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道疾病前沿进展系列

慢性呼吸道疾病前沿进展系列
慢性呼吸道疾病前沿进展系列

慢性呼吸道疾病前沿进展

为了促进中外呼吸科专家共享前沿进展,交流实践经验,一场名为名院名家面对面的高端学术交流巡讲于2月24-27日先后在北京、济南、杭州和广州召开。北京医院孙铁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孙永昌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肖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华浩教授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分别担任各场

主席。

与此同时,慢性呼吸道疾病前沿进展国际高峰论坛于3月1日在深圳召开。陈荣昌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姚婉贞教授分别担任哮喘专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专场、人才培养专场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320/9微克新剂型上市会主席。

在本次系列活动中,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费尔斯通(Firestone)呼吸健康研究所(FIRH)保罗(PaulO’Byrne)教授、安德鲁(AndrewMclvor)教授和马丁(MartinKolb)教授作为主要国外专家,深入阐述了哮喘总体控制、重度难治性哮喘、慢阻肺急性加重、肺纤维化与肺癌生物学联系以及世界级呼吸研究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前沿进展。

另外,沈华浩教授、陈荣昌教授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文富强教授分别就哮喘前沿进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体会与思考及中国慢阻肺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哮喘总体控制及重度难治性哮喘新治疗策略

哮喘控制不佳引发肺功能减退大会伊始,O’Byrne教授针对哮喘的全面控制进行了阐述。哮喘总体控制目标包括实现当前控制和降低未来风险。哮喘当前控制和未来风险具有相关性,基线哮喘控制不佳的患者在未来1年内急性发作风险升高。

然而,当前哮喘总体控制率欠佳,且医患双方对哮喘控制的认识均存在混淆之处。欧洲重复横断面调查显示,哮喘控制不佳的患者比例在5年间基本无变化,甚至呈轻微升高趋势。哮喘进行性加重和肺功能减退之间存在相关性。

一项纵向队列研究显示,哮喘症状复发和持续存在的患儿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降低最为显著。

一项覆盖32个国家、有大量中国患者入组、评估每日1次吸入布地奈德早期干预对轻度持续性哮喘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研究(START研究)表明,每日1次吸入布地奈德可显著降低患者首次严重哮喘相关事件发生率,且与安慰剂组相比,持续显著提高FEV1。

缓解药中加入布地奈德可更有效减少哮喘急性加重哮喘急性发作是患者的最高危时段,往往导致肺功能出现不可逆降低。布地奈德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急性发作天数和次数,联合应用福莫特罗可降低实现同等治疗目标所需的布地奈德用量。

不论低剂量或高剂量布地奈德,加用福莫特罗均可改善全年哮喘控制时间百分比。福莫特罗可1~3分钟扩张支气管,因而可作为缓解药物应用。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特布他林作为缓解剂的策略相比,将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作为维持和缓解治疗的SMART策略可显著减少需医疗干预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图1)。

在中重度哮喘患者中,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特布他林缓解治疗相比,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维持和缓解治疗可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并可在显著降低吸入激素剂量的条件下实现哮喘控制(图1)。此外,SMART策略并未增加患者的感冒发生频率,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图1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作为维持和缓解的SMART策略可明显降低哮喘未来急性发作风险

重度哮喘新疗法重度难治性哮喘患者仅占5%~8%,但治疗极为棘手。对于标准联合治疗仍控制不佳的哮喘患者,加用噻托溴铵可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并改善肺功能。

美泊利单抗是白细胞介素(IL)-5单克隆抗体,可显著减少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大幅度降低口服激素用量,并可有效减少哮喘急性加重次数。抗IL-4α和抗IL-13单抗dupilimab、lebrikizumab及tralokinumab在前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一定疗效。CXCR2受体抑制剂可减少血和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含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仅可降低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

2013年哮喘前沿进展

卡尔(Carr T.F)等对哮喘患者教育项目数据进行了事后分析,结果提示患者不遵从指导意见过度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可导致哮喘控制不佳。

诺维利(Novelli F)等研究表明,并未发现重度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和生活质量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哮喘控制和未控制者均显示出气道高反应性,病程长可能与生活质量较低以及气道炎症模式改变相关,但与哮喘控制无关。

霍库普(Honkoop P.J)等研究显示,与部分控制策略相比,有或无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指导的哮喘严格控制策略并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FeNO指导的严格控制具有降低哮喘严重急性发作风险的趋势。

哈南尼亚(Hanania N.A)等利用多国卫生和调查数据评估了严重过敏性哮喘患者和单克隆抗体治疗者的特征,并发现单克隆抗体治疗者接受呼吸专科治疗的比例较高,且控制效果更为理想。

欧洲呼吸学会(ERS)2013年会报道了多项引人瞩目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显示,Th2特定生物标志物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及激素治疗反应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另一项研究表明,合并慢阻肺的老年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不佳,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增多,并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使用率降低。

