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配凹凸体工作教案

锉配凹凸体工作教案
锉配凹凸体工作教案

锉配凹凸体工作页

实训背景:

“锉配凹凸体”是钳工工艺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内容。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控制,特别是对称度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加工质量不易保证,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对锉配操作失去信心,对以后的实习教学影响较大。要想做好本课题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锉配技能和技巧,使学生通过本课题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综合锉配件的加工方法。

实训目的:

1.掌握具有对称度要求工件的划线、加工及测量方法。

2.提高锉削和锯削的技能操作。

教学准备:

1、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学生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2、学生分组的准备

每四人一个小组,但至少保证有一名知识和技能达到要求的学生。

3、实训器材的准备

划针、样冲、錾子、锯弓、锯条、平锉、 3㎜钻头、游标高度尺、游标卡尺、90°角尺、刀口形直尺、普通钻床

材料:HT200,规格为61mm×46 mm×13 mm

实训内容:

(一)、项目组的产生

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

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具体加工步骤,直至最后形成正确加工方案。

(二)、实训加工方案的确定

1. 教师讲解项目要求(技能训练内容和技能训练图)

2.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图纸要求,初步确定凹凸体锉配件的加工方法。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加工工序。

3.项目负责人编写出加工工艺,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

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加工工艺,实训教师审阅修改后可以开始实施。

(三)、实训任务分工

1.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讲清加工工艺,统一加工思路。

2.在所有人员对实训任务都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分工。

①按图样要求划凹凸体加工线部分完成人: ②加工凸形面部分完成人: ③加工凹形面部分完成人:

④综合检测部分完成人:

项目实施步骤(教学过程)

一:讲解技能训练图。

1、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张技能训练图,仔细观察技能训练图中尺寸与形位公差要求,每组派一位代表回答

自己对图形尺寸的分析,提出不明白的部分。

2、归纳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详细讲解图形尺寸与形位公差控制要求。

(一)尺寸要求

按图样要求加工外形尺寸,达到尺寸(±)mm、(±)mm、(±)mm、(±)mm、(1500.05

-)mm、(150.05

+)

mm要求

(二)形位公差要求

①由于指引线和150

0.05

-

尺寸线对齐,被测要素是凸体控制尺寸中心线,其一是有对称度的要求,要求此中心线相对(±)尺寸中心线其对称度误差不大于0.10mm;其二是有垂直

度要求,要求凸体控制尺寸1500.05

-

中心线相对基准面B垂直度误差不大于0.03mm。

②由于指引线和尺寸线没有对齐,被测要素是凸体尺寸的左面,其一是有平面度的要求,其误差不大于0.03mm,总计10个面;其二是有垂直度要求,要求此平面相对基准面C垂直度误差不大于0.04mm。

③锯缝平面度误差不大于0.40mm 。 ④由于指引线和15(配作)尺寸线对齐,被测要素是凹体的中心线,其一是有对称度的要求,要求此中心线相对(±)尺寸中心线其对称度误差不大于0.10mm ;其二是有垂直度要求,要求此中心线相对基准面B 垂直度误差不大于0.03mm 。

(三) 粗糙度要求 锉配面表面粗糙度达到

二: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加工工艺

以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凹凸体配合件加工步骤,编写加工工序,在老师的主持下,由各组项目负责人上台把各组编写的加工步骤进行阐述。

三:讲解加工工艺,制定加工工序

教师讲解正确加工工艺,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编制的加工工艺,使学生掌握加工程序,理清加工思路,从而提高工件的加工质量,同时也为以后的工艺编制打下基础。

盲配凹凸体的加工步骤

四、修改加工工艺,理清加工思路,进行项目加工。 讲解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编制的加工工艺,才能使学生掌握加工程序,理清加工思路,从而提高工件的加工质量,同时也为以后的工艺编制打下基础。

五、安全文明生产

1、清除切屑要用刷子,不要直接用手清除或用嘴吹。

2、操作钻床时不可戴手套,袖口必须扎紧;

