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王志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王志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王志

教材解读:

课文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感受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4.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学习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难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3.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课文导读: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说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

2.你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仔细读文,看一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都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

(二).我了解作者:

叶永烈, 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并对叶永烈作了两次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励科普创作,这项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1979年3月4日)由于方毅同志的关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预习要求:

1.充分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读处标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畅。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我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知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6.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

7.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8.划出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上写出自己的体会。探究问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我能给课文分段。

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1.我能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并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我知道文章的结构特点: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形式:

3.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4.分别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个事例。

5.我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xǐ zǎo dàn shēnɡ zhù mínɡ jī xia lín yù m?i gui ()()() ( ) ( ) ( )yán jiū lǐng yù yǎn jīnɡ tàn suǒ sī kōng jiàn guàn

()()()()()

wú dú yǒu ǒu jiàn wēi zhī zhù nì shí zhēn zhuó yǒu ch?nɡ xiào ()()() ( ) 2.我能读写下列新词。

洗澡诞生机械纵观淋浴漩涡玫瑰敏锐领域花圃推理逆时针

急匆匆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司空见惯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打破砂锅问到底

3.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根据意思写词语

(1)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2)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3)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4)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5)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6)虽然罕见,但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配对儿。 ( )

(7)表示经常见到,不足为奇。 ( )

(8)形容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事情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微:隐约;著:明显。 ( )(9)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10)经过多次考虑,还是没有想明白,形容难以琢磨,不好寻求答案。百:多次;解:理解。()(11)比喻追究事物的根源。()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急忙—()奇怪—()

敏锐—()广泛—()开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洗澡诞生机械纵观淋浴漩涡玫瑰敏锐领域花圃推理逆时针急匆匆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司空见惯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打破砂锅问到底

2.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二.品读感悟,讨论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传说希伦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他冥思苦想多日,在跨进澡盆洗澡时,从看见水面上升得到启示,作出了关于浮体问题的重大发现,并通过王冠排出的水量解决了国王的疑问。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①.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生默读课文,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

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朗读)。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②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③.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学生朗读)。

“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4.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

(2).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①.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指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指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直观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

2.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第三课时

一.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子,反复朗读。

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有感情地朗读。1.读课文第6自然段“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

..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①.“这些”指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是比喻追究事物的根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③.“发明”“创造”“成就”的排列可以随便改变吗?为什么?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④.这段话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在课文中的作用是对前面三个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却都发现了真理。

2.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①.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

远”

②.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①.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存在“偶然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3).“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二.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

1.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2.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5.小结点拨: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总结全文:

课文用具体事实告诉我们真理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它蕴含在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它的发现只能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希望大家也能善于发现,勇于探索,去追求、发现真理。

四.达标练习:

(一)、选词填空

反应反映

2、弟弟喝下退烧药后,没什么(反应)。

即使……也只要……就无论……都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4、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无论)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5、(即使)即使是寒冷冰霜,风欺雪压,梅花(也)还是开得那么精神,那么秀气。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善于追根求源的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真理。(缩句)

科学家发现了真理。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改成反问句)

科学家的灵感,难道坐等是可以等来的吗?

3、叔叔对小红说:“我把你的自行车修好了。”(改为转述句)

叔叔对小红说;他把小红的自行车修好了。

(三)、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四.作业及活动设计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认识了议论文这种写作形式,你想不想也试试写一篇议论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20课《俗世奇人》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俗世奇人》 【学习目标】 1.解决词语,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体会小人物大智慧,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欣赏精彩的语言美品味作者语言,初步体会人物速写的方法。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冯骥才,()人,中国当代著名()和()1942年生于(). 2.词语注音: 阔绰()撂高的()吆喝() 怵三分()捏一撮()秫米面() 硌牙()琢磨()下晌() 黏软香甜()吓懵()砸饭碗() 3.补充词语 ()场作戏八面()看风使()左右逢()山()海()()有兴味 ()陋()闻大名()痛改 () 人情()毫不() 4.解释词语: 八面玲珑: 逢场作戏: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奇人 1.理解题目 2.把握文章情节. (1)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2)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简要概括.