其他两项研究则显示,哮喘患者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诱导痰肺泡巨噬细胞IL-1β水平可反映哮喘患者的控制状况;空气高污染地区哮喘发作和住院次数显著增加,提示空气状况可能对哮喘症状、急性发作和住院产生重大影响。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防和治疗

慢阻肺急性加重导致转归恶化Mclvor教授指出,慢阻肺急性加重可导致药物治疗发生变化,其中包括抗生素、SABA、全身糖皮质激素和更多维持药物的应用。

慢阻肺急性加重可导致患者转归恶化;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和住院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分别达24%和11%~49%,急诊患者的复发率达32%,门诊患者的治疗失败率则为19%~32%。

在重度慢阻肺患者中,呼吸道病原体与肺功能之间具有相关性。革兰阴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随患者FEV1降低而升高,混合型感染以及复发性感染发生率亦表现为相似趋势。

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查早期诊断慢阻肺是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关键措施,同时应在明确诊断后建立良好医患合作关系、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及依据相关指南实施标准治疗。

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建议通过肺功能和急性加重病史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并将过去一年至少两次急性加重或FEV1<50%预计值作为慢阻肺高风险预测因子。因慢阻肺急性加重而导致至少一次以上住院治疗的患者应考虑为高风险。

对于GOLD分级C和D级患者,建议应用ICS+LABA和(或)长效毒蕈碱类拮抗剂(LAMA)治疗。频繁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出现肺功能急剧下降、生活质量降低、住院风险增加和死亡率升高。急性加重频率与死亡率具有显著相关性,急性加重大于每年1次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无急性加重者。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降低慢阻肺风险效果更佳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目标包括减少症状和降低风险两方面。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繁出现时间大于1年的患者,应采用包括ICS+LABA在内的综合性吸入治疗。

研究显示约2/3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应采用3种药物控制病情,如ICS、LABA和LAMA,但在临床实践中仅34%的患者接受了三药联合治疗。中等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可使急性加重减少24%,LAMA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则可使急性加重减少62%。

瑞典PATHOS研究表明,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相比,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可使急性加重和住院治疗分别减少25%和29%,且可显著降低轻度肺炎和需住院治疗肺炎风险(P <0.001)(图2)。

图2长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与更少的各种COPD急性加重相关

中国慢阻肺领域新进展

中国慢阻肺临床研究在过去数年间取得了多项成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的研究表明,慢阻肺已位居中国致死性疾病第二位(13.9%);农村慢阻肺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住院率明显上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的3项研究显示,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延缓慢阻肺再次和随后急性加重发生,并可延缓慢阻肺中度加重发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改善FEV1的疗效在各时间点均优于布地奈德,且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亦占优势;体重指数(BMI)较低为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干预低BMI有助于降低慢阻肺发生率。

中国医科大学康健教授的研究显示,慢阻肺评估问卷(CAT)评分可预测慢阻肺患者半年内初次急性加重时间,且CAT评分升高越高,至初次急性加重中位时间越短。

解放军总医院何耀教授的研究表明,二手烟可导致肺癌、冠心病、脑卒中和慢阻肺死亡风险升高,烟雾暴露水平与慢阻肺生存率呈负相关。我国台湾宋鸿樟教授的研究显示,慢阻肺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几乎为正常人群的两倍。

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亦有重要发现,其中包括IL-17A水平与Treg呈负相关,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的慢阻肺抗炎作用与调节Treg密切相关;Treg亚群不平衡在慢阻肺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慢阻肺患者血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且CTLA4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慢阻肺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并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蛋白组成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与抗原呈递、细胞代谢、转录调整等多个环节有关。

世界级呼吸研究所的构建

Kolb教授指出,采取以业绩为基础的录用和晋升政策、与国际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建立包括跨学科内容在内的研究日程表、进行转化应用和技术转让活动以及培养新一代研究人才是研究所成功的基础。

加拿大FIRH作为全球顶级研究所之一,在气道炎症、支气管激发试验、定量吸入器(MDI)气溶胶和呼吸系统疾病指南制定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实的基础、专业的硬件设施、完整的人才队伍、充沛的基金和自主权是FIRH取得成功的关键。

肺纤维化、肺气肿及肺癌临床和生物学联系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常见表型为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和肺气肿(CPFE)。Kolb 教授指出,绝大部分CPFE患者不符合慢阻肺的GOLD标准,且缺乏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仅有36%的CPFE患者表现为肺总量(TLC)<80%预计值,原因在于肺气肿延缓了IPF患者肺活量降低速率。

CPFE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5%,中位生存时间为6.1年。IPF患者罹患肺癌的危险比(HR)为7.6。在肺癌患者中,肺气肿、肺纤维化及二者均有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3%和8.9%。无论肺癌分期如何,肺气肿和纤维化同时存在均可导致肺癌患者生存恶化。

鉴于酪氨酸激酶与肺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目前已有Ⅱ期临床试验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IPF的效果加以评估。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会与思考

