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工程小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神经病学).

遗传工程小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神经病学).
遗传工程小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神经病学).

遗传工程小鼠是一种模式生物。生物体由低等向高等、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中,很多生物学过程在不同生物物种中是非常保守的。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对其开展研究,获得对生命基本规律或者人类健康的认识。遗传工程小鼠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有很多,下面举例说明。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动物模型研究: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属于X 连锁隐性遗传病. 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各种治疗手段大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因此相关动物模型的替代研究成为当前的一个重点问题。已经建立的DMD 动物模型包括小鼠、犬、猫、鱼及秀丽隐杆线虫等,最常用的是小鼠和犬。. 小鼠作为DMD 动物模型的优点在于它们的生理、遗传特点已经被正确认识,体型小,容易控制,生长繁殖快,容易饲养管理,质量标准明确,因此DMD 鼠模型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1.1 C57BL/10ScSn -Dmdmdx 模型鼠

1977 年,英国正常的C57BL/10ScSn 小鼠发生自发性突变产生该模型鼠种。1984 年,美国杰克逊实验室获得该模型鼠并繁殖保种,再通过纯合雌性和半合雄性间的全同胞交配而保存下来,形成稳定的突变鼠株。自从发现C57BL/10ScSn -Dmdmdx 模型鼠与DMD 患者有相同的遗传基础以来,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DMD 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特征和实验治疗等各个方面.

1.2基因双敲除鼠

C57BL/10ScSn -Dmdmdx 模型鼠病理改变轻微部分原因,被认为是Dys 被功能相似的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所取代。根据https://www.360docs.net/doc/c96688888.html,/ 公布的C57BL/6L 小鼠基因组资料,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的基因utrn位于小鼠10号染色体A1 区的3.0cM处,基因全长478kb,mRNA全长11kb。由于utrn 和Dys 的相似性,使得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像Dys 一样结合肌动蛋白,并且随后发挥与Dys 相类似的功能。人们设计了抗肌萎缩蛋白基因与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基因双敲除鼠,即Dys / u trn-/ - 模型鼠。Deconinck 等将C57BL/10ScSn -Dmdmdx 模型鼠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基因的一个等位基因敲除:在

C57BL/10ScSn -Dmdmdx 模型鼠的一个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基因7 号外显子内插入PGKneoA 结构,使其失去功能,形成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基因杂合子C57BL/10ScSn -Dmdmdx 模型鼠。再通过杂合子相互交配、繁殖,子代可获得C57BL/10ScSn —Dmdmdx 模型鼠、杂合子鼠和dko 鼠。

小鼠胚胎干细胞于1981年首次由Evans和Kaufman成功分离建系,它们来源于胚泡的内细胞团,这些细胞具有稳定的二倍体核型,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三个胚层的多种细胞。将小鼠胚胎干细胞重新植入胚泡可以参与形成胚胎。体外ES细胞维持未分化状态依赖于一些细胞因子的存在,如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 LIF)。撤去这种自我更新的刺激信号后,ES细胞很快分化为多种细胞。这些属性使ES细胞成为非常有用的发育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生物系统.小鼠胚胎干细胞(ES cell)体外培养可以分化成为外胚层组织,并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已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主要有拟胚体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基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默认模式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单层粘附培养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和遗传工程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等。

遗传工程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

2002年Chung等人将Nurr1(nur相关因子1)基因导入小鼠ES细胞,使其过表达,从而诱导ES细胞分化为具有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表型的细胞。Nurr1是一种转录因子,直接结合于TH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节维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表型的蛋白质的表达,如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将这种方法得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注射到脑内可以改善帕金森模型大鼠的运动缺陷。该方

法存在的问题是,在神经细胞分化之前过表达Nurr1会上调其他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子标志的表达,而且由ES细胞分化的其他细胞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2004年Ikeda等人将MASH1基因导入小鼠ES细胞,该ES细胞多数分化为表达βⅢtubulin和泛NCAM(pan NCAM)的神经元样细胞,其中半数进一步分化为Islet阳性的运动神经元。MASH1是一种激活型碱性螺旋-环-螺旋结构的转录因子,表达于腹侧端脑,调节GABA能中间神经元和分支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将得到的运动神经元样细胞注射到偏瘫小鼠脑室周围的运动皮层,可明显改善运动障碍。

遗传工程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方法的优势是可以较高效率地得到感兴趣的特定的神经细胞。但是由于导入基因的功能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较难判断该基因对细胞的整体影响和长远影响。

虽然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可以较高效率地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遗传工程方法导入的基因对细胞的长远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还有,现在所得到的神经细胞类型还不很明确,因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还可以分为很多亚型。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能神经元根据形态和生化特性就可以分为不同亚型,它们的分布和生理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获得特定部位和类型的神经细胞。