3、开动钻床前,应检查是否有钻夹头钥匙或斜铁插在钻轴上。

4、严禁在钻床运转状态下装拆工件、检验工件和变换主轴转速,必须在钻床停止状况下进行。 工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0

毛坯 材料规格为61mm ×46 mm ×13 mm 1

锉削 加工外形尺寸60mm ×45 mm ×12 mm 2

划线 按图样画出凹凸体加工线,定出4个钻孔中心 3

钻孔 使用?3 mm 麻花钻钻出4孔 4

锯削、锉削 加工凸形面,划线锯去左右两角,锉削使其达到图样尺寸形位公差控制要求 5

钻孔、锯削、錾削锉削 加工凹形面,使用?3 mm 麻花钻钻出排孔,锯削、錾削、锉削达到图样尺寸形位公差控制要求 6

检查 各锐边倒角,并检查全部尺寸精度 7 锯削 锯削中间锯缝

六、学生分项目实施实训课题,教师指导。

七、项目评价

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后,教师根据各项目组完成过程的具体情况,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指出问题所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讲评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

八、实训作业

学生深刻体会锉配凹凸体每一步骤,写出实训日记。

九、课题总结

通过对本课题教学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完整、清晰、全面、详细、准确的加工思路,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从此课题中学到锉配加工思路和方法。

项目教学法任务四_钳工教案-锉配凹凸体

课题 锉配凹凸体 实训背景: “锉配凹凸体”是钳工工艺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内容。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控制,特别是对称度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加工质量不易保证,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对锉配操作失去信心,对以后的实习教学影响较大。要想做好本课题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锉配技能和技巧,使学生通过本课题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综合锉配件的加工方法。 实训目的: 1.掌握具有对称度要求工件的划线、加工及测量方法。 2.提高锉削和锯削的技能操作。 教学准备: 1、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学生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2、学生分组的准备 每四人一个小组,但至少保证有一名知识和技能达到要求的学生。 3、实训器材的准备 划针、样冲、錾子、锯弓、锯条、平锉、 3㎜钻头、游标高度尺、游标卡尺、90°角尺、刀口形直尺、普通钻床 材料:HT200,规格为61mm×46 mm×13 mm 实训内容: (一)、项目组的产生 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 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具体加工步骤,直至最后

形成正确加工方案。 (二)、实训加工方案的确定 1. 教师讲解项目要求(技能训练内容和技能训练图) 2.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图纸要求,初步确定凹凸体锉配件的加工方法。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加工工序。 3.项目负责人编写出加工工艺,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 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加工工艺,实训教师审阅修改后可以开始实施。(三)、实训任务分工 1.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讲清加工工艺,统一加工思路。 2.在所有人员对实训任务都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分工。 ①按图样要求划凹凸体加工线部分完成人:②加工凸形面部分完成人:③加工凹形 面部分完成人:④综合检测部分完成人: 项目实施步骤(教学过程) 一:讲解技能训练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课堂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 问>课堂教学实录 《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一节综合实践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初步建立符号感.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对搭配问题很感兴趣,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能较好地分辨荤素.为此,在配菜环节直接进入搭配,没有在明确荤素上多做文章,而是在搭配过程中进行区别.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四学具准备: 搭配食品用的记录卡等。 五教具准备: 课件服装搭配用的衣服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搭配.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今天老师想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下奥运村好不好?(出示奥运村全景地图). 点击浏览该文件 生:好。(感兴趣的观看) 师:大家看,各国代表已经部分入住奥运村了.北京奥委会为他们准备了丰富的美食.你们看:(出示美食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明确荤素: 师:我们来做小厨师为运动员配菜怎么样?(出示菜谱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以“一荤一素”的标准来搭配,先猜一猜,他们可能吃到哪两种菜? 生:肉段和豆角,肉段和萝卜。 师:好象还有豆角和萝卜吧? 生:老师,不对,豆角和萝卜都是素菜,你是让我们一荤一素。 师:你还知道象豆角和萝卜这样的都是素菜呢,知识真丰富。那你知道什么是荤菜吗? 生:荤菜就是肉类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老师那鸡蛋是荤菜还是素菜啊? 师:同学们说呢? 生:是荤菜,它能孵出小鸡来。 生:不对,鸡蛋不是肉就不是荤的。 师:你们这种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真棒,鸡蛋是肉类的动物生的啊,所以不是素菜,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说对的学生很得意的样子) 3,体验搭配 师:那么,现在请你把刚才搭配的结果记录下来,写在记录卡上。 生:用记录卡记录。 师:你来说一说是怎样搭配的?(展示学生记录卡) 生:肉段先和豆角配,再和萝卜搭配。(学生边指边说) 师:你是怎样找到全部搭配方法的? 生:就这样一个一个的搭配.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这是什么菜? 生:先用一个荤菜去配一个素菜.再用这个荤菜去配另一个素菜。 师:你说的真清楚,这样就有顺序了是吗?还有按别的顺序搭配的吗?想一想? 生:老师,还可以先用素菜去搭配荤菜. 师:那你来说说。

