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撞车》中“车祸”段落的拍摄与剪辑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撞车》中“车祸”段落的拍摄与剪辑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撞车》中“车祸”段落的拍摄与剪辑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撞车》中“车祸”段落的拍摄与剪辑

这个是侯克明老师《视听语言》的期末作业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撞车》中“车祸”段落的拍摄与剪辑

导演系:周楠

《撞车》(Crash, 2004)是2005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Paul Haggis 在极短的拍摄周期和有限的预算之内,创造了又一个低成本影片的奇迹。虽然影片的制作成本和规模类似与独立影片,然而,深谙好莱坞经典电影创作模式的剧作家Paul Haggis仍旧动用了一切可能的视听因素,极尽渲染之能事,将观众的情绪一次又一次地推上极限。

导演剪辑版的《撞车》全场110分钟,自第60分钟开始的“车祸”段落,与其后并存的“枪击女孩”段落,循规蹈矩地出现在了其应有的位置,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手段,刻意而有节制地炮制出了影片的最高潮。

之所以选择“车祸”段落进行影片分析,除了由于本段落是影片高潮的一部分之外,导演在此段落对声音的处理、速度的处理、剪辑的处理,也是相当值得仔细研究的,不仅如此,就连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以独特的形式出现在这个段落中,而在段落的末尾,导演又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表达得一览无余,却毫不做作。整个段落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追车、碰撞、爆炸、救人、情色、英雄等一系列商业元素,然而所有的元素的组合却仍旧不露痕迹,无怪整个电影的海报也以此段落的剧照为素材(另外一张海报则选择了“枪击女孩”),可以说,这一个段落,是导演在编剧和视听语言方面集好莱坞之大成之作。

《撞车》海报

本段落承接自上一段落,黑人导演坐在拍片现场若有所思,波斯店主从垃圾箱里找出了锁匠的地址,随着上一段落中充满空灵感和宗教感的音乐响起,观众的情绪被带进了一个略微平静的层次,为接下来的两端高潮戏做好了铺垫。

并没有间断的音乐声中,出现了本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即全景中,警察瑞恩开车出现在街道上。导演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了这个全景,除了一开始警车入画之外,警车在画面上形成了缓慢的纵深运动,而摄影机在与警车运动方向的垂直方向自右向左缓慢移动,这种纵深运动与水平横移的组合,仍旧延续了上一组镜头的风格和节奏,为接下来的高潮戏奠定了基础。

镜头1

开篇的12个镜头,导演都使用了升格的拍摄手法,这样的节奏也是与上一段落的节奏保持了一致,在升格的渲染下,车祸现场的喧嚣嘈杂都被掩盖,导演几乎去掉了所有的现场声音,利用长焦镜头和斯坦尼康的跟拍,或消解了高速运动,或让这种运动变得富有诗意,减缓了车祸现场的紧张气氛和喧闹,也降低了观众的紧张情绪,为接下来的“营救”之紧张做好铺垫。

自第13个镜头起,导演将镜头移入了翻倒的车内,大量的近景和特写的实用,以及由于撞车环境所造成的非常规构图,在封闭的车内空间造成了紧张的气氛。而纪实性的晃动镜头的运用,更进一步地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当然,这种“真实感”是为影片段落的戏剧性服务的。

从第13个镜头到第84个镜头,历时305秒,共72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的长度是4秒左右,导演用了这样快速的剪辑手段,制造了紧张、真实的影片气氛。从剧作的角度看,这一段落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完成都是十分出色的,尤其是警察这一角色,在本段落里所完成了由反面人物到英雄人物的角色转变。

首先,在第14个镜头,导演用一个情绪性很强的逆光镜头开场,并跟摇至警察与翻倒的汽车的关系。这一个逆光镜头是充满了诗意的,在紧张的车祸现场拍摄中,导演似乎用了一个“闲笔”来刻画环境,又或者说,这个镜头所具有的美学和诗意看似多余,但却为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在大屏幕上,这样一个逆光镜头应当是相当炫目的),导演又看似不经意地使用了略带仰角的拍摄角度,使警察在阳光映照下的形象更加显得高大起来,这样的视觉冲击所表达的潜台词是:“这一刻是美丽的,这名警察在此刻是一名英雄”。实际上从这一个逆光镜头开始,警察的形象就逐渐树立起来,导演恰恰就是从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逆光镜头开始,塑造了他所理解和所需要的美国式的英雄——这个英雄是有缺点,有人性,有前史的,但并不影响他成为这一时刻的英雄。

镜头14 逆光下的英雄形象

第28到第31个镜头,是本段落中一组转折性的叙事镜头,因为本段落所选用的是警察的视角进行叙事,因此直到第28个镜头,观众才第一次看到女车主的面貌,第30个镜头中,女车主认出了警察,第31个镜头中,警察认出了女车主。除了使用台词交代二人前史和情绪之外,导演还利用景别的变化交代了二人彼此相认的过程。这4个镜头的景别逐渐增大,画面的冲击力也逐渐增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二人由偶遇到相认的过程。

从第31个镜头开始,直到第39个镜头,导演用了极大的景别交代二人之间的冲突,极端的构图和极端的角度形成了强烈的压迫感,女车主的拒绝,警察的规劝,在特写的画面内得到了放大,二人的冲突显得既有力量,又有对抗性。

从第40个镜头到第42个镜头,机位移至外反拍,从镜头40开始,其剧作依据是女车主尽管还在反抗,但已经默许了警察对自己的解救,因此二人的关系已经逐渐拉近,可以在一个镜头内表现。