ES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胚胎神经细胞发育的机制、发现ES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关键调节基因;建立体外定向诱导神经细胞分化体系将为神经疾病治疗药物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等提供有用的材料;体外大量有功能的特定神经元的获得使神经再生医学正一步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遗传工程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一、剪鼠尾 1.剪鼠尾的时间当新生的小鼠年龄达到两到三周(耳朵已经长开)时剪鼠尾较好, 此时鼠尾剪起来比较容易且小鼠的生命力比较强。 2.分辨小鼠的年龄 a当小鼠整个身体较红且腹部无奶时,此小鼠当天出生或前一晚出生; b当小鼠腹部有奶(腹部有一小团白色物质),此小鼠出生2~3天; c当小鼠背部长出皮毛时,此小鼠出生3~4天; d当小鼠毛长全,但眼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0天左右; e当小鼠眼刚开,耳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2天左右; f当小鼠耳刚开时,此小鼠出生14天左右。 3.剪鼠尾后对小鼠的标记:打耳孔法 二、从鼠尾中提取DNA 采用鼠尾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康为世纪:cw2094)提取DNA,操作如下: 1.剪取小鼠长度为的尾巴,放入灭菌后的离心管中,加入180μL Buffer GTT。震荡混 匀。 2.加入20μL proteinase K,涡旋震荡,彻底混匀。 3.置于56℃水浴,直到组织溶液完全清澈,一般需消化6-8h,赋予过程中涡旋震荡, 使样品均匀分离。 注意: 1)如果赋予和涡旋震荡后仍然有胶状物质,必要时过夜消化再加入20μl proteinase K消化,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2)如需去除RNA,可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加入4μl浓度为100mg/μl的RNase A 溶液,震荡混匀,室温放置5-10min。 4.14000rpm 离心 1min,以消除未消化的类似于鼠毛等组织,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灭过菌的离心管中。 5.加入200μl Buffer GL,涡旋震荡,充分混匀,加入200μl 无水乙醇,涡旋振荡,充分混匀,短暂离心,使管壁上的溶液收集到管底。 注意: 1)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要立即涡旋震荡混匀。 2)如果多个样品一起操作,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可以等比例混匀后一起加入样品。 3)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可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6.将步骤5中所得到的溶液全部加入到已装入收集管的吸附柱中,若以此不能加完溶液,可分多次转入。10000rpm 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 7.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 Buffer GW1(使用前检查是否已加无水乙醇),10000 rpm 离心 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 8.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 Buffer GW2(使用前检查是否已加无水乙醇),10000 rpm 离心 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如需进一步提高DNA纯度,可重复步骤8。 9.12000rpm 离心 2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置于室温数分钟,以彻底晾 干。

(完整word版)武生院基因工程期末试题.docx

2013-2014 年度第二学期基因工程期末考试 卷型: A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 3×5) 限制性内切酶 ( 或其它工具酶 ) :能在特异位点上催化双联 DNA分子断裂,产生相应的限制性 DNA片段 荧光定量 PCR: 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 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半定量 PCR: 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简捷、特异的定量RNA测定方法,通过 mRNA反转录成cDNA,再进行 PCR扩增,并测定PCR产物的数量,可以推测样品中特异mRNA的相对数量)星活性:非标准条件下切割相似序列,产生非特异性片段 同裂酶(或同尾酶):来源不同但具有相同识别序列,产生相同或不同末端 转基因技术(或转基因动植物等):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 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二、填空( 1×15) 1.Cosmid 实际上是由 cos 位点和质粒构成的杂合载体,也可以说是带有 cos 序列的质粒。 2.超螺旋质粒 DNA、开环质粒 DNA、线状质粒 DNA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特点是:电泳的泳动速度由大到小分别是:超螺旋质粒>线状质粒 >开环质粒。 3.质粒 DNA的提取方法有碱裂解法、煮沸法、去污法。 4.基因工程中常用载体是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5.设计引物是一般要求 C+G的比例在 40%-60%,长度在 17-30bp 。 6.BAC 载体与常规载体的区别在于复制单元的特殊性。 三、选择题( 2× 15,实卷应是1×35) 1.基因工程创始人( D) A A. Kornberg B W. Gilbert C P. Berg D S. Cohen 2.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可以作用于( A.既可以作用于双链DNA ,又可以作用于单链 B. 只能作用于单链DNA C)DNA C.只能作用于双链 DNA D.只能作用于 RNA 3.氨苄青霉素的工作原理为( A ) A. 可以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B. 可以抑制核糖体的转位 C. 可以与核糖体 50S 亚基结合并抑制蛋白质合成 D. 可以与核糖体 30S 亚基结合并抑制蛋白质合成 4.反转录酶是一种( C) A. 依赖C. 依赖DNA的RNA 的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 B. D. 依赖 依赖 DNA的 RNA聚合酶 RNA的 RNA聚合酶 5.II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A ) A.仅有内切核酸酶活性,甲基化酶活性由另外一种酶提供B.限制性识别非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 C.有外切核酸酶和甲基化酶活性