项目教学法任务四 钳工教案-锉配凹凸体

课题 锉配凹凸体 安徽工程技术学校冯有文 实训背景: “锉配凹凸体”是钳工工艺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内容。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控制,特别是对称度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加工质量不易保证,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对锉配操作失去信心,对以后的实习教学影响较大。要想做好本课题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锉配技能和技巧,使学生通过本课题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综合锉配件的加工方法。 实训目的: 1.掌握具有对称度要求工件的划线、加工及测量方法。 2.提高锉削和锯削的技能操作。 教学准备: 1、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学生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2、学生分组的准备 每四人一个小组,但至少保证有一名知识和技能达到要求的学生。 3、实训器材的准备 划针、样冲、錾子、锯弓、锯条、平锉、 3㎜钻头、游标高度尺、游标卡尺、90°角尺、刀口形直尺、普通钻床 材料:HT200,规格为61mm×46 mm×13 mm 实训内容: (一)、项目组的产生 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 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具体加工步骤,直至最后

形成正确加工方案。 (二)、实训加工方案的确定 1. 教师讲解项目要求(技能训练内容和技能训练图) 2.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图纸要求,初步确定凹凸体锉配件的加工方法。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加工工序。 3.项目负责人编写出加工工艺,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 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加工工艺,实训教师审阅修改后可以开始实施。(三)、实训任务分工 1.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讲清加工工艺,统一加工思路。 2.在所有人员对实训任务都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分工。 ①按图样要求划凹凸体加工线部分完成人:②加工凸形面部分完成人:③加工凹形 面部分完成人:④综合检测部分完成人: 项目实施步骤(教学过程) 一:讲解技能训练图。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中的搭配的规律一课。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以买3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例题教学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一、在买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选配”的含义。二、开展选配活动,交流选配结果。三、用图形代替实物,反思选配过程,感受图形的优点。四、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要有条理地思考,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改动。我主要通过了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1、动手操作,感受规律2、自主探索,发现规律3、巩固运用,深化规律。找规律的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通过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按顺序有条理地搭配,是本节课探索规律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学中难点。虽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特意地给同学们解释、阐明,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操作,我认为在没在出现“反例”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特殊要求”让学生接受。有序,其实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已经留在学生的心中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比较,体会、醒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 本课的难点,就是探究两种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怎么样攻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从具体到图形,到算式的形成,让学生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关于早餐搭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学具可以摆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思考,把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符号、文字来解释为什么有6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已成了自主的内化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在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学生独立思考时是不是太过抽象,能否给学生适当直观的操作提示,又应怎样处理?用自己喜欢图形代替实物是否太过放任学生,不易于把握重点,是否应该以书中图形为主?。有的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从实物抽象到图形,过度太