从镜头31至镜头42,两名演员在镜头内的关系十分复杂,二人的位置关系、方向关系和视线关系较为混乱,基本上如下图所示:

倒立者为女车主

二人之间很难建立起绝对的轴线关系,因此导演利用了二人头在画面上的朝向的不同,巧妙地营造了一个现场气氛十足的二人对话场面。导演让两个演员12个镜头中,警察的头一直朝向画面的左边,而女车主的头一直朝向画面的右边,保持了良好的画面关系和叙事逻辑。并且在之后出现的很多镜头中,也沿用了这种“男左女右”的关系。(关系镜头中基本上只有一人的主要面部表情,另一人头部朝向与非关系镜头的差别可以忽略。)

从镜头44开始,警察开始了第一轮的营救工作,这样的营救工作是伴随着镜头43所展现的汽油滴在地上的画面所带来的紧张感进行的,从镜头44到镜头60,画面构图时而正常,时而凌乱,外反拍所造成的演员头部朝向的混乱,演员位置移动造成的混乱等问题更加增重了这一段落的紧张情绪,由于二人关系受到环境压迫,产生了新的变化,造成了如图4的“暧昧关系”镜头,这种镜头表面上是由于二人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但实际上,这种几乎只有在**场面才能见到的镜头,极大地帮助了导演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在影片之前的段落里,警察与女车主的第一次纠葛是警察拦住女车主,并且借公务之便对其进行性侵犯,这种性侵犯是肮脏的、下流的,也是与警察的身份及其不符的(或者它更增加了警察身份的真实性),而导演在此时,却用不同的契机再次向我们做出了性的暗示,但这一次的目的是神圣的、是伟大的,不论观众是否能够由这一幕联想到之前的性侵犯,但这一女车主处于画面上的“性主动地位”的构图,恰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警察所犯下的过错,也掩盖了了女车主“受害者”的形象,警察占据了画面的有利位置,也占据了观众心理的有力位置(这还必须结合之前段落中,警察为父亲争取医疗保险的权利,女车主与丈夫的争吵结合,可以看出,在这一段落之前,导演就已经在转变两个角色的色彩,让受害者暴露出其不可爱的一面,让施暴者暴露出其人性化的一面。)因此,这样一来,在接下来的段落里,警察的英雄形象的树立也就变得顺其自然了。

混乱中的“暧昧关系”镜头

第19、24、43、59、61、62个镜头,都是车内的警察的主观镜头,这一方面奠定了整个段落以警察视角为叙述视点的客观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让接下来的一分钟营救和爆炸变得有依据,有节奏。

而从第61个镜头开始,直到镜头76,导演用16个镜头完成了一次“失败的”一分钟营救,其间,通过对车外着火、车内营救、车外爆炸、车内营救的平行剪辑,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紧张情绪,包括66,67,68三个镜头的快速剪辑,对车外第一次爆炸的渲染,完成了一分钟营救的基本任务,但导演并没有将这一个段落简单完成,而是为警察设置了更多的障碍,让拍档把警察拉出车外,而女车主则在无助地哭喊。导演在最后的几个镜头中将人声切除,女车主的哭喊声,警察的挣扎声都被静音,取而代之的是带有戏剧张力和宗教圣歌色彩的音乐,以间离的方式塑造了这一刻,由于紧张而产生的“万籁俱寂”。

从镜头77到84,带着这样的情绪,警察再次钻进车内,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张气氛退到了最高潮,整个拯救段落仍然是在平均2秒一个镜头的快速剪辑中完成,第85、86镜头的爆炸场面,从商业的角度说,是好莱坞最基本的商业元素之一,而导演在第86个镜头(第68个镜头也有同样的机位和角度)选择了带有升格特效的俯拍机位,更是为这场爆炸增添了美感,增添了诗意,尽管有爆炸声的出现,然而音乐却仍旧在爆炸声中显得十分清晰,导演还是压抑了爆炸场面本身的暴力成分,因为这一段落的最大目的不是去渲染爆炸本身,而是为警察树立英雄形象,爆炸和营救完成了一个经典的好莱坞拯救桥段,但导演在视听方便的处理于许多经典镜头有所不同,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意味、美学意味。

从第87个镜头直到94个镜头,也是这个段落最后的一组镜头,导演没有设计一句台词,完成叙事的除了人物动作之外,是丰富的镜头语言,以及人物眼神之间的交流。当经过第90和91个镜头的正反打之后,人物之间逐渐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尽管是这样,导演却又切了一个女车主的中近景。这样的镜头与紫色中姐妹二人的告别场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借助了景别的非常规变化和排列表述人物心情,而镜头90与镜头94,利用摄影机的缓慢移动、升格、仰拍等诸多视听方式,在一段惊心动魄的一分钟营救之后,终于推出了这一段落的英雄人物:警察。而结尾一组镜头的升格,也呼应了本段落开头的升格的特技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段落。

视听语言课件(修改版)

第一节影视视听语言概述 一、影视视听语言的早期形成史 (一)萌芽时期:(1825—1895)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开启了影像视听时代的大门。 1825年发明的“幻盘”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最初始的基础; 1872-1878年,英国摄影师慕布里奇的“奔马”拍摄实验。 1877年,雷诺(动画之父)的“活动视镜”利用该原理,但是在内容上进一步改进。 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每次可放映半分钟,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从缝纫机的运作工艺得到启发,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使影像清晰稳定地投射到银幕上。供大家观赏,终于迎来了电影的诞生。 (二)单镜头时期:卢米埃尔时期(1895—)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 基本特征:(路易?卢米埃尔) 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 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 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时间 4、全部是单镜头 5、电影风格是纪实性,人为参与降到最低