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现状与发展

论文题目: 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学院 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学生 2013年12月19日

摘要: 简要介绍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发展概况,从基因表达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面,重点讨论了生物分子光子技术的特点与优势,阐明基于分子光学标记的光学成像技术是重要的实时在体监测手段,最后简要讨论了医学光学成像技术在组织功能成像和脑功能成像中的应用原理。 关键词:光电技术,医学诊断与治疗,分子光子学,医学成像

1.生物医学光子学发展简介 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质上就是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畴。生物医学光子学是近年来受到国际光学界和生物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在国际上一般称为生物医学光子学或生物医学光学。 光子学以量子为单位,研究能量的产生、探测、传输与信息处理。光子技术在生物与医学中的应用即定义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其相应产业涉及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以及保健、康复等。研究容包括:光子医学与光子生物学,X-射线成像,MRI ,PET等。近年来,生物医学光子学在生物活检、光动力治疗、细胞结构与功能检测、对基因表达规律的在体观测等问题上取得了可喜研究成果,目前正在从宏观到微观多层面上对大脑活动与功能进行研究。美国《科学》杂志在最近儿年已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随着光子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将在多层次上对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际上已经成立了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学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Society),简称IBOS。IBOS每年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国外 学术交流方面,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和光学工程领域重要国际会议的“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Optics Symposium,简称BIOS)每年在美国和欧洲各举办一次。在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与信息科学部联合发起并承办的全国光子生物学与光子医学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六届。在第六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5篇,论文摘要27篇。 从光电技术(或光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可以看到,光子医学与光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围是广泛而且深入的,并正在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和产业。例如,由于生物超微弱发光与生物体的细胞分裂、细胞死亡、光合作用、生物氧化、解毒作用、肿瘤发生、细胞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与功能调节等重要的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生物超微弱发光的生物光子技术在肿瘤诊断、农业、环境监测、食品监测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己经得到应用。 下面主要从生物分子光子技术和医学光学成像技术两个方面介绍当前的研究现状 与发展趋势。

扬州大学基因工程期末试题复习要点整理

基因工程期末试题复习要点整理 基因工程是70年代出现的一门科学,是生物学最具生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前沿科学之一,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基因工程概述、重组DNA基本技术及原理、基因克隆、基因的分离及鉴定、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基因工程的应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了解该技术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应用,为今后从事生物学教学、生物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或进一步的研究生学习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及专业基础。扬州大学试题纸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基因: 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2. 定位克隆: 获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信息,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定位和克隆 3. 融合基因: 是指应用DNA体外重组技术构建的一类具有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新型基因。 4. 转化子: 导入外源DNA后获得了新遗传标志的细菌细胞或其他受体细胞,又称重组体。 5. 人工接头: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一个或数个特定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和切割序列的双股平端DNA短序列。 6. RT-PCR: 是指以m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合成cDNA第一链为模板进行的PCR。 7. ORF : 起始于AUG、止于UAA、UGA、UAG的连续的密码子区域,是潜在的编码区。 8. MCS: 指载体上人工合成的含有紧密排列的多种限制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的DNA片段。 9. gene targeting : 基因工程中利用活细胞染色体DNA可与外源DNA的同源性DNA序列发生重组的性质,来进行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上某一目的基因的技术 10. 5’RACE: 是一种通过PCR进行cDNA末端快速克隆的技术,是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成cDNA第一链后用PCR技术扩增出某个特异位点到5’端之间未知序列的方法。 四、简答题:共4题,共20分。 1.简述获得目的基因常用的几种方法。(5分)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制药技术 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