锉配凹凸体工作页教案

锉配凹凸体工作页 实训背景: “锉配凹凸体”是钳工工艺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内容。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 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本课题 的难点在于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控制,特别是对称度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加工质量不易保证,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对锉配操作失去信心, 对以后的实习教学影响较大。要想做好本课题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 行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锉配技能和技巧,使学生通过本课题 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综合锉配件的加工方法。 实训目的: 1. 掌握具有对称度要求工件的划线、加工及测量方法。 2. 提高锉削和锯削的技能操作。 教学准备: 1、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学生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2、学生分组的准备 每四人一个小组,但至少保证有一名知识和技能达到要求的学生。 3、实训器材的准备 划针、样冲、錾子、锯弓、锯条、平锉、 3 ㎜钻头、游标高度尺、游标卡尺、90° 角尺、刀口形直尺、普通钻床

材料:HT200 ,规格为61mm ×46mm ×13mm 实训内容: (一)、项目组的产生 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 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具体加工步骤,直至最后形成正确加工方案。 (二)、实训加工方案的确定 1. 教师讲解项目要求(技能训练内容和技能训练图) 2. 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图纸要求,初步确定凹凸体锉配件的加 工方法。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加工工序。 3. 项目负责人编写出加工工艺,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 4. 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加工工艺,实训教师审阅修改后可以开始实施。 (三)、实训任务分工 1. 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讲清加工工艺,统一加工思路。 2. 在所有人员对实训任务都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分工。 ①按图样要求划凹凸体加工线部分完成人: ②加工凸形面部分完成人: ③加工凹形 面部分完成人: ④综合检测部分完成人: 项目实施步骤(教学过程) 一:讲解技能训练图。

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的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属于比较简单的组合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教材精心选择了“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这三个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操作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了解搭配的方法与策略。为了让三个情境活动能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将三个情境用故事化的方式串联在一起。让各个情境间达到“无缝对接”,让课堂尽可能的完善下去。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倡导“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出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情趣、有意义、常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数学问题无处不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浅显的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搭配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服装等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每个小组不同的帽子图片2张、不同的裤子图片3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大家穿的都很整洁、漂亮。谁来和大家说说今天你是如何挑选的这身衣服呢? 生:我是这样穿的衣服、、、、、、 师:哦,原来你是这样挑选的衣服,那能不能和老师说一说你适合现在穿的衣服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吗? 生:我有、、、、、、 师:你原来有这么多漂亮的衣服,那么,谁能帮×××同学想一想,他的这几件上衣和几条裤子,一共可以搭配出多少身不同的衣服? 生回答的不管对与错,都不要忙着进行判断,从而引入到今天的课题。 师: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的学问) 二、探索学习 (一)情境一:穿什么衣服 1、今天上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这位是马戏团的小丑奇奇(课件出示 小丑奇奇)。奇奇接到了我们学校的邀请要来表演节目,奇奇可高兴了,可是难题出现了。 (课件出示小丑奇奇苦恼的样子) 2.(课件出示2顶帽子和3条裤子),学生观察。

模块四锉配凹凸体

模块四锉配凹凸体 本项目主要学习锉配凹凸体,掌握对称度的检测方法,初步了解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如何加工具有对称度要求的工件,理解配合件的加工工艺。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完成如图4-1所示的零件。 a) b) a) 零件图 b) 立体图 图4-1 任务一工艺分析和划线 学习目标 本任务主要学习对称度的概念,掌握对称度的检测方法,理解对称度误差对配合精度的影

