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下册 第七章 7.2 弹力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下册 第七章 7.2 弹力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下册 第七章 7.2 弹力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

内容及

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

检测目标

1.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这是因为弹簧测力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2.如图使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观察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最大测量值是_______。弹簧测力计测量范围是________,指针所示被测重力是________N。

3.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的是: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

分度值,指针要在_______。使用过程中,指针、弹簧不

得与外壳有摩擦。使用过程中,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

计的________。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

的测量范围

5.甲、乙两人各用10N的力沿相反方向拉同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A、20N

B、10N

C、0N

D、5N

板书设计

第二节弹力

一、弹性、塑形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大的原理制作而成的

2.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学校检查记实

八年级下册物理弹力教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 1.弹性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 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2.弹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3.塑性 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力弹力 课题8.1力弹力(2)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塑料尺铁丝橡皮筋(共5组)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会鼓掌吗?请试一试。 师:若大家只用一只手,请鼓掌。 为什么听不到掌声呢?我们学习第八章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学生自学: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力: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上P44的内容,重点观察图8-1真的四幅图片,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具体的用力实例说明:什么是力?有力的作用至少要几个物 体?请解释“孤掌难鸣”。

2.请指出P44中图8-1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除课本上的用力的实例外,请你再举出2-3个用力的实例,并指 出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任务二)认识形变和弹力: 一。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进行下列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弯铁丝。并仔细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铁丝有何变化。 分析与思考: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会对这个物体产生什么效果? 2. 气球、弹簧、橡皮筋和铁丝的形变撤去外力后能不能恢复原状? 探究结果:叫弹性形变。 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按照课本P45活动8.1的要求进行实验,用大小不同得力压塑料尺和拉弹簧,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与思考: 1.对比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完成P45活动8.1的中的填空。 由此可见: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2. 当你的手压塑料尺时,弯曲的塑料尺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当你的手拉弹簧时,伸长的弹簧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3.什么是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任务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你手边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刻度盘,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初二物理下册力 弹力 知识讲解

力弹力 撰稿:冯保国审稿:史会娜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4、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点梳理】 要点一、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 ①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要点诠释: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 ①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例如:匀速行驶的汽车拐弯了。 ③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例如,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使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用力拉弓,使弓张开;将尺变弯等。都是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要点三、弹力 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

