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德针刺治疗小儿语迟1则

陈华德针刺治疗小儿语迟1则
陈华德针刺治疗小儿语迟1则

中国乡村医药

陈华德针刺治疗小儿语迟1则王芳芳祝曼陈华德

儿童言语发育迟缓指儿童语言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水平。言语发育迟缓是诸多疾病或功能失调的表现,主要有脑发育迟缓、听力障碍、语言表达障碍、孤独症等,是发育迟缓的第二表现,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问题之一[1]。目前,该病治疗主要有语言康复训练、听力训练、中药、针刺等,但往往因患儿不能耐受、疗效缓慢导致不能坚持治疗。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华德擅用针灸、中药、耳尖放血治疗小儿脑瘫、弱智等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总结陈师针刺治疗小儿言语发育迟缓1则的验案如下:

1 病历摘要

傅某,男,3岁6个月,2016年6月27日因言语表达能力欠佳1年前来就诊。患儿母亲诉怀孕期间情绪可,顺产,出生体重3.5kg,身高不详,目前体重12.0kg,面色白,形体偏瘦,不欲饮食,偏爱零食,能听懂言语,不愿说话,表达不清,只能断续地说“要”“喝”“吃”等单个字,表达前后不连贯,口角流涎,夜间哭闹,睡后易醒,梦话多,大便偏稀,小便可,偶有尿频、尿急,常尿床。3个月前患儿在某医院智力测试结果尚可,予以语言康复训练至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人介绍至陈师门诊。

刻下:形体偏瘦,发软稀疏,面色无华,口角流涎,目光呆滞,四肢肌肉松弛,舌苔淡白,舌质红,脉细弱,指纹色淡。西医诊断:言语发育迟缓。中医诊断:语迟,辨证分型为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以毫针针刺为主。

体针选取面部穴位:地仓、颊车、承浆;上肢:双侧通里、内关;腹部:水分、气海、关元、中极;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脾俞、肾俞、至阳、身柱、命门;下肢: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头针:百会、焦氏言语一

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王芳芳、祝曼);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陈华德)

通信作者:陈华德,Email:docchd@https://www.360docs.net/doc/ca15999128.html, 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采用先头针后体针方法,头针常规针刺,体针毫针半刺。嘱家属抱患儿坐位,固定头部,常规消毒穴位处,用华佗牌针0.18mm×15mm平刺进针后,快速捻转10~20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若患儿哭闹严重提前取针。体针治疗:常规消毒患儿穴位,用0.18mm×15mm毫针,右手拇示指持针柄,中指抵住针身紧贴穴位皮肤,微微露出针尖,迅速直刺透皮,快速捻转3~5次后随即出针。体针针刺顺序为背部、上肢、腹部、下肢、面部,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患儿情绪异常、哭闹不停时不治疗或立即停止治疗。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流涎症状明显减轻,能清楚表达个人需要,如“要喝水”“上厕所”等,能说3~5个字的句子。因家属有事中断治疗1周,加之正值夏天,患儿出现躁动、流涎,复诊治疗时配合耳尖放血[2]1次,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能静坐5~10分钟。此后患儿坚持体针半刺配合头针治疗3个疗程,言语清晰,能主动提问“这是什么”“爷爷去哪里了”等,逐渐能表达由8~10个单词组成的句子,随访病情未反复或加重。

2 讨论

中医历代文献关于小儿语迟的病因病机记载丰富,《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中有云:“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在胎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心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至四、五岁不能言语也”。《圣济总录·小儿语迟》:“论曰心为言,肝为语,其经属手少阴足厥阴,其气上通于舌,舌者声之机,若禀受之初。母怀惊怖,则子之心火不足,而肝木弱,故令机关不利,气不宣扬而语迟。甚者有经数岁不能言者”。

陈师认为,本案患者病位主要在心、脾,病机主要为后天气血虚弱,髓海失养。治疗当以健脾养血、补气生血为主。太溪为肾经之原穴,与肾俞相配滋肾阴、补肾水,培补先天之本;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与心经相通,配合心俞益心气、养心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与脾俞相配健脾益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后天滋养先天;督脉为诸阳之会,膀胱经分支