(三)戏剧性分镜头时期:梅里爱(1896-)《贵妇失踪》《太空旅行记》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到访、叠化) 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 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镜头 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居多,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 5、把舞台东西板报银幕上来 6、电影的风格是表现性,假定性和故事性 (四)电影结构的出现时期:鲍特(1904-) 《一个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 1、分场景,出现了分镜头和特写 2、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 3、首次使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剪辑 4、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 (五)完整的视觉语言形成时期:大卫?格里菲斯(美) 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12本,1200多个镜头,使电影表现潜力得到空前的发挥。 基本特征: 1、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远景与特写的创造运用,赋予不同景别具有不同意义,使景别的运用得到规范化。 2、影片构成单位的改变,由镜头构成场景,由场景再构成影片;

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分析报告

《罗拉快跑》 精彩片段赏析 “我总是起始于影像、意念。在我的脑海中先有影像,我开始想要延续它,绕着这个意像发展出一些故事,从中做出一部电影。《罗拉快跑》的原始意像是一个奔跑的女人。我想创造一部充满动感的电影的想法,这是每一位电影创作人的最大欲望。 ——汤姆提克威 为什么选择这部影片呢?最重要的是:《罗拉快跑》是一部崭新的电影,表面上看,《罗拉快跑》的主题是一个“陈旧”的爱情主题,也就是说《罗拉快跑》是表现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情的营救”。但是,影片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又是全新的。崭新的艺术形式、罗拉与她的“游戏”,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段落解读: 1.第一次奔跑(10分—40分):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2.冥界(3分钟、红色): 3.第二次奔跑(33分钟—53分):罗拉在银行枪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4.冥界(2分钟、红色) 5.第三次奔跑(53分钟—73分):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罗拉快跑》中,罗拉曾经三次“大叫”。这三次大叫,声音剧烈刺耳之外,并且都产生了神奇的效果,环境中的玻璃器皿发生爆裂。 德国电影大师施隆多夫的影片《锡鼓》中的主人公奥斯卡的经典的“大叫”是一个弱小的孩子在向虚伪丑恶的成人社会和法西斯小丑抗争。这里,罗拉的“大叫”是为了逆转似乎上天已经安排好了的自己的命运。奥斯卡的“大叫”与罗拉的“大叫”,从表现形式到精神内涵一脉相承。

“大叫”是一种反抗,一种对现实世界彻底拒绝的反抗。“大叫”更是一种无奈,它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人们的一个神奇、浪漫、美丽的愿望和想象。 第三次大叫发生在第三段落。 镜头剪辑分析: 《罗拉快跑》中罗拉的第三次大叫,白天,赌场,事件:赌场好运赢钱。时间:(01:07:35—01:08:40) 号景 别 摄法内容音乐音响长度 1近景固定,慢速变 焦 赌场中转动的滚轴低沉的音 乐 滚轴转动的声音,罗拉开始 大叫的声音 02 秒6 2全景固定罗拉开始大叫及周围人 们的反应 低沉的音 乐声 滚轴的声音,罗拉叫声爆发 的声音 03 秒3 3特写固定滚轴上白色滚球音乐声渐 落 滚轴声,罗拉的尖叫声02 秒3 4近景固定赌场发牌员的反应无尖叫声01 秒6 5近景固定赌场保安的反应无尖叫声01 秒9 6全固定,慢速变罗拉大叫及周围人们的无尖叫声01