(3)《泥人张》中说艺可靠.而《好嘴杨八》中说技艺靠嘴,两者是否矛盾? 3.精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分析.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2).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看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哪是刷墙,简直是在舞蹈,真有《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风采。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就立刻活在纸上。 又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拓展检测案】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字。 吃荤()发蔫()褒贬()() chuò()号屏zhàng() kōu()泥巴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名鼎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A.对比 B.夸张 C.对偶 D.拟人 (4)把下面一段话正确排序。 ①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UNIT 6 MOTHER'S DAY LESSON 20 教学设计1

UNIT SIX MOTHER’S DAY Lesson 2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Objectives): 1.确保学生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单词的意义和简单口头运用(To learn the meaning and simple usages of some words and phrases)。 需要掌握的词组: Father Write 2.学习使用本单元重点句型及表达(To use the typical sentences to express)。 需要掌握的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I’m making a card. 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表达(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bravely)。 4.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To m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5.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教学重点(Key Points): 在学习了单词的基础上,以单词为载体,进行主要句型的学习,并了解其中的语法现象,根据具体情境,学会交流对话,侧重句型语法学习,交际意向和课外拓展为重点。 教学方法: 游戏,音频,情景教学法,Pair-work两人小组活动,Group-work小组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对英语有了初步了解,词汇储备较少,对于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要求重点是在会读会说的基础上,能掌握一些基本单词的拼写和造句,了解一定的语法内涵,与人进行简单沟通交流。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 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前预习: 1、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天体。 2、请说出一个天体系统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3、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约为。 4、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5、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6、请将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依据)。 2、在教材P3图1.2和教材P4图1.4中找到地球,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地球上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请将下列表述填在框图中 ①物质属性②运动、有序③天体④天体系统及其级别⑤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位置⑥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⑦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⑧地球与其他

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比较⑨安全的宇宙环境⑩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但天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总星系是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 3、下列属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 B、月球绕地球公转 B、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湿度条件 D、有液态水的存在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回答4~8题: 4、图中共有几类天体()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0课《狼》导学案

【课题】狼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刻画的形象,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3.认识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习重难重点】 1.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2.能举例说明通过动作、神态刻画形象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 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 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 课交流。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文体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预习案 1.正确停顿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 ..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尻.尾()狼亦黠.矣( ) 2.疏通文意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 ..其下(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一会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多少) 顾.野有麦场:向旁边看 屠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下 一狼洞.其中:打洞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2)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止:止有剩骨(只,仅)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朗读课文,说说其间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20.《俗世奇人》导学案doc

教与学 20.俗世奇人 主备:蒋联为审稿:蒋联为 班级:姓名:组长: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知识链接】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 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 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 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 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 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 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 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 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 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 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难堪.( ) 一瞅.( ) 发怔.( ) 褒.贬( ) 怵.( ) 抠.( ) 戳.( ) 瓢.(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 擅长: 阔绰:发怔: 天衣无缝: 大名鼎鼎: 【合作探究】 1.“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 2.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3.“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 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 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人教精通版英语六年级上Unit4JanuaryisthefirstmonthLesson20教学设计

Lesson20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 Just practise 在语境中用句子,在句子中用词语,通过在具体语境中的集中练习和运用,强化和巩固上节课所学核心语言。 要求正确听、说、认读的词语: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year, New Year’s Day, Spring Festival. 要求正确听、说、认读的句子: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February is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year. 2. Just write 本部分内容是学习核心单词January, February, back, their,要求书写熟练、规范。 3. Let’s talk 本部分要求看图,运用核心句子It’s... They are…谈论1、2月份的主要活动。核心词语包括:skating, making a snowman, shopping in the supermarket, celebrating Spring Festival. 4. Let’s chant 通过说唱歌谣,引导学生了解字母组合ay在单词中的发音,逐步掌握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二、课前准备 1. 准备日历和月历。 2. 准备能反映春节和新年习俗的典型照片或图片。 3. 准备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教学音频。 三、教学步骤与建议 1. 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1) 播放歌曲Happy New Year,让学生跟着欢快的歌曲一起热身。 2) 趣味接龙游戏:谈论新年和春节常开展哪些庆祝活动,教师说首句,学生接着往下说。 2.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How do you celebrate New Year’s Day?展示图片,引出话题:It is very cold in January. It often snows.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in the picture? 利用挂图和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skating的意思。