陈荣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众多人才方能组成学科。学科则是人才工作的平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理想的学科带头人应具备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均衡的基础、鲜明的专长特色以及不断进取的学术追求。

人才来源应立足自身培养,同时注意适度引进。环境与平台、措施与激励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基础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培训规范,建设常态化的培训团队和规程,并形成考核机制。在特殊人才培养方面,应打造研究平台和团队,实施国际化培养,并给予特殊支持。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从人才培养中获益良多,并通过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善的临床亚专科和人才梯队。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将继续维持高标准,建设国际联合培训体系,并实施专项人才培训。

结语

哮喘和慢阻肺均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造成巨大社会负担的常见疾病。中国哮喘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有效控制率较低,疾病总体控制状况不容乐观。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总体患病率为8.2%,且慢阻肺已位居中国致死性疾病第二位。在此背景下,实现哮喘总体控制以及积极预防和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ICS/LABA被誉为哮喘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慢阻肺治疗方面同样日益得到重视和认可。哮喘急性加重可导致肺功能出现不可逆性减退,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作为维持和缓解治疗的SMART策略可显著改善哮喘总体控制。慢阻肺急性加重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风险增加和死亡率升高,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则可显著减低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和住院治疗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会议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320/9微克新剂型成功上市,为临床治疗哮喘和慢阻肺带来了更多实用性选择。布地奈德具有长效抗炎作用且全身效应轻微,福莫特罗则具有高度选择性、快速起效、长效和量效等特点。在现实医疗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能更有效减少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发作,具有更低的肺炎相关风险,从而可帮助中国患者实现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目标。

当代科技前沿论文

当代科技前沿 论文 姓名: 学院:电信学院专业:计算机093学号: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与壮大,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在21世纪,我们既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又拥有难得的机遇。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江泽民总书记在为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作的序中指出:“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干部要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认真学习和领会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高度认清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从思想到行动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科学技术加速化发展。当代科技以指数规律增长。科学知识更新快;科学成果迅速增长;从科学发现——技术实现——生产应用时间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快。 (二)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科技进一步分化和综合。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在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的出现;科技的数学化、数字化,是整体化的又一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化。 (三)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当代许多科技研究开发活动规模大、复杂性增加,非一国之力所能承担;某些科技研究开发活动具有国际性、全球性。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促进了全球科技资源的流动和科技信息的共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四)创新成为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包括原始性创

中医药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

中医药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一) 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 为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中国科协组织征集“2019年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征集各分支机构推荐议题共37项。经专家研讨,汇总分析、推荐委员会论证等工作流程,最终遴选出中医药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各3项上报中国科协。 中文题目: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 英文题目:Function Mode Analysis on Complex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所属类型:前沿科学问题 所属领域:医药科学 所属学科:中医学和中药学 中文关键词:整合策略,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中药方剂 key words:Integration Strategy,Material Basis,Mechanism,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e 推荐理由: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涉及化学物质、体内过程、作用机制三个核心环节,揭示物质实体与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是中医药发展的科学前沿问题,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迈的关键一步。 ◆◆一、问题背景◆◆ 中医药从整体着眼,采取多途径的整合调节性治疗,达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目的。这种治疗思想对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都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中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由于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规律的科学阐释,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制约了新药创制,不利于中医药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中药及方剂是一个复杂化学体系,生物机体也是一个复杂生命系统,揭示中药及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解析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是中药现代研究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当前,各类仪器分析技术及平台的长足发展,促进了中药化学成分的系统高效解析;各种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中药化学成分的高效分离与结构鉴定,为解析中药化学物质实体,提供了有效手段与技术。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发展十分迅速,开始从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认识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1.2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与一般所理解的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学科不同的是,而是认为在现实中可以探寻其发展历史。事实上,在现代生物技术体系中,生物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食品与饮料的生物技术生产众所周知,像烤面包、啤酒与葡萄酒酿造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人们从创世纪中认识葡萄酒的时候,公元前6000,苏美尔人与巴比伦人就喝上了啤酒;公元前4000,古埃及人就开始烤发酵面包。直到17世纪,经过列文虎克的系统阐述,人们才认识到,这些生物过程都是由有生命的生物体,酵母所影响的。对这些小生物发酵能力的最确凿的证明来自1857-1876年巴斯得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他被认为是生物工程的始祖。其他基于微生物的过程,像奶制品的发酵生产如干酪和酸乳酪及各种新食品的生产如酱油和豆豉等都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就连蘑菇培养在日本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有300年历史的Agarius蘑菇现在在温带已经有广泛养殖。 所不能确定的是,这些微生物活动是偶然的发现还是通过直观实验所观察到的,但是,它们的后继发展成为了人类利用生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早期例证。最近,这样的生物过程更加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它们不足为道的起源。 有菌条件下的生物技术 19世纪末,经过生物发酵而生产的很多的重要工业化合物如乙醇、乙酸、有机酸、丁醇和丙酮被释放到环境中;对污染微生物的控制通过谨慎的生态环境操作来进行,而不是通过复杂的工程技术操作。尽管如此,随着石油时代的来临,这些化合物可从石油生产的副产品中以低成本进行生产,因此,进行这类化合物生产的工业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近年来,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对这些早期发酵工艺的重新审视,与前面所讲的食品发酵技术相比,这类发酵工艺相对简单而且可进行大规模操作生产。其它关于有菌生物技术的典型例子有废水处理和都市固体垃圾堆肥。长期以来,人们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和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及像化工业产生的小部分工业毒害垃圾。目前世界上进行的发酵工程中,利用生物工程进行污水处理的规模是最大的。 将无菌消毒技术引入生物工程 20世纪40年代,由于大规模微生物培养这个复杂的生物技术的引入,生物工程的发展开始了新的方向,从而确保那些需要将污染微生物排除的特殊生物过程得以进行。因此,通过对培养基和生物反应器的提前灭菌消毒以及用来消除新进入的污染物的工程供应,生物反应中就只留有所选的生物催化剂。诸如此类,在生物工程中占有极大份额的产品有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酶、多糖和疫苗。大部分这样的过程是复杂的,成本昂贵,仅适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尽管这类产品的产量较大,但采用食品与酿造生产中较老的生物技术,它们的规模与商业回报都是很小的。生物工程的新领域在最近的十年里,分子生物学和过程控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见开创了生物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已有生物工程工业的效率和经济性。正是由于这些发现和发展,才会有对于未来生物工程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良好评价。 (a)基因工程对于重要的工业用生物基因组的有性重组或突变操作一直是工业遗传学家革新目录中的组成部分。重组DNA新技术包括温和的进行活细胞破碎、DNA提取、纯化和利用高度专一性的酶进行随后的有选择性切割;对目的基因片断分类、鉴定、筛选和纯化;用化学方法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分子的DNA上及将重组DNA分子导入选择的受体细胞进行增值和细胞合成。重组DNA技术可较简便的进行基因组操作,而且可避免物种间与属间的不相容性。无限可能性是存在的,人类胰岛素与干扰素基因已导入了微生物细胞并进行了表达。原生质融合、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组织培养技术(包括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进行植物的再生)的广泛应用对生物工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b)酶工程酶分离工程一直是许多生物技术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允许对生物代谢产物进行重新利用的更适合的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它们的代谢产物可被进一步利用。利用固定化细菌的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

