:10分钟 满分:2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用配方法解方程x 2 -23x -1=0,正确的配方为( ) A.? ????x -132=89 B.? ????x -232=59 C.? ????x -132+109=0 D.? ? ???x -132 =109 2.一元二次方程x 2+x +1 4=0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无实数根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3.方程x 2-4x -12=0的解x 1=________,x 2=________. 4.x 2+2x -5=0配方后的方程为____________. 5.用公式法解方程4x 2-12x =3,得到x =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分) 6.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mx -2=0. (1)对于任意实数m ,判断此方程根的情况,并说明理由; (2)当m =2时,求方程的根. 基础知识反馈卡·21.2.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新整理-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2017新整理-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 识归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集锦 第一章 二次函数 1.定义:一般地,如果c b a c bx ax y ,,(2++=是常数,)0≠a ,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2.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当0>a 时,开口向上; 当0

(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 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例: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12(,)(,)、x y x y (及y 值相同),则对称 轴方程可以表示为:12 2 x x x += 4.抛物线c bx ax y ++=2中,c b a ,,的作用 (1)a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与2ax y =中的a 完全一样. (2)b 和a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 由于抛物线c bx ax y ++=2的对称轴是直线: 故: ①0=b 时,对称轴为y 轴; ②0000<<>>b a b a ,或者,(即a 、b 同号)时,对称轴在y 轴左侧; ③0000><<>b a b a ,或者,(即a 、b 异号)时,对称轴在y 轴右侧. (3)c 的大小决定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交点的位置. 当0=x 时,c y =,∴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 ): ①0=c ,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0>c ,与y 轴交于正半轴; ③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 (130) 5.1.2 弧度制 (134)

六年级数学上册基础训练

六年级数学上册基础训练( ) 一、甲是100元,求乙?只列式不计算 1、 甲比乙多6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比甲多6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是乙的6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是甲的6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是总数的60%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乙是总数的60%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与乙的比是3:2 1、甲是90元求乙 ( ) 2、乙是80元求甲( ) 3、甲比乙多40元,求甲( ) 4、甲乙共300元,求乙( ) 5、乙与丙的比是5:6 ,求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 ) 6、乙与丙的比是3:4甲乙丙的和是115元,分别求甲乙丙( )( )( ) 三、甲与乙的比是3:5 1、甲比乙少(-----) 2、乙比甲多(-----) 3、甲比总数少(-----) 4、乙比总数少(------) 5、总数比甲多(-----) 6、总数比乙多(-----) 7、甲占乙的(-----) 8、乙占甲的(-----) 9、甲占总数的(-----) 10、乙占总数的(-----) 11、总数占甲的(----) 12、总数占乙的(-----) 四、根据题意计算 1、甲与乙的和是220元,已知甲比乙多34 ,求甲,乙各是多少? 2、甲比乙是8:5,如果乙比甲少75元,求甲,乙各是多少? 3、甲数的35 相当于乙数的79 则甲比乙多(------) 4、甲数的38 相当于乙除以2的商,则乙比甲少(----) 5、甲与乙的差、商都是34 ,则甲乙各是多少?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