《千与千寻》视听语言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 视听语言课程 题目《千与千寻》中的氛围感——宫 崎骏动画中视听语言运用特点 学生姓名刘静雯 学号3033 班级10媒体创意 学生所属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 任课教师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千与千寻》中的氛围感 ——宫崎骏动画中视听语言运用特点 10媒体创意3033 刘静雯 摘要:影视动画是绘画艺术和影视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在表现非现实场景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其中,影视动画中独特的视听语言的运用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非现实却又十分真实的观影感受,带领我们进入某种情感氛围。本文就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千与千寻》的视听语言运用进行简要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感情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宫崎骏《千与千寻》视听语言运用感情氛围 正文: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的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八十年后,世界动画界最接近埃利?福尔梦想的,首推宫崎骏。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人物。宫崎骏在打破手冢治虫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他在全球动画界也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 《千与千寻》是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由宫崎骏担任编剧和导演的一部纯粹的宫崎动画。它于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首映,创下约2350万观影人次和304亿日元的票房收入,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千与千寻》作为宫崎骏在《幽灵公主》宣布息影之后的出山力作,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被誉为宫崎骏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该片讲述了一个十岁少女在和父母由城市搬向乡村的路途中进入异界,在异界的生活中经历了种种奇异的事情时候获得成长,最终拯救父母回到现实世界的故事。该片日本名为《千与千寻の神隐》,“本来‘神隐’(神隐是指小孩子突然不知道去向)与澳大利亚的比特威尔导演创作的《罕巾古岩山的郊游》的电影,有着紧密的关系。……这部电影(《罕》)是给予1990年澳大利亚一座名为罕巾古岩山上,实际发生的神隐事件而创作的”①但是,比特威尔导演的电影只是根据了实情,并没有弄清楚神隐后在山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不利用幻想和动漫来完成的话,是很难描绘异界的,而宫崎骏将比特威尔导演没有实际表现的异界用《千与千寻》描画了出来。 这部典型的宫崎动画长篇将场景设置在一个完全由宫崎骏创造的异界之中,一切都既熟悉又陌生,处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我们的许多日常观念被打破,我们脑海中的既定规则被重置,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宫崎骏为我们展现的故事却并不让我们觉得突兀,而让我们觉得其中蕴含真情,故事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真实和合理性。该片之所以在叙事上如此成功,除了前期构思、大量与现实生活相近的材料搜集,以及宫崎骏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积淀以外,巧妙运用视听语言对故事氛围的烘托和对故事发展的推进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爱森斯坦说过“电影只有在其变为彩色的时候,才能获得形象与音响的有机统一的彻底胜利,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为旋律的最细微的曲折处找到最美妙的视觉价值”;另一方面,声音的运用为画面起到了补充作用的同时,也使观众的更多感官进入到影片塑造的环境之 ①引自《水的故事<千与千寻>》——出自《宫崎骏的暗号》116-117页【原着:(日本)青井泛翻译:宋跃莉】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视听语言题目整理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一)景别 (二)景深和焦距 1.近景系列景别和全景系列景别具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力?为什么? 2.怎样看待景别的情感表现特点,哪类景别的情感表现强? 3.找出一部景别运用有特点的影片,试分析其中大量运用了哪类景别及其 原因。 4.景深镜头在何种情况下适合使用?景深镜头对故事有怎样的帮助? (三)角度 1.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角度? 2.分析《公民凯恩》中的仰拍、俯拍、倾斜等非正常角度。 (四)视点 (五)构图 1.如何通过构图强调被摄主体? 2.构图原则中的均衡、对称、对比、集中分别指什么?它们在电影电视创 作中有什么表现功能? (六)光线 1.光线是如何决定影片的整体气氛和情感基调的?试举例描述下列光线特 征:正面硬光、中等平光、软光源散射光。 2.假设一个场景中需要用硬光源实现特殊的效果,试分析使用硬光源的原 因并设计如何实现。 (七)色彩色调 1.冷暖色调的情绪效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影片中如何运用?试举例 说明。 2.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电影语言中的色彩运用?请找出一部你认为色彩印象 突出的影片,试分析它运用了哪些色彩手段。 3.试分析一场电影文艺晚会的色彩节奏。 第二章镜头形式 (一)固定镜头 (二)运动镜头 (三)长镜头 1.请分析影片《好家伙》中叙事长镜头的主要拍摄方式和镜头表现功能是 什么? 2.请分析《童年往事》中时间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3.请分析纪录片《人造风景》开场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四)场面调度

1.什么是场面调度?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试分析电影《好家伙》的场面调度中人物调度、镜头调度和综合调度的 表现形式及其在影片中的表现功能。 第三章剪辑和蒙太奇 (一)剪辑工作的意义 1.剪辑如何通过时间造型强化戏剧性? (二)电影叙事的剪辑形式——经典剪辑 (三)苏联蒙太奇理论 (四)风格化剪辑 (五)匹配的剪辑 1.如何实现剪辑的匹配? ◆为什么电影可以通过剪辑讲故事,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加跌宕 起伏? ◆剪辑如何有效地在画面连接中引导我们思考、联想和情感反应而使得影片连 续和流畅? 第四章声音与音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特性 1.电影音效的功能。 2.电影音乐的功能。 (二)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声音的情绪性。 2.声音的叙事能力。 3.声音塑造空间的能力。 (三)声画关系 ◆哪类声音能有效地表达现实感? ◆什么样的音效能建立电影的三维空间感? ◆为什么不可见的声音可以扩展视觉并创造情绪与气氛? ◆声音转场有那些形式?为什么声音可以实现转场? ◆试分析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配乐有哪些类型。 第五章视听语言的修辞功能 (一)视觉隐喻 (二)强调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描述:电影《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衔接,整部电影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一丝一毫突兀的感觉。让观看者不知不觉融入到电影中去,如同身临其境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电影《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衔接,整部电影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一丝一毫突兀的感觉。让观看者不知不觉融入到电影中去,如同身临其境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导演托纳托雷似乎比较钟情于在影片中贯穿一种比较含蓄甚至是有点悲剧色彩的格调,在《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这两部他的代表作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特色,《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与船同亡的结局给观者留下的不仅仅是对主人公的惋惜,更多的却是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下面仅就“钢琴决斗”一场试分析影片的一些视听特征。 场景选择 在“钢琴决斗”这场戏中,导演选择让决斗在维尼吉亚号上华丽的舞池中展开。维尼吉亚号可以说是1900的整个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而船上的舞池是1900唯一展现他才华的地方,对于一个没有生日、没有国籍、甚至是否存在于世都被怀疑的1900来说这方小小的舞台是其存在的体现与意义。Jelly选择在舞会高潮的时候开始了他的挑战。这个爵士乐的发明者,从这个场景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一个被金钱和名利所包裹的人。次刻,他需要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候登场,他是在炫耀,他要在众人面前羞辱这个被人称为比他强的1900。全然不顾这个从未离开过维尼吉亚号,所有音乐仅限一方小小舞台的1900,他带着莫明的仇恨向1900的根据地席卷而来。 同时,这个攒动着当时社会名流的舞池,集聚着一群趋炎附势、人云亦云自诩为音乐欣赏者的人。他们浮华、并不愿意沉静下来欣赏真正美妙的音乐。这也直接影响到1900最终没有踏出那一小步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1900的音乐。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他可以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他能看到天边的尽头,而这是那些人所不能明白和理解的。