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用小鼠做实验的基本知识

用小鼠做实验的基本知识 1.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 外环境。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 气候因素。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包括有动物的社群状况、饲养密度、空气中微生物的状况等。例如,在实验动物中许多种类,都有能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群体的特性。对动物进行小群组合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不同种之间或同种的个体之间,都应有间隔或适合的距离。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明确的要求,动物等级越高要求越为严格。国家标准规定,亚屏障系统设施内空气落下的菌数少于或等于12.2个/皿时,屏障系统2.45个/皿时,隔离系统0.49个/皿时。 2.对实验动物设施的环境条件,国家有标准化的规定,检测项目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六速度、梯度压差、空气洁净度、空气落菌数、氨浓度、噪声、照度和换气量等。 环境检测的项目 空气洁净度的指标包括有:空气落菌数,是检测空气生物洁净度的指标,用血琼脂培养基,置于被检房舍的空间,暴露30分钟后,计算培养基上的落菌数;尘埃粒子测定,是空气洁净级别的指标,10-20平米的房间布点3-5个,用专用仪器测定,数据作统计分析。 此外还有下列七项指标的测定:温度、湿度测定,包括日温差、温湿度的均匀性等;气流速度测定,使动物处在合理的风速区域;换气次数,测定送风口或出风口的风速,然后参照风口面积和房间容积计算;静压差测定,用压差计测定设施内各区域的压差,分析设施内气流走向的合理性;噪声测定,用噪声计,选离墙壁1米,距地面1.2-1.5米的测点测定;照度测定,常用仪器是照度计,采用多测点测定,检测光照的均匀性;氨浓度测定,该检测项目通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实验目的】 1.了解转基因小鼠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转基因小鼠制备的流程。 3.掌握对转基因小鼠进行筛选的方法。 【实验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转基因动物是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基因组的外源基因称为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则是指制备转基因动物所需的一套技术,它涉及外源基因的构建、载体和受体的筛选、基因导人技术、供转基因胚胎发育的体外培养系统和宿主动物等许多方面。 1974年,Rudolf Jaenisch通过将SV40病毒的DNA注射到小鼠的囊胚中,创造了第一只携带外源基因的小鼠。后来又有研究人员把Murine leukemia病毒注射到小鼠胚胎得到了能通过生殖系统稳定遗传的小鼠,并且外源基因能在后代中稳定表达。这些能稳定遗传且表达外源基因的小鼠即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转基因小鼠。 【实验步骤】 一、显微注射法 1.受精卵的采集 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次日从输卵管内收集受精卵备用。 2.目的基因的导入 用显微操作仪将目的基因溶液导入受精卵的细胞核内。 3.受体母鼠的准备 将雄鼠输精管结扎,然后与可育雌鼠交配,刺激雌鼠发生一系列妊娠变化而得到假孕母鼠作为受精卵转基因后的养母。 4.胚胎移植 将已转入目的基因的受精卵从背部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或子宫内(视胚胎发育的状况而定),使胚胎在养母体内发育成熟。 5.对幼鼠的鉴定 幼鼠发生断乳后自尾部提取DNA,与目的基因探针作分子杂交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幼鼠的染色体上。 二、胚胎干细胞囊胚显微注射法 1.囊胚期受精卵的采集 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交配后第四天上午从子宫中冲取受精卵备用。 2.目的基因的导入

武生院基因工程期末试题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基因工程期末考试 卷型:A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3×5) 限制性内切酶(或其它工具酶):能在特异位点上催化双联DNA分子断裂,产生相应的限制性DNA片段 荧光定量PCR: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半定量PCR: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简捷、特异的定量RNA测定方法,通过mRNA反转录成cDNA,再进行PCR扩增,并测定PCR产物的数量,可以推测样品中特异mRNA的相对数量) 星活性:非标准条件下切割相似序列,产生非特异性片段 同裂酶(或同尾酶):来源不同但具有相同识别序列,产生相同或不同末端 转基因技术(或转基因动植物等):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 二、填空(1×15) 1.Cosmid 实际上是由cos 位点和质粒构成的杂合载体,也可以说是带有cos 序列的质粒。 2.超螺旋质粒DNA、开环质粒DNA、线状质粒DNA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特点是:电泳的泳动速度由大到小分别是:超螺旋质粒>线状质粒>开环质粒。 3.质粒DNA的提取方法有碱裂解法、煮沸法、去污法。 4.基因工程中常用载体是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5.设计引物是一般要求C+G的比例在40%-60%,长度在17-30bp 。 6.BAC载体与常规载体的区别在于复制单元的特殊性。 三、选择题(2×15,实卷应是1×35) 1.基因工程创始人(D) A A. Kornberg B W. Gilbert C P. Berg D S. Cohen 2.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可以作用于(C) A. 既可以作用于双链DNA ,又可以作用于单链DNA B.只能作用于单链DNA C. 只能作用于双链DNA D.只能作用于RNA 3.氨苄青霉素的工作原理为(A ) A.可以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B.可以抑制核糖体的转位 C.可以与核糖体50S 亚基结合并抑制蛋白质合成 D.可以与核糖体30S 亚基结合并抑制蛋白质合成 4.反转录酶是一种(C ) A. 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B. 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C. 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D. 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5.II 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A ) A.仅有内切核酸酶活性,甲基化酶活性由另外一种酶提供 B.限制性识别非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 C.有外切核酸酶和甲基化酶活性