响和配合件加工工艺。通过本任务的学习,掌握对称形体的划线方法。 相关知识 一、图样分析 1. 尺寸 图4-1所示零件的7个尺寸有尺寸公差要求,加工难度较大,也决定了配合的精度。在加工时,应先加工凸形件,保证尺寸正确,随后加工凹形件,其尺寸应根据凸形件的实际尺寸,进行配作。 2. 形位公差 图4-1所示零件共有三类形位公差,分别是对称度、垂直度、平面度。本节主要介绍对称度。形位公差不合格可能导致两件无法配合,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控制形位公差。 3. 基准及工艺孔 图4-1所示零件共有三个基准,基准A表示以工件中心对称面为基准;基准B表示以工件小平面为基准;基准C表示以工件大平面为基准。A、B平面需要锉削加工,C平面不加工。为方便加工,零件上还需加工四个工艺孔。在加工凹形件时,还需要钻排孔。 二、对称度的概念 1)对称度公差是被测要素对基准要素的最大偏移距离。如图4-2a所示,凸台中心线偏离基准中心线的误差是Δ。 图 4-2 [注意] 误差Δ不是对称度误差。 2) 对称度的公差带是相对基准中心平面(或中心线、轴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或垂直平面)之间的区域,其宽度是距离t。 三、对称度的检测 对图4-2a所示零件,测量面到基准面之间的尺寸为A和B,其差值就是对称度误差。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搭配中蕴涵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服装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搭配服装” (1)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评选出本组最好的搭配方法。 (3)全班汇报,优化搭配方法。 展示图形搭配和符号搭配,教师引导学生对出现的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在学生的比较与评价中体会各种方法的特点,体会符号化的优越性,进一步感受有序思想。通过提问“你还想用什么来代替呢?”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符号表达搭配方法。 (4)归纳:图形和字母的作用还真大。 二、拓展应用 1、营养搭配

师:我们为奇奇搭配了6种漂亮的服装,奇奇可高兴了,可是在去动物园之前,他可得先填饱肚子,你们看,他去了哪?饭店里有哪些好吃的呀。 学生回答,师通过图片在黑板上展示,分成主食和配菜两大类,在进行搭配。 再加一种主食,又有几种方法呢? 2、去动物园的路线。 奇奇吃饱了,要去动物园了,去动物园的路线,你看得懂吗?奇奇从学校到动物园,一共有几种走法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种方法表示你的搭配方法了,现在咱们在来动笔搭配一下去动物园的路线吧,动笔吧。 三、回忆总结。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以后在遇到搭配的问题,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生:要有序。 师:大家要遵循有序的原则,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来解决搭配中的问题。接下来,奇奇要开始表演了,它还会遇到问题吗?会有搭配中的问题吗? 发挥你的想象,把你想到的,写到数学日记里,与老师一起分享。

搭配中的学问(微课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微课教学设计) 李少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76——7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的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用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投影小丑图片)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今天要去表演精彩的节目,在表演之前,他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投影服装图片),一顶帽子搭配一条裤子,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 2、揭题、板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摆一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卡片,小组内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说一说你的搭配方法。(活动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2、回报交流 A、师: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方法将给大家听?(生1回报没有顺序的搭配方法)你们听懂了吗?(生2:评价并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结果,用2顶帽子分别搭配三条裤子,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方法一样的请举手) B、师:你们认为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怎么样?谁想大声的再说一遍。 C、师:和他们组方法一样的请举手。和他们组方法不一样的请举手。(生3:用3条裤子分别搭配两顶帽子,一共也有6种搭配方法方法)。你们听懂了吗?(指名学生再说一遍。)两种方法都想到的同学请举手。(真了不起) 3、回顾感知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和淘气的搭配方法(投影两种搭配方法),和大家一样吗? 4、师生归纳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用两顶帽子分别搭配三条裤子,还是用三条裤子分别搭配两顶帽子,搭配时一定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搭配时不重复,无遗漏?(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按顺序、有条理)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活动一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最后决定以马戏团小丑要去参加表演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能溶入其中,创设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线搭配”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三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画“搭配图”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课堂教学时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没拿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当时在我们年级组研讨时,我也和其他老师谈论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总结算法。但是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要调整,难度也会提高,估计部分学生还是有困难的。