《视听语言》重点

题型: 1、单选15题(15分) 2、填空10题(10分) 3、名词解释5题(15分) 4、简答5题(30分) 5、论述题2题(20分) 6、案例分析1题(10分)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⑴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着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 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 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 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着配乐提名。

《假如爱有天意》段落视听语言赏析

《假如爱有天意》段落视听语言赏析 摘要:爱是上帝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假如爱有天意》虽然看了很多次,但每一次看都还是能深深得打动我,在所有的爱情片中她绝对是独特得!不单单是两代人浪漫情节设置巧妙,更多的是细节的刻画,每个画面的独特魅力,及音乐的恰到好处!在这里我只选了一段,赏析分镜头剧本及视听语言。这段是“梓辛在合作社和女职员的对话中知道尚民是为了自己故意把伞留在合作社跑去和她淋雨的,她兴奋地像只幸福的小鹿淋着雨奔跑去给尚民还伞(在话剧舞台上他们终于袒露了已久的心声)每次看到这里我都落泪!心会情不自禁跟女主角剧烈地颤动着,难道只因为我是个简单而又纯情的小女生才会这样想吗?其实只要是爱过或渴望被爱的人亦如此!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怎么表达爱也必定是每个爱情片决胜之处,此片的诱人之处就是影片从头到尾都以情缘为主线,两个人相爱没有什么“原因”,更没有什么“条件’,那是从心底而发的再自然不过得感觉了,它就像刚刚挤出来的牛奶,纯纯的,香香得…… 关键词:情感伞雨音乐光 赏析示爱情节(内容) 1、这段是《假如爱有天意》感情浪的一次最美丽的高潮。别看只有短短的6分钟,但它却超级巧妙地揭开了梓希幸福的面纱悄然的流露爱的甜蜜,原来自己一直暗恋的人也喜欢自己,没有一句“我爱你”没有爱情片惯有的拥抱,拉手,亲吻,开始甚至没有男主人公尚民在场,其实那扇窗就是幸福的寄寓,这个片段共有16个镜头都和窗有密切的关系或是直接描绘,男女主人公都从那里看到了自己的恋人也就是对方,窗也是情节、感情、剪辑的突破口;如这段的第26和第27个镜头的蒙太奇式连接,让观众一下子恍个神站在窗前明明是梓希,透过窗字外面跑的怎也是梓希?经过这扇窗回来梓希不见了,是尚民站在窗前!第24和第25个镜头也是用窗做了两个镜头的连接,特别巧妙!第26和27个镜头也一样,同样是窗前,同样是转头,尚民马上变成了梓希!透过这扇窗可以让我们一起和梓希回忆:还是下雨天,只有结合着上次的雨天发生的事我们才能明白一切,上次尚民淋着雨跑到梓希躲雨的大树下,给观众也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只是巧合再说的悬点就是缘分,不过当时梓希也只能这么想,然后尚民非常热情的把上衣脱下来他俩一直披着上衣在雨中迈着同样的步伐跑到了图书馆,梓希一直怀念着这份相遇,谁曾想……这是尚民苦心的安排;女职员开始说这是把特别的伞,遭到了梓希的冷嘲热讽,谁知这把伞却真正是自己的爱的信物,它真的很特别,为什么梓希和女职员都说它特别呢?画面中还有那么多伞的镜头,(片中女职员回忆尚民时往门边上立了一次伞,第二次梓希想象的尚民也在同样的位置放了一次伞,十几秒吧,画面上共放了两次伞,还有长时间门边上伞的特写,别小看这些动作,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这些画面又是女主人内心怎样的一种反应呢? 所以说导演把这个道具“伞”好像失去了实用价值,男女主角在大雨中宁愿把它十分开心地送给别人(女职员):“我的给你用吧!”就算有也不会用,哪怕浑身湿透也开心无比。这在女职员眼中是不理解的,是近乎疯子所为呀!但在荧幕

剪辑的语法 视听语言

《剪辑的语法》 剪辑其实是讲故事 其实剪辑就是讲故事。每个人都渴望听故事,渴望成为故事的主角。把故事讲好,也就变得了有意义,才会有了自己的乐趣。因为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有意义的东西。 问:剪辑是什么? 答:剪辑是对拍摄中所捕获的影像和声音“镜头”进行整理、回看、筛选和顺片的过程。剪辑的结果就是一个连贯自然而充满意义的故事或是一种视觉呈现,并会尽量忠于影片的原意——娱乐、传达、启发等。写作的时候,你会从自己的词汇库中选择一些词,以特定的形式把它们串起来,构成能传达、娱乐或是唤起读者情感反应的句子。 剪辑过程与之相似。你要选择镜头,把这些镜头在所剪辑的场景中串联起来,以传达信息、娱乐大众或唤起观众内心的情感反应。要想使你剪辑的出来的片子,能让观众读懂,那么你就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镜头是如何拍摄的,又是如何剪辑到一起。 1 剪辑简史 早在数字录像带和计算机剪辑软件诞生前,人们利用感光胶片来制造电影的影像,那么胶片你如果在剪辑的时候,你是需要将胶片一段一段减下来在进行拼贴的。 实践证明,剪辑师剪切电影的时间以及不同镜头的衔接方式对观众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会超越故事。而剪辑也不再只是把影片中重复多余的部分剪掉的一个方法,它也成为电影工作者的强大工具。图像的拍摄工具和剪切工具也随着时间在不断发展,但是视觉语法中绝大部分基本准则仍然被沿袭下来。 2 影响剪辑选择的元素 剪辑就是将声音和画面的单个镜头组合为一个连贯的故事,那么一处剪辑就是你在这个组合过程中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转换位置。简而言之,一处剪辑就是一个剪辑点,即一个镜头结束以及另一个独立镜头的开始处(见图1.1 )。“剪切”(cut )一词起源于电影拍摄完后,在长长的感光胶片上进行剪辑的岁月。剪辑师查看胶片上每个静止画面后,要决定在画面之间的什么位置剪掉胶片。当时仅仅是用一把剪刀和一个剃刀刀片来切断该处的胶片(见图1.2 ),之后再用胶水或者胶带将这些塑料胶片粘在一起。而剪切和连接处则成为镜头之间的转换点。而如何选择镜头之间的转换则取决于许多因素。影响到你剪辑转换选择的因素是你正在剪辑的作品的类型,首它是一部纪录片、一部虚构的叙事短片、一套新闻节目、一段音乐视频、一个电视广告,还是一个的婚礼视频?

