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二首

2 古诗二首
2 古诗二首

第2课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本

课“鹭”等1个生字,

会写田字格里的“绝、

岭、吴、”等3个生

字。

2.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背诵古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

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

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

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2.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

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3.了解“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在古代,一首诗共有四句就称为绝句,这两首诗,判

断一下哪首诗是绝句。绝句有两种,一行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一行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这首诗它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想听一听

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

天成之美。

二、记忆字形,感知古诗:

(一)自由读诗:

1.(出示带拼音的古诗)一分钟的时间,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要想把诗读好,是有绝招的,想学么?那老师就把绝招传授给你们。

(二)绝招一:认识生字。课件出示:鹭

1.带拼音读生字:小老师带读。

2.去拼音认生字:个别读。

3.请学生说一说容易读错的字?或者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注意:含和岭)

4.同桌互读,读错的相互纠正。

5.开火车检查认读情况。

6.认读词语:四位同学分别读词语。

7.认识多音字“行”,“泊”,读好带多音字的句子。

8.认写“绝”“岭”“吴”字:

生:“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色”占三分之二。

生:“岭”去掉“山字旁”是“令”。

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生:玲、拎、冷、铃、零、龄、领。

生:“吴”上面是“口”下面是“天”。

9.指导书写“窗”。

10.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11.展示学生作品并点评。

(二)绝招二:读好节奏。

1. 欣赏范读视频。

2.出示带划线的古诗,指导学生读好古诗节奏。

3.学生展示朗读

三、品读古诗,感受诗境

(一)绝招三:理解画面:

(1)学习一、二句:

1.(出示前两句,一生读)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柳树,黄鹂……板书:黄鹂

2.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呢?(柳树……)冬天也有柳树呀?怎么知道这不是冬天的柳树呢?

生:柳树是绿色的。板书:翠柳

3.你是从颜色看出来的。写了哪些颜色?(黄,白……)哪里看出绿和蓝色的?翠和青,有绿色吗?青是什么颜色?(蓝色)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么多种颜色么?

4.你还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播放PPT)你想说些什么?

5.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

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

6.我们欣赏了春天的美景,可是诗人觉得还不够。仔细听,认真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7.哪个字写黄鹂在叫?(鸣)你觉得黄鹂在叫什么?板书:鸣

8.你还发现了什么?这里没有飞字啊,哪个字体现了飞?(上)

9.谁能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幅图,说的时候要有顺序,可以先说近处的再说远处的。

生: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乐地鸣叫,一群白鹭排成一行飞上蔚蓝的天空。

10.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板书:白鹭上青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

11.小结:诗人不仅写了黄鹂、柳树、白鹭和蓝天四种景物,写到了黄,绿,白,蓝四种颜色,还

用“鸣”、“上”写出了声音和动作。可谓是“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板书:有声有色、动静结

(2)学习三、四句:

1.诗人看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也看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他还看到了?(读)

2.理解“千秋雪”:这就是千秋雪,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西岭山上终

年白雪皑皑。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西岭山上的积雪千年不化。所以我们称它为“千秋雪”。板书:千秋雪

3.如果你是诗人,打开窗户你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这么美的景色,就像挂在墙上的

一幅画一样,你不想读一读吗?

4.教师相机适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窗口。

你理解诗句中这个“含”的意思吗?板书:含

生:“含”就是衔、镶嵌的意思。

师:那我们可以用哪些字来换这个“含”字呢?

生:可以用“有”、“里”、“包”、“嵌”……

师:换进诗中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生:我换的是“有”,感觉得语文太一般,不如“含”字好。

生:我换成“嵌”,觉得“嵌”字只表达了西岭雪山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之中,窗框就像

画框,这样一种静上的画更美。

生:我把几个字都换了进去读了读,觉得就有“含”字才能把窗框给写活了,写出动感,动太之美,是诗人不够恰当,觉得西岭雪山被窗框衔起来,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有“含”字最好!

5.诗人透过窗户可以看见“千秋雪”,打开家门,他还能看到什么?(读)。

6.理解“万里船”:杜甫的家,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一艘停泊在诗人家门口的小船,看起来普

普通通,但是就是这艘小船却要历尽艰辛,跨越大半个中国,从杜甫的家乡顺流而下,远行至东吴,

也就是现在的江南。从成都要东吴有多远呢?相当于我们绕学校的操场跑一万圈。这么远的距离,所

以这艘船就是“万里船”。板书:泊万里船

7.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8.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9.男女生读。

四、总结古诗,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

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

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本身

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绝”与“决”对比练习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

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美文诵读

1. 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跟着音乐再次走进诗中。(师配乐朗诵)

2. 睁开眼睛,请学生推选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3. 请个别同学背诵这首诗。(个别背诵)

4. 全班配乐背诵。

六、对比学习,拓展延伸

1. 出示另外一首《绝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自己读一读,背一背,或者找一找其他杜甫的或者春天的诗。

3. 同学们,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让我们一起在这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默写古诗。

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古诗内容填一填。

《绝句》是( )朝诗人( )写的。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 )、( )、( )、( )、( )、( )。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 )、( )、( )、( )。

参考答案:

一、鸣翠柳一行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三、唐杜甫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黄翠白青

板书设计:

绝句

黄鹂鸣翠柳有声有色

白鹭上青天动静结合

含千秋雪赞美

泊万里船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怜、野”等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

2.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

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滁州西涧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怜”“野”,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生:“怜”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

生:“怜”的右边是“令”不是“今”。

生:“野”左边里字的最后一笔是提。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生:幽草。

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板书:幽草静景

生:沉静、安闲。

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指名读。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板书:黄鹂动景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

生: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板书:静中有声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倍显其静。让咱们再次感受西涧清幽。请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1句,女生读2句)

上下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享受,就画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远近之别。让咱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处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清幽境地,诗人会是怎样的心境呢?

生:悠然自得、闲适。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生:招人怜爱的清幽细草在涧边丛生,黄鹂在茂密的树丛里鸣叫。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

生:涧中。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急于归航。

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舟自横。

为什么会横着呢?

生:水的力度很大。

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板书:舟横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板书:动静相应

(3)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生:春雨中的潮水晚间来势很猛,荒僻的渡口静无一人,只有小船安闲地横在水面上。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

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把握古诗,体会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

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

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四、动笔绘画,拓展延伸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默写《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_____涧边生,上有____深树鸣。

________晚来急, ________舟自横。

二、判断正误。

1.《滁州西涧》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2.《滁州西涧》这首诗中描写了草、黄鹂、春潮、小船等景物。()

3. 《滁州西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幽草生长在涧边,无人欣赏的同情和可怜。

()

三、填空。

(1)诗中的“怜”的意思是:。

“鸣”的意思是:。

(2)诗的前两句“幽草涧边生”,是“_ __”景;“黄鹂深树鸣”是“__ _”景。

参考答案:

一、幽草黄鹂春潮带雨野渡无人

二、1.× 2.√ 3. ×

三、(1)喜爱鸟叫(2)静动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幽草静景

静中有动

黄鹂动景

舟横动静相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抓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再结合语言训练,展开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

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

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

近),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

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