实验小鼠

实验小鼠(laboratory mouse)学名(Mus muscculus),实验小鼠来自于野生小鼠,经人们长期选择培育而成。18世纪就被用做动物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被研究的最清楚、最深入的实验动物。已育成的小鼠品种品系有500多种。 一、生物学特性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 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二)、一般特性 1、外观:小鼠面部尖突,头呈锥体形,嘴脸前部两侧有19根触须,耳耸立呈半圆形,眼睛大。尾长约与身长相等,尾部覆有短毛和环状角质鳞片。健康小鼠皮毛光滑紧贴皮肤,四肢匀称,眼睛亮而有神。小鼠有多种毛色。 2、体形小,生命周期短,易于饲养管理。出生体重仅1.5克左右,一月龄体重约18--22克。成年小鼠每日食量5--8克,饮水4--7毫升,排粪1.4--2.8克/天,排尿1--3毫升/天。 3、性情温顺,胆小怕惊。 4、成熟早,繁殖力强。雌35--50日龄,雄45-60日龄就可性成熟,雌65--75日龄,雄70--80日龄可达体成熟。性周期4--5天,妊娠期19--21天,哺乳期20--21天,年产6--9胎。属全年多发情动物,产后即发情。 5、反应敏感,适应性差。对多种病原体、毒素及致癌物都很敏感,外界环境光照、噪音、营养、温度、空气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对小鼠造成影响。 6、昼伏夜动,喜欢啃咬。喜光线较暗的安静环境,进食、分娩都常发生在夜间,傍晚和黎明前是小鼠活动的两个高峰。 7、喜群居。 8、小鼠有20对染色体,推测有3万多个结构基因,已查明的已有648个。 9、寿命为2--3年。 (三)、解剖生理特点: 1、小鼠上、下颌各有两个门齿,六个臼齿,门齿终生不断生长,需经常磨损来维持齿端的长短,保持恒定。 2、小鼠下颌骨形态有品系特征,可用下颌骨形态分析技术进行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 3、内部脏器:食道细长约2cm,胃分前胃和腺胃,胃容量小(1--1.5ml),胃功能较差,不耐饥饿;有胆囊;胰腺分散在十二指肠、胃底及脾门处;无汗腺;淋巴系统发达;脾脏有明显造血功能;无腭或咽部扁桃体;左肺单叶,右肺四叶;骨髓为红骨髓而无黄骨髓,终生造血;雌鼠为双子宫型,呈Y字型,卵巢有系膜包绕,不与腹腔相通;乳腺发达,共有五对乳头,胸部3对,鼠蹊部2对;雄鼠睾丸大,幼鼠时藏于腹腔内,性成熟后下降到阴囊;前列腺分背、腹两叶。 二、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药物研究 1、药物安全性评价 小鼠常用于药物的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以及最大耐药量的测定等,“三致”试验也常用小鼠进行。 2、生物制品的检定 3、药物筛选 4、药效学评价试验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计划(AnimalProtocol)(201901版)》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计划(Animal Protocol)(201601版) 1)本研究计划是从动物伦理学角度出发,依实验动物使用的减少、替代、优化的3R原则进行填写。 2)在开展动物实验前,请首先将本计划书电子版e-mail至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伦理与使用委员会 (IACUC)工作邮箱(iacuc@https://www.360docs.net/doc/c96688888.html,)。 3)接收后将由IACUC主任指定人员进行格式审查,符合要求后,递交给IACUC委员会成员进行审核,审 核意见经汇总并由IACUC工作邮箱反馈给申请者。 4)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本月提交截止期限。审核意见反馈时间一般为每月提交截止期限后20个工作日。 5)研究计划被批准后,经PI签字后正式生效。请课题组递交一式一份纸质版到动物中心204房间,由 IACUC主任审核签字,确认研究计划编号,开始订购动物。 1基本资料:□初审□复审;如果是复审,请填写已有的研究计划号() 请列出本研究计划中所有动物实验操作人员: 注: 上岗证编号:可为上海市或我动物中心颁发的上岗证 职责可为:课题设计、主要操作、辅助操作、手术操作、实验动物管理等,要求尽量细化。 2 动物需求及购买 2.1 动物研究需要:□一年□两年□三年 2.2 实验类型:□体外动物研究□在体动物研究□繁殖类动物研究 2.3 动物购买:所有动物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实验负责人将动物合格证复印保存。

2.4 动物需求信息: 2.4.1现有动物 2.4.2需购买动物 2.5 动物运输: 动物运输必须符合实验动物中心的规定。如实验动物中心之间运送动物,描述运输方法及注意事项。 □请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代为联系动物提供方及运输措施。具体应使用专用的实验动物运输车,具有温湿度调控系统。由运输商提供运输措施。 □特殊要求,请说明: 3 研究目的及实验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动物实验计划设计背景及您查阅文献的结果:(请附2个或以上查询数据库、参考文献) 3.3 使用动物理由:

基因工程期末复习总结

一、单选 1、第一个实现DNA重组的实验: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P.Berg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DNA的体外重组。 2、第一次实现重组体转化成功的实验:1973年,科恩(Coher)和博耶(Boyer)建立的基因工程基本模式。 3、基因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切接转增检。 4、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要素:基因、工具酶、载体、受体细胞。 5、DNA在生物体内的存在状态:染色体DNA、病毒DNA(噬菌体DNA)、质粒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有的以线型存在,有的以环状存在。 6、天然DNA提取的步骤:生物材料的准备、裂解细胞、分离抽提DNA。 7、DNA的分离抽提法:酚-氯仿抽提法(常用、经典)。 8、DNA的保存:温度越低越好,同等条件下,温度越低越不容易降解。 9、为了消除在制备RNA过程中RNA酶的污染,应用0.1% DEPC处理过的水配制试剂。 10、人工合成DNA片段的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法。 11、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核酸样品的纯度(常用),纯净的核酸溶液的0D260/OD280值应为 1.7~2.0,0D260/OD230值应大于 2.0,如果0D260/OD280小于1.7,可能有蛋白质污染,如果0D260/OD280大于2.0

或0D260/OD230小于2.0时,核酸溶液中可能存在其他干扰物质。12、工具酶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三大类: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修饰酶。 13、 14、通常提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指Ⅱ类酶而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属名+种名。例如:B acillus am ylolique faciens H、 H aemophilus in fluenzae dⅠ→Bam H、Hind 1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本质:细菌细胞的限制—修饰系统。 17、常用的酶切方法:单酶切、双酶切和部分酶切。

实验十三 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实验十三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学生:学号:同组: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尾静脉注射、小鼠的处死及小鼠的间剖实验等基 本技能。 2.学会动物分布实验的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 小鼠的品种和品系很多,是实验动物中培育品系最多的动物。在微生物和各种实验研究中,以小白鼠最为普遍,有英国种、法国种、德国种和瑞士种等,而以瑞士种最著名。目前我国各生物制品、医学研究单位繁育的小白鼠为昆明种,该品系为封闭种群,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从缅甸而来,在云南昆明繁殖,经过多年培育繁殖而成,该品系小鼠体型较大,繁殖力强。 1. 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小鼠温顺,一般不会咬人,抓取时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见图一),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图二)。有经验者直接用左手小指钩起鼠尾,迅速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其耳后颈背部皮肤亦可。这种在手中固定方式,能进行实验动物的灌胃、皮下、肌肉和腹腔注射以及其他实验操作。 如进行解剖、手术、心脏采血和尾静脉注射时,则需将小鼠作一定形式的固定,解剖手术和心脏采血等均可使动物先取背卧位(必要时先行麻醉),再用大头针将鼠前后肢依次固定在腊板上。 图1 小鼠的抓取与固定 2. 小鼠尾静脉注射练习: 静脉注射时,用小鼠尾静脉注射架固定(图三),先根据动物大小选择好合适的固定架,并打开鼠筒盖,手提鼠尾巴,让动物头对准鼠筒口并送入筒内,调节鼠筒长短合适后,露出尾巴,固定筒盖即可进行尾静脉注射或尾静脉采血等操作。

图2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尾静脉注射时,鼠尾静脉在背侧和腹侧各一根,背侧比较容易固定,多采用。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在鼠筒内或扣在烧杯中,使尾巴露出,尾部用45~50℃的温水浸润半分钟或用酒精擦拭使血管扩张(也可用一米距离外红外灯烤半小时),并可使表皮角质软化,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侧,使静脉充盈,用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连4(1/2)号细针头,使针头与静脉平行(小于30℃),从尾下四分之一处(约距尾尖2-3厘米)处进针,此处皮薄易于刺入,先缓注少量药液,如无阻力,表示针头已进入静脉,可继续注入。注射完毕后把尾部向注射侧弯曲以止血。如需反复注射,应尽可能从末端开始,以后向尾根部方向移动注射(图四)。 图3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3. 小鼠的处死: (1) 脊椎脱臼法 右手抓住小鼠用力向后拉,同时左手拇指与食指用力向下按住鼠头,将脊髓与脑髓拉断,鼠便立即死亡;如左手拇指与食指放在脊椎第三四节处,鼠下肢瘫痪。 (2) 断头法 用左手食指和拇指用力按住小鼠鼠头并将小鼠尾巴缠绕在左手无名指和食指间,用力使小鼠无法动弹,此时小鼠颈部出现勒痕,按此勒痕果断将小鼠头部剪掉。若实验需取血,可在此时用吸管快速将血液转移至容器中。 4. 小鼠的解剖实验: (1) 先解剖已处死小鼠的头部,取出完整的脑部;