范例—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范例—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一、故事梗概: 《毕业生》这部电影是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很多社会现实典型问题,真正表现了平常百姓遇到的问题和生活的感受。本电影的剧情如下: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本杰明,然而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这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罗宾逊夫人的诱惑中,然而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伊琳。在当时这个题材是很吸引人的,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冷战使得社会的压力强加到了这些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身上,人一旦承受了压力就一定会找机会发泄或者倾诉,但是无论压力怎样大,理性是不会失去的,电影中的本杰明克服罗宾逊夫人的威胁最后选择了伊琳,正是理性的。这部电影简介上总写着:爱情/喜剧/剧情这三个词语,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首先是剧情片,至于爱情,是在电影后半部分才体现出来的。 这个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条主线。 二、影像分析: 整部电影的画面具有XXX特点,采取了XXXXXX风格,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整个作品画面非常XXXX、XXXXXX、在XXXX中透着XXXXXX。例如,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1、光影: 光影的运用也很巧妙,当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阳光通过路旁的树叶的剪影打在车上,非常漂亮。线条的运用也很出色,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2、色彩: 整部电影主要采用XXXXXXXXXX的色调,具有XXXXX特点,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蓝色衬底。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浓郁、在平静中透着轻盈。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3、构图: 整个片子摄影上非常出色,整个构图符合XXX原则,唯美而干净。大量采用XXXXX,使片子富有绘画般的美感。有几处运用了景深镜头,一是本杰明被罗宾逊太太诱骗到家中百般引诱,外面传来汽车声,本杰明奔下楼梯,罗宾逊先生开门进来,前景是二人交谈,后景是楼梯拐角,前后景形成了互动关联的关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摘要 每一部电影由于创作者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但表现在影像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蒙太奇与长镜头。在每一部电影中,都会有这两种方式的出现,而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哪一种方式的使用,这也就形成了导演的特色风格,如侯孝贤的长镜头的冷静观察,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更注重蒙太奇的使用,无论哪种方法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长镜头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和叙事方式以及文化传播工具,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作为影视艺术叙事、表意媒介的视听语言是由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和声音组成,以及声画关系等。主要是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风格。 (一)蒙太奇 1.含义: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 的中文音译名,在法语里是装配、构成、升高或爬上之意,是建筑学用语。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在镜头剪辑与组合的科学试验和艺术实践中,发现了镜头组接中产生的心理效应和艺术效果,库里肖夫把这种镜头称之为“蒙太奇”。蒙太奇镜头在组接和剪辑影片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特别的视觉效果。 蒙太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一开始直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他们对作品对艺术的诠释方式。这个概念里比较著名的应该是苏联学派的理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爱森斯坦他主张破坏人们的习惯的叙述法则。他强调单镜头空间因素的那种内部结构张力的变化以及镜头的空间上的冲突。而普多夫金则主张尊重人们的习惯叙述法则。说时间应该顺应情节的发展,而且非常的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感情的描述。两个人主张的确定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电影从这里产生,进而风靡世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大片。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经典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深层次的剖析了美国当代历史,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录历史的影片,阿甘作为主要线索,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影片也同样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电影中的经典名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其中《阿甘正传》便是通过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战,政府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审视自己。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在混乱中接受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洁的,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却朴实真挚的阿甘。幼年时阿甘拙笨,说话缓慢而坚定,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珍妮,她一直是阿甘的天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想成为歌星,却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卖艺,与一帮狐朋狗友们吸毒。她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色情,暴力,毒品这些负面因素。所以影片塑造出的珍妮的形象总是阴暗的,模糊的。但是她对阿甘又是真诚的,所以在影片结尾处,珍妮的形象又回归了初识阿甘时的纯洁美丽。丹中尉,一开始出场便是狂野的,翻脸如翻书,上一刻还在开玩笑下一刻又在严肃的下达命令。他在战场上一门心思的求死,延续他家族的“光荣”捐躯历史。在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丹中尉异常绝望,他认为生活的希望全都结束在了战场上,他本该死在那里,对阿甘的救命之恩完全不领情。从战场回来后变得有些神经质,穿着邋里邋遢,说话粗声粗气,宣泄着他的不满。但是在新年夜里,他的悲伤抑制不住的外泄,让观众感受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后来在海上他与风暴进行搏击,又以不屈不挠的反抗者形象出现。最后“他和上帝讲和”后,以及在阿甘结婚时出现的形象是温和的,这