浅析计算机网络的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计算机网络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前发展速度最快、生命力最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摘要:新技术新工艺涌现最多和最猛烈的前沿技术。目前比较热门的关键技术有云计算、软交换以及IMS 等。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软交换、IMS 21 世纪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极大普及,成为了计算机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迅速地发展着,对世界、社会和人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计算机网络学术界和技术界对许多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进行着认真刻苦的研究工作。其中比较热门的研究技术涵盖了云计算、软交换以及IMS 等。一、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也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云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软件和数据的能力。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未来如手机、GPS 等行动装置都可以透过云计算技术,发展出更多的应用服务。进一步的云计算不仅只做资料搜寻、分析的功能,未来如分析DNA 结构、基因图谱定序、解析癌症细胞等,都可以透过这项技术轻易达成。笔者认为,云计算技术具备以下四个显著特征。第一,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到,数据保存电脑里实际上并不安全。电脑可能会因为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上的数据无法恢复,而有机会接触私人电脑的不法之徒也可能利用各种机会窃取里面的数据。反之,当用户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 Docs 的网络服务上,当用户把照片上传到类似Google Picasa Web 的网络相册里,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

数学学科发展前沿

数学学科发展前沿调研报告 145407 徐珺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而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学学科的意义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人们习惯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数、理、化、天、地、生都归属于自然科学。但是,现在科学家更倾向于把自然科学界定为以研究物质的某一运动形态为特征的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是忽略了物质的具体运动形态和属性,纯粹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角度来研究现实世界的,具有超越具体科学和普遍适用的特征,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数学的许多高深理论与方法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在当代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和国防等诸多领域中的特殊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发展数学科学,是推进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保障我国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由于数学的性质及其应用途径不断发生变化,新的数学领域不断涌现,数学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充,加之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爆炸性的增长,都要求发展新的数学。数学是打幵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在科学理论成就中的重要性。早在古希腊的毕 达哥拉斯学派就把数学看作万物之本源;享有“近代科学之父”尊称的伽利略认为, 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