24

肩周炎治疗方法针刺法

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5例,与传统的局部循经取穴针刺法42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2.72%,总有效率为%.36%;对照组治愈率为28.57%,总有效率为73.8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明显高于普通针刺法。 肩关节周围炎即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囊及关节周围 软组织发生的一种范围较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引起 肩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本病是50岁左右中老年人的一 种常见疾病,因此也被称为“五十肩”。由于肩关节发病初 期症状较微,往往易被患者忽略而不能给予及时治疗,待到 症状明显时,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已逐渐形成广泛粘连而使疾 病缠绵难愈。对于本病的治疗,如何才能取得快捷而良好的 疗效,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采用多针透刺的方法与普 通针刺方法进行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一、主穴取肩贞透极泉、肩骼透极泉、巨骨透肩骼、肩修透臂蠕、肩贞透糯俞;患者取侧坐位,将患肢置于桌面,尽可能呈外展位,常规消毒后,以035mmx75mm毫针透刺,进针约 2.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使整个肩部出现较强的酸麻重胀

感,同时针感向前臂和手指放射。配穴取天宗、肩井、曲池、合谷,外邪内侵和气滞血疲型加肩前、阳陵泉,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局部配合TDP照射,留针30min,间歇行针3次,每日1次,ro次为1疗程。 二、瑶金堂系列中药颈肩松按摩膏:使用时,取颈肩松按摩膏适量即可.涂于使用部位后,顺时针按摩使其吸收。按摩切勿过度用力。按摩3-5min,至皮肤微微泛红,油膏完全吸收即可。2.2对照组 根据病变部位循经取穴,选用肩骼、肩修、臂蠕、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o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配合功能锻炼,治疗1疗程后评定疗 效。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肩关节疼痛消失,前屈上举150,外展90, 内旋后伸达对侧肩脚下角。 显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基本不痛,前屈上举102。, 。18·Shan沙aiJAcu一mox,MarZ(X)7,Vol26,No3 外展80,内旋后伸达第10胸椎。 好转肩部疼痛减轻,前屈上举10“,外展70,内旋后 伸达第2腰椎。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一定义 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 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二原理 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三优点 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四治疗方法 1 针刺疗法 (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道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1)取穴依据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4种作用。 ①左右对应: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在右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四肢上下对应,四肢上下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除“两臂曲池妙”外,均属此范围。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是指上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者下肢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如在右侧手三里处疼痛,可取左侧足三里。 ④前后对应:针对躯体前(后)侧患位,可选其后(前)侧相应部位的腧穴治疗,用之多效。如:治疗急慢性腰痛,在腹部相对应的位置选穴,常可收显效。 2)取穴方法为了不妨碍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根据取穴依据,我们在远离病变的部位进行辨证取穴,其方法有四种:本经对应取穴,手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的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23T11:34:45.5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窦国栋[导读] 主要因素是腰椎长期负重和运动,受到挤压、牵拉、扭转而发生退行性变化,最后导致髓核突出,发为本病。 窦国栋 (山东省平度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平度 266736)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62-01 笔者自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采用针刺结合手法点按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收效颇好,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86例患者中男110例,女76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52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2年,平均2个月。120例伴有下肢继发症状(痛、麻、胀、困),其中左下肢58例,右下肢62例。L3~L4椎间盘突出者18例,L4~L5间盘突出者80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92例,同时有两椎间盘以上突出者14例。 2.治疗方法 2.1 明确定位 仔细观察CT片子,确定突出的具体位置及程度,所继发的下肢症状有足太阳经型、足少阳经型或足阳明经型。 2.2 针刺选穴 依据CT片子及体征取穴,主穴:阿是穴(腰椎间旁开1寸左右最明显压痛点),腰眼上穴(在旁开后正中线3.5寸腰眼穴上0.5寸处)、环跳穴。配穴:太阳经型配承山、昆仑。少阳经型配阳陵泉、悬钟。阳明经型配足三里、丰隆。 2.3 操作 针刺阿是穴用2.5寸毫针垂直进针,得气后再向腰椎方向适当提针倾斜进针,使针感加强,能向臀部放射为最佳;针刺腰眼上穴时,用3寸毫针垂直进针,得气后反复提插几次,针感多能下传至大腿段,针感不下传时,提针使针尖略朝下调整后再刺入插、提;针环跳穴时,常规操作,使针感放射至足部为佳。针配穴时,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即可。上穴均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患者俯卧位,再行手法点、按、拿、揉治疗。点法以拇指指腹重点肾俞、环跳、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等穴,每次2~3遍。按法用肘尖正对腰椎间盘突出位置反方向用力向内按压推入,逐渐加力,持续1~2分钟,然后双手重叠放在相应突出的两椎体间,一按一松反复挤压几次;拿、揉手法可自腰部至足部交替使用5~6遍,至痛处时力量加大。最后将上述手法操作重复2~3遍即可结束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再行下一疗程。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较前减轻,遇劳累或阴雨天气时,症状加重或足部留有小面积麻木感;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劳累或阴雨天气时仅有轻度酸胀感。 3.2 治疗结果 经1~3个疗程的治疗,全部有效,其中好转56例,占30%;有效10例,占6%;显效120例,占64%。 4.