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458-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4458-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4458-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研学旅行是在传统活动课程上进一步优化的新的课程形态。2013年起,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针对研学旅行这一活动出台了系列文件。包括《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进一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印发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分学段设置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并将研学旅行定位为一项“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开展零散、随机

因为研学旅行活动未能形成课程化体系,所以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存在极大的随机性、随意性特点。此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没有现成的课程体系可供参考和借鉴。导致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意愿度不高。以武汉市为例,课题组调研发现不到30%的小学组织过研学旅行活动,初级中学比例仅为18%,高中所占比例则不到6%。

由此可见,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显得意义重大。

3.社会机构研学旅行活动“游而不学”,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研学旅行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其旅行服务需由专业机构提供。但大多专业机构由旅行社机构转型,对教育行业陌生,他们仍沿袭传统旅游做法,导致研学旅行“只游不学”。即便有部分社会机构对研学旅行课程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因此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研学旅行课程化构建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在实际开展中出现的流于表面、游而不学等现状,均与当前国家提倡的实践育人目标相违背,也不符合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育规。因此,本课题尝试对研学旅行的课程化体系进行构建,此外,还将探索与研学旅行活动相匹配的活动策略以达成研学旅行的育人目标。

(二)课题界定

(1)研学旅行

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发布的系列文件中,对研学旅行的概念已经作了清晰界定。本课题组结合调研及理解,研学旅行是以旅游资源为载体,以旅行过程为平台,以体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项校外教育活动。

(2)研学旅行课程化

所谓“课程化,即研学活动具有课程内涵、使之规范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

开发具体的课程模块,使课程活动能够可操作、可考核、可量化、可评价。

(3)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

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是指建立从小学到高中前后连贯,层层递进的研学旅行课程,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系列。结合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该课程将以各种活动为主体来呈现,以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4)实施策略

在以教育部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机构与家长为重要参与力量的前提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探索促进研学旅行活动有序科学开展的重要措施,以及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实施的相关对策。

(三)研究综述

课题组以“研学旅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对近10年的文献进行搜索,总共找到了31篇期刊论文。以下对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1.国外研究现状

(1)研学旅行的起源及发展

国外游学活动起源于17 世纪的英、德、法、意大利等地。19世纪,日本开始开展“修学旅行”,并逐渐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国家不仅负担了大部分旅行费用,还促成了“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专门机构的成立。

(2)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

对研学旅行进行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研学旅行的教育产品、旅游者动机研究、研学旅行目的地研究及研学旅行市场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研学旅行的教育产品。国外关于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研究不多,Holdnak.A 和Holland.S在其论文《教育旅游:假期的学习》提到了教育旅游项目分类及其设计,一是基于一般学习课程的旅游项目;二是基于技能学习的旅游项目。

第二,旅游者动机研究。研学旅行的动机非常多样化,主要包括:为寻求挑战,得到自我实现;出于教育目的,满足继续深造的要求。

第三,研学旅行目的地。研学旅行的目的地类型划分标准多样,概括起来有:依据使用机率、学生偏好、教学目标和对象、活动的方式和属性作不同等。影响目的地选择的因素很多,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的首要因素。

第四,研学旅行市场研究。研学旅行市场作为重要的细分市场,国外学者提出要关注孩子教育的旅游需求,强调教育游览的价值。

2.国内研究现状

(1)研学旅行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研学旅行可追溯至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现代,陶行知先生倡导研学旅行。改革开

放后,2003 年上海成立了“修学旅行中心”。2013年,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进行研学旅行试点,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此外,多地都开始比如建立研学旅行活动基地、进行培训研讨、加强部门联动、同旅行社合作等方式,积极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创造条件。

(2)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

在已查找到的文献中,对研学旅行的性质及内涵等进行理论探索的文献数量为7篇,们主要从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理论基础、特征及构成要素等方面理解什么是研学旅行,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滕丽霞和陶友华等以教育部文件为基础,认为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研学旅行的特点是从不同层面来界定的。滕丽霞和陶友华等指出研学旅行活动具有普及性、课程性、教育性、体验性、公益性等特点。李兴防则从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过程与价值取向角度提出研学旅行活动应该具有主题明确,学科融合;亲身体验,实践育人;群体行动,合作共赢;养成教育,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制度保障等特点。

第三,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主要从宏观角度来定义。滕丽霞和陶友认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生、旅行社和基地,这并未触及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内涵。