材料科学前沿论文

智能材料的结构及应用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摘要:材料的智能化代表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方向,智能材料是一种能通过系统协调材料内部各种功能并对时间、地点和环境作出反应和发挥功能作用的材料。且能感知外部刺激,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智能材料的结构的基础之上,介绍一些它在当今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材料、结构、应用 材料的发展从之前的单一型、复合型和杂化型,发展为异种材料间的不分界的整体式融合型材料。而近几年所兴起的智能材料更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材料,它的仿生系统具有传感、处理和响应功能,而且与机敏材料相比更接近于生命系统。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程度实现非线性响应从而达到最佳适应的效果。对于智能材料我结合自己听课的内容、书籍及网上资料的查阅写下对智能材料的认识。 智能材料不同于传统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它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加上了信息科学的内容,实现了结构功能化功能智能化。一般来说智能材料由基体材料、敏感材料、驱动材料和信息处理器四部分构成。即: (1)基体材料:基体材料担负着承载的作用,一般宜选用轻质材料。一般基体材料首选高分子材料,因为其重量轻、耐腐蚀,尤其具有粘弹性的非线性特征。其次也可选用金属材料,以轻质有色合金为主。 (2)敏感材料:敏感材料担负着传感的任务,其主要作用是感知环境变化(包括压力、应力、温度、电磁场、PH值等)。常用敏感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光纤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电流变体、磁流变体和液晶材料等。 (3)驱动材料: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驱动材料可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应力,所以它担负着响应和控制的任务。常用有效驱动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电流变体和磁致伸缩材料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既是驱动材料又是敏感材料,显然起到了身兼二职的作用,这也是智能材料设计时可采用的一种思路。 (4)其它功能材料:包括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光纤和半导体材料等。

工业工程前沿论文

1.工业工程简介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它已经走过100 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及泰国等地方,都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同时相对的IE 技术在这种环境下亦得到迅速的成长。 关键词:工业工程区域发展效率改善 Manufacturing sentiment, sentiment IE Maj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bstract: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rom the scienc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n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expertise.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it has gone through 100 years of history.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integrated content to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lower production costs, ensure product quality, the production system can best run state in the highest overall efficiency, so in recent decades has been the attention of States, especially those experiencing change over, or are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or regions, such

中药学前沿

中药中多糖成分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 多糖结构提取分离纯化药理作用现状与展望 多糖又称多聚糖(polysaccharide),是一类天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由于膜的化学功能,免疫物质的化学研究与发展以及新药物资源的寻找与研究等,一直在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过程中作为杂质除去的多糖类,被发现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不仅是作为能量资源或结构材料,更重要的参与了生命现象中细胞的各种活动[1],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因此糖的研究开始逐步活跃起来。研究对象包括真菌类、地衣类、植物、花粉,范围涉及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理化性质、免疫学、药理学以及治疗应用等。多糖作为生物效应调节剂,主要影响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以及RNA、DNA、蛋白质的合成,cAMP和cGMP的含量、抗体的生成、补体的形成以及干扰素的诱生,还具有抗肿瘤、抗炎、抗凝血、抗病毒、抗放射、降血糖、降血脂等活性[2]。其中,一些分子量在几千以上,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活性多糖的研究受到日益重视,它们的生理活性、化学结构以及构效关系成为多糖研究的前沿阵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3]。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这类多糖没有细胞毒性而且药物质量通过化学手段容易控制,已经成为当今新药的发展方向之[4]。 1多糖的结构分类 多糖的结构分类沿用了对蛋白质和核酸的分析方法,单糖是糖类的组成单元,单糖之间脱水形成糖苷键,并以糖苷键线性或分枝连接成寡糖和多糖。一般将少于20个糖基的糖链称为寡糖,多于20个糖基的糖链称为多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也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5]。 1.1一级结构 多糖的一级结构包括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物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与蛋白质和核酸相比,糖的一级结构非常复杂。例如,两种氨基酸只能构成一种二肽,而两种相同单糖能结合形成11种不同的二糖;另外,通过硫酸化、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等衍生形式还可形成糖衍生物。最简单的多糖由相同的单糖残基以相同的键型连接形成线性链,比如直链淀粉是以麦芽糖作为结构单位的1,4键合的D-吡喃葡萄聚糖。 1.2二级结构 多糖的二级结构指多糖骨架链间以氢键结合所形成的各种聚合体,只关系到多糖分子中主链的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6]。在多糖链中,糖环的几何形状几乎是硬性的,各个单糖残基绕糖苷键旋转而相对定位,可决定多糖的整体构象。通常糖苷键有两个可旋转的主链二面角:U(H1-C1-O1-C糖配基),W(C1-O1-C糖配基-H糖配基),两个单糖若为1→6连接,则还有第三个可旋转的二面角X(O6-C6-C5-O5),解决寡糖构象的关键在于确定U、W、X的取值。但是,它们的取值受相邻糖环之间的空间阻碍和相邻糖残基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严格限制。因此,多糖的二级结构形式主要依赖一级结构的排步[7]。 1.3三级和四级结构 多糖链一级结构的重复顺序,由于糖单位的羟基、羧基、氨基以及硫酸基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有序的二级结构空间有规则而粗大的构象,即是多糖链的三级结构[8]。 多糖的四级结构指多聚链间非共价链结合形成的聚集体。多糖链的聚集作用可在相同的分子间进行(如纤维素链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也可在不同的多糖链间进行(如黄杆菌聚糖的