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发于20~40岁之间,临床以L4~L5、L5~S1之间多见。主要因素是腰椎长期负重和运动,受到挤压、牵拉、扭转而发生退行性变化,最后导致髓核突出,发为本病。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劳累过度或跌仆闪失挫或感受风寒湿之邪侵入机体日久等原因,以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采用针刺结合点按手法治疗本病,针对病因病机、方法得当、标本兼治。针刺阿是穴、腰眼上穴是治疗该病的经验用穴,针感大多强而下传,旨在宣泻局部邪气、调理局部气血、疏通局部经络。针环跳及相应配穴,意在调理整个下肢气血、疏通下肢经络,最终达通则不痛之目的。结合CT片子针对性按压相应突出部位,可促使突出髓核还原,或努力改变脱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点穴及拿、揉之手法以助针刺功效,使经络气血畅通,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活动。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 发表时间:2016-03-10T10:43:05.963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作者:王大力赵红义丁骥 [导读]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颈椎病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病理损害较大。 王大力赵红义丁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30019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结 合推拿手法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26例总有效率达84.6%,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结论针刺结合推拿 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针刺;推拿【Abstract】objective toobserve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massagetherapymyelopathictypecervicalvertebradisease.Methods 26casesinaccordancewiththesetofconditionsspondyloticmyelopathy,adoptacupuncturecombinedwithmassagetreatment,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andthesignsand Results 26casesoftotaleffectiveratewas84.6%,andthesymptomsandsignsbeforeandaftertreatment.Conclusion acupu 【nKcetyurweocrodsm】binedwithmassagetherapymyelopathictypewas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cervicalspondylosis.yelopathictypecervicalvertebradisease;Acupuncture;Themassage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46-02 颈椎病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病理损害较大,症状较重,预后较差的一个类型.它的发病是由于颈椎 椎体及相邻软组织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导致脊髓受压或缺血,从而出现了脊髓的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包括颈项部疼痛不适、四 肢麻木无力甚至行走障碍、束带感、二便障碍、感觉障碍等.本文笔者于2012年11月—2014年6月期间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配合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6月期间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 例;年龄42—74岁,平均58岁;病程0.5-10年,平均4.5年.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2治疗 方法2.1针刺患者坐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选择两侧颈部夹脊穴,以脊髓受压节段棘突旁相应的夹脊穴为主.用直径0.25mm,长 40mm 的毫针以与矢状面呈30-45°的夹角刺入,以患者有四肢麻木或电击样感觉为佳,得气后提针少许并留针20min.加减:上肢存在 症状者加取极泉、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存在症状者加取环跳、殷门、风市、承山、阳陵泉、三阴交、昆仑等;出现二便 失禁者加百会、肺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每日针刺1次,三周后观察疗效. 2.2推拿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身后.先运用滾法、揉法、拿法等手法自上而下施术于颈夹脊两侧及肩部,约7分钟;然后运用指拨 法,从上至下弹拨颈项、肩背部肌肉,以酸胀为度,约5分钟;再运用点按法刺激风池、完骨、天柱、风府、百会、肩井等穴,每穴施术30-6 0秒钟,力量由轻到重,以酸胀为度,约5分钟;最后令患者取仰卧位,拔伸颈项:先用触摸定位错位的颈椎棘突,然后一手托患者颈部使其稍微前 屈,另一手运用指揉、指拨等手法按摩偏歪的颈椎棘突周围肌肉约2分钟,然后一手托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向上拔伸,同时顶住错位的小 关节,轻柔的左右转动颈部数次,注意控制用力及幅度,以病人舒适为度.每日推拿1次,3周后观察疗效.3衡量指标及结果 3.1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全国颈椎病会议制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 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无效:治 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结果本组26例中,显效7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6%. 3.2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见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见,治疗前后颈项部疼痛不适、四肢麻木无力、行走障碍等症状改善比较明显.4讨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以其病情重、预后差而成为保守治疗的难点[3].本病发病缓慢,症状隐匿,一旦发病,至今尚无明确有效 的治疗方法[4-5].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指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如无手术禁忌症,原则上应及早手术治疗[6],仅有少数CSM 长 期处于良性稳态中,多数常呈相对高危险性发展趋势,其结果常常可以使颈椎脊髓遭到更加严重的损伤[7].但是其中椎管较宽、症状较轻者,可 采取有效的非手术疗法.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痹症”和“痉症”范畴,大多学者认为肝脾亏虚,气虚血瘀、肾虚是其主要病机,治则以益气化瘀、补肾 舒筋为主法[8].中医治疗手段对本病就有着一定的疗效.针刺疗法通过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振奋阳气、补益肾精而起到作用.?素问??缪刺 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 绳也.”针刺夹脊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脊髓及肌肉血供增加,从而达到“舒筋活络、通痹止痛”的目的[9].推拿通过松筋、移骨, 缓解脊髓受卡 压程度,达到舒筋通络、柔痉缓急、补益气血的作用[10].二者配合使用可有效增加颈椎脊髓血供,从而改善患者肌肉痉挛、肌肉疼痛、四肢 无力等症状. 