小学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

小学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能记住80%。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学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 一、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课程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二、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服装搭配、朋友握手、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上册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上册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领域‘实践活动’部分的重要内容。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研究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教材呈现了三个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操作、想象、实验等活动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活动初步的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本节课虽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但是却与前序学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题实践活动搭配服装主要是探索如何按一定顺序思考,找到所有搭配方法,并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本课的主题活动突出“情境+问题串”的编写特点,以学生非常喜欢的马戏团小丑搭配服装为主体的活动情境,展开实践活动,安排了“摆一摆,说一说”“图形表示法”“字母表示法”这个三个层次的思考,从一个活动情境,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二是在主题情境下三个层次的思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再发展到符号水平的发展。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如何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借助学具摆一摆来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这是在操作水平上初步体会搭配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淘气、笑笑画图形表示所有搭配方法的过程中,是让学生经历从摆的操作水平像画的表象水平发展的过程。智慧老人的话“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帽子和裤子”其实是鼓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个提升,让学生高手借助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也是学生从表象水平向符号水平的又一次发展。 三个层次的都要引导学生从无序搭配到有序搭配的过程。 这样,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注意思维的有序性。在主题情境的活动中,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的搭配方法,学生会利用原有的分类的经验进行思考,一步选择帽子有三种搭配方法,一步选裤子也有三种搭配方法,只要一个帽子搭配一条裤子就是一种方法,教材中机灵狗的困惑可能也是学生的困惑“我摆来摆去老是乱,怎么办呢?”引出淘气和笑笑有两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即:一个帽子跟不同的裤子搭配;一条裤子和不同的帽子搭配。初步感受“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培养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问题;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在没有图片的情况下如何记录搭配的过程。在呈现学生多种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图或符号的方法进行简化表征,也就是综合表征,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表示方法的多样化和借助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二是要注意画图策略的应用。教材主题活动中学生根据原有的分类经验会动手搭配,体会到分类搭配的方法能使得搭配方法不重不漏,在学生没有图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怎样把想的过程记录下来,把几种搭配的方法表示出来,与大家共同的交流。学生可能用文字的方法,也可能用图形的方法,还可能用数学或字母表示等,这些方法中重点讨论图形连线和字母连线的方法,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通过分类后画交叉对应的连线图来表示所有的搭配方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可以体现有序 【学生分析】 搭配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搭配衣服、用餐时经 常用到搭配的知识,而且教材在一年下册中学生接触过买一套 衣服可以怎么买的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 趣,也能把物体进行一些简单的搭配,有的学生只是一些无序 的搭配,没有达到有序思考的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中让学生从 无序搭配到有序搭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凹凸配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凹凸体工件的锉配加工 【课题】本项目主要学习锉配凹凸体,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通过本次任务训练掌握凹凸体对称度的检测方法,了解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掌握如何加工具有对称度要求的工件,明确配合件的加工工艺安排。 【课时】6课时(240分钟) 【设计理念】凹凸配(盲配)是钳工教学中一项难度较大的训练技能,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钳工课题。为了突显“边学边练,学练结合”的新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边训练边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实际工作中锉削发挥的作用,配合任务驱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要完成的任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本任务主要学习对称度的概念,掌握对称度的检测方法,理解对称度误差对配合精度的影响和配合件加工工艺。 【设计亮点】将模具钳工加工场景场景引入钳工车间课堂教学,配合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的角色,在任务的驱动下,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练?”的先进教学理念。 【内容简析】锉配凹凸体”是钳工工艺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内容。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控制,特别是对称度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加工质量不易保证,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对锉配操作失去信心,对以后的实习教学影响较大。要想完成好本次任务,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锉配技能,使学生通过本次任务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综合锉配件的加工方法。 【学情简析】 针对职高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理解力不强,但动手能力比较强,又是高考的班级,故本堂课是以“激趣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让学生真正手动、脑动、手脑合一这一目的。 在本章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求。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凸凹体配锉削加工工艺、掌握对称形体工件的划线、测量方法,进一步提高测 量的正确性、掌握误差对凹凸盲配的影响,会分析、解决锉配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在任务的驱动下,能够独立完成对凹凸配(盲配)工件的加工操作。 3.情感目标:运用本地模具加工为主要产业的特色,告诉学生锉配加工在模具中的重要性,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求新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学有用武之地,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尺寸链计算、误差对凹凸盲配的影响 难点:尺寸和配合精度的保证 【重点、难点剖析】 作为以掌握技能为主的钳工课程在进行本任务学习之前,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要,但是把这些所有的知识技能联合运用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的结晶-凹凸配(盲配),顺利完成任务,难度还是很大的,这是本次任务重点;但考虑到这是本课程训练的第一个盲配件,一些常规操作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凹凸配训练的是各种技能的组合,学生非常有兴趣乐于尝试,怎样让学生保持对新知识久盛不衰的探索欲望、激发兴趣,把尺寸、对称度的控制和配合精度的保证方法融入进去是本次任务的难点。 【教学方法及策略】 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共同学习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三步走:1、激发兴趣;2、共同学习; 3、修成正果(完成加工) 【教学平台与资源】