《实验裸鼹鼠-遗传质量控制》编制说明

《实验裸鼹鼠-遗传质量控制》地方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标准作为国际交往的技术语言和国际贸易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自治区和一些跨省市的地理区域,其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对某些具有地方特色或只在本地区具有的产品等,有必要制订地方性的标准。制订地方标准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有利于提高地方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同时也使标准更符合地方实际,有利于标准的贯彻执行。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是影响实验动物实验结果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实验动物的遗传组成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可以规范实验动物繁殖,进行遗传质量监测,从而保证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中所涉及动物遗传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裸鼹鼠作为一种实验动物,制定遗传质量控制标准十分必要。 裸鼹鼠原产于非洲东部埃塞尔比亚、肯尼亚地区,长期生活在地下2m左右的环境中,保持着蜜蜂式的真社会性生活,群体庞大,其群居数量可达300只。1967年Jarvis首次将野外捕获的裸鼹鼠进行室内饲养并对其种群的行为学进行研究。随着裸鼹鼠研究的开展,裸鼹鼠的抗肿瘤、耐低氧、耐疼痛等独特生物学特性也陆续被发现。因此,裸鼹鼠成为研究抗肿瘤、抗衰老、耐低氧等方面机理的重要材料,目前广泛用于脑神经、抗氧化、自噬、肿瘤等方面的研究,被称为“实验室新宠”。 标准化是裸鼹鼠作为实验动物应具备的基本属性,也是其应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裸鼹鼠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性,使其在重大疾病模型开发、新药靶标研究、转化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应用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目前国内外对裸鼹鼠在种群遗传背景方面仍无系统全面的研究,这导致了目前尚无裸鼹鼠遗传质量控制标准发布,现阶段裸鼹鼠遗传质量控制尚在“无准可依”的状态,这严重制约了应用裸鼹鼠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生物制品的质量,因此,建立裸鼹鼠的遗传质量控制标准势在必行。 二、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实验裸鼹鼠-遗传质量控制》(征求意见稿)是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组织、地方和实验动物专业生产公司的实验动物质量和相关条件控制的先进标准,研究分析遗传质量标准

(整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 2、基因工程 3、DNA的变性与复性 4、细胞学说 5、遗传密码的简并性 6、DNA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7、SD序列 8、开放阅读框(ORF) 9、多顺反子 10、蓝白斑筛选 11、中心法则 12、限制修饰系统 13、断裂基因 14、单链结合蛋白 15、核酶 16、密码子家族 17、TA克隆 18、PCR 19、SNP 20、操纵子学说 21、DNA重组技术 22、减色效应-增色效应 23、可变剪接 24、反转录 25、同尾酶 26、加帽反应 27、蓝白斑筛选 28、表观基因组学 29、DNA的溶解温度 30、DNA的大C值 31、重叠基因 32、引物酶 33、逆转录 34、限制性内切酶 35、载体的选择标记 36、DNA甲基化

37、端粒 38、端粒酶 39、前导链 40、启动子 41、反式作用因子 42、同义密码子 43、多克隆位点(MCS) 44、基因组计划 45、C值悖论 46、顺式作用元件 47、胸腺嘧啶二聚体 48、寄主的限制修饰现象 49、拓扑异构酶 50、DNA的溶解 51、拓扑异构体 52、间隔基因 53、假基因 54、同源异型蛋白 55、翻译 56、多重PCR 57、抗终止作用 58、SD序列 59、空载tRNA 60、cDNA RACE 61、分子杂交 62、cDNA文库 63、载体 64、RT-PCR 65、反义RNA 66、延伸tRNA 67、起始tRNA 68、探针 69、反式剪接 70、增强子 71、动物基因工程 72、基因组 73、限制性内切酶 74、单顺反子