导学案中国地理答案

导学案08答案 A级训练 选择CBBAA CCDCD CBCCAA 17.(1)东部季风青藏高寒西北干旱半干旱 (2)昆仑阿尔金祁连 (3)秦岭—淮河 (4)暖温湿润 (5)②③①④ (6)低温地势高 18.(1)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 (2)经度气候干旱高寒 (3)饲料丰富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河网稠密 (4)肉、乳、蛋经济地理位置(或消费市场) 知识链接部分 选择题DDA 3.(1)新疆维吾尔上海塔里木柴达木川渝(四川) (2)河西走廊山西 (3)太阳辐射(4)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5)有利于东部地区能源压力的减轻;有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环境改善;相关产业的拉动;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等。 导学案09答案: 自主学习:答案:5、自然区位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丰富、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②地处平原,黑土广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④地广人稀,工业发达,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⑤靠近东部沿海经济带,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⑥铁路和水运网络纵横交错,水陆交通便利;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知识拓展: (1)、 ①海水深到20~30米,港阔水深,不淤不冻(不冻:受到日本暖流分支的影响),有形成大港的条件。 ②周边煤铁资源丰富。 ③海陆交通便利,铁矿进口可以依托自身港口条件,煤矿运输可依托秦皇岛港(晋煤外运)。 ④依托京津唐工业区,市场广阔。 (2)、水域、陆域、经济腹地、依托城市 (3)、(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陆上运输、内河航运及海上航运在此相连)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市场广阔;科技和教育发达。 (2)对水系影响:①造成一些支流、湖泊消失;②河床淤积抬高,留下了废A(黄)河河床;③B(海)、C(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防洪压力大。 成为“分水岭”的原因:①A(黄)河此段为下游(由于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3~10米),成为“地上河”;②(自郑州以下)几乎无支流汇入。 (3)①临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环渤海经济区);②丰富的海洋资源、能源和矿产;③(陆上运输、内河航运及海上航运在此相连)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④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雄厚(人才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以及火车和铁路的相关史实。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点:纺织技术、蒸汽机和工厂。 学习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一、自主学习 1.纺织技术的革新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兴起。 (2)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发 明了纺纱机,命名为“”。 2.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 (2)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远离河流,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进入19世纪,传统的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最终确立。 3.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来运输货物。那是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马拉动的。 (2)1825年,由设计蒸汽火车问世,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万千米的铁路网。 (3)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 A.农业 B.纺织业 C.工商业 D.冶炼业 2.飞梭的发明者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凯伊 3.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A.珍妮机 B.飞梭机 C. 蒸汽机 D.发电机 4.第一位把蒸汽动力变为工业动力的人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5.下列对于“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19世纪 B.最初的路轨是木制的 C.火车第一人是史蒂芬孙 D.最先出现在美国 6.下列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美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受益国 C.只在英国进行 D.19世纪后传到西方其他国家 四、综合提高 运用所学知识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俗世奇人》导学案[1]

第20课俗世奇人(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概括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说出他们的“奇”,评价人物。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以运用。 3.模仿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模子撂高的发怵瞅见硌牙褒贬 一撮发蔫擅长绰号发怔抠 二、解释下列词语。 阔绰: 发怔: 天衣无缝: 大名鼎鼎: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三、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当代作家________,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_________ 》,中篇小说《____》《____》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四、题解:“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 《泥人张》 一、读一读研读课文: 1、理清课文, 泥人张是如何与海张五较量的?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2、说一说‘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 二、品一品品味精彩语言 1、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这个“戳”字好在哪里?

2、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3、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怎样理解句中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议一议 1、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海张五描写方法: 泥人张描写方法: 2、通过以上的描写,你觉得泥人张、海张五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3、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四、练一练学习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简洁生动的语言,续写海张五看到小杂货铺上成排贱卖的泥人后的神态语言或动作。

【教案设计】Lesson20ChristmasTree.(教案1)

Lesson 20 Christmas Tree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单词:tomorrow, then, put on. (2)学生能认读,理解并应用下列句型: Let’s put on a Christmas tree. 2. 能力目标: 要求能够熟练地向他人描述某人昨天做了哪些事情;今天做什么事情;明天打算做什么事情。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多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看一看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的有哪些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区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这三种时态。 教具、学具:图片、圣诞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What do you do on Christmas? What do we need on Christmas? Step2;demonstrate 1. 利用卡片教授新单词:Christmas tree,Christmas things, gift, put o n. 2. 听课文第一部分录音,默读 3.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4. 三人以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语音语调。 Step3;pair-work. 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装扮圣诞树。 展示:小组展示,边介绍边用卡片装扮圣诞树。 Step4:Let’s do it! Draw and write