参考文献[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2] 李增春,陈德玉,吴德 升.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3] 叶凯,王栓科.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6):608-610. [4] ZhuB,XuYL,LiuXG,etal.Anteriorapproachversusposteriorapproachfor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systemicreviewandmeta- analysis[J].EurSpineJ,2013,13(10):1007[ -1018.5] MalsnnmtoM,OkadaE,IchharaD,etal.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usionaccelerates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comparisonwithaGsymptomaticvolunteersinaten-y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ollow[ -upstudy[J].Spine,2010,35(1):455-463.6] 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等.严重脊 髓型颈椎病手术减压的安全术式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1):24-27. [7] BonoC M,LeeCK.Criticalanalysisoftrendsinfusionfordegenerativediscdiseaseoverthepast20years:influenceoftechniqueonfusionrate[ andclinicaloutcome[J].Spine,2004,29(4):455-463.8] 王虹,赵然.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48例临床分析 [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3):376-377. [9] 张连平.针灸配合中药擦剂治疗骨质增生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 012,27(5):642-643.10] 赵树军,于涛,李翔宇.整骨理筋手法结合中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 2012,11(2):93-94.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1.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3)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4)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患者取坐位,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2寸)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先针肩穴,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余两穴针刺方法相同。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诸穴留针30min,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2.2 穴位注射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主要放松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约3~5min。然后对肩井、肩、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等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约1min。再用弹拨法针对粘连点,进行弹拨,弹拨后轻轻按摩肌肉,以缓解疼痛。接着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前弓后箭步,双手紧紧夹持住肩关节,用运肩法前后运动肩关节。运用摇肩法活动肩关节数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者使用扳法: (1)上方扳法:医者站于患者侧前方,双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缓缓向上拔起; (2)内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患肢搭另一肩,医者固定其搭肩手,一手托其肘部,用力向上推之; (3)外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以右侧为例,左手肘点压其肩井穴,右手握患者二、三、四指,将患肢向上抬起的同时,左肘用力下压; (4)后伸扳法:以右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方,将患肢背伸,右手拉患者右手,向左牵拉的同时,并上抬旋转患肩,左手托其左肩,以防患者由于疼痛发生摔伤。最后用抖搓手法,结束治疗。在针刺结束后施行,疗程同针刺疗程。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60例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60例 发表时间:2012-03-16T15:04:11.3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许青华刘艳红[导读]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 许青华刘艳红(凌源市中医院辽宁凌源 122500)【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431-01 【摘要】本文对60例肩周炎患者利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疗效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有一定的疗效。【关键词】针灸推拿肩周炎疗效观察【Abstract】 This paper six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by the curative effect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ink have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Acupuncture Massage Periarth ritis of shoulder Curative effects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1]。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严重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本科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该病6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本科近3年门诊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42岁;有外伤史者6例;病程最长者6个月,最短者7d。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所有病例均有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局部压痛;X线检查无骨、关节病变,均符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针灸治疗取穴:患侧肩髃、肩贞、肩前、臂臑,双侧曲池、合谷、血海、阳陵泉。针灸方法: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5min行针1次,平补平泻,虚、寒证者加艾条温灸。 2.2推拿治疗针灸结束后对肩关节局部先施以揉法,手法以轻为宜,时间3~5min;继用拿、捏法,手法稍重,时间3~5min;再用运动关节法,作肩关节各个方向被动运动,幅度逐渐增加,力量由小到大,以患者疼痛能耐受为度,时间5~8min;最后以搓、抖法结束,手法轻柔,时间2~3min。 