锉配凹凸体工作页教案

锉配凹凸体工作页教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锉配凹凸体工作页 实训背景: “锉配凹凸体”是钳工工艺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内容。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控制,特别是对称度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加工质量不易保证,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对锉配操作失去信心,对以后的实习教学影响较大。要想做好本课题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锉配技能和技巧,使学生通过本课题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综合锉配件的加工方法。 实训目的: 1.掌握具有对称度要求工件的划线、加工及测量方法。 2.提高锉削和锯削的技能操作。 教学准备: 1、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学生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2、学生分组的准备 每四人一个小组,但至少保证有一名知识和技能达到要求的学生。 3、实训器材的准备 划针、样冲、錾子、锯弓、锯条、平锉、 3㎜钻头、游标高度尺、游标卡尺、90°角尺、刀口形直尺、普通钻床 材料:HT200,规格为61mm×46 mm×13 mm

实训内容: (一)、项目组的产生 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 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具体加工步骤,直至最后形成正确加工方案。 (二)、实训加工方案的确定 1.教师讲解项目要求(技能训练内容和技能训练图) 2.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图纸要求,初步确定凹凸体锉配件的加工方法。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加工工序。 3.项目负责人编写出加工工艺,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 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加工工艺,实训教师审阅修改后可以开始实施。(三)、实训任务分工 1.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讲清加工工艺,统一加工思路。 2.在所有人员对实训任务都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分工。 ①按图样要求划凹凸体加工线部分完成人:②加工凸形面部分完成人:③加工 凹形面部分完成人:④综合检测部分完成人: 项目实施步骤(教学过程) 一:讲解技能训练图。 1、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张技能训练图,仔细观察技能训练图中尺寸与形位公差要 求,每组派一位代表回答自己对图形尺寸的分析,提出不明白的部分。