前沿论文

网络招聘本科毕业生方法分析摘要:人员招聘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而又连续的程序化操作过程,招聘到一个合适的员工可以降低企业的机会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招聘的方式各种各样,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传统的招聘方式已经不适合他们的需要,本文就针对网络招聘本科毕业生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招聘毕业生时代潮流 正文: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是经济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招聘到并且留用新时代的知识型员工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本科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型员工正符合企业的需要。如何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招聘方式的选择 (一)时代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网络无处不在。据2000年的美国一家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追踪研究报告表明,《财富》全球500强中使用网上招募的占88%。所以企业在招聘方面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选择一种新型的、受大众欢迎的招聘方法。 (二)本科毕业生的特征 对于70后的工作人员来说,本科毕业生有一下几个特征: 1、自我意识增强

对于目前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希望受到他人的掌控,更加倾向于自己规划与设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目标。对于他们的管理与指导,应该着重在引导和帮助上面,而不是传统的指挥、下命令。 2、有较高的个人素质 本科毕业生都是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有着较高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精神文明素质,他们不再是仅仅出卖劳动力的“机械”,他们掌握着对于经济和管理有关的较多的知识,掌握着最新的技术。 3、容易接受新事物 现在的毕业生应用电子产品等高科技的产品比较多,新的产品对他们有大的吸引力,新的招聘方式也是他们选择的首要求职渠道。 (三)企业招聘现状 世界竞争日益激烈,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工作效率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面对众多的毕业生,企业能够快速的招聘的合适的人才是经营发展的基础。所以,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网络招聘,在众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二、招聘的基础:工作分析 本科毕业生是具有初级管理能力、掌握初级技术的人员,他们没有丰富的工作实践,在刚刚入职时适合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所以,如果企业需要招聘毕业生,首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有基础的岗位空缺,

学科前沿进展

分子生态学 班级:生物科学111班姓名:李江学号:1303110115 摘要:介绍分子生态学这个新学科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综合国内外最近几年在动植物自然种群的分子研究,介绍国际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在各个领域的进展。简单介绍分子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技术。 1、分子生态学发展简介: 从20世纪50年代,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和蛋白质组织化学染色法的发明;到20世纪60年代,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的提出以及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再到20世纪70年代,DNA转膜杂交技术的建立和DNA序列分析技术的发现;最后到20世纪末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发明和热稳定DNA聚合酶的发现。这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革命与发展为分子生态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76 年,由 AviseLansman 等,第1次将 mtDNA 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自然种群的研究,被看作是分子生态学的首次工作。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在应用技术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92年,英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国际性杂志分子生态学 ( Molecular ecology) 的创刊成为分子生态学诞生的主要标志。 2、分子生态学概念: 对这一新学科的准确定义存在较多争议,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层次与领域,它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3、分子生态学基础理论: 3.1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为它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中性理论对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3.2哈德-温伯格原理:在满足生物进行有性繁殖且随机交配、等位基因在雌雄两性中随机分布、种群足够大(理论上可视为无穷大)、世代没有重叠、没有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不管群体的初始基因型频率如何,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达到平衡,即在以后的世代中保持不变。

《自然》《科学》一周(7.9-7.15)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用于高产率环境稳定单分子层器件的金属纳米粒子接触 材料名称:金属纳米粒子 研究团队:瑞士 IBM 苏黎世实验室 Gabriel Puebla-Hellmann 研究组 原标题:Metallic nanoparticle contacts for high-yield, ambient-stable molecular-monolayer devices 想要实现用于电子应用、光发射或感测的分子的固有功能,需要与这些分子的可靠电接触。自组装的由单层(SAM)组成的夹层结构是有利于技术应用的,但是需要非破坏性的顶部接触制造方法。已有的各种方法,包含从直接金属蒸发到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或石墨烯夹层到金属转移印刷。然而,在不损害薄膜完整性、内在功能或大规模制造兼容性的情况下,尚不可能制造基于 SAM 的器件。Puebla-Hellmann 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 SAM 的器件的顶部接触方法,通过利用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为各个分子提供可靠的电接触这一事实,同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该制造步骤首先包括将一层金属纳米颗粒直接共形和非破坏性地沉积在 SAM 上(其本身横向约束在介电基质中的圆形孔内,直径范围为 60 纳米至 70 微米),然后通过直接金属蒸发对顶部接触进行加固。该方法能够制造数千个相同的、环境稳定的金属-分子-金属器件。SAM 组成的系统变化表明,固有的分子特性不受纳米颗粒层和后来的顶部金属化的影响。Puebla-Hellmann 等人提出的这一概念通常针对配有两个锚定基团的密集分子层,并为分子化合物大规模整合到固态器件提供了一条途径(可以缩小到单分子水平)。(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275-z)