针灸推拿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1个疗程治愈者17例,2个疗程治愈者30例,3个疗程治愈者7例,好转6例。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56岁,于2008年5月16日初诊。左肩部疼痛伴功能障碍1月。1月前出现左肩部疼痛不适,逐渐出现左肩功能受限,自行贴“麝香壮骨膏”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左肩部疼痛,肩前部压痛明显,肩关节外形正常,功能活动受限,“扛肩”现象较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缓;左肩关节摄片无异常。以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即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5 讨论 由于肩部活动范围大,故肩部肌肉、肌腱、韧带等经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关节大范围活动的牵拉,较易劳损而发生变性[1],导致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形成肩周炎。本方法治疗肩周炎,肩髃、肩贞、肩前、臂臑位于肩关节周围,“穴位所在,主治所能”;肩髃、臂臑、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大肠经经脉循行过肩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血海穴属脾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活血、止痛之功;虚、寒加灸,乃“寒者温之”之意;再辅以按摩治疗,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止痛,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还必须注意:一是在治疗前应先摄片检查肩关节,以排除骨、关节本身的病变;二是如果是因为骨折而继发的肩周炎,须待骨折完全愈合后才能配合按摩治疗;三是在治疗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病情,教会患者锻炼方法,要求患者配合肩部功能锻炼;四是按摩及功能锻炼应把握循序渐进原则,以防加重患者肩关节损伤。参考文献 [1]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9~110.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课题名称: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承担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 项目负责人:王文远教授 项目简介: 通过对比肩痛穴,传统穴两种不同方法对治疗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的症状和体征及疼痛指数的临床观察,客观分析判定快速针刺手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及对其进行诊疗的规范化研究。本项目将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神经解剖及神经调控理论相结合,以传统中医巨刺、远道刺和缪刺针法为指导,采用交叉取穴法,针刺经验穴-“肩痛穴”,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该穴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穴位。 疾病简介: 肩周炎是医院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指肩部关节囊、肌腱、肌肉慢性或受凉等原因引起的损伤,也可以因其他间接原因,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牵拉或撕脱而造成。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充血、渗出、水肿或局部组织粘连等变化。 1、西医肩周炎诊断标准。 2、40-60岁 禁忌症: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特色: 1、取穴少,痛苦小; 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4、安全无副作用; 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治疗方法简介: 取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足三里穴下两寸,偏于腓侧。采用快速针刺的手法(不留针),刺激腓浅神经强调针感,五日一个疗程,治疗四个疗程。针具选择为苏州生产的28号3寸无菌针灸针。 技术关键环节: 1、肩痛穴定位: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 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准。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拔罐与针罐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拔罐与针罐治疗 方法1:走罐,选压痛点。在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拔罐部位涂抹冷开水,然后拔罐。当罐吸紧后,从上向下移动罐约2厘米,即将罐向上提到一定程度火罐倾斜走气即 取下,再由下向上照前法操作(也可从脊柱两侧走罐,或绕疼痛点走罐)。每日1次,5 次为1疗程。 方法2:选穴阿是穴、委中。常规消毒,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3:疼痛局部。常规消毒,用皮肤针重叩局部,使皮肤红晕;或用滚刺筒 在局部上下来回滚刺3~5分钟,至皮肤红晕使微出血,然后拔罐5~10分钟。 方法4:在第5腰椎棘突与骶骨间旁约1.5寸明显压痛处,用梅花针叩刺至微 出血,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拔出紫色瘀血为度。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方法5:局部经穴、压痛点(或局部暴露之络脉)、委中。先在局部揉按5分钟, 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拔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腰椎间盘突出症拔罐吸拔时间长短的确定 吸拔时间的长短,也是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应该注意的重要原则。原则上由以下因素决定。 (1)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定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疼痛的疾病,需要吸拔的时间,要长一些为宜;麻痹的病证,需要吸拔的时间,要短一些为宜。如果遇到病人疼痛感特别难受时,就可以提早起罐;如果病人感觉舒适,罐的吸力也不很大,而局部的肌肉又比较丰满,时间就可以长一些。体格消瘦虚弱者,罐子吸拔的力量要小,时间要短,拔罐的数量要少;体质健壮肌肉丰满者,罐子吸拔的力要大,拔罐的数要多,吸拔的时间要长。病人比较敏感,耐受能力比较差,吸拔的时间要短;病人反应正常,耐受能力比较强,吸拔的时间可以长一些。新接受拔罐疗法的病人,即首次接受拔罐疗法的病人,吸拔的时间要短一些,经常接受拔罐疗法的老病人,吸拔的时间可长一些。 (2)根据拔罐的形式和罐具决定 闪罐、走罐、刮罐的治疗时间以局部或罐下皮肤出现潮红或花红豆点的丹痧、痧块、痧斑、瘀斑等为度。而其它罐法则因方法不同要求局部潮红、紫斑、肿胀,甚至局部灼热疼痛、抽拉感、针罐的针感、出血等都是决定留罐的时间,一般10~20分钟。如果采用兴奋手法,所用小罐的数要少,使用大罐数目较多,吸拔的时间要短,约10~15分钟;如果要采取抑制手法,用小罐的数要多些,大罐的数目较少,吸拔的时间要长,约15~30分钟。 腰椎间盘突出症热敷治疗宜忌 腰部热敷法是运用温热刺激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热敷可扩张腰部血管,加快血流,增加血液循环,使肌肉、肌腱、韧带松弛,可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炎症的消散,有消炎退肿的作用。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做温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热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宜用药物热敷