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小丑、详细)(教案、PPT、反思、学习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瞧,谁呀?(出示:马戏团小丑图) 生:小丑 2、师:马戏团里的小丑要表演节目了,他的衣帽间里有很多衣服和帽子,可是不知道怎么搭配,谁愿意帮帮他? 师:想帮忙的小朋友坐好,眼睛看向大屏幕。 3、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带来了2顶帽子和3条裤子。小丑要求一顶帽子搭配一条裤子。 师补充:真棒,他能用分类的方法介绍。我看到,有2顶帽子分别是蓝色的和绿色的,还有3条裤子分别是粉色、红色还有绿色的。 预设:生1:绿色帽子搭配绿色裤子 生2:蓝色帽子搭配橙色裤子... 师导入课题:这么多搭配方法呀,那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 (1)小组合作 师:待会儿,请大家把小丑的衣帽间从信封中取出来,帮助小丑搭配衣服,摆一摆,并跟组员说一说你是怎么搭配的。有没有不同的搭配方法,互相交流一下。师: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师:好,开始。 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⑵全班交流。 ①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生:用绿帽子搭配粉裤子,绿帽子搭配红裤子,绿帽子搭配绿裤子用蓝帽子搭配粉裤子,蓝帽子搭配红裤子,蓝帽子搭配绿裤子 师:还有吗?(没有了)那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种搭配?(6种)刚刚我们一起找出6种搭配,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搭的?(先挑的什么?)师引导小结:他是先选了一顶蓝帽子,然后用它去搭3条裤子,然后换成绿帽子,还是可以搭配3条裤子。几种?生:6种。 这上面的3顶帽子是一样的,那既然是一样的,为了简洁我们把这两个拿掉,剩一个可以吧,那我还需要画什么(连线)。 生:用粉裤子分别搭配绿帽子和蓝帽子,红裤子分别搭配这两顶帽子,绿裤子分别搭配这两顶帽子。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搭的? 生:他是先选了一条粉裤子,用它去搭2顶帽子,然后换红裤子去搭2顶帽子,再用绿裤子去搭2顶帽子。 师:数一数刚刚我们先挑裤子,再挑帽子一共几种? 生:6种。 师引导:按顺序去搭,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我们发现了没有,绿色的这边的也有,红色的这边也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1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 合适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问题。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申老师知道今天要给三年2班的同学们上课,心情特别开心,昨晚啊就在想今天穿什么衣服好呢?你们能帮帮老师吗?(能)看,老师手上有1件衣服和2条裙子,你觉得怎样穿好看呢?谁上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穿好看 师:恩,你蛮有眼光的,这样也不错,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觉的这样穿好看 师:唉,这样也ok喔。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一套衣服包括1件上衣和1条裙子,通过你们的思考现在就有了几套衣服?(2套)这2套申老师都很喜欢呢,我就把上衣放在中间,有时可以穿这一套,有时还可以穿这一套。 师:其实啊,刚才你们在挑选衣服中就用到了数学里的知识——搭配,搭配中有不少的学问,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搭配中都有什么学问。

二、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 1、用图片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有一个朋友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看,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2顶帽子和3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他不知道怎样穿戴才好,想请我们帮忙,选1顶帽子和1条裤子,你们愿意吗?(愿意)可以怎样搭配呢?现在拿出桌面的图片摆一摆。(学生摆,老师巡视) (1)没有顺序任意搭配 师:看很多同学都摆完了,谁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摆)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1:不好(为什么)比较乱,有的重复了,有的漏了 (2)先确定帽子,然后每顶帽子搭配3条裤子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1:我是这样摆的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 生2:好(为什么)很清楚,很清晰 师:还有谁想说为什么好? 生3:有顺序 师:老师也很赞同你们的想法,觉得这种方法好。她是随便搭配的吗? (不是)她是先确定帽子,然后每顶帽子配3条裤子,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搭配或者遗漏,因为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搭配

搭配中的学问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案例]

搭配中的学问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案例]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小美的一天“为主题的系列数学活动,引发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

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2.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对搭配问题很感兴趣,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搭配。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能较好地分辨荤素.为此,在配菜环节直接进入搭配,没有在明确荤素上多做文章,而是在搭配过程中进行区别.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 二、案例描述: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在经历探索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教材安排了“配菜”这一主题活动,出示了三个情境,由易到难,让学生了解搭配的方法与策略。我们则考虑学生的实际把它改成了学生更感兴趣的西餐店搭配饮料和主食的情景,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思考,并初步培养符号化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搭配问题很感兴趣,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搭配。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自觉的有序搭配。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利用摆学具,画“搭配线路图”、画表格等方式,逐步抽象出有序搭配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教学目标: (1)、在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有序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能使用连线等方法进行有序的搭配。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图片、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1、熟悉信息,点出搭配。 师:孩子们,森林里有一个好消息,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出示课件) 问:到底是什么好消息呢? (适时追问:主食几种?饮料有哪些?怎样才能享受优惠呢?) 师:对,必须是一杯饮料和一份主食相搭配.(板书:搭配) 问:想参加优惠吗?你会怎样搭配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