视听语言分析范例

视听语言分析范例(以下分析实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切不可背诵) 景别:年轻的绅士查理和他的未婚妻散步时,发现了站在防波提尽头的黑衣女人萨拉,萨拉回头的镜头是个特写镜头,充分的表现了萨拉在黑色的外套包裹下清秀的面庞和清澈的目光,使查理对她的产生好奇,并一直关注直到最后两人相爱。 构图:影片的最后查理和莎拉划船穿过桥拱的镜头,半圆的桥拱作为一种曲线的构图样式,这个镜头隐喻了两个人的爱情经历了重重阻碍,驶向美好、幸福的未来。 角度:在莎拉拜见普太太的段落中有一个普太太单独出现在画面上的镜头,摄影机从一个很低的角度正面拍摄人物,使得保守刻薄得令人窒息的普太太的形象更加的突出。 运动: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导演很巧妙地利用演员安娜的表演从一条线索切换到另外一条线索。在这个镜头中安娜从片场走向防波堤,摄影机一直跟随安娜的运动,当安娜走上防波堤的时候摄影机逐渐上升并从后面跟随安娜一直走向防波堤的尽头。 视听元素 人:在影片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时间标示三年后,查理恍惚坐在河边望向远方,当律师送来莎拉寄来的信时,查理是迟疑了一下,直到律师再次提醒时,查理才能对莎拉的思念中回过神来,然后慢慢的打开了信。迟疑的这个小动作表现了查理对莎拉的思念之深切。 景:在影片的结尾时,有一个室内的场景分别用在了查理与莎拉的重逢和安娜与迈克分手的段落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用现代人的爱情婚姻观衬托了莎拉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独立、真诚的爱情观。 光:在莱姆小镇里,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昏暗的,但是在小镇以外的场景中总是阳光灿烂的,通过场景中光亮的对比表现了莱姆小镇里面封建、保守的思想笼罩了整个小镇,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色:莎拉在莱姆小镇里经常穿一件黑色的外套,黑色象征着小镇里的保守封建的思想,包裹着莎拉,每当莎拉试图敞开内心世界的时候,她都会脱掉这件衣服,到她走出小镇的时候,衣服就换成了明快的颜色,通过衣服的颜色对比,隐喻了莎拉逃出小镇后,自由快乐的生活 物:同上(那件黑色的大外套) 场面调度:在查理去见未婚妻的片段中,查理坐着马车到门口,仆人从一个门口出来向另外一个门口走去,此时马车也走向那个门口,接下来的镜头是随着仆人说查理先生来了,马车进入画面,查理下车,通过这样的一个镜头中仆人和马车的运动调度流畅地实现了仆人通报和查理到访两件事情同时发生。 剪辑:剪辑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最大的亮点,影片巧妙地利用了“片中片”的效果,设置了两条线索穿插进行,以现代人的角度审视一百多年以前的爱情,形成了现代与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爱情观的对比。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的蒙太奇手法,例如将剧组中阳光灿烂的场景与莱姆小镇里沉闷压抑的场景做对比,将安娜在拍摄结束时主动结束婚外情与莎拉主动追求自由的爱情做对比。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 电影的语言

?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镜头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 ?马尔丹讲: 1、(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 停止这段时间被感光的胶片; 2、(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3、(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 1、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 2、景别:远全中近特

3、角度:俯仰平 4、运动:推拉摇移跟 5、照明:三点布光 6、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画格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 画格构图三原则 ?①美学原则; ?②主题服务原则; ?③变化原则。(整部影片而言) 一、美学原则 ?构图目的:视觉美感 ?容美——拍什么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电影从这里产生,进而风靡世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大片。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经典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深层次的剖析了美国当代历史,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录历史的影片,阿甘作为主要线索,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影片也同样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电影中的经典名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其中《阿甘正传》便是通过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战,政府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审视自己。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在混乱中接受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洁的,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却朴实真挚的阿甘。幼年时阿甘拙笨,说话缓慢而坚定,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珍妮,她一直是阿甘的天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想成为歌星,却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

电影《无人区》片段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无人区》片段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无人区》是一本黑色幽默风格题材的剧情片,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男主角第一次开车进入加油服务站的电影片段。徐峥饰演的律师潘肖撞飞了在路边求助的男子,在误以为对方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他开车驶入加油服务区的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其复杂忐忑的心理状态。这里大量运用了主观镜头和客观视角的切换,烘托刻画人物心理。 先是大景调度,当潘肖载着“尸体”的红色汽车驶入无人区这破烂不堪的加油服务站,镜头完全是以主观视角来进行描述场景。潘肖心怀着鬼胎,边开车边观察服务区的内部环境,首先是狂吠的猎犬,然后映入眼帘的是服务区内的屠宰摊和另一边四散而逃的鸡群。透过已经荡然无存的前挡玻璃,他紧张地观察着每一个角落,连堆放着的杂物也不放过,这为后来的剧情做伏笔。 车子缓缓地向前开,镜头显示前方是个挂着“卫星电话”字样的小店,潘肖把车停在小店的门口。此时配乐淡出,预示着此处新情节即将展开。小店内的场景中,从窗外透进来斜射的夕阳,也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无比心虚的潘肖忐忑地走向小屋内侧的电话,期间传来小店老板娘看电视引发的阵阵笑声,也让他心惊不已。拨电话前,镜头展现他从身旁镜子中偷偷观察老板娘的动态,也烘托出其内心的心虚和恐惧。镜头特写,连续按了两次“1”键后,手指停在了“0”的上方,潘肖的表情此处是犹豫,再次被老板娘的笑声惊吓后,他打消了报警的念头,场景转切到小店外的红色汽车。 一出门口,镜头依然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中来回切换。潘肖赫然发现车子后轮处有一只小狗被血腥味所吸引而来,他的表情猛然一沉。此时中远景显示,有人在距离车子不远不近的地方斩切猪肉,潘肖怯怯地走到车尾,企图掩盖从车子上滴下的血迹。此时他刻意地观察了下在场的两个人,都是背对着他,特写镜头仰拍潘肖的表情,充分表达出一种“恶向胆边生”的潜台词语境,因为镜头接下来就显示他这个表情是因为看见了身边油桶上的塑料管子,此时他还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车子,暗示着他下一步的动作。 于是原本是来打电话报警的他,瞬间改为决定给车子加油。之后遭遇老板所谓的“捆绑经营”式销售,他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进了所谓“歌舞表演”的破车厢。上车前,主观镜头再次显示他用惴惴不安的心情望了望即将离开视线的红色汽车。虽然美女当前,害怕“尸体”败露的潘肖无心恋战,主观镜头透过破车厢的玻璃观察自己的汽车和老板及老板儿子的一举一动。