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

2007Vol.8 No.4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滑膜囊等肩关 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发病年龄又可称为“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属于中医学的“肩痹” 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五旬之人,正气不足,营卫渐虚,若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痹。肩痛日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以致患处肿胀粘连,最终关节僵直,肩臂不能举动。针灸推拿在本病的治疗中有其独到之处,疗效确凿,无毒副作用。笔者就近年来有关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的文献一综述。 1针灸在肩周炎治疗中的运用 中医理论认为,经脉之间表里关系,大多符合“同气相求”的原则。《身经通考》指出:“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是同经同气之相感也”。故手足同名经在疾病传变和治疗作用上,是互相关联的。朱汝功教授[1]认为“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往往局部取穴不能减轻症状,而在相应的远隔部位取穴,可以使症状减轻。韩新强等[2]根据以上理论在治疗肩周炎时,提出独取足穴治疗。首先辨明疼痛部位所属的经络,然后在与肩关节相对应的足踝关节处,取其同名经上的相关腧穴,如疼痛部位属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可取同名经足太阴脾经之商丘、三阴交;……疼痛部位属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部位,可取同名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 昆仑、跗阳治疗。治疗期间嘱患者配合肩关节活动以减少粘连,促进痊愈。临床治疗386例患者,痊愈251例,显效118例,无效l7例,总有效率为95.6%。孟庆良等[3]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采用针刺循经起、止两端穴。大肠经之病取商阳、迎香,肺经之病取少商、中府,小肠经之病配少泽、听宫。能通经活络,泻邪止痛,其获效每较常规取穴令人满意。鲁跃英[4]按疼痛部位、压痛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等临 床症状表现,分为阳明型、 少阳型、太阳型、太阴型、厥阴型。除以上5型外,有些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压痛点较广泛,甚至肩关节周围弥漫作痛的,则应尽量找出其主要痛点,辨证分型施治并选取同侧同名经中的局部腧穴和远端腧穴相配进行针刺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经络组织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温针灸法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尤其是止痛效果好。鲁立新[5]根据此理论,提出以祛风散寒、化湿通络为治则,取手三阳经穴为主,针灸并用,局部灼热者单用针法。取穴:肩隅骨、肩贞、臂月需、曲池、外关;随证配穴。操作方法:选主穴为主,适当配用配穴,每次选4个~6个穴位,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留针不动,将艾段套在针柄上,艾段长约2cm,直径约1cm~2cm,在艾段下端点燃施灸,每灸1段为1壮,每穴每次灸2壮~3壮。用此方法治疗肩周炎98例,总有效率达100%。 2推拿在肩周炎治疗中的运用2.1 单纯推拿治疗 张秀亭[6]分两期治疗肩周炎,早期采用轻柔的手法,治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的吸收,促进病变肌腱及韧带的修复;粘连期:采用较重的手法,治则: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以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为主。取穴:肩前、 肩髃、肩贞、肩井、天宗、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手法:掖、按、压、点、揉、拿、拔、抖、摇、搓等。治疗329例患者,痊愈198例,显效102例,有效2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刘安伏等[7]在肩周炎的治疗中应用扌衮、揉、点、按、拿、扳、拔伸、摇、拍打、搓等手法配合点压合谷、曲池、缺盆、肩髃、肩贞、肩井、天宗、阿是穴,以达到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滑利关节、拨离粘连的效果。每次操作治疗约25min。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6%。程南方[8]在 肩周炎的治疗中,以“以痛为腧,不痛用力” 为基本原则。肢体的疼痛是由于局部气血瘀滞、经脉不通所致,不通则痛。推拿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故以疼痛点为治疗腧穴,在其上施以推拿,可得通则不痛之效。在不痛的体位采用拇指平推法和扣拨法,常可取得满意疗效。黄忠平[9]以肩关节牵拉法、肩关节摇转法、穴位点按法等治疗200例患者,痊愈140例,显效4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 2.2推拿与其他方法结合 王子梅[10]应用捏拿、 敲击、掌揉、摇抖、拍等手法结合中药熏蒸(药物组成:羌活l5g,灵仙10g,川乌10g,草乌 10g,乳香10g,没药10g,红花l5g,川芎9g,桂枝15g,黄芪20g,细辛6g)治疗肩周炎40例,总有效率为 92.50%。王春喜等[11]用0.5%利多卡因10mL、 醋酸泼尼松25mg、 维生素B12500mg混合液在痛点进针,先注射2mL混合液,然后在痛点周围组织放射性注射。如果出现多个痛点,可在每个痛点用上法同时注射药物,1次/w。继每次 痛点注射后,对患者注射部位及注射周围组织施以手法按摩,按摩力度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共治疗肩周炎182例,第1次注射按摩后患肩活动自如,疼痛 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 王明三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 肩周炎;针灸;推拿;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07)04-0054-02 王明三,男,副教授,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与四诊客观化研究收稿日期:2007-01-19 讲座与综述 54