75、密码子 76、转录 77、RNA干扰 78、中心法则 79、回环模型 80、TATA box 81、前导链 82、目的基因 83、RFLP 84、RACE 二、判断 1、大肠杆菌DNA生物合成中,DNA聚合酶I主要起聚合作用。( ) 2、DNA半保留复制时,后随链的总体延伸方向与先导链的延伸方向相反。( ) 3、原核生物DNA的合成是单点起始,真核生物为多点起始。() 4、以一条亲代DNA(3’→ 5’)为模板时,子代链合成方向5’→ 3’,以另一条亲代DNA链 5’→ 3’为模板时,子代链合成方向3’→ 5’。() 5、RNA的生物合成不需要引物。() 6、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由4个亚基(α2ββ’)组成。( ) 7、大肠杆菌在多种碳源同时存在的条件下,优先利用乳糖。 ( ) 8、在DNA生物合成中,半保留复制与半不连续复制指相同概念。() 9、逆转录同转录类似,二者均不需要引物。() 10、真核生物染色体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组蛋白H1的磷酸化,都会使基因得以失活。() 11、在原核细胞中,起始密码子AUG可以在mRNA上的任何位置,但一个mRNA上只有一个起 始位点。( ) 12、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在阅读密码时起重要作用,他们的反密码子用来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 13、表观遗传效应是不可遗传的。( ) 14、cAMP与CAP结合、CAP介导正性调节发生在有葡萄糖及cAMP较高时。( ) 15、DNA甲基化永久关闭了某些基因的活性,这些基因在去甲基化后,仍不能表达。 () 16、RNA聚合酶催化的反应无需引物,也无校对功能。( ) 17、基因是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的最小遗传单位 18、人类基因组中大部分DNA不编码蛋白质 1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在阅读密码时起重要作用,他们的反密码子用来识别 mRNA上的密码子。 ( )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摘要:免疫学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已是日趋广泛。近年来,由于任何有关抗原抗体的研究均可使用免疫技术,使免疫学技术早已超越了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药学、生物学等其他科学领域,免疫学技术本身也在迅速发展。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本文仅就免疫学在某些领域的具体应用做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免疫酶;免疫检测;免疫和中医药 一、免疫学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技术已从早年应用于微生物学发展到应用于分子生物医学研究的许多方面。目前,它已成为兴学科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此次免疫技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应用中,我们所涉及到免疫电泳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等等,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做一概述。 免疫酶技术是一项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性技术,已是将一定的酶通过共价桥而标记抗体,在抗原抗体结合时,酶与底物作用,产生有色物质,对后者可进行定位或定量检测。现已有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均向酶免疫测定等方法。后一种方法是利用游离抗原与标记抗原竞争结合抗体,如果游离抗原浓度高,就会抢去抗体,使供氢体得以接触酶而使酶的活性增加。用分光光度记可测出反应前后酶活性的变化。免疫酶技术如与新技术进一步结合,可提高其灵敏度和可靠性。

二、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疾病治疗,免疫诊断。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是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的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免疫学细胞免疫测定。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检测各类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随着细胞免疫学的迅猛发展,时有新的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近年来,新发展的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的检测。我们以此为例简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

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 备法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5年12月17日

老师,这篇文章是在图书馆《分子生物技术——重组DNA的原理与应用》书上整理下来的,没有参考文献,但是,这一万多字都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图也是自己用软件画的,其中的原理也都 弄懂,愿老师见谅。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备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凌712100) 摘要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转基因动物已成为新兴的最有效的实验模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百个不同的基因已经转入各种品系的小鼠中。这有助于理解基因调控,肿瘤发展,免疫特异性,发育分子遗传学以及人们感兴趣的其他生物学过程。转基因小鼠也已在探索利用家畜进行人类治疗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各种人类遗传病的转基因生物医学模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就制备转基因小鼠的实验法及应用前景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医学模型;试验法;应用前景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Transgenic Mic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Colled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edge,Yangling, Shaanxi,712100,China ) Abstact:Following arrival of the post-genomics era,transgenic animals have become the most effective novel experimental model.Since the 1980’s.Hundreds of different gene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various strains of mice.Thi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gene regulation,tumor development,immune specificity,developmental molecular genetics and other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Transgenic mice have also been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omestic animals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drugs for human treatment,and the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ment of a vari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biomedical model of human genetic diseases. The article here is an overview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ransgenic mice. Key words:biomedical model; experimental methods; application prospect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经过13年的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人们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即在基因组静态的碱基序列逐步清楚之后而最基因组进行动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转基因动物在后基因组时代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新 作者简介:本科,动物科学专业。Email:lw5166@126.;Tel: *通讯作者:E-mail:mailto:zhangjianqin1356@126.

基因工程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整理教学文案

基因工程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基因工程 第一章基因工程概述 1、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基本技术路线PPT)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为方法将大分子(DNA)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2、基因工程的历史 基因工程准备阶段:1972,第一个重组DNA分子的构建,构建人:Paul Berg 及其同事PPT 基因工程诞生:1973,Cohen & Boyer首次完成重组质粒DNA对大肠杆菌的转化 基因工程发展阶段的几个重要事件: 一系列新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的出现; 各种表达克隆载体的成功构建; 一系列转基因菌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等的出现 3、基因工程的内容(P9) 4、基因克隆的通用策略(P12)(基因组文库(鸟枪法)+分子杂交筛选)

第二章分子克隆工具酶 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特点、命名、分类(问答) 概念: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使每条链的一个磷酸二酯键断开的内脱氧核糖核酸酶,主要存在于细菌体内 特点(参加PPT) 命名:依次取宿主属名第一字母,种名头两个字母,菌株号,然后加上序号。如:从Haemophilus influenze Rd中提取到的第三种限制型核酸内切酶被命名为Hind Ⅲ,Hin指来源于流感嗜血杆菌,d表示来菌株Rd,Ⅲ表示序号。 分类:依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以及是否需要辅助因子可分为:Ⅰ型酶、Ⅱ型(Ⅱs型)酶和Ⅲ型酶。 真核细胞中有4中DNA聚合酶:α,β,γ,线粒体DNA聚合酶 原核生物中3中DNA聚合酶:Ⅰ,Ⅱ,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