前沿技术课程论文范文

计算机发明以来,各种高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人工智能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关注而人工智能也不负众望正沿着既有的方向在不断的前进。 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总的来说分为两个,一是人工;一是智能。 人工便是代替人类来完成一些危险的工作或是一些需要长时间具有重复操作的简单工作,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人类从一些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来进行更加有意义的工作或研究。 智能便是赋予机器思想,包括意识(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维(MIND)(包括无意识的思维(UNCONSCIOUS_MIND))。所以想要发展人工智能就要涉及到机器的学习。 于是深度学习便成为了人们研究的前沿技术。 深度学习的基础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一门专门研究计算机怎么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该上自身的性能的学科。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的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方法。观测值(例如一幅图像)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表示,如每个像素强度值的向量,或者更抽象地表示成一系列边、特定形状的区域等。而使用某些特定的表示方法更

容易从实例中学习任务(例如,人脸识别或面部表情识别)。深度学习的好处是用非监督式或半监督式的特征学习和分层特征提取高效算法来替代手工获取特征。 利用深度学习的种种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等。 语音识别相对于手动控制来说更加快捷、方便,可以用在诸如工业控制、语音拨号系统、智能家电、声控智能玩具等许多领域;智能对话查询系统,根据客户的语音进行操作,为用户提供自然、友好的数据库检索服务,例如家庭服务、宾馆服务、旅行社服务系统、订票系统、医疗服务、银行服务、股票查询服务等等。 将机器学习领域深度学习研究引入到语音识别声学模型训练,使用带RBM 预训练的多层神经网络,极大提高了声学模型的准确率。在此方面,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率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使用深层神经网络模型(DNN)后,语音识别错误率降低了30%,是近20年来语音识别技术方面最快的进步。 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机器翻译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在促进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逐渐兴起。其技术核心是一个拥有海量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动的从语料库中学习翻译知识。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

精选-机械工程前沿论文

机械工程前沿研究与优化设计 摘要: 本论文指出了现代机械工程科学前沿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另一方面,它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机械优化设计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使得在解决复杂设计问题时,能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到尽可能完美的或最适宜的设计方案,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述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概要,并列举了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关键词: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优化设计遗传算法蚁群算法 机械工程是一门与机械和动力生产有关的工程学科,它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和仿生技术。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1 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制造简单工具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的漫长过程。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系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等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和发展着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着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学科前沿

学科前沿专题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姓名:刘洪民 学号:22

一、阐述机械制造业的变革及挑战。 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1)机械制造自动化。(2)精密工程。(3)传统加工方法的改进与非传统加工方法的发展。 下面对自动化技术给予论述和展望。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始终是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率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自本世纪20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刚性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综合自动化常常与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集成制造等概念相联系,它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旨在全面提高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一、集成化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被认为是21世纪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CIMS 作为一个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分系统)组成,通常可划分为5部分:1.工程技术信息分系统 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装设计(CATD)数控程序编制(NCP)等。 2.管理信息分系统(MIS) 包括经营管理(BM),生产管理(PM),物料管理(MM),人事管理(LM),财务管理(FM)等。 3.制造自动化分系统(MAS) 包括各种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如计算机数控(CNC),加工中心(MC),柔性制造单元(FMS),工业机器人(Robot),自动装配(AA)等。 4.质量信息分系统 包括计算机辅助检测(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C),三坐标测量机(CMM)等。 5.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Network & DB) 它是一个支持系统,用于将上述几个分系统联系起来,以实现各分系统的集成。 二、智能化 智能制造系统可被理解为由智能机械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该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决策等。 在智能系统中,“智能”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极好的“软”特性(适应性和友好性)。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法,使之具有较大的柔性;对于人,智能制造强调安全性和友好性;对于环境,要求作到无污染,省能源和资源充分回收;对于社会,提倡合理协作与竞争。 三、敏捷化 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

《自然》《科学》一周(10.8-10.14)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由熵驱动的手性单壁碳纳米管的稳定性 材料名称:单壁碳纳米管(SWCNT) 研究团队: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 Christophe Bichara 研究组 原标题:Entropy-driven stability of chiral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单壁碳纳米管是空心圆柱的,其可以在边界处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碳结合而生长达到厘米级长度。其表现出半导体或金属特性,取决于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手性指数。Magnin 等人为了支持选择性合成,开发了一个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将管-催化剂的界面能量、温度与碳纳米管手性联系了起来。并表明了纳米管可以生长手性,因为它们的纳米尺寸边缘的结构熵,从而解释了实验观察到的手性分布的温度演变。通过界面能量考虑催化剂的化学性质,Magnin 等人构建了结构图谱和相图,用于指导催化剂和实验参数的理性选择,以实现更好的选择性。 (Science DO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96574737.html,/10.1126/science.aat6228)