视听语言——剪辑总结

视听语言——剪辑 剪辑的概念: 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 一、镜头组接剪辑技巧 变格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剪辑者为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节奏。变格方法有:1.摄影机以常规速度拍摄,但是导演和剪辑师为了突出渲染某一场戏的特殊气氛和戏剧效果,而用剪辑手段拉长或缩短某一事件或某一悬念的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距离,用以加强观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印象。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一场就是成功运用这一手段的典范;2.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的强度而在剪辑过程中剪掉某些动作过程。如影片《蓝色的花》里伊汝相妞妞砍柴的戏,原素材人物对话间的停顿过长,剪辑根据画面伊汝抓柴、整柴、提柴、放柴几个步骤,只取伊汝抓柴放柴的动作,剪掉了动作的过程部分,使人物动作流畅,并表现出这场戏应有的情绪和节奏。 分剪 剪辑技法之一。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有时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但已无法补拍,不得不把一个镜头分作几次使用;有时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一镜头,以表现。某一人物的情思和追忆;有时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含义以发人深思;有时是为了造成首尾呼应,从而在艺术结构上给人以严谨而完整的感觉。如果分别在几处使用的同样画面的镜头是按剧作结构和导演构思事先拍摄好的,则不属于分剪技法之列。 挖剪 剪辑技法之一。解决某个镜头内,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遗憾和不足而采取类似医学上外科手术切除的办法,来抠掉诸如某一多余的表演过程、某一过长的停顿,以及由于摄影机运动过程中某一推拉摇移动作与演员表演配合不准等必须剔除的画面段落的技术措施。 拼剪 剪辑技法之一。用拼接来补救画面长度的不足。有些画面素材由于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和困难,效

《大鱼》开场部分视听语言分析

《大鱼》开场部分视听语言分析 北语11信科数媒二班胡梦露 1133208 【摘要】电影开场通常交待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短时间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因此它往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看成是整部影片的一个独立单元,有着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电影介绍:《大鱼》这部电影是由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导演的奇幻片。讲述的是一位游历天下的推销员爱德华,他善于讲故事,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种种经历以童话的形式讲给身边的人,他的故事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儿子威利渐渐长大,对父亲所讲的大鱼,巨人,朝鲜歌手,马戏团等故事产生怀疑与不满,在婚礼上与父亲闹翻了,直到父亲患癌症离世前才回家。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探索着父亲的一生,最终在泪水中理解了父亲的一切…… 电影片段介绍:开场的4’38”长的片段中,一道耀眼的白光射入,随着一只大鱼在深蓝色的大海里肆意游荡,主人公爱德华也开始讲述他的第一个故事—— 用婚戒钓住一只传奇又精明的大鱼。同一个故事,讲故事的爱德华年龄在变大,他由一个年轻的爸爸变成了苍老的父亲;而听故事的人也在变化,从儿子威利、小朋友、儿子的女友直到婚礼上的宴会嘉宾。所有人都享受爱德华的奇幻故事,儿子却对父亲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讲述感到厌倦,说他是骗子,虚荣又浮夸,从此带着妻子离开家里,整整三年没有和父亲讲话。 以下是我的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的处理 本片段长镜头和蒙太奇结合运用。 0’00” – 3’55” 由于长镜头是相对于蒙太奇里的短镜头来说,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然而,片段的开场即把摄影机架在了深海下面,先是仰拍从天空照下来的一撮白光,随后至上而下摇镜头,再通过一个向前推的镜头使大鱼在镜头里面任意出入。总长为1’08”,是属于把镜头内部的运动方式统一起来的运动长镜头,自然流畅而没有镜头的切换,既展现了深海的全景,又表现出了大鱼的穿梭和各种鱼饵的位置关系,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同时呼应了影片的名字——大鱼。 而在总长为3’51”的讲故事情节中,却是用一种情节连续性较强,以时间为线索的连续式蒙太奇来表现爱德华分别对儿子、小朋友、儿子女友和宴会嘉宾说的同一个故事。既可以节约时间,压缩空间,又能体现爱德华爱说故事的性格特点,并为后来儿子对他的厌倦作铺垫。 ·拍摄手法景别总角度转场 0’00” - 1’08” 前段采用了摇镜头和推镜头表现深海和大鱼。摇镜头主要是用于水面与水中空间的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