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5例观察

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5例观察 目的:探讨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采用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特点分析其疗效。结果:采用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5例,其中痊愈20例,占80%,显效5例,占20%,总有效率达100%。结论: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欠佳,采用针刺、拔罐加外敷中药,同时急性期静脉滴注抗病毒,抗炎药物可大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针刺;拔罐;外敷中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初次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而引起发病。常见损害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可有发热,患部附近淋巴结肿大[1-3]。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疼痛可呈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病程2~4周,愈后一般不复发。老年体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皮损可出现血疱、大疱,甚至坏死,并可泛发,皮疹消退后常遗留神经痛。因其多发生在胸、腰部,水疱群集如蛇缠身,故有“缠腰龙”,“蛇丹”、“缠腰疮”、“蛇串疮”等多种名称[4-5]。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加罐配合中药六神丸外用治疗此病,疗程短,见效快,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40 d,最短6 d。 1.2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太冲及相应背部的背俞穴交替使用。以上穴位均采用泻法,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 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沿膀胱经在背部分布区由上而下叩刺,待背部皮肤潮红且出血点隐现时,将火罐抜于患部,至少有少量暗红色血液渗出为宜,隔日1次。 取六神丸一小瓶倒出置于干净容器内,倒入适量白酒使之溶化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疱疹外壁,待下一次拔罐前用0.9%NaCl溶液洗净即可。 急性期嘱患者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射液等1周,局部有感染迹象者加用抗生素(使用不超过1周),口服营养神经药如弥可保等。

推拿治疗肩周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柴克军

推拿治疗肩周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柴克军 发表时间:2019-09-05T17:05:45.1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柴克军 [导读] 推拿治疗肩周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柴师傅盲人推拿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63 【摘要】目的探讨推拿治疗肩周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研究纳入在我院治疗的64例肩周炎患者,病例入选时间自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1例,分别给予点穴治疗和推拿治疗,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研究组的疗效大于对照组(X2=5.142,P<0.05)。结论推拿治疗肩周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推拿;点穴;肩周炎;安全性;有效性 肩周炎是常见肩关节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若疾病早期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重视,将会或加重病情,从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大量相关研究证实,中医疗法在关节炎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1]。本研究就点穴治疗和推拿治疗两种疗法的疗效开展深入的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4例肩周炎患者纳入本组研究中,病例入选时间自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21±3.54)岁;病程2周~6个月,平均年龄(3.13±0.20)个月。研究组32例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22±3.51)岁;病程2周~6个月,平均年龄(3.14±0.21)个月。且上述资料中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保持均衡性(P>0.05),具有后续研究的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点穴治疗:使用以指代针的方法点穴治疗,点穴穴位为肩髎、肩贞、肩髃及阿是穴,待患者有得气感后,点穴1-2分钟左右。 研究组患者行推拿治疗:选取肩髎、肩贞、肩髃及阿是穴等穴位。让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或一手托肘,使患肩外展。采用拿、揉、滚等肩颈及上臂周围软组织进行推拿操作。首先给予放松手法治疗:患者取坐位,双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操作者立于患者外侧,用一指禅滚法、推法、按揉法放松肩关节及周围筋肉,包括冈上肌、三角肌、冈下肌、菱形肌及小圆肌,治疗5min左右。其次使用弹拨手法操作:选择患者的冈上肌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关节周围条索状物、三角肌下滑囊及短头肌腱进行弹拨操作,沿肌腱垂直方向行横向弹拨,以上各处弹拨10余下,力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③点按:操作者用大拇指点法对患者的肩髃穴、肩贞、肩髎、臂臑、臑俞、及阿是穴行点按治疗。④肩关节被动活动法:操作者立于患者身后,用摇法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范围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针对体质较强且可耐受者可用快速提拉手法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之后使用搓法、叩击法结束手法治疗。整个推拿手法治疗每隔一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情况,评分越低说明疼痛越轻。⑵评估两组的疗效:疼痛基本消失, 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为痊愈;疼痛减轻, 肩关节活动范围基本趋于正常为好转;症状无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3.0处理,用t检验定量资料(x±s),用X2检验定性资料(n,%);将统计学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小于0.05象征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标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认为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在于劳累过度,年老体衰以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关节失养,甚则关节活动僵硬,久之筋脉拘急不用。