完整word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2、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理念是让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和对未知事情的探索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是在前一节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尽量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事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会使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服务于2.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弹簧伸长与受力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的探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 【课前准备】 弹弓、气球、弹簧、橡皮泥、塑料直尺、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教师让一个学生用弹弓打粉笔头,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把粉笔头打出去?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课】 (一)认识弹性和塑性 1.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挤压气球、拉伸弹簧、挤压橡皮泥等物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手施加的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2)撤去手上的力,物体的形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弹性和塑性。 2.弹性和塑性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们把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二)认识弹力 1.学生体验: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体验弹簧对手有力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观看撑竿跳的视频和再次体验用弹弓打粉笔头后回答。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2)分析定义:教师提出问题: 由定义可知: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弹力的方向怎样?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3)认识拉力、压力、支持力 教师通过一个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认识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通过拉弹簧,体验、认识拉力是弹力。 教师强调: ①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②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③具有弹性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弹力,弹性物体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作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77705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 力》教学设计77705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11 《弹力》教案 河北省任丘市某中学物理组:滕薏泽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一个物体受到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 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 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5种器材来 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好,开始实验(按压器材……撤去力……)。 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三)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每3人一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分类,并说出分类时的特点。 生:第一类:弹簧、橡皮筋、气球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 第二类:橡皮泥、面团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 师: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大家能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吗?(如学生想不 出来,可引导:用手按皮肤,皮肤凹陷;撤去力,恢复原状。这叫皮肤有) 生:弹性!(板书弹性定义) 师:像面团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做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例子。 生:弹性:弓箭、弹簧、蹦极、拉力器、跳跳床、弹簧门、跳板、撑杆跳、拍皮球…… 塑性: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揉面团、折纸、沙滩上留下脚印……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弹性。 师:请同学们拿好弹簧,听我的口令:拉长!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疼。说明伸长的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 师:为什么有力的作用呢? 生:伸长的弹簧要恢复原状。 师: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弹力》。(板书本节课标题)(板书弹力定义)师:再次拉动弹簧,分析总结两物体(弹簧与手)之间,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生: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板书弹力产生的条件) 师:分析:贴在墙壁上的球是否受到弹力(不受) 其实除了刚才说的弹簧、橡皮筋能产生弹力以外,我们平时说的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同时具备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 师:让学生轻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再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教师补充: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因为听了老师的话用力拉弹簧,就把能用的最大的力都用上了。模拟实验。结果弹簧被拉直了,再也回不去了。属于搞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 划及进度表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 教学计划 东朗中学教师:陈国淑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前两个学期的成绩检测中来看,学生的总体成绩比较差,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几个学困生基础差得厉害,影响了全班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在这学期,对学困生要狠抓知识落实,使他们的物理成绩能有切实的提高。 学习习惯方面:本班学生少部分能做到上课认真听,勤举手,爱动脑,及时完成作业,可有一部分同学,作业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书写比较糊涂,还有几个同学爱做小动作,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听讲,这几个同学需要老师特别关注,需要老师特别耐心的教导。 总的来说,学生个个都是聪明活泼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发展前途,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虽然我不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学生,但我会努力让他们变得更好。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内能、电能的知识,每一章内容都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的,并且每一章都有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学好本学期的知识,必须要先打好基础,然后把每一章的内容有序的连起来,才能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学好力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四、质量目标 1、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本册教材的有关基础知识。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 点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讲解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 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 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 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 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 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弹力 镇海中学陈志海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在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定会产生弹力。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弹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应用也很广泛,我们最深入学习弹力是在八年级的物理课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 [生]我们平时用的橡皮用力扭时也会发生形变,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状. [生]女同学扎辫子用的橡皮筋也是用力拉时能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 [生]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生]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生]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弹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醉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旧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摘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醉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旧一定会产生弹力。物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旧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互相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弹力》 练习(含答案)

弹力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1.下列物体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发生弹性形变的一组是() A. 揉好的面团、橡皮泥、弹簧 B. 钢锯条、吹起的气球、湿面团 C. 钢片、木板、泥团 D. 弹簧、橡皮筋、木板 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B. 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的越长 D. 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茶杯对桌面的压力”的说法,正确的 是() A.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B.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D.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4.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任何物体之间都会产生弹力的作用 B. 物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也越大 C. 弹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D. 只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能产生弹力作用 5.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弹性形变的是() A. 用手将充满气的气球按成凹形 B. 人站在木板上把木板压弯 C. 用锤子把铁块敲打成各种形状 D. 撑杆跳高运动员撑杆起跳时把竹竿压弯 6.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 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

A. 几个同学都一样大 B. 手臂长的同学 C. 体重大的同学 D. 力气大的同学 7.一个足球放在一块长木板上,如图所示,木板和足球均发生了弹性形变,关于它们弹力的 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足球受到的支持力是木板产生的弹力 B. 足球产生的弹力作用在木板上 C. 木板形变是由于木板产生弹力造成的 D. 足球产生的弹力就是足球对木板的压力 8.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在弹性限度内,另一端用手 向右拉长弹簧,且保持不动,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受力物是“手和墙” B. 弹簧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是“弹簧” C. 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手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 弹簧对手的弹力与“手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9.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茶杯和桌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形变,茶杯没有发生形变 B. 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茶杯发生了形变 C. 茶杯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形变 D. 茶杯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茶杯发生了形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0.在跳板跳这一动目中,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如图),跳板由于发 生______(选填“弹性”或“塑性”)形变,从而产生______(选填“向上”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