第二课时 Step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复习在第6册学过的动词的过去式。 T: What day is today? What day was yesterday? 把Yesterday,Today 写在黑板上。 T:Today I walk to school. Yesterday I walked to school. Today I eat an ice cream. Yesterday I ate an apple. What do you do to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 老师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 Key Concepts yesterday often tomorrow (be going to) Step 2 :Introduce: 介绍tomorrow. 在黑板上写的两组词旁边加上tomorrow 和going t o 练习将来时。 T: What day is tomorrow? S:… T: I’m going to walk to a park tomorrow. I’m going to fly a kite tomorrow.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S:…… Drill 出示各种人物的图片,给出时间yesterday ,today , tomorrow,让学生用三种时态描述图上内容。如:He /She /Th e y ______ yesterday. He /She ______ s/They_______ today. He is/She is/They are going to _____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汇总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达标检测】 1、B 2、A 3、C 4、B 5、D 6、C 7、C 8、A 9、B10、A11、D12、B13、B 14、B15、D16、C17、D18、B19、D20、A21.C22.B23.C 24、(1)西北东北(2)900(3)线段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1:15000 25.(1)1;100000(2)正北3(3)自西南向东北西东西北东南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一课时) 【达标检测】 1、B 2、B 3、A 4、B 5、B 6、D 7、B 8、D 9、C10、D11、C12、C13、A14、D 15、A16、B17.B18.C19.A20.C21.C 22、(1)B、DC、E(2)东南西北西北(3)ED 23、(1)甲图(2)(60oS,30ow)东北 24、(1)90oE,60oN(2)④465oW(3)正北西北③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二课时) 试一试: 1、北东 2、b 3、略 4、A 能力提升 1、(1)150°E65°N180°20°N170°E65°N(2)A西北A、C 2、B 【达标检测】 1、A 2、B 3、C 4、A 5、C 6、D 7、D 8、B 9、A10、C11、C12、D13.B14.C15.D16、C17、D18、B 19、(1)南(2)正西正北西北东南 20、(1)45°W,15°N正东(2)逆(3)①②(4)①②③ 21.(1)略(2)BD一天(3)正西赤道(4)极昼北温带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巩固练习】 1.D 2.B 3.D 4.C 5.C 6.D 7.A 8.D 9.D10.A11.B12.C 13.(1)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太平洋(2)略(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4)D亚洲⑤大洋洲⑥南极洲⑦(5)非洲③【中考链接】 1.A 2.B 3.C 4.B 5.C 6.D 7.C 8.D 9.D10.C11.B12.C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巩固练习】 1.D 2.B 3.C 4.B 5.A 6.(1)鞍部陡崖山脊(2)CD等高线密集坡度陡(3)400100—300 (4)正西西北(5)西北东南(6)C 【中考链接】

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导学案(含答案)

黄盖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11月18日主备教师:宋银舫 课题: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目标: 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纲要 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 内燃机的创制 2.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二.汽车、飞机的发明 1.汽车的发明 2.飞机的发明 3.汽车和飞机发明的意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重点 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本课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二是汽车、飞机的发明,三是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内燃机的创制,要了解时间、过程、影响,重点把握“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成为又一重要能源”这一点。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要了解发明者、时间、过程、影响,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这个重点。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发明人:卡尔·本茨)相继问世,90年代柴油机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 2.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了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成了著名的“汽车大王”。 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首先,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再次,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大大促进了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输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疯狂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汽车发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从汽车发明到形成新兴的汽车工业,哪些科学家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发明汽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动机问题,也就是动力问题。以前的车是靠人力或畜力拉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以蒸汽机做动力装置的火车,火车必须在固定的铁轨上行驶,运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汽车的动力问题,使汽车的制造和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在汽车发明和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做燃料的内燃机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从此,汽车能大批量生产,汽车工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古代人类飞行的神话和传说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俗世奇人导学案

老师寄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蕴含了丰富民族文化的沃土,孕育了冯骥才这位文学大师,它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叫绝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天津民间风俗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奇人奇事数不胜数,下面让我们走近作者,欣赏作品。 20《俗世奇人》导学案(第一课时) 主备:陈雪芹修订冯玲李喜成评审:张学军 【学教练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点概述内容。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4、培养自己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课前导学】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撂高的发怵瞅见硌牙褒贬模子 发蔫擅长绰号谁横发怔抠 二、解释下列词语。 阔绰:发怔: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 大名鼎鼎: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人情练达: 三、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当代作家________,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_________ 》,中篇小说《____》《____》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四、题解: 1、“俗世”是什么意思? 2、“奇人”是什么意思? 【课堂探究】