针刺运动疗法即为“动气针法”

针刺运动疗法即为“动气针法” 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我常用于急性腰扭伤,落枕等,效果非常好! 附: 目前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东省平度县。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悬壶青岛数载,怀救世之心,挟济人之术,未几,医名鹊起。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1953年,蛰居台北。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算。其医术日见精进,造诣更为深厚。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如神,功至臻境。1971年,董公以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朝野,时人盛誉其为" 当代针圣"。为弘扬董门绝学,董公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先祖不传外姓之常规,开门授徒,一时虔诚求师者日众,可谓桃李满天下,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董公厥功伟矣! 例如急性腰扭伤,疼痛在脊柱而不是腰背肌时(也就是痛在督脉),可取双手腰痛点,透刺对侧手掌皮肤下深度,方向向手腕部,后取双后溪,向手掌心方向(或者人中穴,方向鼻根部),强度一般捻转,令患者活动腰椎,主要做前屈后伸动作,常效果理想,一般针到痛除大半。

肩周炎治疗汇总

肩周炎 1、肩周炎特效穴位:在足四五趾缝间可以找到一压之特痛点,该点是治肩部疾病的特效点.左肩痛压右足,右肩痛压左足,每次按十分钟.再按手对应部位,第二掌骨全息肩穴,耳肩穴,一次按摩即可止痛,可以自按。 2、毫针刺天宗穴治疗肩周炎 在左侧天宗穴处,持针斜向上刺入1寸左右,寻找针感,待患者有明显酸胀感后,应用提插和捻转手法,使酸胀感扩散至肩胛部,患者并觉局部有温热感,留针30分钟。针刺完毕后,配合肩周炎被动运动手法,缓缓加大肩部关节的活动度,治疗一次后患者就感觉肩部症状有明显缓解,治疗6次后基本痊愈。 3、肩周炎针灸特效穴位集锦 针灸治疗肩周炎总原则是辨证治疗与循经治疗相结合,但是一些特效穴位也不容忽视。下面是我总结的、经过临床验证的肩周炎的特效穴位,希望看过这个帖子者遇到此类病人时选择使用。这些穴位即使单组使用也有立竿见影之效,也可以配合按摩、拔罐等。 1,鱼际、外关:对于肩胛内沿疼痛、外展障碍效佳,可以左右手交替使用;2,阳陵泉、三里下(足三里下1寸,胃经穴):疼痛部位以肩胛外侧为主,胳膊内收障碍效佳; 3,听宫、养老:对于胳膊不能抬高者效佳。 以上穴位在针刺时可以让患者轻轻活动患肢外旋、内收、抬举,有的患者当场可以见效,或者疼痛减轻或者活动范围略有扩大。曾经以这三组穴位为主治疗一位50岁的肩周炎患者(病史1年,多方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每次取穴不过5处,针刺11次,病情缓解一大半。 4、肩周炎的特效治疗汇总 1.奇穴---一针治愈肩周炎压痛点,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位于内关上八寸,左右各一.祖传的非常有效。 2.条山穴治肩周炎:一针海外扬名。 92年,到新加坡的朋友家,正赶上朋友的大姨子来访.她当时提到自己患肩周炎 多年.西医治疗不见成效.我问她愿不愿意试一试针灸疗法?她非常好奇,表示愿意试一试.我让她抬高右臂看看.她只抬到前胸上下就抬不上去了.我当即取出一支六寸长的毫针,在她患侧腿上的条山穴刺进去.由于针感强烈,病人大叫一声.我让她再抬臂试试,她一下就抬到头顶部位.在场的一片惊呼:神了! 条山穴既条口穴透承山,一针两穴. 为什么条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条口和承山一属足阳明胃经,一属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在肩部的走向路过缺盆而络督脉的大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肩部.两穴经气上行同交于肩,所以治疗肩周炎有奇效. 从古人的著作中也可发现,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重要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功能运动的基本形式,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这样在治疗上就构成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凡是通过药物.针灸下取以治疗上部病证,上取以治疗下部病症的方法都属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之列.它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经络.脏腑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不同于通常按疾病部位而因势利导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