第四,研学旅行活动的理论基础。陆庆祥和程迟指出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教育、生活教育和休闲教育。

(3)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

研学旅行实践层面的探索总共有6篇文献,分三个方面来研究: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分析、研学旅行的已有教育产品、研学旅行与不同领域的融合。

第一,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分析。该类研究一般就某一地点为研究基地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研学群体对于研学旅行的认知、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研学旅行的已有产品研究。研学旅行的产品涉及的学生群体从幼儿到大学生,在内容上有不同学科的融合。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开发不同类型的研学产品。

第三,研学旅行与不同领域的融合。它主要包括研学旅行与德育、地理学科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探讨如何通过研学旅行达成教育目标,或者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

3.已有研究述评

总体而言,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的探索,不仅相关文献数量相对不足,而且已有研究很多停留在教育部文件的解读上。对于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应该如何建立的研究还没有正式,这与国家提出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有必要深化和丰富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切实推动素质教育

建设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师资和评价体系,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

2.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的构建,为研学旅行的实施提供指导

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它们二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对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可提升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研学旅行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学科课程相融合,从而达到其全面育人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化探索将有助于规范研学旅行教育服务,指导专业机构服务质量,保障参与学生真正游有所获。

3.研学旅行实施策略的探索,保障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此次课题将不断收集研学旅行活动资料、数据和案例,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案例数据,这将有助于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管理规范时更加有的放矢,对活动推广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理论依据

1.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中指出任何课程的开发都要回答四个问题: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它为课程开发的进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

2.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这一切都以他提出的儿童中心论为基础,认为儿童应该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活动不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使知识沉淀为个体的理性知识。这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通过了依据,即:研学旅行的课程以符合儿童身心特征的活动为主,课程的内容应该和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这为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属性探讨奠定基础即:研学旅行的课程应该是与儿童的实际生活,与儿童生活的社会相联系,课程内容要能够使儿童应用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1.致力于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探索,促进课程目标的体系化

建立小学、初中和高中相互衔、前后连贯的三阶段课程目标,每个阶段再都分为初级、

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通过对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等理论的学习分析,明确研学旅行活动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的育人目标。

2.致力于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立,形成课程研究成果

逐步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如小学阶段探索研学旅行与活动课程整合的研学旅行案例;初中阶段探索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整理的案例;高中阶段探索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研学旅行课程案例。再根据前一步拟定的课程目标和当地资源特点进一步筛选和评估相应的旅行资源,选取有价值、可操作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和优化,形成以课本为载体的课程,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及教育案例三个方面的丛书。

3.致力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指导实践

(1)课题分解,全面总结。在总课题下,设置若干子课题,包括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研学旅行微课程开发、研学旅行文明教育实践探索、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建设等。在试点学校以实践案例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子课题研究。

(2)调查研究,分析阐释。制定相关的问卷、访谈提纲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做好记录,找出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对前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探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三)创新之处

1.首次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化进行探索,丰富并提高了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认识,有助于推广研学旅行在更大范围内更好的开展。

2.整合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机构等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研学旅行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达到实践育人目标。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根据政策文件,结合实践工作,确定《研学旅行课程化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这一选题,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及权威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奠定课堂研究的理论基础,总体建构整个课题研究框架体系。

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开展课题工作,首先调研学校方在研学旅行课程化工作中的诉求及想法,从满足学校诉求出发,收集大量实际工作案例、数据,构建真实有力的研究基础。

申报子课题,并开展研学旅行实践工作,探索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为主导思路,力图实现小学、初中、高中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开发,分步实施研学旅行课程化方案,重点突破各年段课程化方案,不断将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策略,使其更具实际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性,实现学校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融合。最终提炼成研究成果,并在更广范围内指导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

主要路径是:总体构建——理论研究——现状调查——实践探索——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策略设计——实践检验——成果提炼。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包括用问卷调查搜集学生的成长需求,为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信息,了解课程实施的满意度等。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状况,记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度访谈个案,用以进行案例分析。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主要是研学旅行中老师应该使用的方法。活动中老师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再指导活动开展,从而使不断丰富教师对课程体系及研学旅行活动方法的认识,从而提出研学旅行的策略。

3.比较研究法

通过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已有研究进行课程目标、研究方法方面的比较和借鉴,吸取其中科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本课题的研究。借鉴西方已有关于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来促进本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三)技术路线

从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来说,本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本遵循“数据收集——理论构建——实证研究——数据再分析——调整修改——实践探索”的研究技术思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