五、研读课文: (一)听一听,理清课文, 泥人张是如何与海张五较量的?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二)说一说‘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 (三)读一读品味精彩语言 1、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这个“戳”字好在哪里? 2、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3、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四)议一议 1、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海张五描写方法: 泥人张描写方法: 2、通过以上的描写,你觉得泥人张、海张五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五)练一练学习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简洁生动的语言,续写海张五看到小杂货铺上成排贱卖的泥人后的神态语言或动作。 六:小结: 中国的民间文化可谓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在我们欣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该思考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就让我们勇敢的承担起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责任,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 七.学习反思

快乐英语第二册 Lesson9教学设计

快乐英语第二册Lesson9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听懂、会说、认读单词kite kangaroo lion letter 2.能正确书写字母Ll Kk 3.会说及运用句子What’s the time in`…? It’s…进行问答。 教学重点 运用句子What’s the time in…? It’s… 进行问答。 教学难点 字母Kk Ll 书写及单词kangaroo 的发音。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课件句子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Revision 1.Sing the ABC song. 2.Read the letters. 3.Read the words.(课件出示) 4.Answer the question : What the time ,please?(课件出示) 二、Prasention Now, let’s say :One, one ,lesson1, together.导出课题Lesson9(板书) A. listen read and write 1.(出示字母Kk卡片)T: What’s this? It’s Kk. Now read after me Kk. 2.(教师用身体做K的造型)T: Guess, what am I ? Ss: The big letter K. T: Do you want to like me ? Ok, let’s do together. 3.Now let’s write Kk together. The big letter K, (one ,two) The small letter k(one) 4.Write on you exercise book. 5.(师做放风筝的动作)T: Guess, What am I doing ? Ss: 放风筝 (课件出示风筝图片)read after me : kite 6. (课件出示袋鼠图片)kangaroo 师教读。 7.Say the chant:K,K,[k];[k],[k],kite;K,K,[k];[k],[k],kangaroo. 8.(出示字母Ll卡片)T: What’s this? It’s Ll. Now read after me Ll. 9. (教师用身体做L的造型)T: Guess, what am I ? Ss: The big Letter L. 10. Now let’s write Ll together. The big letter L, (one ) The small letter l (one) . 11. Write on you exercise book. 12. (课件出示图片)T: What’s this? It’s a lion . What’s he doing? He’s sending a letter. 13. (课件出示狮子图片)Oh, it’s a lion . He’s strong.师教读lion.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doc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融导、学、练、测、评于一体,是一个从教与学两方面同时兼顾的文本。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 问题探究: 1. ⑴南北跨纬度约90 ⑵东西跨经度约166 ⑶ 纬度长 ⑷东半球和北半球 2.⑴北临:( 北冰 ) 洋西:与( 欧 )洲相邻濒临的大洋东临:(太平 ) 洋相邻的大洲西南:与( 非 )洲为邻南临:( 印度 ) 洋东北:与( 北美 )洲相望 ⑵ 略 ⑶ 略东南:与大洋洲为邻 目标检测 1. 4400 纬 2. 西亚中亚东亚 3A 4C

6B 7.⑴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⑵太平洋印度洋北冰 ⑶乌拉尔山土耳其欧⑷白令北美⑸大洋⑹苏伊士非 8.俄罗斯:跨亚、欧两洲土耳其: 跨亚、欧两洲 巴拿马:跨南、北美洲埃及:跨亚、非两洲 ... (二) 亚洲的气候 问题探究 1. ⑴ ①复杂多样② 季风亚热带③温带大陆性 ⑵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 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⑶ 分布地区:亚洲大陆内部海拔较高的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特点: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 防护措施:带必备用品如:太阳镜防晒用品遮阳伞较厚衣服等⒉ 略目标检测 1.热带草原温带海洋性 2.温带热带 3.海洋温带大陆性 4B 5C

7.(1) ①热带沙漠气候_ ②地中海气候③__寒带气候__;④热带季风气候 ⑤温带季风气候_; ⑥_热带雨林气候_ ⑦亚热带季风气候_; (2)亚洲各种气候类型中,影响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3)AD (三) 东南亚 问题探究 一、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与我国陆上相连的有:越南、老挝、缅甸 他们的首都分别是:河内、万象、内比都 2.从我国澜沧江顺流而下,能到达: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二、1.郑和下西洋时,曾经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非洲东海岸 2.⑴马六甲海峡是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⑵日本进口的石油等原料以及出口的物资多经过这里。 3.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端,地理位置优越,每年经过这里的船只很多,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三、1.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 2.因为河流沿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利于经济发展。 四、1.东南亚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对当地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目标检测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0课 导学案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目标导航]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2.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