2. 亚微米级结构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材料名称: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研究团队:西北工业大学黄维和南京工业大学王建浦研究组 原标题: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spontaneously formed submicrometre-scale structures 发光二极管(LED)能够将电转换为光,广泛用于现代社会中如照明、平板显示器、医疗设备和许多其他情况。通常,LED 的效率受到非辐射复合(电荷载流子由此重新组合而不释放光子)和光陷的限制。在诸如有机 LED 的平面 LED 中,从发射器产生的光的大约 70%至 80%被捕获在装置中,为提高效率留下了很大的机会。研究人员们用了许多方法,包括使用衍射光栅、低折射率网格和屈曲图案,来提取被陷在 LED 中的光。然而,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并且可能使发光光谱和出光方向发生改变。Cao 等人展示了高效和高亮度电致发光的溶液加工的钙钛矿,其自发形成亚微米级结构,可以有效地从器件中提取光并保持与波长和视角无关的电致发光。这种钙钛矿仅需要在钙钛矿前体溶液中引入氨基酸添加剂便可形成。此外,添加剂可有效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并减少非辐射复合。钙钛矿 LED 具有峰值 20.7%的外量子效率(电流密度为 18 mA·cm-2),能量转换效率为 12%(在 1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该值与性能最佳的有机 LED 相接近。 (Nature DO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96574737.html,/10.1038/s41586-018-0576-2)

电子及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姓名:XXX 学号:XXXXXX 院系: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第一讲先进信号处理理论及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 这次报告主要讲了四面的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压缩感知理论框架、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处理领域和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老师结合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压缩感知理论,介绍了这些先进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研究状况,并通过实例给出了相关理论在无线通信和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联合在研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 第二讲未来通信技术——认知无线电与协作通信 穆晓敏讲课的主要容有:当前频谱利用现状、静态频谱分配的瓶颈及解决案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AI)、工业4.0、DT时代等相关容。 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向“网络与系统”的框架转变,为增强认知能力、降低认知成本,协作手段成为必然。物理层链路技术面临进一步提升性能的“瓶颈”,通过不同网络元素间的多维度协作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是下一阶段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背景信息和用户业务特征的广泛感知是智能化协作与联合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协作通信的结合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智能可穿戴设备概念、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式产品 文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以及文老师所创建公司研发的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产品。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最早的可穿戴设备用于军事、户外运动、人体检测等。苹果手表、微软手环和谷歌眼镜是当前最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国也涌现出大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像小米手环等。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就像皮肤、手臂一样。在更远的未来,手机可能只需向人体植入芯片,而Siri将能直接通过对话帮你打,帮你订餐馆,了解你的一切隐私,跟你的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你的家人——可能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都不再是植入人体的芯片了,他们已经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参与人类的繁衍和进化。

生药学发展前沿

生药学发展前沿 姓名:努尔阿米那·阿不都哈力克班级:2016科研2班 学号:107602160109

生药学发展前沿 前言 一、我国生药学如何发展生药学产生于欧洲,传入日本,引入中国。生药学的产生与西方医学的环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开始以西药的原料药为主进行研究;当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从中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他们就将生药学与中药结合而取得了发展;生药学被我国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中药学沃土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颇具特色的世界药学领域的奇葩。[1] 二、生药学的发展特点和教学新要求生药学的产生发展经历3个阶段。①古代生药学时期(19世纪初以前);②近代生药学时期 (1815—1930);⑧现代生药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末)。近代生药学传人我国后,就紧密联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了一门技术和理论都相当完善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应用学科。人类回归自然和现代生命科学的兴起,使我国生药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并进入“自然生药学时期”[2]。 三、常用生药的研究进展在教学中的及时补充随着生药学科的发展,不少学者对品种确切、疗效稳定的常用生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特别对于化学成分的分离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为研创具有自主产权的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的新药奠定基础。如甘草及其地上部分中,除甘草皂苷外,黄酮类成分也是重要的有效成分,其对肿瘤、胃溃疡、肝损害、病原微生物以及对酶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已得到证实“;姜黄属常用生药,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其姜黄素的抗肿瘤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远志主要成分是远志皂苷,但寡糖酯类成分是远志及远志科其他植物中存在的独特化学成分,可能成为抗老化和脑保护新药开发的先导化合物o;[3] 四、目前临床和中成药生产中使用的常用和少常用中药材1000余种,已有200种实现人工种植,大宗中药材如黄芪、红花、党参、三七等基本实现人工种植,但仍有多数品种完全或部分依靠野生资源,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仍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时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对于中药资源,我国政府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国范围的系统调查,基本上了解了我国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常用中药材的蕴藏量和产量,为我国中药资源的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4]但从上次资源调查至今已过去近20年,这20年里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资源也遭到过度的开发或严重的破坏,很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地已被开发或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这些药用植物绝迹或面临濒危,如肉苁蓉、重楼、剑叶龙血树等植物的野生资源就是在近20年濒临枯竭的,因此,再次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已迫在眉睫。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阐明药用资源的种类、分布、气候特点、生态环境、蕴藏量、产量和可持续开发量等,为药用植物的栽培、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60年代和80年代进行的资源调查,基本上靠发动各地药材公司和教学、科研单位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和样方分析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